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创新问题及解决方法

科技创新问题及解决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创新问题及解决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技创新问题及解决方法

科技创新问题及解决方法范文第1篇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演化规律的相应关系的学科。随着人类文明的快速推进,各领域均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资源危机和人类生存环境恶化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人类对环境问题不断认识和重视,人们的环保意识在逐渐增强,污染防治和治理力度在不断加大。社会急需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环境保护高层次专门人才,作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高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高校环境科学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合理配置高等教育的资源、营造创新环境,使之更合理、更能强化和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是当前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一、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分析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淡薄。在本科教育中存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对学习缺乏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感认识不够,学习动机不清、动力不足、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策略等方面明显薄弱。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教学强调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强制性教学方式,学生被安排在教室里被动的学习,这种注入式教学使学生缺乏主动思维和创新,学习按教材内容“依样画葫芦”,限制了学生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更限制了学生求知的激情和创新思维的形成,把现有知识看成是绝对的真理,迷信权威,对高新技术以及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新进展、新动向不敏感、缺兴趣、少研究,不能或不敢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地提出和分析新问题,没有创新性的学术新思想、新观点。面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大量创新课题,无论是大学阶段所学的知识还是所具有的能力和素质,均显得明显不足,存在着自主选题难、科研上手慢、研究思路不活跃、研究方法偏传统、攀登高峰没勇气、开拓创新欠实力等问题。

 

2.传统教材的滞后,创新培养的力度不够。传统教育忽视创新思维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开发,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材内容往往滞后于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知识结构过于专门化、知识面狭窄、不能触类旁通、视野不够宽阔、思维不够活跃、创新意识不强、教学内容陈旧和教学方法单一,使得大学生创新能力水平未能有效得到提升。实验教学所用教材把实验原理、步骤,甚至某些实验现象都写得一清二楚,使学生失去了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在设计实验项目时,往往从单个实验项目本身思考实验目的,而从学科角度思考实验项目之间的交叉渗透、相互融合较少。

 

二、科学的培养方案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

 

1.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导者,激发并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是教师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教学中提倡师生处于平等地位,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想法,甚至与老师相反的看法,提倡争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敢于向权威挑战。加强正面引导,不轻易批评训斥学生,循循善诱、不偏疏、不急躁、不粗暴,多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尽力创造观察的机会和动手的条件,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发现新问题,能不断产生新设想……。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师要从“以教为主、课堂教学为主、考试为主”的旧观念回归到“以学为主、实践教学为主、学生主动思考为主”的新观念。教师从指导思想上必须明确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与教师的教学水平、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息息相关,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任课教师的教学任务,开拓学生视野、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激发专业学习热情、建立师生间的双向互动交流、改善教学效果,充分展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培养;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加强创新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具备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及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及较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熟悉环境科学专业的最新技术和进展,能准确把握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突出特色、鼓励创造,从而不断寻求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途径。

 

2.改进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个人素质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学习或实践课程来体现的,因此,课程体系的构成是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先进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学科融合、突出专业特色、淡化专业意识,着重加强综合性教学实践内容、强化综合能力,培养多层次、多规格的环境科学专业复合型人才,使学生理论扎实、知识面广、素质高、有创新意识、能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拓宽课程选择面,使学生可以跨专业、跨院系学习,实施主辅修学习制度;实施第二课堂培养计划,将第二课堂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纳入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课内和课外培养相结合,给学生全方位的科技创新和独立科研探索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教师应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科学概念及时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力求内容组织的多样性,注重从思想、方法、推理上培养学生渴望学习、善于学习的科学思维能力素质,不仅有利于创造性教学的实施,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过程中,注重讲重点、讲方法、讲实例,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声音、图像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利用课堂辩论、学生讲课和专题辩论等方法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变被动的接受为积极的思考与参与;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填充式机械教学方法,采取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允许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打断式提问、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想象力,独立思考的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实践创新的能力。

 

3.加强实践性教学,激发创新意识。环境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显得特别重要,因而不可忽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环境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程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设计)四部分。实践教学是促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重要环节。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一套“立足基础、突出特色、贴近现实、追踪前沿”的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利用实验室的科研、人才和设备优势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在实验教师指导下从事自主创新实验,将实验实践教学与生产第一线相结合,让学生尽快地接触科研课题和生产实际,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在实践中遇到问题再深入地去了解并寻找解决方法,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对理论的再现与验证。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实际能力,积累经验,将课堂理论知识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转变成真正的专业知识。创新能力是在创新活动中培养出来的,而创新能力的获得和提高则需要通过实践教学的途径加以实现,充分利用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现实世界是最为丰富、生动的教科书,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将迫使他们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探索解决之道,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寻求最优解决方法,在这种过程中的成长是最快的,得到的锻炼是最有效的,获得的知识是最牢固的,让学生从自己亲身实战中去寻找解决方法,补充理论知识,丰富自身经验,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用实际行动秉承实践育人的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要付出极大的耐心、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一起设计方案、一起实验分析、一起撰写论文、一起体味挫折、一起分享成功;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量为更多的学生提供自主实践、自主研究、自主探索的机会,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科技竞赛,邀请知名学者专家来校举办讲座、开展学术研讨等,积极营造激励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欲望的心理环境;引导学生围绕预定的创新目标,在样板启示和积极的学与教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关注有关事物的属性,提出启发思考性问题,使用类比法分析推敲事理,并着重激励学生的想象、敢于冒险和不畏困难的精神,及时帮助他们排除思维消极定式、从众心理、自信心不足等自身障碍;学生在参加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中能自觉探索有关的知识技能,寻求发挥自己潜在智能最合适的领域,使所学知识向着有收益、有选择、有创造的方面转化。学生只有走向社会,才能开阔眼界,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才能激发自己的创造动机,把所学的专业知识紧密地联系实际,使自己的才智得到较好的发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创新离不开科学方法,在创新培养过程中教师应将重“知识传授”转变为重“方法传授”,以求“授之以渔”的培养效果。教育不能再墨守陈规,必须着力于学生的智力开发,着力于学生的创造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树立全新教育观念,把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的明确目标,培养造就大批具有现代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科技创新问题及解决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兴趣;意识;环境;创造;观念

时展变革的突出特点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创新是新时代的主旋律,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激发创新兴趣

美国著名学者乔治・奥威尔指出,科学不只是发生在实验室中的事,不只是一种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它是人们观察世界的一种方式。如果小学科学教育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科学方法的培养,那将会使受教育者在处理问题方面缺乏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很难有创新的意识。因此,我们应十分重视学生的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引入最新科学信息,激发学生对现代科技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鼓励他们关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在教学中除书本科学知识外,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要结合科学知识教学及时向他们讲解各门类科技发展最新动态。

二、激发创新意识

“好奇”是创新意识的潜能,是创新意识的萌芽。瓦特由水开时壶盖掀动而成功地发明了蒸汽机;阿基米德洗澡时因身体感到水的浮力而发现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这些发明创造均与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意识有关。“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的头脑中有着许多新奇的想法和见解。因此,老师要多给学生介绍创新的榜样,以启发学生的好奇意识。同时,要放手让学生实践,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强调从错误中学习,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敢于幻想,大胆实验。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活动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发现和思考问题,了解科学创造的思维方法。要设法让学生与有成就的创造者、发明家接触,尽早路上科学研究、创新的道路。

三、营造创新环境

有利于创造的风气,不仅会促进求知欲滋长旺盛,激发探索异常解决办法的强烈兴趣,而且还会刺激新思路的开拓。因此,科学教学要积极营造创新氛围,搞好校园环境布置,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创新环境中。并感受到整个校园都渗透着浓浓的科技创新氛围。例如,在教室长廊上挂中外科学家画像和名言,利用黑板报等定期摘录科学家的名言,引导学生将科学家的名言摘录在自己的日记本扉页上,可激发起他们献身科学、追求科学的热情。结合科学教学开展有关科技知识小讲座、开展科普知识竞赛、撰写科普小文章、组织科技制作比赛等等,消除学生对创造发明的神秘感,使之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增强创新的意识。特别是科学教学的实验课,让学生各自身边的简易材料证明结论的科学性。

四、创新始于创造

创造动机即直接推动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它对人的创造行为起着导向、激励和强化的作用、创造动机源于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由学生的内部需要而引发的动机,如学生认识到创新活动的意义或对之有兴趣而积极参与创造性活动,外在动机在学校教育中主要表现为学生为了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或奖励而进行创造性活动。成就动机是学生创新的动力源泉。有成就动机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毅力,富于挑战性。在科学教学中我们积极让学生从学习的成就中体验出快乐,要让学生从答对一个问题、完成好一次作业、一次实验成功,完成一件作品、参加一次比赛、取得一个较好的学习成绩中获得满足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用鼓励的语言、信任的表情及时地肯定与表扬学生,以激发他们的各种创造动机,启迪他们的创新精神。

五、培养创新观念

心理学理论认为:“创造过程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自发的释放过程,适宜创造力发展和表现的条件是要实现和保障学生的心理环境。”因此,我们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消极的听众,学生是主动的求知者,而不是灌输知识的容器。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自觉实践,努力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

(一)积极思考。我们认为创新的基础是理解.在科学教学中最大的弊病是“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思考时,教师不要急于提供帮助,要有意给学生造成暂时失败感和短时焦虑,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会促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从而激励学生运用内在潜能去自主探索、自主解决。所以在科学实验探索中有意设置一些小的失败演示实验,发动学生提出解决方法,得出在实验中大家一定要注意的几点,这样做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更加发挥。

科技创新问题及解决方法范文第3篇

一、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学生总会将学校所学到的课程或教学内容与家人进行分享,而家人也会给予学生高度的肯定与实质回馈。在本教学方案中,有一项活动是找家人、教师、同学分享自己制作的未来名片,并请他们填写建议或回馈[1]。这种亲师生的鼓励互动,在无形间鼓舞学生朝着梦想前进,也让学生感受到他的未来志愿是有被认同的、有被支持的。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股重要的力量,让他可以在实现自己未来志愿的过程,继续坚持下去[2]。

通过课外小说、漫画、电影DVD等,让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翻阅,也可以带回家自行观看。学生在观看书籍或电影时,多少都能对未来想象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并且在课堂教学外,继续接触未来想象议题,进行潜在课程。学生具有决定最有价值的未来之能力,能制定实现未来志愿的计划,并具备执行的能力。整体而言,学生懂得要先具备前瞻性思考能力预测未来趋势,透过批判性思考与价值澄清的分析,决定出最能展现社会价值的志愿,成为世界公民,并且制定计划努力执行。真正做“能够创造有价值的未来”这个学习目标。学生们一开始都很快的想到自己以后的志愿,但是当学生要去思考这个工作在社会上存在的意义与所具有的社会价值,他们先是愣住,接下来开始很认真去思考并厘清这个未来志愿具有怎么样的社会价值。一旦想出来后,会发现学生对自己的志愿感到很开心,也觉得这样的工作很有社会价值。他们也开始觉得自己可以原来不用等到长大就可以当一个负责任的世界公民。

二、培养目标的全面性

启发式教学思想强调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心理能力是整个教学工作的着重点,在使学生掌握“双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他们的心理能力,同时,教学中要对学生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得到提高,从而引导学生的学习需要、动机、情感、意志等。智育中有德育,德育中有智育。在启发式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来学习语文、获取知识;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获取语文知识能力作为根本任务[3]。

三、倡导教师主导下的有意义活动教学

启发式教学思想强调“知行合一”,认为学习是知与做相统一的主动行为。倡导教师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内开展课堂并设置学习任务,任务难度适中,让学生面对适度的学习困难在经过认真思考后能用掌握知识和经验等去解决新问题,使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增加学习兴趣和对解决问题的感悟。语文教学是在教师的主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的过程,是学生语文认知结构发展的主要途径。学生的语文认知结构在语文教学中的不断发展,是一个语文认知结构的组织和再组织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文认知结构逐渐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进化[4]。

四、加大对课外阅读教育投入经费

对于加大投入教育经费,经调查除了教材和工具书外,其它课外资源在小学语文日常教学中利用率非常低,这就要求除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部分课外资源进行融合式教学外,还要呼吁学校、家庭对课外阅读引起重视,增加学生课外阅读的机会,使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拓宽。

通过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培养目标的全面性、倡导教师主导下的有意义活动教学及加大对课外阅读教育投入经费,从而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更有效的借鉴与启示。

参考文献:

[1]张彦丽.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学周刊,2014,02:196.

[2]林芳友.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J].华夏教师,2014,08:28.

[3]陈艳辉.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06:180.

科技创新问题及解决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监理;问题;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 TU19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工程施工建设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建筑施工工程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要全面提高我国建筑工程整体质量,才会为人们提供更加安全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夯实的基础。但是是我国建筑市场中仍然存在不合格的工程,这些建筑工程严重影响了我国建筑事业前进的步伐。对此,我们必须对建筑工程中施工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管,通过各种工程监理对策全面贯彻落实,确保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

我国建筑工程监理工作面临问题

、当前监理市场不规范

1、在建筑工程中,监理工作业务承揽方式不正确。目前,工程施工建筑中存在着不规范的监理工作主要包括挂靠工程监理证照、转包监理工作业务以及系统中形成连体监理和业主私招乱雇等现象,造成工程施工中监理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在一些施工单位中监理工作经济不独立,没有真正的法人实体,一些监理任务也只是滥竽充数,临时凑人员,严重影响了监理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社会责任感。

2、区域性和行业性之间保护影响发展。当今社会中任行业都要遵循社会主义基本市场的规范要求,然而社会主义市场规律中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开放性,市场中没有开放性,就不会有市场竞争力。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监理市场的开放性受到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区域性保护和行业性保护、封锁市场、垄断经营以及抵制外来企业等等,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主管部门利用监理进行实地的注册,并保护自己下属或者是当地工程监理企业;在一些地区通过收取昂贵的注册费用而抵制外来企业进入建筑市场;在一些建筑行业中不允许其他监理单位参与工程施工建设。这样建筑行业行为以及管理制度不断造成了严重的分割市场的现象,不住与建筑工程中监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建筑工程中监理工作不到位

1、监理人员不到位。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全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突飞猛进的增长,促使现有的工程监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施工单位在招标过程中要求工程监理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因此,一些工程监理企业为了得到中标会在不同的施工项目中上报同一批监理人员,所以一经工程中标项目经理挂着工程监理的头衔现象不断出现。

2、管理不到位。为了满足建筑企业生存需求和利益驱动,一些监理企业把施工项目转包到某一个资质较低的企业或者是承包给个人,其中只收取一部分管理费用,在这样情况下会导致建筑企业对施工项目管理不到位,此时还会为企业带来一定程度的风险。

3、监理权利不到位。在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监理工程师主要的工作内容是三控、两管、一协调,但是在实际工程施工中予以监理工程师主要工作是仅仅是工程施工质量上的控制,要是没有其他的工作任务作为保障,尤其是工程设计变更审查权和计量支付权,承包单位不会听从和接受监理人员工作命令,此时监理工程师对建筑工程质量控制将会大打折扣。

我国建筑工程监理工作解决对策

我国建筑工程监理工作中虽然面临一定的困境,但是这些问题是我国监理制度和工程建设体制改革在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问题。此时我们应该充分的认识到监理工作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

、完善法律制度,规范市场秩序

健全的法律法规可以推动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发展,各监理企业、监理协会高度重视建筑工程施工中法律法规,开展调查研究表明以及认真思考和总结。建筑市场秩序规范下,建筑工程主管和管理部门应针对当前社会体系制度下对工程施工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要明确思路,提出正确的解决对策,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建筑工程建立工作不断发展和指引作用,完善法律制度,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健全的社会主义建筑市场的主体地位,不断发展和完善建筑市场管理体系。积极营造公平、公开、开放以及有序的社会主义建筑行业市场环境,进一步加强建筑施工中监理制度的建设,积极的开展工程监理工作合伙监管工作以及责任保障制度的工作,并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手段制约建筑工程施工建设主体责任以及行为,不断的提高建筑工程中监理部门行使职能,推进我国建筑行业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监理企业做好自身制度建设、队伍建设以及企业改制

从法律法规的制度上来说,建筑企业英爱在自身找寻原因,坚持建设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进而提高建筑企业市场竞争力。对于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和监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具有较高的要求,应具有经济性。技术性、管理和法规的实践经验和综合知识的水平。监理企业在工程建筑中应该具备两种专业咨询人员:一种是技术型咨询人员,例如结构工程师、建筑师、机电工程师,主要工作任务是提供工程施工设计,进行施工设计交底和在工程施工建设中解决和协调施工中出现技术性的问题,另外一种是管理型咨询人员,他们对工程施工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系统的组织、控制和协调,进而保证建筑工程施工项目质量进度以及投标的实现。然而监理企业不会同时具有设备监理、工程监理、造价咨询、采购、招标投标、前期工程施工建筑咨询等资质,在这方面的人才不断的培养。同时监理企业要进一步加强施工单位中内部施工管理制度的建设,并加强施工风险制度管理,实行监理工作人员责任保障制度,对责任风险进行转移。我国监理企业从根本上通常是国有企业,目前监理企业应当明确企业产权,充分的做好监理企业改制,提高建筑企业市场竞争力。

总结:

总而言之,我国建筑工程监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我国工程施工建设监理工作面临着严重的困境,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借鉴和吸收国外工程监理工作的成功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国建筑工程施工监理工作的顺利发展找寻有价值以及具有科学性作为参考依据,为促进我国建筑工程建设监理单位的发展。通过开展科学有效的工程监理工作,为我国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梁凯剑.当前我国建筑工程监理机构面临的问题与解决办法[J].科技资讯,2006年25期

[2]王旭文.工程建设监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2年05期

[3]王海英.浅究我国建筑工程监理现状与解决方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年03期

科技创新问题及解决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项目集管理;企业发展战略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世界经济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孕育期",我国经济发展处在由高速增长阶段向中高速增长的"换挡期",国内企业普遍处在结构调整和转型期,过去传统的资源和投资驱动力量明显减弱,而科技创新、平台战略等新的驱动力量尚未完全形成,如何做好企业改革发展战略研究制定和实施,把企业做优做大做强,实现健康长足发展,是摆在企业管理人员和决策部门的难题。

而项目管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逐渐形成较完整的学科体系,并建立了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项目管理协会(PMI)等国际性现代项目管理协会。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间和企业内项目间的业务互联度越来越明显,传统的企业边界和项目边界越来越模糊,企业的经营活动越来越多地作为项目来运营,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项目集管理越来受到企业高级管理人员重视。

但当前,很少学者将项目集管理与企业经营发展战略联系起来,而大多孤立的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探寻企业发展战略管理与项目集管理的关系,尝试找出二者之间的相似点和关联性,提出以完善的项目集管理体系和视角,推动企业发展战略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思路和理念上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项目集管理

1、项目与项目管理

项目是为提供某项独特产品、服务成果所做的临时性努力,作为企业在日常运作范围内无法处理的活动一种手段,经常在企业实施发展战略计划中使用。对市场需求、运营需要、客户情况、管理技术以及自然社会环境政策等。而项目管理就是把各种知识、技能、手段和技术应用于项目活动之中,通过实施项目整体管理、范围管理、进度管理、投资成本管理、招标采购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环保健康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沟通协调管理,包括启动、规划、执行、监控和收尾过程,以达到项目的要求。

2、项目集管理

项目管理协会(PMI)对项目集的定义是,经过协调统一管理以便获取单独管理这些项目时无法取得的效益和控制的一组互相联系的项目。可以理解为在项目集管理的核心是单个项目管理集合时创造的增量收益。因此在企业发展战略实施的过程中,项目集管理是实现发展战略目标最重要的手段。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集并非简单的项目组合,以及所谓的大型的独立项目或者可拆分为若干子项目进行管理的大型项目。项目集管理比较关注多个项目管理间的关系,注重多个项目的集成和协同管理,获取单个项目管理之间的附加价值,以实现项目集的战略目标和收益。因此,项目集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用项目集管理目标或战略方向把多个项目结合起来,解决项目集内多个项目之间的制约和冲突,整合协调各项目投入的资源要素。

项目集管理作为项目管理学科发展形成的知识体系,追求"大合"和"协同"思想,与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一致,比较利于企业管理者接受,也符合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和企业结构调整的脉络方向。

二、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发展战略存在着水平差异,而发展战略水平又决定着企业其它各项工作的水平。因此,企业应不断进行战略创新并提高战略水平。企业发展战略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企业的发展目标,以及实现发展目标的方式。围绕发展战略,企业战略管理一般考虑如何利用自身资源实现价值的创造。企业发展战略制定一般需经过战略调查、战略提出、战略咨询和战略决策四个阶段。战略调查要有宽广的视野和长远的目光,要善用直觉并灵活思考,要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抓住企业发展的深层问题和主要问题,应着重调查清楚以下因素的现实情况与潜在情况,查清有关事物的联系。在战略提出和制定时,要把核心内容阐述清楚,并充分发挥民主,确保战略正确方向。

企业发展战略决定公司的经营目标和方向,企业的日常运营都是战略的具体实施和体现。众多企业的战略实践以及学术界的研究和总结,使可供企业选择的战略类型十分丰富。如何准确全面地认识各项企业战略,并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和应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好的战略应该对自身的相对竞争优势、不足、经营环境的可能变化以及最强竞争对手的动态具有全面了解,通过企业资源的调动和配置,使企业在市场中获得独特和有利的位置,使企业能够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

目前比较成熟的企业战略包括一体化战略、多元化战略、一般竞争战略等。一体化战略均是同一行业链条内部的相关行动。跳出单一行业圈子,进人其他行业,就有了多元化战略。在原有行业基础上,进入新的但与原业务相关的行业,称作相关多元化,也称作集中多元化。进入新的与原业务不相关的行业,称作非相关多元化,也称作混合多元化。多元化战略通常也有一些适用准则,比如所处行业为夕阳产业,企业为寻求新的发展机会,实现多元化战略,可归为产业突围型。也有的是现有行业有较大赢利,企业资金、人才充足,并有其他重要资源未充分发挥,寻求其他投资机会以获得新的增长点,可归为产业投资型。同时,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几何式增长,以连接两个或多个特定群体,为他们提供互动机制的平台战略得到了高速发展。

三、项目集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

项目集管理是一种面向战略的管理方式,而企业所处的发展外部环境瞬息万变,如何保持战略定力不失方向,而又灵活运用项目集管理技术,确保企业发展战略与项目集管理目标、单个项目目标的协调统一,是摆在企业管理者和项目经理面前的一大难题。从项目集管理和战略管理关键内容来讲,本文认为应着重抓住三点:

1、制定落实好企业发展战略顶层设计

在企业发展战略制定前,应全面分析企业发展面临的内外部形势,深入解剖企业内部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多角度分析企业发展道路上的困难挑战,增强底线思维意识,科学、系统地做好顶层设计和发展战略规划。在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要时刻研判形势变化,保持清醒头脑,冷静对待实施中的新问题和不利因素,以项目集管理方法和手段和克服僵化繁琐的问题,围绕发展目标及时调整策略,确保企业长足发展。

2、树立养成项目集管理思维习惯

在项目集管理实践中,单个项目间的关系往往以"竞争关系"出现,而项目集管理者又常常根据每个项目的绩效对该项目管理团队进行资源整合和配置,这就造成了资源协调利用、信息共享、单个项目管理团队的焦虑不安等问题。因此,只有企业全体员工、项目集范围的每一名人员都要树立"一盘棋"思想,养成项目集管理思维习惯,在执行过程中紧紧围绕企业发展战略和项目集管理目标,要敢于奉献、勇于付出,并从整体利益做好各个项目管理团队的薪酬待遇和奖励分配,确保提高项目集的管理效率和整体利益。

3、掌握项目集管理系统分析方法

企业管理者和项目管理人员要对企业发展战略和各项目的实施要全盘考虑,并且认清项目在整个企业环境中所处的地位。系统分析方法是一种问题解决方法,在项目集管理中,应确定好项目集范围并做好分解,并以此发现存在问题、找出解决办法,最后还要将这些解决办法放在整个项目集和企业发展战略中考察其可行性。系统分析方法的运用对项目集管理的成功举足轻重,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识别关键的利益关联人,并按照最符合企业发展战略和核心利益的方式行事。

四、结语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是企业的主旋律。如何处理好企业发展战略定位和调整,契合企业当前与长远的整体利益,对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推进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与实施过程中,企业全体员工,尤其是企业管理人员要建立项目管理思维,养成项目集管理思维习惯,做好顶层设计、运用项目集管理技术整合各项战略并实施推进,实现企业提质增效升级。

参考文献:

[1]桂维民,杨乃定,姜继娇.基于战略视角的企业项目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5).

[2]杨侃.项目集管理内容、流程及应用研讨[C].PMI中国项目管理大会,2010.

[3]程铁信,霍吉栋,刘源张.项目管理发展评述[J].企业管理,2004,(2).

[4]曹敬武.企业发展战略刍议[J].航天工业管理,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