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教育研究报告

职业教育研究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教育研究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职业教育研究报告

职业教育研究报告范文第1篇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了调结构、稳增长的“新常态”,高等教育也步入了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主要标志的“新常态”阶段,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分析当前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中主体的特征,从高等教育“新常态”下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机制的要求出发,探讨构建由政府统筹、高校主导、行业监督的特色高职教育质量诊断与改进的多元主体。

关键词:

“新常态”;高等职业教育;诊断与改进;多元主体

一、引言

当前,中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高等职业教育要准确了解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主动服务新常态,为国家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高素质的能工巧匠。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一环,高等职业教育评价也应在“新常态”的背景下创新评价机制,因此在2015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把传统高职教育评价升级为更为科学性、联动性和协同性的“诊断与改进”。高职教育诊断与改进机制的构建,也应从创新评价主体为出发点,构建科学合理、客观多元且突出高职特色的教育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机制主体。

二、传统高等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中的主体现状分析

第一,传统高职教育评价主体具有单一性。改革开放以后,依托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不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与其形成对比的是,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主体具有单一性。这种单一性体现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从招生、人才培养、学位授予等方面都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管理,过程即监控,教育评价似乎不再需要其他主体的参与。使得高职教育从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过程的实施都存在着教育主管部门独导的局面,缺乏多元评价主体,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往往只能“一评定音”。[1]第二,传统高职教育评价主体趋向于同质化。大学的建立与发展并不是倚靠单一化的模式与标准,其评价体系也应具有多样性。高职院校的教育评价体系应该不同于本科院校,不应该拿具有普适性的规范来衡量不同办学定位的教育。同时,高职院校之间也应设定“个性化”评价主体。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在办学方向、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不同,因此在高职教育评价主体的构建中,要从各高职院校的实际出发,制定“差异化”和“个性化”的多元主体。[2]

三、“教育新常态”对高职教育“诊断与改进”提出新要求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阶段,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也呈现出相应的“新常态”特征:一是高等职业教育在规模上的增幅越来越趋向于理性。二是高等职业院校要突出特色、适应市场需求,巧妙避开与研究型院校的竞争;三是要创新高职院校管理思路。第一,高职教育诊断与改进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形势。一个国家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的。由政府主导的“一揽子”式高等职业教育已经不能与更加开放、多元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新形势下,高校的办学自进一步扩大,办学形式更加灵活,因而高职教育诊断与改进也因顺应社会发展形势和要求,建立以社会需要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从而使得评价结果更好指导高职教育与市场的衔接。第二,高职教育诊断与改进必须体现教育改革内涵。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教育“新常态”的重要特征。纵观中国高等教育“深综改”的历程,就是把“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置于所倡导的教育理念的首位,完成这一任务最根本标志是政府简政放权,扩大高校的办学自。只有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现代化,大学发展才可能真正实现从微观管理走向宏观管理、从过程管理走向质量监控、从传统管理走向法规治理。

四、高等教育“新常态”下高职教育诊断与改进机制多元主体的构建

第一,教育行政部门是高职教育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的统筹主体。教育“新常态”下,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转变职能,变“管理教育”为“服务教育”。一方面要减政放权,把具体的、微观的事务向学校放权;另一方面要监权,善于运用如法律、规划、经费等综合政策工具对学校发展进行引导,发挥高校自身的组织能力,广泛吸纳社会资源,保障各个环节的有序推进,进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支撑”的良性循环。教育行政部门在高职教育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中的统筹作用应体现在:一是引导制定宏观的质量诊断与改进标准和机制。教育行政部门应整合高职院校的共性和个性,畅通社会参与渠道,起草普适性与差异性相结合的标准和机制。二是协调过程。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团队或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诊断与改进评价工作。三是统筹高职教育诊断与改进结果。教育行政部门不应对诊断与改进结果进行干预,只是统筹、分析、下达教育诊断与改进结果,并对整改过程进行监督。第二,院校是高职教育质量诊断与改进的组织主体。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方案的主要研制者杨应崧教授强调,“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改”制度的初衷正是为了让职业院校能够在不依靠外部评估的情况下,把教学质量管理得更加规范、精细、到位,将社会赋予院校的质量保证责任落到实处。”从源头来讲,高职教育质量诊断与改进是高职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门,其组织实行也必然应该由高校自身来执行。高职院校在高职教育质量诊断与改进的组织主体作用,一方面体现在高职教育质量的自我诊断与改进上。现代化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应该以高职院校的自我诊断与改进为基础。高职教育质量诊断与改进应该发挥教育主体学校、学生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对高职教育过程实行自我监控,对高职教育质量进行自我评估和自我分析,从而为自身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体现在评价过程中“自下而上”的质量诊断与改进。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评价过程是“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标准——院校按照标准实施教育行为——院校自查——专家组进驻听取报告——专家组核实佐证材料——出具评估结果和意见。“自下而上”的诊断与改进过程则是:首先由高职院校自身对办学条件进行自我评估,然后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高职院校根据不同的专业差异,形成本区域内各专业的教育诊断与改进标准,接着根据标准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质量。创新性的“自下而上”的诊断与改进体系保证了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自,同时参与了高职教育质量诊断与改进标准的制定,并且倒逼诊断与改进标准的科学化和差异化设定。第四,行业企业是高职教育诊断与改进的监督主体。社会组织在教育诊断与改进中的监督作用,一是可以进一步调动行业协会、专业学会、等社会组织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为社会和学校架起沟通的桥梁,从而激发社会参与教育事务的积极性。二是更进一步体现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的初衷。把行业企业纳入高职教育过程中来,使得学校与社会紧密结合、师生与用人单位相互了解,使得行业企业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强用人单位的对高职教育的自信心。也使得高职院校能够获知社会需求,更精准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经济发展服务。[3]五、结束语当前中国处在优化升级、转型调整的“新常态”阶段,高等教育也相应地进入了稳定发展、深化改革的“新常态”。高职教育评价也需要顺应教育改革潮流,突破固有思维,建立教育行政部门统筹、高职院校组织、行业企业监督的诊断与改进多元主体,从而形成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高效科学的高职教育诊断与改进模式,在深化改革的“新常态”下形成共同服务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合力,使高等职业教育在“新常态”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作者:段晓聪 单位:广东行政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婷婷,张彦通.高等教育评价模式的理论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J],2008(1).

职业教育研究报告范文第2篇

系统论控制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体系

一、引言

教育质量关涉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大局,是教育领域不容回避的重要命题。在强调以科技进步和人才、智力支持促进综合国力提升的时代要求下,教育质量更是被赋予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在我国教育结构整体谱系中,高职教育是一重要的支系,因其人才培养目标中职业性、技能性和应用性的侧重而有着独特的教育定位,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中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类型。自上世纪末期在教育规律演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合力下应运而生以来,高职教育已从注重数量和规模大幅提升的外延扩张式发展阶段中走出,而日益向纵深发展,进入内涵建设时期。内涵建设要求把握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注重加强高职院校内在品质的培养和提高,以期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是内涵建设的主要依托和集中体现。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指“高职院校在既定的社会条件下,遵循办学规律,履行办学职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成长及发展需要的程度”。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强调了教育教学质量之于高职院校的重要性。《意见》指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客观要求,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强化质量意识,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

二、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工作的研究现状

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涉及诸多方面的协同与配合,艰巨而繁重,必须辅以科学、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质量保障体系是质量形成过程中的各要素、各环节为实现既定产出目标、达到预定质量标准而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伴随着高职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和对高职教育质量的再认识,质量保障意识日益深入人心,愈发引起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职院校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是一个复杂、综合的系统,由校内质量保障和校外质量保障两部分共同构成。2010年召开的“全国高职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从而进一步突出了质量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推动了相关研讨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改进和提高。然而,综合国内相关研究资料,在有关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的研究中仍存在些许不足。

首先,在高职教育强调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背景下,研究者把过多的目光集中在了对校外保障体系的研讨上,低估、忽视了校内质量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校外质量保障工作固然重要,但侧重在宏观调控和导向定位层面发挥作用,而校内质量保障工作则无疑是整个质量保障系统的基础和出发点。

其次,在校内质量保障的研究上,研究者往往把其简单化和片面化,把其仅仅等同于校内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或是针对具体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忽视了校内质量保障工作中的其他重要环节。

再次,研究者们多缺乏系统观念和全局观念,倾向于把校内质量保障等同于教学过程的简单累加,在校内质量保障研究中忽视全员性、全过程性和全方位性,没有注意保障工作整体的前后贯通、点面结合和立体交叉。针对上述情况,全面深入地对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工作进行研究,探寻保障体系科学构建和有效运作的合理途径,为保障实践提供正确的理论参考以改进具体工作中的不足,尤显必要与紧迫,尤具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三、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工作研究的理论依据

系统论和控制论系现代科学的经典理论,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系统论以一切综合系统或子系统的一般模式、原则和规律为研究对象,注重对其整体性、关联性、动态性、平衡性及时序性等基本特征的探究。控制论是研究动态系统在量变的环境条件下如何保持平衡或稳定状态的科学,它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特别强调以调节为手段操纵受控系统,使其向既定目标发展,实现最优控制。创立迄今,系统论和控制论皆表现出了巨大的生命力和空前的影响力,强力冲破了学科间的界限,迅速渗透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理念,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论指导。

教育教学研究是通过一定的方式、途径和程序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复杂的探究活动,它以各类教育教学行为和教育教学现象为研究对象。此种探究特别强调要“以科学方法为手段”,从而“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的认识”。目前,国内外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均呈现出全新趋势,既注重通过汲取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和思维方式来进一步推动研究的深入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质量保障工作是新时期高职教育发展和改革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以系统论和控制论为方法论指导对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进行观照,能在有效整合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思路,推动校内质量保障创新研究向纵深发展,促进校内质量保障实践工作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有效开展、稳步推进。

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体系的科学构建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而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其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无法具备的全新性质,远大于构成它的因果链中各环节的简单总和。其中,系统的结构是系统功能产生的内在依据,只有使系统具有最优的结构和形态,其功能才能得到保障和发挥,从而导向最佳应用效果和最大产出效益。再者,系统并非客观存在的实体,它产生于构建者的主观规定。构建者总是根据自身的需求,倾向于“把一组相互耦合相关程度较强的变量规定为一个系统”。控制论强调,要建立完善有效的控制体系,排除各方面的干扰,确保各项活动的实施不偏离方向,从而在组织目标的导向作用下,最终取得理想的预期效果。针对组织运行的具体过程,控制可以分为前馈控制、实时控制和反馈控制三个核心阶段。前馈控制即事前控制,突出强调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实时控制乃过程控制,重点关注活动的实施过程和进行状态;反馈控制指事后控制,重在对已经完成的活动项目进行综合评价,以为下一阶段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可靠的控制依据。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涵盖质量产出的各个环节,必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全面认识和科学界定其内涵构成。基于系统论和控制论的相关理论,本着系统全局、过程控制的宗旨,从纵向延伸和横向辐射两个维度对质量产出的全过程进行考量,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体系的构成赫然彰显,决策指挥、管理控制、执行实施、评价考核和服务支持五个子系统环环相扣,节节互联,共同成就了校内质量保障的系统整体。

决策指挥子系统由学院领导核心及其权威学术机构构成,是教育教学质量产出链条的起点,在质量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导向定位作用。该子系统的职能主要在于立足高职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充分考虑各种校内外因素,合理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统筹安排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管理控制子系统由学院、系部、处室三级管理控制机构所组成的立体网络构成,既隶属整个质量保障体系,又是体系内部质量产出过程最直接的微观保障环节。该子系统旨在以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为依据有效行使管理职能,以保障质量的顺利产出和目标的如期实现。各教学系部、教研处室及其各任课教师是执行实施子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该子系统涉及质量产出过程中的微观具体操作,隶属整个系统的中间环节,上观质量方针,下涉质量监控,是质量目标统领下最基础的部分,直接关涉质量的生成。评价考核子系统位于质量产出链条的末端,其构成要素(包括评价主体与客体)点面结合,立体交叉,相对复杂。该子系统直接指涉位于起点的决策指挥子系统及作为中间环节的管理控制和执行实施子系统,为其提供有力的技术参数和实际依据。各教学辅助机构及后勤服务部门构成了服务支持子系统,该子系统为质量产出提供物质基础、条件支持和环境保障,与其他各子系统纵横交错、交互作用,以其不容忽视的存在施加着固有的影响,彰显着其在整个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五、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体系的有效运作

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体系的科学构建基础而且关键,为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预设条件和前提保证。然而,根据系统论和控制论的观点,体系的科学构建并非理论探讨和实践操作的独一主旨和终极关怀,因为体系的有效运作同样重要而必需,实为保障体系良性发展和长久生存之核心要义。系统论视动态性和有序性为系统的重要特征,在对系统的特点及规律进行全面认识的同时,重视利用之对系统进行管理、控制、改进和创造,以使它的存在和发展更好地满足目标需要。同时,系统论尤其突出强调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交互关系,重视它们的协调合作、动态平衡,以保证系统的有序性和整体运行效果。控制论特别推崇目的和行为,主张调节受控方的行为,使其向既定目标发展,实现最优调节,达到最佳控制。同时,要掌握受控方变化的可能性、结果及达到预定目标所需的条件,确保正确的控制信息作用于受控方,以使其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由此,在科学构建校内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上,必须确保该体系的有效运作。

系统之为系统,必定是其各构成要素既分工又协作的结果。一方面,系统诸要素之间有序关联,相互促进、联系和制约,综合地影响和决定着系统整体。另一方面,各要素既各子系统又有着自身的特点及发展规律,能够在与其他要素的交互作用中随着到达信息的不同而对自身的结构和方式进行不断调整,以增加个体的环境适应性和生存动力。控制论指出,必须在系统内部创设自调节机制,使系统避免出现震荡和混乱,从而维持正常运作,实现超稳定控制。据此,一方面,要在科学、先进的高职教育质量观及质量保障观的统领下,对各子系统进行统筹布局、合理安排,使它们协调合作,形成合力。要致力于突出质量保障工作的全局性和长效性,避免各子系统自成一统,各自为政;避免其间因作用、角色差异而区分态度,悬殊地位,厚此薄彼。另一方面,为保证系统整体的有效运作,要切实加强各个子系统的建设,明确职能,强化目标,避免出现局部的片面与失衡现象,从而影响系统整体工作。为此,要注重加强各个子系统的内涵建设,着力提高其科学性和可行性。就决策指挥子系统而言,要真正秉持高职教育特色,重视其社会约束性,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真正在质量形成的源头上合理定位、科学把关、正确导航。对于管理控制子系统,要着力加强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合理化,突出长效性;同时,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力争实现弹性管理和柔性管理。在执行实施子系统的建设上,要真正转变思想,正确认识该子系统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要切实细化、优化具体操作环节,增强创新意识和革新理念,着力提升实效性。对于评价考核子系统,要真正摆脱传统教育教学质量观控制下的评价考核理念,提高对评价主体和客体的认识与把握,加强对评价考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提高评价考核的客观性和真实度。在服务支持子系统的建设上,要在加大经费投入、改善硬件条件的同时,以全员参与、多方联动的理念提高对该子系统的认识,进一步明确其在整个质量保障体系中的作用,避免对其内涵及功能产生认知方面的偏差。

六、小结

校内质量保障体系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体系进行研究,探讨其科学构建和有效运作的合理途径,是坚持以校为本思想的必然要求,既可以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作为独立法人实体的作用,也可以发挥其作为办学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对校内质量保障体系进行研究,还能有助于依法规范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行为,促进其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良好机制,进一步提升其生存能力和社会竞争力。另一方面,对校内质量保障体系进行研究,是在可控层面所进行的内部研究,能在基础操作方面为校外质量保障创设前提和条件,使其工作的开展成为可能,使其存在的合理性得到加强,并使得校内保障和校外保障的协同合作成为可能与必然,从而促进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大系统的建设,真正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英杰.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史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34-36.

[2]成丙炎.基于顾客导向的高职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0):131-133.

[3]许志国.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3.

[4]商德文.用系统论、控制论的方法研究经济学[J].北京大学学报,1990,(6):46.

[5]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24.

[6]金观涛.控制论与科学方法[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3.79-83.

[7]李金松.系统论、系统论、信息论与教育改革[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42.

[8]许志国.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3.

职业教育研究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包装设计;创新;创业;实践;实验室

包装实验室是产品包装设计的研究基地,是高等学校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信息化、高速发展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预示着新的包装设计变革可能到来,而变革以后大学生进入职场就业的巨大压力以及需要什么样的新型包装设计人才,需要怎样培养新型的包装设计人才的问题值得深思。

一、实验室改革创新是基石

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命题是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结合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建设的现状,提出了健全创新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加强创新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搭建实践创新平台、强化学生能力考核、完善激励机制及加强校企合作等依托“创新实验室”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对策[1]。

(一)包装产业新要求

目前,我国年产量居世界前列的包装制品是瓦楞纸板、塑料编织袋、复合软包装、金属桶,其中瓦楞纸板的产量高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包装行业大而不强,存在诸多瓶颈有待突破。我国近些年来,年均增长速度达18%左右,尤其是在2008年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国包装工业仍保持了17%的增长速度[2]。产品包装设计是包装设计的一部分,是产品销售的重要内容之一[3]。

(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人才资源,为了能顺应商品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作为教育者必须着力提高包装设计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4]。

有数据表明:美国在读大学生中有创业意愿的人占70%,毕业后实际创业的占20%;中国在读大学生中有创业意愿的占80%。但毕业后实际创业的只有0.02%。这组数据表明美国大学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与现实社会契合度较高。很多大学周边10倍于校园面积的土地上,校园氛围自然延伸,学生从学习到创业过渡自然,不需要经过“否定之否定”[5]。相比之下,中国的实际创业率略低,对创业成功率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改革实验室创新创业是能力

(一)创新高等包装教育实验室创业能力

目前的高职院校大多是从以前的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过来。为适应高等院校发展的需要,各院校均加大了对实验室建设的力度。各专业尚未具备自身独特风格的实验室,实验室在各专业之间共用现象普遍,有的专业学生数量少,致使大量设备仪器长期闲置,利用率很低,从而严重地制约相关专业的发展[6]。

(二)刺激大学建立创新创业能力

管理机制混乱,缺乏宏观调控手段我国高职院校的实验室管理体制沿用院系室的管理模式[7],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实验室按照专业课程进行设置,许多交叉学科的实验室存在着重复建设的情况;一方面,经费不足使投入成本较高的专业类实验室处于长期紧缺状态,难以满足教学与科研的需要;另一方面,用十分有限的经费建成的专业实验室却使用率不高,此类实验室专业针对性越强,专业规模越小,闲置程度高,不能形成整体优势与合力,客观上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三、结论

在我国包装工业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包装实验室在国家教育教学改革政策及创新创业市场需求的双重作用下,探索了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首先,包装实验室教师应高度关注世界著名高校的教育教学方法与体制的变化,全力提升专业水平,使得包装设计专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其次,调整优化包装实验室组织结构,实现创新创业体制的完善,健全包装实验室管理的各项创新创业规章制度。同时,实施分层次的包装创新创业教学体系,项目负责到人,由学生负责,教师督导,来实现高等教育包装实验室体制改革目标,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科学素质、专业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志堂. “创新实验室”视域下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8,  009(004):65-68. 

[2]魏建兵. 现代包装设计的起源及发展探究[J]. 中国包装, 2017, 037(006):24-26. 

[3]Fan Kang, Chen Yingyan, Zhou Yangang. “Research on Innovative Design of Product Packaging. ”null [J].(2015):0.Print. 

[4]江晓燕. 如何通过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J]. 科教导刊, 2015, 000(018):8-9. 

[5]明德伦. 关于大学生创业数据的解读[J]. 深圳青年, 2015, 000(001):P.1-1. 

[6]李凯. 大学生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01):229-230. 

职业教育研究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 体育保健 经络腧穴学 教学改革 实践 反射疗法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219-02

引 言

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大众自身健康的意识也不断增强,这使得对体育保健的关注度也呈现逐步升温的态势,《经络腧穴学》课程在高职高专体育保健专业当中的普及则显得尤为重要。这对相关的专业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但要做到对客观实际的有效结合,还应该做好《经络腧穴学》相关知识的教育,从而让学生做到对《经络腧穴学》相关理论和方法的真正掌握,则可以通过对《经络腧穴学》体育保健的知识的充分运用来对反射疗法、休闲保健、康复保健、美容美体与芳香保健实践进行自觉指导,结合当前社会对于体育保健人才的客观实际需要,通过对《经络腧穴学》课程所做出的探索性和常识性的改革,这样在体育保健专业教学实践当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优化教学内容

《经络腧穴学》这门体育保健课程有着特别广泛的涉及知识面,其中也有极其丰富的内容,教师要通过这有限的时间内讲授完该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并且要让学生达到岗位所需要的实践技能,这关键是对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针对这种情况,在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要做到对应用基础理论知识的突出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经络腧穴学》的基础理论课则把握的度为够用和必需,确立教学重点为强化应用和厘清概念,为后续课程《保健推拿学》、《反射疗法学》、《筋伤学》、《运动创伤学》和《社区全科保健》等实践应用教学课程做好铺垫。

一方面确立教学内容将职业能力需求作为导向。由于体育保健专业《经络腧穴学》课程教育应该将着力点放在能力本位教育上,这不仅要求学生对于相关知识做到掌握,还应该要让学生在今后长期的反射疗法、休闲保健、康复保健、美容美体与芳香保健实践过程当中具备基本的更新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另外,让学生做到向他人传授和讲解体育保健相关知识的能力。这从体育保健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看,使其知识结构更合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立足可接受性和实用性原则,可把《经络腧穴学》这门课程分为基础、提高和应用三大模块。基础模块为基本概念,提高模块为进行经络腧穴的相关应用方法,应用模块则为校内实训与校外见习、实习内容。

另一方面确立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在对于体育保健《经络腧穴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做到以反射疗法、休闲保健、康复保健、美容美体与芳香保健服务作为切入点,把握住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并且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对于基础模块则应该把握够用和必需的度,将教学重点确定为厘清概念和应用强化。而由于新的保健知识、理念层出不穷,一般教材都很难紧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为有效对学生视野的开拓,则应该在教学当中尽一切可能向学生介绍一些体育保健与康复的发展趋势和前沿知识。

二、改革教学方法

《经络腧穴学》这门体育保健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并且还有这比较强的技术性,所以教学方法要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着重培养和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应该仅仅是停留在对知识的积累。

一是作业合理布置。反对学生在对作业完成只是机械性的抄写,这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意义有限。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对课后作业的布置当中,则应该选取诸如:“怎样理解经络腧穴物质性和临床应用的科学性”、“怎样理解腧穴名称的医学意义”等一些具备实际意义且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使学生在课后主动去查阅相关资料,或相互讨论,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分析问题综合多学科知识、独立思考和查阅相关资料的习惯,为走向工作岗位后继续提高奠定基础。

二是巧妙设置问题,做好课堂讨论。课堂讨论的灵魂是问题设置,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出来的问题应新颖并能引起学生共鸣,学生则在思考、讨论中启发,而达到掌握知识和问题解决的目的。例如,学生在没有开始临床或社会服务应用前,要记住腧穴的位置和属经都比较困难,老师可以把同一经络的腧穴前后联系起来,把腧穴与解剖位置联系起来,为学生设置问题:如何找出趣记的方法。阿坝师专体育保健专业老师还因此而整理出版了《腧穴位置与属经的趣记方法》的小册子。

三是授课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通过对讨论式、启发式、讲授式等多种手段的结合的教学方法的使用,加强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把经络腧穴的知识贯穿于反射疗法、休闲保健、康复保健、美容美体与芳香保健服务的事例当中,从而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当中对知识的掌握。这样不仅仅使得授课显得更为生动,而且还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加深。集中讲授重点内容,而使用课后自学、课内集中让学生对上讲台讲解讲授非重点内容;具备比较强实用性的内容,则使用讨论法以便让学生加深理解课程内容。

另外还有在课堂中引进多媒体,教学示范手段形式多样,加强师生交流,师生角色换位等教学方法尝试,都不同程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做好实践教学,加强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

针对《经络腧穴学》这门体育保健课程具备比较强的实践性,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则始终做到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加强,做好实践教学,做到理论和时间的有效结合,主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充分利用人体模型。为增强学生对《经络腧穴学》这门体育保健课程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当中则可以充分利用人体解剖模式与针灸铜人模型,通过这些人体模型的使用,增强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实践操作机会,让学生认识腧穴的解剖位置与针刺层次,将学生的理论指导实践。

二是注重人体自身腧穴定位,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为了做到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则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人体自身腧穴定位,这样学生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不受到空间的局限,都可以对《经络腧穴学》这门体育保健课程的相关知识进行实践。

三是与校外企业事业单位合作,使学生有足够的见习机会。为有效的增强学生的对经络腧穴的应用能力,学校可以大力加强校外企业事业单位的合作,这样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见习机会,而让学生在足够多的见习机会的实践当中,使其反射疗法、休闲保健、康复保健、美容美体与芳香保健服务能力的有效增强。

四、利用学生社团,有效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经络腧穴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上课学时是有限的,可是所要讲授的内容比较多,教师要让学生在这有限的时间当中做到对丰富知识的全面掌握,这其中具备一定的难度。而了解到当前大学生有着丰富的课余活动的特征,为有效对课堂时间不足的问题进行解决,例如我们学校通过校内〇丨华·健道美道协会组织,在课余时间开展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当中做到对体育保健知识的掌握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

一是开展专门性健康知识竞赛或保健技能比赛。在对课程开展的中后期,为有效巩固课堂知识,以学校团委和〇丨华·健道美道协会组织,把不同专业分成专业组和业余组来开展专门性知识竞赛或技能比赛,学生们在积极抢答或技能展示的过程中,把内向的学生也带动了起来,也向别人证明自己对经络腧穴知识的掌握。这种形式深受学生的广泛欢迎,这样也对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作用突出。

二是开展专门性讲座。教师在课堂学习空闲时间,可以让学生自己对主题进行选定,准备材料,通过校内〇丨华·健道美道协会组织在专业内部举办专门性的讲座,比如以经络腧穴与反射疗法、休闲保健、康复保健、美容美体与芳香保健等方面关系为内容进行探讨。把经络腧穴的相关知识在实际生活当中应用,从而将体育保健的魅力进行展示,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做到对学生视野和知识面的有效扩展,做到对学生实践活动的兴趣得到有效激发。

三是组织开展操作实训活动。充分利用学生组织,通过校内〇丨华·健道美道协会组织,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的兴趣小组实践活动。协会会员于每周星期三晚上7:00-9:00在体育保健实训中心开展反射疗法技能训练(经络腧穴的具体应用训练)。同学们相互学习,交流心得体验,共同提高。协会活动把不同专业的同学聚到一起,有利了专业学生知识面的拓宽,提高了技能训练的效率,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同时也有效提高校内师生的健康认知。

我们还通过校内〇丨华·健道美道协会组织,协会的利用,组织学生自己设计调查问卷,调研大学生的体育保健状况,在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后形成调查报告。通过多彩丰富的校园活动的开展,来对学生对方面发展的客观需求的满足,让学生的实践愿望和认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五、考核方式做好灵活多变

对于期末考试突击的想法进行转变,让学生重视学习过程,有效结合考和学,在课程教学之前,明确平时成绩和考核成绩的比例和构成。传统的考核一般包括理论和实践考核两部分,理论考核可以表现为试卷、口述等,而实践又可分目测、体测等方式。自学完成作业、出勤率、小论文、口试、期末考试。除此之外,如果学生某一项特别突出,还可以进行加分。这种考核方式的实施,可以对学生普遍存在的思维和学习模式打破,将关注重点由结果变为过程,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率得到提高。

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推荐一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视频评定法”。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学生佩带手机已经普及,而且绝大多数的手机都带有较高像素的录像功能。据此情况,我们进行实践考核时,要求学生在自己描述某一经络和其中的腧穴时,一边操作一边讲述此经络的循行,主治功用,或者描述腧穴的解剖定位、针刺层次及临床应用等,并由其同学把这个过程录下来。录成视频后,如果学生觉得表现不满意还可以重录,值到自己满意为止。老师把学生录成视频收集并时行评定,评定不过关的还可以让学生再录。这样的评定方式,既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还能锻炼学生的专业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旁观自己表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有利于其改进提高;并且,这种方式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创新能力。当然,在对学生录成的视频进行成绩评定时,也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客观评价方法。

六、课程改革与实践效果分析

在对一定时期的实践之后,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绩比较好,学生能把经络腧穴的知识应用于后续课程如《保健推拿学》、《反射疗法学》、《筋伤学》、《运动创伤学》和《社区全科保健》等的学习实践中。

一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在改革之后,让学生能够积极去思维,饱含强烈的动手愿望,营造出融洽的课堂气氛,在课后学生也能积极主动的和学生对于在学习实践当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让学习效果得到提高。

二是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理论和实践教学当中,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只是起着启发引导的作用。在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都感觉训练和提高了自己的独立学习、归纳总结、分析解决问题、口头表达文字表述能力等。

三是增强学生毕业之后的工作能力。在这门课程完了之后,通过见习实践,让学生有着完整的了解体育保健课程体系,让学生有着一次全面锻炼的机会,有效提升反射疗法、休闲保健、康复保健、美容美体与芳香保健服务的综合能力。学生在实习在信息反馈结果显示,在实习的学生基本上都能够独立开展工作,并且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参考文献:

[1]张素珍,沈步乙.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及学制改革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02)

[2]谢军,吴初竹,李学武.用当代人才观指导体育课保健康复专业课程改革[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04)

[3]李荣源,辛振璐,常建华.民族地区高等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体育保健与康复方向本科教育现状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09)

职业教育研究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字]会计职业教育 台湾 特色

台湾经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功不可没,为各行业输送了大量的实用人才,也积累了丰富的职业教育经验。当前大陆的会计职业教育在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需要探索和改革的深层次问题,台湾会计职业教育的特色对大陆职业技术教育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台湾会计职业教育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建立完善的会计职业教育体系

台湾自1968年起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学制的国民小学和三年学制的国民中等学校教育对于台湾地区的所有及龄国民是属于义务的,相当于大陆的小学和初中。国中毕业生就面临分流,进入普通教育体系或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普通教育体系包括普通高中、大学和研究所,大学指的是本科层次的大学及学院,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生教育和博士生教育。

在台湾的教育体系中,职业技术教育被称为“技术及职业教育”(简称“技职教育”)。技职教育体系包括高级职业学校、专科学校、技术学院与科技大学。高级职业学校是属于高中阶段职业技术教育,相当于大陆的中等职业学校,以培育基础技术人员为宗旨;专科学校是专科职业技术学校,以培育中级实用人才,以教授应用科学、养成技术人才为目标;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属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属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教授应用科学及技术,养成高级实用技术人才”为目标,如中国科技大学(中国台湾地区)的办学理念之一就是为产业界培养解决实务问题的最佳咨询顾问与坚实后盾。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亦可设置研究所,培育硕士及博士等研究人才。从技职教育体系来看,台湾的职业教育体系已经形成了包含高级职业学校、专科、本科以及研究生教育的完整体系,目前属于技职体系大学计有“国立科技大学”12所、私立科技大学34所、“国立技术学院”4所、私立技术学院27所、“国立专科学校”3所、私立专科学校12所,持此之外还有高职学校156所,共计248所。各层次的职业教育定位清楚,培养目标明确。除了专科学校,高级职业学校、技术学院与科技大学都设有相关的会计事务科或会计系,而15所专科学校没有设置相关的会计科或系。因为上个世纪末政府鼓励专科改制技术学院,技术学院改名为科技大学,因此自1997年起,台湾大多数的专科学校已陆续改制为技术学院与科技大学,现有的15所专科学校中有14所是护理、医护管理或健康管理专科学校。

相比之下大陆的职业教育却只有职业高中、职业技校或中专到高职(大专),之后就很难有再深造的机会了,即使有专升本的机会,但毕竟是少数人。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需要的不仅仅只是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还需要高素质的人才,理论与技能并重的人才,能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而仅有大专层次的高职教育显然是不够的,应当把职业教育拓展到本科以上体系。

二 注重会计理论与实务结合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职业教育更侧重于实践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台湾的职业技能教育就很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

(一)教师的社会工作经验丰富

按照台湾教育人员任用条例第14条的规定,大学、独立学院及专科学校体育、艺术、应用科技等以技能为主的教师聘任或升等,得以作品、成就证明或技术报告等代替专门著作送审。第15条规定只要是从三年制专科学校毕业,曾从事与所习学科有关的研究工作、专门职业或职务二年以上可以被大学、独立学院及专科学校得聘为助教,讲师及助理教授也有了类似的规定,可见社会工作经验的重要性。台湾职业院校的教师大部分有在企业或政府部门工作过,具有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比如中国科技大学(台湾)会计系有9名专任教师,其中8名教师都有社会工作经验,他们或来自政府部门如审计部,或来自一些基金组织财团法人会计研究发展基金会,或来自企业如会计师事务所、银行、租赁公司等,而且还吸纳了2名非会计专业的教师,如电脑硕士或系统工程师,聘请了5名的兼任教师。又如,国立屏东商业技术学院有12名专任教师,10名教师在担任教师之前从事过会计相关的工作,其中6名教师有过在事务所担任职务的经历,3名曾在企业或部队担任过会计相关的职务,1名曾在政府部门工作过。2010年2月台湾“教育部”出台的《技职教育再造方案》中鼓励技专院校新聘专业科目教师应具有一定年限事务经验(具与任教领域相关的专职工作年限3年以上或兼职工作年限6年以上者),并将执行成效纳入私校整体发展奖补助指标。教师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广泛的社会关系,是职业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强有力的保障。而大陆很多的职业教育基本上是从校园毕业后直接进入校园授课,实践能力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

(二)注重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从台湾各职业院校设置的课程来看,一般都有安排相应的课程实习,除此之外一般都有开设专题制作课程。比如“国立基隆高级商工职校”会计事务科训练学生完成段落为会计实作,并要求学生剪阅报刊杂志,写心得报告,以期理论与实务配合。台北市立士林高级商业职业学校会计事务科2010学年适用的课程表中规定实习科目至少要拿到30各学分,而专业科目与实习科目至少要拿到60学分。同时还有专题制作,专题制作分为小论文组和电脑应用组,小论文组以专题制作研究报告书为成果,电脑应用组以专题制作研究报告书和电脑应用作品为成果,但不管是哪一组,专题制作研究报告书的主题必须与商业与管理群专业课程相关。从2008年该会计事务科各组专题制作题目就可以看出他们的专题制作是与企业紧密联系,如《速食业广告影响消费者消费行为因素之研究――以麦当劳、肯德基承德店为例》、《探讨量贩店经营策略与消费者满意度之影响――以全联福利中心与家乐福为例》、《北头温泉业经营型态转变之研究》等等,这些论文都是以具体的企业或机构为研究背景,提升了实作能力,而且多人(一般以5人为限)合作完成,也提升了人际沟通合作能力。又如中国科技大学(中国台湾地区)会计系在大学部3年级下学期至4年级上学期开设会计实务专题课程,目的是为提升学生会计专业能力及培养学生研究及整合理论与实务能力,并增进其专业技术与专业精神,方式一般是依兴趣自由选择组员,组员人数为三至五人为原则,并自行请指导老师进行指导。大陆的职业院校基本没有专题制作。

(三)会计证照考试注重技能的掌握

台湾地区目前会计事务技能鉴定分为乙、丙两级,检定方式包括学科与术科,成绩合格者就可以取得会计技术士资格。学科

测验包括会计事务的基本知识,术科测验包括编制传票、记账及编表等账务实作,其中记账实作包括分录、过账、试算、调整、结账等,编表实作包括结账工作底稿、财务报表及其附表、调节表等。一般术科题数约四到六大题,采用计点方式计分,满分为100分,测验时间120分钟。从其考试内容就可见对会计实务操作技能的重视程度。大陆的会计师等考试还是以理论为主。

另外,台湾地区修订了《各级各类学校同等学历的办法》,规定持有职业证照的人士,在有若干年的工作经验之后,也能取得相应的同等学历资格。如丙级证照加5年工作经验即相当于高级职业学校毕业或普通高中毕业,可以参加普通大学的入学考试或技术学院、科技大学及专科学校的入学考试;乙级证照加4年工作经验即相当于专科学校毕业,可以参加大学附设二技或技术学院、科技大学的入学考试;甲级证照加3年工作经验即相当于技术学院、科技大学毕业,可以参加研究所(硕士、博士)的入学考试。从而建立起职业证照和毕业文凭之间的等值互换关系,工作经验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三 注重后续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