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土空间规划的目的意义

国土空间规划的目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土空间规划的目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土空间规划的目的意义

国土空间规划的目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国土规划;空间经济;分析

想要对国土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规划设计就必须以全国国土规划为主体结构制定出一套完善的经济发展策略,加强对国内市场一体化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使其充分满足全国国土规划的发展需要,为全国国土规划设计提供更多准确、真实的市场信息资料,促使全国国土规划工作的顺利发展,真正发挥自身的重要作用与有效价值。尤其是在当前经济体制从飞速发展的时代下,更应该高度重视全国国土规划工作,从而促进我国各区域内经济的协调统一发展。以下,就对全国国土规划与空间经济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分析,重点分析了全国国土规划的重要性,并得出一些自身的看法。

1 全国国土规划的重要意义

就当前的经济建设发展现状来看,国内市场将会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中最强劲的推动力。相关人员通过结合我国当前国预估出,直到2020年,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内市场对于工业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与意义,势必会形成一个完整性的经济聚集区。如今,我国已经真正意识到这一问题重要性,并逐渐由以往传统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向着空间结构形式而转型,经济聚集区在社会主义市场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并对我国城市的分布格局进行统一的规划管理,以此来促进国家、城市、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

2 全国国土规划的目标

2.1 空间效率与空间公平

可以说,在全国国土规划工作中,规划人员应当将公平与效率这一理念作为主要的发展目标,这也是我国长期经济体制发展过程中一直强调的重点内容。尤其是当前十报告中也明确提出,想要更好的对全国国土空间进行更好的规划,就必须切实考虑公平与效率的问题,只要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真正实现全国国土的规划目的。

2.2 空间一体化

所谓的空间一体化主要是一种市场一体化的重要表现,其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并内有对的国土空间中的市场内部进行明确的定义,市场中所有的商品都可以自由流通。这就从很大的程度上,对市场内的各种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与此同时,如果市场经济一体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进步。那么,市场对于资源配置所发挥的影响作用也就越来越重要,这样不仅能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还可以有效增强自身的竞争嫩管理,从而不断扩大经济建设规模。目前,在我国一些发达城市中,已经广泛利用这种空间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不仅有效的带动了区域内经济的快速发展,还大大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费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若是没有空间一体化,就很难真正实现全国国土规划中效率与公平的任务目标。

3 全国国土规划目标的实现途径

本部分提出实现全国国土规划效率、公平和一体化三个目标的途径,其中邻近市场能够实现空间效率,邻近人口能够实现空间公平,联系全国能够实现空间一体化。

3.1 邻近全国市场是实现空间效率的途径

某个新经济地理研究学者曾经提出,邻近的全国市场对于经济的迅速发展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并通过进一步的调查分析后得出。当邻市场的占有比例越大,将会有效加快企业各项生产活动的运行效率。与此同时,邻近市场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就可以节省一笔不小的交通费用,从而保证企业创造最大化的经济利润。并且,当邻近市场越来越密集,各种经济活动也会变的越来越频繁,从而促进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2 邻近人口是实现空间公平的途径

通常情况下,当临近全国人口越多时,对于经济的稳定增长就越有利。而若是邻近群国人口较少时,经济建设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会对人口数量进行一定的限制,这就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将会产生较大的差异,很难实现空间公平的发展目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邻近人口对于实现社会公平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与影响。

3.3 联系全国是实现空间一体化的途径

发达的交通网络是全国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将要素流动成本的最小化作为最佳区域发展的判别标准,利用点一轴系统理论论证了我国“T”字型(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空间发展战略。

4 空间经济分析方法

空间经济分析旨在利用各种空间统计方法确定经济体在国土空间上的精细结构特征和状态特征、时空演化规律、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与国土空间的相互影响。这里结构特征包括中心性、密集性、状态特征包括经济体的空间聚集性、空间均衡性等,对它们的描述需要使用各种不同的计量指标。空间经济分析是国土规划的重要分析工具。全国国土规划纲要编制技术路线方案要求“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通过国土空间经济分析,选择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这是国土空间开发战略选择的主要目的。

下面简要介绍几种空间经济分析方法,它们分别是球面空间统计、网络邻近性分析、网络空间统计、网络聚类分析和空间差异识别。这些方法能够确定经济体在网络空间(通过交通网相连)和球面空间上的各种整体特征和状态。经济体在网络空间中被作为由若干城市及其之间最短路径构成的城市经济网络,经济体在球面空间中被作为由若干城市及其之间大圆弧距离构成的城市经济体系。①球面空间统计用来确定城市经济体系的中位(城市)和展布范围。②网络邻近性分析用来确定城市经济网络的中位和展布范围,其中中位是到城市经济网络所有节点城市加权距离最小的节点(城市),展布范围由每个城市到所有其它城市的加权距离确定。③网络空间统计用来确定城市经济网络的轴线,其中轴线上的城市到城市经济网络所有其它节点城市加权距离最小。④网络聚类分析用来确定城市经济网络中具有相同展布范围的经济聚集区。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国土空间是市场的载体,是最宝贵的公共资源。全国市场一体化要求要素在国土空间上自由流动,贸易在国土空间上自由进行,这样国内市场才能发挥规模经济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全国经济高效和公平的发展。参考文献

[1].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深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J].求是,2012,2.

国土空间规划的目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多规合一 生态环境规划 生态文明建设 可持续发展

为应对我国城镇发展相关规划众多,不同规划之间内容冲突、协调度不够、难以高效支撑可持续发展需求的问题,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意见的通知(国发[2014]18号)》和《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通知(发改规划[2014]1917号)》等多个国家相关文件中,均明确提出了多规合一的工作要求,以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镇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内容的协调与统一。

当前多规合一中以“三规合一”工作开展较多,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发展规划的合一。从部分已经开展工作的案例来看,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合一往往成为三规合一、多规合一实施的核心,旨在协调建设用地指标与空间布局的不一致,如协调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总量差异[1],统一规划管理边界构建“一张蓝图”[2,3]。

在生态文明建设指导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但在当前多规合一工作中,生态环境保护多通过林地、水域等现状生态空间辨识,将其作为城市发展的禁建区予以辨识[2]。虽然这些城乡范围内的留存生态空间对于生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但在不同生态空间斑块之间存在着各种生态过程,而这些生态过程对于生态保护往往发挥关键性作用。如城市发展造成生境斑块隔离所形成的破碎化景观格局,会限制生物在不同生境斑块间扩散的生态过程,进而威胁生物生存,不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当前工作中,由于所确定保护成果缺乏对生态过程的辨识与评价,将使这些生态过程直接面临城市发展的干扰与威胁,并降低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规划研究中,虽已有同时开展生态空间与生态过程保护的工作,但这些规划结果与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的主要依据――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衔接不足,致使各类规划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依然较弱。因此,在多规合一的背景下,需要对生态环境规划如何与其他规划相衔接进行探讨,以提供更好的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一、衔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了国家发展战略意图,在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方面设定具体目标以引导市场发展,并成为其他各类规划的纲要与依据。从“一五”规划至“十二五”规划的演变情况来看,生态环境不断受到重视,并从“十五”规划开始,对于资源环境的内容单独成章予以表述。评价指标体系变化则更直观地表现出生态环境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越发受到重视,而二者之间的衔接主要在两个方面:规划指标之间衔接和项目选择之间的衔接。

规划指标之间的衔接是将环境规划中的污染物控制量等作为国民经济规划的控制指标。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所确定主要指标中,包括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森林增长等指标。以针对“十一五”期间火电SO2排放绩效的测算结果为例,这种基于具体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指标体系能有效促进环境保护。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不断变化,反映主要环境问题的指标全面性将成为二者之间衔接的主要挑战。如雾霾在我国大部分城市的爆发,使得PM2.5成为当前社会主要关注的环境指标,而如何设定合理的控制目标则成为难题。

与项目之间的衔接则是依据项目所产生的潜在环境影响,指导建设项目的选择。随着科研的不断深入,当前已能在部分领域对产业发展的环境影响程度进行定量核算,如在碳排放控制方面,不同产业空间的碳排放强度核算能辅助各产业发展的总量规划、能源消费的碳足迹计算能指导社会发展的能源结构调整。总体而言,当前环境保护方面的理论与技术,融合于发改委定目标、选项目的进程中,能最大程度减轻经济发展与项目建设的环境影响。

二、衔接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是在全国范围内对不同土地利用总量与空间格局进行安排,相对于主要关注城镇空间的城镇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覆盖整个城市与乡村的所有空间,对于中大尺度的国土空间格局构建具有突出优势。基于空间格局安排进行生态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工作已较为成熟,如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网络规划、基于生态群与最小费用模型的生态网络规划、平衡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等。因此,生态环境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重点应放在区域土地利用格局规划上。

在划定保护的空间格局时,当前土地利用或城镇规划多是根据自然保护区、地质灾害风险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有明确管理边界线的结果区,将其空间叠加结果作为生态保护核心区,或者在规划中列为禁建区。这种方式容易忽略掉一些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有关键性意义的空间,如高自然价值农田对于鸟类多样性的保护、河滩湿地对于水鸟的保护。因此,在划定保护核心区或者禁建区时,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划分标准,注重对关键性生态空间的辨识与保护。

生态保护空间规划中,除针对斑块结构的核心区保护以外,带状景观为另一主要的空间结构类型。当前研究与实践最为广泛的为两类带状景观――生物廊道与水系缓冲带。生物廊道是维系生物在不同隔离生境斑块间自由扩散的带状景观结构,而基于最小费用模型模拟的功能性廊道越发得到重视及使用。最小费用模型考虑了生物在包含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景观基质中扩散时的选择偏好与空间距离两个因子,对其扩散时所选择路径进行模拟,进而作为生物廊道予以规划;水系缓冲带是分布于河滨两侧具有一定宽度的植被空间,发挥着富营养物质控制、过滤径流、改善水质、保护河岸等多种功能,而根据其发挥的功能不同,其宽度与植被结构有不同的要求。在部分情形下,此两种带状景观在功能上可以重叠,即水系缓冲带可发挥生物廊道的功能。

结合核心区与生物廊道可以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安全格局规划,而在考虑水污染控制、土地沙化控制等生态需求以后,可以构建区域安全格局。在中大尺度的生态保护空间格局规划中,虽然会考虑多功能的需求,但在空间上依然 以网络化的结构为主。这种网络化的空间格局在国外规划中广泛采用,在国内科研与规划实践中也有探讨,但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则考虑不多。此外,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在空间格局规划上进行衔接时,可借鉴反规划的理念辨识需严格保护的生态空间,进而与禁建区相对应并融入土地利用规划中。

除划分禁建区这一广泛采用的生态环境保护方式以外,土地多功能需求对非禁建区的开发建设也有着一定的生态保护需求。如土地利用格局与覆盖的调整,对于面源污染控制、洪涝灾害应对等均有重要意义,而通过对多功能的考虑,能对广大非禁建区建设开发中所需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与保护需求予以辨识。这些所辨识出的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则应作为产业发展规划、建设用地选址的依据。

三、衔接城镇发展规划

城镇发展规划以城镇建设范围为主要对象空间,其从总体规划到控规、详规的组织体系,涉及区域到地块的多个尺度,同时,受限于大量的建筑空间,城镇范围内的生态空间以城市绿地为主,且总量较小。因此,生态环境规划在与城市发展规划衔接时,需要涵盖与之对应的所有尺度,并关注于少量的城市绿地利用。

在区域尺度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与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衔接的关键是空间格局的统一。在规划衔接中,生态空间网络格局对于提高整个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较大作用,并在当前城市生态空间规划中逐步推广,可作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指导。

当前生态环境规划所涵盖的规划成果、标准、研究理论与方法,均能在不同尺度上与其他各类规划相衔接,表明在多规合一中融入生态环境规划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与便利性。制度研究应是生态环境规划与其他规划的融合的关键。一方面应加强生态环境规划体系的建立,形成一个获得广泛共识的标准,以提供相对一致的规划成果与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则是通过规划制度创新,加大生态环境规划与其他规划成果的衔接,借助当前已经成熟的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体系加快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实施。本文依据生态环境规划的内容,结合成熟的“三规”体系与特点,对较易衔接的成果与方法进行梳理,有助于生态环境规划融入“多规合一”工作的开展,应对城市发展中快速增加的生态环境保护需求。

参考文献:

[1]徐东辉.“三规合一”的市域城乡总体规划[J].城市发展研究,2014,08:30-36.

国土空间规划的目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改革试点;土地利用规划;建议意见

中图分类号:U412.1+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为配合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义乌市启动了土地管理制度专项改革,土地利用规划作为土地管理工作的“龙头”,其改革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国土专项改革的成败。

1区域基本状况

1.1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义乌市位于浙江省中部,金衢盆地东缘,东经119°49′~120°17′,北纬29°02′13″~29°33′40″之间,东邻东阳,南界永康、武义,西连金东、兰溪,北接诸暨、浦江,距省城杭州百余公里,浙江省的地理中心地处境内。义乌市域东西宽44.41km,南北长58.15km,市域总面积1105km²,占浙江省土地面积的1.05%。现辖7个街道办事处、6个建制镇,共有行政村716个、居民委员会(撤村建居)61个和城镇社区(居委会)36个。全市常住人口123万人。

1.2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12年,义乌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03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达到101.5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3.6亿元,实现进出口总额93.5亿美元,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50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147元,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986亿元、贷款余额1514亿元。

2土地规划管理工作的主要情况

2.1规划控制指标执行情况

根据《义乌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至2020年,义乌市耕地保有量40.21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9.40万亩,标准农田保护面积29.77万亩,城乡建设用地规模24.42万亩,新增建设占用土地8.28万亩,人均城镇工矿用地125平方米/人,万元二三产业GDP用地量23平方米/万元。详见表1。

表1义乌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指标

义乌市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两年以来,在统筹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保障合理发展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强化土地利用空间管制,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促进了义乌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健康发展。截止2012年底,义乌市耕地保有面积已经达不到上级下达的保有量任务,新增建设用地涉及的大部分耕地占补平衡需从易地调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9.40万亩,但规划预留基本农田指标使用较多;标准农田保护面积21.77万亩,本地储备库无余额,新增建设用地涉及的大部分占补平衡需从易地调剂;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约23.80万亩,已接近2020年的规模上限;人均城镇工矿用地和万元二三产业GDP用地量已远超过上级下达值,土地集约节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2土地规划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难

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要求义乌市在国际贸易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探索建立新型贸易体制机制,促进出口产品结构优化,率先实现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上述国家战略,离不开土地资源要素的支撑和保障。义乌市作为浙中地区县级城市,一不靠山,二不近海,三无矿产资源优势,全市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土地资源后备潜力非常有限,面临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2.1新增建设空间不足

省级规划下达义乌市新增建设占用土地指标8.28万亩,其中《义乌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布局约7.28万亩,规划预留约1万亩(截止2012年底已使用0.42万亩,实际可用余额0.58万亩)。规划实施7年(2006-2012年)时间,新增建设占用土地指标已经使用约5万亩,使用比例为60%。据此计算,至2020年8年时间,可用余额比例仅为40%,明显不能满足义乌市经济社会发展正常的用地需求,更谈不上保障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平台和项目建设。

2.2.2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不足

根据国务院批复的义乌改革试点总体方案,义乌将在实施改革试点三年实施计划过程中建设一系列产业平台、展贸平台、物流平台,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金融商务区、总部经济区等功能区建设,实施投资近2000亿元的国家级小商品国际贸易区、国家级会展平台、国际电子商务城、综合保税区、国际国内物流园区、“义乌港”和航空口岸等重大发展平台和项目。尽管浙江省政府在土地指标分配上给予了义乌市大力支持,而现行按县级市标准进行土地计划管理的模式,难以满足国际贸易相关重大平台和项目建设对土地的需求,义乌面临的用地保障问题尤为突出。

2.2.3耕地占补平衡任务艰巨

2006年以来,义乌市平均年度新增建设占用耕地约5000亩。由于耕地后备资源匮乏,义乌市每年通过土地整治仅可以新增耕地约2000亩,耕地占补自给率仅占36%,绝大部分需要从其他县市调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以来,各类试点项目呈井喷态势,据初步测算,年度耕地占补需求将达10000左右亩,缺口巨大。

2.2.4基本农田补划潜力不足

义乌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乡两级共预留基本农田指标约8500亩,2011-2012年度已使用1600亩,使用比例19%,剩余6900亩。考虑国家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需要及政府领导换届等原因,原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用地空间布局已不能适应义乌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试点批复后大部分的新增建设项目位于原规划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之外,占用大量基本农田,现有预留基本农田余额,对于全市规划修编而言杯水车薪,且由于垦造耕地潜力有限,新增耕地面积较少,可以补划为基本农田的耕地面积有限。

2.2.5标准农田补建难度大

省级规划下达义乌市标准农田保护面积21.77万亩,现义乌市本市内实际保护21.77万亩,但本市标准农田储备库已无余额。由于标准农田建设质量要求高,建设周期长,近期试点项目占用的标准农田义乌市内根本无法解决。

3对土地规划管理工作的建议意见

3.1尽快开展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估

建议义乌市尽快启动义乌市土地规划实施评估工作,在评估中需重点进行土地规划与未来发展适应性评估,重点分析评估耕地保护与经济增长协调性、建设用地规模与经济社会增长的适应性、建设用地布局与未来发展方向的拟合程度、评估年与规划基期对经济、社会、生态目标预期的对比情况。要充分结合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国家战略背景和义乌作为国际知名商贸城市的地方特色,评估土地规划的实施情况,掌握评估期内规划目标执行情况和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时了解规划的实施成效和存在问题,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下一步实施建议,以增强土地规划的科学性与适应性,提高土地规划的可操作性,充分发挥土地规划的调控和引导作用。

3.2灵活安排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

建议积极向国土资源部争取,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安排方式参照宁波市单独下达;在指标使用方式上,允许义乌市在规划期内,在不突破规划新增建设用地总量和上级下达用地指标总量的前提下,根据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需要打破年度限制灵活使用。

3.3科学统筹占补平衡指标

建议耕地占补平衡按照自己解决一部分,省里支持一部分,国家统筹一部分的原则解决,重点在于落实国务院批复跨区域补充耕地试点工作。建议通过规划评估和修编,重新布局基本农田,将改革试点项目拟占用地块从基本农田保护区中退出,将近期土地整治新增耕地补划为基本农田,并将规划预留基本农田指标适度做大,以保证规划的弹性。考虑义乌市标准农田保护面积比例过高(占耕地保有量的54%,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73%),建议请求省里核减义乌市标准农田保护任务,并允许义乌市根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结合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科学调整标准农田空间布局,在确保完成标准农田保护任务的同时,将改革试点项目占用的标准农田进行转换调整。

参考文献:

国土空间规划的目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 ArcGIS;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建库;技术流程

[作者简介]王沈佳(1989—),女,东华理工大学测绘工程学院研究生;陈 婧(1987—),女,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江西南昌 330013)

一、引言

随着土地资源管理不断地科学化、信息化,其技术思路逐渐由“以图管地”转变为“以库管地”,从而进一步实现土地资源管理的规范化。同时,国土资源“一张图”建设也要求建立包括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在内的规划数据库。在土地管理过程中,为整合资源,改变信息孤岛状态,国土信息化必然以数据中心建设为核心。信息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只有全面掌握,才能提升管理效能,这也要求建立国土资源管理数据库。而数据库的建立又是保证图数一致的基本条件,这也从另一层面规范了土地资源的管理。

二、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

[一]规划数据建库的技术要求

1.成果汇交标准

依据规划数据建库的相关技术标准,成果汇交的标准主要在数据内容格式、组织单元和数据文件组织结构等几个方面。

(1)数据内容格式。规划数据建库的数据内容包括数据库成果和说明两部分。数据库成果主要有空间数据(如矢量数据和栅格图)、非空间数据(如规划文档和表格)以及元数据;说明主要有数据库有关情况说明、规划数据库成果报送清单、规划数据库质量检查结果记录等。各种数据内容的格式要求如表1所示。

(2)组织单元。乡(镇)规划数据库成果以县级行政辖区为组织单元,数据必须进行行政区拼接,无拓扑错误。中心城区规划数据库与市域(或县域)规划数据库一并汇交。

(3)数据文件组织结构。在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快推进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3号)的附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成果汇交要求》中明确规定,报送的规划数据库成果以文件夹的形式组织。

2.数据库的分层

在国土部的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 1028-2010)中明确规划数据库的图层有:境界及行政区、地貌、地理注记、规划基础信息、基期现状、目标年规划和规划栅格图等七类。其中的图层分为必选和可选两种,通常必选图层可满足规划成果数据库提交的需要,具体见表2:

[二]规划数据建库的技术路线

乡级规划数据库建设,是将县级第二次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库作为基期数据,进行规划编制,在进行乡镇规划数据库建设时,可以有两种数据库建设模式以供选择:

(1)分乡镇进行规划数据库建立,再将其合并,进行接边汇总成县级规划数据库,可以同时组织人员进行,但是存在接边工作;

(2)以整个县级区域为基础,建立一个整体规划数据库,其中分别导入各乡镇规划数据,再通过行政界限进行切割成各乡镇的规划数据库。

本文探究利用ArcGIS进行乡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的方法,在此就按分乡镇的技术路线进行建库。

三、基于ArcGIS的乡级规划数据库建设

[一]规划数据库的设计

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主要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两类数据。空间数据以各种基础地理空间数据为主,属性数据则包括详查成果中的地理空间要素的属性及变更数据等。建立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就需要对基础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设计。

在《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 1028-2010)》中规定,数据库的内容主要包括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土地信息要素中的土地利用规划要素等,各要素依次按大类、小类、一级类、二级类、三级类、四级类划分,并对应以十位数字进行编码。在数据库中,空间要素采用分层的方法进行设计,主要有境界与行政区、地貌、地理注记、规划基础信息、基期现状、目标年规划、规划栅格图7类图层(详见上文2.3),每个图层属性表结构定义也在建库标准中有严格规定。

[二]规划数据库的建立

借助ArcGIS 9X的ArcCatalog建立数据库可采用新建地理数据库和移植已存在的数据到地理数据库两种方法,选择何种方法主要取决于数据源和是否在地理数据库中存放定制对象。

国土部在下发建库数据质量检查软件的同时,也提供了SHP交换格式模板。考虑新建规划要素集工作量庞大,耗时耗力较多,本文研究时选取移植已存在的数据到地理数据库的方法,将模板中的要素图层移植至左里镇数据库的建设中。在ArcCatalog中具体操作流程为:

1.建立数据库[Geodatabase]。个人数据库[Personal Geodatabase]和文件数据库[File Geodatabase]均可。鉴于个人数据库和文件数据库存放数据形式的不同,本文研究选取文件数据库进行建设;

2.新建要素类[Feature Dataset]。要素类从形式上等同于图层类,左里镇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主要设置了地理注记、基期现状、境界与行政区、目标年规划和规划栅格图等要素类。按要求,新建要素类的参数设置如下:

地理坐标系——西安1980;

垂直坐标系——黄海1985;

容差均设0.0001

3.新建要素集[Feature class]。要素集即空间要素图层,按照建库标准的要求,新建要素集要对图层中的每个字段严格进行定义。由于本文研究选取移植已存在的数据到地理数据库的方法进行建库,所以其各图层的字段均为标准格式,不必逐一进行定义。

[三]规划数据入库

规划数据入库即向已建好的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中加载数据,是建库的核心。地理数据库中支持Shapefile、Coverage等格式的数据。

由于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存在规划图层字段名不符合标准规定,因此会出现规划图层字段定义和数据库图层字段定义不一致的情况,所以在载入规划数据时,要对字段逐一进行匹配。加载完成后,可在ArcCatalog中进行预览。

[四]对数据库进行拓扑关系处理

由于土地规划数据是空间数据,空间数据存在一定的拓扑关系,因此对数据库加载数据后,要进行拓扑关系检查。一般而言,拓扑处理的关系要求有:

1.面不能重叠或有缝隙;

2.零星地物不能落在图斑边界线上;

3.线状地物不能跨越图斑等等。

在数据库的每个图层文件,以及多个图层文件之间的数据都有不同的拓扑关系,因此定义拓扑规则时要具体因情况而异。

定义好拓扑规则后,就可以对数据库进行拓扑检查。对检查出来的拓扑错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改。

[五]规划数据库的实现

完成对数据库的拓扑检查和拓扑错误修改后,即可实现数据库的建设。至此,即可完成对土地利用规划数据的建库。利用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质量检查软件对此数据库进行治疗检查,即可得知建好的规划数据库合格与否。

四、乡级规划数据库质量检查

建库数据质量统一用国土部下发的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质量检查软件对汇交的数据自行进行检查,并输出规划成果数据质量检查报告和检查错误记录。一般情况下,检查结论为“合格”时可汇交数据。上级部门复核数据为不合格或认为标注例外的原因不合理,将返回修改意见,重新汇交数据,直到数据合格。

建库数据质量检查分为自动检查和交互检查两部分。自动检查对质检细则的检查方式为“自动”的内容进行检查,一般主要针对数据的格式、是否符合数据库相关要求。交互检查对质检细则的检查方式为“人机交互”的内容进行检查,并人工给出检查结论,一般针对上下衔接、图数衔接进行检查。

本文研究时对左里镇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的建库数据严格进行了自动检查和交互检查两部分的检查,结果是:因空间数据拓扑错误扣除2.8分,因数据结构不规范扣除4分,因元数据二级错误扣除1分,总计扣除7.8分,数据质量合格。

在以上几方面导致扣分的主要原因中,拓扑错误及数据结构导致的扣分可在建库操作过程中有效减少。在对数据库进行拓扑关系检查时,尽可能详细地定义拓扑规则,全面检查拓扑错误,并及时处理这些拓扑错误。而数据结构严格按照建库标准中的规定进行定义即可避免因数据结构不规范导致的扣分。

五、结论

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的建设,是进一步发挥好土地利用规划管控作用的根本要求,是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切实提高土地管理效率和水平的客观需要。土地利用规划的信息化设计与管理必须基于一个明确的技术标准。通过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的建设,形成规划修编图件成果及规划编制相关统计表格。规划指标及规划文本作为规划实施年度计划指标的核减依据。规划成果数据(图件及表格)作为规划实施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的核减依据,从而为下一轮更加科学地进行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在江西省内,目前采用较多的规划修编与建库软件平台为MapGIS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系统。但由于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质量检查软件以ArcEngine 9.3 Runtime为开发平台,所以建库时需要对规划数据进行格式转换,而不同软件间的数据格式转换常常产生一些拓扑错误及其他问题。利用ArcGIS的Geodatabase进行规划数据建库可以有效消除不同软件平台间的数据兼容问题,减少因数据格式转换产生的拓扑错误,提高规划数据库建设的合格率,加快规划数据库的建设。另外,使用Geodatabase模型建库能更加直接地体现数据库中对象与对象间的关系,更有利于数据库结构清晰,不但有效降低了建库的复杂性,而且能够保证数据间相互关系的正确性。Geodatabase数据模型是建立在DBMS之上的统一的、智能的空间数据库,其具有一般空间数据库所不具有的特点与功能。

[参考文献]

[1]王万茂,韩桐魁.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曲卫东,韩琼.土地信息系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龙. 基于Geodatabase的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D].徐州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9.

[4]崔铁军.地理空间数据库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邓青春,辜寄蓉.基于ArcGIS的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建库流程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7,?穴12?雪.

国土空间规划的目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调控;房价;社会公平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4-0107-02

1、前 言

21世纪初的中国进入经济发展的转折期。经济高速发展,但资本市场尚未成熟,以房地产市场为主导的经济主体支撑着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因此房地产市场成为投资最为活跃、影响关联最为复杂、问题最为突出的市场。如何规范和引导房地产市场良性发展事关经济整体走向。此外,住房作为生活必需品,对其进行合理调控是必要的,事关国计民生。

目前房地产市场存在着大幅波动和房价无限制上涨。据2008年全国统计,中等收入户的房价收入比为8.23,已不具备购房能力。中低收入的居民占全体居民的60%,加上向城镇转移的农民人口,85%的家庭无购房能力(周天勇,2009)。自2005年初至今,我国虽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调控措施,多集中在金融、税收、土地管理等方面,而作为与房地产市场物质实体最密切相关的政府行为――城市规划的作用,却未得到实质合理的应用。

2、城市规划调控的意义和现状

工业革命后,城市市场化发展进入一种无序的混乱中,城市规划作为政府规范城市发展的重要宏观调控手段随之孕育而生。城市由生产型向生活型转变过程中,房地产市场的活跃使之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市场行为。调控房地产市场行为,城市规划应是最为重要和最直接的手段。

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机制和城市规划制度建设尚未完善,导致房地产市场的畸形发展。孙施文和梁鹤年认为市场的运行依赖“市场理性”,而城市规划更多的来自“社会理性”,城市规划不反对市场效率,但以克服和解决市场追逐效率所带来的问题为己任。然而,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多未在制定中主动地考虑对房地产市场行为的调控作用,且带有滞后性和“开发引着规划走”的倾向。

3、房价的构成和影响因素

房价是房地产市场的晴雨表,了解房价构成和影响因素,对定位城市规划的调控作用点有重要意义。

3.1 房价构成

房价由四部分构成,土地价格、开发成本、商业行政运行费用和利润。开发成本和商业行政运行费用,属刚性成本,变化不大。

3.1.1 土地价格及其影响因素

土地价格,是指房屋开发业依法通过国有土地出让、转让获得国有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全部费用。目前,这部分成本占房价的比重多少尚有异议,国土资源部副部长鹿心社称,目前地价占房价的平均比例是23,2%。而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则称,土地成本占直接成本的比例为58.2%。两者公布的数据虽相差悬殊,但已可以表明地价在影响房价上有较大的作用。

从影响因素看,土地价格分为政府实际控制地价和房地产预期地价两个因素。影响政府实际控制地价,有软、硬件两方面因素。软件方面,政府作为国有土地所有者,相关政策对地价有直接影响,特别是在房地产市场渐趋成熟后,出售土地逐渐成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2007年财政,地方政府卖地加上土地几项税的收入占总收入的40.7%(周天勇,2009)。因此政府出售土地的相关政策对地价的影响也随之增强。硬件方面,土地的品质和数量对土地供求有直接影响。城市各地段的自然环境和市政基础设施条件不同,都会影响土地品质。土地供应数量方面,城市本身所处的自然地形条件和城市土地发展政策、规划是其决定因素。

房地产预期地价,直接表现为土地拍卖的最高成交价。土地使用权作为商品进行拍卖,房地产商作为买家,必然对自欲购买的商品进行价值评定和利润评估。而土地的质量或预期质量影响房地产商的价值预期。当然,市场竞争也会产生对预期价值主观刺激。

理论上,政府实际控制地价和房地产的预期地价之间的正负差,影响土地价格的实现。政府作为土地供给寡头,房地产商需适应政府的土地政策行为,因而政府应在相关土地行为上具有较大的调控空间。

3.1.2 利润及其影响因素

房价利润被认为是由房地产商主导的,然而购房者作为利润的直接经济负担者,是利润最终实现的决定者,但同时也是被动执行者,而房地产商则成为主动诱导者,诱导房价利润增长。目前我国房地产业利润率已经偏离社会平均利润率很远。国际上,房地产资本利润率大约在3%或5%左右,而我国则是30%-40%(邹晓云,2009)。

而决定购房者为房价利润买单的主导因素,是实际心理期望值和非正常心理期望值。

实际心理期望值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住房供求关系、正常心理预期(需求意愿和需求能力)和生活舒适度(此因素属需求意愿细分类,由于其与城市规划调控作用有密切关系,现单独提出予以分析)三个方面。

住房供求关系除由居住用地供应直接影响外,主要受房地产售房率影响。就需求而言,由于我国经济现为初级阶段,国民总体生活水平仍在改善,房地产市场作为经济主导投资市场的地位短期内不会改变,总体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

正常心理预期中的正常需求意愿由社会和家庭经济及其他因素决定,例如,家庭人口增加和收入提高均可能激发需求意愿。它直观表现为购房者的正常价格预期。需求能力,主要是指收入状况和实际购买力。当然,一些政策的出台,使这种能力出现放大效应,最典型的就是房贷按揭业务。

生活舒适度,由城市自然、人工条件和房地产品牌、楼盘品质这两个宏微观空间因素决定。宏观空间上,城市自然条件及市政基础设施等人工条件,影响住房的自然和社会舒适度。自然舒适度包括绿化率,水体,空气及流动性等微气候环境质量:社会舒适度包括交通、市政、商业服务等设施完善程度。

微观空间上,房地产商的品牌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生活舒适度的标志。此外,在同一楼盘中,不同单元由于朝向、位置、采光和户型等因素也存在不同生活舒适度。

非正常心理预期,是由于人为操作诱发的。其主要是由房地产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所致,房地产商对购房者释放虚假信息,恶意诱导价格,放大非正常心理期望值,提高房价利润。

如通过舆论夸大房价上涨趋势,引发恐慌性需求;通过囤地、捂盘不售等手段,制造虚假供给紧张;以制造虚假热卖场面,诱导购房。哄抬房价;将房屋楼盘销售分期拆散、零卖碎售,以销控的方式刺激住房同质异价出售等。

4、城市规划调控策略

以上为房价构成与影响因素的分析,城市规划行为的作用点主要在于影响政府实际控制地价、心理预期和生活舒适度等。

4.1 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规划中,充分考虑其在调控房地产市场上的潜在作用,做好

用地规划

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发展规划,多以旨向城市发展的主观展望和个人意志为引导,疏于其作为调控手段的作用。应在权衡售地作为财政收入外,更多考虑社会阶层和城市发展利益,加强对城市结构和城市用地现状的评估,科学预测用地需求,做好居住用地的规划布局和用地储备。用规划做引导。使公共政策能直接影响房地产开发。此外,在政府与房地产商之间应引入第三方进行土地评估,以作为地价参考,促进地价合理化。

4.2 小片售地,开发监控,严格控制“空置楼盘”

规划部门在制定居住用地规划时,应限定单块居住用地规模,并限制同一房地产商的购地数量,强化市场竞争,避免垄断和大面积围地。此外,在用地开发上,由于空置成本低,预期值又较高,因此存在着不开发或开发后不售的“空置楼盘”现象,这严重浪费土地资源,又诱发房价上涨。在规划管理上应建立各楼盘的建设销售图则和实时信息系统,对楼盘进行相关规范和监管。增收空置税,控制开发商的土地新购行为,迫使其降低空置率,此外应及时对规定时间内未开发或未用地,进行无偿回收再规划。

4.3 推进建成区内市政公共基础设施均衡布局,促进城市的“城市空间价值均衡化”

城市自然和人工条件的差异导致土地价格异质性严重和极值化,进而引发房价利润高点。为缓解异质房价高值,在城市规划中,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应避免集中于城市核心区,造成空间资源的富集现象。应以更多的投放到较弱的区域,促进区域社会资源“均衡化”。第二,通过对城市产业布局规划,促进产业空间均衡,防治因出勤距离引发的局部空间点的人口极化。此外要特别注意对有污染产业的合理布局,避免应环境恶化出现“空间质谷点”。第三,应对城市自然环境进行相应的城市生态规划,充分利用各区域自然条件的固有优势,对部分不利因素进行人工改善,进而调节城市各区域的微气候条件。通过以上方式,实现“城市空间价值均衡化”。

4.4 均衡大都市区(大城市区)空间发展,形成多中心城市空间均衡结构的“多水滴模式”

目前,我国房价上涨问题多集中在大都市区和大城市区。这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均,出现社会经济发展集聚区,这些区域亦成为人口吸引区,有限的区域居住用地供应量面对相对无限的人口增长,成为房价飙升的主要原因之一。只有通过降低中心人口量(缓和城市中心区的住房供求关系,出现有限需求)和稀释中心房价(在有限需求的前提下,通过增加供应量,弱化房价高点)两方面来缓解。介于这类大都市区(大城市区)的区域规划多以进行,应利用城市可协调空间扩展这一有利条件,调控城市用地布局和住房市场,将目前城市的“极点压力”向四周释放。

具体措施应通过形成多中心城市空间均衡结构的“多水滴模式”和优化中心区用地组合两个方面进行。

现阶段,这些区域已存在一主多次的空间结构,但吸引力级别差距仍过大。大部分所谓的大城市区,由于一直以来的政治主从性,除主城外,周边圈内县、区多未寻到经济发展点,主城的“黑洞效应”仍过大,大城市区规划仍关注在主城,无法根本改变周边的从属地位。所以,首先在体制上,给予周边区域更多地行政、经济自由,在大城市区规划中,放弃只注重主城的思维惯性,让利于周边区域,从而反向促进自身发展。其次,制定全区产业规划,通过区内产业分工和特定产业转移,带动周边薄弱地区,实行“主城哺育周边”到“主城、周边互哺”的经济格局转变。再者,利用周边区域与近、远外区域的经济产业联系,打破行政界限,制定“跨区域规划”,建立区间经济格局。通过以上方式,将原先存在的房价“中心极值同心锥”向外空间弱化延伸,形成多个相互交叉的“小极值同心锥”,使全区房价“降高提低”。在与城市空间的“价值均衡化”结合,形成多中心城市空间均衡结构的“多水滴模式”。

4.5 优化中心区用地组合

在空间极化未弱化情况下,应在城市中心区规划中,更多考虑在现有用地容积下,集约利用土地,现有以下三个策略建议:

4.5.1 “地下城市化”。

将停车场、大型仓储超市、部分商业用地和服务设施用地等室内照明依赖度高且占地面积大的场所,以及部分地段的城市道路布置在地下(有地铁的城市中心区应考虑与地铁站点和轨道线布置的关系)。地上空间多留于居住、公园、办公等有采光要求的用地使用。

4.5.2 “多向立体居住空间”。

将中心区视为一个“建筑总体”o该“建筑总体”中容纳居住、商业、服务、休闲娱乐等用途,功能共用。内部建筑间通过地面、地下和空中通道连接,节约通过性公共用地的占地面积。将居住单元集合的布置,通过立体通路连接,形成与其它用途区域相对独立的空间体系。如同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市的人行空中步道系统(sky-bridge system)对立体空间的构成利用,步行系统形成网络,直接通达各主要场所,形成中心区完整的“大社区”。

通过上述措施,在有限需求的前提下,提高单位空间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降低人均住房费用,稀释房价。

4.6 在城市的居住规划中,注重“多层次住房规划”

将不同收入层次的群体共置于同一房地产市场下,会引发“分化效应”(高收入阶层持有多套住宅,一定程度刺激房价上涨,低收入阶层却离购房的希望越来越远)。另一方面,市场上“羊群效应”显著,富有阶层由于其强劲的购买力和社会潜意识中的“标杆”作用,在一定范围内不自觉地充当领头羊的角色,影响房市的上涨,而中等收入阶层会在主观意识上出现随大流盲动,放大对房价上涨趋势恐慌,低收入阶层面对高涨的房价,只能望尘心叹。由此,购买力差异形成城市空间分化,引发的区域衰落和社会对立。

因此,无论是为了调控房价还是为了促进社会公平。在城市规划中,都应给予更多的政策干预,有重点地制定多层次收入群体的居住规划,实现“多层次住房规划”。现今,出现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限价房等起到相应作用,但部分由于并未在制定规划时先行考虑或受到多方利益影响,在空间布局上不尽合理,高收入阶层占据整个城市的核心区域,中低收入阶层的政策性住房多处在城市边缘区域。以北京为例,有68%的经济适用房布置在五环以外,只有7.2%的经济适用房位于二三环之间;在上海,有“上只角”、“下只角”的说法,代表区域分化。“上只角”为城市西区的高级住宅区,

“下只角”是那些低级住宅区。在城市全区域尚未实现空间价值均衡化前,应通过城市规划行为对各收入阶层在空间上的分布予以协调,使各阶层有对等的空间选择权,使各收入阶层在各区域均有分布,减缓城市贫富分区和阶层的空间对立。

通过空间的“多层次住房规划”,能实现不同收入层次群体的分流,削弱“分化效应”和“羊群效应”,降低房市的非理性消费。

5、结 语

中国房地产市场是由计划经济转轨并通过住房制度改革而形成的,具有特殊性,同时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城市规划的实际作用也具有独特性,城市的发展也具有与西方城市不同的特点。西方国家的经验具有参考价值,但更多地还需要通过对中国城市发展和房地产市场的现状进行深入研究,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调控策略。如今,房地产市场作为新形势下的城市行为在不断的发展和改变,城市规划如何来应对变化中的房市非理,如何合理平衡房价、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是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需要我们去探讨和实践的。

参考文献:

[1]唐晓莲,魏清泉,房地产开发中的规划管理问题探析[J],城市规划,2006(04)

[2]王晓川,房地产开发的城市规划调控――国际及地区经验比较与借鉴[J],城市规划,2007[05)

[3]李孟然,地价能决定房价吗?――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总工程师邹晓云谈房价地价问题[J],中国土地,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