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艺术素养的内容

艺术素养的内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艺术素养的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艺术素养的内容

艺术素养的内容范文第1篇

一、艺术素养对高职院校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1.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美术作为人类最直观的视觉语言,通过独特的视觉要素表达着人们的情感和灵魂。高职院校通过开设美术课程,能够培养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和感受能力,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审美品格的形成和创造力的提高。

2.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良性互动

高职院校学生在身心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社会有了自己的认识和把握,同时对社会也有一种好奇的心态。提升他们的艺术素养,能够引导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寻找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进而实现和谐发展,不断拓展学生的人际交往空间,实现学生成长的良性互动。

3.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高职院校学生处于青春的萌动期,存在一些心理矛盾。艺术素养的培养能够对心理压力起到释放作用,使大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消除不良情绪,疏导情感,从而保持心理平衡。在高职院校学生人格塑造的过程中,艺术素养不仅能够给予学生艺术方面的作用,也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新要求。

二、高职美术教学中的艺术素养形成策略

1.设置灵活多样的美术教学内容

为了能够在高职院校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素养,必须设置灵活多样的美术教学内容,改变固有的教学大纲,更好地体现美术教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首先,重新编写教学大纲。高职院校美术教学要改善教学大纲的编写内容,充分考虑到美术教学的时代性与趣味性,因材施教,做到教学大纲的差异性,在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其次,优化对艺术素养方面内容的选择。艺术的种类很多,教师一定要选择具有良好审美价值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艺术的存在。再次,加大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的摄取。教师在讲授美术专业课程的同时,应该积极开设一些选修课程,如艺术伦理学等课程,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2.建立创新性艺术素养培训基地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艺术素养的形成不仅依靠课堂,还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完善。首先,建立校内美术基地。学校相关领导应该高度重视培养基地建设的重要性,根据美术专业、课程设置对口的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如大学生美术设计馆、大学生艺术实践基地、大学生艺术展览馆等,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实践水平,艺术素养也在无形中逐步培养起来。其次,加大校外实践基地的开拓和建设,不断扩展艺术素养的培养范围。学校应该积极和校外企业进行沟通,与其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挂牌校外实训基地。学校可以与本地的博物馆、艺术设计馆、设计院联系,不断鼓励学生参观,提高自我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再次,不断健全社团组织架构,为社团提供学校资源和社会人脉资源,由专业教师或辅导员带队,增加学生融入社会的机会,使其真正在社会中把握艺术、感受艺术,实现艺术素养的提升。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

艺术素养的内容范文第2篇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 媒介素养 影响因素 Tobit回归模型

2014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了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已达6.32亿,其中,年龄处于20至29岁的网民占30.7%,在全部年龄段分布中所占比重最大;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网民占总数的20.6%(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可见,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微博、微信的普及,大学生已逐渐成为中国网民的主体。媒介素养,通常是指人们利用各种媒介信息提升个人生活及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批判的能力,据此,大学生媒介素养即可理解为获取、分析、传播和运用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①。媒介素养是个人文化修养的体现。由于艺术专业的特殊性,学生经常使用媒介进行创作和传播,但其心智还不够成熟,极易在海量的媒介信息中迷失自我。现阶段大学生大多将媒介作为消遣和娱乐的工具,较少利用媒介丰富的信息和海量资源来发展与提升,研究分析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水平究竟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及如何提升其媒介素养,对于其正确认知、甄别和使用媒介,身心健康成长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探究对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产生显著影响的因素,理清影响机制,有针对性地为高校及相关机构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一、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的相关研究

1933年,英国学者ER・利维斯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桑普森著作《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一书出版,书中首次提出“媒介素养”的概念。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②。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教授卜卫于1997年发表的《论媒体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被认为是国内媒介素养研究的开端③。随后,国内学者针对大学生媒介素养展开了充分的研究。

一部分学者将视角集中在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及问题上,如盐城师范学院陆作人副教授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搜集数据,根据调查结果从五个方面分析了盐城师范学院在校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对策④;南昌大学研究生张鲁萍基于调查数据分析了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整体状况,认为不同维度的媒介接触存在差异,主要从年级、性别、专业等维度剖析了这一差异,从而为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议⑤。

还有一部分学者关注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媒介素养教育包括认知教育、批判教育、行动教育⑥。辽宁大学的研究生李晓韵通过研究分析认为可以从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育模式及注重发挥大学生自身作用等三个方面完善媒介素养教育⑦。

综观上述,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提升对策上,所选用的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在此基础上运用描述统计法进一步讨论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但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影响因素的研究较缺乏,且尚未发现运用计量模型从实证角度深入剖析大学生媒介素养影响因素的文献。因此,本文基于问卷调查数据,运用Tobit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各种显著因素,在实证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以期为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提供参考。

二、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影响因素研究

(一)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根据众多学者的研究,影响艺术类大学生整体媒介素养水平的因素有很多,如大学生对媒介的使用情况、对媒介信息的认知和判断能力,以及媒介素养教育环境与资源等。

1.媒介使用情况。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大学生接触的媒介已经不再局限于书籍、报刊等传统媒介,电脑、手机等逐渐成为大学生使用媒介的主要载体。因艺术专业的特殊性,艺术类大学生需要频繁接触媒介进行观摩创作。不同形式的媒介使用条件不同,传播信息的方式与效率不同,对大学生媒介素养产生的影响也必然不同。且大学生接触媒介的动机和目的各不相同,每天接触媒介的时间和频率也会存在差异,个体的差异又会导致其对媒介信息的认知差异。

2.媒介信息认知和判断能力。艺术类学生是媒介的使用者和创造者,经常承担自媒体功能。拥有较好的辨别能力的大学生能够甄别不同媒介的虚假信息,对于暴力、炫富、炒作等不良信息能够自觉抵制,有一定的反思、批判和解读能力,能够从媒介中获取有益信息,摒弃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负面信息。⑧大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又会反过来影响其对媒介的选择与使用,进而影响其媒介素养水平。

3.媒介素养教育环境与资源。通过高校开展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及实践活动,能够提升艺术类大学生的媒介意识和媒介道德,使其正确认识媒介的性质与功能,对媒介信息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避免受到不良媒介信息的误导和暗示,从而尽可能避免出现价值判断和言行的偏颇。⑨

(二)问卷设计及数据收集

为了获取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基本情况,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设计了《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问卷》,包括四部分内容: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评价、大学生媒介使用情况、大学生媒介信息认知和判断能力,以及媒介素养教育环境与资源。

调查选取福建省三所高校的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240份,收回问卷216份,经筛选有效问卷186份,有效率为86.11%。在全部有效问卷中,男、女大学生分别为91名、95名;大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分别为55名、53名、47名、31名,所选样本较为合理。

(三)研究方法简介

本文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的评分标准设置在0-5分之间,即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取值受限,称之为受限因变量。受限因变量的回归常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的Tobit回归模型。

三、实证分析

(一)模型变量选择及说明

根据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及问卷调查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择了媒介使用目的(X1)、媒介使用形式(X2)、媒介使用时间(X3)、是否限制每日上网时间(X4)、是否参与媒介互动(X5)5个指标反映大学生媒介使用情况;选择识别媒介不实信息的能力(X6)、是否滥用媒介信息(X7)、参与媒介互动前是否对信息考证(X8)、对低俗信息的看法(X9)4个指标反映大学生媒介认知和判断能力;选择学校是否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X10)、是否有媒介素养教育有关讲座或论坛(X11)、是否开展媒介素养相关课外活动或社会实践(X12)、校园主要媒介是否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版块(X13)4个指标反映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环境及资源。

(二)实证结果及分析

以被调查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的平均得分为因变量,选取的13个衡量指标为自变量构建Tobit回归模型,运用Stata 12.0软件回归,得到回归参数估计结果。模型整体拟合优度较好,LR chi2(13)值为468.44,对数似然比为-107.7509,对数似然比检验的显著性水平P值为0.0000,伪判决系数为0.6849,自变量整体上对因变量有显著性影响。

通过构建Tobit回归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媒介使用形式(X2)、是否限制每日上网时间(X4)、是否参与媒介互动(X5)、选择识别媒介不实信息的能力(X6)、参与媒介互动前是否对信息考证(X8)、是否有媒介素养教育有关讲座或论坛(X11)、是否开展媒介素养相关课外活动或社会实践(X12)、校园主要媒介是否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版块(X13)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有显著影响。除媒介使用形式和是否参与媒介互动对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有显著负向影响外,其余自变量均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有显著正向影响。

结语

本文通过构建Tobit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因素,结合调查数据和实证结果,从艺术类专业特色及学生的特点出发,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应该自身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首先,艺术类大学生应主动培养媒介价值观和道德观,提升辨别媒介信息的能力,避免被动接受形式多样的媒介信息,形成独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实证结果发现,若艺术类大学生限制每日上网时间,参与媒介互动前对信息进行考证,且选择识别媒介不实信息能力越强,则媒介素养水平较高。其次,艺术类大学生接触媒介的动机多样,使用和参与媒介的频率也不同,经常利用媒介社交娱乐、参与各种形式媒介互动的学生,相较于利用媒介查阅学习资料、获取新闻资讯的学生来说媒介素养水平较低。因此,引导艺术类大学生科学合理地利用媒介,避免沉溺于网络社交娱乐,并且理性地接触各种媒介信息,有助于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

最后,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的提升离不开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主要在校园,因此,学校是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主阵地。实证结果发现,学校开设媒介素养相关课程、讲座或论坛、课外活动或其他实践,有利于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的提高。因此,高校应将媒介素养作为公共选修课或必修课引入现有教学内容中,通过系统科学的课程教学提高艺术类大学生对媒介的认知,还可以通过邀请相关媒介专家及学者开设专题讲座、论坛等,使艺术类大学生在与媒介专家、学者的直接交流中形成对媒介的理解判断能力。理论的学习离不开实践,高校应充分利用丰富的校园媒介资源,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校电视台的拍摄、节目制作、稿件撰写,校园网页制作、管理和维护等,使艺术类大学生真正参与到媒介实践活动中去,在具体的情境中形成对媒介信息全面深刻的理解,以促进媒介素养水平的提高。

注释:

①张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途径的新探索――以电影媒介素养为例[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1.

②Elizabeth Thoman.Skills&Strategies for Media Education[A].Ontario Ministry of Education,Media Literacy Resource Guide.1989:7-9.

③卜卫.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与方法[J].现代传播,1997(1).

④陆作人.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例[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6):60-63

⑤张鲁萍.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分析及培养策略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1.

⑥龙黎飞.论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原则和途径[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8,28(2):116-119.

⑦李晓韵.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D].沈阳:辽宁大学,2013.

⑧黄小苇.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艺术素养的内容范文第3篇

目前人才的适应能力已成为许多企业招聘的重要标准,具有良好适应能力的毕业生在就业中更有竞争优势。近几年来,国内各高校普遍实行扩招政策,艺术类扩招的速度更是逐年上涨,这使得艺术类招生门槛不断降低,只要专业成绩过线,即便是文化成绩很低都能被录取,促使成千上万考生纷纷走上“艺考之路”。然而,艺术人才自身专业性较强,就业领域相对较窄,而高额的学艺成本让多数艺术生不愿降低姿态,从基层做起,这与当前社会提倡的大学生要一专多能的要求相违背,因此缺乏人文素养的艺术生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

二、艺术类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

(一)学生对人文素养认知不清

学生自身对人文素养概念的认知不清是素养缺失的首要原因。通过对某艺术高校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从人文素养的内涵角度来看,只有不到10%的学生表示自己对人文素养的内涵非常了解;大部分学生表示自己对人文素养的内涵仅仅听说过或是一般了解;一小部分学生表示不清楚或从未听说。从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角度来看,学生普遍认同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但对如何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却不太明了。大约50%的学生有想法但没有行动,30%学生有想法并有行动,仍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表示既没想法,也没行动。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素养高低直接反映了整个社会素养底蕴的深浅,因此学生对人文素养认知不清也反映了当前“经济为先”的社会大环境对人文素养的忽视。

(二)校园人文氛围不浓厚

校园氛围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密切相关,艺术类院校在校园中打造人文气氛相对薄弱主要表现三个方面,一是,学校对人文素养重要性的宣传和引导不足,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被调动,营造校园人文氛围的活动难以落实。二是,校园人文建设主要以定期开讲座、授课培训为主,内容单一、手段僵化,忽视了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和主体地位,这种多而不精的低效工作起不到有效的作用。三是,人文素养塑造的目的性不明确。学校建设人文校园时没有突显出人文素养蕴含的教育意义,忽视了解决学生学习被动、理想缺失、信仰迷茫等问题的实际需求,学生依旧不知道该如何选择途径和利用资源来提高自身素养。

(三)人文课程设置不足

目前,我国艺术院校中极少有开设人文类学科的课程,大学内部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分化已是不争的事实。艺术院校不同于综合大学具有学科文化的优势,院校人文氛围较低,而艺术类院校对人文课程重视不足更是减少了学生接受人文教育的途径。艺术院校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上重视实用性,偏重于职业教育。艺术类院校重视专业课程必然有其合理性和可行性,但人文教育对学生文化底蕴的培养是任何课程都替代不了的。人文教育的弱化进一步加剧了艺术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

三、艺术类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策略

(一)加强人文校园环境建设

优化校园环境,提升文化内涵是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艺术类院校要加大校园文化硬件与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重点实施人文景观建设,通过将文化元素融入景观建设之中,在美化育人环境的同时增添校园的文化气息。艺术类院校可在教学楼内张贴引导学生奋进的名人画像,通过设置艺术名家风采画廊和各种充满人文气息的文化展板,将人文教育渗透到学生日常学习活动中。宿舍楼的走廊和楼梯墙壁上张贴温馨提示,通过文化设计彰显人文关怀和营造温馨氛围。人文校园的打造在营造校园氛围的同时,能潜移默化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艺术类院校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队伍。教师的文化素养决定了教学态度和教学水平,一个人文素养高的教师必然在教学中处处体现出严谨治学的态度和人文精神,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课堂人文教育优势,将素质教育理念潜移默化地深入到学生内心。随着大学教学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转变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自身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策划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处理和艺术发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理想和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在本质上真正实现大学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把教育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落到实处。

(三)增设人文课程

院校要针对艺术生人文理论知识薄弱的现状增设人文课程,课程内容包括文学、哲学、历史、教育学、社会学、法学、科学史等,进而大力培养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积极引导大学生展开对“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等根本性命题的关注与思考。

(四)开展人文教育活动

艺术素养的内容范文第4篇

阐述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背景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分析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将其融入高校素质教育的相关途径,以期推动高校公共艺术与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关键词:

高校素质教育;公共艺术教育;有效途径

当前,素质教育深化改革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定义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其目的在于促进受教群体发展,保证受教群体知识内化,从发展公民素质素养的基础上,保证公民成为和谐社会建设基石,共同打造科学发展观下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1]。对此,深化素质教育改革,落实素质教育思想,在高校教育中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核心理念显得尤为重要。艺术教育作为引导学生审美,塑造学生内涵,优化学生思想与丰盈学生心灵的科学手段,对提升学生情操,激发学生感性思考来说效果显著。因此,行之有效的运用公共艺术教育,在大学课堂之上培养学生艺术领悟力,可保证学生素质发展,促进学生素养提升。本文正基于此,在研究公共艺术教育发展背景及开展价值的基础上,分析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潜在问题,提出科学的艺术践行策略,以期优化公共艺术教育开展环境,保证公共艺术教育效果凸显,行之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精神素养与行为素质。

一、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背景及其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公共艺术教育发展背景

公共艺术的形成于国外且发展较为优越,以美国为例,其高校教育中尤为重视学生的艺术培养,这与西方诸多国家的教育情况相仿,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其高校学生的感性思维,并保证了学生的素质素养提升。相对的,我国作为传统的文化大国,对文化的研究要优于艺术的探讨,因此,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不过,随着《教育规划纲要》将素质培养定性为未来十年我国教育发展的核心目标,公共艺术教育的受注程度逐渐提升,打造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成为我国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

(二)公共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公共艺术教育发展于素质教育下具备良好的发展空间,从现阶段社会发展需求来看,高校公共艺术开展是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爱好,构筑学生审美力,提高学生艺术表现素养的重要手段。在公共艺术开展过程中,高校大学生将于艺术的海洋中感受艺术魅力,体会艺术价值,并内化艺术知识与艺术素养于自身知识与能力体系中,在艺术的熏陶下提升自己的行为素养与对生活的感悟力,感受力。可以说,利用艺术教育的完美指导,大学生将于社会中找准自身定位,明晰自身价值,并最终依靠自我完善来推动社会基础发展,保证社会素质提升[2]。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增强

在教育教学发展中,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保证教育教学优化的关键。然而,现阶段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稍显不足。很多教师并未明确认知公共艺术开展的价值,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逐步趋向于形式化,并未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引导学生的素质素养提升。

(二)公共艺术教育内容有待完善

公共艺术教育内容的陈旧与腐朽也令公共艺术流于形式。作为艺术培养与审美价值塑造的高校素质教育重点,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教育涵盖的异彩纷呈对引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审美能力建设而言意义重大。因此,陈旧腐朽的教学内容,不利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效果提升。

(三)公共艺术教育方法有待优化

影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开展不科学的关键还在于教学方法的陈旧。没有积极的教学思维,没有有趣的教学内容,加上没有新颖的教学方法,令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乏味可陈,很难真正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审美能力建设。

三、公共艺术教育融入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科学强化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

科学强化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是保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科学发展的基础前提。对此,强化现阶段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应注重以下两点的践行:其一,订立公共艺术教育培训体系,引进科学的公共艺术教育手法,利用提升教师自身的艺术素养来保证公共艺术教育的科学培养。例如,定期开展艺术教育培训,为教育者打造科学的研习途径,敦促其优化自身艺术素养,确保其艺术能力提升。其二,积极构建科学的激励奖励体系,保证教师队伍充满积极性,令其愿意参与到各项学习之中,提升自己的精神素养。例如,构筑完善的教育审核、晋级及评定机制,为教育者提供科学的晋级之路,令其具有自我完善的动力,可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从而支持公共艺术教育发展。

(二)积极完善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内容

完善公共艺术教学内容,将促进公共艺术教育发展,让受教者于其中领悟艺术技巧,掌握艺术能力,并融入艺术教学之中。对此,为行之有效的优化公共艺术教学内容,应尊重各高校本身的办学情况,在满足学生基本需求的基础上来科学优化公共艺术教学内容。例如,部分科系的学生喜欢美术教育,可按照个人喜好分为国画、油画、素描及漫画等不同门类,针对不同的爱好给予不同的教育,尽可能满足学生对绘画的追求,以便其愿意参与到公共艺术教育中[3]。另外,针对音乐鉴赏、音乐创作与音乐演奏进行系统划分,让学生在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中充分的体会音乐的艺术魅力,才能使其更好的融入到公共艺术教学中,科学有效的培养自身艺术能力,提升自身精神素养[4]。

(三)合理优化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方法

科学活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充分引入多元教学理论,将培养学生能力,还学生主动性为教学基础,激发学生创作与研习艺术的本性,让其充分融入到艺术教学之中。对此,教育者在公共艺术教育中可作为引导者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要强行灌输学生学习艺术的思想。例如,在美术教学之中,教育者可利用对自然的爱好来进行写生训练,让学生充分融入自然,在自然中寻找美丽的景色并纳入自己的画布之中。但是,这一过程中教育者最多需要规定的仅是作画的主题,具体的风景,作画形式、颜色格局都可交由学生自己来揣测良多,以此来激发学生自主融入到艺术创作之中,逐渐掌握审美与审世的能力[5]。综上所述,素质教育深化改革为现代教育发展指明了具体方向,现代教育发展逐步注重素质能力的培养。因此,越来越多的大中院校将培养学生素质素养作为自身教学发展的核心内容,以激发教学活力,选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来保证教育教学开展的科学实效。基于此,现代高校建设应重视公共艺术教育,利用教育团队打造,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优化的方式来保证公共艺术教育的科学开展,使其成为现代高校素质培养的有力武器,敦促学生行为素养优化,科学完善学生思想审美意识。

参考文献

[1]钟天娥.公共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84-87.

[2]李顺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和谐发展[J].艺术探索,2015,(04):69-70.

[3]张皓鹏.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J].南昌高专学报,2016,(01):81-83.

[4]黄皓华.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特征———兼论如何优化高校公共音乐课程[J].云梦学刊,2015,(04):123-126.

艺术素养的内容范文第5篇

一、开展好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意义

开展好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是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学生专业素养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高。一些学校按照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教育发展的趋势,注重加强学生专业素养的教学,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并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如何加强学生专业素养培养的政策。当前,在我国相关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内,大多数环境艺术设计教学都十分注重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其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的要求也十分吻合。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学生未来适应工作、社会和学生个人发展的能力。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模式改革是提升学生专业素养、提升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当前教学模式改革的问题

1.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待提高

目前,教学模式改革方法主要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包括指导教学、引导教学、演示文稿等。虽然有一些环境艺术设计教学通过建立教学模式改革基地的形式来开展实践教学,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帮助学生解决了理论知识和实际教学脱离的问题,但仍与工作实践操作还有一定距离。

2.教学改革内容的选择有待进一步优化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所体现的层次是绝对不能等同于其他阶段的课程教学的。除了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技能方面的要求。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近30多年来,中所使用的环境艺术设计教材就达到上百种,种类繁多,导致各校间对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形式和重视程度,以及教学的内容是不尽相同的。笔者也建议相关的要重点选择这些教材作为教学内容。同时,在教学教材确定的基础上,也要做好对教材相关内容的处理,要做好教学大纲、计划,做到灵活、自由,使得课堂上的发挥空间更大,专业素养内容的定位和结合更多。

3.教学模式改革的教学师资队伍有待加强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课程是一门实用技术,所以在教师教学中如果没有实践经验教学,就会出现误人子弟现象。目前,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课程教学师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极少。即使有一些从事过相关专业和行业工作的教师,但是由于他们深入实践时间较短,积累经验不够,实践能力不强,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也难以将其实践的部分叙述清晰和完整。

三、搞好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

1.进一步优化调整课程设置和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要根据当前教学模式改革发展前沿,瞄准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通过相关行业和市场的分析,进一步做好教学模式改革课程的设计,以落实“求实,务实”的原则,做好教学课程设置与课程设计的调整等工作。使新设计的教学模式改革内容更加符合学生发展的需求,满足社会和行业的需要,改革一些不适应学生发展规律,市场发展规律的教学课程设计。注重教学模式改革课程设计与其他相关专业的融合与渗透,注重2015年9月下旬刊•46•各课程的开设顺序,注重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体现了专业交叉、渗透与结合的特点。更加注重实践环节与生产过程的对接,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整合更符合教学模式改革中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培养目标、专业发展及社会用人的需求。

2.做好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方式的改革

教学方法的实施一般是不同的人采取的方式不一样,总体上来看,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课堂的教学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尊重学生个性,理解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个性拓展和特长发挥。二是要做好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要积极发挥学生自身能动性,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多样的方式,通过他们积极的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逐步提升他们的能力。

3.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理念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培养人才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是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体现,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就是要竭力营造一个大环境,在全校达成共识、学校相关主管领导和教学部门领导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当前,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课时一般都压缩到很短,要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把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通过教学模式改革活动、各类社团活动等方式表现出来。

4.提高教师的教学模式改革自身实践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