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红色旅游资源的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的政策经历由限制城镇化、引导城镇化再到鼓励城镇化的演变过程,城镇化的深化发展对促进就业、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到2013年止,中国城镇化水平已达到52.6%。随着中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和动力机制也在不断变化,逐渐趋于多元化,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为推动城镇化进程发挥日趋重要的作用。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综合协调经济之一,旅游产业不但推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在传承历史文化、提升幸福指数和促进城乡统筹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而这种发展旅游业的地区为了给旅游者提供交通、游览、食宿、娱乐、购物等一系列服务,使生产、提供这些商品和服务的行业和居民大量地在此聚集,逐渐形成具有明显职能特色的城镇,这种城镇化的形式被成称之为旅游城镇化。旅游城镇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基于不同的区位条件、旅游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要素,旅游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也是多样的。本文首先对旅游城镇化的理论进行梳理,并以长沙望城的旅游城镇化进程为例总结我国旅游城镇化的经验教训,以期对我国今后的旅游城镇化建设提供借鉴。
二、旅游城镇化的概念及内涵
旅游城镇化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将旅游资源开发和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两者融合发展。国内外学者对于旅游城镇化的内涵理解仍处在不断探索当中,“旅游城镇化”最早由帕特里克・马林斯(Mullins)提出来的,他在对旅游城镇化与其他类型的城市 (工业城市) 比较的基础上,分析认为旅游城镇化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基于后现代主义消费观和城市观的城市形态,是一种建立在享乐的销售与消费基础上的城市化模式。
国内众多学者在Mullins提出的概念基础上对中国旅游城镇化现象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了各自对“旅游城镇化”内涵的理解。黄震方(2000)提出旅游城镇化是旅游区非城市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移和聚集,旅游城市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在人们的旅游活动中作用逐渐增大的现象。王冬萍等(2003)将旅游城镇化定义为旅游的发展带动了人口、资本、物质等生产力要素向旅游依托地区集聚和扩散,从而带动城市规模扩大和城市质量提高两方面的内容。朱f等(2006)以桂林为例,基于城市旅游功能角度研究城市“旅游化”,认为旅游业促进城市发展的一种结果,更主要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趋势和演变过程。李璐芳等(2007)从城市旅游角度来描述旅游城镇化,即旅游城镇化是将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来建设,以更好地发挥城市的旅游功能,促进城市建设,繁荣城市经济。安传燕(2008)将旅游城镇化定义为:把旅游作为一种推动人类社会经济转型、社会变迁和文化重构的动力来促进区域城市化的一种过程和现象。陆林等 (2009)基于城市化发展动力、模式以及旅游者需求角度,认为旅游城镇化是旅游作为推动城镇和谐的一种动力,引导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三、旅游城镇化的模式
模式是指地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呈现的具有特色的经济发展过程。葛敬炳(2007)根据促进区域旅游发展的主要动力的不同,区别它们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城市经济总量的大小、城市规模的大小、产业结构的构成、资源比较优势、旅游者类型等方面,最后把我国的旅游城市化分成了三种:资源驱动型、经济驱动型、综合型。王红等(2009)通过对旅游城镇化理论的梳理将旅游城镇化可分为两种方式:内涵式旅游城镇化和外延式旅游城镇化。黄郁成等(2009)以江西井冈山为例研究旅游推动农村旅游化的实现模式,认为其实现呈现出三种形式:城市外延扩张、在乡村导入城市、乡村经济城市化。孙莉(2013)认为旅游城镇化的发展模式按照开发对象和开发的城市旅游产品的不同进行分类。
四、案例分析
(一)长沙市望城发展概况
望城是湖南省长沙市市辖区,地处湘中东北部,湘江下游两岸,东临长沙县,南接长沙市区,西至宁乡,北连湘阴、汨罗市。望城区辖5个镇、10个街道,全区面积969平方公里,到2014年人口总量约为55.97万人。目前望城全境已纳入长株潭“两型社会“配套改革试验核心区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
望城的旅游业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望城餐饮业、住宿业、交通业等行业的发展,并转移了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据统计,建国初期望城的城镇化水平只有8.2%,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望城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到“十二五”规划结束,望城的城镇化水平已达到50%以上,其中城镇规划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望城的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坚持“一镇一特”的建设理念,2014年获评全省新型城镇化暨城乡统筹示范区。到2014年,望城已建成铜官、靖港、乔口等各具特色旅游小镇,其中靖港2008年被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录。
(二)望城旅游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及模式
旅游城镇化是旅游的发展带动人口、资本和物质等生产力要素向旅游依托地区积聚和扩散,从而带动城镇地域的不断推进和延伸的过程。望城在这一动态发展过程中以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品牌形象促使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并推动着城镇化进程。在国家政策支持引导下,望城的道路等基础设施、景区景点建设、城市景观建设得到完善,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向休闲农业、生态农业转变。而逐步确立旅游形象、打造旅游品牌,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促进了旅游相关行业的发展,关联产业逐渐衍生。望城旅游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如图1。
经过多年发展,望城的城镇化发展形成了以“生态+文化+科技”为核心,依托优质资源,以政府为主导,统筹城乡发展,追求可持续发展,探索多业态、多形式的模式。因此望城的旅游城镇化的实践模式可以分为三种:
1、红色旅游型
红色旅游把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望城的红色旅游资源有雷锋纪念馆、郭亮陵园等。因此要充分利用红色旅游资源,将雷锋精神从区域政治思想宣传层面向文化旅游产业进行转变,将包括红色旅游资源在内的所有旅游资源进行科学整合,合理配置资源,以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高度统一。
2、生态农业型
望城的城镇化发展至今,农业产生的效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在望城三大产业中所占比重不容忽视,另外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无法适应现在的要求,出现种种问题。因此要推动望城旅游城镇化的发展,要把农业发展与旅游业结合起来,注重整合土地、农业、乡村旅游三大资源,革新农业生产技术和理念,并逐步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向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发展。例如望城突破传统农业发展模式,注重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创建“现代农庄”,这种创新不仅减少了传统农业对环境的污染,而且加快了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
3、历史文化型
历史文物古迹既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形式,是对历史文物古迹的传承,能够激发旅游者的审美情趣,具有教育启示和情感寄托的功能。因此加快对望城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实现望城旅游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望城有以靖港为代表的古镇资源,有皮影戏、花鼓戏、酿酒、制陶等传统技艺,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因此要在尊重、传承历史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同时融入新元素,设计到不同的旅游线路当中,加快推动望城的旅游城镇化建设。
关键词:县域经济;区域经济;城镇化
DOI:10.19354/ki.42-1616/f.2016.17.72
一、县域经济的定义及战略意义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在地域范围内对社会和经济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规划,并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的战略意义在于:(1)为城镇经济提供了强大助力。(2)为市场经济提供了前提基础。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率先开始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为市场经济的产生做出了指引。(3)为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保障。县域经济为政治、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都提供了坚实基础。
二、县域经济与城镇化经济的关系
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转化,人口红利、改革开放和全球化对经济的提升作用在减弱,城镇化是我国在高速经济发展之后再创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从性质属性来说,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农业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从功能结构来看,县域经济可起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战略意义上讲,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关键是解决“三农”问题,而发展县域经济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
三、县域经济对城镇化的推动――以阜平县为例
(一)县域经济对城镇化形成基础的推动。(1)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阜平县旅游资源丰富。在打造旅游经济圈,实现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会不断完善交通、医疗保障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2)县域经济的兴起,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阜平县拥有“中国大枣之乡”之称,阜平大枣的种植业发展的同时,产生了集聚和扩散效应,为本县吸引了多家企业的投资,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县域经济对城镇化产业的推动。阜平是河北省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县,农副产品众多。今年来阜平县政府正凭借其丰富的农副产品,辅助农民通过第一做优绿色安全农副产品品牌,建设绿色无公害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第二做大绿色农产品加工,扩大产业链条,吸引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扩充销售渠道,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平稳的经济环境。县域工业的发展是县域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阜平县围绕“产业、骨干企业、项目、园区”四位一体目标,推进阜东产业园区建设。以保定市建设“太行山区光伏产业应用示范带”和扶贫创优为契机,推进中电投光伏发电项目。除高新工业外,阜平县矿产资源相对丰富,煤炭业较为发达。这些高新工业和能源工业都为阜平县的城镇化提供了经济支撑,并且在工业发展过程中提供了充足的就业岗位,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使城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县域第三产业是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后续动力,丰富的旅游资源对阜平县第三产业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阜平县依托县内得天独厚的红色旅游资源:城南庄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等;绿色旅游资源:天生桥瀑布群,三岩寨风景区等;拟开发风景区:玫瑰坨风景区等,实施红绿资源对接,全力打造“红色圣地、生态之都”。
(三)县域经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推动。城镇化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而县域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这一问题的难度。阜平县发展以县城为主,特色县域经济为引线,在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高新工业、旅游经济圈等一系列县域经济时,需要大量的建设工厂、资源建设与技术型劳动力,这就给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增加了不同知识水平的就业岗位,同时也拉动了阜平县的地区生产总值,减少了城镇化形成的阻力。
结束语:县城是中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的重点,面对我们县域的辽阔,经济增长空间大,产业转移潜力大等现实状况,发展县域经济是推动城镇化的必要手段。县域经济的发展为统筹城乡发展进而加速城镇化进程提供动力,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关键问题,促进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在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道路上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助力。
论文摘要: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作为一门新兴的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本文从旅游文化学的角度,论述了旅游和文化的关系,以及旅游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并指出由旅游引起的文化交流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态势——旅游文化,剖析了湖北省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提出了湖北省发展旅游文化的主要对策。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兴起和迅猛发展,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它正在成为整个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兴衰成败。旅游文化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继承性、创造性、服务性和时空差异性;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在旅游经济、旅游管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有巨大作用。
1.文化和旅游的概念
文化是什么?由于其语意的丰富性,多年来一直是文化学者、人类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考古学家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问题。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回顾》中列举了欧美对文化的一百六十多种定义。就西方而言,基本能够达成共识的,在最宽泛的意义上,文化指特定民族的生活方式。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这样给文化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就对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研究的意义上说,在不同社会中的文化条件是一个适于对人类思想和活动法则进行研究的主题。”(引自马文·哈里斯《文化人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顾建光、高云霞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6页)它将文化定义为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规范。它是学习而得的行为方式,并非源于生物学,而且为社会成员所共有。文化作为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它是社会生活环境的映照。文化作为制序(institution)、器物与精神产品,它给予我们以历史感、自豪感,据此我们理解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文化作为人类认知世界和认知自身的符号系统,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切成果。
“旅游”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梁沈约的《悲哉行》一诗:“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从沈诗中看,旅游在当时已含有外出旅行游览的意思了。从字面上理解,旅游是指人在空间中有目的的活动,到异地他乡去旅行游览。远古时代,人们为了争取最佳生存空间,采取了种种方式,其中就包括旅游。人们在崇拜远方的心理的驱使下,怀着对异地的憧憬,不知不觉迈出了旅游的第一步,从此一发不可收。近现代意义的旅游,始于十九世纪中叶。从此,人类的旅游活动出现了崭新的面貌,旅游业逐渐成为一项新兴产业得到蓬勃发展。旅游,作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旅游和文化的关系
2.1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文化的竞争。业内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对文化的应用、旅游产品的品位,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有生命力。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是表现得极为突出和典型,例如: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印象》等,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
2.2旅游和文化密不可分。
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始终蕴含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魅力。综观旅游发展史,虽然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但在本质上却有许多共同之处,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追求的文化享受。文化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发展性,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们的地域性决定了文化的差异性。但是,地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相互联系、相互交流,而人类的旅游活动,就是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结合的运动。旅游的主旨和内涵,主要是文化。因此,组织旅游和参与旅游的一切活动,必然与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
2.3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并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行、吃、住、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中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始终作用于旅游活动整个过程之中。首先,旅游文化包括人们对旅游的理论研究成果,如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美学、旅游文学、旅游地学、旅游教育学、旅游影视艺术等,具有为旅游业奠基和定向的作用。其次,旅游文化是在与多学科的结合、碰撞、融会过程中形成的学科和专业,它主旨鲜明、内容丰富、研究内容独具特色。此外,它还肩负着为旅游业服务,提高旅游品位和格调的任务,如主要体现在行、吃、住、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中的特色文化。对旅游者来说,旅行游览、食宿、服务、旅游环境的文化氛围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旅游活动。最后,与旅游有关的文化载体,如机场、车站、餐馆、市场、导游人员等,都能通过不同的角度和多种方式给游客以文化的熏陶和启迪。因此,旅游与文化是分不开的,旅游要发展就必须与文化联系在一起。
3.湖北省旅游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旅游文化性竞争日益激烈,利用文化来发展旅游,繁荣经济,已成为世界旅游发展的大趋势和主潮流。有“千湖之省”之称的湖北省在人文资源的开发上面明显不足。
3.1旅游资源的赋存状况与开发错位。
湖北省自然风景资源丰富,人文景观博大精深。但是,从资源开发的现状来看,全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赋存状况存在着错位现象,一是在资源开发种类方面,各地更注重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对人文资源的开发明显不足;二是在资源及其开发的匹配方面,全省旅游行业与资源开发的匹配现状不理想。湖北省目前的旅游行业开发层次主要是基本层次,提高层次的开发薄弱,专业层次的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程度低。
3.2旅游产品同质化、区域旅游产业同构化现象严重。
从总体上看,全省旅游产品的开发还主要停留在传统旅游产品的设计与组合上,旅游新产品的开发明显不足,特别是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缺少高品位、大规模、有鲜明特色的综合性旅游产品。由于对资源特色与开发方向把握不够,出现了较严重的旅游产品同质化和区域旅游产业同构化现象,突出地表现为各地的旅游产品多以观光型为主。
4.发展旅游文化的主要对策
4.1充分发掘文化内涵,提高旅游文化品位。
湖北省旅游资源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全省各地要深入调查研究,大力加强对旅游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使蕴含在旅游资源中的文化潜能得以充分释放;要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旅游节庆活动或者建设一批主题文化公园来显示博大精深的楚文化内涵;要特别重视旅游文化策划工作,切实解决存在的整体旅游形象不够清晰、旅游产品文化档次不高、旅游市场文化营销策略不高明的问题,真正把旅游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4.2加强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
作为旅游经营者必须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精神特征。比如,外国旅游者来中国,除了欣赏我国秀美的山川名胜、体会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品尝中国的美味佳肴外,更希望能够了解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了解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信仰、娱乐等方面的习俗。这就要研究不同的旅游消费群体,把握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心理。
4.3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旅游开发格局。
当前,旅游需求消费的重心正在由观光型向文化型、保健型和生态型等方面转化。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从今年起全力打造宜昌、恩施、神农架等8个城市组成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壮大湖北旅游产业。武汉城市圈,三峡与神农架、武当山,武当山与三国、钟祥明显陵,以及鄂东地区,或以都市度假旅游为概念,或以一江两山(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为标榜,或以世界遗产、红色旅游为主题,有望取得实质性进展。全省要下功夫打造一批旅游精品,重点开发有关生态文化、健康娱乐、度假休闲、会务和商务型旅游产品,以及独具楚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
4.4全面加强旅游文化建设。
旅游业是一项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综合性产业,其文化建设除抓好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外,还要抓好旅行社、旅游宾馆、旅游车船公司等企业、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建设。旅游企业的有形产品,除了要具备实用的功能外,还必须满足顾客求美、求新、求知的文化功能。作为主要接待的旅游饭店,要突出其建筑文化、装潢文化、功能文化和服务文化的建设,重视大堂文化、楼同文化、卫生间文化、餐厅文化和休闲娱乐文化等方面的设计和建设。旅游目的地要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借以提高旅游区的品位和档次。旅游市场营销,除加大产品的文化内涵外,营销人员自身的文化素质、言谈举止、礼节礼仪都要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区域的文化特征,给人以鲜明的高品位文化形象。
参考文献:
[1]马文·哈里斯著.顾建光,高云霞译.文化人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文化;旅游者;影响
1 旅游目的地文化
旅游者外出旅游,从旅游者所在的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各种文化在不断地进行碰撞,包括在旅行途中一直存在的文化,而这些文化都是旅游文化的范畴。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未形成对旅游文化这一概念的统一定义,陈辽(1987年)认为,“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1991年“首届中国旅游文化学术研讨会”上大多数学者赞同“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成果”这一观点。由此可见,旅游文化是在旅游这一特定环境下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具体包含三个层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而旅游目的地文化是在旅游目的地这一具体的地域环境中所产生、形成、发展和传播的旅游文化,是旅游文化的一种。旅游目的地文化包括旅游目的地宗教文化、旅游目的地民俗文化等,而个别旅游目的地还有红色文化甚至是黑色文化等亚文化类型。旅游目的地文化具有典型的地域性、差异性、多样性、交融性、渗透性等基本特征。
2 旅游目的地文化对旅游者可能产生的影响
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停留的期间,会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地接触到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并且旅游者所在的客源地文化和旅游目的地文化不可能完全一致,换句话来说,就是或多或少会存在文化差异,而这种文化差异恰好也是构成旅游者外出旅游的动机之一。与此同时,旅游目的地文化也可能带给旅游者不同程度的各种积极甚至是消极的影响。
2.1 增强旅游者爱国情怀和民族自信
我国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文化资源也不少。最近几年,中国旅游市场以旅游红色文化为基本内涵的旅游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红色文化热”再度兴起。例如江西的井冈山、瑞金、南昌等旅游目的地的红色旅游文化,其向旅游者传递的是革命者当时的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红色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与红色文化相对应的文化――黑色文化,如纪念馆这种性质的旅游目的地文化,向旅游者传递的则是让我们国民记住这些耻辱,记住国家只有强大才能不被侵略。不管是红色文化还是黑色文化,都有一个共同点,告诫旅游者要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当我们的国家受到侵略的时候,所有的国民应该团结一致,共同对抗敌人。而旅游者仅仅拥有爱国思想,没有爱国行动这是不可行的,而所有国民通过自己的不断奋斗、不断努力,保持积极进取的向上精神,为我们国家变得更强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这也是爱国行为之一。再如,北京的长城文化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民族气节,因此深入地了解长城文化不仅可以增强旅游者的爱国情感,也增加了旅游者的民族自信。
2.2 改变旅游者的价值观
通常来说,旅游者外出旅游的次数越多,游览的旅游景观越多,接触的旅游文化差异越大,那么这个旅游者看问题看事物的角度等会发生一些变化,换句话说就是旅游者的价值观、甚至是人生观和世界观都发生了某种程度的改变。旅游者通过多次的学习和体验不同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从而会逐渐形成对与之差异性较大的文化表示理解甚至认同,而在这个过程中,旅游者的价值观可能就在发生改变。在我国除是母系社会这种意识形态的少数名族,女性的地位基本是非常低下的,而旅游者,尤其是女性旅游者可以通过旅游接触这种女性地位低微的民俗文化来对自己的人生重新做个新的定位,从而强化自己的新时代女性思想。
2.3 惯常行为的改变
对于大多数旅游者来说,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是旅游文化,而旅游文化包含的内容非常之广。从人类学角度来说,旅游目的地文化可能会使得旅游者惯常行为发生改变,可以将此描述为反结构现象的发生,而旅游者的购买行为就是其中可能发生改变的行为之一。西安小吃是我国很著名的地方小吃之一,而在西安小吃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羊肉泡馍、肉夹馍、西安凉皮等,如果这些小吃出现在旅游者所在的客源地,尤其是南方城市,那么旅游者更愿意在西安这个具有本土小吃文化的旅游城市进行小吃购买行为。纳西族的蜡染、扎染文化在纳西族聚居地之一―丽江是很有名的,这种文化目前较多地是通过旅游商品来呈现,束河古镇有一家专门为游客可以接触到蜡染的全过程的染坊,对于喜欢这种旅游商品也是旅游工艺品的旅游者来说,相比于客源国在束河购买染布的诱惑力是极大的。我国是少数民族众多的国家,而云南省的旅游宣传口号是“七彩云南”,这个口号包含的蕴意之一云南省民族风情的独特性。其中石林的旅游资源除了阿斯玛的故乡之外,还有就是彝族,在彝族的众多文化中,酒文化是具代表性的一种文化。去彝族做客或者亲自体验彝族民族风情,酒文化是旅游者必需接触的。彝族以酒为贵,酒是迎宾待客、过节、婚礼、丧葬、探亲访友、毕摩祭祀等活动必备的礼物,因此,要真正体验彝族风情,对于不喝酒的旅游者来说这个喝酒行为出于礼貌不得不饮酒。
3 结语
旅游目的地文化多种多样,对旅游者也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积极或是消极的影响,但是作为旅游者,应该学会了解各民族各旅游目的地文化,并且学习其优秀的积极向上的先进文化,摒弃可能带给游客腐蚀性的文化,将旅游目的地的负面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降为最低。
关键词:影视旅游;金鹰艺术节;产品开发
一.影视旅游产品
(一)概念界定
国内外关于影视旅游的定义较多,目前,得到学术界广泛认可的是伊文思(Evans)的广义定义:影视旅游(Film—induced Tourism、Movie.induced Tourism、Media-induced Tourism、Screen Tourism)是指由描述吸引物的电视、广播和影片所引致的旅游,国内还比较认可刘滨谊的界定:影视旅游是以影视拍摄、制作的全过程及与影视相关的事物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1]。
(二)影视旅游产品的构成
从影视旅游所依赖的载体划分
1.影视基地型:影视基地型是集拍摄地与旅游目的地于一体,具有拍摄功能与旅游功能。
2.主题公园型:以影视作品为旅游资源,以现代科技和文化手段为表现,以满足旅游者多层次的需求,集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于一体的旅游产品。
3.影视节日型:通过影视节的举办实现创作人员和影视观众的直接交流,同时以影视明星、影视作品为资源,展开各种活动,吸引大量观众参与,从而带动该地区的旅游。
4.影视拍摄外景地型:影视拍摄外景地型是把影视作品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或作为一种有效的旅游促销手段,吸引游客到影视外景地去旅游。
二.金鹰电视艺术节概况与现状
(一)金鹰电视艺术节概况
“中国金鹰电视奖”是经批准,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性电视艺术综合奖,第16届起改名为“中国电视金鹰奖”,之后电视“湘军”将已举办了17届的中国电视金鹰奖永久性地“买断”。并经批准,“中国电视金鹰奖”全面升级为规格更高的“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从2000 年第18届开始,每年在长沙举行[2]。据不完全统计,在第一届金鹰节举办期间,长沙市共接待各省市代表、嘉宾、演艺人员、记者超过7000人,长沙市所有4、5星级酒店入住率高达90%以上。而在此后几届金鹰节则更加红火。每届金鹰节给长沙增加旅游会展经济将近6亿元[3]。同时,它更将湖南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新兴蓬勃的文化产业,甚至是湖南发展的整体形象进行特别推介,社会效益则难以估算。
(二)金鹰电视艺术节客源市场状况
本论文根据研究目的和具体内容,以调查问卷为主要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手段主要通过电子邮件网上填写,电话填写与书面填写。调查时间为2012年1月至2012年10月,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中有效的237份,有效率79% 。调查地域范围以长沙为辐射中心的湖南本省及周边省市为重点地区。
1.样本人口学特征
从表1可以得知出人口学特征的基本情况。从性别看,性别比例比较均衡;从年龄看,45岁之前的各个年龄层次都比较均衡;从文化程度看,以高中及中专、大学与本科为主;从职业看,每种职业的从业人员都有,学生比例相对较高。本次抽样综合考虑人口学特征各个方面的均衡问题,调查样本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2.不同人口学特征对金鹰电视艺术节情感认知
(1)不同性别对金鹰节情感认知
这项主要是掌握被调查人群对以金鹰艺术节这一具体影视节庆旅游的总体认识和认可程度。据调查,已经接触过影视节庆旅游的人很少,男性为3%,女性为4.8%女性人群有着明显的积极性,已经参与率和拟参与率都比男性高,前两项选择率达到76.8%,而男性的已参与率和拟参与率之和只有61%。但是总体来讲,说明影视节庆旅游潜在消费空间很广。
(2)不同年龄对金鹰节情感认知
在比较年龄段人群时,统计整个频数之和,计算该频数占该年龄阶段人数的比重,得出参数作为该年龄段人群节庆影视节庆旅游偏好评价的依据[3]。各文化层次与职业人群的影视节庆旅游偏好计算方法同上。调查显示18—25岁与18岁以下人群对其偏好程度最高,分别达到86%、82%,从一定层面上说明金鹰艺术节这种影视节庆旅游对年轻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递减趋势,总的来说,针对46岁以下人群都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呈现出青年化趋势。
(3)不同文化程度对金鹰节情感认知
总体上各组人群对金鹰艺术节这类影视节庆旅游亲近程度比较高,选择率从65—75%;高中及中专人群对此亲近程度最高,其次是初中以下;不同学历的偏好程度也基本相同,差值仅为10%。说明对影视节庆旅游产品开发有多样性要求,以满足不同文化程度人群的需求。
(4)不同职业对金鹰节情感认知
由表可知,各类人群对影视节庆,晚会的态度差异比较大,对学生的吸引力最强,他们是其积极拥护者,其次是从事科教文卫工作以及企事业管理人员人群,工人对该类产品的偏好适中,对于退休人群的吸引力最弱。具有差异化大和年轻化趋势。
3.旅游者动机
(1)激发旅游动机
图1 潜在旅游动机
旅游动机分析是开发与了解旅游产品功能结构的基础。对长沙市影视节庆旅游国内游客动机调查显示,出于休闲娱乐旅游动机的在所有样本人群中所占比例最大,为55.3%,休闲娱乐强调的是其参与性;其次是明星效应,达到40.8%;文化艺术魅力列为第三。由此可见金鹰艺术节这一影视节庆旅游动机主要在于休闲娱乐、明星效应和文化艺术魅力;时尚化节庆本身就带有明显的时尚特征与时尚色彩,说明需要提升其文化艺术魅力,因为影视旅游的长久吸引力需要文化艺术内涵来支撑。
(2)具体吸引因素
本点是针对金鹰艺术节的具体吸引环节来讲,由调查可知金鹰艺术节三大主体活动中明星演唱会占到68.7%,而开幕式与颁奖晚会分别只占到13.3%和18.3%。影视文化节庆本身就带有明显的时尚特征与时尚色彩,明星往往是大众的风尚标。主要诱因是其符合年轻人追求个性、追求时尚心理特征。明星演唱会参与可行性高,并且承载量也大,可以作为游客加入节庆的重要平台。
(3)旅游动机的多元性
根据调查表明75.7%的人群在金鹰电视艺术节举办日以外的平常日有意愿去长沙旅游地旅游。其意愿在于:对长沙本身的趋向性偏好较高,达到53%,说明长沙已有的旅游资源吸引力还比较大,也在一定程度上推断出大部分样本人群并不是将金鹰艺术节作为唯一旅游动机,只是到访的附带原因,这也更有利于影视旅游产品组合。
4.旅游期望
在节日中游客最期望近距离感受节日气氛的比重最高,达到47%,反映出了游客的参与意识比较强;特殊体验比重也很高,占到36%,游客对特殊性的强调也是必须在考虑范围之内的;而对于节日相关附加值的提升仅占9.2%,其中节庆纪念品,如明星签名等达到62.3%,节庆相关的参与性活动为47.8%,在开发产品时多考虑明星效应与游客参与性。
(三)金鹰电视艺术节客源市场调查总结
1.节庆影视旅游受众人群比较广泛,但产品定位不明确
目前,普通大众对金鹰电视艺术节表示了尤高的兴趣,尤其是年轻人群,学生群体、女性人群。可以将这一部分人作为目标人群,根据目标市场的需求进行影视旅游产品开发。
2.金鹰电视艺术节自身品牌有待加强
事实上,艺术节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受众人群不断的增加,品牌形象也日益增强,但相对国际知道影视节还存大较大差距,世界影响最大的国际性电影节即奥斯卡电影节,每次都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欧洲大陆游客到举办地观光游览,大大促进了举办地旅游业的迅速提升发展,每次的总收益都不低于6亿美元[4],这很值得金鹰艺术节全借鉴。
3.缺乏规模策划与整体效应
长沙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和第一批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其本身丰厚的旅游资源为影视旅游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影视资源的加入也有利于补充长沙旅游产品组合,打造长沙旅游特色,完善长沙旅游市场。但在目前,长沙没能有意识的将影视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联合经营开发,缺乏协调机制。
4.缺乏影视衍生产品
在与奥斯卡金像奖吸引力对比情况下,节目外附加内容的多寡在吸引力上表现的差别也明显,像奥斯卡的星光大道、杜莎夫人蜡像馆等都是其很好的衍生产品,甚至还影响全球,影响到中国。在中国香港和上海已有两个杜莎夫人蜡像馆。而金鹰艺术节的附加内容几乎是空白。本身吸引力和内容单一的话,是很难促成影视旅游。
5.游客可参与性不强
在节日中游客最期望近距离感受节日气氛,参与意识较强。而目前金鹰节庆活动也只限于明星演唱会,颁奖晚会,电视论坛等观众参与较少的一些活动,特殊体验更少,这有碍于提升节日的附加值。未来学家甘哈曼在《第四次浪潮》一书中宣告了一个以“休闲者”为中心的特种服务性经济时代即将到来。而在21世纪的几天,正逐渐成为体验经济时代[13],在开发产品时势必要多考虑游客参与性。
三.长沙影视旅游产品开发对策与建议
(一)整合影视资源
电视湘军在全国来说也绝对是一支强军劲旅。金鹰艺术节也应该发挥其文化产业链的功能,将其与电视节目观看,节目参与,电视产品展示,影视剧拍摄地游览等进行有机整合,使静态观赏、活动参与、文化休闲的产品形式全部融合其中,打造一条以金鹰节为龙头的影视专项旅游。
1.与电视节目相结合
现今,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外出旅游普遍崇尚休闲娱乐,强调的是参与性,而湖南台本身就拥有参与性很强的节目,如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等。让观众现场感受娱乐休闲、影视文化与制作过程。
2.与电视产品博览会相结合
电视产品包括节目、栏目、演出等内容,节目本身与其辅助设施、材料等展销也可以渗透到节庆里面,设立影视文化展示区,不光让电视人参与进来更让广大观众参与进来,让节庆更丰富饱满。
3.与影视剧拍摄地相结合
湖南台拍摄了大量优质电视剧,尤其是《恰同学少年》,它是第一部在《新闻联播》4次报道的电视剧,第一部一年内被央视5个频道连续播出的电视剧。2007年“五一”期间,湖南省牵手长沙市推出“青年风华之旅”旅游线路,迎来了“红色旅游”的热潮。
(二)整合影视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
受湘湖文化底蕴的有力支撑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拉动,长沙这座具有消费型特征的城市,文化休闲旅游业地方特色增强,区域优势明显。影视湘军、娱乐湘军、红色旅游、山水洲城尽显长沙特色。将长沙影视资源与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结合,可以充分提升影视旅游品牌的魅力。但从目前的影视旅游实践来看,旅游部门对此一直是表现出积极热衷的态度,但是影视部门往往兴趣不高。因为对于影视部门而言,资金雄厚,对于影视所产生的边际效益带来的旅游收益很难引起兴趣。这种局面当然有优势的一面,即充分利用旅游行业的专业运作优势。但是,正是由于影视业的雄厚经济实力,才能够对该旅游项目作较大的投入、能够在短期内打响旅游品牌;同时,影视业为主力更有利于影视旅游产品的创新;再者,影视业的自身利益参与,才能在整个影视过程中最大限度满足企业的开发意图。所以还需要加强旅游业与其它产业之间的联合。
(三)提高品牌吸引力与号召力
1.深挖其文化内涵
影视文化本身的吸引力是产生影视旅游的关键因素,吸引力是影视节庆旅游开发的核心。在调查中也显示金鹰文化艺术节与奥斯卡电影节吸引力差别上,品牌影响力与号召力为最高57.3%。有文化内涵的东西才会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影响力与号召力,金鹰文化艺术节正致力于推崇主流文化,把握时代文化主流。
2.力求影视作品评选的公正性
公正性是权威性的前提,有了权威性才会形成号召力。金鹰艺术节在行业类被称为是“观众奖”,但其权威性有待提升。历史与文化及其对影视作品评选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正是风靡全球的奥斯卡经久不衰的一大重要因素。
3.结合其时尚性与文化性将其作为一种经济行为来运作
旅游者的动机主要是娱乐休闲与明星效应,所以需要提高节目的安排,演出的水准,打造号召力、影响力的盛大节庆。金鹰节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满足了人们的消费欲望。金鹰节同时是一种社会现象,很多著名演员、歌星等社会名流来参加演出,人们追逐明星,一睹明星风采,这就是一种社会现象。而这一现象会以人们的经济作支撑,人们借此来满足某种欲望,要满足这个欲望,必须具备门票、交通、住宿等消费的支付能力。
(四)加强各产业联合,形成规模效应
文化产业成为长沙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最具发展潜力的支柱产业之一。湖南先前就提出的“文化强省”战略,而长沙市也具体提出,在未来五年里,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优势,突出打造影视传媒产业,人文旅游,文化休闲产业三大最具潜力的文化产业品牌 [5]。2009年末,全市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体的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核心层”创造的增加值达97.3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6.2%;以网络、旅游、休闲娱乐、经纪、广告会展等新兴文化服务业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层”创造的增加值127.5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4.3%[6];长沙完全有能力以政府为主导将影视传媒产业,人文旅游,文化休闲产业这三个产业强强联合,把核心层与层的界限模糊化打造影视旅游产品,具有广阔的前景。而大型影视节庆活动像金鹰节能够赚足视线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拉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实现节庆活动综合效益最大化和均衡效益最优化。
(五)加强产品创意,保持长久吸引力
影视旅游产品不能停留在影视表象的简单呈列,显得肤浅俗套。把握时代脉搏、文化价值趋向、游客心理特征,文化价值,观赏价值,游乐价值、崇尚时尚趋向性,利用合理的形式表现出来。每举办完一届金鹰节,但是余留下来的节日气氛,需要一个展示的平台与载体来运作。如影视人、明星在金鹰文化城留下其手印和足迹,形成影视文化墙;提供游客自制节目的播出场地与设备;建立影像资料馆。影视行业更可以利用其他创新的形式,让游客感受节日遗留下来的气氛落到实际,从而对长沙影视产生经济效益。使得金鹰文化城举办地有长久吸引力。从电影明星居住的贝弗利山庄到市中心的明星大道,从门前留着历代明星手印足迹的中国大剧院到奥斯卡颁奖仪式所在地的柯达剧场,杜莎夫人蜡像馆,每天游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15]。也对我们开发影视旅游提供了一些借鉴,增加了信心。
参考文献:
[1]凌莉萍,吴殿廷.国内外影视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J].旅游学刊,2010,(3):89.
[2]长沙金鹰电视艺术家概况[EB/OL]. http:///view/64375.htm,2011-07-18.
[3]王玉玲.基于旅游偏好分析的影视旅游产品开发[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4]王玉玲,钟伟.国内外利用影视发展旅游的方式总结[J].商场现代化,2007,(1):25.
[5]程小旭,长沙:文化产业的异军突起[N].中国经济时报,2005-12-2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