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域文化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装饰艺术;地域性
中图分类号:TQ174.6+4文献标识码:A
一、装饰艺术设计中地域性概念的涵义
首先指地理、气候、区域的不同,从装饰艺术设计的狭义来讲,是指不同风格所表达的文化特征与人文环境。地域性概念受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和长期以来形成的人文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带来的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价值理念的多元化,以及追求个性发展的时代潮流的推动,装饰设计的地域风格将会成为一种设计潮流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
二、装饰艺术设计中地域性的表现形式及作用
(一)表现形式
地域性是一个对传统与现代双向的探索,而又不断创新融合的过程,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对延续地域文化的追求。地域主义者充分考虑了各自的地域气候条件,与各地区的民族文化传统结合,呈现了一种新的气象,体现了一种新的态势。正如目前许多设计师们的一个大合唱:“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装饰艺术设计中的地域性可包括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经济建设、技术发展等若干方面。设计师要顺应自然的地形地貌的要求,同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体的布局和肌理,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形态、大小、布局以至颜色材料等方面下工夫,再整合优选,融汇贯通,就有可能创造出富有地域特色又极具个性的精品。
(二)地域性的作用
地域文化成为设计保持鲜明个性,不断推陈出新的利器。装饰艺术设计的地域性是沿着“因题、因地而异”两方面探索。“因题而异”是准确地把握项目的性质定位,从项目内涵上作深层次的研究和发掘,吃透项目的功能要求,再将其溶入到艺术创作的氛围之中,使装饰设计得以升华。“因地制宜”是指考虑项目的外在条件和各种背景情况,对建筑所在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及技术条件诸要素进行研究和分析。这种创作追求既体现出地区文化的历史连续性,又阐发出地区文化的新特征。
无地域文化的作品是平淡无味的,地域性是永恒的话题。世界上没有抽象的建筑,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的,这是造就一个装饰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要学习借鉴传统装饰设计文化的空间组合、构图手法、意念表达,探索传统与现代艺术、审美意识的结合,在装饰设计过程中体现传统文化的天人和谐的辩证思想,使优秀的地域传统文化融汇到现代建筑之中。
二、地域性概念的特性
(一)人文性
每个民族、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如果在设计中撇开了文化,就如同撇开了一个民族的根,那样的定位是平淡的。装饰艺术中地域性特征主要通过人文性来体现,室内装饰更应考虑地域文化。某个特色性区域文化只存在某个地域的范围内,如少数民族文化,某县乡的特色文化。在装饰中运用这些元素、单品能再现其特有的风土人情吗,体现该地域的文化和艺术水平。地域文化和人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室内设计的根源就是要来自人们的生活。室内设计师在工作时一定要研究人们的生活,在运用色彩、装饰图案和手法方面应结合当地人的习惯,创造一个符合当地文化的空间。好的室内设计可以引导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人们创造更舒适、美好的生活环境。
(二)独创性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重情知礼,以人为本,有丰富深远的文化哲理,在建筑和装饰创作思维上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同时,我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传统文化正是由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所组成的,具有强烈的标志性。各地区的气候地理条件、经济技术水平和建筑装饰艺术传统有明显的差异。中国传统装饰元素中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及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在现代设计中就由于它的独创性和标志性而备受青睐。
设计师只有量体裁衣,充分尊重当地文化,对装饰物所在地的文化有充分的了解,才能设计出被人认可的作品。社会在发展,各个时代的生活方式不同,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解决有地方色彩的建筑,不能让现代人停留在原来的方式中。
(三)传承性
装饰艺术是中国文化和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悠久而灿烂的历史。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现代装饰艺术设计中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历史与传统文化艺术不但为我们提供了直观的设计资料,更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灵感,对现代装饰设计是必不可少的。传统装饰艺术反映着民族文化的精髓,现代装饰艺术设计可以借鉴、吸收,即使最前卫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也都注意这一点。从传统的角度研究装饰设计中地域性概念的发展、特点及变化趋势等,也是现代装饰艺术设计师应具备的素质。我们在学习西方的现代设计理念的同时,需要把传统的装饰艺术精华融入,在设计中追求东西方文化的有机融合,创造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的传承贯通。
三、地域性概念的延续
装饰艺术中地域性概念是在立足于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融合其他各地以至世界文化。面对外来强势文化的挑战,我们原来所具有的地域文化优势能否继续保持,同时又不断发扬光大,成为每一个设计者需要深思的两难课题。一方面需要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又需要发掘地域文化的精髓不断创新。地域性概念的延续代表一个时期的趋势。
(一)恰当合理运用地域性概念定位
地域性定位一定要合理,要体现现实的存在,不是盲目的照搬。如果盲目追求所谓的“地域化风格”,破坏空间环境,就是一种巨大的浪费。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地域性设计成为流行元素的重要补充,但主要适用于酒店等消费场所。如上海T 8餐厅、金茂大厦等,而在写字楼或办公室使用过多的地域性元素会给其他人以被排斥之感。
(二)追求地域性概念的神似
完善建筑设计,关键是表达神似,而非不一定要通过具象的东西来表达。室内设计的地域性要体现当地居民对地域性审美情趣的认可和准确把握。对外人则是满足其对当地的好奇心或认同感。比如福建龙岩某宾馆大堂是一个纯粹的大圆形,没有多余的装饰,但还是给到此的外地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可见,地域特色的展现有非常广阔的发挥空间,这就需要设计师在生活中用心观察,搜集提炼,在装饰设计中巧妙运用,达到神似。
参考文献:
关键词:地域文化 广府西关文化 设计概念 元素开发
一、旅游品牌中的地域文化基因
(一)地域文化与旅游品牌的契合点
设计不但成为实现商业价值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成为传播各国文化的强大途径。中国设计界在近几年来,设计师们不断地探索对本土地域文化在设计中表现的艺术手法,对需要寻找属于“中国特色”设计风格的意识越来越强烈。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说,地域文化的最基本特征是具有地域性,我国幅员辽阔,因此,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也表现出很大的区别。在我国,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指的是特定区域的民俗、传统习惯等的文化特征。在不同的地域生活,人们的人文习性、传统风情和民间艺术等表现往往不同,此外,地域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地域文化的划分范围从国与国之间,缩小到在国内的省份之间,或更小范围地缩小到小区域、小地方之间的划分,地域文化根据各个地方点,人文、传统风情等方面的历史沉淀与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态,这种文化优势也体现在文化旅游品牌设计的推广中,它经过时间的演变发展成为一种当地的文化模式、一种人文精神,并对旅游文化品牌产生深远的影响。地域文化特色对旅游品牌还具有象征性的意义,对当地文化深入的研究与了解,有助于在旅游品牌的形象设计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地域文化与旅游品牌的交互点
大力地发展旅游品牌是宣传地域文化产业最直接的方式,因为地域文化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旅游产业的发展形势之中。在旅游文化品牌中,地域文化集中表现在民俗文化、自然景观和饮食文化三个方面。民俗文化既体现了一方风情,又体现了该地域的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在景观文化中,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已经赋予了人文精神,赋予了地域文化内涵。而饮食文化更是根据区域特定的地理环境,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地方的人文特色,更能体现地域文化的精髓。研究创作地域旅游文化品牌的形象推广设计,既是将地域文化作为一种区域产业资本,在对外宣传的过程中,不但能够提高经济效益和区域的知名度、还能实现经济文化一体化相辅相承的格局。
二、西关文化景点――荔枝湾涌
广东一直以来重视对文化景点的开发,随着旅游市场的逐步成熟,为了让旅游产业为地区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政府也开始将旅游景点作为文化品牌来塑造。广州荔湾政府在1999年,提出了关于“复建荔枝湾故道”的提案,并在2009年正式实施。2010年,荔枝湾涌文化旅游景点已经对外开放,成为很多游客和当地居民旅游观光和了解岭南西关文化的聚集地,也引来外界对广州地域文化的关注。荔枝湾涌拥有2000多年的历史,所以面对荔枝湾涌视觉设计的视觉设计项目,就像在策划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老品牌,需要诸多的调查性和创新性的研究来促进实现。具体来说,应该先从设计项目的历史背景开始寻找元素的线索,继而,从每个“独特的地域文化”的元素中,以特色化的景点名称、鲜明的标识、创新的民俗风格去体现与其它地区景点的差异化设计。视觉语言设计不单只是对传统图形的拷贝或是简单的挪用,而是根据旅游景点的发展史,去认识和了解传统元素背后的寓意,挖掘传统元素的可创新性,逐步地发展和改造传统元素,去发现可以体现旅游景点文化的表现形式。
对传统元素的提取,首先要提出旅游品牌项目的设计概念,“概念的生成”是文化旅游品牌设计风格确立的第一步,因此,从荔枝湾涌缘起原因的初步调研做起。荔枝湾是位于中国广州市荔湾区泮塘一带,荔湾区因此而命名。荔枝湾是西关涌和荔枝湾涌几条河汊的总称,其地处西关腹地,毗邻珠江,汇集众多名人、名园故址,是西关大屋、西关小姐、西关五宝、西关美食及粤剧曲艺等岭南广府文化风情荟萃之地,有“小秦淮”、“岭南第一胜景”之美称。荔枝湾政府推广“复建荔枝湾故道”旅游项目的核心价值是让游客通过旅游景点修复的建筑、古桥、游船和西关博物馆、民俗馆等来了解西关文化,让到访的游客对周边的建筑和风情,有回到旧时光与身临其境的感受。荔枝湾涌视觉推广的设计概念,是来自西关文化的传统元素,设计元素的提取,是要能够代表荔枝湾涌这个地方最具特色度、知晓度和美誉度的领域形象标志,需要对西关文化进行深层的分析,再从中选取适合表达荔枝湾涌旅游景点的特色元素。
三、旅游品牌的形象设计应用
(一)西关文化的概念生成
西关是广州文化的缩影,广州文化是岭南文化的缩影。岭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形成了务实、包容、开放、创新的地域特征,就地域而言,岭南文化大体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海南文化三大板块,是以广东文化的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作为整个地域文化的核心和主体。西关文化包含在广府文化之中,也是广府传统地域文化的主要体现之一。西关,是旧广州人对荔湾区一带的俗称。它北接龙津路,南濒珠江,东至人民路,西至荔枝湾,是清明是对地处广州城西门外一带地方的统称。因区内有“一湾清水绿,两岸荔枝红”美誉的“荔枝湾”而得名。因地处珠江口,水陆交通便利,西关历来成为商贸云集之地,商贸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的特色,因此也成就了独特的西关风情民俗文化。
比起其他的商业品牌,地域旅游文化品牌设计概念的生成,既具有优势又有挑战性。优势在于,大多数的旅游文化景点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其中包括人文、民间习俗、传统风情、地理形势等的传统元素资源,可谓取之不尽。挑战性在于,品牌视觉形象最有力的传达,是通过最具有代表性、深厚并富有魅力的形象来展现旅游景点的历史,但是,西关的传统元素资源极为丰富,每一种独特的文化习俗都各领,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找到适合表现荔枝湾涌旅游景点的设计元素,成为设计概念生成的难点。
(二)西关文化的视觉元素开发
在中国传统元素中注入现代化的创新性表现形式,是近年来设计师不断在研究和挑战的新时代任务。传统经过时代的变迁和现代文化的不断演变,重新树立旅游景点的品牌形象,就要在当代和历史之间找到突破点。在开发视觉元素的阶段,设计师需要对视觉元素有一定的“联想性”,而联想来自对现实的考究,调研能够激发设计师的头脑风暴。在经过对荔枝湾涌旅游文化品牌推广的深度分析,我们提取了“水”和“建筑”这两个具有西关特色的个性元素来进行开发和设计。因为西关自古多水,自然是离不开亲水性的特征,广州历代西关建筑多临近江岸,以利蕃舶装卸货物,而且,西关大屋分布密集的区位乃当年河、涌、湖、池等水体要素非常丰富的城市郊区。
1.关于“水”元素:开发的元素中所指的“水”即“涌”,“荔枝湾涌”旅游景点中强调的“河涌”也与“水”有关,两者从诠释的角度一脉相通。另外,荔枝湾涌“渔唱”的风景线也与“水”元素有关,荔枝湾是当年羊城八景之一“荔湾渔唱”的风景区,羊城八景之一的“荔湾渔唱”就是指渔民清早出江捕鱼,黄昏归舟,渔歌互答的诗情画意;设计通过对“水”与“涌”相同的共性提取元素,自古荔枝湾涌有“一湾绿水,八桥风光”。从自然景观角度,在五代十国时期,南汉王刘就在今西关荔枝湾建起皇家消暑园林,在此大办荔枝宴,欣赏岭南特有的“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画舫不停歇的美景;从人文景观角度,“满湖轻舟游荡,笙歌缭绕”;这些从历史传颂至今的画面,在现在旅游开发项目中,也成为了复建的内容之一,其中包括部分名桥、船舫、粤曲表演、艇仔粥叫卖等,这些传统元素成为设计师视觉设计联想的关键词。
2.关于“建筑”元素:建筑文化具有传播、交流、借鉴的特质,设计项目提取的“建筑”元素所指的是,西关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产物――西关大屋。在广府地区,尤其是珠三角号称是岭南文化的集中地,这说明这里的西关大屋建筑文化集中体现了岭南文化的特征。西关大屋的建筑样式和结构丰富,它们的造型和色彩给设计师们带来了无限的联想空间,例如,首先,有西关建筑中通风采光设计的传统元素,有西关大屋室外的脚门和趟栊门,室内的走马廊、满洲窗、天窗、屏门等;其次,有重视防水防潮的建筑选择,其中包括大屋的墙裙、垂带石及石门框套、室内栏杆及室外宝瓶栏杆;再有,追求雅致美观的传统装饰、充满民俗文化的室内建筑陈设,和室内细木及彩色玻璃的蚀刻艺术、大厅清雅的陈设布置、壁画石刻,还有具有西关文化特征的家具木器陈设;西关大宅一般配置有庭院,里面设有小画舫斋的家庙、中西合璧式的庭院,花园、花局、花蝶这些养花怡情、绿化环境的环境和物件,都是西关人的一种生活习惯。经过前期调研的分析,找到属于西关建筑可开发的传统图形样式,接下来的步骤是如何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观念、现代设计风格结合,以完成荔枝湾涌设计项目的视觉表现形式。
西关元素运用与视觉风格树立的关系,是从创意到执行的过程。一切的前期调研与策划的目的是,让荔枝湾涌的旅游品牌风格在对外推广和文化传播过程中,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将之前经过调研所开发的元素,设计成个性化、图像化和符号化的视觉形式,要求在视觉传达设计的应用领域内,将传统文化以更为新颖,富有想象力的创新形式,去表现现代设计革新的传统品牌形象。
关键词:建构 建筑 科技 地域 人种文化
文化性的建造,也称建构”(tectonic),注重建造方法的艺术性表达方式,是联系建筑物质与精神的一条纽带,通过一种最朴实的方法来实现建筑的艺术性和文化性。对文化性建造的理解以及分析,为我们提供了解决建筑功能性和艺术性的之间矛盾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基本概念
建构“Tectonic”一词最早作为建筑术语出现是在19世纪,近年来引人关注。以肯尼斯?弗兰普顿(Kenneth Framptom)教授的重要论著《构筑文化研究》(Studies in Tectonic Culture)为标志,“建构”开始成为当今建筑界讨论的热点话题。现今在建筑界内提出的“建构”的概念有着现实的社会背景,那就是在经济高度全球化的今天,地域“场所”形式正在日渐消失,世界各地的建筑正在走向趋同化,不同国家的都市之间的差异性日渐减少。怀着这种担忧,弗兰普顿提出了以“批判地域主义”(Critical Regionalism)为主要内容的“抵抗建筑学”(the architecture of resistance),提倡在关注地方情景的前提下,使用现代材料。希望它的提出能作为解决前面问题的理论基础。由此可见,现在我们认识“建构”概念的重点不仅是结构、构造、营造甚至节点细部等技术因素,更是其对于建筑—作为文化载体这一层面上—所起的作用,即它所蕴含的文化性。如果脱离了文化性,建构概念提出的必要性就将大大减弱。
“Tectonic"是一个形容词,确切的翻译是”建构的“,意即在建筑中各种材料以一种符合建造逻辑的方式组合在一起,这种逻辑性的信息是通过构造这一方式传达的,这里的符合建造逻辑不外乎是指符合材料的逻辑、结构的逻辑以及形式的逻辑。“Tectonics”即建造的艺术与科学。依据建构的概念,在建筑设计中,根据指定的目的解决问题,根据设定的材料选择设计方式,而形式是解决了所有问题之后的结果。
弗兰普顿相关文章中指出“建筑具有本质上的建构性,所以它的一部分内在表现力与它的结构的具体形式是分不开的”。但是建筑又绝不仅仅是一个建造技术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抽象的精神意念通过具象的物质存在所表达的一种转换方式。
经典“现代主义”的出现曾经为建筑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建筑空间概念的回归,把空间作为建筑设计的根本极大地解放了建筑师的设计思路。但是“空间”的概念是没有地域性的,而我们生活的环境则是丰富多彩的,以一种无地域性的理念来指导的设计必然也是无地域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无地域性的建筑设计与丰富多彩的的环境之间产生了越来越大的的矛盾。建筑师们需要新的理论来解决这一矛盾。
当前的建构概念包含了以下的价值观:即不同地方的建筑应具有不同的地方特点,反映地域文化特色,通过保留丰富多彩的地方建筑形式,借以抵制全球建筑趋同化、场所精神消失的倾向。此时建构的概念是否可以这样表述: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对营造逻辑适宜的表现。这里特定的文化背景除了指民族人种不同所带来的人的审美情趣、思考方式及价值取向的差异。
二、影响建构的因素
建筑不同于其他的纯艺术形式,由于它需要满足使用要求,所以不可能天马行空,任凭建筑师随意想象。影响建构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产生着作用,这其中包括诸如经济实力、意识形态等诸方面非建筑师所能左右的因素。对于建筑师来说,影响建构的因素大约有三种:
1 科技水平、
这是制约建构的最基本因素,因为它提供了建构的基础物质手段。建构的实现需要通过种种技术手段,而科技水平的提高为建筑师在设计中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工具。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作为一个最基本的因素,它并不是影响建构与其他概念差异性的关键。事实上作为一个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要素,科学技术对建构的制约却并非决定性的。在一些贫困地区,科技水平相对落后,依然能产生优秀的建构。“科学史无国界的”,但是建筑却是存在于不同国家地区的,科技水平对建构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建筑设计的物理层面,而并非文化层面,因此要专门探讨制约建构文化的因素,技术水平仅能作为建构文化研究的背景。
2 地域环境
建筑只要是实际存在的总是建在某一特定地点,环境是它所无法避免的问题。不同的地理环境有着不同的气候条件,建筑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不同。除了环境对建筑本身的要求,环境还会造成当地可用材料的不同。虽然现代交通运输可以使建筑师得到任何需要的材料,但是出于节约能源的环保考虑,尽量多地使用当地材料及技术人员已形成了一种潮流。每一种材料都有其自身的物理特性,如何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材料的特性,不光是结构工程师,也是建筑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地方的传统建筑一般都会利用到当地的材料,经过千百年的改进,这些做法往往都有相当的合理性,它们是值得我们建筑师认真学习的源泉。
关键词:地域文化 滨水绿带 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一、滨水绿带的概念及构成
1、滨水绿带的概念及发展
绿带(Greenbelt)的概念于1950年,由William Whyte在他的著作中首先提出,其规划则在19世纪末的美国兴起,以老奥姆斯特德的波士顿公园设计为代表。二十世纪上半叶,查尔斯・埃利奥特和小奥姆斯特德为代表的一些景观建筑师,继续了绿带规划的实践。二战后,菲利昔・路易斯发现了河流作为生态和景观廊道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滨水绿带的设计思想,成为第一位以环境廊道保护带为核心进行景观规划的设计师。今天,滨水绿带景观涵盖了如保护生态系统、为野生动物提供迁徙走廊、维持生物多样性、提供游憩资源、保护历史文化景观等多方面设计,随着对大尺度景观的认识,绿带景观廊道设计逐步成为开放空间规划和文化景观保护的重要方法。
2、绿带的类型
绿带从理论上划分,主要有三种类型:(1)有生态作用的廊道和自然系统;(2)娱乐性绿带,通常在水域、游览路和风景旁边;(3)富有历史文化景观的绿带。[注27] 在实际情况中,这三种类型在滨水绿带景观中往往同时具备,相互叠压,交叉存在。其中,富有历史文化的绿带――文化景观廊道作为“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通常带来明显的经济中心、蓬勃的旅游发展、浓厚的文化空间体验,及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
3、滨水绿带规划的构成及特点
第一、滨水绿带内的文化景观由历史文脉穿成一线,形成统一连续的文化廊道;
第二、生物群落呈多样性分布,植被结构立体化、多层次配植;
第三、绿带水陆界面常搭建亲水平台,或内置戏水空间来满足人们亲水、戏水的娱乐需求;
第四、绿带文化景观设计有体验互动性,更符合现代人的文化审美;
第五、滨水绿带空间尺度大、范围广,旅游资源丰富,可以满足人们的多种游览需要。
二、地域文化在滨水绿带景观中的设计原则
地域文化反映了地域本身的自然环境,还同时表达着当地的历史积淀,社会风俗,经济科技,价值信仰,艺术造诣,人文风情等各个方面的社会生活,它从人的视觉折射到人们的心灵中,并深深印刻在人们的思想意识态里。所以在设计滨水绿带的文化景观时应遵循以下设计原则:
1、尊重滨水空间的自然肌理
自然地理环境是滨水绿带的物质基础。设计绿带景观时,首先对基地现状的自然条件及资源情况进行分析,对大地的肌理、自然水文,气候植被等加以分析、利用与改造,设计出具有地方自然特色的滨水绿带景观。
2、尊重滨水绿带的人文风貌
地域文化是一个城市深刻的记忆和内涵,其独特魅力的所在。它随时空变迁,见证着人类思想和文化的演变。合理利用土地的自然地貌,深入了解朝阳的地域文化,发扬风土民情、延续历史文脉,设计富有记忆的滨水绿带是现代城市文化景观的发展方向。
3、尊重当地生物群落、善用本土景观材料
善于运用当地的物质材料进行地域文化设计是尊重地域性的最直接表现。采用本土材料可以显著减少资源耗费,降低运输费用,节省成本预算,符合节能环保、绿色设计的理念。且地域材料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文化形态具有相关联性,可以很好地体现地域特征。所以地域材料的应用是景观设计中很重要的方面。
4、设计以人地关系和谐为宗旨,尊重土地、因地制宜
在景观设计中,应该尊重土地的自然风貌,因地制宜,设计符合当地条件,与人文同脉的绿带景观。从人地关系和谐相通的整体思路出发,规划设计,以朝阳历史文化为主题线索,进行滨水绿带整体概念设计,力争做到地脉相通,情境交融,使得城市的滨水绿带既能带给人们美好的精神、文化、生活享受,又能促进城市自然、文化、社会、经济、旅游等资源的同步发展。
三、地域文化在滨水绿带景观中的设计应用
1、项目背景及概况
为保证城市防洪安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朝阳市委、市政府做出了整治大凌河朝阳城区段的重大决策,对滨水区进行重点设计规划,然而由于外聘设计单位对朝阳文化缺乏深入理解,以至文化景观设计了了,景观雕塑孤单生硬,不能带给人文化的亲和力,所以本文选取朝阳大凌河滨水空间进行设计,应用以上分析原则和方法,进行地域文化表达的构思设计,力图打造城市绿带景观, 为居民提供公共休闲空间, 与历史文化有机结合, 使其成为城市文化再生计划的一部分。
滨河绿带设计选址辽宁省朝阳市大凌河第四人工湖区,西起1号坝,东至大凌河4号橡胶坝东侧。全长约2.5公里,河道宽度约478米-580米,滨河绿地最窄处约478米,最宽处约为580米。左岸绿带约10余公顷。属大凌河朝阳城区段。大凌河古称渝水、龙川、白狼水,辽代以后改称凌河(灵河)、大凌河。全长398公里,大小支系纵横交错,主脉贯穿辽西,东南汇入渤海。其沿流经过,山川壮丽,物产丰饶,舟辑之利,滋养之功,载在史籍。是东北最为古老和最负盛誉的水系之一,大凌河孕育了博大精深的红山文化、三燕文化和辽文化,清代朝阳诗人沈芝先生曾把它比作东北的“黄河”。
2、地域文化在滨水绿带中的方法研究
地域文化伴随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而变化,所以,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在滨水绿带中的表达方式也该随着现代文化景观设计发展变化,不加思考的复制和仿古已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应该认真学习传统文化,充分吸收其文化底蕴,并将其转换成为一种具有时代精神的表达方式,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法传达地域精神和文化内涵。
第一、抽象符号设计 概括朝阳地域特色文化物质载体的形态轮廓,经过提炼与整合,抽象成简练的符号元素。这种设计手法直接简单,效果明显。符号设计保留了文化形象原有的基本形态及精神气质,与相比较,讲究符号抽象性,破坏力小。地域文化的提取方向可以从色彩、形式、材质、故事、寓言等方面考虑。通过对地域文化的认知和挖掘,寻找地域符号元素。如从文化提取对象的图形、服饰、建筑、色彩等进行抽象提炼,再运用现代形式美则设计,形成新颖独特的文化美。
第二、象征符号设计 将提取出的地域文化元素,结合设计主题,对地域文化内涵表现的提升与挖掘,转换为新的象征符号,比喻表达,引起共鸣。
第三、解构与再设计 运用现代技术和材料及新的设计手法,以传承本土地域文化为出发点,采用恢复重建或复原的方式, 意图再现历史场景和文化景观的昔日风采。在滨水绿带设计时,以现代审美再设计传统风格的文化景观,解构传统空间文化元素,再创造新文化景观元素,让地域文化在新时代得到合适的体现,同时给人们者带来文化的回味和体验。
综上所述,大凌河滨水绿带以朝阳的历史文化为线索,以时空顺序展现了朝阳的四大文化:化石文化、红山文化、佛教文化和三燕文化,概念设计了集生态景观和文化内涵于一体的滨水绿带文化廊道。
设计构思时充分挖掘朝阳地方文化特点,并结合现代设计风格, 创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文化新景观。滨水绿带以历史文化为轴, 时空发展为线 ,沿河流水域,设计文化滨水绿带。设置 5个主题游园和 8个景观节点。五个文化主题园如: 史前生命寻迹;东方文明曙光;悠远佛国胜景;龙翔三燕古城;朝阳厚土民风。八个景观节点分别位于主题园中,由朝阳地域文脉珠连,情境交融,浑然一体。
五、回顾与展望
朝阳的地域文化深厚悠久,大凌河是朝阳地区的母亲河,哺育了朝阳儿女。在历史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凌河两岸的文化随时空斗转、积累、沉淀、发展。地域文化有机的将城市的历史与现代文明相融合,而滨水绿带作为城市生命起源的文化廊道,体现着城市的自然和人文风貌。如今,面对城市高速建设过程中正在逐渐消失的城市文化,我们要去追寻地域文化的历史痕迹,探索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变化规律,将朝阳的历史文化融入到朝阳人的现代生活中去。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结合了朝阳的地域文化分析滨水绿带的设计原则和方法理论,对朝阳地域文化在大凌河滨水绿中的具体应用将在以后的设计中详细展开。
地域文化在滨水绿带景观中的设计应用,对打造城市文化廊道,提升城市的文化魅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戴菲,刘婕,胡剑双 公园绿地网络化中的滨水型绿带研究[A]. 和谐共荣――传统的继承与可持续发展: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0年会论文集(上册)[C]. 2010 。
[2] (美)麦克哈格著,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3] 贡 宇 城市滨水景观塑造中的文化再生―――德阳市旌湖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构思[J]. 中国园林, 2003,( 7) : 30- 31。
[4]段俊虎, 崔景华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大凌河朝阳城区段整治工程中的实践[J].农业与技术, 2005, 25( 5) : 97。
【关键词】文化特征 建筑地域性 建筑创作
地域化建筑创作设计思潮扎根于“当时与当地的现实生活”,其生命力蕴藏于“当时与当地的现实生活”之中。其建筑创作作品体现出了建筑所处地域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背景。地域化建筑创作针是对现代建筑国际式风格所表露出的建筑与自然的对立,割裂了建筑与地域文化的紧密联系等问题而提出的。这些问题引起了世界范围 内的建筑师对于建筑 与自然 、文化的关系深层次的思考。在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想中,包括了对于建筑含义的更广泛的认识,突破了建筑本体的局限,强调了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及对于地域文化的认同。
一、民居建筑的保护
建筑是人类文化积淀的产物,是整个文化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它是“石头的史书”“ 文化的载体”。它像一面镜子一样反映出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水平和精神水平,反映出它所存在的那个时代。而居住建筑形态往往则是代表了一个地区,一个社会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无疑,传统文化绝对需要保存,但是这样一个社会变革的时代, 全面地保持传统显然是不可能的。所谓保护,重要的是保留形成区域性和文化意义的氛围,但保护并不意味着拒绝富有时代感的创造与现实生活的融合。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不进则退,原地踏步意味着落后。在传统文化丰厚的土壤中吸收营养,提取精髓,为当代生活再创辉煌,才是“保护”的本质。民居保护不应该被视为是纯建筑形象和环境的“标本式”保护,更不是尘封一段历史的回忆,而应该在保存其建筑外部形象的同时,尽量探索其开发的可能性,使业主在保护中得到一定的利益。过分强调民居的绝对保存是没有必要的,也是完全不可能的。那样的保存只是虚有一副外壳,而没有附于相应的功能,于社会也是一种浪费,况且,若没有保护的起码条件---资金,那么任何保护都只能是一句空话。
二、 地域化建筑的特征
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包涵了一个广义的建筑概念,相对于现代主义建筑创作思潮中的“国际式”建筑中的普遍性特征,它更强调建筑的地域性的特殊性和客观性。它体现了地域性的环境特征、文化特征和技术、经济特征。
1.地域化建筑的环境特征
建筑产生于环境中,建筑与环境的对立统一构成了千百年来人类建筑活动最基本的矛盾关系。自然环境是建筑赖以存在的物质前提。人类的建筑活动就是从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之利。从人类早期的聚落选址以及其原始建设形式演变的进程中,可以看到它们是如何在特定的地域中取自然之利,避自然之害。展现环境特色。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随着人类建筑技术水平的提高,这种对地域性环境特殊性的表现从最初的无意识或被动的行为,逐步转化成自觉和积极的进取与创造而延续至今。
2. 地域性建筑的文化特征
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中,都有其各具特色的文化,“每一文化有它赖以成长的肥沃土壤,有缔造它的伟大人民,还有杰出的代表人物,当然也必然有其杰出的城市建筑与园林作品,在这些杰作的背后。更蕴含有智慧、哲理,反映着民俗、风情… …”。文化根殖于当地人民的生活之中。正是它们孕育了地域性建筑文化与场所精神。“文化是经济和技术进步的真正量度”;“文化是是历史的沉淀”,建筑创作观念的地域化趋向意味着在世界文化丛林中找出地域文化环境中那些既根深蒂固又充满活力的设计思想。挖掘地域性建筑的文化特征有种种方式,如从地方的气候特征出发寻找地域性建筑文化;从挖掘地方传统文化中寻找失去的建筑文化,等……
3.地域化建筑的技术经济特征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种技术并存的时代,由于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态使得建筑技术因地域不同而呈现出丰富多样性,例如高新技术、传统技术等。从而不能单纯地认为建筑中体现的经济与技术特征对于建筑的决定作用。建筑技术经济的特征应深深的扎根于 “当时和当地的现实生活”,应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技术条件 ,发挥创造力,挖掘技术潜力,创造富有特色的地域性建筑,这就是地域性建筑的技术经济特征的内,涵与意义。在地域化建筑创作中。建筑师们总结传统经验,走适宜技术的道路,并且积极地融汇各种技术,推动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的发展和形态的创造,出现了丰富的建筑设计理论和建筑设计作品。
三、建筑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关系
建筑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关系是建筑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的矛盾 ,它涉及到建筑室内外空间的创造及空间的界定,并引申到城市设计中建筑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同构关系。从建靴作历程来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创作思潮的影响下,建筑师在建筑创作中。对于这一矛盾有着不同的理解。例如,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在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内外有别”的礼制的影响下,中国典型的民居“四合院”呈现出对外封闭,对内与自然亲和的水平延展的院落形态:在现代建筑运动中的建筑大师勒 ・柯布西耶在萨伏依别墅的创作中体现出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对于建筑与自然二元对立的理解。以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中相对于这一矛盾所呈现出的设计概念、空间与形式为出发点,在地域化建筑设计思潮的影响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地域环境中,不同的建筑师发展了诸多的建筑设计概念,运用到他们的建筑创作中。例如,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所提出的“灰空间”的设计概念;美国建筑师文丘里所倡导的以功能为引导的室内外二元关系的协调。
四、建筑与自然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