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提高教学能力

如何提高教学能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提高教学能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如何提高教学能力

如何提高教学能力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教师教学能力 综合素质 优化途径

教师的知识是非常复杂的,由于教学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活动,教学中广泛存在对话,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各种知识相互融合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为了能给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下面介绍几种教师在教育教学岗位上提高自身知识素养的可供选择的途径。

一、学历教育

学历,本义指学习的经历或受教育的程度。学力,一般指个人在学识上达到的程度,既包括学习者通过学习所达到的知识、能力、技能、技巧等方面的水平,又包括在现实水平上所具备的今后学习的潜力。在学习中升华,多方摄取信息,争做通才教师。如在职攻读学位、外出进修、访学、参加学术研讨会、旨在提高学历层次的学习等,系统全面地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以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能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关于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是他知识视野中的起码知识。只有当教师的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时,他才能成为教育过程中的真正能手。”当今教师,必须加强对与自己教学专业相关的边缘学科知识的了解和学习,不断将新学科知识融入自己的专业知识中,提高和完善教师智能素质。

二、进修培训

现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科学知识日新月异。教师应该更新知识,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实践中探索,阅读理论书籍,适应课改要求。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班包括脱产学习、半脱产学习、函授学习等。学校是培训的主阵地,教师是培训的主体,教师可以从自己最为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最感兴趣的专题入手,确立课题,自定培训目标、自修培训教程,并根据学习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总结学习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随时随地改进自己的工作,在自察、自省、自评、自己总结的基础上,进行教师互评、校长导评、专家审评,力求使每一位教师学会学习,使他们在参与群体学习活动的同时实现个性化。

三、相互交流

在借鉴中感悟,加强相互交流,提高工作效率。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经形象而生动地评述群体优势: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教师与社会发生横向的学术联系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教师在参与这些学术交流后可以及时提高自身智能和教学水平,把最新的学术及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有利于克服教学脱离时代、脱离生产和生活实际的弊端。也可以以课堂教学培训和课题研究为突破点,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理论素养,例如:研究课、优质课评选、骨干自身示范课等多形式的课堂教学研究与交流,逐层推进,相应的指导、培训和评课跟进不仅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全面展示了各教研组的课堂改革成果,而且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均给老师们提供了典型课例与学习榜样。

四、自学反思

鼓励教师自学,不仅博览本专业知识,还要尽可能地涉猎相关教材书籍,同时关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资料及教育心理学书刊等,还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反思性教学(reflective teaching)又称反思性实践(reflective practice),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际师范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活动。它是培养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反思中前进,国外有学者提炼出“经验+反思=成长”的公式。要由知识传递型教师成长为学者型、专家型教师,反思是必经之路。教师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反思成为对过去教育教学经验的一种回忆、思索、评价的过程。这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思,同时是做出新计划和行动的依据,以达到增强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进步和提升教师专业化素质发展的目的。自觉的反思是理性的,应该是教师已认识到反思的重要性,寻求在正确理论的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持续不断的批判性的思考。

五、课题研究

开展教育科研,是一项具有探索性的工作,能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地观察现实,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科学地分析教学活动,进而探索其中的规律,有效解决其中的矛盾和问题。引导教师在现实与反思中选择课题、设计课题,制订研究计划,开展专题研究,使课题研究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六、微格教研

微格教学由美国斯坦福大学首创,主要用于培训师范生掌握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和方法。具体而言,微格教学就是将复杂的教学技能分解细化成许多具体单一的技能,如导入技能、教学语言技能、提问技能、讲解技能、变化技能、强化技能、演示技能、板书技能、结束技能、课堂组织技能,等等,并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摄像机、录像机、全场录音系统、视音频遥控系统、视音频切换机等,对受训者的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和反思,然后通过专门而反复的训练,使之掌握某种技能和技巧的小规模教学活动。其特点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训练课题微型化,技能动作规范化,记录过程声像化,观摩评价及时化。

只有适合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才是最好的。选择合适的知识优化途径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促进自身素质的完善、发展,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俐,刘波.案例教学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护理研究,2005.

[2]张淑凤,王海杰,王磊.浅谈反思性教学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卫生职业教育,2010.

[3]周正怀.教师继续教育的要素融合观初探.成人教育,2007.

如何提高教学能力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校英语 英语教学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a)-0005-01

英语教师职业随时展而产生,具有职业角色多样性和教学能力发展性的职业特点。角色的多样性指:英语教师要完成教学、科研和服务三大任务,需要与不同的群体打交道,在充当传统知识传授者的同时,又是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者和心理人格的建构者;课堂教学和班集体的管理者;社会科研活动的组织者;与家长和社会沟通的协调者;英语教师本人还是专业理论的学习者和教学方法的研究者……角色的多样性,要求英语教师必须具备多种能力,否则很难成功实现角色转换,无法胜任教师的工作。

既然我们目前的教育业已转向市场行业,学生为消费者(尽管教师、学生双方都还未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那么,为了有竞争力,尤其为了能长远地站住脚跟,立于不败之地,教师们就必须树立品牌意识,如同市场上名牌产品或“信得过”产品一样,教师们必须精心打造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经得起市场考验的、受学生欢迎的名牌精品。

英语语言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能力也是多样的。在对英语教师的职业活动中所需能力的难度和能力所处阶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以下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的英语教师在真实的环境中应用和检验其所学专业知识和所获取的经验,通过不断的反思来改进他们的教育和学习方法。在同事的支持下,他们尝试不同的教学和评估方法,树立起在学校教学方面的声望。这一阶段的英语教师的工作中心是课堂教学,同时他们也意识到学校里课程编排设置等研究活动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这些活动。

第二阶段的英语教师不断应用各种有效的教学原则,增进教学效果;在满足学生需求方面,表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这一阶段的英语教师已经具备处理各种复杂教学问题的能力。这种专门的能力使得他们能有效地与不同水平的同事合作,在专业理论和实践上互相帮助,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估工作。他们这一阶段工作的中心仍是课堂教学,然而,已经在学校里更大的范围内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

第三阶段的英语教师在业务上已经日趋成熟,他们可以在教学和评估的实践中灵活运用一些有高度创新性的方法。虽然像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时候一样,他们的首要工作是教书,但是,此时已经扮演了重要的领导组织管理角色。虽然主要任务是教书,但是已经在学校教学计划的发起和制定中起到领导作用,并注重与同事和学校中其他部门进行集体合作。

可以看出,这三个阶段表现了教师能力逐渐成熟完善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向体现在英语教师的活动范围逐渐从课堂扩大到了英语教研室和学校,活动领域从教学扩大到了科学研究和学校整体范围内英语教学的管理,工作风格更具有主动性和灵活性。需要指出的是,教学实践的长短不是决定英语教师所处发展阶段的唯一因素。例如,工作实践不是很长的英语教师也很可能会具有第三个阶段所具有的能力;而一个经验丰富的教师在新的工作环境中也许只能显示出第一阶段的能力;况且,处于第二阶段的教师,可能由于个人性格或专业原因,无论如何也不能达到第三个阶段教师所表现出的领导和组织才能,或者即使表现出领导和组织才能,也会存在程度上的差异。

与教师角色的多样性和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责相适应,英语教师的能力工作内容可分为五个横向的一般性纬度,每一纬度的能力水平均反应在三个纵向的发展阶段上,这为英语教师的能力结构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立体框架。

教师,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结果和要求,而且,历史的发展也不断对教师职业提出新的要求。在知识经济和教育改革的旗帜下,提高教育的效果和质量成为对教师职业的新要求。如何提高自我,适应新的职业要求,应该是每一个英语教师思索的问题。在认识英语教师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基础上,优化自身素质和能力结构,提高能力水平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经验有其合理的成分,需要继承和发扬,但是,时代在进步,许多老办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一味依赖老做法是行不远的。英语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不断进行科学研究,把先进的教育学、心理学和信息科学的新理论应用到教学的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只有积极投身到教学科研中去,广大英语教师才能实现从经验型教学向科研型教学的转变,提高英语教学的实际效果。

能力是一个综合性指标,是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教师的职业生涯就是其教学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英语教师要树立能力培养的目标。初为人师,面对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新的英语教师要完成能力横向层次的构建,首先实现知识向第一纬度能力和第二纬度能力的转化;然后认识到能力纵向发展的必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启动和发展第三纬度的学习能力,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丰富教学的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积累教学经验,增强教学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目前,互联网、多媒体使用技术的迅速发展已对教育形成深刻冲击和影响。人们普遍认为将现代技术与教育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发挥现有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高校英语教师应抓住这个机遇,学习并掌握使用信息技术的方法,利用电子邮件、上网、声音邮件、多媒体等获得信息,并使自己的课堂能因多媒体的存在而锦上添花。

如何提高教学能力范文第3篇

【关键词】:概念教学 能力培养 教育质量

所谓能力,是使人们顺利完成某项活动的心理特征。物理学方法论告诉我们:“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和解题能力。”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能力,使学生顺利地完成课堂中的学习任务,是当前摆在物理教师面前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也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途径。现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就能力培养问题,浅谈如下:

一、能力在概念教学中的培养

物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这些能力,使其更具有操作性?首先在概念教学中不能只强调结论,而应重视其形成过程。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引入某概念,此概念是在什么基础上建立的,某规律是通过什么实验总结出来的,或在什么基础上推导出来的;科学家的概念的产生和发展、规律的发现过程中起的作用是什么,他们又是怎样思考的?若是从这些方面去讲,那么理解得就会比较清楚,应用起来就比较得心应手,便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当然用什么方法,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和观察、实验的能力。如讲比热概念时,首先通过演示实验总结出结论:“质是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相等”为了比较物质这种性质上的不同,物理学引入了比热的概念,然后讲怎样定义,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比热的概念,对比热的概念加深理解,热量计算公式也就轻而易举地推导出来。

二、能力在实验教学中的培养。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知识包括所有的定量、定律、基本概念,都是人们经过观察、实验、推理等系列活动归纳总结出来的,学生实验课的目的,一方面是获得感性知识,加强对所学知识的能解应用,另一方面则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逻辑推理能力。为此,在实验课的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亲手操作,得出实验数据后引导他们分析、思考、讨论,总结、归纳最后得出结论。例如,欧姆定律的得出,首先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当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强度跟电压有什么关系?当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电流强度与电阻有什么关系,最后通过总结、归纳得出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再如,课本中的每一个小实验,也要鼓励学生认真去做,帮助学生找器材,对做得好的同学要及时表扬;让他们带动全班同学,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学习物理的兴趣。总之,物理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以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能力在习题教学中的培养。

教学实践中常常会遇到学生在课堂上听得明明白白,下课解题却束手无策的情况。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除了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原理、理论体系的理解之外,还需要在解题方法上下功夫。因此,指导学生的解题方法,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尤为重要。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我们不能采用简单的老师讲例题,学生做练习的方法,不能提题海战术,而应采用科学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指导学生解题。实践表明,教师生动精辟讲述,学生只能达到领会水平,要达到应用水平并形成技能,就非经过本人解决问题的实践不可。古人云:“授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今天在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倒不如说:“授人以渔,不如与人同渔”。例如:电学中变化电路题,在物理中考计算题里是必定出现的题目,学生又往往对此类型题感到棘手。在解决此问题时,关键是教会解决此题的分析方法。如对此类题要掌握三大基本环节:一是题图对照、侧重识图、二是疏理条件,抓住关键、三是合理应用公式,灵活选择解法。即在识图时,认准连接方法,抓关键时,找出关键字眼。如灯在正常发光时说明它在额定电压下工作,电灯电阻不变,电源电压不变,串联电流相等,并联电压相等。运用公式时,要搞清公式的适用条件,不能盲目地乱套公式也不能只看结果。重要的是掌握题目的分析过程,否则将不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开发潜能,实现教育质量飞跃。

素质教育水平如何,最终要落脚到课堂教学中,具体途径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面向全体学生,正确处理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两者关系。

一堂物理课, 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等主要依靠教师精心设计,合理安排,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能力基础,正确指导。“导”的如何,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指导学生去主动地学习,创设课堂境界,充分发挥学生的眼、耳、手、口、脑等多种感官的功能,从最大限度地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只有精心备课,既要研究教材又要研究学生,既要研究教法又要研究学法,才能实现主体和主导的最佳结合。

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是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和体现。

科学的方法和能力是相互依存的,素质教育特别要求教师要传授给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因为学好物理知识还是感性的,能力的培养都是非常重要的。物理的思想与方法是物理学发展的灵魂,也是一把物理教学的钥匙。学生能否学好物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学到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特点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应加以有效利用。

3.丰富第二课堂,培养学生个性特长。

如何提高教学能力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中生物自主学习能力提高

有些乡镇学校在高考验收成绩的时候考得比城市学校好, 并不是因为它们的教师学历高或能力强,这些学校的教师的各方面综合素质恐怕离许多的城市学校教师相差甚远,办学条件也有限,但这些教师重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使得教学质量明显改善。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显得非常重要。自主学习,就是人有一定的自习能力和学习的意识,摆脱对他人的依赖。笔者结合高中生物教学经验,谈谈教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几种方法。

一、体现教师的魅力

1.唤醒灵性。

每个学生的成长历程中知识的积累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初中生物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精彩,高中生物让学生从表观现象的感知延伸到对系统、细胞与分子的角度去分析。教师应唤醒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并为他们插上翱翔的翅膀,引导他们探索大自然的奥妙,放飞梦想。

2.创造快乐。

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快乐的,启发式的教学让学生认识自身蕴藏的巨大潜力。教师应具备一双慧眼,发现快乐的源泉,与学生分享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礼物,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快乐的体验,使被动式的学习变为主动式的学习。

3.协调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怎样确立?在课堂上教师的角色是一位学者。“人无完人,学无止境”,“三人行,必有我师”。在对学术的追求上,师生的关系是互助的。教师应该带着一颗谦虚的、不断进取学习的心与学生共同去探导科学,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能超越教师,在发现新的问题时,也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课后与学生的关系是益友,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态,在生活上更要给予一定的关怀,人文的关怀会让人备感心暖。

4.用心倾听。

倾听是尊重的一种最佳表示,表示你看重他们。倾听等于教师是在对学生说:“你的想法、行为与信念对于我都很重要。”如果教师想引导学生靠近正确的思维,最好的办法是听听他的意见。教师知道学生想法的出发点,分析问题时就能找到问题存在的关键,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5.内心微笑。

人是一种有感情的动物,动之以情、攻心为上是教师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法宝。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都充满激情与热情,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生命科学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教师乐观、积极和进取的人生态度,会在学生中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6.眼神恰当。

眼睛是反映人的内心活动的一扇窗子,它具有反映深层心理的功能。眼睛的动作一向被认为是最明确的情感表现。有些学生较内向,但对生物学深感兴趣,教师对此类学生提供、营造机会让他能充分地展现自己,给他一个肯定的眼神,这是对他最大的鼓舞。

二、实现适当的放手

高中阶段学生的特点是:思维的独立性、批叛性快速发展,不盲从他人意见,自我评价日趋成熟,自尊心增强,自我教育学习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结合上述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新课程的教学工作,充分利用生物学自身特点开展生物学的课外科技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以快速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搜集恶性肿肿瘤防治方面的资料;搜集有关试管婴儿的资料;调查学生之间的性状差异;开展关于转基因食品的辩论赛,调查场植物激素应用;用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的实验;调查昆虫外激素的应用,制作昆虫诱捕器;调查当地农业生态系统,设计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尝试制作酸奶,等等。

课外活动对学生学习潜力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学生成绩之所以不好,是因为他们信心不足,意志薄弱、智力较差、综合能力不强。有趣的、能给学生带来乐趣和成功的课外活动,能使他们在最大范围活动中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后进生在吸引人的、有趣的领域内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在同学、家长面前“炫耀”,这是他们提升自信心的力量源泉。

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无论他的学习成绩如何,学习能力如何。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活动内容与课堂知识学习的联系,或许在活动中要用到课内学到的知识,或许在活动过程中学到的方法可以应用于课堂学科学习。建立了这样的意识,学生不仅能快乐地作研究或者活动,而且学习成绩会很快地提高。

三、进行多样的引导

1.思维导图教学,处理好想象与联想的关系。

学生为了考试,被动地学习那些抽象、无趣的知识,健忘是很正常的事。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想一想本节课有哪些知识跟实际有联系,在实际生活或生产中有应用,哪些方面有什么样的事例能让学生感兴趣。兴趣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教师只有抓住兴趣,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在生活中能够遇到但不能用已有的知识去解答的问题,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立刻要想知道的欲望,教师引导他们应用高中生物学的知识去解答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笔者在教学中曾对溶酶体细胞器的作用与现实生活的一个现象紧密联系起来:以“鱼死后在什么时候清蒸味道最鲜美”的悬念设置导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教果。教师在教学中不断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慢慢去体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体形态结构和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规律,生物体的组成物质和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规律,生物体整体性、层次性规律,遗传部分的知识规律,等等。学生便会在不知不觉中自主地学习,不断探究并掌握学好这门学科的方法。

2.比较教学。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意义记忆比机械记忆有更多的优越性,能识记得更快些,保持时间长久些。教师用比较法教学可以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把难以理解的材料容易化,使学生懂得知识的区别和联系,了解知识的本质特征,从而达到意义记忆,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例如对生物学概念的讲解,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应用生物学专业术语简明扼要地概括生物学知识能力的训练,而且要坚持下去,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就会不断提高。比较是一种复杂的脑力活动,教师运用比较法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透彻,掌握牢固,而且能使学生逐渐学会总结出比较的一般方法。

四、提升业务素质

精湛的生物专业知识是生物教师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物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的本质区别。21世纪的中学生物教师应扎实地掌握好生态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理学等专业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基本结构、发展、现状及趋势,密切关注本学科的发展、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在内容把握上要与社会实践活动密切联系,发挥生物学的科技功能,促进科技的进步。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史上每一次重大突破的取得,都和实验密不可分。高中生物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实验研究能力和实验技能,例如研究课题的申请,实验设备的准备,仪器的操作、调试技能,生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技能,动植物的解剖和观察技能,显微标本的制作和观察技能,生物的养殖、栽培技术,生物简图的绘制技能,等等。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应参与其中,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探究、实践探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每一位教师应该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灌输自信给学生,不断激励学生,促进学生的成长,让学生喜欢挑战并勇于创新,并要求学生具有善于应变和开拓局面的本领,让学生最终能造福社会。

参考文献:

[1]刘恩山,汪忠.《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如何提高教学能力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日语听力课程 日语听力教学 学生听解能力

随着外语教学改革的蓬勃发展,听力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日语听力教学方面,如何突破传统的日语听力教学模式,做到与时俱进,切实有效提高日语听力教学质量,就成为日语听力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

日语听力,即听解日语的能力,是指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对语言、词汇、句型、语法现象的识别与理解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语言知识,结合该语言的特点,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效地、正确地理解所听内容的能力[1]。听力教学的目的并非仅仅是停留在让学生听懂材料的层面上,而更应该通过听力实践教学,使学生逐步掌握听力理解的方法和技巧。听力课程有别于其他科目的特殊性就在于:以学生“听”为主,教师“点”为辅,教师的点拨指导时间虽短,但作用却尤为重要。那么,该如何科学、系统、卓有成效地组织日语听力教学呢?我认为有必要先对日语听力课程性质、现有的听力课程现状进行分析,阐述新时代日语听力教师应该做到几个方面,才能帮助学生提高听解能力。

一、日语听力课程现状

(一)课时设定偏少

日语听力课是日语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践课。日语听力一向是重点科目,但所占课时却很少,普遍是低年级为每周2课时,高年级增加到每周3―4课时。个别学校为了给精读课让路,在大一并没有开设听力课程。有的学校在高年级中,把听力课改为《日语视听说》或者《商务日语听说》等课程,使日语听力课和会话课或者专业课混在一起,导致本来就重视不够的日语听力课更显单薄。可以说,现在的日语听力课是一门投入少而希望产出多的课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提高学生的听解能力,是每个任课老师的奋斗目标。这就要求任课老师在很短的时间里充分调动学生想去听的欲望,教会学生听的方法,提高学生听的效率,而绝对不是让学生机械地、反复地、单纯地去“听”。

(二)教学方法陈旧

课时设定偏少是时间问题,而教学方法陈旧是教育问题,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一是“换汤不换药”,利用高科技设备,而采用旧的教学模式。虽然现在的日语听力课大部分采用多媒体教学,硬件设施很到位,甚至有的高校采用了先进的“实训室”、“同声翻译室”等高端设备,但对大学日语听力课进行的实态调查表明,仍有许多日语听力课堂教学从播放录音资料开始,接着教师对其中难点和疑点加以解释,学生做作业,最后对答案,教学过程简单、乏味、陈旧,教学效果贫乏。二是“换药不得法”。如目前算是先进的教学方法也不过就是笼统地观看影视作品,收听时事要闻,教学内容投学生所好,很受学生欢迎,很快完成两节课的教学工作,课堂气氛也很热闹,可惜却沦为影视作品观赏课,学不到本领。一个学年下来,听力水平毫无提高。可以说,目前听力的技能学习有被轻视的倾向,而在指导方法上并没有太多行之有效的办法。由此可见,研究听力教学法有着实际指导意义。

二、提高学生听解能力的方法

(一)制订教学计划要“多样化”

任何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为了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达到预期的培养目的,必须制订详尽的训练计划。但是教学计划不能是流水账,不能单一化,而应该从听力理解能力的短板入手,“因班设计”、“因材设计”。首先要摸清授课班级的实际听解能力,再结合该班级的具体情况及学习目的,针对授课班级制订符合该班级的训练计划。比如,学生注重书面语法,注重课本内容中十分规范的、正规的书面语言,一接触到实际的场景,如和外教接触时就听不懂,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对听力的兴趣和信心。那么在制订计划中就要反其道行之,通过从听力材料中来学习口语语法,通过设定场景来模仿对话、角色扮演,达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主动性。再如,“90后”同学很喜欢看日本的动画片,对动漫作品能理解得很透彻,但离开了那些画面,就听不懂了。针对这类学生,听力就只应是纯粹地听,不允许加入画面,不能发挥其视觉优于听觉的能力,慢慢地培养其听的能力及技巧。

(二)收集材料要“多层化”

从目前广泛使用的日语听力教材来看,多少都存在着内容陈旧、不合时宜等缺点。如果过分地依赖教材或过分地依赖某种听力材料就会造成偏袒。因此,听力课教材的选用就不能只限于某一种或少数几种,必须多层面地精选具有代表性、形式多样、内容翔实的资料作为教材[2]。适当地收集听力材料,适当地使用材料,就是任课老师课前准备的重要任务。

首先,教师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合理选择与学生实力相匹配的听力材料。基础阶段可选择一些包括音素、假名、单词、句子练习的听力材料,并选择一些短而精的有日本味的文章,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中级阶段可以采用听新闻的形式加以练习。新闻的特点是涵盖面广,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但又不是太专业化的报道,学生普遍可以理解。此外还可以通过搜集学生感兴趣的日本文化相关的视频(动漫、综艺等)截取小部分分别播放。在高级阶段,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从日本直接购进有关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科技、文化及日常生活等各方面的有声资料,根据学生水平,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选择,安排学生精听,使学生大量接触实际生活交际中的自然语言,感受特定场合中所使用的交际语言。采用各式各样、原汁原味的日语听力资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积极性,综合多种感官,提高信息的获取量,扩大课堂知识容量,提高学生听力能力和运用日语的能力。

另外,教师还应该打破传统的听力教学模式,对语言材料所涉及的日本文化现象进行充分的前期教案准备。把这些属于听力材料以外的背景知识在听前或听的过程中结合教材有计划、有步骤地介绍给学生[3],从而加强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和对有关知识的具体掌握,并在逐步增加学生对日本文化了解的基础上增加其在语言之外的积累,使学生对日语的兴趣和听力理解能力同步提高。

对于日语能力等级考试听解能力的培训,也是备课中的一部分。以往的考试在结束一段时间之后会发行考试真题,但是新的日语能力等级考试执行后,真题停止发行,只是出版相关的考试大纲。教师必须对已出版的官方相关样题进行分析,从而筛选出相匹配的听力材料。采用考试真题作为培训资料固然好,但新题型没办法训练,考前准备就不够全面。那么,在网络中,在市场上琳琅满目的试题集中筛选出高标准的模拟题,都是任课老师的责任。找出典型题目在课堂上讲与练是必要的,推荐学生课后细听相关习题也是必需的。如有可能,任课老师还应为学生量身定做课后训练题,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要反复听,天天听,让学生熟悉日语,熟悉日语考题。时间长了,自信就有了,信心有了,能力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三)课堂教学要“多味化”

“听解”就是“听到―理解―信息”的一系列过程,在现行的教学中,普遍只重视“听到了什么”的结果教育,而忽视在听力过程中“如何获取信息”的过程教育[4]。一般来说,听力不仅仅是一个接受的过程,而是将说话者的信息同自身原本的背景知识进行对照的一个积极的过程。不仅要看到听力的结果(听到了什么),而且要重视听力的过程(怎么听的)。从教师的职能考虑,要坚持注重让学生听懂的教学方法,还要在场景对照、预想、提问、推测等听力的策略上给予指导,即要重视听力过程的指导。

听力教学应当强调听说、听读、听写结合,听力教学中“听”、“说”、“读”和“写”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听说”,即在听力课上,在“听到―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模拟表演、扮演角色、分组讨论或轮流发表意见等“说”的教学活动,通过“说”来增强听的效果。这样不但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而且给学生提供边听边说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活跃外语课堂气氛,充分调动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听读”是听力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这种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锻炼其反应能力。通过记忆、模仿,纠正错误的语音、语调和发音,学生能够学到标准地道的日语。只有不断地听读才能掌握好日语的语感和节奏,把握听力和会话进度,自然地理解听力内容。“听写”是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动笔,听录音的同时,写出听力材料的主要内容,关键词、时间、地点、人物等,关键信息要及时加以记录。“听写”方法可以培养学生速记的能力。这样经常性地锻炼学生的逻辑归纳能力,能使学生在倾听对话或阅读文章时,养成“倾听(阅读)归纳反应”的习惯。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乃是组织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5]。日语教师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辅助听力教学,丰富课堂内容,帮助学生培养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上课时教师必须注意学生的心理和精神状态,调动、激发其听的兴趣,有目的地营造轻松、和谐的气氛,消除他们惧怕、沮丧、紧张的情绪,确保听的过程中思想集中,情绪又不过分紧张,保持平静、自然的心理状态。例如,听力课刚开始,学生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注意力一时集中不起来,尚未进入学习状态,这时可以利用几分钟进行互动游戏,听一首优美动听的日本歌曲,看一段悠闲轻松的风景介绍视频,等等。这些环节不仅能使学生兴奋,尽快进入听力练习的最佳状态,还能从游戏、歌曲、视频中模仿和学习日语,时刻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使其学习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

三、结语

通过以上的训练及能力培养,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听力能力和技巧,提高学生听懂日语、应用日语思维等综合素质,使学生真正掌握标准、适用的日语能力,在以后的考试和工作中发挥出高水平,达到最佳听说运用能力,是日语听力老师教学的宗旨所在,也是教学工作的目标所在。

参考文献:

[1]对谈・「日本语力とは何か.论座.朝日新闻社,2002,(12).

[2]王之英.现代日语听说捷径[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3]孙成岗.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干扰[J].日语教学与研究,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