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关系

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关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关系

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关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中学生 物理思维能力 培养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进行物理思维能力培养等的基础教育改革探究,是落实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手段,而现代物理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高度结合的精确科学,物理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都需要思维的辨析和加工,而较强的思维能力不可能自然形成,需要渐进地培养和锻炼。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物理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依据物理思维理论,中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结构模型,以及对中学生物理思维能力发展的研究,参考了已有的培养方案和有关的资料,提出教师要注重培养几种物理思维。

一、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就是让形象在大脑里动起来,并具有连续的性质。形象思维在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对特定条件下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在头脑中没有建立起正确的物理形象,不会利用物理形象进行思维,就难以把文字叙述、数学表达式和现实过程联系起来,也就难以正确地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活动。例如:学生头脑中没有建立起光线的鲜明正确形象,没有建立起光的直线传播的物理图景,就难以理解和分析影子形成、小孔成像等许多具体的物理问题。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物理形象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形象分析研究物理问题。从建立物理形象到运用物理形象是一个飞跃,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教师必须在建立正确的物理形象的基础上,将运用物理形象进行思维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方面。

二、培养学生的因果思维能力

因果关系是客观世界的一种普遍的、本质的关系。在物理教学中,深入揭示物理事物、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和物理问题中的因果关系,既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灵活地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又有利于学生因果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定义物理量常用的一种方法,密度、速度、比热、电阻、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等都应用了这一方法。但学生在理解这些物理量时,常常分不清哪些量之间有因果关系,哪些量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例如,在E=F/q中,因果关系有如下几个方面:对于同一电场分布,q是因,F是果;对于同一电荷q放在不同的电场中,E是因,F是果。在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寻因导果、执果寻因、一题多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层次、多角度、多方法、多方位,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因果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更深刻、更全面。

三、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从对立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逆向思维解题的显著特点就是以未知为起点,物理课程蕴含多种多样的概念、公式、规律,一道习题往往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求解。面对众多的物理习题,教师加强对考生思维方法的训练,提高考生的解题能力,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受平时从已知到未知解题方法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加之有的教师没有注意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不善于甚至不知道运用逆向推理、逆向论证、逆向分析。如一半以上的学生总认为抛出去的物体受到重力和抛力共两个力的作用,其原因除受“抛”字的干扰外,更主要的是不善于进行逆向分析或逆向论证,假如抛力存在,这个抛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呢?反过来想一想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教学实践证明,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使之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

物理比较思维是指确定物理对象之间差异点和共同点的一种逻辑思维。在物理世界中,对任何物理客体、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物理概念、物理公式、物理规律要能区别出“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就要较高的物理比较思维,教学中对物理比较思维的培养与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学习牛顿定律时,就存在一些易于混淆与搞错的概念和规律,其中典型的例子有“二力平衡”跟“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比较。一些学生在学习完牛顿第三定律以后,自以为掌握好了,但在处理实际问题时总是分不清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这两组概念。如往往错误地认为既然马拉车的力等于车拉马的反作用力,这两个力就相互抵消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将这两组概念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可以通过学生理解错误的例题,从受力分析的角度出发,找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再整理出共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不再误用。运用比较思维,在对客观事物进行定性的鉴别和定量的分析,对理论研究的结果与观察实验的对比分析中,可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探求因果关系,也可能引发科学上的重大发现。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是不断进步的灵魂。强烈的创新意识仅仅是创新素质的起点,创造思维才是创新素质的“内核”。物理教学恰恰应该而且完全能够在培养人才的创新素质方面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如,如何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一些学生感到无从着手,对物体相对运动趋势难以“捉摸”。学生可进行创新思维:如果接触面是光滑的,物体会向什么方向运动?这个运动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关系如何?从而得到这个物体相对运动方向就是物体在光滑接触面上运动的方向。

总之,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精心设计出一个个较好的思维情景,创造出一个个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机会,激励学生敢于打破思维定势的框套、大胆猜想、积极探究,不断拓展学生发散思维的空间,深化学生思维的层次。虽然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工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要想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通过培养做出惊天动地的创造发明是不现实的,但可坚信,只要我们以高度责任感,持之以恒地重视探索培养,必定会见效于学生未来的创造性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

参考文献:

[1]续佩君.物理能力测量研究.

[2]胡卫平.浅谈中学物理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关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 培养 《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的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65-01

罗素说:“数学是符号加逻辑”。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但现在高中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数学最本质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思想方法缺乏,思维惯性造成思维机械,思维惰性造成思维模糊。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本文旨在探究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些做法。

一、在创设问题情境中渗透数学逻辑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把学生组织到对所学内容的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对照、抽象和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思维的过程中来。教学中要重视思维过程的组织。在《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提问】: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我们是从研究直线还是研究圆锥曲线入手。

【学生回答】:从直线入手。

【教师追问】:为什么从直线入手。

【学生思考后回答】:高中阶段的圆锥曲线的位置相对固定(以坐标原点为中心)

直线的位置相对变化多,直线的斜率可以变化,直线过的定点可以变化,所以从直线入手。

显然,这样的创设问题情境就是从数学本质出发, 通过数学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在一系列的提问回答中,充分注重向学生展现探究问题的全部失败或成功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周密、严谨、灵活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既处处体现了逻辑思维的深刻性、严谨性,又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函数思想方法。从而开阔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二、在探究新知中渗透数学逻辑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数学问题的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逻辑思维活动过程。因此,在数学问题解决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而逻辑思维能力在思维能力中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向学生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和背景过程,逐渐地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潜移默化地扎根于学生思维中,通过学习不断地得到丰富、发展。在《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的课堂教学中,设计了如下例题。

【例题1】:探究直线y=kx+1与椭圆■+■=1有几个交点?

【分析】:从几何性质出发,我们发现直线恒过点P(0,1),点P在椭圆内,所以直线和椭圆一定有两个交点。

【例题2】:已知:直线l过双曲线 ■-■=1外的一点P(0,1),探究直线与双曲线交点的个数。

【分析】:从几何性质出发,我们发现直线l过双曲线外点P(0,1),所以直线和双曲线的交点个数可能是没有交点,一个交点和两个交点三种情况。

【例题3】:已知抛物线C的焦点为(0,1),过点P(0,-1)的直线l与抛物线相切与M,N两点,求:M,N的坐标。

【分析】: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中,相切一定只有一个交点,但是直线与圆锥曲线只有一个交点时,位置关系不一定是相切。

在课堂教学中例题设计首先就要有逻辑性,本节课的三个引入例题,就很好的体现了逻辑思维顺向性。首先三个例题包含圆锥曲线中的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其次直线分为过圆锥曲线内和圆锥曲线外的定点,最后从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的相切入手。虽然只用了三个引例,但包含了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的所有内容,做到了从简易入手,引导学生探究发散性思维,可见具有数学逻辑性的教学安排,可以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里,尽量大容量的展示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将已知迁移到未知、将新知识转化到旧知识,从而扩展他们的认知结构,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数学逻辑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三、在练习纠错中渗透数学逻辑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必须重视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教学中要充分重视教材中例题的解法,怎样分析的,有没有不足之处,指导学生通过联想和类比,拓宽思路,选择最佳思路,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创造性。

【例题1解析】:联立直线方程与椭圆方程:y=kx+1■+■=1方程组解得个数就是交点个数。消元后得到:(9k2+4)x2+18kx-27=0=1296k2+432>0恒成立

所以直线与椭圆有两个交点。

【纠错】:函数首项含参数的时候,只有首项不为0时,才是二次函数,才能讨论,这是很多同学都忽略的问题。

【例题2解析】:设直线方程为:y-1=kx,然后联立直线方程与双曲线方程,消元后讨论二次函数的的情况。

【纠错】:直线的点斜式是建立在斜率存在的情况下的,所以过点设直线方程首先要考虑斜率不存在的情况。

【例题3解析】:联立直线方程与抛物线方程:y2=4xy=k(x-1)

方法一:消x得:ky2-4y-4k=0

方法二:消y得:k2x2-(2k2+4)x+k2=0

【纠错】:首先消x的过程中就要讨论两边只能同时除去一个不为0的数,其次,当首项为0时,函数为一次函数,这时只有一个解,但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不是相切。

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关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建模;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083-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高中物理课程的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及科学素养的培养,并着重关注了如何在科学探究中更好地落实物理新课程三维目标这个问题。而物理建模的方法是研究基础物理最基本的方法,也是学生有效解决实际问题最重要的途径,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更好地培养了自身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这两方面的能力。因此,物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学会运用建模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高中物理教学与培养学生思维的关系

物理学实际上是一门对物质的结构、相互作用、物理运动的规律、试验方法和思维方法进行研究的自然学科。物理学设计的内容非常广泛,涵盖了大自然中许多未知的领域,而这些领域都是充满着许多美妙而神秘的色彩,能够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物理学的研究具有一套极其完备而全面的方法,包括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科学推理以及物理建模等方法。物理学的这些方法的应用,尤其是物理建模方法的运用为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提供了最肥沃的领地,从而为学生将来走向不同的专业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作了最好的铺垫。

二、物理建模的概念及特点

物理建模实际上就是把复杂繁琐的实际情况通过建立模型转化成相对容易接受的一个较为简单的物理情境,形成具有经验型的规律,从而使物理问题得到更简捷、形象的处理。而物理模型又可以分为两类,即间接模型和直接模型这两大类。间接模型就是对阅读后的物理场景经过思维而形成的时空图像,它相对是比较困难和复杂的;直接模型相对于间接模型而言,由于其思维加工的程度比较浅,因此会比间接模型简单,它是对物理情景形成时空图像的。

三、高中物理建模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很多心理学家表明,人的思维能力可分为抽象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而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发展的过程中是存在一个成熟期和关键时期的,其中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与发展思维能力的关键期,而高中这一阶段则是形成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成熟期,也就是学生思维进行定型的最关键的时期。而思维能力的这一发展特征,又为物理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相应的时间条件。截至目前,高中物理教学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物理建模的方法,它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这两种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高中物理建模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对学生的物理学习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不仅有利于对物质运动过程的分析以及促进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而且也有利于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多种多样,例如,可以通过在学生面前进行实验的演示来加深学生对有关物理知识与想象的印象,又或者运用类比的方法,通过对不同物理概念的类比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等等。在这些方法中,物理建模的方式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物理建模实际上要经历三个过程,即对模型的构建、验证和应用这三个过程。首先是模型的构建这一过程,它是由具体的物理情境开始,通过对这一情境建立起一个模型,然后再去分析和评价它,进而实现对情境的理解。而关于这些情境,需要我们对其进行加工处理,然后筛选信息等。而模型的构建过程涉及到以下三个步骤:一是对研究对象的确定,选择适当的参考系,对系统物理量或研究对象进行描述;二是对研究系统的图解;三是对研究对象特点的确定,建立或选择模型。其次是对模型的验证,这主要涉及到对物理模型的评价,模型的准确度是与精确度水平相对应的。再次是对物理模型的应用。而这些物理建模的过程都需要我们对模型有一个形象的把握,在这个建模的过程中,需要重新调动我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在大脑中形成直接的时空形象,从而对物理建立的模型有了形象的把握。因此,物理建模的过程,首先就是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从而使得物理建模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高中物理建模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主要是经过对物理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来实现对物理事物本质的反映的。它是以概念为基础的,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对物理现象及其事物本质的认识。而高中物理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也有很多,如可通过物理规律的建立和概念的形成去实现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又例如,可以通过分析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现象来获得对力的概念的掌握,并且还可以认识到力实际上就是物体对物体作用的这一本质。而物理建模的方式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最重要的途径。例如,在对质点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上,可以通过物理建模的方式建立起质点模型,从而突出物理质量这个主要因素。而在这个物理建模过程中需要用到很多种方法,包括近似与忽略、类比与推理、假设与验证及抽象与概括等几种方法,而抽象与概括又是物理建模最重要的方法。由于物质运动错综复杂、种类也相当繁杂,并且各具特征,而一个物理问题往往还会涉及许多因素,建模的过程就是要通过抽象和概括有效地选择事物的相关因素,从而建立起相关的物理模型。因此,物理建模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抽象思维应用的过程。高中物理建模对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与锻炼产生了重要的意义。

物理建模是高中物理教学中最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得到培养,而且使得学生的抽象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参考文献:

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关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49-02

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个人的发展,创新是一个人发展的不竭动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本文以高中数学教学为例,探讨了有关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创新思维,是指在学习或者处理问题过程中,与他人不同的、带有创见性见解的思维,这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是将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综合的一种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被作为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能力目标,是有其积极作用的。

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最好的老师就是其本身对数学知识的兴趣,但是如果学生对数学知识只是停留在表层的认识与理解,这样,并不能很好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而且学习的时间也会被延长。所以,要想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需要学生发展创新思维进行学习。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的,对提高学生高中数学知识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另外,创新思维能力并不是只停留在某一个阶段,如果学生不断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锻炼,那么将会养成运用创新思维思考问题的习惯,对于学生进入更高学府、学习更深层次的知识,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建议

现今阶段,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促使着我国高中数学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也要进行改革与创新,需要教师能够应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高中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综合学科,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来进行。这样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得到足够的放松,而且头脑中没有固定的框架,就不会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另外,在进行数学习题的解答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科学、合理的指导与评价,教师不要轻易地否定学生的想法,对学生的进步要给予赞扬;关心学生的思考方式,这样宽松的氛围,才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有效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创新思维的潜能。曾有人说过:“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那么同样也可以这样认为:兴趣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潜能的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思维的潜能时,教师可以有效地设置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多彩的教学情境中,充分挖掘自身创新思维的潜能。

比如,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点斜式直线方程”相关知识的学习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教学情境:在直线方程的家族中,有这样一个成员,它的表示方法是y-y1=k(x-x1),我们叫它点斜式直线方程。那么大家根据我们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想一想,问题一:这个点斜式直线方程的斜率是什么?问题二:斜率的范围是什么?问题三:当你为斜率给定一个值时,会有什么情况发生?教师将故事情境与问题情境有效地综合在一起,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的“灌输式”教学限制,使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问题充分地思考,而且教师还设置了开放性的问题三,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地发展与锻炼,并且在不断地思考中得到问题的答案。

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使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学生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如果只是一味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那么他的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将会受到限制;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思考与提问,那么他的创新思维能力将得到很好的发展。由此可见,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高中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必要的。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势必会进行提问,并在提问中逐渐养成“问题意识”,使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任务的同时,发展了创新思维能力。

比如,在探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问题时,教师完全可以将它作为一个任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习。学生在思考“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就要思考两个圆形的半径R、r与两个圆形之间的距离d的关系,进而通过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出两个圆形之间的位置关系:当d>R+r时,两圆外离,有四条公切线;当d=R+r时,两圆外切,连心线过切点,有两条外公切线,一条内公切线;当R-r<d<R+r时,两圆相交,连心线垂直平分公共弦,有两条外公切线;当d=|R-r|时,两圆内切,连心线经过切点,只有一条公切线;当d<|R-r|时,两圆内含;当d=0时,为同心圆。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高中数学教学阶段的重要教学目标,所以,高中数学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地发展,才能促使学生将创新思维能力有效地运用到高中数学的学习与解题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周丽.高中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苑教育,2011,(5).

[2]陈俊新.唯有“活”水明如镜——新课程下高中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刍议[J].考试周刊,2011,(9).

[3]杨玉忠.浅议高中数学的学法指导[J].青年文学家,2011,(2).

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关系范文第5篇

一、传授知识与培养思维能力的关系

初中物理讲压力、压强的概念,教学安排从观察实验出发经过分析概括给出定义和公式。这样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初中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接着讲液体内部压强,从实验分析得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其大小随深度而增加,学生也容易理解。进一步学习液体内部压强公式P=ρgh时,一般学生都感到困难,原因是把压强概念扩展到液体内部压强时影响压强大小,从单因素扩展到多因素,学生难以把P与ρ,g,h联系起来。讲授压强公式的过程中讲清P与诸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不仅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P=ρgh而且会把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这样才能不断地把新的知识、研究问题方法和思维能力纳入到已掌握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中去,发展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优化的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的思维能力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过程。

二、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学习新知识必备的思维能力的关系

中学物理基础知识有的是从大量感性材料抽象概括出来的,比较直观具体的,但也有的是从概念和规律综合推理演绎得出的。反映物质运动本质联系和规律或物质运动形式的转化,这是更深层次的理论和普遍规律。因此讲中学物理基础知识也要分层次。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欧姆定律与电功、电功率的计算公式可以看作是相互联系的两个层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还有压强与液体内部压强,光的反射定律与平面镜的应用,光的折射定律与透镜的应用等,也都是如此。这就说,使学生理解、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教给学生一定的基础知识及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还要使他们具备相应的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才能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物理学基础知识具有逻辑体系和层次结构。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也是有序的、分层次的,是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适合学生的思维能力,他们就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学生的思维能力落后于学习新知识的要求。学生思维内部矛盾思维发展的动力。教师在教学中主导作用就在于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促进学生思维矛盾的发展,引导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之适应学习更高层次物理知识的要求呢?首先,要使教材和教学过程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初中生是处在以经验型为主的抽象逻辑思维阶段,思维过程需要感性材料的支持。因此坚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把物理知识层次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相统一,这是物理教材编排和物理教学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有重要标志。其次,要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学习新知识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第三,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给学生“搭台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把问题想明白。从实验总结出有关概念、规律,要注意分析这些概念、规律有形成过程,用演绎和推理得出概念和规律时要抓住这种推理过程及其它的物理意义。

三、思维能力的共同性思维活动个体性的关系

物理教学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教师要在一节课内有计划、有组织地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则要按照教师的计划,按照同一教学进度学习相同的内容。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教学思维内容的共同性,而容易忽视思维的个体的内在心理活动和学生思维发展的个体性差异。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几重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首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石激起千层浪”。当然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提出,也可以通过一个物理现象、物理命题提出,接着学生探求问题答案的思维活动是个体内在心理活动。由于学生思维活动个体差异较大,这时应给学生一定的思维时间和思维空间去想象分析,判断、综合,把共同思维内容转化为个体的思维活动。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的思维。如引导学生做物理实验,阅读教科书帮助学生复习,与新问题有关的概念、规律,利用图示引导思路、揭示研究问题的结论以及得出这一结论的一般思维过程,将研究问题的方法告诉学生。这样的教学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如果引出课题后,教师把思维过程及结论直接讲给学生来代替学生个体的思维活动,长此下去,学生遇到问题就等老师讲,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的探求精神,这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非智力因素与培养思维能力的关系

人的智力发展不是孤立的,它受到多种智力因素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同时与非智力因素交互作用、交互影响。

课堂教学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并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源于学习物理的目的、兴趣和学习的坚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因此非智力因素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智力发展又使学生提高了能力。良好的学习成绩,能激励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坚强的学习意志,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这两者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贯穿着思维能力发展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