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创新的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课程剖析
(1)开课背景。《Office高级应用》作为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一门公共选修课,面向全院各专业学生,重点培养学生办公软件的高级操作技能,同时为提高计算机等级考试特别是二级考试通过率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由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三个方面综合构成。能力目标包括:掌握Office各组件的运行环境和视窗元素和高级应用技术;知识目标包括:了解Word主控文档与子文档的关系,掌握模板与文档的知识等;了解Excel的高级编辑功能,理解数组公式的使用和Excel高级筛选的知识等;掌握Powerpoint的模板、配色方案和母板的知识等;素质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熟练操作计算机和使用计算机的Office高级办公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和计算机职业道德。
(3)核心内容。通过课程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熟练掌握word文档(页面、样式、域)的设置和长文档编制与修订(目录、索引、题注等);熟练掌握excel工作表、函数和公式,能够进行数据分析和外部数据的导入导出;熟练掌握Powerpoint模版、配色方案、幻灯片放映、多媒体效果和演示文稿的输出。
2、学情分析
以2013-2014学年选课学生为分析对象,选课总人数为218人,涉及专业数25个,专业覆盖率达92.6%。按照选课专业来看,建筑类专业学生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分别占总人数比重的前两位,分别是40%和16%,其中以工程造价、软件技术和建筑工程技术这三个专业的学生占比最多(分别是17.4%、12.4%和6.7%)。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选修本门课程的学生已基本覆盖我院各专业,并且以建筑类专业学生为主。这一方面与我院建筑类的学院的特点相符,同时也说明建筑类学生对Office软件应用技能的教学诉求较旺盛。通过访谈、提问、简单实操等手段深入了解和分析建筑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得出:一是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整体薄弱,学生对office软件的了解程度不够,应用能力较差;二是这些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均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提出明确要求,并对取得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或二级证书提出明确要求。
3、在线考试平台现状。自2013年起,我院自行研发在线考试平台并经多次测试后投入使用。具体功能有:单独网络站点建立;实现在线组卷、在线阅卷、学生在线练习、成绩管理等考试基本功能;能够进行注册、自动身份识别、职责分配、题库和组卷方式审核管理、学院领导和部门领导查询和监督管理等。此平台已投入使用的服务器由2013年的1台增加到2014年的2台,计划2015年再增设1台。截止2015年6月,全院共建设题库238个,题库总量235044道,平均每门课程的题库量达988题,数据总量达3.43G。
二、设计思路和重点
1、设计思路。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核心目标,以计算机二级考试为重要参照,以改革《Office高级应用》课程考核方案为切入点,将模块化教学为重要手段,利用在线的考试平台,以建立并扩充试题库、完善和优化教学设计、开展电子教材建设、探索考纲建设等一系列举措为具体落脚点,着力推动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2、具体内容。围绕“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建立健全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的基本原则,为了达到锻炼学生核心能力的教学目标,本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以在线考试平台为基础从课程评价方案重设计作为切入点,主要调整如下:一是调整教学评价目标(考核目标),由原方案中的“通过二级考试”这样单一且偏向考试培训的目标调整为“以培养学生熟练使用Office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提高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特别是二级)为辅”;二是调整考核方式,由原方案的“纯技能”考试调整为“理论+技能”,这个调整主要是基于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整体较低以及浙江省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变化;三是建立本课程的试题库;四是细化考核内容,强化过程性考核、淡化终结性测试,由原方案的“平时无考核,期末完成一个综合项目,所有学生均操作此项目”调整为“阶段性考核,按照三大教学模块分阶段开展。考核项目从题库中选取,学生不一定做同一个项目,教考分离”。
三、具体措施
1、组建改革实施团队。为了将改革的整体规划和改革思路落到实处,就必须构建一只教学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扎实且熟悉本门课程的教师队伍。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实施队伍共有3位教师构成,职称结构合理(均为讲师及以上)、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具有优势(均为35岁左右的青年教师,均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均承担过或正在承担本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可满足本课程的实际教学要求。
2、建立试题库。题库(problem bank)是以一定的教育测量理论为依据,按照一定测试目标编制、收集的有相当数量和较高质量、附有试题性能参数(属性)、并经过分类编码的考题的有序集合。试题要标准、科学、准确,不可相互牵连、相互矛盾;试题库要适时更新,不能一劳永逸,要不断充实、更新,以适应学科发展和考生水平变化。本课程的教学改革要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即是建立试题库,包括理论题与操作题。理论试题以等级考试的要求为原则,以够用为度;操作试题基于实际应用,保证足够数量,从而改变以往考题单一、与等级考试相脱节、与真实工作任务联系也不紧密的问题。
3、构建模块化教学体系。试题库的建设后任课教师可不再负责试卷的命题和阅卷工作 ,形成了教学和考核之间的制约,这势必会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本门课程的教学基于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office软件的高级应用)设计了三大模块7个任务,每个模块突出一项技能,每个任务解决典型案例。三大模块是:word高级应用模块、excel高级应用模块、PPT高级应用模块;7个任务是:红头文件制作、组织结构图制作、长文档制作、成绩表、销售表、信息表、演示文稿制作。三大教学模块的设计融合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三大考核模块,任务设计引入基于真实工作任务的典型案例,既增强学生应对实际办公任务的能力,也使学生提前了解与适应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特别是二级考试)。
4、自编教材。我国正面临着教育改革的艰巨任务,教材改革则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其中推行自编教材是该改革中一项行之有效的举措。采用项目驱动的方式编排知识点,完全按项目运作所需的知识+技能体系设置结构。要选择难度适中的项目,要符合本层次学生的整体水平,如果项目设计的太难,就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导致自信心也会下降;如果项目设计的太简单,不能起到锻炼学生的作用。我们选择典型的项目作为课程教学的载体,按照办公软件高级应用所涉及的范围,将课程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WORD的高级应用,第二部分主要介绍EXCEL的高级应用,第三部分主要介绍PPT的高级应用。将项目划分为若干个子系统,贯穿到整个课程中;课程最后结合计算机二级考试内容,进行知识的综合应用。
四、实际效果
关键词:高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校外;培养
目前,我国的科技创新水平仍不算太高,特别在科技创新教育水平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缺口。对高中学生培养科技创新能力,是为我国提高未来的综合国力做准备。为提高我国的未来综合国力,需要提高我国高中学生的科技教育水平,从我国高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现状出发,剖析其存在的问题,探究适合我国高中学生校外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和实践。
1.高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现状
1.1创新水平
鉴于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多数高中学生在上课时采取的是“老师传授,我们笔记”的方式,只是单一地接受课堂知识,没有对其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从中去发现和进行创新。我国地区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差异,这也使得教学设施、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着明显不同。对于较为落后的地区,基本的教学设施都无法得到完善,更不用说能应用于科技创新的设备;对于某些城镇,虽然有引进相关科技创新类的教学设施,但是教师的素质并未跟上,这导致设备空置率高,继而限制了学生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上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我国高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普遍低下,无法输出足够多的人才去适应社会所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1.2开展情况
近几年,科技创新能力教学被纳入高中教学课堂中,也受到越来越多老师的重视。然而,由于教学性质传统、教学设施不完善和教学质量差的影响,对于如何更好地开展教学课程,成为一个大难题。另外,高中学生由于性格叛逆、自我管理能力低等原因,在上课过程中可能出现翘课、捣乱等问题,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为此,教师需要与学生多沟通,制定出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方案和活动,让高中学生能够自愿积极地参与到校外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1.3创新氛围
为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对高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培养高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过程,教师除了研究教学方案外,更需要注重的是挖掘高中学生的科技创新兴趣,创造出创新氛围,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教师交流研讨会等方式,吸取相关优秀教学经验。此外,在开展创新活动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优良配合,让他们在互助的过程中,发现学习兴趣,提高专注力。为了对高中学生进行更好地校外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一种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是十分必要的。
2.高中学生校外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
2.1培养自身对于科技创新的兴趣
并非所有的高中学生都对科技创新感兴趣,这也加大了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难度。由于学生兴趣的不同,可能导致教学氛围的不活跃、教学结果不佳等现象,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情感交流,从而激发他们的科技创新兴趣。高中学生也可以多与教师进行交流,如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同学间的合作问题和自身兴趣发展的问题,这些高中学生都可以勇敢地表达出来,以使教师可以发挥指导者的作用,为他们答疑解忧,然后鼓励和督促他们培养科技创新的兴趣。
2.2培养自身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动手实践能力
在进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活动时,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亲身实践可以增加对科技创新的思考,在质疑和解答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科技创新。高中教师在开展实验室课程时,通过亲身演示和讲解来加深学生的理解,然后给予时间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在进行课程实验的过程中,高中学生需要集中注意力,将老师亲身演示的过程和讲解的要点详细记录,然后应用到自己尝试的实验过程中,期间需要记录好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可以方便实验过后对各种问题的分析,若对实验掌握不完全,可以向老师进行请教,并与老师探究是否可以通过修改教学示范的流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完成这个实验。通过培养自身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的动手实践能力,可以有效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水平,因为动手实践是科技创新的基础。
3.高中学生校外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
3.1参加科技创新培训及社团活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学校开设的科技创新培训和个性化的创新社团能够训练学生自身动手能力和激发发散性思维。高中学生需要积极参与到类似的科技创新培训课程中,如制作电子天平模型、螳螂捕捉器等,从而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记录和反馈,然后与教师进行沟通进行教学方案调整,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3.2参加科技创新竞赛,激发科技创新思维
高中学生可以多参加科技创新竞赛,通过这类平台,进行自我能力的展示,也可以向其他科技创新能人学习,从而激发自身的科技创新思维。在竞赛过程中,高中学生应该抱持一种“交流第一,竞赛第二”的观念,在比赛过程中不带名利心理,注重于经验的交流和学习,从而激发自身的创新灵感。
3.3参与科技专题培育工程,培养科技创新钻研能力
学校开设的专题培育工程,是为了集合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在一起学习和钻研,进行思想的碰撞,帮助学生提高科技创新的兴趣和能力。对于有开设类似工程的学校,高中学生应该争取机会参与其中,培养科技创新的钻研能力,继而提高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为使自己成为社会创新型人才做准备。
4.结束语
高中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对我国未来的综合国力有很大的影响。高中学生需要有主人翁的意识,挖掘自身科技创新兴趣,提高自身科技创新水平,争取做一个符合我国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除此之外,对于高中学生校外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还需要我国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通过改善教学模式和方案,加强对高中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完善我国的教育体制,从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何东霖.浅析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甘肃科技,2013,21:88-89.
[2]吴忠,卢仁斌.创新科技教育提升学生素养—关于我校开展科技教育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
一个学校如何来体现重视创新工作,首先是要在全校师生中大张旗鼓的宣传创新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要把创新工作具体化、制度化地落实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与具体教学内容相结合,有机地落实到和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多开展有科技性质的学科活动,做到学科间渗透,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其次是要重视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对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给予场地和经费的扶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为学生构建实现科学之梦的平台;之三是要选派优秀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和引导,设法吸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在实验中培养创新意识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总之,创造各种条件让对科技创新有兴趣、有爱好、有特长的学生都有更多培养和锻炼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带动更多的学生由‘要我学创新’向‘我要学创新’转变。使创新工作在学校全面铺开。
二、教师要善于发现创新苗子
目前,由于我国教学体制的在不断改进,许多学生在校时间非常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较短的时间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呢?这就需要教师、特别是辅导教师,细心观察学生平时的表现,争取在较短时间去发掘那些热爱科学、有创新热情、而且思维活泼、工作严谨、积极主动的学生,及时把他们组织到创新团队里来,加于引导和培养。具体来讲,就是从学生入学伊始,教师要以专业教育为切入点,依托学院的科研实力和成果,大力宣传科技创新精神。还可以通过讲座、参观实验室及高新企业等,使学生在了解专业的同时了解科研创新,逐步树立科技创新意识在学生进入第二年学期后,要通过各级学生会、团组织,搜集总结前几年学生科技工作的成果和经验,为本年级学生开展科技实践创新活动理清思路、明确方向,以此为基础在学生当中做好动员。邀请实验室教师关于科研工作的宗旨、形式、程序、要求和方法等对学生作初步培训,同时下发各实验室可由学生参与的科研项目名称、指导教师和主要内容等。学生可以承担实验室指定的项目,也可自己带着项目(或思路)到实验室。在项目进行期间,分阶段进行考核。在这期间,要策划、鼓励、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科技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如:机器人电视大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金工实习创新件设计比赛等。尽力使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工作达到规范化和系统化。
三、科学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在开展创新工作之前,都经历了对事物长久的观察和积累,然后进入到创新方案设计。它是在运用现有的知识和所掌握的科学原理的基础上,丰富想象和开放思维,通过收集和检索获得的信息,经过调查、走访专家,分析论证以及研究性学习,对重大现实问题可能设想的解决方案,对未来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学习、生活、生产可能实现的新进步、新形态、新形式、新概念、新产品和新服务进行设计和创作,对未来的展望和概念设计,形成具体的方案。在科技创新方面要重点抓好项目选题和工作方法。创新项目从何来,这是开展科技创新的首要条件,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有计划地请校内外专家开讲座、做报告。从专家们的讲座中引发出研究课题;二是从学科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入手,去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三是观察日常生活中发现存在的问题、不满意的现象等提炼成研究课题;四是参加社会实践时,深入到工厂、农村、社区去发现可研究的课题;五是从社会关注的热点、重大事件中发现问题、设想出解决方案;六是畅想未来可能出现的科技进步与突破等。此外,在科技创新研究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遵循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使活动方法与过程应当尽可能与科技课题研究过程和方法相一致;二是创新性原则,在创新工作中要学会查新,了解他人的创新研究;三、实用性原则,注重项目的运用、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是可行性原则,具有可操作性。教师应指导学生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五是点面结合原则,科技创新活动以点带面,逐步扩大;六是学生主体活动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学生从开始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活动,逐步过渡到独立开展科研创新。
四、结论
1完善创新制度
制定了公司科技发展纲要、规划,制定并完善了公司科技攻关奖励办法、科技攻关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文件,指导全公司的科技创新工作。对科技论文、专利、工法等进行目标分解,落实责任到人,并签定科技攻关合同,按市场化运作,奖优罚劣,让科技创新在全公司成为植根基层的大树,接地气使其枝繁叶茂。
2健全创新体系
加大投入,组建了科技创新管理团队——公司技术中心并获批为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组建了公司创新团队中冶矿山工程技术中心、钢结构技术中心。从公司内部聘任了公司技术专家,并聘请了行业内权威专家为公司技术顾问。各分子公司也相应成立了科技创新管理团队,形成了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公司技术中心负责公司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落实,科技创新各项制度的制定,科技项目的结题鉴定、报审等工作。矿山技术中心等负责国内超深井开拓开采技术,强富水条件下矿山开采技术等的研究与开发等工作。经费由公司承担主要部分,并申请上级部门适当资助。矿山技术中心目前运行良好,已取得重大成果5项,其中2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3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对受上级部门委托编写的技术规程、规范,则临时抽调各领域相关专家组成编写组,编写完成后由行业内专家进行初审修改后发有关公司、项目部征询意见,再定稿报批。由华冶主编的国家行业标准《冶金矿山井巷工程测量规范》、《冶金矿山井巷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和由华冶与中冶天工共同编制的《焊管设备安装工程施工验收规范》现已由工信部,均于今年3月1日正式实施。通过主编国家规范,提高了公司科技人员的素质、开拓了眼界,也扩大了公司在市场中的话语权,为今后企业的资质升级等提供了技术支撑。
3搭建好创新平台
对各重大项目从投标开始就荟萃全公司各领域专家进行方案论证,以确保重大项目的方案先进、技术合理,使业主放心将项目交我公司组织施工。项开始前由各分子公司、各专业专家做施工组织设计,优先应用新工艺、新技术以及自行创新技术,通过反复比对、论证,将施工方案精化,然后组织行业内权威专家论证,以确保施工方案能够在技术上有创新、经济上合理。项目实施过程中成立科技攻关课题组,公司从人员、设备、经费方面全力支持,保证施工顺利进行。同时安排专人进行科技创新资料的收集、汇总,并及时提炼科技成果,争取早日申请专利保护、申报科技成果,并转化为论文、工法及管理成果,在行业内推广应用,以提高整个行业的科技含量,扩大企业的影响力、美誉度。大连市体育馆工程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该工程为2013年全运会体育比赛场馆,建筑外型结构为斜切椭圆球体空间结构,长轴145.4m、短轴116.39m,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大跨度弦支穹顶结构工程。该项目通过自主研发形成了一套“大跨度椭圆形弦支穹顶钢结构技术体系”,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通过北京市住建委技术成果鉴定,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4培养创新人才
在公司内部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奖励有突出贡献的技术人才,提高全员科技创新水平,并通过各种措施动员、鼓励广大员工积极投身到科技创新工作中来。首先,聘请行业内权威专家、专利机构人员及公司的资深专家对技术骨干进行培训,从如何创新选题、课题科研报告编写、科技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形式,到专利申请书的主要内容等各方面进行培训、交流,以提高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其次,实行技术人员及高水平操作能手协商工资制,提高在科技创新方面有贡献人员的工资待遇。协商工资两年评审一次,对一个评审期内的科技创新成果有具体的指标约束,以使广大员工有动力进行科技创新。其三,对在施工生产中能够解决重大技术难题的有功人员专门进行奖励,并做为今后提拔重用的一个重要指标。如邯钢老区火车受煤坑工程,西临20个高60m的两万t/仓的贮煤仓,东靠正运行的火车道,老煤场因长年渗漏,土壤、地下水污染严重,无场地大规模排土、排水。相关人员采用半逆作法施工技术,解决了施工难题,节约了资金,实施效果非常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公司对有功人员进行了表彰和奖励,极大地促进了全体员工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5存在不足与下步规划
关键词:科研 专业 发展 校本 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018-01
1 职业学校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条件
职业教育的内涵是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规模发展、外延扩张、扩大招生规模是职业教育的主题,解放职业教育生产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解放职业教育生产力,即把重心放在个人能力全面而充分的发展上,个人的充分发展有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这是一笔巨大的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解放职业教育生产力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化。教师的专业化,是指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长和追求成熟的过程。它既指专业素质各个方面(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一起成长,也指一个有步骤和阶段性的成长过程。教师专业化标准包括履行重要的社会服务、系统的知识训练、需要持之以恒的理论与实践训练、高度的自主性、团体的伦理规范。职业院校文化力要素包括科研文化力、教师专业发展和校本研究。职业学校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条件。
2 职业学校科研型教师的内涵是什么
2.1 什么是科研
科研是科学研究的简称,是采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的活动。科研人员的科研水平指理论研究水平,迁移水平,探索原因水平,直觉观察水平。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科研创新=实力+方法。
创造性思维能力;程序原则技术。
2.2 教师专业化是教师掌握的学术性通行证和职业性通行证
学术性通行证,强调读写和运算能力。
职业性通行证,指在一个技术快速变化的世界上接受工作所需要的教育,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通行证,具有提出新的创造性思想,发展这些思想,并坚定不移的付诸实施的能力。
2.3 科研型教师特征
有自己独到的教育教学理念,并转化为科学的教育教学行为;能自觉去探索和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善于系统思考,发现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善于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不断反思,不断认真总结;善于博采众长,不断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思想,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以科研为先导,结合工作实际积极开展教育科研。
2.4 科研型教师能力
文科: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理解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感悟力。
理科:创新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数字运算能力、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
3 教育科学研究的类型与一般步骤
3.1 教育科研的类型
(1)根据研究的问题来源及假设的种类,大致可以分为下列三大类型:探索性研究、叙述性研究、因果性研究。(2)按研究的功能目的划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3)从研究的时序划分为:历史研究、现实研究、超前预测研究。(4)从具体研究对象的选择方式上划分,教育科学研究可分为:总体研究、抽样研究、个案研究。
3.2 研究课题的类型
(1)科研课题的涵义。科研课题是为解决特定问题,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科学研究完成的计划性项目。
(2)科研课题的分类。
类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综合研究、其它。
门类:哲学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软科学类。
系列:横向课题、纵向课题。
层次:国家级、省部级、局级、个人。
3.3 教育研究的一般步骤
(1)收集事实材料。(2)整理事实资料。(3)分析处理事实资料:研究准备阶段,研究实施阶段形成成果阶段,成果评价阶段。(4)得出结论:选定评价形式,实施成果评价,改进完善成果,确定课题,设计课题,制订方案,确定成果表现形式,设计研究成果基本结构,按步骤形成成果,推敲修改。
3.4 教育科学研究的选题和优化
(1)研究问题的来源:教育实践、媒体信息、社会发展需要、教育科研规划、教育理论。
(2)选择问题的原则:价值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创新性原则、优势性原则。
(3)研究问题的优化:要使研究的问题明确化,可以将宽泛的问题转化为狭窄的问题将一般性问题转化为特定的问题,不断缩小问题的内容范围。
3.5 教育科学研究的研究方案设计
研究方案的制定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的形式。
4 职业学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表现
4.1 科技创新的特点
(1)科技创新要求知识和方法的综合性:当代工程常基于自然科学的应用,但工程≠自然科学的应用。因为:工程的范畴远远早于科学而出出现,工程师不等于应用科学家。他们的知识既基于自然科学,又基于社会科学,还要基于所积累的实践经验于一身。
(2)科技创新具有明确的功利性:工与商关系密切,只有市场化了的知识才能成为财富。
(3)科技创新呈现很强的社会性:社会理解与政府决策。
(4)科技创新的空间既有普遍性也有约束性:受经济、环境、团队等影响。
(5)科技创新的时间特征:阶段性和长期性:创意、创新、创业。
(6)科技创新的目标要求:实践性。
创新空间:知识N技术>N2―― 产品>N4。
科技创新包括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产品创新。
4.2 科技创新人才的特征
(1)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特征:多样性。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①专业技术型:理论+技术实践(解决工程问题)工程技术人才;②研究导向型:理论+发展新技术(发表科研成果)工程科学人才;③理论+技术实践+多专业知识的交叉应用技术集成创新人才;④理论+技术实践+创新设计产品创意设计人才;⑤理论+技术实践+创业与市场竞争力工程经营管理性人才。
(2)科技创新人才的知识特征:交融性。宽、专、交相融合:科技、经济、环境、实用、文化。
(3)科技创新人才成长过程的长期性。自然科学最值25~45岁,峰值37岁;工程晚5~10岁,峰值45岁左右。
(4)成长的团队性。杰出的团队带头人、优良的人员结构、获得项目的机遇、鼓励创新的文化、有效的运作公式。
(5)科技创新人才成长模式的综合性。素质:爱岗敬业、献身精神;能力:工程实践、设计、集成;知识:专业技术、经验以及人文社科知识。
参考文献
[1]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6〕15号)[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