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与过程

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与过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与过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与过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欧洲债务危机;国际贸易;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5-0080-02

一、欧洲债务危机的形成及发展路径

向来以高福利、高社会保障度著称的欧洲,在2007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以后,也陷入了第二轮的经济危机,这就是欧洲债务危机。这是因为欧洲对于政府的财政收支有着更高的要求。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之下,很多欧洲国家在抵御经济危机的能力上力不从心,使得原本就高赤字维持下的政府财政收支雪上加霜。欧洲很多国家在对外贸易方面缺乏较高的竞争力,因此其摆脱或者转嫁经济危机的能力显得非常有限。而我国是一个贸易大国,欧洲债务危机必然会对我国贸易产生一定的影响。事实上,欧洲债务危机是国际金融危机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个特定时期,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采取了相对宽松的刺激政策。但是,这种第二阶段的经济危机也已经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甚至是把全球金融危机推上了一个新时期。

在欧洲继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债务危机以后,它经历了一个演进过程。这就是先往欧洲银行业传导,然后向非金融私营部门进行传导,最后又向美国经济进行传导。就欧洲债务危机向欧洲银行业的传导来说,由于欧洲各国的国债贬值,使得欧洲银行的资产质量大幅下降,加之政府和银行的联系较为紧密,从而为财政危机向银行业的扩散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欧债危机向非金融私营部门的传导,主要涉及的是实体经济,具体表现在:债务危机直接导致欧元区政府债券收益率攀升,融资成本大幅上升,债务的信用危机会传导到市场,给整个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蒙上阴影。政府的财政恶化,使政府的融资需求提高,从而减缓了经济增长。欧债危机向美国经济的传导,指的是它通过双边贸易传导以及美国银行业对欧债的风险暴露。首先就是此次危机给美国对欧出口造成不利影响,其次就是涉入其中的美国银行带来巨大的违约风险,大大降低了其资产质量。

二、欧洲债务危机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欧洲债务危机于2010年5月最早爆发于希腊,随后欧盟为了应对和预防债务危机的蔓延,采取了多种经济治理结构的调整和改革。但是,整体效果不佳,欧洲债务危机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遏制,并随之向其他成员国蔓延开来。目前,欧洲债务危机的负面影响仍然没有散去,这主要是由于其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无法在短期内获得消解。具体来说,原因如下。

1.欧元不断升值成为主要诱因之一。因为欧元的不断升值,使得一些欧洲国家认为举债成本较低而到处举债,因而这些欧洲国家的欧元受到很多投资者的热捧。但是,一旦爆发了金融危机,欧元又迅速贬值,使得原来的举债行为要承担巨大的经济危机,欧盟的资金流动性不强,市场也不再看好欧盟经济前景而大幅退出,也造成了其融资方面的困境。

2.欧元区经济增长不平衡,治理结构有缺陷。欧洲债务危机不能平息而不断升级的原因在于欧元区的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够平衡,欧盟内部核心国家,比如德国和法国等,它们的实体产业发展迅速,大大推动了欧元区经济的发展。但是,希腊和爱尔兰等欧元区的国家则缺乏实际的综合国力,它们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信贷业务的扩张,从而导致了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发展严重失衡。此外,欧元区国家的货币与财政政策也不统一,它们的政治决策力不足,授权缺失,都使得欧洲债务危机最终演化成蝴蝶效应。

3.欧洲货币政策较为保守,加之银行业的信贷扩张较为疯狂,而劳动力市场又缺乏必要的灵活性,这些都导致了欧洲债务危机的经济复苏过程较为缓慢。虽然说欧洲爆发债务危机以后,欧洲央行开始采取一定的措施来积极控制危机带来的风险。但是,经济复苏却比想象中要难很多,欧洲过于追求物价的稳定而阻碍了消费与投资的增长。欧洲人口老龄化也造成了大量的结构性失业率持续上升。

这种源自于美国金融危机的欧洲债务危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欧元区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以及体制、机制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也决定了欧洲债务危机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就其复杂性来讲,它包含了银行业危机、竞争力危机、经济治理危机。欧洲债务危机表面上是一场希腊等政府丧失偿债能力的危机,但是其更深层次的后果则来自于银行业危机。它的特点就是希腊和葡萄牙经济结构单一、竞争力低下。此外,欧洲债务危机的特点就是欧盟实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它本身的结构性缺陷,各个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利益诉求也有所不同。因此,它是一场政治合法性危机。就其长期性而言,欧洲债务危机的引发原因就在于一些欧元区国家的公共债务呈现迅速增加的趋势,它们的经济增长并不是依靠实体产业的发展来带动的,而是依靠信贷业的不断扩张来推动经济的增长。一旦发生经济危机,它们的偿债能力就会大幅度下降而导致危机的长期性特征。

三、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

事实上,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以后,欧盟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救助政策。虽然说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欧洲债务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欧洲债务危机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欧元区已经进行了债务重组以应对危机。但是,危机国家有限的经济增长无法保持债务的可持续性,欧盟已从心理和行动上逐步接受危机国家债务重组,欧债危机的根本解决之道有赖于危机国家经济持续增长能力的恢复。但是,在近期内,欧洲债务危机无法得到根本遏制,甚至还有再度恶化的可能性。很多相关的债务国家会采取不同的违约方式进行违约,使得国际经济大环境难以迅速恢复。我国作为一个贸易大国,加之我国顺利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欧洲债务危机的重大影响。这些影响表现如下。

1.汇率方面受到的影响。从汇率机制来说,我国的国际贸易更容易受到不利影响,因为我国的外汇政策不利于应对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同时,由于多种国际因素的影响,我国人民币的价格不断攀升,一度创下最高峰,这非常不利于我国企业进一步开展国际贸易,它会使得我国企业的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一旦爆发欧洲债务危机,其欧元迅速贬值,使得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大,这给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甚至有些企业的发展已经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它们的成本越来越高,在国际贸易中不再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此外,欧元区货币的贬值,也使得我国企业的国际贸易利润大幅下降,这是因为我国大部分企业属于劳动密集性企业,不是技术密集型企业,很难在国际市场上掌握产品价格定价权,一旦汇率变动,将造成不确定的损失。因此,欧洲债务危机的汇率变动给我国企业带来了双重压力,即成本上升而利润下降。

2.国际贸易环境受到负面影响。从国际贸易理论和规则来看,欧洲债务危机使得整个欧洲的贸易环境形势不够乐观,它是美国金融危机的延伸和恶化,只不过打上了欧洲国家的烙印而已,它大幅拉缓了欧债国家的经济发展步伐,人们的收入也迅速减少,这非常不利于我国与欧洲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主要是严重影响了我国出口产品的结构。此外,欧洲债务危机还导致了一些欧洲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迅速抬头,它们开始纷纷出台有利于本国企业的政策,实施新的贸易策略,根本目的就在于转嫁本国经济风险,促进本国经济的复苏。其中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限制进口,而我国又是一个出口大国,我国国际贸易必然会受到欧洲国家贸易保护政策的严重影响,它还会通过一些反倾销政策来导致贸易摩擦,这些都非常不利于我国国际贸易的顺利开展。

3.我国对欧出口贸易明显下降。在欧洲债务危机的负面影响下,我国对欧出口量大幅下降,主要表现为对欧出口增势明显减弱,这是因为欧盟内需市场增长乏力,对来自我国商品的需求开始呈现减弱的迹象。欧盟自贸区还采取了一定的债务危机应对战略,它们开始加快与我国周边经济体的自贸区建设,比如与印度、东盟、新加坡等国和地区启动了自贸协定谈判,甚至还与原来排斥的日本开展贸易磋商。而欧洲与这些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协定必将给我国国际贸易发展造成不小的压力,因为那些经济体与我国存在直接的竞争关系,我国企业必须采取措施消除潜在的贸易转移效应。因此,我国对欧存在着“走出去”的两难处境。具体说来,一方面,很多欧洲国家和企业欢迎中国投资,但是,我国企业很多又缺乏在欧盟成熟市场开展大规模投资经营的能力,一旦盲目进入,有可能造成巨大的失败;另一方面,我国有些企业在欧洲收购相关高端技术,已经引起了一些政客和舆论的警觉。

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与过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欧债危机;欧元区;单一货币政策

1、引子

1999年欧元问世不仅对欧元区内各成员国的国内经济以及国家间的经济联系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然而由于单一货币区内部经济趋异、两大宏观经济政策的主体分治、公共财政支出的不可持续以及其他机制上的缺陷,导致欧元区国家债务大规模积累,为后来的欧债危机爆发埋下了隐患。从2009年12月希腊危机开始到现在已是危机的第五个年头,尽管在此期间欧盟、欧元区各国从财力救助、制度建设等各个方面做出努力来应对危机,但由今年3月塞浦路斯危机可以看出,债务危机的影响仍在发酵。

2、欧债危机的演进过程

2009年10月20日,希腊政府宣布当年财政赤字占GDP比例将超过12%,远高于《稳定与增长公约》允许的3%上限(事实达到15.4%)。2009年12月,三大国际评级机构相继下调希腊信用评级,希腊国债遭到大规模抛售,欧债危机由此爆发

随着次年2月5日西班牙股市由于债务危机导致的市场恐慌而暴跌6%,创下15个月以来的最大跌幅,以及2月10日美国银行业在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的风险敞口达到1760亿美元,希、葡、爱、西和意大利等国的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问题开始暴露,债务再融资变得困难,同其他欧盟国家间债券收益价差和信用违约互换价格也逐渐加大,市场信心危机在欧洲范围内蔓延。

2010年4月27日,标准普尔把希腊信用评级从BBB+下调为BB+。而债务危机已不局限于希腊:2010年3 月24日,惠誉将葡萄牙信用评级下调为AA-;4月27日标准普尔把葡萄牙信用评级下调;次日,标准普尔又下调西班牙信用评级,把评级展望前景定为“负面”。6月7日,欧元兑美元汇率一路跌破1比1.19,创下自2006年3月以来最低水平。7月13日,穆迪把葡萄牙的信用评级降至A1。11月21日,爱尔兰继希腊之后向欧盟和IMF请求金融救助,这标志着债务危机开始向程度深化方向发展。同时,欧盟27个成员国中20个国家的财政赤字占GDP 比例超过3%的上限,包括欧元区第三、第四大经济体的意大利、西班牙等多个欧洲国家都卷入危机。

2011年4月,尽管爱尔兰政府已采取紧急应对措施,但穆迪还是把爱尔兰银行债务调低至垃圾级别。6月13日,标准普尔根据欧盟和IMF双边审计的结果,将希腊债务级别调整到CCC。9月20日,意大利信用评级被标准普尔从A+下调至A,评级展望是“负面”。 11月24日,惠誉将葡萄牙评级由BBB-下调至BB+。2012年1月13日,标普调低了法国的长期信用评级,从最高评级的AAA下调至等级AA+。1月27日,惠誉下调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塞浦路斯和斯洛文尼亚等国的信用评级,评级前景均为“负面”。

2012年以后,欧洲为应对债务危机采取了一系列政策,譬如实行“购债计划”、 签署“财政契约”、出台“银行联盟”路线图、由被动应付危机转向反危机与促增长并重、欧洲稳定机制(European Stability Mechanism,EMS)正式生效、消除希腊脱离欧盟的威胁等等①,但时间转入2013年3月,塞浦路斯的银行因大量持有希腊政府债券而遭受巨额亏损,政府宣布存款人征收银行存款税,导致资金大规模撤离,随即标准普尔把塞浦路斯的信用评级下调为CCC级,促使债务危机爆发,从而引发国际市场对欧元的预期再度下跌。

3、欧债危机的内在成因

3.1、欧元区内部经济趋异

尽管单一货币区建立促进了区域内要素跨国流动、产业国际分工和转移,扩大了产品销售市场和投资空间,但是由于不同的经济水平、资源禀赋以及国际分工,各成员国之间从货币一体化中获得收益和承担风险存在相当的差异,必然呈现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以致出现所谓的“双速欧洲”现象。经济上的双速欧洲是指“欧盟或欧元区内不同国家的经济结构、对外贸易的活力、宏观经济形势、债务负担、劳动生产率、财政赤字,甚至劳动者的勤劳程度都有显著的差别,其结果是南欧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不及北欧国家”②

表2的数据表明从1999年单一货币区建立到2010年债务危机全面爆发和升级期间,欧元区成员国间在宏观经济指标方面存在巨大着的差异:经济增长率方面,最高位卢森堡的4%,最低为意大利的0.7%;人均GDP 方面,最高为卢森堡7.9万美元,最低为葡萄牙1.7万美元;失业率方面,最高为西班牙12.4%,最低为荷兰3.8%;通货膨胀率方面,最高为希腊3.3%,最低为德国1.5%;财政收支方面,只有芬兰、卢森堡实现盈余,而表现最差的希腊则有6.9%的赤字;经常收支方面,卢森堡顺差达到9.6%,葡萄牙、希腊的逆差均在9%以上。德国、荷兰、奥地利、卢森堡等北欧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竞争力明显优于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南欧国家。

按照“内生性假定”理论,经济趋异的欧元区各成员国成立单一货币区域后,可以运用单一货币区所具有的自我强化功能加速欧元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从而缩小并消除区域内国家之间的经济差异,使得经济趋同成为单一货币区的运行结果。但在欧元区实际运行过程中,表2呈现的巨大经济差异以及各成员国不经济周期不同、劳动要素价格扭曲、劳动生产率差异、生产要素流动困难、经济全球化等因素的作用之下,使得由欧洲央行统一制定并实施的欧元区货币政策很难对所有成员国的宏观经济状况产生有利影响。

新成员国加入使得原有的经济差异进一步加剧:2007年新加入的斯洛文尼亚当年取代葡萄牙成为欧元区内经济发展程度最低的国家;2008年加入的马耳他和塞浦路斯、2009年加入的斯洛伐克等成员国的在欧元区内的人均GDP都排名末位,使得欧元区内人均实际GDP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倍数从2005年的3.78提高到了欧债危机爆发当年的2009年的6.54,客观上促使欧元区内部经济失衡和经济趋异显著化。③

欧元区成员国间显著的“双速”现象,以及同时欧元区的机制未能使得这一现象得以有效缓解,造成欧洲央行制定并实施的单一货币政策无法有效发挥功能,缺乏货币政策手段的欧元区弱国只能过度依赖财政政策工具调节国内宏观经济,从而助长了债务危机在这些国家发生。

3.2、欧元区内部在结构上的深层次矛盾

3.2.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搭配

按照经济理论,只有当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保持一致的产出和物价目标时,两大经济政策工具才可以有效保证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欧元区是由众多国家构成的单一的货币区域,区域内成员国将其货币发行权以及货币政策的调控权让渡给了欧洲中央银行(European Central Bank,ECB)。欧洲央行具备超国家货币的发行权及货币政策工具的制定权和实施权,但在实施政策工具的过程中缺乏财政政策工具与之相匹配;各成员国保留的财政政策工具成为调控社会经济运行的主要政策手段,但在实施过程中同样缺乏货币政策与之相匹配。

欧洲央行主要职能包括发行单一货币、制定单一货币区货币政策、管理单一货币区利率和货币储备。欧洲央行观点认为,“一个具有高度公信力的货币政策将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和提高居民生活品质;追求过多的政策目标将会增加货币政策的风险负担,最终导致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④确立了以物价稳定为导向的宏观政策目标,以维护欧元区货币与物价的稳定。欧元区作为单一货币的经济区域,其经济政策的最终目标和国家一样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等内容,但不同目标的往往难以同时兼顾,甚至在特定内外因素作用之下相互呈现一定程度的负相关性和替代性,坚持货币与物价稳定政策目标的欧洲央行与以追求经济发展、增加就业为目标的欧元区成员国在宏观经济政策上的相互冲突和妨碍。

同时,作为两个政策工具的政策主体的欧洲央行和成员国政府在运用既有经济政策工具以实现自身宏观政策目标的过程当中,都同样面临着政策工具不足与工具组合缺乏的风险。可见财政与货币两大经济政策的政策主体相分离成为欧洲债务积累和危机爆发的制度根源,并且使得危机发生后欧元区内部的自我救助能力大为削弱。

3.2.2、单一货币政策与区内各国政治经济不平衡发展的矛盾

由于欧洲17个国家构成的欧元区内部呈现政治经济不平衡发展,货币区共同经济政策方向受大国主导的迹象显著。区域内内的主要大国,特别是作为区域内经济力量排名一二及主要政治实体的德国、法国,对于欧洲央行制定及实施欧元区货币政策的意志能够施加比区域内其他国家更大的影响力,导致欧元区在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中对主要大国的意愿及宏观经济状况的倾斜。至于经济力量和政治影响力相对较弱的希腊、葡萄牙、爱尔兰等小国,就成为欧洲央行政策制定实施的次要考虑对象,欧元区总体推行的货币政策同这些小国经济运行状态和轨迹的不匹配,甚至相背离,从而对小国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德国中央银行执行董事科茨曾指出:“欧元区经济的现状越来越向货币政策提出了挑战,这主要体现于各成员国在经济增长上的差异、经济结构的不同、金融市场的不对称,以及工资形成过程的区别。”⑤欧元区内实行单一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当国内经济运行出现问题时,欧元区经济弱国不可能像一般国家那样根据国家经济波动采取货币政策进行灵活性、针对性与有效性的经济调节,因此希、葡等区域内小型经济体为对冲欧元区单一货币政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了对国内财政政策工具的依赖,而缺乏与之相匹配的货币政策的组合与支持,这种依赖进一步得到强化,成为竞争性财政支出的根源之一。

3.3、欧元区成员国的负债型财政支出

3.3.1、单一货币体系导致财政机会主义

欧元区成立使得各成员国丧失货币发行权及货币政策工具,只能依赖财政政策对国内经济实施调控。财政政策工具的实施需要财政收入支持,而财政收入的两大主要来源为税收和发行政府债券,但增加税收会减少居民可支配收入,削弱企业扩大再生产和投资能力,从而抑制社会总需求,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同时增税也容易招致社会成员不满。因此欧元区成员国对通过发行债券维持财政平衡存在偏好。

一方面,欧元区综合经济指标使得欧元成为仅次于美元的国际货币,在国际信誉和风险方面远优于已退出流通领域的个成员国的货币,与此同时欧元信誉也成为区域内各成员国的公共产品,由于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及不可分割性,所以各成员国都能够“搭便车”,从欧元的信誉中获益,损害欧元信誉的成本则可以转嫁给整个欧元区。另一方面,因为欧元区的成立使得各成员国的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加深,促进了资金流动。以上两个方面导致各国国债市场的利率下降,借贷成本减少的各成员国政府基于自身利益选择财政机会主义的倾向性得以加剧,进而产生竞争性财政支出的动机,造成巨额的财政赤字与债务,大大突破《稳定与增长公约》关于的欧元区各国财政赤字与政府债务水平分别不能超过本国GDP的3%与6%的财政纪律,并导致债务危机的爆发。

3.3.2、代议制政府模式导致财政过度开支

二战后欧洲国家开始推行的“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制度建设,尽管促进了欧洲国家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障社会稳定,但也导致某些欧洲国家财政开支不断增长、政府债台高筑的局面形成。高福利制度基于经济增长才能保持稳定运行,作为区域内经济强国的德国、法国就可以凭借较强的经济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以维巨额的社会福利开支,但相对于国家竞争力较弱的希腊等国在加入欧元区以后,为取悦民众的政府强行将社会福利推高至与欧元区强国的水平,没有经济增长支撑的高福利制度就向负债运作模式蜕变。尽管欧元区各成员国政府明白以借债维持的高福利迟早会对国家信用和社会经济产生严重后果,但国内普遍实行代议制民主政体,而社会高福利制度是实现民选政府选票利益的最大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表3的数据表明欧元区国家的社会福利开支在2002年—2011年间总体呈上升走势。作为欧债危机重灾区的希腊和西班牙在这段时期内社会福利开支分别提高了39和36个百分点,而经过施罗德改革的德国下降了27个百分点;欧盟和欧元区在危机爆发的2009年社会福利开支占GDP比重分别达到最高点169%和179%,随后略有下降,但未低过16%和17%的水平。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后,欧元区各国的社会福利开支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有所增长,原因就在于习惯享受高福利的国内民众对削减福利开支的大规模抗议,以及成员国政府官员为取得选票支持而兑现提高福利待遇的选举承诺。

在面临债务规模急剧扩大、储备资产规模因出现国际收支逆差而日益缩小使得财政赤字与债务积累超过现有融资及清偿能力的困境时,欧元区政府为了实现其政治利益最大化,选择降低信用与进行债务违约便成为最优策略,债务危机在这种推动下内生形成。

4、欧元区的治理困境

4.1、欧元区财政改善的困境

正如前文中的分析,欧元区成员国在内部经济趋异削弱单一货币政策效果、单一或货币政策与分散财政政策不匹配、财政机会主义及代议制政府模式导致财政过度开支等等方面共同作用之下,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被助长,因而严格各国的财政纪律、实行财政紧缩政策以限制赤字与债务规模就成为欧元区应对危机的重要措施之一。但从代议制政府模式来看,财政纪律很难得以实施。

在欧元区弱国的经济竞争力远远不如欧元区强国的情况下,欧元区弱国维持与欧元区强国相同的高福利及工资水平的方式只能是扩大赤字和大量举债,反之,降低欧元区弱国的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水平的方式就是削减高福利和工资标准。但这一方式意味着欧元区弱国必须接受经济低增长、较低的福利和工资,既不符合这些国家的利益,也不符合执政党派的国内政治利益。譬如2010年5月2日,希腊爆发10万人的全国性罢工,抗议政府紧缩财政计划。⑥

即便欧元区债务发生国为获得财政救助而不得不严格自身财政纪律、推行紧缩计划,这种在财政支出方面的约束也只能是短期行为,一旦欧元区对债务发生国实施救助,过度扩张性财政支出的后果得以被埋单,很可能产生扩大支出的道德风险,限制财政开支的约束立即会转为软约束,刺激危机后区域内各国经济增长动力衰弱、依赖扩大财政投资刺激经济增长的意愿。

4.2、欧元区“最后贷款人”的困境

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之际,欧元区并没有一个能够在“危机时刻尽到的融通责任、满足经济区域内对高能货币的需求,以防止由恐慌引起的货币存量的收缩”的最后贷款人(Lender of Last Resort)。

由于以下原因欧洲央行无法在债务危机到来时充当成员国的最后贷款人:一是欧元区单一货币与分散财政的经济体制构架,缺乏紧密有效的经济政府与财政联盟;二是仿效德意志联邦银行建立的欧洲央行具有极强的独立性,以保持物价稳定、防止通货膨胀为的宏观货币政策目标,不能在一级市场购买政府债券,以避免在政治干扰下将危机发生国的债务赤字货币化,而且《马约》中的“不救助条款”也限制欧洲央行向出现问题的成员国提供直接贷款,除非欧元经济危机危及欧元的稳定及存亡时才能对区域内经济状况实施直接干预;三是欧元区经济力量排名第一位和危机后政治经济影响力显著增加的德国基于自身利益和政治选择倾向性强烈反对欧洲央行发挥最后贷款人作用⑦。

欧洲央行作为欧元区的中央银行,在危机到来后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作为:在债券市场进行操作、调低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降低银行到欧洲央行贷款抵押的门槛、恢复同美元互换及二度联合全球五大央行向欧元区提供美元流动性等等,尽管以上措施对危机蔓延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但依然不能满足债务危机后欧元区内的流动性匮乏。所以2010年12月2日欧洲央行召开的货币政策月度决策会议决定,将欧元区主导利率维持在1%的历史最低水平,并向金融机构注入流动性⑧;2011年12月初欧洲央行决定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分两次向欧洲银行业注资,增加欧洲金融机构的流动性。⑨

欧洲央行若迫于危机形势而充当最后贷款人,采取给发生债务危机发生国注入欧元清偿力以缓解危机的救助措施,很可能使得“发生债务危机国不仅能从过去的‘搭便车’中获得好处(征收国际铸币税),还能继续‘免费乘车’。对债务危机的救助将使区内信誉良好国的经济利益受损(被征收铸币税),这些国家由此而改变财政政策”⑩,加剧欧元区各国竞争性财政支出的局面。真正解决这个困境仍在于建立财政联盟与经济政府。

4.3、欧元区内部危机应对机制的困境

为规避欧元区成员国在国内经济运行出现问题时产生道德风险,《马约》明文禁止欧洲央行或成员国中央银行直接向发生经济问题的成员国中央政府、联盟机构贷款以及购买债券的行为,同时其第125款规定:“欧元区各成员国政府必须独立地对其所发行的债务承担责任,严格禁止欧盟或者任何欧元区成员国政府分担某个欧元区成员国所发行的债务”不过以上“不救助”内容未有效抑制成员国扩张性财政支出的偏好,反而在债务危机爆发后限制了危机发生国的及时及时获得救助资金的条件。

尽管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uropean Financial Stability Facility,EFSF) 作为应对危机的救助机制在2010年5月9日由欧元区17国共同创立,并在2011年扩大了规模、将上限提高到1万亿欧元,“但受资金筹措和各成员国国内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该基金在援助发生债务危机的成员国方面仍然行动迟缓且效率低下”。

另外,缺乏紧密高效的财政联盟导致欧元区强国与弱国、大国与小国之间不存在有效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单一货币区域建立使德国制造业产利用一体化的市场条件创造了巨额的贸易和财政盈余,保持并提高其作为欧元区第一经济大国的地位,在货币一体化中获得收益最多;经济竞争力、产业结构相对薄弱的希腊、葡萄牙等国在欧元区市场内处于不利竞争地位,承担了货币一体化较多的风险及成本。由于没有国家之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度来平衡这种收益与风险、成本的不对称性,从而使得在债务危机爆发后成员国之间就财政救助问题引发矛盾和冲突,加大了危机救助的难度。

5、结论

从欧元区的缺陷及困境上的分析可以看得出,尽管三大国际评级机构在欧债危机的问题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危机的根源仍在于欧元区自身存在的各种缺陷,但在治理这些缺陷的时候却又面临种种难以克服的困境,比如建立紧密有效的财政联盟以改变两大宏观经济政策分离的现状,促进单一货币政策和单一汇率政策对欧元区各国的政策效果的均等化,危机重灾国争取国内民众支持以促使现有的公共财政支出结构改善等等,以上内容不无受到欧元区各国之间以及各国国内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利益团体等内外因素联动的制约,因而加大了债务危机解决的难度,致使直到目前为止危机仍然在持续发挥影响。

参考文献

[1]保建云.论欧洲债务危机内生形成、治理缺陷及欧元币制演化[J].欧洲研究.2011,(6):32-35.

[2]沈洪溥.欧元正在褪色[J].中国外汇.2011.12:58-59.

[3]周宇.欧元的三大致命弱点[J].探索与争鸣.2012.3:53-56.

[4]粟勤,周银红,张艳玲.从欧债危机的视角分析欧元的困境[J].国际经济合作, 2012,(3):52-54

[5]陈新.欧债危机:治理困境和应对举措[J].欧洲研究.2012,(3):2-6.

[6]鲁全.欧债危机是社会保障制度导致的吗?——基于福利模式与福利增长动因的分析[N].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2,(3):99-101.

[7]王信.统一货币与分散财政的缺陷[J].中国金融, 2012,(6):47-49

[8]孙涛,臧秀玲. 欧债危机与资本主义福利国家新变化[J].财政科学, 2012,(6):1-6.

[9]郭翠萍.从福利国家的视角看欧债危机的根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6):109-101.

[10]李腊生,刘磊,毛书宇.欧债危机的演化路径及应对策略——基于区内国家竞争性财政支出的分析[J].经济学家,2012.08:45-49.

[11]安德里斯·多姆布莱特.欧洲债务危机的根源与解决方案[J].新金融, 2012,(8).:04-05

[12]杨力,任嘉.单一货币区经济趋同的实证研究与欧债危机的内在逻辑[J].国际观察, 2013,(1):73-74.

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与过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欧债危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出口贸易;外汇储备

2009年希腊国家债务危机爆发,市场恐慌引发希腊国债遭到大量抛售。同时,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债券的收益率也大幅攀升。2011年6月,意大利政府债务问题使欧债危机全面升级。在整个欧元区中,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希腊和西班牙等五个国家的债务问题最为严重。

1.欧债危机的成因

1.1统一货币政策与独立财政政策的矛盾

在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打击下,各国政府大规模举债,以宽松的货币及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在这种情况下,造成外债负担过重,财政赤字高企等严重的财政问题。一般而言,当一个国家国债和财政赤字过高时,可以通过本国货币贬值来规避严重的财政危机。但欧元区成员国实行的是同一货币政策,单个国家不可能有独立的货币政策来化解财政问题。因此,统一的货币政策限制了欧元币值和息率的灵活性,成员国只有财政政策,难以通过积极扩大支出来刺激本国经济,自然慢慢形成债台高筑的恶果。

1.2产业结构失衡,经济发展脆弱

以旅游业和航运业为支柱的希腊和以出口加工型的中小企业为主要经济结构的意大利,其产业属于依靠外需拉动型,较容易受到外部经济环境波动的影响。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和海外游客的减少均对西班牙的经济产生沉重打击。在次贷危机的冲击下,爱尔兰过度发达的金融业在房地产泡沫破裂后也受到了巨大打击。而主要依靠服务业支撑经济的葡萄牙则更是脆弱。随着全球贸易一体化的深入,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偏慢,增加了本国经济吸收外部连锁危机冲击的难度。

1.3高福利政策加剧财政赤字

在次贷危机下,欧元区各国的经济产出明显下降,但优厚的社会福利政策并没有发生相应的改变,社会依然维持低储蓄率和高支出的状态。在内部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大举外债来维持高福利政策,这无疑成为政府的沉重负担,刚性的社会福利支出和萎缩的经济产出之间的矛盾使得债务危机积重难返。

1.4宏观经济发展环境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是欧债危机爆发的外在因素。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欧元区各国特别是经济实力相对薄弱的国家经济发展停滞,宏观经济发展环境恶化,政府为维持它原有的财政政策大举外债,增加支出,刺激经济的发展。希腊、爱尔兰等国就是在这样的高风险活动下慢慢酿成危机的。

2.欧债危机对我国外汇及出口贸易的影响

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3月底,中国的外汇储备达33,049.71亿美元,其中欧元占比约为26%。从2011年5月以来,欧元对人民币中间汇价从约9.6跌至2012年6月底的约7.7,一年来的时间贬值幅度达到20%,中国外汇储备中欧元的价值贬值损失就非常大。

由于人民币对欧元升值幅度较大,中国出口到欧洲的产品价格竞争力产生很明显的下降,进一步恶化了中国对欧洲的出口贸易。近两年中国出口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数据显示,随着2010年欧洲债务危机的出现以及逐渐升级,2011年中国出口欧洲主要国家的出口值的增长率均明显低于2010年的水平,其中出口到意大利这样的债务危机严重的国家增长率跌幅更加明显,增长率从53.8%一路跌落至8.2%,可见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出口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3.欧债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3.1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欧债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国家经济基础薄弱,随着生产的比较优势在全球化过程中的进一步转移,经济增长重心逐步向“金砖五国”等发展中国家的新兴经济体转移,使得欧洲传统国家的经济增长缺乏动力。加入欧元区后,其货币政策的运用受到限制,在经济萧条时,无法联合财政政策协同刺激私人投资。由于过度依靠政府投资,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推力量,造成了经济发展对投资和出口的过度依赖,也就形成了本国经济对外部环境的较强依赖。而我国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政府投资在已取得的经济发展成果中占了较大比重,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仍旧偏低。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改变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扩大内需应该成为国内经济工作重点。

3.2扩大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

欧债危机的直接原因就是政府融资渠道受限。由于丧失了灵活的货币政策,而又具有较高的社会福利水平,欧洲国家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政府收入与支出不相匹配,从而造成政府债务超发和被高估,从而引起违约风险。而中国政府支出,尤其地方政府支出规模庞大,在没有债务发行权的情况下,地方政府超出本级财政收入与上级转移支付范围的支出,被视为隐性债务,具有巨大的风险。因此,我国应尽快规范对中央和地方的政府预算管理,增强透明度,加强风险管理,合理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为拓宽政府融资渠道保驾护航。

3.3加强对政府债务的监督管理

据统计,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总额与国债余额之和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则约为50%,已经接近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水平。虽然,我国当前经济形势良好,尚未受到国际经济环境较为明显的冲击,但也应对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具体而言,应当明确地以立法的形式加强对地方政府预算的编制和管理,增强决算透明度,继续深化改革现在政府间收入分配体制,并要跟踪掌握地方债务的规模,从而保证其风险可控。建立全方位的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及时对全国整体财政及债务状况作全面清查和评估,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进行限额管理和风险预警,从而在根本上防范政府的债务违约风险以及由此导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郑联盛.欧洲债务问题:演进、影响与启示[R].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内部研究报告,2012-2-12

[2]沈建光.欧洲债务危机:下一个拉美危机[R].中国国际金融公司海外市场研究部内部报告,2010-2-8

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与过程范文第4篇

不过,谈判达成,并非危机已“一劳永逸”地解决,欧洲诸国最终走出债务危机的路途还很漫长。目前的欧债危机,仍处于债务危机、银行业危机和财政紧缩危机多重纠缠。

自危机爆发以来,欧盟思路演进可以概括如下:先协议减免希腊债务(软违约),由银行等私人部门承担相关损失,再加上欧盟和IMF的低息长期贷款,帮助其债务负担逐渐恢复至可持续水平。然后,承受损失的银行业进行融资或重组,无法通过市场完成的部分由政府或EFSF(欧洲金融稳定机制)兜底,来增强市场对欧洲银行业的信心。同时,对EFSF进行扩容,防止危机继续向意大利和西班牙蔓延;由于欧盟内部扩容EFSF能力不足,设立SPV寻找海外资金的援助。通过这三管齐下,欧盟力图在中短期内(1―2年)延缓债务危机的恶化。

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危机处理手法,对干涸的经济而言无异于“拆东墙补西墙”。2011年希腊的债务总额约为3,656亿欧元,占希腊GDP的166%。欧盟预计,经过债务减免后,希腊的债务占GDP比重将于2013年见顶至186%,其后逐年下降并在2020年回落至120%。该估算基于的假设是,希腊经济在2012年萎缩2.9%之后逐年回升,至2016 年增速升至3%以上。如果未来5年内希腊政局保持稳定、各项财政和经济改革顺利的话,这一目标的确有望实现。但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希腊财政和经济改革,以及国有资产私有化进程都存在很大的政治不确定性。

自2010年5月接受首轮救援计划以来,希腊政府削减赤字的努力一直未能成功,对希腊的救援力度也一再超出各方预期:欧洲和IMF于去年7月又推出1090亿的第二轮救援计划、其中新增加私人债权人21%的自愿减值;到去年10月,私人债权人的减值比例上调至50%、欧盟和IMF的救援金额也被上调至1300亿;到2012年初,希腊的救助金额又需要提高到1450亿才足以帮助其将债务水平降低至可持续的水平上、私人债权人的减值比例居然上调至70%!更糟糕的是,欧盟付出“血本”的同时,却没有换来回报:希腊政府根本无法完成预定2011年达到9%的减赤目标。这无疑让欧盟开始担忧希腊的债务问题会否成为“无底洞”。更为严峻的是,希腊债务减记先河一开,对其他的重债国也是一个很大的诱惑,即便未来葡萄牙不提出类似希腊式的债务重组要求,也非常有可能要求扩大援助规模。

欧盟难以全面决断,正是复杂政治生态的软肋所在。欧元区实行货币统一后,成员国丧失利率、汇率等货币政策,只保留财政政策。这些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内生经济增长能力落后的边缘国家,由于财政政策由各国国会自己掌控,自然多从本国利益来考量,呈现最明显的盎格鲁-萨克逊经济体特征――稳定的经常账户赤字,政府财政赤字倚赖,高企的消费水平,以及由此堆积起来的高额负债。欧债危机的爆发生动地展示出,在缺乏财政一体化的前提下迅速推进货币一体化,这非但不会促进成员国经济水平与经济周期的趋同,反而会加剧成员国的分化。因此,欧元区要彻底摆脱欧债危机困扰并将欧洲一体化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加快实施财政一体化就成为必然选择。

如果欧元区各国在财政一体化方面举步维艰,且核心国家与国家均不愿意放弃欧元,那么维持现状意味着欧债危机将变得长期化与周期化,欧元区可能陷入日本类慢性病。目前,欧元区国家急需恢复经济增长、而不是把目光持续放在债务上。经济增速下行,既是欧洲债务危机酿成的苦果,又是加剧欧洲债务危机恶化的深层原因。

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与过程范文第5篇

透视希腊债务危机中的金融互换

货币互换使希腊政府债台高筑

货币互换是一项常用的资产负债管理工具,其功能主要表现为转移汇率风险,降低筹资成本;实现资产负债的最佳搭配,分散外汇风险;帮助交易双方规避外汇管制、利率管制及税收限制等。而希腊正是利用了货币互换的上述特点,通过表外的货币互换交易,“暗地里”将原本负债累累的资产负债表修饰一新。

那么,希腊是如何利用货币互换这一工具来掩盖赤字的呢?根据已披露的数据,分析可得希腊政府与投行(以高盛为例)之间签署的合约内容如下:

首先,希腊发行金额为100亿美元(或日元)的十年到十五年期的国债,然后将其发债所得到的美元(或日元)收入与高盛进行货币互换,从而得到欧元收入,待债务到期时再与高盛将欧元换为美元(或日元)来进行支付。到这里,这只是一个出于规避汇率风险的普通的货币互换,但合约的关键点在于,此货币互换合约的汇率选择地是历史汇率,并没有正确反映欧元的市场价值。

据高盛披露,早在2000年12月到2001年6月间,高盛通过一系列的货币互换操作,帮助希腊政府减少了23.67亿外债(以欧元计),从而使其债务占GDP的比例从105.3%降低至103.7%,降幅为1.6%。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为了换取2001年更低的债务和赤字率,希腊不仅向高盛支付了高额的佣金,而且付出未来更高负债额的代价,从而陷入一个债务不断膨胀的恶性循环,这也正是此番希腊债务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

利率互换加剧了希腊的危机

利率互换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利用利率互换,可以管理资产负债组合中的利率风险,可以调整资产负债表项目和现金流。在希腊债务危机中,由于2001年前后达成的货币互换合约降低了高盛所持有的互换组合的价值,为了对冲组合价值下降的风险,高盛与希腊又达成了一项长期利率互换协议。新的利率互换以当时新发行的希腊债券为基础,在债券存续期内高盛支付债券利息,而希腊政府则按可变利率向高盛支付现金流。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这些互换可能带来损失,如果与经济恶化环境纠缠在一起,就极有可能对债务危机的产生起到推波助澜作用。

信用违约互换(CDS)放大了市场对希腊危机的恐惧

在为希腊安排了一系列的互换交易之后,高盛清楚地认识到希腊经济的不断恶化会令其在未来互换合约到期时,出现违约的可能。为了防范这些交易背后隐藏的巨大风险,保证“隐形”贷款的安全,高盛请出了CDS这一重要级的金融衍生工具。

CDS于1995年首创,是信用衍生品市场上使用的最广泛的一种,仅在美国市场上CDS的名义交易量就高达15.5万亿美元,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易金额更是达到天文数字,而且其中高达60%的交易是不透明的。在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中,CDS曾扮演过重要的角色,而现在,CDS又成为了希腊债务危机的导火索之一。通过购买CDS,高盛不仅提前转移了希腊政府的违约风险,而且当CDS价格上涨时,高盛更是可以从中盈利。事实上,投行纷纷在欧洲市场购买希腊债务相关的CDS产品,正是在向市场释放出对希腊政府不利的信号,令投资者对希腊政府的偿债产生怀疑,从而推高CDS的价格。当希腊政府爆出债务危机之后,CDS价格更是大幅上涨,一度飙升到400点以上,逼近迪拜金融危机时446点的高位。而相应地,投资者对希腊政府可能出现违约的担忧也进一步加剧,导致希腊政府发行国债的成本不断攀升,其财政压力也越来越大。

希腊危机对于我国的启示

对于我国而言,目前尚未受到希腊债务危机的影响,但如果全球爆发大规模的政府债务危机,势必会影响世界经济的复苏步伐,处于全球经济链条中的我国应该如何应对,也是我们现在应该思考的问题。同时,从此次希腊债务危机中,我们也应该受到如下启示:

加强金融危机后的财政收支管理,特别是要重视地方债务管理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的财政情况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财政一旦因为管理不善而出现违约风险,评级机构就会下调国家的评级,从而导致政府融资成本上升、货币贬值、资本外逃等一系列不良后果,而政府为了改善这一情况往往会选择加息的举措,但这又会抑制经济的复苏,这时政府便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虽然中国远离欧洲债务危机,短期内尚不会发生债务危机,但是债务问题应该引起中国足够的重视和警惕。

从中央政府的角度来看,虽然我国财政已多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但2009年全国税收总收入的增长速度仅为11.7%,比以前年度大幅回落,而财政支出却有明显增长,2009年全国财政支出同比增长21.2%,2010年我国的预算赤字将达到1.05万亿元的新高。中国应该针对自身国情,确定合理、安全的赤字规模,从外汇储备、经济结构、外债负担以及整体债务状况等方面全面、有效地审视和管理中国的债务。

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看,长期以来,大量地方政府依靠举债度日已成为公开的秘密,特别是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推动下,2009年各地方政府更是纷纷举债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导致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剧增。据央行2009年第四季度披露的数据,全国3800多家地方融资机构,管理总资产8万亿元,地方政府的负债已达到5万亿元,日益严峻的地方债务问题应该引起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如何规范地方融资平台、防范潜在的财政风险将成为金融危机后政府面临的新命题。

正确认识金融衍生产品,加强风险防范意识

从美国次贷危机到目前的希腊债务危机,金融衍生产品因为在一次次的金融风暴中都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而成为众矢之的。实际上,从产品自身的设计结构而言,这些金融衍生品并无罪过可言,只要合理采用,就会发挥出应有的风险管理功能。收益总是伴随着风险的存在,只是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往往更难于识别、计量和控制,并且由于金融衍生产品的杠杆作用,其带来的风险可能会更显著,而这一点往往会被投机者所利用,成为其“赌博”的工具。可以说,金融衍生产品就像一辆精美的汽车,正确地驾驶可以尽享驰骋之美,但一旦违规操作,就难免会发生车祸。

因此,在合理利用金融衍生产品进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警惕和防范随之带来的新风险。首先,要明确交易的目的和动机,防止投机行为的产生;其次,要合理确定交易的规模,加强对暴露的头寸的管理,及时采取相应的对冲措施,对风险进行分散和转移,以免后顾之忧。再次,政府应增大衍生品操作的透明度,加强对财务状况特别是表外业务的监管力度,严防相关机构利用衍生品进行投机活动,特别是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与稳定。

谨慎对待与国际投行间的交易

在全球一体化的走势下,金融活动早已突破了国家的界限,国内的企业和金融机构与国际投行的交往日益密切。但我们会发现,虽然最初是为了防范风险,但由于自身经验不足、风险管理意识淡薄、专业素质缺乏等种种原因,国内的企业和机构经常会被那一张张复杂的产品合约“毫不知情”地引入巨额损失的深渊,深南电、东方航空、中信泰富等衍生品投资巨亏的案例早已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特别是作为国家的债务管理,在使用诸如货币互换的金融衍生产品过程中,谨慎对待与国际投行间的交易。由于衍生产品具有零和博弈的特征,如果是一家金融机构或企业持有金融衍生产品,其损失可能影响最大的就是破产倒闭,如果交易者一方是政府,可能的影响就是国家的信用危机和新的债务危机。

在与国际投行的交易中,我们一方面要坚持防范风险、套期保值的初衷,合理确定交易的头寸规模,另一方面也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不被复杂的合约条款蒙蔽,明确产品的真实结构,选择合理的金融产品,并加强金融产品使用过程的风险管理,建立相应的监控机制,这样才能够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