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法治教育培训

教师法治教育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法治教育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师法治教育培训

教师法治教育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继续教育;培训方法;实践能力

收稿日期:2006―09―20

项目来源:海淀区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作者简介:张桂凤(1979―),女,汉族,河北唐山人,北京市海淀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专业教研室,硕士,主要从事专业学科教科研和继续教育培训工作。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后,经济步入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新阶段。尤其是即将举办的2008年奥运会,仅旅游饭店服务业每年就要新增4~5万从业人员,以北京市为例,目前各类学校(含高职院校)加起来也只能提供1万人,缺口达3万。以上情况说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中职人才有大量需求。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根本要求。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和基础,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是增强劳动者竞争能力的根本保证,如何针对职教系统专业教师开展继续教育工作则是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法宝。

一、存在问题

1.专业设置的“宽领域”。各区县职教系统专业庞杂且跨度大。如海淀区专业设置涵盖计算机网络管理、幼儿教育、金融财会、中餐烹饪等37个专业,涉及9大类;东城区专业涵盖金融事务、服装设计、汽车维修、烹饪等40多个专业;西城区设置美术、旅游饭店服务、计算机、航空服务、汽车维修、法律、等39个专业;崇文区职业教育包括烹饪、统计、电子商务、医药商品经营、调酒等8大类36个专业;朝阳区有9大门类35个专业;石景山区中等职业学校也开设了24个专业等等。各区县专业设置的“宽领域”给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2.专业教师的多层次。职教系统中的专业教师队伍像一个大“拼盘”,有年龄大小之分,有专职兼职之别,有基础层次的不同,也有行政任教的差异。继续教育培训中既要统揽全局,也要兼顾个体。拳头既要抓全也要抓牢。同时又要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给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

3.教师与实践的“脱钩”。专业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特点是社会实践。职业教育姓“职”,体现方式就是专业。旧的培训模式往往重视理论培养而忽视技能操作,对于专业教师,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理论与实际应用脱节,理论知识强,动手能力差,对生产一线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知之甚少。

二、解决方法――“手抓物”培训法

1.在教育对象上。坚持“张开手掌”的原则。手指集中并拢抓实物的效果远不如张开手掌抓的多、抓的牢。每个区县专业教师的专业跨度大,范围广,数量多,如果培训部门以提高专业针对性为出发点,只能分专业分学科进行培训,每个学期至少要举办几十个门目繁多的专业培训班,且有些专业属于小学科,教师数量有限,这样开展培训耗时耗力也不现实,如手指数量有限。如果把所有专业教师集中统一进行培训,针对性不强,学科的个性没有得到体现,如手指收拢。如果按照类别把专业统一划分为几大组,选派区级专业教研员作为专业大组的组长,负责安排每一学期继教培训内容。把工作量合理的分配给专业教研员,使专业活动和继教学分结合起来,培训部门起监督和管理的作用。这样既增强了专业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又提高了培训的质量和效率。

2.在层次把握上。坚持“长短不一”的原则。手指有长有短,就像教师的层次迥异一样。无论是缺乏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还是资历丰富的年老教师,无论是在一线打拼的专职教师,还是行政部门的职员,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分层次地开展培训工作,更贴近教师的实际需求。有集中培训(如教学理念培训)和分散培训(如各专业学科的针对性培训);有部分培训(如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培训)和全员培训;有特殊培训(如教学校长、教学主任培训)和普通培训;有补偿性培训(年轻教师培训)和基础培训等等。不论是哪种层次的培训,都要求各具水平的教师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向着更高层次发展。虽然手指有长有短,但要努力延展,才能抓到更多。

3.在内容安排上。坚持“适宜适度”的原则。既然是用手抓物品就要考虑适宜,不能伤及到手抓不了物品,同时还要考虑适度,物品太多,手掌难以掌控,造成浪费。因此要根据职教系统专业教师的实际需求适度地安排培训内容。另一方面,还要保证继续教育学科内容即物品的多样性,既要有共性内容,又要有体现学科个性的内容,在保证教师个性得到充分地发展,形成教师个人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的同时,又保证教师整体队伍得到全面地提高。属于共性类中的某些内容,比如素质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方法、教研教改、心理健康等先定位在公共课要求上,达标后,再向相关专业提升,属于提高性的个性类内容,比如美术专业的外出写生、财经专业的实训基地参观、计算机专业的生产一线学习、花卉专业的花市考察等等。

4.在模式制定上。坚持“能屈能伸”的原则。手要能屈能伸必须有灵活的关节做保证,关节就像社会实践,实践的越多,关节就越灵活,手就越有活力,物品抓得才会更多。因此要加大社会实践的力度,要求专业教师上生产第一线,学习新技术,了解新动向,真正实现知识与技能的紧密结合。

(1)加强社会实践的目的

首先,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打破原有专业学科型的教学模式,增强改革意识,实现向能力教育模式的转变。通过社会实践所拿到的一手资料,高标准的进行新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的设计,实现教学的针对性和实际性。

其次,通过社会实践,确立能力培养为主线、素质教育为基础的课程体系。严格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全面构建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模块,彻底改变脱离实际、教非所需、学非所用的课程体系。

再者,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对教材进行改革。适当删减教材中脱离学生实际的部分,增加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课程,多渠道开发校本教材体系,按照就业方向性课程编写学校的校本教材,使其紧密联系生产岗位实际、融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于一体,使教材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些改革都源于社会实践,源于生产第一线。

(2)专业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模式

在专业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要建立一个以职业能力为核心,适应社会需求的新的培训模式。

1)职业教育理论学习阶段。通过自学、报告、讲座等形式,使教师了解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动态,促进教师形成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2)教学课题研究阶段。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分析与研究,探讨教学过程重遇到的困惑问题,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向研究型教师发展。3)教学研究与实践阶段。这阶段包括两个模块:课堂教学和岗位实践。课堂教学能力培养是通过研究课的准备、实践、说课和集体评课,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困惑问题,共同探讨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岗位实践能力培养是通过专业教师到社会或用人单位进行实践,了解生产一线对教学要求的最新信息和用人标准,及时改革专业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专业教学的针对性,有效地培养专业人才。4)总结提升阶段。通过对理论学习的体会、教学实践的反思、论文的交流,使教师观念得到更新,建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认识和水平得到提升。

每个模块都需要明确任务,设定“最小元素、基本内容”,落实每个模块的工作,保证整个过程的连贯,最终形成完善的培训系统。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时要建立刚性和弹性相结合的管理体系,本着整体性、发展性、实践性、反馈性的原则,针对专业教师培训的特点,从全局上、时间上、行动上以及思维上对老师进行培训。

三、专业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途径

1.自学。培训部门拟定学习提纲,写出提示和要求,让学员自己学习。培训班负责人进行检查指导,一般技能等知识都可以采用此法进行学习。

2.整体培训。(1)举办报告讲座。聘请专家学者作报告和讲座,集中培训促进教师更快的形成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2)举办区级研究课。教师们在合作交流中优化教育教学行为,在说课、评课中提高自己剖析问题的能力,提高驾驭教材、教法和研究学生的能力,促进了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3.部分培训。(1)开展“纵向”教研活动。局限于同一专业同一学科,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讨,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提高专业教师的教研能力。(2)开展“横向”教研活动。

不同专业的教师开展研究课活动。学科之间互相合作,互相交流,立足于本学科开展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不同学科的潜力与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谋求共同发展。

4.个人培训。在专业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推行“下线”进修制度,每学期要求专业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深入企业进行锻炼,时间不少于1周。专业教师进行社会实践根据专业特点和服务范围,每学期自行安排实践时间,每学期末上交实践证明和材料。

四、应用结果

1.课堂教学能力。本学期有27位教师做了区级研究课,156位教师做了校级研究课,区级研究课听课人数累计477人次,给部分教师创造了展示的机会,给大部分教师创造了交流提高的机会。

2.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培训学员根据确立的课题进行研究,共收到论文183篇,有近三分之一的优秀论文刊登在海淀区“十五”继续教育优秀论文集中。论文从先前的不懂格式到现在格式规范,论文内容的质量较之先前也有了全面提高。

3.专业技能。2005―2006学年举办的学生专业技能比赛中,7名获得一等奖,17名获得二等奖,26名获得三等奖,获奖率为53%。学生专业技能比赛不仅强化了职业高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对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也起到了一定的督促作用。

4.培训效率。这一学期开展专业活动7次,包括研究课3次、参观花市1次、财经研讨1次、美术写生1次、烹饪实地调查1次。较之上一学期开展的研究课1次,参观供销学校1次、参观华旗1次,美术研讨1次的专业活动在专业覆盖面、活动次数上都有所提高。

职教系统专业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方法是统筹全局、分支细流、共汇入江、总结提升。对于每个支流要做到责权明确、各尽其责。专业教师培训就像“手抓物”一样,最后尽可能多的抓到物品才叫成功。经实践检验,取得了良好效果,较之以往的培训方法,该方法更加灵活,有针对性,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为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路。

教师法治教育培训范文第2篇

马慕青、杜燕红在《现代教育科学》2016第5期中撰文,分析了中美两国教师在职培训的背景,比较了中美教师在职培训体系的诸多方面,针对我国农村地区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以期对我国教师在培训制度的完善有所贡献。

美国有超过40万人的教师在农村学校任教,然而其教师队伍质量不高,与城市有较大的差距,这严重制约着美国教育公平目标的实现。20世纪80年代《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报告的颁布使农村教师培训成为美国发展农村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同年代,我国在进行了教育体制改革之后,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也逐渐受到了重视,经历了三个明显的发展阶段,即补偿性培训阶段、探索性继续教育培训阶段和普及性继续教育阶段。然而,仅依靠教师流动机制很难实现教育均衡的发展目标,只有提高农村中小学原有教师队伍质量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因此,近年来,我国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培训给予了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支持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

作者在背景分析的基础上,详细比较了中美教师在职培训体系。在培训法规与政策方面,中美两国均通过法规政策形势向农村地区倾斜,美国主要通过法案对培训作出规定,我国主要通过相关政策来支持培训。在培训资金及奖励措施方面,中美两国均投入大量的资金作为农村教师培训的强大后盾,美国要求无论联邦政府还是州政府组织的培训,均需要参训教师承担部分费用,而在我国参加“国培”项目的教师不需缴纳任何有关培训费用,全部由政府承担。在培训内容上,美国的课程设置更加注重结合农村教师发展的实际问题,设置更加具有实用性的培训内容,而我国的课程内容首先强调师德与专业理念方面的培养。在培训方式方面,美国培训方式多样,有以校为本的培训方式,也有远距离培训方式,而我国主要通过“国培”、“省培”、“区县培”以及“校培”等途径来进行。在培训评估机制方面,两国的相同点是参训教师为评价的客体,不同点在于我国培训评价主体是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评价标准由二者所决定,而美国评价标准侧重于参训教师学习成效,且评价方式多样化。

基于此,作者对我国农村教师在职培训提出了四条策略:1.完善在职培训的制度保障体系;2.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3.丰富在职培训方式;4.建立合理的培训质量评估体系。

教师法治教育培训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 士官 任职教育 机制

论文摘要随着新军革的日益深入,军队职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我军现代化建设中,大量的新装备要靠士官来操作,这对士官任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士官院校要充分发挥培训主渠道的作用,为了尽快提高士官的操作能力,本文对创新士官任职教育培训机制发表了相关见解。

随着全军人才战略工程的加速推进,担负后勤士官教育任务的院校将成为后勤士官任职教育的主体。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后勤士官院校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理请思路、明确目标,在更高的起点上谋划和推进后勤士官任职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一、更新观念,提高对士官任职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一)目标定位

士官任职教育是培养面向部队一线的专业技术及管理应用型人才;同时,士官任职教育肩负着不断更新、提升士官素质的任务。士官任职教育关注的焦点是尽可能提高毕业学员适应部队发展与技术装备变革的能力,满足部队对士官越来越高的技能要求,为毕业学员将来岗位任职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

(二)任职定位

任职教育属于以能力为本的教育,以培养学员部队任职能力为主。面对部队现代化建设需要和不断更新的装备和技术的挑战,培养目标应定位在任职有优势、管理有能力、继续教育有基础、发展有空间的位置上;立足于培养爱岗、敬业、能创新的士官人才。其综合任职能力培养主要体现在实用性、技能性、职业性三个方面。学员应掌握相关岗位的新知识、新设备、新技术,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分析、处理、解决一线问题的能力。

二、科学规划,建立适应士官第一任职的课程设计

(一)合理划分课程类别

课程设计要讲求科学性,形成合理的理论体系。可考虑将设置三类课程。(1)公共课,包括政治理论、应用写作等;(2)专业课,主要是满足士官任职需求的专业理论,包括专业理论衍生的二级课目;(3)技能课,主要是对部队列装的装备和任职所需技能的培养。把技能作为一门独立课程,打破了以往技能教学仅为验证理论,为理论教学服务的状况,有利于学员实践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二)独立规划技能教学

要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学员,必须制订出专门的技能教学实施计划。目前任职教育技能教学与理论教学是合在一起的,技能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据次要地位,这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根据任职教育不同专业所需的技能,制订出以培养任职能力为目标的技能教学计划,对技能与理论教学的课时比例进行调整,增加技能教学的比例。

三、开拓创新,建立适应士官任职教育的教学机制

为了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需要,应该牢牢把握新型士官人才的特点,紧紧围绕部队岗位任职能力要求,综合利用军内外教育资源,合理构建新型士官人才教育培养机制,从以下几个环节抓好落实。

(一)建设“双师型”教员队伍

所谓“双师型”教员,既有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理论素养,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专业技能,具有教师和技师的双重知识和能力结构的教员。他们既是具有过硬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素养的教师,又是具有精湛实践能力的专业技师。为建好“双师型”教员队伍,应重点培养教员具备下列能力和素质: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并能分解、再现给学员,指导学员进行操作,对学员操作情况进行恰当的评价和提出改进建议;会使用新型装备并能从较高层面进行授课,让学员了解武器装备的性能、特点、使用方法,会独立使用、维修装备。

(二)培养“双证书”士官人才

任职教育必须把培养学员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促进技能的培养。要依照部队职业分类标准及任职岗位需要,满足学员对相关职业证书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技能训练,使学员在获得毕业证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岗位第一任职能力。

(三)建立“双基地”教学模式

实习是士官任职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院校应与部队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学员在院校教学实习基地主要了解各种装备的操作、各种新技术的使用;在部队实习基地主要进行装备故障的维修和技术管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担任学员实习任务的部队,要为学员实习提供必要的条件,安排相应的实习岗位,做到按专业对口实习,使士官学员尽快熟悉本专业的技能,为上岗操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士官任职教育,在我军院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军队编制体制的改革,我军技术性岗位和部分基层岗位由军官改为士官担任,士官教育有着广阔的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担任士官培训任务的院校,要根据部队的实际情况和士官的任职需要,创新士官任职教育培训机制,更新培训理念,建立“双师型”队伍,搞好课程设置,建好实习“双基地”,为部队培养出更多懂指挥、善操作、会管理、能创新的合格的士官人才。

参考文献:

[1]曹鸿茂,孟秀玲,孙海成.中国士官.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王平主编.后勤士官教育研究与探索.军事经济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教师法治教育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与培训;社会文化;比较

比较不同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上的差异,必然会涉及到该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产关系。从历史观上讲,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的形成必然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定生产关系基础上的社会生成。因此。研究某个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特征,应该将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考虑在内。一个社会的价值观、规范、行为态度、信念和理想不但是形成其教育模式、工作组织和职业关系特征的内生因子,还会影响到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培育,以及职业教育与培训和其他社会亚体系如普通教育、就业制度、福利制度等之间的变化与联系。笔者拟从社会文化的视角对职业教育与培训进行较为宽阔的或明晰的分析与比较,以此揭示出不同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一、英、法、德三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基本特征

欧洲大陆的职业培训起步最早,发育也最成熟。欧洲在工业化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划一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相反,工业化革命却摧毁了存在了几个世纪的具有深刻影响和广泛一致性的以传统手工业为基础的学徒制,代之以各具特色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其中以英、法、德三国最具代表性。

英、法、德三国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在欧洲培训体系中具有典型意义。三国同属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工业化的时间也大体相当,但三个国家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却各具特色:英国政府认为职业教育与培训是一种市场行为,应该遵循自由市场规律,政府不应过多介入,具有明显的市场导向:法国政府主张每个公民都应享有平等的权利和自由.自由市场行为会导致公民个人权利的丧失,政府有责任担当起培训那些需要接受职业培训者的义务,具有明显的政府导向;德国人尊崇一种“在秩序中的自由”,整体观念较强,反映在职业教育与培训上就是公民和社会合伙人的积极参与、政府在法律和制度上的保障,形成了世人崇拜和仿效的职业导向(或称“双元”合作)培训模式。为行文方便简捷,笔者把三国职业教育与培训分别定义为:自由市场型、政府主导型和双元合作型。现将其基本特征比较如下:

1.英国的自由市场型模式

(1)培训者和受训者双方之间关系的建立是由市场决定的,一切以公平、合法、自愿、有偿、等价为原则,政府不干预双方的具体培训行为;

(2)职业资格类型及变化、职业资格效用及其在不同行业企业之间的迁移都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状况,受市场变化的影响;

(3)培训形式多样化,如学校内培训、企业内培训、学校与企业交替式培训等。培训内容非标准化,但针对性强,目的是适应组织和技术发展的需要;

(4)培训费用由受训者个人承担,培训组织多为赢利型。但针对本公司职员的内部培训往往都是由公司承担。市场化的培训标准总是根据成本最小化原则进行;

(5)普通职业教育和专门职业培训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前者总是在公办职业学校进行,后者多由企业或私人举办。

自由市场型在劳动、资本与教育(培训)三者之间形成的这种互动关系会随着资本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在社会分层方面,那些处于不利社会阶层的公民由于经济资本的匮乏而享受不到正规教育或职业培训,是市场的弱势。

2.法国的政府主导型

(1)培训双方供需关系由政府组织或官僚机构决定,培训计划往往是政府指令性的,培训规模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市场需求;

(2)职业资格类型及效用较少根据企业的需要而适时变化,培训课程标准一般表现为抽象化、文字化和理论化,很难针对那些操作性、实践性较强的职业岗位进行培训;

(3)培训承担者和发生地主要是职业学校,各培训学校都是根据普通教育毕业证书或专门的入学考试而招收培训学员,即通常所说的“教育驱动型”职业培训模式;

(4)职业培训资金主要由政府预算拨款,其固有局限性决定了职业学校不可能在整个学年针对所有人开展培训,一般主要是针对高层次的专业人员开展精英式的培训:

(5)教育驱动型培训模式的课程标准始终保持在职业阶梯的较高位置,至少属于中间层次。这样,针对所有人的培训几乎总是处于一种无法兑现的状态。

这种模式容易导致在资本和劳动之间形成一种权力本位的政治关系。在这种权力关系支配下,处于不利阶层地位的工人若获得在政府主导和政府资助的教育部门(包括职业培训)接受资格培训并获得职业资格时。就可以在政府计划主导框架内进入劳动世界。这种模式往往使职业培训机构受到普通教育模式的强烈影响而沦为其附庸。

3.德国的双元合作模式

(1)培训单位主要是民营性质,有自己的组织机构和培训规则,相对独立于普通教育模式:

(2)在这种合作性模式内,车间是主要的学习场所,年青人与企业签订一份教育合同就具备了受训者和特殊雇员的双重身份。同时,受训者还要参加职业学校学习,并依法取得学生身份,接受普通教育模式规则的约束;

(3)培训方法和内容由企业或内部利益群体决定。雇主、工会和政府组织共同制订和调节职业标准和培训规范,并通过议会立法使其取得合法地位;

(4)各企业通常支付培训费用,企业提供给学员的津贴是由法律规定决定的,职业学校的资金由政府支持;

(5)双元职业教育模式传承了传统手工业培训的某些特征,如“自我管理、企业内、边工作边学习”等准则仍然沿用至今。

这种模式通过一种相对独立的机构把劳动、资本和政府三者之间有机地联系起来,即具有合法身份的“中间人”行业协会根据国家利益来管理和指导工人的就业资格。这样,双元制所包含的市场规则和官僚规则就可以通过“中间人”的协调作用而发挥良好效用。

二、不同的职业文化背景折射出不同职业教育与培训

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同职业教育与培训实质上折射出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仅从职业观上的不同态度加以简要论证。

不同的职业文化观。反映在国家职业文化观念上,英国人轻视职业教育和培训,在他们看来,普通劳动者只要身体强壮就可以了,生产和工作所需的技能可以在劳动中习得,而英国的皇家、贵族阶层却始终保持着高高在上的地位。由此也可以看出“保守的英国人”实际上是在聪明地保持着自己的特权地位同时又使工人阶级再生产下去。

法国文化崇尚理性,教育上偏重古典人文教育,轻职业技术教育。虽然1919年的《阿斯蒂埃法》规定由国家来承担工人子弟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重任,实际上在诸多国家事务中,政府很难把职业教育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上,并且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政府这种“扶困济贫”的做法很难得到富人的支持,所以法国的职业教育一直步履维艰、发展缓慢。

德国文化中渗透着可贵的敬业勤劳的职业精神,这种职业文化的精神源头就是新教伦理的“天职观”。新教主张人应面对现世.面对现世中上帝所赋予的神圣职业,尽职尽责、创造财富就等于找到通向天堂的大道。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遵守纪律、勤奋和对义务的忠诚等美德,也形成了敬业、刻苦学习、钻研技术科学的现代精神。”到了十八、十九世纪,新教伦理的天职观在德国教育思想家洪堡、赫尔巴特、凯兴斯泰纳等人的思想体系里得到了尽致发挥。如洪堡提出了培养“全人”教育思想,他认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必须是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人。赫尔巴特提倡道德教育,他认为教育是为了培养人的道德,追求道德尽善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凯兴斯泰纳认为教育就是要培养有用的人,而一个有用的人必须是一个具有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够勤奋认真地从事对国家有益的职业。他认为职业教育“处在人的培养的入口”,要负责把成长着的一代引上成为有用的人的道路。

三、不同的主流社会文化形态对应了不同的职业教育与培训

工业革命职业教育与培训在欧洲国家的先后形成是显而易见的,对形成这一过程中文化形态的潜在作用的描述也许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它的存在。近代以来,欧洲思想体系可谓博大精深、浩如烟海,但统冶欧洲思想界的主流社会文化主要是传统主义、自由主义和理性主义。这三种占据欧洲思想中心的文化形态分别应对了三种职业教育与培训,是文化形态在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反映。现浅析如下:

1.传统主义对应职业导向型模式,使职业导向模式合法化

根据后启蒙学派(post—enlightenment)的观点,这种合法化在理念上是基于传统的,如中世纪以来欧洲社会所推崇的职业实践和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组织化的职业分类方法。根据这种观点,职业被理解成了职位、能力、收入三要素的特定组合,人们所从事的职业活动是由历史传统和社会地位双重因素决定的。各个职业的核心要素可被分组成特有的交换形式。作为一种标准化的社会交换形式。每种职业都会根据他们的“角色地位”而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链。职业还是个人身份地位的主要来源,通过职业,人们会向周围环境展示自我。这一点在欧洲乃至今天的世界也没有根本性改变。

职业分类体现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同时还能够把经济、社会和教育活动转化成职业系统框架,从而促进效率提高。现代系统理论认为培训领域中“自我参照”(self—reference)能力可以产生一个独具特色的培训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

2.自由主义对应市场导向型模式,使自由市场思想披上合法外衣

自由主义理念是基于经济自由主义和古典经济学的信条而产生的,其核心假设是,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判断和观察有效地组织他们的社会交往活动,特别是他们的工作与生活世界。根据其一贯坚持的经济去中心化、私有财产、自由市场竞争、职业岗位或职业的自由选择等信条。经济自由主义反对政府在经济上的任何干预。认为经济活动是个人的自治行为,政府决策仅限于满足一些基础性的一般要求,应该避免法律强加给公民的责任。严格意义上讲,个人对他或她的责任不应该仅仅理解成一种自由成分,它还体现出社会适应机制功能上的自由度问题。

市场导向职业教育与培训只传授就业所需技能,如获得工作岗位所需的实践知识、技能和态度。年青人在接受完义务教育后开始工作前不需要获得任何专门的职业资格,他们与社会和劳动模式的融入度主要依靠来自市场的压力。

3.理性主义使学术导向型模式合法化

它是基于这样的信条:学术理性应该把组织化的说教原则运用于职业培训上,进入物质世界的实践不再仅凭受传统束缚的单个企业和职业的经验而获得,而应该张扬对科学发现的追想,并使所有实践服从于科学指导和科学实验。通过学术途径获得职业资格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启蒙思想的产物,它包含了一种现代精神——科学尤其是数学和自然科学精神。这一观念将统治世界。在今天仍然是历历在目,尤其是在技术领域。学术理性使专业性培训变成了标准化的说教,并贯穿于职业资格的各个层次。

严格地讲,学术本位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在所谓理论导向(学术性)的“高层次”专业领域最有效。然而,要获得知识能力与相关实践技能的必要融合却是个不解的难题。

上述三种职业教育与培训在欧洲合法身份的取得都是基于“人类中心”的观念,这种观念源自启蒙运动以来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对人类活动新次序原则的认识。我们相信,无论在哪个国家占支配地位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规范原则是什么,职业的、市场的和学术导向都可被视为是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一般原则——每个国家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中都或多或少的包含了这种一般性,只是某种导向性更为突出或成为主导罢了。如在德国模式中,市场导向(在继续教育领域)和学术导向原则(在所有职业学校)与职业导向原则结合而成为操作层面上的必要因素,法国模式把职业和市场导向与学术导向合并于一体,即使是市场主导的英国模式,国家继续教育机构也在根据职业类型和专门的职业学科进行重构。

参考文献

[1]周丽华,李守福.企业自主与国家调控[J].比较教育研究,2004,(10):56.

[2][7]CEDEFOP.Towards a history of vocatioa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Europe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C].Luxembourg:Office for Offcal Publicat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2004.20、24.

[3][8]翟海魂.英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0、168.

[4]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32.

[5][6]张可创,李其龙.德国基础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54、7.

教师法治教育培训范文第5篇

职工的学习培训力度和业务技术技能水平的提高,将决定人力资源使用的合理性。日常工作中,我结合铁路基层站段生产车间的实际,就如何推动职工培训工作重心下移,切实发挥车间职工培训教育的作用,强化职工技术业务培训、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行了一些浮浅的探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这是当前衡量我们一切工作成败的重要标尺之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铁路企业要在竞争中重获优势,谋求发展,就必须建设一支掌握高新技术,能够适应多方位需求的高素质职工队伍,从而为实现铁路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因此,若要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精干高效、善打硬仗的职工队伍,在铁路改革发展的进程中更好地服务于安全生产,就必须做好车间职工培训工作,不断更新培训理念。下面就车间职工培训存在的不足及当前培训的方向谈谈我的思路。

能适应多方位需求的高素质的主要因素。

一、生产车间职工培训教育工作的现状

铁路生产车间,不仅是保证安全生产、完成运输任务的前沿阵地,而且是抓好职工的素质教育和技术培训的主要力量。因为在铁路职教体系中,车间的职教工作最贴近现场,与安全生产息息相关,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着职工整体素质,进而影响到整个铁路企业的得失成败。在我国铁路发展步伐的日益加快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生产车间职教工作存在着以下与快速发展的运输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

1.生产任务十分繁重,培训机制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车间是企业为完成生产经营任务而设置的一个单元,也是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和手段的落脚点。近年来,我局运量连续高位增长,车间的生产任务十分繁重。如何在确保按期、圆满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又对职工适时开展严格、认真的培训,始终是困扰各级管理者的一个突出矛盾。只抓生产,不问培训,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而重抓培训,即使大量的现场工作无人去做,又使管理干部的精力被转移。工作与学习培训二者双管齐下,却使得车间管理者的工作愈显繁重不堪。所谓在实践中学习,将知识用于实践的道理,虽然浅显明了,但具体操作起来却十分困难。以工务养路工作为例,养路作业属群体性工作,很难专门组织起来进行集中培训和技能演练,长此以往,一方面使本来就没有受过系统教育培训的职工忙于现场工作,而疏于业务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在职工业务培训方面,一些车间往往采取应急的办法,干什么学什么。久而久之,使职工的业务培训教育形成恶性循环,致使职工素质始终得不到有效提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

2.职教队伍力量不足,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由于历史和工作性质的原因,工务部门职工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业务技能参差不齐,这给车间技术教员开展培训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首先,一视同仁抓培训,因职工业务水平不一,达不到应有的培训效果。若实行区别对待,重点辅导,单凭一个技术教员,力量又十分有限。这些现实情况使得一些车间在培训工作中,为完成培训任务指标,自动降低标准。其次,当车间职工的业务水平有一定提高且工作达到一定标准后,再向更高层次发展时,又缺乏相应的培训方法和手段,若不向纵深发展,就会使以往培训的效果自行丧失。一旦遇到新的工艺标准运用和推广,又重复再进行这种低水平的培训。这种内容陈旧、重复,方法单一的潮涨潮落式的培训,不仅使技术教员出现厌教倾向,职工也会滋生厌学情绪,最终结果必将是职工素质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3.职教队伍结构老化,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铁路站段车间职工教育工作中的师资力量,主要源于现场生产骨干。这一部分骨干人员虽有较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但理论基础薄弱,再加上任现职前所从事专业的局限性和实时性,相当一部分人没有接受规范的专业培训,很难成为复合性人才。而且,伴随着铁路技术的不断更新和知识性速度的加快,大家普遍有一种“时过境迁”,甚至“恍如隔世”的感觉。以我局工务部门为例,在设备改造上,短短几年时间,混凝土轨枕道岔、提速道岔替代了原来的木枕道岔;电气化铁路今年在我局京包、包惠段就要投入运营;运输生产指挥、现场作业卡控等已经实现了信息化,许多车间教员因得不到及时培训“充电”,思想观念陈旧、专业素质落后,处于被动境地,致使职教工作职能萎缩乃至于流于形式。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为师者自己尚且业务不精,又将何以授人?长此以往,其后果是不言而喻。因此,建立行之有效的职教干部适应性超前培训机制,努力营造学习新技术、掌握新知识、熟悉新技能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师道授业、解惑之天职,切实改善车间执教队伍结构,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发挥车间职教的作用,全面提高职教工作的内在质量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当前最重要的是使各级管理者更新理念,改变传统培训方式,重心下移,发挥车间、班组两级培训网络的作用,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创新思维方式,探索新的方法,建立高效运作的培训机制,高质量地完成职工的日常业务技术培训任务,重点应在以下四个方面加强:

1.强化职教队伍建设。站段在使用新技术、新设备之前,应首先积极组织广大技教员接受适应性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手段,进行系统学习,使之牢固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掌握当前安全生产、技术设备中的科技发展方向,使广大技教员始终站在企业高新技术的前沿,形成一支强有力的骨干队伍,进而在具体工作中,充分发挥其作用,紧密结合现场实践,及时将最新、最快、最实用的先进生产技术传授给职工,使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快速提升,为确保安全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培训工作重心下移。站段应合理制定选培计划,有针对性地向高等院校或专业培训机构送培一些有知识、懂业务、爱岗敬业的职工,不断充实技术骨干队伍。培训形式要由原来的站段集中培训,重心下移到车间,结合实际因地施教更为合理。培训内容应以新设备、新技术为主。同时,教育和引导广大职工,牢固树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时代紧迫感,清醒认识到,如果不掌握过硬的岗位技能及相关前沿技术,势必将被历史无情淘汰;此外,要为广大职工努力拓展种种渠道,热情鼓励、支持、组织广大技教员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积极更新知识结构,紧跟形势的发展步伐,不断充实自己。在机制上予以强有力保障,使广大职教干部在安全生产的阵地上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

3.强化对车间职工教育工作的考核。基层站段要把职工教育纳入对车间的综合考评当中。如,现在我局开展的“职工培训使用待遇一体化考核”和“职工2+1考核”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通过健全、有效的机制,使各级管理者从思想上高度认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在具体工作上,为开展教学活动尽量提供便利。在计划、布置、安排各项生产任务当中,为培训工作的开展留有一定的施展空间。在各项活动中,突出对职工业务理论的考核,发挥好监督督促作用。同时,也呼吁我们的各级管理者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向合理安排、统筹兼顾的方向努力。

4.充分发挥两级职能部门的优势。由于一线职工的技术业务水平良莠不齐,为进一步搞好车间培训工作,对于太差的站段主管部门要适时排摸,统一安排,送往有关学校集中培训;对业务尖子,要想方设法寻找机会,使其不断深造、提高,为企业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而积极努力。同时,对培训工作取得的成果的车间,要积极采取措施适时巩固、扩大,防止回落下滑。总之,我们要立足安全生产,以培养和发现符合铁路跨越式发展要求的职工队伍为目的,更新观念,认清发展方向,切实履行职能,在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