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海洋旅游资源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虽然在海洋旅游资源的污染损害过程中它们产生影响的程度不尽相同,但都使海洋旅游资源的美观度和可再生性受到破坏,不利于海洋旅游的持续发展.在海洋旅游研究中,有学者采用两层次定量评价法[4]对海洋旅游资源污染损害情况进行评价,发现产生污染损害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引起的,更多是人为造成的.新罕布什尔大学的自然资源教授安德鲁•罗森堡(2008)表示,人类不能再独立看待捕捞、沿海湿地流失或污染问题,在很多情况下,人为影响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重叠,需要全面控制人为因素的影响来保护海洋环境.由此可见,在海洋旅游资源污染损害的控制过程中,应该重视人为破坏方面的重点治理和预防[5].海洋旅游资源污染损害影响因素,从自然和人为两大因素剖析了造成海洋旅游资源污染损害的主要原因,自然因素在海洋旅游资源污染损害产生过程中有一定的影响,大多属于不可抗力因素,不能阻止或控制其发生,但人为因素方面可以通过海洋旅游及相关海洋行业采取措施减少对海洋旅游资源产生的破坏,合理科学地利用海洋旅游资源.
海洋旅游资源污染损害控制的相关研究
海水污染、海滩萎缩的现象明显加强.基于当前海洋资源的污染损害情况,学者专家在各自领域内提出角度不同的控制海洋资源污染损害的方法.针对海洋污染损害控制及预防评价的最新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视角进行.从海洋环境评价指体系的角度,王勇智(2010)提出海洋工程海洋环境后评价,开展一次系统的海洋工程海洋环境实际影响评价从而更有针对性提出海洋环境保护措施.在海洋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6],谭映宇(2010)建立了以系统动力学模型、状态评价模型为主的海洋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复合系统研究方法,实现了区域海洋资源、生态和环境承载力的分析、模拟、预测,对比和决策支持[7].Kuji等人(1999)分析了造成海洋海水污染的原因,包括粪池、污染处理系统泄漏、陆源污染物、邮轮等.Campbell、Ritter和Marsh等人就游船活动对不同地区及海域的环境影响情况作了研究,丰富了人们对游船活动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影响的认识.Monika等(2005)在从事整合海岸带管理可持续性研究项目(ICMS)时,以菲律宾中部米沙郡群岛为例,详细探讨了旅游业的成功与该项目进程可持续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海洋旅游业水平与地区的遵从性和可进入性指标成正相关关系,而与生活质量指标和活动可持续性指标成负相关关系.[1]基于上述研究发现目前国内学者对海洋污染损害的控制研究集中在环境工程、生态、法律制度等方面,对海洋旅游资源污染损害控制研究很少关注,国外学者虽有涉及海洋旅游环境评价和管理方面,但仍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和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自然旅游资源;休闲度假旅游;旅顺口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5-0078-04
自然旅游资源是大连旅顺口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顺口区旅游业发展基本要素之一。在旅顺口区的旅游资源单体中,虽然自然旅游资源单体不如人文旅游资源单体数量多,但优良级单体比重达70.97%,总体品质相当高。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有着极大的开发价值和发展优势,可以成为旅顺口区旅游的招牌和原生动力。本文在对大连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类型、赋存、开发潜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对策,希望能对旅顺口区旅游发展实践能有所裨益。
一、自然旅游资源概述
(一)总体描述
旅顺口区是大连市所属的六区之一,位于大连市最南部,隔渤海海峡与山东半岛相望。介于黄海和渤海之间,陆域面积506.77平方千米(包括龙王塘街道80平方千米)。属受海洋影响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境地形是六丘半水三分半田,共有山丘292座,最高峰为海拔465.6米的老铁山。海岸线长169.7千米,有岛屿礁砣13个。森林覆盖率为46.44%,是第三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6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11万人次,总收入6.2亿元。
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在大连市自然旅游资源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完成的大连旅游资源普查结论是:旅顺口区拥有自然旅游资源单体31个,优良级22个.优良级单体比重达70.97%,优于数量见长的人文旅游资源。
(二)类型与赋存状况
1、数量与品质
旅顺口区旅游资源的单体总数量为209个,其中,自然旅游资源占31个单体。
本表统计中包括龙王塘街道3个水域风光单体和2个生物景观单体。
通过表1可以看出,水域风光类资源数量最多,其次是地文景观、生物景观、天象气候。旅顺口区的自然旅游资源数量虽然不多。数量上在全区中不占优势,但在品质上优于全区和大连市。
2、空间分布
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单体在5个镇、7个街道(未含龙王塘街道)、1个开发区的分布情况见下页表2。
本表统计中未包括龙王塘街道3个水域风光单体和2个生物景观单体。
通过表2可知,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在全部13镇、街道和开发区中,除3个单体为共有外,只在7个镇(街道、开发区)中有分布,分布不平衡。德胜、铁山两街道和双岛湾镇都是5个单体,北海镇是4个单体,主要集中在这4个镇(街道)。
二、主要自然旅游资源景观及开发潜力
在旅顺口自然旅游资源中。其优良级(三级以上单体)景观资源主要有:
水域风光类:月亮湾浴场(五级单体)、老铁山温泉(五级单体)、黄渤海分界线(四级单体,评价时放人地文景观中,但从景观效果角度放人此类中)、老虎尾海滨(四级单体),北海大潮口海滨浴场、黄金山海水浴场、西湖山庄浴场和龙引泉均为三级单体。
地质地貌类:蛇岛和老铁山为四级单体,鸟岛和白玉山为三级单体。
生物景观类:蛇岛一老铁山自然保护区(五级单体)、老铁山鸟栈(四级单体)、斑海豹自然保护区和旅顺口国家森林公园为三级单体。
天象气候景观类:旅顺口避暑地为四级单体。
可以看出,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主要特点和开发潜力:
一是数量不多,类型较全,品质较高。这便于综合开发和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开发。
二是可供开发的海滨浴场资源丰富,这与旅顺口区三面环海有关,可以充分的开发。海滨浴场的旅游开发方向主要是休闲度假。
三是生物景观资源分布较集中。蛇岛上的黑眉腹蛇、老铁山“鸟栈”及鸟岛上的海鸥、渤海中的班海豹等景观特色鲜明,具有开发的潜力。基本上都分布在区内的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这一类景观资源可以开发休闲度假旅游、观光旅游、探险旅游和生态旅游等。
四是地质地貌景观具有一定品级和开发潜力。这类景观资源主要有蛇岛、鸟岛、老铁山、老虎尾、白玉山等。是大连滨海国家地质公园四个园区(金石滩、大黑山、南部海滨、旅顺口)之一。这类景观主要可以开发为观光旅游,但也可以同其他景观资源组合开发其他类型的旅游产品。
五是温泉和气候景观资源品级较高,可以进行休闲度假旅游和保健养生旅游开发。
旅顺口区的自然旅游资源具有相当的开发潜力和发展空间.可开发的旅游产品为度假旅游、休闲旅游、观光旅游、探险旅游、生态旅游等。还可以同人文旅游资源、乡村旅游资源组合开发。
三、开发对策
(一)贯彻落实、制定执行好政策
旅游政策被列为旅游核心竞争力之一。在2007年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世界旅游业竞争力排名中中国列第71位(全部124个国家和地区),总体竞争力仍不是很强,而在旅游政策一项评价中中国列第97位。这一方面说明旅游政策是旅游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通过旅游政策来提升竞争力的余地非常大。旅顺口区如何培育自己旅游竞争力,这是值得政府、旅游企业、学术界进行深入探讨的问题。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还是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都需要有适应社会发展和旅游发展规律的相应政策与法律法规。要大力发展旅顺口区的旅游业,就必须在政策上下功夫。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来,国家、省、市和旅顺区政府先后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一方面提出了许多扶持旅游业政策措施,保障旅游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制定了许多规范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规范也是为了保障。现实中一提到政策或法律法规就与优惠挂钩,而对规范重视的不够。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是地方旅游发展的方向和保障,用好政策,关键在于贯彻落实和执行。相关的规范与标准是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保障,尤其旅顺口区拥有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地质公园,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更应该贯彻落实和执行好国家和地方政策和法律法规。在旅顺口区旅游网站上还看不到这些政策和法律法规,给人宣传不到位之嫌。对于自然旅游资源而言,尤其是《森林保护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件》等法律法规。
某项事业的发展有赖于良好政策的制定。好的政策会促进事业的健康良好的发展,落后的政策会对事业的发展起阻
碍作用。对已有的政策要进行清理,凡是对旅游发展能继续发挥其作用,不能继续发挥作用要坚决取消。考虑到旅顺口区即将迎来全面开放,应该及时从战略层面制定旅游强区政策,进一步刺激旅游业的发展以增加旅游业在旅顺口区旅游业中的贡献率,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使用政策,如地热资源的使用问题等。
(二)做好旅游的策划、规划与开发工作
策划、规划、开发、营销、管理等组成旅游发展链条的各个环节,在旅游发展中不但缺一不可,还要做的好,有特色,有创新,最后才能有发展。
1、旅游策划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思维观念的改变.旅游者的需求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一方面旅游业要引领旅游消费。另一方面,旅游业又要不断调整自己适应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在这种旅游需求动态变化的时代,要想能不断适应旅游者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仍停留在原来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观念和开发模式上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了。近年来.旅游策划这门技术性强、理论要求高的学科正在发展和完善。策划介入到旅游之中,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旅顺口区深度开发自然旅游资源必须重视策划工作,要舍得花钱请智引技,把旅顺口区的旅游大计用智慧和技术描绘出来。做好形象策划、项目策划、产品策划、营销策划等一系列策划工作。比如项目策划问题,旅顺口区缺乏具有旅顺口资源特点和高品质的旅游项目,这就需要大手笔、高水平的策划。等着开发商拿的项目是一种开发,但这究竟还是被动的,也有一些开发商在不断地找项目,我们把项目策划好了与开发商的对接或许更容易。如蛇岛开发策划、老铁山开发策划、地质公园开发策划、森林公园开发策划、气候资源开发策划等。
2、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在旅游业发展中的意义越来越受到旅游地的重视。关键是如何规划,又该如何根据规划去进行开发,实践中往往差距很大。旅顺口区已委托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规划《旅顺口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于2008年7月举行了初稿汇报会。这是一个关于旅顺口区旅游业发展全面的规划,希望能尽快完成,以使旅顺口旅游业发展有个总的遵循。就自然旅游资源而言,应做好具体的规划。主要包括《旅顺口国家森林公园开发规划》、《旅顺口区老铁山一蛇岛旅游区开发规划》、《旅顺口区海滨观光游憩地开发规划》(或《旅顺口区海滨浴场开发规划》、《旅顺口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开发规划》、《旅顺口区国家地质公园开发规划》,原则上应在《旅顺口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框架下来规划。
3、旅游开发
对于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在旅游策划和旅游规划的前题下进行,没有策划就是盲目开发,没有策划的规划也是缺乏内涵的空规划。山林草兽、石洞海泉、日出日落、月色气候……移步换景,处处是资源,步步是景观。要有全新的资源观、规划观和开发观,不但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还要看到“全息的森林”。
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有这样五个子系统构成:气候予系统、海滨游憩子系统、森林生态子系统、地质地貌子系统和泉水地热子系统。具体见下图。
旅顺口区还有一些自然资源的价值和潜力虽然现在还没有表现出来,但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老铁山岬观黄海日出和渤海日落、大潮口湿地等。
通过前述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中的核心资源应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森林资源、蛇、鸟资源,以及海滨浴场和温泉资源。所以,未来旅顺口区在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应在这几个资源上下功夫,而气候资源则是控制和影响着这些资源的面貌。
旅顺口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做到:
(1)选准开发方向(定位)――休闲度假;
(2)要引智创意策划――不能走简单的山水观光开发之路,创意要新、项目要新;
(3)科学规划、加强保护;
(4)加强环境建设和市场管理――建设标准要高,管理要到位;
(5)树立精品意识――推出重量级、高质量的产品;
(6)加强营销――要了解竞争对手,进行市场定位和市场细分;
(7)进行资源整合――区内自然旅游资源的整合,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的整合(深度开发自然资源,提升人文资源,系统开发),与区外加强合作。
(三)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开发建议
纵观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的特点,可总结为:青山、碧海、茂林、温泉、地貌。在此基础上,大力构筑森林生态、海滨休闲度假、温泉养生度假三大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体系
1、充分开发海滨旅游资源,发展海滨休闲度假旅游
旅顺与大海相伴相依,应该发展亲海型休闲度假旅游,看海、玩海、吃海、闹海。旅顺口区拥有众多海滨浴场,但还没有形成足够的吸引力,在大连市众多海滨浴场中地位并不突出。旅顺口区旅游要发挥好自然旅游资源的优势,必须做好海滨浴场的文章。
海滨浴场的提升改造。按照《大连市夏季“3s”旅游示范单位评定暂行办法》的标准进行提升改造。主要包括海滨浴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保证海滨浴场的沙滩沙质、海水质量,同时,提高海滨浴场的服务质量,按照服务标准规范服务。
区分大众和高端海滨浴场。针对未来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的趋势,旅顺口区海滨浴场区应坚持大众化,免费开放。同时,要对海滨休闲度假旅游市场进行细分,选取一定的区域或单独开辟建立高端海滨浴场。高端海滨浴场选址建议选择在月亮湾海滨浴场。
海洋体育休闲。海滨浴场不仅作为洗浴之地,在海上还可以发展海钓、游泳、帆船、帆板、摩托艇、冲浪、滑水、划船和水上飞机等运动;在沙滩可发展沙滩拔河、沙滩跳伞、沙滩排球等活动。
海洋美食休闲。旅顺沿海盛产鱼虾,蟹类和海珍品,用这些海产品制作出具有地方风味的海鲜佳肴,如烧海参、烤大虾、蒸鲍鱼、爆干贝、炒香螺、涮文蛤、扒鱼翅等。应根据不同消费层次游客开设高、中、低档海味餐馆,有条件的还可在高档餐厅席间辅以适当表演,介绍旅顺海鲜特色及传统趣闻。也可以建立美食街,形成观光、游览、水产购物、海鲜美食一条龙。
海洋民俗休闲。旅顺渔民在长期征服海洋、生息繁衍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渔家民俗风情,如起锚拉网吹号子、请海神等。可以举办“渔家乐”民俗体验游,让游人随船出海,开展垂钓和养殖等活动。还可以兴办海洋渔业展览馆,陈列各时期的渔船、渔具等实物模型,使游客全面了解渔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2、建立海滨旅游度假区
在旅顺口选取适当的地域,建立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大连市已拥有金石滩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金州区也正在开发金渤海岸旅游度假区,旅顺口区应充分利用资源条件建立国家级的旅游度假区。这个旅游度假区选址可以考虑包括老铁山温泉、月亮湾海滨浴场、老铁山海岬等。目标高端,兼顾大众。在度假区内要选择适宜休闲度假的旅游项目,深挖温泉文化内涵,发展温泉养生度假旅游;建立高尔夫球场和海上游艇俱乐部;建立旅游度假酒店(村)和休闲度假主题公园;开拓探险、科考等专项旅游。
3、深挖森林文化内涵,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立足优越的资源条件和区位条件,将老铁山国家森林公园、南山森林公园开发休闲度假、科普教育、宗教文化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在大连乃至东北地区有市场影响力的森林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议在森林生态旅游内涵上多做文章。少上开发建设项目,做到森林资源旅游价值的最大发挥和自然生态环境的最小影响。
通过青岛市旅游资源普查,共计收录青岛市资源单体3617个,课题组以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从旅游资源数量、类型、等级等方面对青岛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从而揭示其内在联系,为有效统筹利用青岛市旅游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青岛市旅游资源覆盖密度
通过青岛市旅游资源普查确定,青岛市全域面积约10882平方公里,其中旅游资源单体总数为3617个,由此计算出青岛市旅游资源平均覆盖密度为0.33个每平方公里,10个区县中有6个区县的密度超过青岛市平均值,密度排在前3位的市南区(29.87个/km2)、市北区(4.89个/km2)、崂山区(1.71个/km2)均超过1.5个/km2,这三个区旅游资源单体高度密集,是青岛市旅游资源最为稠密的地区,也是旅游开发较为成熟区域。其余各区、市旅游资源密度每平方公里均不足1个,排在后两位的胶州市和莱西市,旅游资源密度不足0.1个每平方公里,与其他区县差距较大(如表1所示)。
(一)自然旅游资源单体在各区市的覆盖密度
青岛市自然旅游资源单体总数为1117个,每平方公里平均覆盖密度为0.101个。其中市南区、崂山区、市北区、黄岛区、城阳区的每平方公里的自然旅游资源平均覆盖具有较明显的优势,自然旅游资源单体平均数量超过全市平均值。从地域空间分布来看,青岛市自然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市内三区所辖海岸带、崂山山脉的午山支脉山岭带、崂山区东南部的崂山山脉巨峰支脉山岭带、平度市北部的大泽山地区、黄岛区中南部的胶南山群地区。自然旅游资源地理分布与青岛市地貌的基本形态有较强的相关性。
(二)人文旅游资源单体在各区市的覆盖密度
青岛市人文旅游资源单体总数为2500个,平均每平方公里覆盖密度为0.226个,是自然旅游资源单体覆盖密度的2倍多。但仅市南区、市北区、崂山区、城阳区、李沧区五个区的人文旅游资源超过了全市的平均密度值,尤其是市南区人文旅游资源赋存达858个,覆盖密度28.6个/km2,数量及密度上均远超全市平均水平,剩余区县覆盖密度均低于0.15个/km2,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各区县赋存两极分化明显,由此可见青岛市人文旅游资源具有较强的聚集性,主要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胶州湾东岸老城区,表现出与历史变迁、经济发展较强的相关性,也表明胶州市、莱西市、平度市是青岛市人文旅游资源赋存的非优区。
三、青岛市旅游资源类型的空间结构
依照“国标”分类标准,通过本次调查,青岛市旅游资源共有8个主类,30个亚类,125个基本类型(如图2所示),分别占全国旅游资源主类、亚类和基本类型数量的100%、96.8%和80.7%,缺少BF类冰雪地1种亚类旅游资源,以及AAG、ABA、ABB、ABC、ABD、ABE、ABF、ABG、ACI、ACJ、ACM、ADA、ADB、ADC、ADD、BAB、BEB、BEC、BFA、BFB、CBB、CDD、DBC、DBE、EBE、FAJ、FCE、FEC、FGE、HGH共计30种基本类型旅游资源(如表2所示)。由此可见,青岛市旅游资源类型结构具有主类齐全,亚类丰富,基本类型覆盖面较广的特点。
(一)自然旅游资源类型空间结构
全市自然旅游资源空间地域性十分明显,主要集中在崂山、崂山东北、西南余脉丘陵地带以及黄岛中部地区,即崂山区、即墨市、平度市、黄岛区等区市,这个区域中自然旅游资源单体共计917个,占全市自然旅游资源单体总量的82.1%。A类地文景观、B类水域风光、C类生物景观三个主类旅游资源单体数量占自然旅游资源单体总数的98.9%,构成了青岛市自然旅游资源的主体。总体上看青岛市自然旅游资源种类较多,旅游环境容量大、资源品质高,非常符合现代人亲近自然休闲度假的需求。1.A类地文景观旅游资源。青岛市A类旅游资源单体共计784个,分属5个亚类,24个基本类型,主要集中在崂山区、黄岛区、即墨市、平度市、城阳区五个行政区域。地文景观中亚类AC地质地貌过程形迹和AA综合自然旅游地旅游资源单体占全部地文景观总数量的91.6%,这与青岛市属于海岸丘陵城市地貌特征相吻合。从分布情况来看,山岳型地文景观集中在崂山区,单体数量达到了370个,占全市地文景观旅游资源单体数量的47.2%,构成了青岛山海景观的主体。青岛海岸兼具海积、海蚀两种地貌类型,其中最具旅游开发价值的滩地型旅游地,全市共有9处,主要分布在崂山沙子口、市南区东部、黄岛区薛家岛、即墨市鳌山湾等地,其中,金沙滩海水浴场、石老人海水浴场和鳌山湾海水浴场3处,海滩宽阔、坡度平缓、沙质较细最适合开展海滩旅游。2.B类水域风光旅游资源。青岛市B类旅游资源单体共计120个,分属5个亚类,10个基本类型,其中平度、崂山、即墨三个区县91个,占总数的74%。亚类BE河口与海面旅游资源是青岛市最具代表性的旅游资源,资源单体总数15个,资源总体数量较少,但单体体量较大覆盖面积广泛,十分适合休闲观光游憩。这些资源单体主要集中在南部前海、西海岸一带,而胶州市单体数量为0,表明青岛海滨一线水域风光旅游资源开发不均,环胶州湾、大沽河沿岸的潜在资源现阶段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也体现了青岛市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上具有较明显的集聚性特征。[2]3.C类生物景观旅游资源。青岛市C类旅游资源单体共计198个,囊括了所有的亚类以及8个基本类型,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以亚类CA树木旅游资源为主。各区市中崂山区资源单体总数最多,其次是黄岛区、胶州市、市南区。崂山区植物景观主要集中在九水、下宫、崂顶四个区域;市内三区植物主要以观赏植物,行道树和林木为主,林木多分布在市内的山区[3],如观象山、信号山、贮水山、青岛山、八关山等,黄岛区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主要分布于大、小珠山及其周边。4.D类天象与气候景观旅游资源。青岛市D类旅游资源单体共计12个,包括了2个亚类,6个基本类型,其中青岛温带季风性避暑气候旅游资源为影响全域的气候资源,使青岛市形成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十分适于旅游的气候环境。青岛气候除受着海洋影响外,因地形因素在部分区域又形成了一些不同的小气候,形成了独特的气候现象景观,例如崂山太清湾,因东、北、西三面山体环抱,只有南边面海,形成了这里近似亚热带小气候,而位于崂山中部偏北的白沙河中上游地带的北九水,由于受到南面巨峰的阻挡,气温较低,形成了独特的避暑气候地。
(二)人文旅游资源类型的空间结构
青岛市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各类人文旅游资源单体总数2500个,占全市旅游资源单体总数的69.12%,表明青岛是一个人文底蕴非常深厚的旅游城市,这些人文旅游资源在空间结构上表现出类型齐全、存量丰富、特色明显、分布聚集的特点,是今后青岛市旅游深度开发的重点。从类别上看,F类旅游资源单体占人文旅游资源单体总数的的77%,构成了人文旅游资源的主体。1.E类遗址遗迹旅游资源。青岛市E类旅游资源单体218个。EA类旅游资源从空间分布来看,总体较为分散,区域上相对集中在即墨、胶南、平度、莱西四个区市,主要是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人类的遗迹,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东岳石文化遗址(平度)、北阡遗址(即墨)、三里河文化遗址(胶州)、北辛文化遗址(即墨)等,这充分说明青岛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史前旅游资源的发掘将不断丰富城市考古的文化序列,可以将仅有百年建制的青岛的城市历史延伸至史前文明[4];EB类旅游资源主要以废弃寺庙、军事遗址与古战场、历史事件发生地三类资源为主,空间分布较为聚集,主要集中在市南、崂山、平度、胶南四个区市,以琅琊台遗址、青岛山德军炮台遗址、即墨古城遗址、崂山道院遗址等资源为代表。2.F类建筑与设施旅游资源。青岛市F类旅游资源单体总数为1938个,是所有类型中旅游资源单体数量最多的主类,这些旅游资源数量、类型十分丰富分属7个亚类,45个基本类型仅缺少FEC悬棺类旅游资源。FC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筑、FD居住地与社区、FA综合人文旅游地3种亚类旅游资源总数1728个占建筑与设施类总数的89.2%,是该类旅游资源中最具代表性的3个亚类。F类旅游资源主要聚集在市南区、市北区、崂山区、平度市、黄岛区五个区县,其中市南、市北两区最为集中,数量达到了1069个,资源亚类中FD居住地与社区旅游资源最为丰富,数量达752个,这里的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名人故居与历史纪念建筑、传统与乡土建筑、特色街巷等,反应了青岛近现代历史的变迁以及当代城市经济发展的脉络。3.G类旅游商品旅游资源。青岛市G类旅游资源单体总数128个,涵盖了所有的基本类型,类型比较齐全,但从空间分布上看青岛旅游商品资源多集中在周边区市,开发程度较弱,市场认知度不高,导致青岛旅游商品仍然以浅层次海洋产品为主,不能满足旅游市场日益多元化的对旅游商品的需求。从单体的数量上看,主类G旅游商品的单体数量较少,是全市人文旅游资源的薄弱环节,反映出青岛旅游商品开发和销售落后于其他旅游产品开发和销售的问题。4.H类人文活动旅游资源。青岛市H类旅游资源单体216个,涵盖了4个亚类,14个基本类型。在空间分布上青岛市内三区人文活动旅游资源单体21个,主要以现代节庆为主;周边相对密集的区域有即墨、平度、胶州三市,类型以民间习俗、艺术类资源为主,其中,胶州和即墨的茂腔和柳腔是青岛独特的地方戏曲,胶州秧歌,传承自元杂剧,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四、青岛市旅游资源等级的空间结构
依据“国标”中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对青岛市旅游资源单体进行了评价,将其划分为特品级(五级),优良级(四级、三级),普通级(二级、一级),未获等级四个类别,并运用ARCGIS软件将各资源单体在地图上进行了标注,从而辅助全市旅游资源等级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和整合(如表3所示)。旅游资源等级是综合性要素分析的结果,对区域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均具有指导性意义。
(一)特品级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
青岛市特品级共计34个,数量较少,这与青岛是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的地位不符,但同时也体现了青岛市旅游资源的综合效用较为突出的特点。青岛市特品级资源单体的空间分布十分集中,其中市南区、市北区共计26个,占全市特品级单体总数的76.5%,是全市特品级旅游资源最为密集、基础设施最完备的区域,其他区市中崂山区特品级旅游资源也比较丰富,是全市旅游资源开发相对成熟的区域这与青岛市现阶段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区域相吻合,也说明特品级旅游资源对区域旅游的带动作用十分巨大。另外李沧区、城阳区、胶州市、莱西市四个区市特品级旅游资源赋存为0,表现出这些区域旅游业发展滞后的特点。
(二)优良级旅游资源空间结构
青岛共有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1002个,占所有资源单体总数的27.7%,数量十分的可观。优良级旅游资源是旅游吸引性要素的主体,也是城市旅游开发的重点,因此优良级旅游资源的赋存的多少,体现了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潜力,也决定了区域旅游发展的方向。在空间分布上我们可以看出市南区、黄岛区、崂山区、平度市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数量较多,说明这些区域是今后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区域,同时也发现市北区优良级旅游资源相对较少,这说明现阶段这个区域旅游业发展已经受到了资源欠缺的制约,旅游发展潜力不足。李沧区、城阳区、胶州市、莱西市四个区市优良级总量为35个,数量十分稀缺,说明这四个区市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非优区,同时也表明这个区域的旅游开发仍处于浅层次阶段。从类型上看,市南区、市北区、黄岛区、崂山区、平度市五个存量较丰富的区域资源各具特色,其中市南区、市北区F类建筑与设施旅游资源单体优良级数量达到488个,主要以近现代建筑、商业街巷为主,适于开展帆船运动、休闲购物、城市观光或文化体验等旅游活动;崂山区建筑与设施类61个,地文景观类49个,水域风光类11个,人文活动类14个,适于打造文化游、生态游、健身游等特色旅游项目;平度市旅游资源中地文景观25个,建筑与设施类资源中摩崖字画、碑碣类旅游资源单体32个数量尤为丰富,较适合开展乡村旅游、文化游等项目;黄岛区优良级旅游资源中地文景观有5个,其中海岛有2个,建筑与设施31个,资源内容非常适合开展海岛游、度假休闲旅游等项目。
(三)普通级旅游资源空间结
构青岛共有普通级旅游资源单体2486个,占市旅游资源单体数量的68.7%,各区市胶州市、莱西市、李沧区数量较少,其他区县普通级单体数量均超过了200个,其中尤以崂山区、市南区、即墨市、平度市、黄岛区最为丰富,是普通级旅游资源的密集区。除崂山区、市南区这两个旅游业比较成熟的地区,普通级旅游资源的赋存对于即墨市、平度市、黄岛区等现阶段城市旅游非核心区域有着重要的影响,丰富的资源赋存标志着这些区域具有较强的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是今后青岛市旅游开发的重点区域。同时即墨市旅游资源单体总量较大,但旅游资源等级以普通级为主,这与即墨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越的自然资源不符,说明即墨市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没有发挥应有的资源优势,导致资源整体知名度、等级不高。
五、青岛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优化建议
例1 图示为2013年“十一”假期期间,某些游客游览后上传到网上的四幅图片,
A. 张家界风光 B. 海南椰林
C. 龙门石窟 D. 黄果树瀑布
(1)四幅图中,C图从旅游资源分类上属于 ,从旅游资源的特性上,它区别于其他三幅图的特性是 ,该类旅游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相比,更多地表现出 等旅游方面的意义。
(2)图中旅游景观的丰富多彩,说明旅游资源具有 性,这些旅游景区每年都吸引大批中外旅游者,这主要体现旅游资源的 性。只要正确利用和保护旅游资源,旅游景观的欣赏不会破坏旅游资源本身,这意味着旅游资源具有 性。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旅游资源的分类和旅游资源的特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在旅游资源分类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区别回答旅游资源的特性。
答案 (1)人文旅游资源;可创造性;教育性(知识、文化)
(2)多样;非凡;永续
二、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例2 台湾岛是一个狭长型的海岛,面积约3.6万平方千米,岛内拥有高山、丘陵、平原、盆地、海岸等丰富的地形地貌,加上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淀和经济的发展作为支撑,造就了台湾多元化的旅游资源。结合台湾主要旅游景点分布图,回答问题。
(1)“宝岛”台湾旅游资源丰富多样,试分析台湾旅游资源多样性的原因。
(2)简要评价台湾旅游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
解析 本题从图中提取旅游资源的有效信息,可以归纳为以热带为主,兼有其他山地温度带的自然风光、自然河湖、沙滩浴场、海洋等景观;建筑和民族风俗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台湾距离大陆近,大陆与台湾人民有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大陆的客源丰富;台湾的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市场广阔,旅游资源的地域组合状况好,旅游地区的接待能力强。
答案 (1)①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形成丰富多样的自然旅游景观;②历史文化背景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形成丰富多样的人文旅游景观。(2)①台湾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游览价值高;②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状况较好;③经济较为发达,旅游基础设施完备,具有较强的地区接待能力;④交通比较便利;⑤地域较广阔,环境承载量较大。
点拨 旅游资源的评价是科学地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的前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考虑:
(1)资源的质量与价值: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越高,组合状况和集群状况越好,质量越高,开发条件就越高;反之,开发条件则较差。
(2)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其直接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交通越便捷,资源开发条件越好。
(3)客源市场:客源市场评价的指标包括多个指标,主要看市场距离的远近。即旅游资源与旅游消费市场的距离越小,对游客的吸引力越大,开发条件越优越。
(4)基础设施:旅游活动的配套设施好,服务质量高,地区接待能力强,开发条件好。
(5)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旅游区的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1.黄山市是我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下图为黄山市主要旅游景区的分布,下表列出了某年外省市游客构成的调查结果,完成下列要求。
(1)归纳黄山市旅游国内客源地的主要特点。
(2)与黄山区相比,屯溪区离黄山景区较远,为什么大多数来游览黄山的游客把屯溪区作为住宿地?
2.青岛市旅游局于2014年3月初《青岛市现代旅游业态发展指导目录(试行)》,将设立产业投资基金,鼓励大企业投资旅游,形成青岛高端度假旅游新空间和新品牌,加快推进青岛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促进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1)据图分析将青岛打造成为我国高端度假旅游新空间和新品牌的区位条件。
(2)说明高端度假旅游区对青岛市社会经济的影响。
3.读“西安市旅游景点分布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1)西安拥有的号称“世界第八奇迹”的世界文化遗产是 ,其最突出的资源价值是 。
(2)西安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分析其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
1.(1)主要是经济较发达地区;其次是邻(周围地区(省市区)。(2)进出交通便捷(黄山市的机场、火车站和长途客运汽车站都位于屯溪区),(或交通通达性强);与市内其他景区距离较均衡;服务设施较为齐全。
关键词: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法律保护
中图分类号:DF922.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8-0174-02
根据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资源保护暂行办法》第二条界定,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合理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至2009年12月止,在国务院公布的共七批208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民族地区就有74处,约占35%①;至2009年为止, 在国务院审批、公布的110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民族地区就占36座,约占33%②。除此以为,民族地区尚未开发的潜在旅游资源还相当丰富。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以及各地方政府公布的省级、地市级风景名胜区,形成了庞大的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体系。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性条件,在以发展旅游业为重要战略措施的西部大开发中尤为重要。因此必须加强对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保护,必须根据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特点来加强对法律保护。
一、加强对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法律保护的重要性
加快发展旅游业,成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旅游活动的开展必须以一定的旅游资源作为基础,因此,应当加强对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保护,保存好旅游资源和保持旅游资源的高品质,为民族地区旅游业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条件。
对民族地区旅游资源进行保护,可以采用经济的、行政的和法律的多种方式,由于法律具有规范性和普遍性的特征,能够对人的行为起到指引、评价和强制作用,因此法律保护方式成为诸多保护方式中最为稳定、最强有力的保护方式。各项旅游资源保护方法最终都应通过国家立法以成文法律的方式确定下来,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才能保证旅游资源保护的各项措施行之有效。通过对旅游资源保护进行立法,对破坏旅游资源的行为作出界定并使之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赋予旅游资源保护措施以法律强制力,规避各种破坏旅游资源的行为来防止出现对旅游资源的实际破坏。此外,通过法律的指引与教育功能,培养、提高人们的自觉保护旅游资源的法律意识,引导人们依法行为。正如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所言:在使环境与发展的政策转化为行动的过程中,国家的法律和规章是最重要的工具,它不仅通过命令和控制的手段予以执行,而且它还是经济计划和市场运行的规范性框架。
二、现行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法律保护的不足
目前我国初步建立起了一系列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到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的与旅游资源保护相关的法律制度,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但是这些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存在诸多问题,使得我国现行法律在保护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方面捉襟见肘。我国现行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保护立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旅游基本法缺失。我国现阶段虽然有一批与旅游资源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但缺少一部专门的、统领全局的、效力层次较高的旅游基本法律,与旅游资源保护有关的法律条文主要散见于各种环境与资源单行保护法律法规中。旅游基本法的缺失使得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保护地方性立法缺少可以参照的典范和制定依据,影响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保护立法的质量。
2.旅游资源保护专门立法薄弱,不利于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目前已经制定颁布的一系列有关旅游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来看,立法保护工作则显得较为单薄。以我国西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截至2009年,新疆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8个,各类的自然保护区35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3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是从立法保护上看,全疆关于旅游资源的立法保护截至2004年底不足10项,显得有些单薄。特别是对于极具具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的立法保护工作更为薄弱,对于各种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机制,这将极易导致新疆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优势逐渐丧失。旅游资源保护立法的不足将影响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3.立法形式单一,缺乏民族性和地方性。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更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因此,在进行管理和保护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对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保护立法中,应当突出这一特点,着眼于国家立法不能解决的民族地方的特殊问题,这样立法的质量就高,更具有实用性。而现实中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立法在制定的时候往往缺少对于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规定,所制定出的条例与国家和其他地方的条例具有高度相似性,缺乏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针对性,实际操作中难以有效实施。
4.立法缺乏可操作性,法律责任与违法后果不相当。法律的制定最终是要实现静态的制度向动态的实施转变的,既保护守法者正当的权利,也让违法者承担应有的法律责任。目前西部民族地区颁布的旅游资源相关法律规定太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管理条例》有7章46条中大多都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在法律责任一章中规定的处罚方式是行政处罚和罚款。由于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执行,同时对旅游资源造成破坏的单位和个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与其破坏行为产生危害后果不相当,无法从根本上起到保护旅游资源的作用。
5.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保护的执法力度仍有待加强。严格执法是保护旅游资源的重要环节。正如有学者所说:法律的生命在于它的执行。法律实施是实现立法目的、发挥法律作用的前提,是实现法的价值的必由之路。只有通过法律制裁的方式使违法者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才能使旅游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变成制约人们行为现实规范。目前我国旅游资源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管理权责不明,各部门只顾经济利益,推卸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导致旅游资源保护法规不能落到实处。违法者违法成本不高,以至于部分单位和个人铤而走险,肆意破坏珍贵的旅游资源。同时,从相关管理部门的执法者素质不高,不能切实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切实保证法律法规的实施。
三、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法律保护的对策
由于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容易破坏,而现行旅游资源立法在保护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方面又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加强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法律保护的工作显得尤为紧迫。
1.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资源保护立法理念
旅游资源是民族地区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保护旅游资源是实现民族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处理好民族地区旅游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的关系,应该采取“保护优先”原则,实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根据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资源保护暂行办法》第三条规定:旅游资源保护坚持严格保护、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实现协调监管、合理利用、科学发展的目标。旅游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当开发条件不具备或不充分时,应主要突出旅游资源的保护,切忌对旅游资源的盲目、无序、掠夺式开发。同时禁止对民族地区旅游资源进行掠夺式经营,决不能以破坏资源为代价,采取“杀鸡取卵”的做法来发展。而应在旅游资源得到保护的前提下科学规划与开发、合理利用,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完善旅游资源保护法律体系
(1)制定国家旅游保护基本法,统领国家层面的旅游资源保护立法。旅游资源涉及范围广泛,根据《旅游资源保护暂行办法》规定,既包括已开发的各类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地质、森林、风景名胜、水利、文物、城市公园、科教、工农业、湿地、海岛、海洋等各类旅游资源,也包括未开发的具有旅游利用价值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资源,因此需要一部具有较高效力层次的基本法律。在制定国家旅游基本法的基础上,构建国家层面的旅游资源保护法律体系,为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立法保护提供上位法依据。而目前我国仅有一部由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资源保护暂行办法》,属于部门法规,效力层次较低,不适应旅游资源保护实际的需要。因此国家立法机关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尽快开展论证,争取早日出台《旅游资源保护法》。(2)以地方旅游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完善旅游资源保护法律制度。地方立法是我国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富含旅游资源的民族地区而言,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在短期内无法出台的情况下,地方立法机关应该根据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特色和优势,主动立法,完善地方旅游资源立法保护工作。在民族地区地方立法中要注意立法的统一性和规范性,避免与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发生冲突。同时要注重立法的可操作性,争取建构比较完整、可操作性强的地方旅游资源保护法律体系。
3.理顺旅游资源管理体制,加强旅游保护执法工作
《旅游资源保护法》应当理顺旅游资源保护管理体制,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权和职责及相互关系,地方行政法规应当根据《旅游资源保护法》规定明确地方政府保护旅游资源的职权职责。同时,还应根据旅游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具体结合民族地区自身实际情况开展执法保护。执法保护还可以弥补立法保护的不足,在执法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可以采取一些没有法律规定但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有积极效果的变通、补充措施。
结论
在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加强旅游资源的法律保护,避免重蹈工业发展中 “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参考文献:
[1] 李崇林.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保护的法理思考[J].新疆社会科学,2009,(2).
[2] 付健.西部旅游资源保护中政府管理职能的法律探析[J].改革与战略,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