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学细胞生物学重点笔记

医学细胞生物学重点笔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学细胞生物学重点笔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学细胞生物学重点笔记

医学细胞生物学重点笔记范文第1篇

摘要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考核方式等方面介绍了研究生细胞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开展与体会,为适应多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培养要求、提高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研究生;细胞分子生物学;教学;内容;考核

扬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将细胞分子生物学作为生物学一级学科的学位课程,包含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水生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态学等11个生物学二级学科。扬州大学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目前设有27个学院,11个生物学二级学科分散在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农学院、兽医学院、医学院,各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也较广泛,如何适应这种多学院、多学科和多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提高教学效果,扬州大学不断进行尝试、改革,构建了适合各二级学科培养目标要求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教学体系,现将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考核方式介绍如下。

1细胞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内容

细胞分子生物学是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发展而兴起的一门较新的学科,是一门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基因对细胞活动调控以及各种细胞结构的形成和功能执行的科学[1]。对生物学专业的研究生来讲,本科阶段都学过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这2门课程,因此研究生所开设的细胞分子生物学课程体系应该和本科生的课程体系有所区别。由于传统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教材与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在内容上有很多雷同,若采用这些教材,很容易使研究生对该门课程失去兴趣。扬州大学将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4个部分:细胞结构、细胞遗传、细胞代谢与调控、细胞发育,该校没有选择任何固定教材,仅仅指定少数最新出版的教材作为参考书,如韩贻仁主编的分子细胞生物学[2]、Gerald Karp主编的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Concepts and Experi-ments等[3]。

2细胞分子生物学的教学过程

扬州大学细胞分子生物学的授课对象差异比较大,学生的来源和专业背景也不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使用开放式教师、开放式教学和开放式课堂的教学方法。

2.1开放式教师

以往的研究生课程都是由固定的教师一上到底,由于教师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对细胞生物学各个领域的前沿知识都熟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扬州大学采用不固定教师上课的制度,跨学科跨学院请资深教师进行授课,确保学生能够了解该领域的基本知识与前沿动态。设置的4个部分教学内容中,每一部分由1~2位专业教师负责主讲,教师可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根据不同教学模块,设置具体的教学内容,不拘泥于任何教科书进行授课。有些教师的研究方向是植物,对植物细胞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和前沿动态比较熟悉,讲授植物细胞分子生物学可以做到深入浅出,而对动物细胞分子生物学的讲授效果会比较差,因此主讲教师可选择来自植物、动物、微生物、病毒等研究方向的老师。对于学生,有些是来源于农学院,其背景知识和兴趣侧重在植物方面,而有些来源于医学院或兽医学院,其背景知识和兴趣侧重在动物方面,这就要求选择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开展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

2.2开放式教学

由于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之一,因此在把握现有教材和参考资料的基础上,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实际将细胞生物学相关领域的新进展、新知识、新方法介绍给学生,拓宽学生知识的深度、广度,培养其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

在每一个教学模块中,教师可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讲解不同侧重点的专题。如细胞结构部分包括讲了2个专题,一个是细胞内膜系统:结构、功能、蛋白质分选和膜泡运输,另一个是细胞骨架与细胞运动。内膜系统一般是指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核、溶酶体和液泡(包括内体和分泌泡)5类细胞器膜的总称,而广义的内膜系统概念也包括线粒体、叶绿体、过氧化物酶体、细胞核等细胞内所有细胞器膜的总称。在本科细胞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这些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功能和发生是分别独立介绍。虽然这些细胞器具有各自独立的结构和功能[4],但它们又是密切相关的,尤其是它们的膜结构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转换的机制则是通过蛋白质分选和膜泡运输来实现的。在讲授内膜系统时,可通过蛋白质合成这条线将这些相关内容串联起来讲述。由于核糖体在蛋白质合成上与内膜系统互为一体,因此将核糖体也加入进来,同时向上讲可以提及细胞核中核糖体大小亚基及mRNA的合成,向下还可讲述细胞膜上的蛋白功能,从而用蛋白质合成一条线将细胞的三大结构即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联系了起来。同时,也启迪研究生自己去找线索,找出一根主干,将尽可能多的内容串起来。又如细胞骨架对于维持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内部结构的有序性以及在细胞运动、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和细胞分化分裂等一系列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对细胞骨架的研究是近代生命科学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它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大型分析仪器的应用和实验方法技术的改进。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可重点向学生讲解细胞骨架的研究方法,包括每种方法的原理、基本过程和结果分析,以最新的国外权威期刊上发表的细胞骨架方面的论文为例,向学生介绍细胞骨架的研究是如何开展的。

2.3开放式课堂

研究生课堂和本科生课堂相比,讲授内容量非常大。笔者一般会在课后将课件提供给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不用花太多精力记笔记,而是将主要精力集中到听课上,跟着教师的引导考虑问题,这样使其思维保持很高的兴奋度,且感到疲劳。在严格遵守课堂纪律的前提下,在上课时要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创造性。课后要让学生自己阅读指定或推荐的原始文献,或者让他们自己到网上查阅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以此可培养学生阅读文献、查找资料、进行科研的能力。

3细胞分子生物学的考核方式

作为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课程,细胞分子生物学的考核以考试为主,考虑到研究生学习细胞分子生物学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利用学到的细胞生物学知识解决课题研究中的问题,实用性较强,因此笔者选用开卷考试的形式,所出的试题都是综合性的分析题,在考场内学生可以查阅任何参考资料,但参考资料中没有现成的答案,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通过仔细分析才能得出答案。这种考核方式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教师了解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情况,检验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以后教学的开展。

4参考文献

[1] 王石平,金安江.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与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34-137.

[2] 韩贻仁.分子细胞生物学[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医学细胞生物学重点笔记范文第2篇

多媒体辅助教学,简称MCAI(Multimedia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它是将教学信息由多种媒体软件,通过人机交互作用完成各种教学任务,优化教学过程和目标。多媒体技术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交互地综合处理文本、图形、图像、音频、活动视频和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并通过计算机进行有效控制,使这些信息建立逻辑连接,以表现出更加丰富、更加复杂信息的技术和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和网络的普遍运用,多媒体技术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尤其在医学、药学等各个领域都发挥着独特的优势[1]。但是,多媒体辅助教学仍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如何充分地扬长避短并真正做到信息技术的利用与教学质量的提高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应用的优势

基础医学包括细胞生物学、医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课程,涉及内容广泛复杂,知识更新快速、枯燥抽象且难于理解。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融入学习以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辅助教学突显出独特的优势。

1、把抽象化为具体,充分增强教学效果

基础医学知识点繁多难懂,教师难于在有限的时间里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尤其对于初学者。比如免疫学中的免疫应答过程十分复杂抽象,单用文字板书讲解枯燥乏味、难于接受,若结合图像并配合Flas效果使内容具体化,便能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同时教师也能够拥有额外的时间讲授更多有关学科的课外前沿知识,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也会随之增强。

2、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传统的教学只是教师利用板书和语言单调地讲述,学生处于被动灌输的状态,课堂氛围死板,极大地限制了知识的融汇贯通。而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创设了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会的教学环境,提供了逼真的表现效果,能对学生产生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使思维活动处于积极状态,变被动为主动地去汲取课堂知识,使教与学的质量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3、交互式学习,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基础医学课程大多是前沿学科,知识更新快速,单靠课堂教授是远远不够的。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与融合,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共享且根据自身的水平选择学习内容,加强学科前沿知识的获取并且还可与教师、同学形成网络互动,有利于学习主动性的提高、团队精神的加强以及探索钻研精神的培养。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应用的弊端

1、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不利于教师授课水平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为体现出高超的技术水平而一味地追求多媒体课件华美的外在却忽视了内在的质量。一些华而不实的课件设计只能让学生注意到课件中的图像、声音以及动画等,大大忽略了知识的传导。过分地依赖于多媒体课件,将生动灵活的讲课变成了死盯着屏幕的照本宣读,十分不利于教师讲授水平和书写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年轻教师。板书、行为和普通话,是教学三大基本功,也是传统教学的主要方式[2]。板书是教师的基本功,语言是知识的载体。合理的板书设计、丰富的肢体语言再配合以人文科学方式地讲授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性,促进师生的互动,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永远都不可取代教师的地位,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不是用得越多越好,而是要用得恰到好处。

2、听讲与记录协调性欠缺,不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加强

虽然多媒体课件形式新颖生动,能够牢牢地吸引住学生们的眼球,但内容繁多、翻页快速,易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且不利于笔记的记录,大大影响了学习效果,尤其是部分记录速度慢的学生。因此建议在放映多媒体课件的同时也要结合板书讲解,特别是基础医学中比较深奥难懂的概念等,这样能使学生有一个缓冲停顿的时间,有利于充分地思考并及时地记录,学习效果也会随之加强。

3、课余复习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不利于知识的拓展

多媒体课件只是一种教学内容的提纲精炼、教学方式的辅助手段而已,因此它涵盖的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而且有的课件甚至只是书本章节的电子版本,其内容单调、更新落后、重点难点不突出,无法达到针对不同学生层次而因材施教的目的。倘若课余复习完全依赖于课件,易导致学习的惰性和思维的禁锢,不利于知识的全面拓展。

医学细胞生物学重点笔记范文第3篇

>> 遗传学实验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思考 遗传学网络课程建设的分析与建议 遗传学网络课程平台的建设与实践 关于遗传学教学的思考 动物遗传学精品课程网络教育平台建设及其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思考 普通遗传学网络课程建设与探索 《遗传学》课程建设与优化初探 论自主合作教学模式在高校《遗传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面向成人教育的医学遗传学网络课程建设 神奇的遗传学 遗传学的未来 医学遗传学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的探讨 遗传学实验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遗传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安阳工学院省级重点学科《遗传学》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遗传学中的数学思想 遗传学的概率计算 高等院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从遗传学材料的变更管窥遗传学的发展史 地方高校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高校遗传学课程建设的思考 高校遗传学课程建设的思考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朱喜玲 常秋 孙翠英")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遗传学是生物学、农学、遗传学等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本文从遗传学专业的特点出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探索,对遗传学课程中教材的选定、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及其实验教学的改进等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体会和思考,以期优化遗传学课程体系,提高教学成效。 【关键词】遗传学 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 教学方法 考试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1-0037-02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与变异规律及基因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遗传学理论知识,了解其最新发展动态,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遗传学内容的丰富和加深与学时不断压缩的矛盾日益突出,造成教学难度不断增大,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学时下完成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成效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如何加强课程建设、优化教学体系提出思考。

一 教材的选定

教材是知识传授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的切入点,其质量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与学习效果,因此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不同版本的教材,在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方面的安排都有所差异,选择一套既符合培养学生的目标,又符合学生专业特点的教材是至关重要的。目前遗传学教材主要包括王亚馥主编的《遗传学》、刘祖洞主编的《遗传学》、朱军主编的《遗传学》、赵寿元主编的《现代遗传学》、方宗熙主著的《普通遗传学》。根据教学实践经验和学生的培养目标,又结合我院现阶段的特点,本教研室选择了王亚馥主编的《遗传学》,该教材对遗传物质的本质、遗传物质的传递以及遗传信息的表达和调控进行了较为深入和集中的探讨,使学生在群体水平、个体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不同层次上对遗传学有较为深入和完整的认识,有利于学生遗传分析能力的培养,为以后的理论课程(如动物育种、植物育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 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代表与示范,而教案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方案,遗传学是一门与其他学科知识交叉、渗透性较强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在遵循学生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前提下,并结合学生基础和学时数的具体条件,梳理好各章节的侧重点,编写合适的教案十分重要。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钻研教材、全面领会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最新研究动态、多与相关课程的教师交流,调整教学重、难点,避免重复教学。如遗传的细胞学基础是细胞生物学教学的重点,遗传的分子学基础、原核生物基因的表达调控、真核生物基因的表达调控是分子生物学教学的重点,核酸的结构、DNA复制及损伤修复是生物化学课程的重点,这三部分内容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自学。遗传学三大定律中,孟德尔遗传法则学生在高中阶段已有所掌握,在讲解时应注重对孟德尔定律的验证,而遗传连锁法尤其是两点测交和三点测交的作图方法,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可增加教授学时,并结合经典实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做到重点突出、难点讲透。此外还应注重基础知识与前沿科学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其科学的思维方法。

三 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这样不但削减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现代化的应用型人才必须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

通过提问的方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如在讲遗传连锁分析时,提出“基因的连锁遗传必须用双隐性进行测交吗?”,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开发学生分析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简单的接受型转变为自主学习,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

2.讨论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选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如在讲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时,提出骡子为什么只有极弱的生育能力,近亲繁殖都有哪些危害,并引出我国《婚姻法》禁止直系亲属三代内结婚的科学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看问题的全面性,做到学以致用。

3.探讨式教学

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拓展遗传学知识,在教学目标下,布置适当的问题让学生完成,如在讲解染色体畸变时,让学生阅读全书或查阅其他参考资料,思考造成结构变异的原因有哪些,并通过分组讨论、集中发言、教师评价总结的方式进行考核,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和敢于创新的品质。

4.改进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高效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的建设可在有限的时间和学时下,以图片、文字、动画等方式,将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这样不但扩大了信息量、调动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且还能克服学生记笔记难等问题,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如在讲授遗传病时,可显示相关遗传病患者的照片,也可插入相关遗传病视频,在讲基因突变时,可以插入正常和突变后的变异体作物或动物的对比图片,激发学生对该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讲授染色体交换、染色体重组及染色体的畸变时,可以采用不同的动画模拟方式教学,更逼真地展示出基因的缺失、重复、融合,并让学生结合生活,思考哪些疾病与这些基因相关,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遗传学三大定律的发现,及DNA双螺旋的发现,遗传密码、基因组测序计划,让学生观看纪录片《世界百大发现――遗传学》,从声情并茂的纪录片中感受到学习这些知识的乐趣。

此外,教师可将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籍、教学辅助资料(如教案、课件、课后练习及其他教学资料)等上传至局域网上,并与国内遗传学精品课程网站链接,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教学网站与网络课程教学共享平台,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又可克服多媒体教学中的不足,解决如课件信息量大、学生来不及记笔记、条理性不足等问题。

5.改善实验教学

遗传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其教学目的是巩固和加深遗传学理论知识,实验设备和实验环境直接影响着实验课教学水平的提高,构建功能齐全、设备先进遗传学教学实验室,有利于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开设。本教研室具备完善的遗传学实验设备,选用王金发主编的《遗传学实验教程》,将果蝇饲养及其杂交实验(唾腺染色体、单因子实验、二对因子的自由组合、三点试验和伴性遗传),设定为综合性试验,通过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对遗传学中的染色体和三大定律有一个总体的认识,而对一些基础性实验如核酸的提取、扩增等实验,可结合采用多媒体动画的方式进行模拟,将理论知识与实验过程同步展示。此外还多开展自主设计性实验,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6.完善考核方式

考试是检测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也是检测教师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传统的遗传学考卷通常采用名词解释、填空、选择、判断等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但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本教研室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将遗传学理论知识考核方式分为三部分:(1)平时成绩占10%,主要包括学生的考勤和课堂表现;(2)平时作业占20%,主要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3)期末试卷成绩占70%,以分析题为主,概念题为辅,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实验课成绩不但包括笔试实验原理与方法考察,还将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实验纪律纳入考核范围,以提高学生对实验的重视。

四 结束语

医学细胞生物学重点笔记范文第4篇

1生理学学习特点

生理学是阐述人体正常机能的前沿学科,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一门学科,是医学生最早接触的一门机能学课程。近年来生理学的研究融入了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诸多学科的交叉,生理学在疾病发病机制、预防诊断中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大大推动了医学的发展。生理学从整体、器官、组织水平深入到细胞、分子基因水平,知识更新迅速,名词解释复杂繁多,内容抽象枯燥,章节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性和逻辑性。生理学具有理论性强、言语晦涩、抽象难懂等特点,生理学教学内容的各个系统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对于刚刚接触生理学的医学生来说,生理学内容繁多,知识点零碎,学生很容易产生难理解、难记忆的现象,进而产生厌学情绪。随着近年来医学学习的信息化和全球化,系统化的生理学研究使得生理学的教学方法面临严峻考验。传统的生理学教学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为主,学生上课拼命做笔记,下课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这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当前医学人才发展的需要。在生理学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强化学生为主的角色,对于完成教学任务和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

2生理学传统教学特点

尽管很多生理学老师为此花了很多精力做了很多充分的备课工作,但教学效果依然低下。尽管很多医学院校对教学改革做了很多尝试和努力,但不得不承认,现有的教学方法依然面临很多困难。生理学的教学不是让学生被动地的接受知识,如果老师课堂上只是一味的传达概念和知识点,不能使学生理解和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在课堂上就会很少主动去思考问题,这样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很多医学院校的生理学教学采用的都是教师讲,学生记的模式,学生课后对老师上课讲解的知识点进行记忆,然后满足考试的需要。现有的多媒体教学减少了教师黑板书写的繁重,但不少老师更多的是将幻灯片上的内容一味的灌输给学生,似乎成了换汤不换药的教学模式,学生只需将老师讲课的幻灯片打印出来并机械记忆,不必认真学习课程便可轻松应付考试,这不利于我国医学生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国家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2]。

3POPS教学在生理学教育的具体应用

POPS教学模式的出现近年来逐渐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POPS教学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团结协作的能力,从而提高生理学教学效果[3]。生理学教学过程中融入POPS教学方法,首先要以临床病例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引导,对班级同学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对病例提取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效果评价等阶段,使学生将生理学理论与临床相结合,赋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生理学老师提前4周集体备课,围绕生理学教学大纲制定POPS教学方案,以循环系统章节为例,设置了“一男性患者经椎间盘突出手术矫正治疗,术后1h表现出极度的腹痛腹胀,血压下降伴随心动过速。查体显示患者腹部肿胀,压痛明显,提示患者腹膜受到刺激。患者立即接受手术,发现腹部大量积血(约2L),术中发现降主动脉有一个小的穿刺部位显示活动性出血,对出血部位进行止血和损伤部位的修复,给予输血治疗并紧急送往ICU。”首先提取出患者血压下降对机体交感神经系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患者血压下降对机体RAS系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抗利尿激素(ADH)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发挥作用等生理学问题。将15级临床一班32个学生分为4个小组,每组8人,设置一名组长和记录员,组长进行组织,根据案例的问题学生自主查阅文献,查找重点概念,并与临床现象结合,成员之间互相补充,互相启发,最大化的解决问题,并以幻灯片结合板书的形式进行讲解,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对学生模糊或忽略的问题进行提醒,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用生理学知识点对临床现象进行解释,并做成学习档案归档,通过POPS教学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加强学生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能力,更可以激发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能力。4POPS教学在生理学教学的思考生理学是以研究机体生物学基本功能的基础学科,也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重要课程,但生理学也存在着内容多、理论知识繁杂、知识点抽象难懂的难题,加之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生学习责任感不强、缺乏学习主动性、缺乏合作精神、缺乏对生理学现象的探究精神、考核体系缺乏引导性等缺点,以至于不少生理学老师虽然花费了很多精力在教学上,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生理学教学的最主要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因此生理学的教育离不开临床。生理学教师可以通过POPS教学方法来加深医学生对生理学知识点的理解,比如在消化系统讲述到胃黏液-碳酸氢盐屏障知识点时,可以通过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案例,使学生认识到原来生理学知识与生活这么密切,提高学生对生理学的学习兴趣[4]。POPS教学方法使学生以临床病例为导向,让学生从疾病的病因中提取生理学知识点,减少单纯的死记硬背,使学生将生理学知识灵活运用到临床病例中,加深学生的理解,拓展临床诊断的思路。POPS教学要以提出和解决问题为核心,教学过程要适应培养目标的需要,在问题中体现知识点,将知识点始终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凸显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引导作用,同时要注重生理学基础与临床疾病的关联,学以致用。POPS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运用生理学知识解决临床相关问题;让学生学会提炼问题,并针对问题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比如通过图书馆和网络等途径去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评估团队成员观点的能力。POPS教学有利于医学生的个人发展,也适应我国社会对综合性素质医学人才的需要。如何快速适应并熟练掌握POPS教学是作为生理学教师面临的主要难题。POPS教学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和组织者,引领学生根据临床问题回忆生理学知识点,使学生高效掌握生理重要概念。因此POPS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更多的临床知识,才能编写出科学系统的临床病例。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设计,紧紧围绕教学大纲的临床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POPS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具有良好的掌控和协调能力,注意带动学生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协调学生之间的观点分歧,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POPS教学如何应用到生理学教学过程,仍然需要大量的教学实践和经验。

作者:孙海建 周跃涛 杜斌 蔡维维 邱丽颖 单位:江南大学无锡医学院

参考文献

[1]宋德懋,郭玲,祝世功,等.生理学教学中以问题为基础学习应用效果的评价〔J〕.中华医学教学杂志,2010,30(1):82-84.

[2]李杏玉,王东林,王桂兰,等.病理学教学中POPS教学法结合LBL教学法的综合运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29(7):82-83.

医学细胞生物学重点笔记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物化学 学习兴趣 提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1(c)-0140-03

Abstract:Biochemistry is a major basic course studying on the life essence of organism, the contents of the course are nonobjective and complicated, and there are lots of knowledge points, which are hard to learn and understand, so students are ealily to generate the mood of fear even weariness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Based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students' learning biochemistry and achieve better teaching efficiency, this paper makes a brief discussion on how to improv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biochemistry.

Key Words:Biochemistry;Learning interest;Improve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有机体的化学组成、维持生命活动的各种化学变化及其相互联系的科学,即研究生命活动化学本质的学科[1]。生物化学是高等院校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农学、种子科学、园林、园艺、医学及食品等很多专业中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但是由于生物化学内容复杂、抽象、枯燥、知识难以理解、难记易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易产生畏难、厌学情绪,学习兴趣低、基础差的学生甚至会望而生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兴趣是分不开的。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才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学习兴趣一直是很多教师探讨的问题。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及教学经验,笔者针对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生化的兴趣做一浅析。

1 上好绪论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多数学生甚至部分授课教师对绪论课不是很重视,原因在于绪论课主要是介绍该学科的发展简史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而这部分内容通常在期末考试中所占比例不大。但笔者认为,绪论课教学非常关键,“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绪论课如果讲好了,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时,可结合现实生活,以提问、设问、讨论等方法讲述世界上第一只转基因羊“多莉” 的诞生过程,既让学生知道了学习生物化学的重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对生物化学产生好奇心[2]。

在上第一次课时,除了讲述教材绪论中的一些必讲内容之外,笔者还会强调两方面问题,首先是把生物化学的特点、对学生学习的具体要求以及自己授课的方法、计划等简单介绍一下,使学生对该课程体系与结构框架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让学生明白该以何种态度、采取哪些措施学习该课程,比如课下可通过相关教材、网站的查阅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解决一些疑惑等。同时,在第一次课中告诉学生授课老师的办公地点、联系方式,每个学生都可以在有疑惑时向老师请教学习及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该方法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给学生一种亲近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其次是介绍生物化学与相关专业的关系,使学生了解生物化学对其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生物化学的高度重视。比如在给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等专业学生上课时对学生说明生物化学是其专业基础课,与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的联系都很紧密,如果该门课程学不好,将会影响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对绪论课进行这样的处理,往往第一节课就能成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学习兴趣,为整个学期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2 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化学是一门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科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根据教材的内容,适当选取贴近生活的例子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例如:在讲到蛋白质含氮量时可以引入2008年毒奶粉“三聚氰胺”事件,设问:不法生产商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然后解释蛋白质中平均含N量是恒定的(占16%),因此蛋白质含量的间接测定一般都是采用氮原子含量的间接推算法,因为食品行业经常要测定蛋白质含量,生厂商利用廉价的三聚氰胺中所含的大量氮原子来代替奶粉中真正的蛋白质含氮量,即可造成食品高蛋白含量的假象。在讲到蛋白质的沉淀反应时设问:为何重金属中毒时喝牛奶或生鸡蛋清可以自救?然后解释蛋白质中带负电荷的基团可与重金属离子形成沉淀,避免有害的重金属离子被人体吸收。再如在讲到糖酵解时,设问:为什么不经常运动的人剧烈运动后肌肉会酸疼?然后讲解主要是机体里进行了无氧酵解产生的乳酸不能通过呼吸作用排除,形成了乳酸堆积,过多的乳酸刺激了肌肉增加渗透压,使肌肉组织吸收较多的水分,产生局部肿胀,从而产生肌肉酸疼的感觉。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在讲授糖异生前,提问“为什么减肥的人不仅要控制高脂肪食物,还要控制高热量的食物? ”在讲述电子传递抑制剂时,提问“为什么人体会发生煤气中毒?”在讲授脂类代谢时,提问“为什么很多动物把脂肪作为储能物质而非糖[3]?”等等,这些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讲授的内容上。但生物化学内容多,教学任务繁重,任课教师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设计问题。

3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讲授过程,上好每一堂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取得较好的授课效果,需要教师充分备好课、上好课。在现有的学时少、需要讲授内容多的现实情况下,需要教师整合教学内容,讲授时要精讲、少讲,这就需要教师提前备好课。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必须刻苦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知识变得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现在的生物化学教材版本较多,教师应根据所教专业不同而选用合适的教材,讲授时针对专业特点有侧重性地讲解。

笔者每次上课时首先用几分钟时间将上一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性复习,并以提问的方式复习上节课所讲的重点内容,然后将此次课的重点内容简单向学生陈述一下。在讲课过程中,采取精讲的方式突出重点,精讲部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及书上的重点、难点等。讲课时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上的顺序,可以按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讲解,但是一定要理清思路,这些需要教师在备课阶段就应事先设计好。讲授期间随时将重点内容突出出来以便学生理解、记忆,最后再利用几分钟的时间做总结归纳。

此外,讲完每一节每一章都进行概括总结,课后则对全书进行系统的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清晰系统的了解,从而达到书本知识从厚到薄的学习效果。

4 采用多种授课方式,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合理采用多媒体教学。目前,多媒体教学已经普及,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收集的信息量大,内容丰富,能够把复杂的结构和抽象的机理具体化、形象化,多媒体课件可以集声音、图象、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学生对多媒体课件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那一章节时,通过动画讲解呼吸链电子传递体的组分及电子传递的过程等内容,可以做到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同时,对多媒体课件中的动画部分可以随时停下、反复观看,并对重点、难点着重讲解,这样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在教学中要合理、恰当地使用多媒体,不能一味地照本宣科,如上课时教师站在讲台中央,用电子教鞭翻页,讲解的过程中用荧光笔随时指出幻灯片上的重点内容,多与学生互动,并时时观察学生的反应,这样就能避免学生因教师长时间地站在电脑前讲课而走神、发呆进而丧失学习兴趣的现象。

由于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学过程中还要合理应用传统教学方法,注重课堂中重点、难点内容的板书。例如,在米氏方程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单纯地依靠多媒体课件,就不能很好地演绎米氏方程的推导过程,教师通过板书演绎推导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因此,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之间的关系,可以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多彩,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5 利用课前课间课后10 min时间多与学生交流,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课前课间课后的时间主动走到学生中,与学生面对面交谈,认识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等多方面的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难题和思想上的困惑,了解他们对教师在教学等方面的要求等。再者,教师也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途径,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比如借助手机短信、QQ、飞信、微信、微博和E-mail等网络资源,开展网上答疑活动。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广泛的调查,采取问卷、小组座谈、个别面谈等多种形式与学生交流,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上述这些措施对于加强师生沟通和交流、融洽师生关系、保持甚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教学效果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6 完善课程考核体系,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往的考试往往以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作为评判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好坏,这样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有的学生上课不好好听,甚至缺课,而在考试前临时突击,用一到两周的时间死记硬背知识点,照样能在末考时考出高分,这对于那些平时一直很用功的学生来说很不公平。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们改革了考试方式,将平时成绩计入学生期末总评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主要依据平时出勤率、有无教材及笔记、期中考试成绩、实验报告及课堂表现而定,其中,出勤率、教材及笔记各占10%,期中考试占30%,实验报告占30%,课堂表现主要包括实验课上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课堂上回答问题及参加讨论情况,占10%。如果教师能够有意识地适当提高对学生实验报告的评分,不仅会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而且也会使学生越学越有兴趣。

总之,“打铁还需自身硬”,要使学生喜欢生物化学,教师首先要对生物化学教育工作怀有十二分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多鼓励学生,同时用语言及行动去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生自然也会对生物化学热爱起来。

参考文献

[1] 郭蔼光.基础生物化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