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进步的成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西部金融中心 高职院校 国际贸易 课程改革
入世后,我国金融业很多领域都实施了对外开放,外贸业也不断发展,对金融外贸人才的需求也大幅增加,随着成都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的意见》的出台,成都正朝着金融的“三中心”(即:区域金融机构聚集中心、区域金融市场中心和全国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后台服务中心)迈进。预计到2012年,成都市金融产业增加值将达到350亿元,占到第三产业的12%和GDP的6%;全市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将达170家,后台服务总部达到40家,金融从业人员达到30万人。这就要求有规模可观的大众化商贸教育来满足这些社会需要。
一、国际贸易专业的就业形势与需求状况
近年来,外贸毕业生迅速增加,使得外贸行业所需的人才渐渐趋于饱和。此外,全球经济的不景气,尤其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更是雪上加霜,沿海一带的中小型企业纷纷倒闭,中西部的外贸企业虽然受冲击较小,但也面临“减员增效”,总体上就使得我们外贸专业毕业生需求量大大减少。
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的意见》,无疑为重西部企业带来了福音。随着“四个平台”的搭建,成都将成为一个多元化、多功能的金融服务体系的,具备较强竞争力、辐射力的金融中心城市。届时,将需要相当数量与金融想关专业的实用型人才(诸如贸易、物流、银行、保险等从业人员)。如果说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外贸专业是高层次、国际化金融人才的主渠道,那么高职院校将成为基层甚至中层金融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我们抓住这一有有利时机,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积极展开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调研,适时调整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计划,在国际贸易专业开展课程教育改革。
二、我院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满足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中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就业的需求,对核心课程(必修课程)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增设部分延伸课程(选修课程)。
1.课程内容改革
根据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对高职学院经贸专业学生的知识技能新要求,在国际贸易专业中我们对原课程体系进行了科学的整合。
修改现有的《期货概论教学大纲》,其中增加农产品期货内容,包括菜籽油、玉米和生猪等农副产品的相关内容。
在《保险概论教学大纲》中增加农产品保险的内容。此调整既可以满足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中,农产品现(期)货交易中心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新环境下对就业市场的新需求,也顺应了保险行业的发展趋势。
在现有的《市场营销学教学大纲》中增加农副产品营销内容。该门课程我们可以放在大三开设,因为它是结合农产品基本知识和营销学基本原理的课程,需要学生有一定的专业基础,课程结构内容的重点可以放在如油菜籽、玉米、生猪等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中重点建设的三大农产品现(期)货交易中心所涉及的具有四川特色的农副产品的营销方法和渠道上。
为适应网上交易需求的变化,我们计划在《电子商务》课程中增加农副产品网上交易内容,包括农副专业网站的建设与应用,促进电子金融平台的搭建;在《网络营销》中增加呼叫中心内容。
在国际贸易开设的相关物流课程中,新增两个内容,一是在物流运输课程中增加鲜活农副产品运输内容的板块;二是在《物流管理》课程中增加“物流体系的网络化”内容,是我们的课程更加适应当前物流面临社会经济、产业、技术等方面环境的变化。
2.实践教学方面的改革
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实施来实现,课程体系由模块构成。为迎接金融中心建设下,新就业契机的到来,也为更好地实现专业教育的目标,我们认为在课程安排上,需要加强实践课程的建设,可增加一项实践性课程“金融柜面结算”的课程,并且增加配套实训室。
该课程根据现代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特点,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理论结合实践为出发点,按照项目来引领学生,以任务为核心,以活动为基点,采取模块化方式构建教学,主要包括“临柜柜员基础知识”、“钱箱、重要单证、印章、密押的管理”、“日初业务处理”、“人民币储蓄柜面业务处理”、“外币储蓄柜面业务处理”、“单位存款业务处理”、“贷款业务处理”、“柜面日终业务处理”。每个模块按照临柜人员面临业务特点的不同,划分为几个任务。通过学习,使学生进入银行后,可上岗、接手实际业务,最大限度地缩短培训与上岗工作的距离。
为配合理论教学,应该增加一些社会实践训练,例如:引导学生参观地方银行、外汇交易中心、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等;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加深和了解及初步运用。借助学科的硬件环境,实验室进行模拟交易和实际系统应用,全面锻炼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为学生提供接触金融市场和投资操作、金融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机会。
整合课程系统是开放的,具有专业拓展的灵活性,学生在把握基础知识技能课程、关联知识技能课程基础上,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专业的不同类别知识技能课程,以适应外贸行业不同岗位就业的需要,或适应向相邻职业岗位升迁的需要,更好的在金融中心建设的大背景下,选择合适的就业岗位。
注释:
“四个平台”是指构建方便快捷的支付结算体系;建成区域票据交易中心;申请设立股份报价转让系统和柜台交易试点,构建地方交易平台;筹建菜籽油、玉米和生猪等农副产品现(期)货交易市场。
参考文献:
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也为未来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最为严峻的挑战。从容应对挑战的唯一有效措施就是依靠农业科技。如何提高农业科技进步水平是当前农业研究人员和决策部门最为关心的突出问题。
一、 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概念和内涵
1、农业科技水平。
农业科技水平是指农业科技创新所达到的程度(能力的高低),它包括农业科研能力及其成果转化应用水平两个方面。它是一个反映国家或地区农业科技实力强弱的重要指标。
2、农业科技进步水平。
农业科技进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仅包含自然科学技术的科技进步,表现为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生产技能、技巧的提高及其应用于生产过程中所取得的进展称狭义科技进步,也称为硬科技进步。广义的科技进步除了包括狭义科技进步的内容外,还包括管理水平、决策水平、智力水平、制度创新等软科技的进步,如经济体制改革,组织管理和决策方法的改进,资源的合理配置等。广义科技进步一般来讲能较全面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科技进步水平。要更进一步全面理解广义科技进步的概念,必须正确把握以下几点:
①农业基础研究与农业应用基础研究水平提高。这虽然是一种基础研究,一旦应用于生产,潜力巨大,是农业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如生物科学的发展为生物技术的大力发展并在农业中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水平提高。这是农业技术进步的关键和核心,具体包括技术创新和技术革命,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成果一经推广应用,就可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动植物优良品种的选育,农作物栽培技术、施肥方法的革新,畜、禽。水产品养殖方法的改进,新型经营管理理念、方法的应用,管理体制改革、制度创新等。这里的技术创新是在原有技术基础上进行的部分改造和革新,而技术革命是指在日积月累的技术创新基础上使整个技术体系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如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广泛应用都将会带来农业技术革命。
③农业技术推广普及程度提高。一项农业科技成果必须通过推广,让技术应用主体普遍接受并应用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科技推广程度高与低,直接影响到科技成果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作用的大小。再好的技术,如果得不到有效推广,其作用也是十分有限的。
④农业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劳动者既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生产者,也是农业技术的使用者,还是农业技术创新的推动者,农业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农业技术应用水平的高低,从而影响着技术效率的高低。如果劳动者素质得不到提高,一方面先进的技术可能不被接受,另一方面即使新技术被接受了,也可能由于使用不当而难以发挥作用。技术的进步与提高,离不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3、农业科技水平与农业科技进步水平之间的关系。
农业科技与农业科技进步既有本质区别也有内在联系。它们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农业科技是农业科技进步的先决条件,是农业科技进步的保障和源泉,没有农业科技的发展,就谈不上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提高。农业科技进步反过来又是农业科技发展的动力、方向和目标,农业科研工作者总是根据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中而取得的结果去不断修正、创新自己的科研成果。
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第一,农业科技是一个纯技术概念,而农业科技进步既是一个技术概念,也是一个经济概念。第二,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提高可以有三种方式实现,一种方式是在科技水平既定的条件下,通过提高技术效率而导致科技进步水平提高;第二种方式是科技水平提高,而技术效率不变,也可以实现科技进步水平的提高;第三种方式是科技水平和技术效率都提高,可以使科技进步水平有一个较大水平的提高。第三,农业科技应用于生产实践中既可以产生正效果,也可以产生负效果,农业科技进步仅强调农业科技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取得的正效果,如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取得了负效果,则会导致农业科技进步水平下降。第四,农业科技水平高,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农业科技进步水平高;农业科技水平低,也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农业科技进步水平也低。农业科技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提高当且仅当农业新科技适应当地农业生产,并经过掌握农业科技的生产者应用于农业生产。
二、我国未来提高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战略举措
从以上有关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概念以及农业科技水平与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关系中可以看出,提高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一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二是提高农业技术效率。从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实际来看,反映我国农业科技应用水平的技术效率已经很高,特别是种植业的技术效率已基本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实现农业科技创新,努力提高我国农业的科技水平,以不断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根据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和当前农业科技发展的“瓶颈”制约,今后一段时期内应在以下方面实现战略性突破。
1、应在一些战略高技术领域和抢占科技制高点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现代农业的本质是发达的科技型产业。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想跟上农业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步伐,就必须赶上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浪潮,在一些关键性的重大技术领域保持领先。
①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应走在世界前列。经过20多年的发展,生物技术已经从探索实验阶段进入生产应用阶段,尤其是在现代农业生产的应用上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目前广泛应用于农业的生物技术主要有生物育种技术、微生物工程技术、转基因技术等。
生物育种技术:通过生物育种技术可培育出优良作物品种,以提高产量或培育出具有特种抗病、抗虫、抗逆的经济作物新品种。目前应用较多的先进育种技术有植物组织培养、有性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和诱变育种。
微生物工程技术:指利用微生物的特色功能通过现代化装备,生产有用物质或把微生物直接应用于工农业生产的一种技术体系。主要包括:第一,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农用工程微生物菌株;第二,利用微生物特有的转化、分解有机物和无机物的能力,制成微生物农药和微生物化肥。
转基因技术:所谓转基因技术就是把外源目的基因导入生物体,以定向改变其生物性状或得到预期的代谢产物,建立活体‘生物工厂”。
胚胎工程技术和克隆技术:动物的体外受精、胚胎分割、性别控制、核移植等胚胎工程技术和克隆技术已趋成熟和实现商业化,并将给养殖业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②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应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农业信息化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包括农业资源环境监测、农业生产、农业市场、农业科技教育和农业宏观决策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化。当前的研究重点:一是农业数据库和农业信息网络体系的建设,包括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农情信息和农业市场信息的搜集、整理、建库和网络体系建立;二是农业信息应用软件的研究开发,如农业专家决策支持系统,生态和生物系统建模,仪器设备的自动化控制软件等;三是研究符合中国国情的精准农业技术,即“3s”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技术。
③农业工程技术的研究开发应跟上时代步伐。国际上以精细化工、新型材料、自动控制、航空航天等为代表的现代工程技术加速了对农业的武装。紧密贴近作物营养需求,工艺农艺相结合以及高效、多元、无公害的肥料生产和施肥技术体系正在形成;灌溉正由传统的沟输畦灌向着激光平地与低压管道输水,精细灌溉与水肥药联用相结合的节水农业方向发展;工厂化种植和养殖,是工程设计、新型材料、自动控制、专用品种、专门栽培和饲养与植保防疫技术相结合的一种先进生产和管理方式。
2、应在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①农作物超高产新品种的选育应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始终将是我国农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当前我国的超级稻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突破,通过品种矮秆化和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我国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水平已实现了两次大的突破,现已育成了“两优培九”(籼稻)、“沈农265”(粳稻)等一批超高产新品种,每公顷产量能达11-12吨,目前正向选育每公顷能产15吨的超级稻品种前进。今后要在对超级稻进行继续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加大超级稻的产业化开发力度,同时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不断加强,使我国水稻育种技术始终处于世界前列。在继续不断推进超级稻研究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推进超高产小麦、超高产玉米等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确保我国人口不断增长条件下的粮食安全。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自主创新;科技;税收优惠
一、中原经济区科技发展的现状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中原经济区建设起步之年。1月底,在国务院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中原经济区被纳入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1年9月,中央政府颁布实施了《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标志着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河南未来发展开辟了光辉前景。在2012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期间,河南省成为首个“走进”博鳌亚洲论坛举办主题活动的省份。中原经济区这一国家战略,借力全球著名政经对话平台,走向世界。
河南作为人数过亿的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典型的产粮大省,目前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蓄势待发的关键时期,建设中原经济区,必须发挥河南科技自身优势,不断加强科技创新,为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三化’协调推进、科技发展的新路提供支撑引领作用。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经济区在科技发展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一)科技创新环境明显优化
围绕加强科技创新活动,针对科技计划管理、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税收抵扣、科技成果奖励、高新技术产业化、人才队伍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性文件,为加快科技进步,促进科技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政策和法制环境。
科技投入多元化,政府科技投入引导作用不断增强。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由2005年的55.61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74.76亿元,R&D占GDP的比重由0.53%提高到0.90%;财政科技投入由2005年的13.85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5.52亿元,增幅达到156%;企业逐步成为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由2005年的35.94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22.18亿元。
(二)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
实施企业创新能力培育科技工程。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活动,促使骨干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带动更多企业走创新驱动型发展道路。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步伐加快,新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目前河南省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新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0个,是“十五”期间建设总数的5.6倍,使河南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达330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674个,是“十五”末的4.32倍。重点实验室建设取得突破,新建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实现零的突破;新建省级重点实验室51个,目前总数达到75个,是“十五”期间建设总数的3.13倍。建设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成立了风力发电装备、盾构、生物疫苗、花卉、小麦、耐火材料、中药等8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探索产学研结合打造新兴产业集群的新机制,提升相关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三)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按照《河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部署,集中科技资源实施了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超高压变电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数字化装备关键技术、新药创制及中医药现代化等11个重大科技专项,共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项目54个,河南省财政科技投入4.19亿元,引导承担企业研发投入24.84亿元,新增产值406.61亿元,利润64.34亿元,税收23.29亿元。
中铁隧道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实施的“盾构成套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重大科技专项,研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盾构机中标北京、郑州、重庆等地铁工程,合同金额15亿元;为打造河南省数字化装备产业提供了重大技术装备和科技支撑;中硅高科实施的“千吨级多晶硅”、洛阳普莱柯承担的“家禽主要疫病新型诊断技术及新型疫苗研究与开发”重大科技专项、中平能化的“瓦斯轴承一发电一矿井热害治理”等重大科技项目,为禽用疫苗生物制品领域、节能环保技术产业提供了技术支撑。
二、中原经济区科技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
中原经济区的科技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特别是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还不适应支撑中原经济区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科技创新的内在要求,与建设创新型河南、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支撑实现两大跨越和中原崛起的战略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一)从整体上缺乏一套以促进科技进步为目标的税收优惠政策
一方面,我国科技进步的整体战略不具体,各领域指导方针不明确,科技进步与生产建设相对分离,大量存在重研究轻推广应用、重成果轻转化的现象,从而使税收促进科技进步的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对象不明晰,制定促进科技进步的税收政策缺乏必备的前提。另一方面,就已出台的各种优惠性规定而言,其出台的时期不一、宽严不一、方式不一,各种措施之间缺乏一个总的政策来指导,没有形成统一的整体,致使税收优惠的重点不突出、措施间协调性差、透明度不高,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税收优惠对象选择上不尽科学
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是以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中心,向沿海经济开发区、西部地区到内地一般区域递减的税收优惠格局,形成了不同层次的税收优惠,使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享受到了较多的税收优惠,而目前中原经济区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还未享受到较多的税收优惠。
(三)税制中存在阻碍科技进步的因素
1 税制结构不合理导致科技进步优惠政策的作用力度受到限制。目前,以河南为核心的中原经济区的税收收入主要依赖于流转税,所得税的收入比重较低。而在促进科技进步的税收政策中所得税是主体,就严重制约了以税收优惠手段来促进科技进步的作用力度。
2 我国流转税体制方面存在不利于鼓励企业科技进步的因素。目前我国已全部实现了增值税类型的转型,现代科技开发和科学研究的前期投入资金数量大,但特许权使用费、无形资产等不得在进项税额中抵扣,这又进一步加重了企业的税收负担。
3 税收优惠对象缺乏针对性。税收优惠只针对科研单位与科研成果,而非针对具体的科技研究开发活动及其项目,这一做法使得政策的受惠对象仅限于那些已经和能够获得技术开发收益的企业和单位,而对那些急需进行科技改造的企业和正在进行中的研究开发活动缺乏应有的鼓励措施。事实上,一项成功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的科技成果一般要经历课题立项和实验室非军事化、开发研究和产业化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风险大、收益小甚至没有收益,应是政府扶持的重点。
4 税收优惠形式单一,往往局限于税率式优惠方式和税额的定期减免,侧重对事后的利益让渡,而在R&D费用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投资抵免、延期纳税、亏损结转和提取风险准备金等方面缺乏实质性的优惠措施。
5 目前科技税收优惠内容不完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缺乏个人所得税方面的优惠政策。由于培养一个高科技人才的时间长、花费多,这就使得企业必须支付高薪给高科技人才,这样才能吸引高科技人才到企业来工作。而我国现行的税收政策中,对高科技人才的收入并没有真正的个人所得税优惠,致使高科技人才流向海外。
三、中原经济区在促进科技进步上的税收优惠政策建议
科技创新事关民生,事关未来,是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未来发展的战略主线。科技创新决定科学发展,决定持续提升,决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决定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成效,是我们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支撑、内涵和精髓。要将中原经济区最终发展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就必须有强有力的动力支撑,这个动力支撑主要来自于科技创新。只有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科技创新上,依靠科技创新的动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活力,才能实现河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税收优惠政策应作总体性的战略部署
根据我国技术进步的总体战略部署,制定税收科技进步纲领,以法律的形式明确税收支持科技进步的方针、目标、重点、鼓励形式、优惠程度以及优惠资金的管理、使用范围和财务处理,以此作为税收科技进步的总政策,形成税收激励科技进步的新机制。同时,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外科技税收的理论和实践,并注重与国际惯例相一致。
税收优惠必须突出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与国家科技发展计划保持一致,确定重点扶持的对象,优先鼓励科技水平高、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并能使生产效率显著提高的高新技术企业与科研项目的发展。
(二)重视高级人才的同时,也要给予青年科技工作者以适当的关注
在人才支撑方面,要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尤其是加快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对人才的需求,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是发挥3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优势,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大力培养装备制造等战略支撑产业、新能源与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和能源、交通等战略基础产业急需紧缺的专门人才。二是发挥27个国家级、22个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尤其是深化以增强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大批创新型科技人才,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科技人才支撑。
在地方科研机构中,不少机构更想直接引进正高级专业人才,希望请来就用,而忽视青年人才的特殊作用,违背了科研规律,当然不利于科学研究的正常发展。更有甚者,有些科研机构缺乏青年人才,使创新活力很难提升。重视高级人才的同时,也要给予青年科技工作者以适当的关注。
比尔·盖茨创办微软时,年方20岁;史蒂夫·乔布斯成立苹果电脑公司那会儿,也不过21岁。全球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中,70%以上是由年龄在3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才完成的。培养和选拔年轻人才,对科技发展是何等重要。年轻人创新活力充沛,最容易出新招,最具创新性。发达国家一再强调创新团队中年轻人的极端重要性,就是这个道理。
(三)加大对中原经济区重点企业扶持政策的力度
河南有很多优势产业,比如化工、钢铁、煤炭、小麦等。但这些优势产业和新兴的一些产业相比,又具有一定的劣势。要保持其良好的发展势头,就要通过科技创新,走循环经济的路子。
没有知识积淀,没有长期的工作经历,一定搞不了科技创新。在美国,专利大部分是生产第一线的人或普通老百姓获得的,实验室里获得的只占20%左右的比例。
中原经济区建设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可争取国家税收政策的一些倾斜,如可确定重点扶持的对象,加大对中原经济区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的税收优惠力度,对科技投入达到一定数额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可与高科技产业享受同等的优惠政策,以尽快实现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技术革命的主要载体是企业,能够向产业转化是企业最大的优势,如河南可与中石化成立一个科技创新合作平台作为试点。
(四)随着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采取多样化的科技税收优惠形式
目前,我国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以直接优惠为主,通过定期减免所得税、运用低税率、进行税额抵免等,其优点是直接减免了纳税人当期的应纳税额,方便征纳税双方掌握,但是也造成了国家税收收入的直接减少,而且容易引发逃避税的行为。间接税收优惠包括投资抵免、亏损结转抵扣、费用的扣除、提取各项风险准备金等,它虽然在一定期间减少了国家的应征税款,但政府依然保留了对企业今后的征税权,对企业来说相当于从政府那里获得一笔无偿贷款,有利于增强企业发展的后劲。同时制定完善的间接税收优惠政策,能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市场的导向作用,由此引导企业的健康发展。所以,当务之急是用税收优惠的办法鼓励企业建立科学技术开发基金,初步设计为开发基金按企业销售额的一定比例提取,并允许在税前扣除,使企业降低技术开发的风险,增强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需要指出的是: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应根据“弥补风险”的原则,及时加以调整,以避免出现僵化。这方面应对高新技术企业适用优惠税率和其优惠措施有一定的时间限制,随着其收益的逐渐增加或其产品、成果已不属于高新技术的范畴,应及时恢复按照正常税率实行征收。这样做的结果既可以促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生产力,又可以有效地避免税收优惠的滥用,达到公平与效率并举的双重目标。
(五)选择合理有效的税种实施税收优惠
首先,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作为三大流转税,同时又是间接税,其税负可以转嫁。政府对这些税款不予征收,就相当于政府分担了企业的风险,因此这些税种是可以作为对科技发展实施有效税收优惠的税种的。所得税作为直接税,由于其税负难以转嫁,但实施税收优惠可以对纳税人从事科研活动和取得的科技成果进行事后的奖励;企业所得税的税前扣除、税额的投资抵免等税收优惠政策又可以对科研活动进行有效的事前扶持与风险共担。其次,随着两个所得税的合并及增值税的顺利转型,可逐步使优惠税种以目前的所得税为主转为直接税和间接税并重。
(六)税收优惠政策的重点应放在技术的研发及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上,努力使企业成为科技进步的主体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比例低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缺少将两者结合起来的体制和良好的运行机制,二是许多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科研成果原来就没有市场需求的“技术种子”。如果企业真正成为科技进步和R&D活动的主体,就必须消除上述两个原因,从而提高技术进步成果的利用率。企业成为技术进步的主体,就要对企业的R&D投入实行税收倾斜,促进企业增加这种投资。
1 对中试产品给予税收特殊优惠。对随同科技成果转让的样品样机和设备以及列入国家级的中试产品应当实行先征后返还增值税的扶持优惠政策,以减轻企业实验、中间试验风险,促进科技成果的运用和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首先,感谢你们长期以来对我县科技工作的关心与支持!并对你们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所作出的突出贡献致以崇高的敬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一个企业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始终离不开科技创新。县科技局是县政府建设创新型、实施“科教兴县、工业强县”战略和推进科技进步的重要职能部门。为了全县企业更好、更快地依靠科技进步做大做强,我们将以“务实、创新、优质、高效”的工作理念,竭诚在申报科技项目、开展科技创新、进行产学研合作和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为全县企业提供服务和帮助。
一、科技服务企业的主要业务
(一)申报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如:科技支撑计划(原科技攻关计划)、科技开发与产业化计划(星火计划、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计划)、对外科技合作计划、科技条件平台与人才计划(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计划、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计划)、基础计划(自然科学基金计划、软科学计划)、火炬计划、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重点新产品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计划等。
(二)帮助企业申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
(三)帮助企业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申报。
(四)科技成果鉴定和奖励工作。1、县科技局牵头组织省、市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并推荐申报县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组织县内有关专家进行县级科技进步奖的评定,对获县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的科技成果,县人民政府分别给予4000元、3000元和2000元的奖励。3、县政府设立企业创新产品奖。年内获省高新技术产品或省重点新产品的,每个产品一次性奖励1万元。
二、科技服务企业的主要成效
关键词:技术进步;税收优惠政策;财政政策
一、 发达国家财税优惠政策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在经济信息化、全球化的基本趋势下,美、日、欧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竞相凭借自身在技术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力度。在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下,信息产业、生物医药工业、金融服务业等新兴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通过科技进步基础上的产业结构转型,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作为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技术进步主要依靠市场力量的推动,但政府财政在科技进步方面的作用也是极其重要的。在发达国家,在每一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政府都有一个明确的产业技术政策,并通过研发补助金、委托费和政策性融资等财政手段确保产业技术政策的贯彻落实。为了推动本国的科技进步,西方发达国家都特别注重加大对科技进步的投入力度。如美国、日本于1999年政府用于r&d财政投入占当年全国r&d总投入的比重分别为27%和22%。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联邦政府用于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经费每年都维持在10多亿美元的水平。根据经济成长、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所处阶段的不同,西方国家财政对科技进步的支持的范围和手段也会有所不同。在经济发展初期,财政一般主要通过补助金、开发委托费、政策性贷款和优惠税收政策等形式重点支持主导产业的技术开发。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政府财政政策的重点主要转向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政府通过资助各种基金会、研究院所和产学研联合体等进行产业技术开发,并通过知识产权的转让,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在技术进步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环节上,西方国家一般通过政策性融资和税收优惠政策予以扶持和引导。如日本政策性投资银行根据政府有关政策意向,向民间企业提供低息贷款、担保、购买企业债券,对民间金融机构进行补充融资和奖励。在西方国家,财政对技术进步的扶持和引导,一般都是以项目为核心,以客观标准为尺度,实施非专向性补贴政策。
二、 发达国家对中小企业具体优惠政策
在对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支持方面,美、日等西方国家都有专门针对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政策、法律和政府职能部门。美国政府通过政府采购等手段对中小企业予以扶持。具体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在对高新技术产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的环节与方式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支持科技进步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体现为事前扶持与事后鼓励相结合,将对科技开发的重视与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视有机地结合起来。基本的做法是:
一是对企业投入的研究开发经费给予优惠允许企业按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或全部抵缴所得税。如法国政府规定,凡研究开发投资比上年增加的企业,均可以申请按增加额的50%抵免所得税。
二是普遍实施加速折旧政策。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固定资产的平均折旧年限仅10年左右,年折旧率为11%~12%。通过加速折旧政策的实施,以加快技术设备的更新。
三是建立科技发展准备金制度,即允许企业按照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科技发展准备金。如韩国税法规定企业可按销售收入的3%(技术密集型企业为4%,生产资料产业为5%)提取技术开发准备金,并允许在3年内用于技术开发费、技术信息和培训费及有关技术革新计划资金等方面。
四是注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如美国税法规定公司委托大学或科研机构进行基础研究,所支付的研究费用的65%可以从所得税中予以抵免,并对新产品的中间实验产品给予免税优惠政策。在科技税收优惠的税种选择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三大税种上。发达国家一般都将公司所得税作为科技优惠的重点。在增值税类型的选择方面,西方发达国家一般都选择消费型增值税。在个人所得税方面,对个人获得的科技奖励、特许权使用费收入都实施优惠措施。
西方发达国家科技财税优惠政策的具体做法,对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的中国而言,具有特别重要的借鉴意义。近年来,随着国内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跨国公司已经开始将中、低技术向我国转移,在部分领域,高端技术也开始向我国转移,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将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制造业转移到中国。从我国国
内企业的现状来看,整体技术水平还较为低下,受技术开发力量、技术开发经费等的制约,企业技术开发能力还相对弱小,技术创新严重不足。在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三、 发达国家财税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1. 要充分利用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的有关规定,在3年过渡期内继续保持原有的有关促进技术进步的政策的同时,应逐步建立一个以政策性银行的低息贷款、向研究型机构的r&d活动提供财政资助和特别财税政策为主要内容的促进技术进步的政策模式。3年过渡期满后,政府贷款利率或贴息水平必须控制在wto相关规则允许的范围内。财政的资助必须是非专向性的,并不超过工业研究成本的75%或部分前技术开发活动成本的50%。 2. 进一步加大对技术进步的投入力度。鉴于长期以来政府研究与开发投入的严重不足,可以考虑规定一些硬性的指标,要求政府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及财政收入的比重必须达到规定的目标值。安排的科技经费要集中用于加快发展高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以推动新兴产业的崛起,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要用于我国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使传统产业能够焕发出新的活力。在科研经费的使用方面,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严格的招投标制和课题负责制,确保政府科技经费的有效使用。同时,政府科技经费的使用应坚持有偿使用与无偿使用相结合的原则,凡基础性研究,政府应实行无偿投入,应用研究及实验发展方面的经费投入以坚持有偿使用为原则,政府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以贷款的方式向科研机构、大学、企业及其他机构提供资金,这些相应机构必须用自身的科研成果转化的收入来还本付息。
3. 财政扶持项目应突出重点,讲求实效。在政府财力相对有限的情况下,运用财政扶持和引导技术进步必须要突出重点,讲求效率,而不能遍地开花。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技术改造项目应重点选择关系国家安全的产业、公益性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竞争性产业。
4. 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的扶持力度。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为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提供支持的制度体系,建立和完善促进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法律法规,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制度保证。政府财政可通过税收优惠、财政投融资及政府采购等手段,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的扶持力度。为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还可从信息、技术人员培训及其他服务等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支持。
5. 必须通过各种财税政策手段的综合运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在财政政策手段的运用方面,首先必须充分运用好财政贴息这一手段。高新科技产业是高投入、高风险的投资领域,对这一领域,除国家进行少量的直接投资外,可以借助于财政贴息杠杆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该领域。财政贴息向高新科技产业适度倾斜,加大对该产业的政策扶持,有利于拓宽融资渠道,推动该产业的发展,并相应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使整个产业结构能从低级化状态向高级化状态转化。在传统产业部门,通过财政贴息手段的运用,使企业在技术改造缺乏资金的情况下,能够以国家信用作支撑,获取金融机构的贷款,充分调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积极性。
6. 必须改变我国的税收优惠政策,实现税收优惠由区域倾斜转变为向产业倾斜。税收优惠政策措施要能体现和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的基本要求,对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及其他需要积极鼓励发展的产业,应根据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税收优惠。在流转税方面,除实现增值税的转型外,应对高科技产业在增值税政策方面实行适度倾斜,使高科技产业增值税整体负担率能大幅度降低。对进出口税收政策要做出适当的调整,改变目前进出口环节大面积实施税收优惠的做法,应只局限于对高新技术及设备的进口,视不同的情况给予税收上的优惠。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应按照税收的国民待遇原则,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特别是在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上要尽快统一。统一后的税收优惠政策,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充分体现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可实行减免所得税的税收优惠。在运用减税、免税、低税率和零税率等直接税做优惠的同时,更要特别关注加速折旧、纳税扣除、税收低免、投资抵免、税收饶让等间接税收优惠方式的运用,实现科技税收优惠方式的多元化。
7. 要充分发挥政府采购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作用。随着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推广实施,政府采购规模将越来越大,政府采购的范围也将日益扩大,相应地政府采购活动对国民经济总量及国民经济结构所产生的影响将越来越大。为了扶持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企业技术进步,在政府采购方面,必须尽可能地多采购本国产品,对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实行倾斜。只有在国内不能提供或技术性能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才可考虑采购外国生产
的产品。
参考文献:
1.刘群,李倩.发达国家科技税收优惠政策的运用.经济日报,2002-11-19.
2.刘建民.加入wto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税收政策选择.财政研究,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