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理论知识点 国家技能鉴定 技能大赛
一、存在的问题
1.所学理论知识的针对性不强
现有的教学体系通常是先将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按照学科理论体系面面俱到地讲授一番,按教学课程标准、单一课程的理论考核模式进行。这使学过的理论对于后期的国家技能鉴定、技能大赛与教学产品的针对性不强。
2.严重的实践和理论脱节
国家技能鉴定训练,与理论知识脱节情况严重。国家技能鉴定考核通常安排在第四学期,这时要在大量灌输、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才开始培训实操技能,让学生囫囵吞枣式简单模仿进行训练。这时,学生所记知识点要么太冗余,要么有的记忆不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3.不易研发教学产品
在国家技能鉴定和省、国家的技能大赛等环节中,都出现了与教学知识点脱节的问题,很难实现对这些教学产品的设计、研究、开发和制作。
4.在校的有效时间没有充分地利用
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进行大量的各门基础学科理论、专业基础学科教学之后,再学习专业课时,大多数院校已经进入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了。当进入专业课讲授时,通常已经进入第四、第五学期,但仍然按照理论体系讲授专业课的知识,等讲授完专业课的知识,准备可以动手做教学产品时,已经到双选会、岗位实习的时候了,教学没有合理充分地利用在校的时间。
5.与企业无法实现零对接
对于目前教学只停留在纸面上,效果好的学校可以达到对学生培养6S管理素质上的要求,但与真正技能上的对接差距还甚远,以致大多数学生刚在岗位实习时,只能做打杂工作,根本不能直接上手。
二、具体研究内容
首先,将技能鉴定的考核与省、国家技能大赛、教学产品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然后细化每个知识领域的知识点,再将知识点进行提炼和总结,进一步进行教学产品的开发和研制。
将归纳总结的理论知识与在第二、第三学期有针对性的学习在各考核题及在技能鉴定的考核与省、国家技能大赛、教学产品中得以应用。在第四、第五学期进行新的教学产品在设计、工艺、加工制造等方面的开发和研制。
三、预期效果
可以充分提高在校时间的利用率,增强理论联系时间能力,提高专业技能,国家技能鉴定可以顺利达标,省、国家大赛会具有一定实力,可以达到真正的与企业零对接,可研发较好的教学产品并达到大国工匠的水准,可以达到对技能鉴定的支撑、技能提升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应坚持用“6S”管理制度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技能素养和专业技能培养,达到与企业的零对接。在“中国制造2025”的引领下,向着机械智能化发展,如智能机床、工业机器人和3D打印技术。要培养学生在学习理论和技能上专注、严谨、细腻、精准的大国工匠精神与严谨的学习工作作风,想事情做事情要细腻,达到精准,最后和学生共同达到“以工匠筑梦,育大国工匠”的效果。
四、举例说明
比如,在国家技能鉴定中,以及省、国家大赛中都会涉及测量工具使用;公差配合、尺寸链、表面粗糙度、机械制图、机械设计等知识领域也会用。还有在测量工具使用这个理论领域,具体细化到知识点中时,包括游标卡尺,螺纹千分尺、百分表、外径千分尺等量具的结构、使用方法及读数方法。最后进行知识点整理。
五、小结
应针对技能鉴定的考核与省、国家技能大赛、教学产品提炼理论知识点,经过理论知识点的讲授,使技能鉴定的考核与省、国家技能大赛、教学产品对接,实现教学产品设计、研发、制造同时进行或交叉进行,以期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贺斌.探究职业技能大赛与常规教学的有效融合[J].教育与电子技术,2013(22).
[2]张显国,司首婧.职业技能大赛与常规教学相结合的研究与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15).
[3]耿春霞.技能大赛与常规教学实现“八个有效融合”[J].江苏科技信息,2014(4).
[4]杨建良.技能大赛与专业教学有效融合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
[5]彭豪.世界技能大赛对我国技工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
关键词:电力载波;红外检测;串行通信;节能系统
中图分类号:TN92,TP3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373X(2008)04―191―04
1 系统结构
教室电器智能节能系统主要由人体检测、亮度检测、温度 检测、单片机模块、电力线载波通信模块、上位机控制软件6个功能模块组成。
该系统以PC机作为上位主机,各下位机由单片机组成,各下位机之间无数据传输,只与主机产生数据交换,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1.1红外检测模块
教室人数统计由2个人体检测电路实现,分别安装于教室门口内、外两侧。门内外两侧的红外传感器只要检测到有人进教室或出教室,其输出将有电平跳变,从而先后触发单片机的中断,单片机根据中断次数和顺序统计教室人数。红外传感器采用热释电红外传感器D203S,其电路如图2所示,IClA是一级低频信号的放大电路,放大后信号滤波电路选出信号0.2~10 Hz的信号。
在静态时,6,7脚的电压也是1/2×VCC,当有信号后,6脚的电压就会在1/2×VCC上下摆动,这个电压再通过IClB进行放大,输入到后面的比较电路,该门限电路不管输入信号是在1/2×VCC上偏还是下偏,都将在上下门限值之间输出一个高电平,此高电平经过光耦后的信号作为单片机INTO外部中断的请求信号。
1.2 电力载波通信模块
上位机须根据单片机的检测数据自动控制教室照明和风扇的开通与关断,而上位机与各个单片机之间的信号传输是通过2片电力载波芯片LM1893将信号在电网上调制或解调来实现。
LMl893是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生产的高性能专用电力载波通信芯片,具有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精度高和可靠性好的特点,采用移频键控的调制解调方式,抑制噪音的FSK调制方式,可实现任意编码方式的数字序列半双工通信,载波频率在50~300 kHz之间可选择。
单片机机与电力载波通信芯片LMl893连接电路如图3所示,上位机与LMl893的电路基本与此类似。LMl893的5脚为TX/RX发送接收控制端,由单片机的P1.0端控制,高电平为发送状态,低电平为接收状态。LMl893输入端17管脚与单片机的串行发送端相连,当控制端为电平时,由单片机输入的数据经LMl893芯片内部的调制振荡单元,调制为125 kHz的正弦模拟信号,经过功率放大后从芯片的I/O(第10管脚)输出,最后通过信号耦合变压器将此模拟信号耦合到电网上,实现数据的传送。
当控制端为低电平时,接收端12管脚与单片机的串行输入口接收端相连。从电力线上来的信号经高压耦合电容和变压器T组成的耦合电路从LMl893的10脚送入内部平衡限幅放大器,经芯片内部电路的解调处理,从数据输出端12脚输出数据信号(TTL电平),从而实现单片机的接收。上位机的发送接收的方式和原理与此相同,不赘述。
2 系统的软件设计
2.1通信协议
为了保证电力线通讯的顺利进行,本系统采用的通信协议遵守《地区电网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通用技术条件》,并且参照x-10协议。在电力线载波通信的过程中,因为采用异步半双工工作方式,所以一定要有包含控制机制的传输协议以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上位机和下位机需采用适当的协议和时序配合。该设计中,每次通讯过程总是由上位PC机首先发起,通讯时单片机先进入通讯状态,等待与计算机通讯。上位机向下位机发送的命令为系统码、地址码、命令码和校验码。
由于采用共用的电力线通讯,为避免电力线上的杂波载波信号对本系统主机和各从机的误接收,在发送地址信号前,加了一个系统码。而校验码是对此码前所传送的所有数据进行简单加法,保留1个字节,进位自然溢出得到的数值,数据传输的接收方对所收到的数据的正确性进行判断。同理,从机向主机发送命令为起始码、地址码、数据块和校验码。
2.2上位机软件实现
上位机采用Delphi 7作为开发环境,对数据的存储采用数据库Paradox,此单端数据库由Borland公司开发,可采用BDE引擎,与Delphi 7融合较好。对串口RS 232直接使用Windows API函数和多线程技术实现通信功能,串口通信软件由负责人机交互的主线程和对串口进行处理的后台辅助线程组成。
通信软件构架如图4所示,主线程是串口通信程序的管理者,用来初始化串口(通过调用Win32 API函数),自定义通信事件消息,创建、删除辅助线程,进行人机交互的操作及协调好各线程运行。辅助线程是串口通信软件的核心,包括读线程和写线程。辅助线程对串口进行实时监视,当监测到预定义的事件时,立即调用相应的线程进行处理并向主线程发相应的消息,如串口出错,则退出线程并向主线程报错;如接收到数据就调用读线程自动接收数据并进行处理。
本系统由于对实时性要求不高,波特率选用在600~1 200 b/s之间,上位机的自定义帧格式为1位起始位,8位数据位,1位地址帧识别位,1位停止位,无奇偶校验位。上位机工作流程如图5所示,上位机通过RS 232串行发送口TXD以广播形式向下位机先发系统码后发地址码,经LMl893调制成125 kHz的正弦信号,通过耦合变压器,耦合至电力线上。上位机发送后将设置LMl893为解调状态处,准备接收数据。而所有从机的LMl893已处于解调状态,完成接收数据,此数据通过中断服务子程序由单片机串行接收口RXD输入各自CPU,如果起始码和地址码都正确,从机将LMl893设置为调制状态,将地址确定信号返回信息给主机。主机收到数据,对正误标识进行判断,如收到正确返回信号,则继续与此从机通信;如遇错误标识或在一定时间内没收到回送信息,则进行命令重发。
2.3 下位机软件实现
由于涉及到单片机多机通讯,因此单片机串行口工作方式选为方式3,通讯格式为每11位构成一串行帧:1位起始位(o),8位数据位(最低有效位在前),1位地址帧识别位(1),1位停止位(1),无奇偶校验位(上位机的地址帧的识别位将进入单片机RB8)。
下位机软件流程如图6所示,其中flagl是当前通信单片机的标志位,当flagl=1时,表示此单片机正在通信,其他单片机的flagl全置零,防止误动作;flag2是为了防止由于错误通信,还没有发送有效数据就导致相应用电设备的误动作,通过软件设计减小错误的发生。
最后,由于交流电网上的干扰因素较多,为了尽可能的排除干扰,接收端得到正确可靠的信号,要求接到电力载波芯片10管脚的信号耦合变压器的设计既要保证有用信号的正确耦合,又要隔离电网杂波。除此之外,上位机软件可通过校验码和对每个数据重发10次,接收端对接收的10个数据取相同个数最多的数据作为有效数据去处理来尽量减少干扰引起的通信失败。
关键词:高职教师;综合能力评价
作者简介:史枫(1973-),男,山东巨野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等。
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关键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水平状况。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进程中,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成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而能力建设与发展又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由于评价具有导向、激励和促进等功能,通过能力评价,全面把握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的现实状况,发现和诊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寻求改进和提升的手段策略,对于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具有显著价值,十分有利于教师成长和高职院校的发展。
一、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的指向
“评什么”是任何评价的基础性问题,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也不例外。这一评价针对的是教师应当具备哪些能力和具备到什么水平,合理能力的结构由什么决定,而综合能力应具体包括哪些方面,各自的内涵如何界定需要首先加以明确。
(一)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性质与要求
高职教育培养面向生产、服务、建设和管理一线的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在本质上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具有“双师”素质,具有一定行业背景,注重工学结合,在同企业的密切联系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素质。高职教育既是高等教育,具有高等性,又是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从而高职院校教师除在一般意义上具有教师特质外,也有其独到的内在要求。概括起来,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性质与要求有如下几点:
1.技能传授者。高职院校培养知识技能型、技术技能型或复合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教师首先扮演的是技能传授者的角色。作为技能传授者,高职院校教师自身必须掌握有关专业或职业岗位的技能,还要具有传授这些技能的能力、技巧和方法。
2.职业实践者。高职院校教师作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具体实施者,扮演着“教师”、“组织者”、“咨询者”、“师傅”等多重角色,如果没有职业背景,不具备相应职业(专业)岗位的实践经历,不可能完成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教学任务。难以想象,一个教烹调的专业课教师,自己从未“烹调”过,教出的学生却能烹调出美味佳肴。因此,高职院校教师需要在相关职业亲身经历过,在一定的职业岗位上真正实践过。
3.行业联系者。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高职院校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直接实施者,必须同行业企业保持常态性的密切联系。作为行业联系者,高职院校教师要深入行业企业,积极关注相关产业发展态势、产品升级、技术更新、人员结构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等,并把从企业带回的信息及时运用于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
4.应用性研究者。在教学和科研二者的关系上,高职院校教师无疑要偏重于教学,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科研。相对于中职教师,承担科研任务不断提高科研素养是高职教师的一个重要特点。高职院校教师如果缺少科研意识,不进行科研实践,从长远看教学工作也不可能做好,因此高职教师要努力做一个研究型的人。基于高职教育的定位和发展阶段,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应侧重于应用性研究,注重将科研成果较快转化为生产力,集科研、教学和生产于一体,将生产、管理、服务知识和能力吸收内化,并能有效地再现、传授给学生。
5.自主学习者。学习型社会要求每一个人都是终身学习者,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做一个学习型的人。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不断涌现,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也越来越多,教师作为知识的唯一传播者的地位已经动摇。因此,基于职业生涯规划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在教育理论与技术、教学方法、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等方面持续提升,自主学习和发展。
(二)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的构成和内涵
基于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性质和其内在要求,高职教师必须发展为一个综合能力的“载体”,否则在根本上无法胜任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和具体教学任务。通过全面分析和归纳,高职院校教师最为突出的是必须具备五个方面的能力,即教学传授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方法与工具能力、科研与发展能力以及社会行为能力。对它们各自的内涵界定如下:
1.教学传授能力――实施一定教学任务,达到既定教学目标,实现预期教学效果的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能力。
2.专业实践能力――在一定专业范围内,从事相关工作领域或职业岗位的能力水平,尤其包括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具体工作情境下的应变能力。
3.方法与工具能力――有效分析问题、把握问题解决路径和方案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工具的能力,教学器具等的应用能力。
4.科研与发展能力――在一定专业内同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结合的应用性研究能力,教学研究和课程开发的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专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5.社会行为能力――基于教师职业需要的同学生、同行、领导、企业界人士等的社会交往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冲突处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上述五个方面的能力,构成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的主体方面,其中教学传授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是核心,是高职院校教师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发挥和实现自身岗位职能的直接仰赖;方法与工具能力和社会行为能力是依托,是其他能力得以发挥的重要基础;科研与发展能力是后盾,是教师整体能力素质不断提升,围绕一定专业化发展方向持续前进的不竭源泉。
二、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的内涵与特征
所谓评价实际上是一个价值判断、发现与系统挖掘的过程,教师综合能力评价是教师评价的一种形态。而教师评价,则是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根据教师面向的教育对象和所应承担的任务,结合其专业特点,对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和效果、教师胜任力及其专业发展能力作出的价值判断过程,其目的在于提高人才培养效能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除能力评价,教师评价还包括教学评价、绩效评价等,还可分为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科学把握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的内涵与特征,是真正实施这一评价的重要前提。
(一)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的内涵
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以教师能力提高和教学质量改进为目标,通过对职业院校教师教学传授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社会行为能力等的状况进行客观考察,发现和诊断在综合能力方面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在评价过程和反馈中给予指导和建议,并采取提高教师综合能力的针对性策略与方案,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和授课能力、专业实践技能的提高和改进,在达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同时,实现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的持续提升。这一评价以教师能力为核心,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理念,是发展性而非奖惩性,形成性而非终结性,交互式而非单向式,努力突出教师(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同时,评价立足现在,面向未来,不仅注重教师的现实能力表现,更重视教师的未来能力发展,积极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的特征
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除了具有教师评价通常具有的导向性、可行性、反馈性、教育性的特点以外,作为一项形成性、诊断性评价,还具有若干突出特征。
1.发展性。这是从评价目标而言的。高职教师综合能力评价的出发点是教师能力的提高与发展。这一评价十分注重过程和细节,受评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就能厘清认识、更新观念和发现不足,从而有所提高。而评价后实施的能力提升策略和针对性培训更能全面促进教师成长。
2.非奖惩性。高职教师综合能力评价作为一项形成性评价,评价的结果不用于奖励或惩罚。一定意义上,这种评价也是非竞争性的,它注重纵向比较胜于横向比较。
3.主体多元性。高职教师综合能力评价是一项立体式多层面评价,既有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还有管理人员评价、企业人士评价和外部专家评价,从而评价的主体表现为多元化。
4.民主性、参与性。在综合能力评价中,评价对象与评价主体是平等的,有时甚至是合而为一的,受评对象受到充分尊重,可充分表达个人意见、看法,并受到重视。作为评价对象,受评教师不是被动而是主动地参与到评价的全过程,其参与深度和全面性如何决定着评价的最终收效。另外,评价目标和评价过程是公开的,便于教师以一种不设防的轻松心态参与。
5.合作性。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之间是一种合作关系,而评价的非奖惩性是双方合作的重要基础。合作性在评价中表现为彼此之间的良好沟通和积极反馈等。
三、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的指标
评价指标是实施评价的参照,是进行科学评价的关键要素,是评价体系的核心构成。作为一项多层面、复合式评价,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在整体设计上突出了对评价指标的确立和全面把握。
(一)确立评价指标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指标要符合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特点及教师工作本质因素的构成和内在联系,每项评价指标都应具有准确、科学的涵义和相对独立的内容,且易于评价者把握。
客观性原则评价指标应真实地反映高职院校教师的现实发展水平与状况,要进行实际调研,指标的制定一定要参考高职教师群体的意见,或者吸纳一定数量高职教师直接参与指标研讨。
多方参与原则 教师综合能力评价是一个多元主体的评价,评价指标制定上应由职教专家、教学研究人员、企业专家、资深教学管理人员、高职教师等共同研讨商定,可以采取先头脑风暴,再由专家组核心成员汇总取舍,最后确立指标体系。
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是实施评价的必备条件,操作性差,评价内容就难以实施,因此,评价指标应尽可能完备、具体、易于理解和简便易行,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实效性原则作为一项发展性、诊断性评价,对高职教师综合能力评价的最终目的是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评价指标不仅要成为检验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素质,达成预期教学工作质量的客观标准,而且还要体现教学工作改革的方向,成为教师为之努力的目标。
(二)评价指标的构成与内容
以教学传授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方法与工具能力、科研与发展能力、社会行为能力等五个能力作为一级指标,遵循上述指标制定原则,在每个一级指标之下分别设立4至6个二级指标,并对二级指标的内容加以阐释;然后对一级和二级指标分别赋予相应的权重,形成以下关于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专业实践能力以汽车维修专业为例)。
(三)关于评价指标的说明
1.在指标体系中,指标内容即为评分点,评分点的有无和程度高低乃是打分的关键依据。
2.四个评价等级中,A表示“优”(100―86分);B表示“良”(85―71分);C表示“中”(70―60分);D表示“差”(59―0分)。
3.由于针对专业实践能力的评价主要采用实操测试的方式进行,因此专业实践能力的二级指标及内容因专业而不同,而且应由教研人员、教师、企业专家研讨制定。上述指标体系中专业实践能力的评价以汽车维修与应用专业为例。
4.教师综合能力评价是一个多元主体评价,评价主体中甚至包括学生,但上述指标主要适合于专家使用。
四、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的方式
(一)多元化评价主体密切结合。采取360°评价,评价的主体不仅包括专家和教学管理人员(管理者),还包括教师自身(自评)、教师同行和学生,而评价专家不仅有职教专家还有企业专家,并把企业专家作为多元评价主体的关键性一元。如此,把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设计成一项以教师自评为基础,以教师同行、管理者和学生评价为参考,突出发挥专家作用,多层面专家密切配合最后形成评价结论的发展性评价。
注:箭头代表信息流动方向;“专家”指向“受评教师”的箭头表示评价反馈。
(二)以定性为主,多样化评价方式配合使用。这些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观摩、教师访谈、教师和学生问卷、实操测试和笔试等。其中,课堂观摩主要用来评价教学传授能力,实操测试主要用来评价专业实践能力,笔试主要用来评价方法与工具能力,而科研与发展能力、社会行为能力则通过评课、教师访谈、教师和学生问卷等评价方式综合体现。
上图诠释了高职教师综合能力评价中各种评价方式的运用指向和结合,不难发现这是一项立体式综合性评价。其中,课堂观摩环节的评价者是职教专家、企业培训专家、教师同行和教学管理人员;教师问卷(针对受评教师)和学生问卷由职教专家设计和实施;教师笔试由企业技术专家和职教专家设计;教师访谈由职教专家和企业人力资源专家实施;实操测试则由企业培训专家进行。
(三)以能力发展为中心,注重过程与反馈,构架闭环评价系统。高职教师综合能力评价在运行上包括评价准备、评价实施、评价结果形成和评价反馈等几个环节,它们共同构成一个以能力发展为中心的闭环评价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评价准备阶段设计评价标准和整体评价方案,评价总结阶段讨论和形成评价结果,最后把评价结论和指导性建议反馈给受评教师。
关键词: 《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 理实一体化教学 教学要素
《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是维修电工专业的一门重要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将理论与实践两门课分开讲授的,学生先进行电力拖动理论部分的学习,然后由实习指导老师带领进行维修电工的技能训练。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分割,造成理论基础较差学生对学习理论课感到枯燥无味,没有兴趣。在参加实践操作课的时候,因理论学习效果差,对操作技能课的操作要点和故障检修原理与方法不能全面、系统的掌握,实习指导教师虽然很累,学生的听课效果却不理想。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教学实践中,我探索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即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综合教学方法。该教学模式主要采用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精讲多练的方法。在此我以《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课程教学改革为例分析理实一体化教学要素。
一、好基础知识的传授是整个教学的基础
掌握好低压电器的选用、识别、拆装、维修与调试是搞好电拖实习的前提,掌握基本控制线路的原理是搞好电拖实习的关键。这些知识对安装控制线路和排除控制线路的故障不可或缺。通过低压电器的选用、识别、测试、拆装、维修、调试的方法理实教学,学生能获得选、装、调、修低压电器的能力。为使学生尽快地掌握基本控制线路的原理,教师可利用示教线路板进行通电演示,让学生反复仔细观察电路中各电路元件的动作过程、动作顺序,并要求学生将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再对照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很快就能理解和掌握基本控制线路的原理。
例如:在讲解组合开关时,首先教师在理论上对组合开关的作用、功能与应用场合进行简单讲解,再通过实物使学生对组合开关的结构有初步的认识。然后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组合开关进行拆卸和安装,在拆卸时要求学生边观察边按顺序将所拆零部件放好,再按逆序方向安装回去,并检测自己组装的开关是否正确,熟悉组合开关的常见故障与排除方法。这样学生很快就能掌握以地组合开关的整体的认识,教学效果相当明显。又如,在讲接解器的结构和作用时,教师可以先拆卸各部件并按其所起作用进行讲解,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将接触器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按教师所示范的顺序拆卸,对拆卸下来的每个部件进行整理,了解各部件故障处理方法,然后按逆序方向组装回原形。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可使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较快地认识各元件并掌握其工作原理,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把握好重点难点教学内容,做好示范操作,是整个教学的重点
示范操作是重要的直观教学形式,也是生产实习教学的重要步骤。教师的示范操作必须在“范”字上下功夫,严格按照生产实习教材的要求进行,力求操作正确、规范。示范操作前教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包括观看的目的、重点、方法等,在示范操作过程中一定要边演示、边讲解,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功能。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调动学生的两个感觉器官比只用一个感觉器官的学习好的多。”示范操作最好要有“慢动作”,以放慢的速度演示循环完成的劳动方式,使学生看清楚操作中的要领,必要时要重复示范。
那么,本课题学生在掌握低压电器知识和基本控制线路原理的基础上,就可以在控制板上进行安装。安装前,教师强调注意事项,再把安装工艺、步骤进行示范操作,示范操作要准确无误,边讲边示范操作,从而使学生心领神会,掌握操作的方法和技巧。本课题示范操作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材料的选择,根据电动机的容量,对电器和导线进行选择;(2)电器在控制板上的定位,只有确定了合理的位置,电路配线工艺才会完美;(3)电路的配线,如硬导线的调直,剥皮不伤线,不浪费。导线与电器的连接处不压绝缘,不反圈,不漏芯,配线不交叉,不跨越,横平竖直,美观合理;(4)电路的接线是否正确;(5)通电试验运行;(6)示范检修。
三、巡回指导是理实一体化教学工作中心环节
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巡回指导的主要内容是检查学生生产实习准备工作是否充分,操作姿势和动作是否正确,设备工具使用是否合理,等等。从思想到技术,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全面的、深入的、细致的了解和指导。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习指导教师在巡回指导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提醒学生严格地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安全第一,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防止发生意外事故。其次,巡回指导目的要明确,灵活运用指导方式,注意每个学生是否能按要求进行实际操作,发现错误后引导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及时帮助学生独立纠正错误,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品质。如果在巡回指导过程中发现同一类型的错误,教师要暂时中止实习,并进行集体指导。
在巡回指导中,教师还要注意后进生的情况,加强对他们的个别指导,表扬较好的学生和有进步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以积极的态度帮助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要对每一位学生倾注爱心,使他们的潜能最大限度的得以开发。在《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这门课程中,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安装练习接线,从元件的选择、布置到线路的走线方向都要按照规定进行操作。对于较简单的电路可对照原理图进行接线,无需绘出接线图。对较复杂的电路,则需绘出接线图,按接线图进行安装接线,并对每个电路进行反复的练习,直到能正确熟练地掌握线路的安装、检修操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安装练习,学生对原理比较熟悉,对接线方法全面地掌握,可以进行排除故障的练习。在排除故障时,确定故障范围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如下列情况:(1)一个故障上表现了一个故障现象,但抑制了另一个故障现象;(2)在原理图上,一个线号有多路分支,而实际接线时我们不能完全照原理图上的分支情况进行分支接线,等等。上述情况造成的理论规定很难把握准确,只能靠实际的准确演示方能准确标定。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着重进行故障现象的演示。因为故障现象的演示有利于学生准确地判断故障范围。教师在示范检修中,每一个步骤都要告诉学生为什么进行这一步,这一步在整个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四、总结指导是理论知识向技能技巧转化的一个重要环节
课后总结可加深对操作技能的理解。首先简述该课题的内容和要求、重点和难点,操作中的一些注意事项,然后简评上课学习情况,对学习认真的学生给予表扬,点评同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要求大家理论和实践相合,做到举一反三,最后布置下一节实践课题的内容,为下次的操作训练做好准备。
总之,提高理实一体化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需要多方面共同的努力才能实现,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基础,把握好实习教学的各个环节是关键,提高双师型教师素质是重要保证。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探讨和研究教学方法,对全面提高《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的教学质量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石信.调整课程结构,培养“四有”新人[J].实验工作通讯,2003,(11).
【关键词】需求程度;理论联系实际;一体化
《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劳动出版社)涵盖了多门学科,譬如《电机原理与变压器》、《电工仪表与电气测量》、《电子技术基础》等,不但包含的知识量大,而且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对于此门课程的掌握程度间接地决定了将来毕业时所具备的专业素养和操作能力。由此可见,怎样高质量的完成《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这门课程的讲授,是值得专业教师长期探讨研究的问题。
一、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分析
传统教学即纯理论的学习,其缺陷主要为:第一,学生只能听着理论然后死记硬背,凭空想象一些所述场景,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在现实环境下操作时无从下手,沦为纸上谈兵;第二,教授内容要么滞后于现实技术,要么理论内容还并没有在实际中得到广泛应用,这就会造成学生理解方面的偏差,无法及时准确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从实践中充分理解理论知识;第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段进行,会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无法去期待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能够很好地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第四,纯理论的学习必然会有其枯燥性,枯燥性会打击学生的进取心理并且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等。
二、对“一体化”教学的分析
1.“一体化”教学的具体意义
“一体化”教学即打破传统的理论实践分段教学,创新性的将两者合一,让学生能够及时学以致用,能够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让学生直观的感受理论的重要性和生动形象的理解其内涵。“一体化”教学不但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而且还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的掌握知识。
2.“一体化”教学方法在《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中的应用
一体化教学可以让学生首先在理论上掌握线路的工作原理,同时认清线路上常用低压电器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其安装、检测与维修方法。让学生动手利用一些工具仪器去测量相关物理量,同时也能够掌握工具仪器的使用方法。另外可以方便学生将线路图与实际电路联系起来,形成更加生动的理解。最终达到结合生产实际综合分析各种电气控制线路。
3.“一体化”教学方法的优势所在
第一,能够大大提高教学质量,能够培养出动手能力更加强的专业学生。第二,节约教师资源,节约课程时间,加深学生印象;第三,有利于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第四,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教师也能够更容易的因材施教,这对学校和学生来说是双赢的结果。第五,“一体化”教学也方便了学校的教学管理。避免出现如传统教学一样,教授理论和实践的两个老师进度不一,严重影响上课效果的现象。
三、“一体化”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的重点内容
“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实践需要重视将基础技能和社会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理论学习,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际车间参观等,让学生用眼观察实际的电路,并且亲自进行线路的拆卸,独立进行重新组装,这是相当有难度的训练,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够顺利的完成,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势必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需要鼓励学生勇于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文章以CA6140车床的实训为例进行阐述,教师通过实训向学生讲述主电路,控制电路的分析内容,通过实际的操作让学生明确其工作的简单原理,CA6140车床要求按下启动按钮SB2能够实现运行和自锁,直到按下停止按钮SB1才会停机,而刀架移动电动机由SB3进行控制,在完成参观和讲解后,要求学生根据要求设计出主轴电动机或者刀架移动电路等的控制线路图等,进一步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单个控制电路的组装,从而构成整个CA6140车床的电气控制电路图。
通过上述实训,学生能够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实际操作的具体化,同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并且通过机床的工作电路等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做好学校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的良好对接,为毕业后更好的适应岗位需求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结束语
总之,“一体化”教学方法相比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很多优势所在,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力推行“一体化”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去自主学习,并且勇于实践,这样才能提高毕业生的质量,这样才是对学生的负责表现。另外,“一体化”教学方法要求校方加大硬件方面的投资和引进高水平教师,才能够让此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其优势。同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一体化”教学方法也必须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不断地去改善,充实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参考文献】
[1]许艳妮.电力拖动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探讨[J].职业,2011(13)
[2]张梅.《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教改探新[J].山东工业技术,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