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范文第1篇

基于这一理论,小学科技教育活动就应是学校教育系统协调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展包括校内学科渗透、课堂教学中的科技活动、课内外科技教育活动及校外(家庭、社区)科技活动。以学生为本,在注重学生共性发展的同时更应把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放在突出位置。达到“个性得以舒展,积极性得以提高,从而拓宽视野,发展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形成科学态度、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目标。

一、科技传统教育与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教育形式的比较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快速成长的阶段,也是其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传统的科技教育注重的是具体科学知识的传授,强调的是要教给学生越来越多的具体的知识,十分强调课前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讲授的精彩与完整,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孩子的情感体验、心理变化和态度的培养,学生一般情况下只是在固定模式下按部就班式地学习,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视域下的科技课程教学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和方式,让教育活动形式多元化,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科学知识的普及、科学方法辅导和科学态度、创新精神等的培养,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面,传统科技教育教学与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比较有较大的不同。

二、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科技教育模式的构建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智能类型、需要、兴趣和爱好等有针对性地实施个性化教学,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因此科技教育活动要在学校教育系统协调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通过教师创设综合的、充分联系儿童实际的、以注重儿童亲身体验并以探究发现为宗旨的开放性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发展。因此,本研究从学生的课堂学习、课外自主探究和专项科技活动三个方面对科技教育模式进行研讨。

1. 以课堂教学为重要途径,抓好科技教育的普及工作

为使科普教育深深扎根于“课堂”这块肥沃的土壤,有必要利用课堂教学进行科技教育,既能提高教学效果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需要。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政策略也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有所不同。

加强学科渗透,小学各科教材中关于科技教育的内容很多,教师在备课时就应努力寻找学科知识与科技教育的结合点,在课堂教学中自觉从学科特点出发,深化科学道德、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整合处理教材,将教材最有典型代表性的科技知识讲深做透。避免科学课“泛泛而谈,摸摸就走”的现象,通过这些循序渐进的观察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智能, 优化学生智能结构。

分组探究学习,科技教育重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在分组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组长――领导组织;活动方案制订者――有较强逻辑思维能力;解说者――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观察能力。而且在每次探究时都进行不同的分工,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从而发展各种智能能力。通过生动有趣的科学课堂教学,将课程中的“知识陈述”转变为“问题设置”;将“抽象呈现”转变为“表象呈现”;将“原理展现”转变为“假设验证”,更充分地激发学生创造思维。

2. 以课外实践活动为抓手,提高科技教育整体水平

小学科技教育应不断拓展教育空间、教育渠道,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社会生活背景之中,帮助学生不断扩大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进行开放式的教育活动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使教学活动由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实践活动,灵活地选取探索途径和方法,为学生提供发展创造性思维和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研究可以分从以下几个步骤入手。

发现问题:首先让孩子自己学习中去发现问题,选择研究的课题,激发了学生质疑的兴趣,唤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索未知的活动,使学生感受解决自己问题的成功快乐。

设计方案:每次探究活动,老师要做孩子探究的引领者,指导学生一开始就制定具体、可行的计划,为学生在开始的观察、研究中搭好框架。活动方案是开展研究活动的前提,方案应包括小组成员的分工;实验材料、仪器设备、探究方法等的选择;实验地点、实验方案的确定;统计表格、实验记录内容设计等,力求将探究活动限定在自己能力所能控制的范围内。

研究验证:实施设计方案,验证自己的假设,这是科学探究活动中重要的一环,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既要关注学生探究的进程,既鼓励学生自主地按照计划认真实施,又积极关注,做到心中有数,适时参与其中,做及时点拨,必要指导,以便适时调控探究的过程。

通过校外科技实践活动,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心,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运动智能、语言智能、思维智能、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3. 融科技教育于专题竞赛,拓展科技教育育人空间

创新竞赛:主要内容为小制作、小创新、小发明。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发现、创新和研究过程中,对涌现出来的一些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作品或项目,再反复进行改进、提高和完善。对一些热点社会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改进意见。对发挥创新作用的学生个体、个性予以尊重和充分发挥,提供宽松的环境和便利的条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使更多学生有了适宜的发展空间。

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范文第2篇

1.提高能力是通过知识传播而得以实现

鱼之美味众人皆知。对于一个没接触过鱼的人,如果让其直接通过尝试食用而获得吃鱼的方法。那结果可想而知。正如初学游泳的人一样,必须先告诉学习者必要的动作要领,以及自救必备的知识。只有具备这些基本常识的人才可以尝试下水。否则什么也不知道随便跳入水中定然产生危险。“成仙之道需要高人指点”。没有相关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盲目的实践活动不但能力不能提高而且还会产生危险,甚至误入歧途。生活中类似的先获取知识,后锻炼能力做的例子枚不胜举。课堂教学中会边讲边练,先讲后练,是教育教学经常用的教学方法。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有机物甲烷性质时,因为甲烷时最简单的有机物,也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开始学习有机物。我就先通过讲述,告诉学生有机物学习的一般步骤。先分析结构再推测性质,最后是实验验证以及结论总结。学生获得了学习有机物的一般步骤后,对后边学习乙烯乙炔以及烃的衍生物是水到渠成。学生感觉到有章可循,不会忙中出错。即便在后边有机复习时,学生也条理清楚。我自己也感觉到授课轻松愉悦。教师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个学习方法,他的学习能力自然就提高了。学生只有获得必要的知识才会解决相关的问题。

2.能力提高就能更好的获取知识

新课改要求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当前我们的课堂教学很多地方还相当陈旧,教师的观念较为保守,经常担心学生不能很好掌握所教授的内容,便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进行不断重复。然而长期下去,学生不但成绩没有提高而且学习能力也逐渐下降。究其原因,教师过多的讲占用了学生的大量时间,导致学生不但没有学习的兴趣而且思考能力,灵活应变能力也随之下降。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这道题我都讲了多少遍,怎么还有这么多学生没答出来。”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我就想告诉他们:“一道题讲这么多遍,结果收效甚微。那还不如只讲一遍,我想也不会再差到哪去,与其这样,少讲几遍效果也许会更好。”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在讲“火候”。教学当然也是这样,一味强调重要,不断地高八度提醒。学生不但感到精神紧张,而且神经疲劳。教学有时也需要点到为止,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那么一定也会收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

记得在上届初三的第一次年模考时,当时因种种原因,新课教学还未结束。酸碱盐溶液这章内容在考试前一天刚开始。当我讲到酸的最后一条化学性质,酸与盐的反应后,给出复分解反应定义之前,顺便插了这样一段题外话:“同学们,好多学化学的人认为:‘化学难,方程记不完’。其实他们都犯了一个共同的错误:化学方程不是记住的,而是写出来的!”这时我就结合课本上给出的两个酸与盐反应的例子,自己补充硫酸与氯化钡反应的实验。根据实验与学生一起分析,然后写出该反应的方程,并且归纳出反应的特点,给出复分解的定义。此时因为快下课了,我就没有举例子,就简单说了几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酸与盐之间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如果你要将所有类似的方程全记住的话,真的恐怕要累坏了。”当我一出此言学生都愕然了。但此时下课铃声已经响起。我就草草举了一个例子,盐酸与硝酸银的反应,并且讲到这个反应能够发生,属于复分解反应。你会写方程吗?这时有学生点头表示会写。我说:不会也没关系下次课我还会讲的。大家试想一下酸碱盐何其多,他们之间的反应怎么记得完?但我觉得没必要背诵,不用记。因为他们之间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只有那些不知道反应原理的人才会说,方程太多记不完。结果谁也没想到第二天的模考中有一道推断题,要求写出碳酸钠与氢氧化钡的反应方程。当时几位任课老师都说超出范围了。但经过大家的讨论还是保留原题。然而改卷结果却出我乎意料:我所带的班这道题的得分率分并不低。甚至超进度较快的其他班。学生对酸的化学性质联想到了碱和盐的性质。他们对知识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能力使他们获得了其他的知识,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3.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是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

万丈高楼平地起,离开了知识谈能力是空谈。学生没有基础知识去培养其能力简直是幻想。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是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教学中绝不能偏废,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厚次薄彼只会使我们的教育畸形化。

如果学生不懂得实验操作要领,那么他就不会有规范的动作,也不会通过正确的操作,观察到正确的现象,获得应有的实验结果。就好比一个不懂得驾驶知识的人,在川流不息的闹市中驱车一样艰难。当然,只具备驾驶知识的人不一定就能在闹市驱车。熟练的技术、灵敏的反应也是驱车的必要条件。就好像一名优秀外交官只具备人文、地理、政治等知识是不够的,他还应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极强的分析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等。

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职模具专业课程项目教学 教师角色 能力要求 培养措施

1.引言

模具是“工业之母”,制造技术飞速发展,对模具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据权威专家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模具人才大多不符合企业需求,岗位适应能力差,实践动手能力差,缺乏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精神。

面对这种严峻形势,全国高职院校都掀起了教学改革的热潮,模具专业课程改革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课程改革以培养适应社会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应用人才”为目的,以“项目化教学”为主要手段,以课程为对象,建设双职双师型师资队伍,改善实验实训条件,开辟校企合作途径。但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推进,矛盾与问题也随之而来,并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得更为尖锐,其中最为突出的矛盾就是教师的能力结构与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匹配。

2.模具专业课程项目教学教师的角色转变

模具专业不是单纯的理论性学科,而是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它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学生通过系统学习,要具有很强的知识、技能应用能力,要能有益于企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但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培养的学生无法适应岗位需求,因此国内的诸多高职院校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结合国内教育教学特点,开展项目化教学,进行课程改革。目前,我院模具专业课程正在实践项目化教学。

项目化教学法是通过进行一个完整的项目任务而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的培训方法。这种方法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走出教室,让教师离开讲台,让生产车间成为师生共同的教学平台。学生通过在真实的环境中完成工作任务,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以满足岗位需求,适应社会。要让项目教学得以顺利实施,尤其对于专业性很强的模具课程来说,必须有良好的运行环境,要充分保障软件与硬件条件,其中包括教师开展项目教学的能力。

模具专业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着如何完成一个个具体的模具任务来进行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更不是讲授的中心,只是在必要的时候以辅导者的身份,以一次次服务性技术讲座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在项目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如确定项目内容、任务要求、进度安排,设想在教学过程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学生对项目的承受能力,并且在活动中与学生一起探索,一起研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求实态度、严谨作风等品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因此,项目教学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同时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质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动者、知识的倾诉者、技能的传授者、活动的领导者;学生是被动者、知识的倾听者、技能的接受者、活动的服从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与交流,教学手段过于单一,教学氛围死气沉沉,导致学生对教师怨声载道,对专业学习失去兴趣。项目教学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任务为主线”,在活动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以及一些良好品质的培养,如团队合作精神、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教师是这个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服务者、评价者,学生是这个活动的实施者。角色的转变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模具专业课程项目教学对教师的能力要求

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整个项目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着深远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基本素养,如道德素养、心理素养、语言素养、职业素养等,还要具备扎实的单门学科与系统学科知识,很强的动手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要能随时为学生解决在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项目设计能力

主要是指在开展项目教学活动之前,教师为项目开展而精心准备、有效地安排内容的能力。它主要包括项目教材选择能力、教材解读能力、教学内容的加工和创新能力、教学情境与学生特点的分析判断能力。此设计有别于传统备课,项目内容要求真实,要让学生摸得着,看得见,可操作、可实践,它既要在教师的能力范围之内,又要能贴合实践生产。

(2)项目组织能力

主要是指在安排好项目内容的基础上,保障活动顺利实施的能力。它包括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管理协调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处理问题能力、服务能力等。整个项目活动是在实习车间完成,理论与实践同时进行,由于模具专业课程所涉及的实践环节存在安全隐患,如模具制造、试模等环节,因此教师不仅要确保项目活动的成功,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而且要负责教学安全,确保学生不受意外伤害。

(3)项目研究能力

主要是指项目活动以后所表现的能力,它包括教师对项目内容的深入拓展能力,项目开展形式的创新能力,遗留问题的解决能力,教学经验总结能力,等等。这些有利于后续项目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4.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能力现状分析

项目教学对模具专业课程教师提出的要求是挑战与考验,但又不得不面临这种严峻形势。以我院模具专业课程教师队伍为例,其师资结构如表1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目前模具专业课程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

(1)缺乏企业实践经验

数据显示,模具专业课程教师以中青年为主,大多数教师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缺乏企业实践经验,有的虽然在企业工作过,但时间较为短暂,且有的从事的工作基本与模具无关,而项目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实践知识,能随时为学生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任何问题。

(2)缺乏系统性模具专业知识

目前,模具专业课程教师掌握的大多是单门学科的知识,有的教师只擅长模具CAD/CAM,有的教师只了解冷冲模设计方面的知识,对模具方面其他知识一概不知。项目教学要求教师全面了解模具知识,而不是单门学科知识,要求教师能将所有学科知识系统地联系起来,既要了解各门学科特点,又要了解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既要擅长单门学科,又要掌握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胜任项目教学。如我院正在实施的《塑料成型工艺及设备应用》这门项目课程,要求教师掌握模具的制造方法、高分子材料、成型设备的使用与操作、塑料成型的工艺参数设置、模具的结构、制品缺陷分析软件的应用等。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系统学习,才能适应教学要求。

(3)缺乏自我牺牲和奉献精神

模具专业课程教师以青年为主力军,一些年长的、有企业经验的教师则以科研为主,教学为辅。因此,教学任务主要由年轻人完成。他们生长在比较幸福的年代,有的是独生子女,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中大多数目前正处于新家庭建设或稳定时期,子女尚幼小,需要照顾,而实践项目教学需要他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面对这种情况,不少教师缺少自我牺牲和奉献精神。

5.高职模具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教师能力培养措施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职模具专业课程项目教学教师能力的提升已迫在眉睫。针对这种形势,我院模具专业课程教师的培养工作已正式启动,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措施。

(1)企业锻炼

常州长三角模具城是我院模具教师的培训基地,截止到目前,共有5名年青教师到模具企业挂职锻炼,向企业员工学习,了解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全方面知识,为今后胜任项目教学做好充分准备。

(2)教师帮带

在每门课程的项目教学在第一轮开展过程中,学院都要求不懂、不会的教师主动跟在主带教师后进行学习。如在《塑料成型工艺及设备应用》这门课中,要求教师会识别塑料,操作注塑机等,而传统教学并没有真正实施这些环节,只是纸上谈兵,要想加入这门课程的项目教学队伍的教师只能向会的教师虚心学习,以便今后能独立完成教学任务。

(3)外聘教师

模具专业课程项目教学包含的知识包罗万象,有时并不是每个工种本专业教师都能胜任,如《模具机械加工》这门项目课程,有普通机械加工和数控加工,而本专业教师不擅长普通机加工,只能聘用机械专业的教师担任主带教师,本专业教师向其学习,完成第一轮教学。

(4)自主学习

除硬性要求教师进企业进修和向他人学习外,有不少教师已经感受到了项目教学的压力,主动学习,如有的教师自学模具设计软件,有的教师主动学习数控操作,等等。教师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学习、相互探讨的良好风气,促进教风建设,推进教学改革。

6.结语

高职模具专业项目教学教师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学院关心、系部推动、教师主动,即学院出台相关的政策激励教师进企业锻炼,为教师消除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学习培训;系部要为教师联系正规企业,提供良好的培训条件;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主动、虚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只有这样,模具专业课程项目教学才会拥有一支素质过高、专业过硬的教师队伍,才能推进模具专业课程的全面改革,促进高素质高级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志刚.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的模具专业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中国成人教育.2008.12.

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学录像 外语课堂 教师 教学质量 教学能力 作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056-02

课堂实录是对一个完整教学环节的摄录,在录像中教师教学的话语和形象、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状态、教学活动的设计、师生互动的情况、教师使用多媒体工具辅助教学的情况等都会被录影设备完整记录。通过主讲教师本人和同行对视频回看,有利于教师对自我授课情况进行客观的认识和分析,通过学科带头人、督导、同行的点评,教师也可以了解到本人教态是否自然、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和学生是否真正融入课堂等情况。这也为进一步调整和改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起到正向作用,因为同行之间互看、互听、互评活动可以在教师间起到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积极作用。本文拟以广西外国语学院微格教室课堂录像项目为例,探讨外语课堂实录对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的作用。

一、微格教室课堂录像项目实施基本情况

本文以广西外国语学院在2015年组织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 微格教室课堂录像项目为实例,以36人次的东盟语种外语教师为研究对象,使用上、下半年两次的录像数据进行前后比对研究。广西外国语学院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共有专职东盟语种青年教师27人,本年度共有36人次的主讲教师参与到微格教室课堂实录教学能力提升训练中。

从表1可知,上半年的微格教室课堂实录以全面铺开的形式开展,每位青年教师都必须准备2个课时的教学内容参与录像。在下半年的安排中,改变第一轮以教师个人进行教学设计的方式,改为团队教学设计。学院选定主讲教师后,由教师寻找平行课程或相近课程教师,组成2-3人的课程设计团队。经过主讲教师初步设计后,与团队教师讨论教学方案并模拟授课,最后完成微格教室课堂实录的能力提升训练任务。

二、微格教室课堂录像项目考查下教师授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国内外对教学技能的分类,在课堂录像教学质量监控中考查的教师基本教学技能包括: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课堂组织技能、板书和多媒体使用技能、结束技能。通过考查教师上述技能,可以发现教师授课过程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教学基本功存在欠缺。具体如下:

第一,对导入和结尾不够重视。导入过程没有引发学生对课堂的期待,没有讲解新、旧课程之间的关联性。课程结束时没有做出本次课程的重点、难点回顾和进行课堂总结。

第二,课堂外语使用率不高。部分教师在授课时,由于考虑到学生外语能力程度较低以及教师本身外语能力较弱等因素,以中文为主要授课语言,没有达到外语教学目的。

第三,教学资源利用不合理。教师整节课程直接讲解PPT,大部分老师在讲解重、难点时,没能结合板书教学,部分学生有疑问的新词汇没有写出。PPT版面字体过多或过于密集,背景花哨导致版面不整洁。教师选取视频质量不高、视频内容选择不合理等。

第四,教师授课发音、肢体语言、教室站位不合理。教师未注重自己的发音和音质,声音过小、过细,导致课堂气氛沉闷。部分教师在授课时全程拿书,对着书进行讲解,不注意与学生的眼神互动和交流。在上课过程中多次出现摸头发、抓脸、手插口袋的情况。教师未能注意在教室中的站位和移动,学生上讲台进行语言实践时,教师站位过偏。

(二)教学设计不合理。具体如下:

第一,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对课堂把控力不足。部分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过少,外语实践训练环节不足,出现提前授课结束的情况。教师对设计的提问或讨论环节把控不足,设计的内容讲授不完,导致整个教学环节不完整。提出问题后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没有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便给出答案。第二,缺乏外语教学实践环节。教师以自己讲授为主,与学生互动性不强,导致课堂学生参与度不够高。在学生对话或回答问题后,教师没有及时进行点评。

第三,外语教学实践环节设计脱离教学内容。部分教师在课堂中设计了学生外语练习和展示环节,学生在表演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但表演中外语使用过少、表演过重,导致虽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偏离了外语训练的教学目的。

三、微格教室课堂录像项目实施后的教学改进情况

总体来说,通过总结上半年教学情况和在下半年采用团队教师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后,教师在外语使用比例、声音、教态、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

(一)注重双语教学,提高学生听、说能力。双语教学能使学生在获取专业语言知识的同时,在听、说上得到持续的语言刺激,培养外语思维,最终提高外语综合应用能力。下半年授课的11位老师均能根据学生年级、语言能力、课程内容的差异,尽量使用外语教学,进行外语讲解。更注意培养学生“听”的习惯,并鼓励学生使用外语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二)加强教师教学实践环节设计能力,提高学生参与质量。对于外语专业课程来说,外语问答、对话、朗读、背诵、演讲、讨论等都是能提高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针对在课堂实录中出现学生表演或展示内容与教学内容联系不大、表演痕迹过重的问题,将课堂实践环节常态化,真正地将实践教学设计融入日常教学中。

越南语教师在讲授视听说课程时,将课本中口语对话场景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内容结合,将常用词汇融入教学内容中,并布置学生在校园内拍摄相关口语对话视频,课堂内进行播放、讲解和点评。泰语教师在讲授泰国礼仪时,以提问、对比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播放传统泰国礼仪短篇视频让学生模仿动作和应使用的语言,完成教学内容。东南亚文化课时,教师请学生上讲台,针对课程内容,学生使用预先准备好PPT进行讲解,台下学生对主讲学生进行提问并进行讨论交流,教师最后做点评和总结,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明显提高。

(三)增加音频、动态flash、视频和微课等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在下半年微格教室课堂实录中,教师都能使用板书与PPT相结合进行授课。大多数老师都在PPT制作时加入音频、动态flash、视频等材料,丰富了教学内容。其中泰语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插入自己制作的微课视频,讲授泰语偶低辅音书写特点与高辅音书写方式的对比,课后学生也可以继续反复观看微课,对这一重点进行复习,这是广西外国语学院将微课技术与课堂教学结合的首次尝试。

(四)加大教学反思力度,注重教学效果评估。通过自我总结和互评总结“双总结”的形式,从教学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板书技能、结尾技能等方面,教师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从学生反馈上看,在微格教室进行课堂实录所讲授课程,相对日常课程更显完整,课堂气氛更活跃,学习效果更佳。

四、结论与建议

由上文对比分析可知,教学录像是教学质量监控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可以通过课堂视频的回看和分析,让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借鉴,让授课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更深刻的教学反思。教师们应保持一种学习提高的态度看待录像中的自己,最终达到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为提升外语教师教学质量与教学能力,结合上述分析,还需从如下方面做出进一步改进:

(一)了解专业发展趋势,调整教学定位,提升教学目标意识。根据社会人才需求与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教师针对个人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通过提出和实践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案,使教学改革目标更明确,在课堂中积极运用高效的综合教学方法传授知识。

(二)完善听、评课制度,加强教师间的学习和交流,提高教学基本能力。在校督导办、教师发展中心和教学质量监控办公室的规范化管理下,结合教学巡查、随机听课、同行互听等方式,继续推进利用微格教室进行教学录像的方式,对教师的课堂授课情况进行监控和分析,对有问题的教师进行导师制精准提高。更多地组织教学能力提升讨论交流会,在交流中分享和吸取经验,并进一步推进教师自主提升继续学习能力,利用网络优质教学资源,学习国内外优秀示范课程,取其精华提升自己。

(三)形成以教带研、以研促教的良性循环。对教师来说,“教研相长”是重要、关键的教学能力提升的手段之一。教师应积极参加教学改革科研项目,在教学中发现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以研究的方式提出解决方案并在教学中改进实施,再将实施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形成教改的研究结论,并将结论和方法论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吴细云.论示范课的作用和反作用[J].教研天地,2011(10)

[2]蔡静,李晋荣.基于课堂录像的教学反思――透视教学录像在教师培训中的应用[J].广西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10)

[3]皇甫伟,康建刚.高校示范课形式的教学督导共同体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1)

[4]曾燕文.自拍课堂录像――促进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8(9)

[5]苏芹.运用课堂实录促进教师教学技能发展的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4

[6]王琦.高校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示范作用分析[D].山东:西南大学,2010

[7]郭绍青,张绒,马彦龙.“有效教学”课堂录像分析方法与工具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1)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CBE教育理念的应用型东盟语种教学模式构建的研究与实践”(2014JGA254)

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教教师;教学能力;说课活动

作者简介:徐英俊(1955-),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职教研究所所长、教授,研究方向为职教教师教育;李乔珊(1985-),女,北京市人,北京联合大学2015级教育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夏苗苗(1991-),女,河南项城人,北京联合大学2015级教育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当代我国职教教师工作生活质量评价研究”(编号:DJA120300),主持人:徐英俊。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3-0026-04

教学能力(teaching competence)是在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的。因此,教学能力一般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遵循教学客观规律,详细进行前期分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全面实施教学活动,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对教学活动效果做出评价的基本能力”[1]。从职教教师所从事的主要教学活动过程上看,这些能力主要是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等。其中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是指“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过程的诸要素所进行的一种系统分析和策划的过程”[2]。说课(presentation of teaching)就是把教学过程诸要素的分析和策划的过程以某种方式表达出来,由同行、教研员、学校管理者、督导专家等评说,以达到促进其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过程。

一、说课的含义与功效

(一)说课的含义

说课最早是由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教研室于1987年提出来的[3],旋即在全国中小学得到了广泛运用,进而推广到了广大职业院校。这一有效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教研活动受到了职教教师的青睐,成为经常性的教研活动之一。许多地区、职业院校、教研和培训机构等还开展了说课比赛活动。实践证明,说课活动有效地调动了广大职教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深入研究教学改革,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说课活动对提高职教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般地说,说课是指教师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用简短的时间,以口头语言的形式,利用多媒体手段,表述课程、单元、课题或课时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活动、练习训练和教学评价等有关教学内容,以供同行、领导和专家交流、评议,从而修改教学设计实施方案,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和水平的一种教研和师资培训活动。说课实质上就是要求教师简明扼要地阐释教学思路的过程。也就是要说明“为什么教、为什么学”(目标),“教什么、学什么”(内容),“怎么教、怎么学”(方法)的过程。就说课的内涵而言,属于教学设计的范畴。说课活动通常由说课和评课两部分构成。

(二)说课的功效

1.说课活动有利于提升职教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和教学能力。职教教师个体在上课之前必须做好一系列教学准备工作,其核心是要进行教学设计。把个体的教学设计实施方案的内容对同行、教研员或专家进行解说,由其进行评议,而后修改和完善教学设计实施方案,在这一过程中,无疑会提升职教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职教教师必然要思考和设想课的导入、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设备的使用、媒体的运用等问题,也就是说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逐渐在形成潜在的教学能力。通过说课活动,把教学设计实施方案表述出来,这一过程就是把潜在的教学能力转化为现实的教学能力的过程。从此意义上讲,说课的功效就在于促使职教教师把潜在的教学能力转化为现实的教学能力。

2.说课活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在课时说课的准备过程中,职教教师必然要认真钻研教材,广泛阅读参考资料,深度剖析课时内容,深入分析学生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起点。在此基础上,科学地设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安排教与学的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流程,合理设计教学媒体,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评价的类型和内容以及课时分配等,并通过说课环节予以呈现。通过评课环节,指出其需要改进之处,说课者根据反馈意见修改和完善教学设计实施方案,从而提升教学设计的水平。在说课与评课的过程中,其教学设计实施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得以提升。在此基础上进行授课,必然会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

3.说课活动有利于提高职教教师素质,促进其专业化发展。职教教师素质的提升有赖于实践教学活动。教学设计中的说课活动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说好课,职教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钻研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尤其职教理论,要深透把握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专业技能,获取丰富的专业经验和实际操作经验等。在这一过程中,其认知结构得以重组和优化。就说课活动本身而言,对提升职教教师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也会起到促进作用。职教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通过长期系统的实践教学活动,在持续的说课活动过程中,职教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专业实践经验、职教理论素养、专业品质、专业自主等方面会得到不断发展。

4.说课活动有利于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说课活动是职业院校教研活动之一,这种以教研室为单位的非功利性的说课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通过说课活动,授课教师把教学理念、处理教材的方法和目的、教学内容的分析过程与方法、学情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与学方法的采用、教学媒体的运用、教学过程的流程、练习和训练的内容以及学习的评价方法等问题予以阐释和说明。使同行教师了解其整体教学思路和教学意图,明确教学过程的设计方法及教学过程设计的依据。同时,同行教师也会从说课者的说课过程中发现不足和问题,从而引发思考,展开讨论,形成共识。这种非功利性的说课活动无疑会增强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二、说课的类型

以说课的目的(为什么说课)来划分,可把说课分成试讲说课、交流说课、研讨说课、考核说课、示范说课、评比说课等[4];以说课的内容(说什么课)来划分,可把说课分成专业课程说课、一门课程说课、单元说课、课时说课等;以说课的时机顺序来划分,可把说课分成课前说课和课后说课。不同类型的说课因内容的差异而有不同的要求。无论何种说课,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提升职教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文主要探讨课时说课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三、课时说课的内容与方法释析

(一)阐释教学内容(说教材)

教材及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因此,教师在说课时,一是要用简练的语言,说明所选用教材的版本、主编及教材的主要特点;二是要说明本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是要说明本课的具体教学内容,以及本课具体教学内容在本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四是要说明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所确定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为突出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也可单独列出予以阐述。阐释教学内容时,即要把“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阐释清楚,切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确定的不准确性。

(二)阐释学习者(说学情)

在现代教学中,必须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并把其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落实到教学过程的各个教学环节。因此,必须准确地分析教学对象的特点。一是要分析学生的认知发展、学习动机和学习风格等一般特点;二是要重点分析教学对象在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前的“三点”内容,即知识起点、技能起点、态度起点等,要把学生在学习新内容前的基础水平作一个简要分析,要准确分析和把握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即要把“谁学”的问题阐释清楚,切忌学情分析的空泛性。

(三)阐释教学目标(说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一是教师要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具体地表达“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使之具有精确性、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教学目标的设计符合教材与学情;二是要简要说明设计教学目标的方法。知识与技能是结果性目标,我们常用行为目标法表述。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是体验性目标,一般用体验性、过程动词表述。阐释教学目标,即要把“学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效果”的问题阐释清楚,切忌教学目标表述的模糊性。

(四)阐释教学方法(说方法)

阐释了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后,教师在说课时,还要说明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方法不仅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的学法。因此,说课教师在阐释教学方法时,一是要简要说明教师的教学方法;二是要重点说明学生的学习方法。教法和学法符合教学内容且具有可操作性,也应简要说明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即要把“用什么方法教”和“用什么方法学”的问题阐释清楚。切忌只说教师的教法,诸如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而不说学生学的具体学习方法的问题。

(五)阐释教学媒体(说媒体)

说明教学方法问题之后,还要阐释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问题,因为教学媒体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在说课时,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学生的认知特点、可获得的教学媒体,把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具体运用,即本节课使用何种教学媒体、媒体出示的时机、频率、效果等问题予以阐释,即要把“用什么手段”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阐释清楚,以便看教师在运用教学媒体时,是否符合教学内容和学情,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找到了最佳作用点和最佳作用时机。

(六)阐释教学过程(说过程)

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还必须通过具有逻辑关系的教学环节和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在说课时,一是要用流畅清晰的语言,把教学结构、教学环节或教学步骤、教学流程、教学活动的具体展开、师生双方的活动与互动、教学环节的衔接及时间分配等参与教学过程的要素予以阐释;二是要把动作技能的流程和操作规程及时间分配等问题阐释清楚,即把“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表述清楚,以便看教师的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教学过程是否科学合理,教学过程设计是否富有创意,切忌教学过程表述的不确定性。

(七)阐释教学评价(说评价)

教学设计主张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的一致性,即:先行确定教学目标,随后展开教学活动,最后实施教学评价。可见,教学目标也是教学评价的直接依据。因此,教师在说课时,要说明采用何种评价方式评价教学的效果,可采取多种形式检查和考核学生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水平。一是要具体说明根据教学目标所编写形成性练习题、测验题等;二是实践类课程要说明动手操作考核等。即把“如何评”的方式方法问题表述清楚,切忌只有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表述,而缺少教学评价的表述。

四、课时说课活动的评课

说课活动是由说课与评课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说课是评课的基础和前提,评课是说课的发展和深化。说课与评课有机结合,才能达到优化说课教师教学设计实施方案,提升教师教学设计水平的目的。通过评课这一环节,可以帮助说课教师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发现说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修正原教学设计方案,使其更加符合教学实际,更加趋于合理性、有效性和科学性。只有强化评课这一环节,才能获取说课活动的实效。

为了简便评价课时说课,依据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原理,根据课时说课内容要点,可构建课时说课评价指标体系,以方便同行、领导和专家等评价者实施评价,如表1所示。

参考文献:

[1]徐英俊.职教教师基本教学能力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8(7):53-54.

[2]徐英俊,曲艺.教学设计:原理与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