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会计知识点总结

管理会计知识点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会计知识点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管理会计知识点总结

管理会计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案例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7-0019-02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为了使得学生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社会需要,在校学习期间,教师针对不同的课程,应适当调整教学方法,选择有利于学生掌握,并能快速适应社会需求的方法。案例教学法就是众多教学方法中的一种。

案例教学是指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相关基础知识后, 通过对当前有代表性的案例的分析, 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对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认识, 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最早是在哈佛商学院的MBA 教学中采用的。国内外采用这种方法后已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但在管理会计学科中运用不多,尤其是在本(专)科教学中的应用更少。而管理会计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运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通过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制与解释、传递等一系列工作,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并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这些特点决定了在管理会计学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而案例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

一、管理会计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的是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扮演着被动学习的角色,缺乏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对于管理会计这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来说,更是如此。而引入案例教学,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给予相应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能将所学的理论应用于实际,一方面,学生感觉所学知识能在实践中应用,比较有吸引力;另一方面,管理会计学的理论的运用是为管理层的决策提供相关信息,在案例分析所得出信息后,学生感觉在以后自己创业过程中,将懂得如何决策,非常有价值。因此,采用案例教学可以将教学模式多样化,改变学生的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案例分析的基本步骤是识别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对策或建议。开展案例教学,将企业各种管理场景呈现在课堂,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当事人的身份对企业各种管理现象进行思考和分析,努力探寻提高企业价值之路。通过案例中企业的成败经验与教训,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和建议,加强在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历练自己的判断能力,从而提供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化发展

案例教学法的真正目的不是在于学生记住理论知识,而是根据案情,使学生主动独立思考,锻炼学生面对不同经济现象下,如信息不完全、条件不确定的时候,如何节约成本、做出正确的决策,帮助企业向前发展。因为每个案例的最后都会有几道问题,例如:如何解释这种想象?该怎么办?等等。要完成这样的案例分析,学生必须要经过周密的思考才可能回答出来,仅仅凭书本得到的答案是不全面和不真实的。案例教学注重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如,思考的角度和方法,而不是在乎答案的正确性与否。不同的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角度都会存在差异,会有各自独特的见解。因此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不断培养和提高。同时, 又因其倡导多向性、发散性的思维方式, 不求唯一答案, 不求聚合效应, 从而创造力及想象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培养。

(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案例分析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之前,要事先对案例进行调查、分析与研究,在这样的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多方面考虑理论知识的运用,而不局限于教材所授内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多角度分析和总结。因此,采用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也比较高,因而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管理会计案例教学的实施

案例教学没有固有的模式,应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来具体安排。笔者认为,案例教学可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具体分为以下以几个方面。

(一)课前案例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开始之前,导入相关案例,尤其是案例中提出的某些问题,学生对此不甚理解,此时,学生必然极为渴望知道问题的缘由,因此带着问题开始新课程的学习,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管理会计学的第二章中,学习完成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之前,学生们都不知道这两种方法究竟是如何进行计量的,以及两种方法之间的区别,这时可以先导入这样的一个案例:某企业原来是按各部门的销售额对经理进行考核,现调整为按利润进行考核,某经理在这一年中努力工作,在成本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加大促销力度,增加销售渠道,通过了解客户需求的变化灵活调整生产,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当年销售增加了20%。库存量从年初的10000件下降到2000件,可期末当这位经理查看会计人员编制的利润表时,当年利润不但没有上升,反而是大幅度的下滑,这究竟是为什么?以这种方法进行考核是否合适?对于这种现象,所有的学生也都非常疑惑,但如果要了解这是为什么,学习完接下来的理论就非常清楚了。因此学生们对接下来的课程学习,兴趣将大大提升。

(二)课堂案例式讲解,提高课堂讲授的趣味性和学生的记忆效果

单纯的理论学习,学生会觉得较为枯燥。在课堂上,新的课程开始之前,先提出相关案例,让知识点融合于案例之中。作为管理者,进行相关决策时,需要哪些信息,根据所需的信息,对案例逐步进行分析,分析的要点,就是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如此一来,学生会随案例的分析而进入理论的学习,这样,学生不但不会觉得学习是一个枯燥的过程,反而会觉得学习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对于理论知识的记忆也更为深刻。

(三)课后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利用相关知识点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所学的理论,让其更好的掌握和理解,进行案例分析。这里的案例分析在教师做好准备后,主角是学生,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关案例。教师一般根据每次的教学内容来选择合适的案例作好准备。

其次,讨论前,教师设计案例时,要注意这几个方面:一是设计的案例要突出所要运用的理论知识点,二是要便于课堂讨论;三是要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第三,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学生对案情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好安排分组进行讨论,教师在必要的时候可做适当的提示,最后通过各组的代表陈述各组的观点。这个过程相对较长。

第四,对案例讨论后进行总结。案例讨论结束后,根据各组所发表的观点,教师及时进行引导和点评,形成案例的总结。总结不是案例的标准答案,而是指出本次案例讨论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讨论的难点、重点,需要深入思考之处等,以及本次讨论的成功之处和有待提高的方面。同时也需要对学生进行点评,来激发学生学习与思考的热情与兴趣,并根据表现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计入平时成绩。

最后,撰写案例报告。教师在讨论后,应布置学生对本此案例讨论进行总结,撰写案例报告。教师要及时归纳和总结,并点评案例分析的思路、分析方法是否正确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可行,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分析是否正确, 学会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学生在撰写完案例报告后,教师应对其打分并作出评价,也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三、案例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案例的选取要具有典型性和吸引力

在案例教学开始前,教师在选取案例时,要根据分析的重点来进行选择,要具有典型性,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可选取一些较著名的企业、公司的内部管理情况的案例。如乳制品行业的伊利和蒙牛、美的和九阳两个势力相当的公司生产的豆浆机来分析其定价决策,选取丰田等日系汽车制造业的成本情况来进行于本量利分析等。学生对这些企业或公司都有所了解,甚至非常熟悉,因此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较为有吸引力。

(二)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案例教学虽然具有很多方面的优点,但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讲授的教学方式。因为理论与方法是案例分析的前提,每章节的重点、难点等仍需要通过传统教学方式来进行适当讲授。在管理会计学中,首先要通过讲授法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案例分析提供理论基础。因此,采用案例教学应与传统讲授教学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虽然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们理论联系实际,但毕竟只是桌面上的场景和数据。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提高学习能力,还应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例如,到具体的公司、企业进行实习,进行实际的计量和分析、决策;进行管理会计的模式实训;针对具体章节的理论撰写自己的看法和认识等相关的论文;定期进行测试等。

(四)正确把握教师与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

在案例教学中,要扮演好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在理论学习前的案例引入时,教师是主角,引入案例,使得学习充满疑惑。在理论课学习的过程中,根据案例来进行学习时,教师和学生是一起进行的,教师引导,提出知识点,学生学习,两者都很重要。在课程学习后的案例分析中,教师只是导演,学生是主角。教师只是做好案例分析前的准备工作,后面的主要工作都应该交由学生来完成,在必要时,可以给予相关的提示和引导。

管理会计是一门与实践联系较为紧密的课程,采用案例教学,将有利于学生对课程理论的掌握和理解,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走向社会后尽快地融入工作,学以致用。在采用案例教学同时,也可到具体的企业进行实习、进行管理会计实训等其他的教学方法帮助实现学生对理论的加深和巩固。

参考文献:

[1]孙茂竹,文光伟,杨万贵.管理会计学: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施静欧.管理会计案例教学初探[J].会计之友,2008,(5).

管理会计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战略类型 管理会计技术 业绩

一、引言

“战略管理会计”最早由Simmonds (1981)提出,他尝试从会计角度评价企业的竞争对手。从此,有关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出现大幅增长趋势(Bhimani & Langfield-Smith, 2007;顾维维,2010)。但是关于“什么是战略管理会计”仍然缺乏共识。目前,有关“战略管理会计”的实证研究仍然相对缺乏。“战略管理会计”的可研究性与其实证研究缺乏之间的矛盾,正是进行此方向研究的动机。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梳理战略管理会计相关知识点,旨在探讨不同的战略选择下,应采用哪种管理会计控制技术,及两者的适配关系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二、基于权变理论的战略管理会计相关研究文献及其评述

权变理论对管理会计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权变理论认为组织结构和制度应适应环境因素和企业特定因素的综合作用(Anderson & Lanen, 1999)。本篇文章中的战略集中在业务单元战略,采用Miles and Snow’s(1978)界定的“探勘”、“防御”类型。

(一)业务单元战略。

Miles and Snow (1978)定义了四种组织战略:探勘型、分析型、防御型及反应型。Miles and Snow、Anderson & Lanen,1999认为分析型战略是探勘型和防御型的混合形式。探勘型战略是企业作为市场的创新者,在市场中不断寻找新产品、新机会。相反,防御型战略成功的关键并不在于创新,而在于提高效率。探勘型战略和管理会计技术的应用都强调环境(外部性)及长期(前瞻性)的导向作用。Guilding’s(1999)指出探勘型战略与采用竞争者战略存在关系,相比采用防御型战略,采用探勘型战略的企业更广泛的使用管理会计技术。

(二)战略模式化程度。

战略模式化程度是指公司采用特定方法选择战略的固定程度。Mintzberg (1987a)建议企业针对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战略,可以采用预先制定的战略方向,也可以在战略缺乏时采用应急战略。一项设定战略要求不断探讨战略行动并不断进行修正,而紧急战略强调战略决策的模糊性,因而具有极大灵活性(Bhimani & Langfield-Smith, 2007)。采用设定战略的组织一般进行积极的战略管理,这意味着需要类似的管理会计系统提供更多战略导向的信息。

三、战略管理会计技术相关研究文献及其评述

研究表明,传统的管理会计设定短期框架往往导致公司的内向聚焦,忽视战略定位,而公司战略是与面向未来的长期性时间框架、外部聚焦特点相联系(Andrews, 1987)。因此Guildinget al. (2000)认为战略的这些特征有助于确定企业采用哪种管理会计控制技术。研究人员一般将管理会计控制技术分为5大类:(1)成本核算;(2)计划、控制及业绩评价;(3)决策;(4)竞争者会计;(5)顾客会计,前三类与管理会计的基本主题相对应。根据有关战略类型的分析,采用“探勘型”战略的企业倾向于采用计划、评价及业绩评价,战略决策,竞争者分析和顾客分析等管理会计技术;采用“防御型”战略的企业倾向于采用成本核算,计划、评价及业绩评价等管理会计技术。

四、管理会计技术与公司业绩相关研究文献及其评述

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在于支持管理决策和管理控制(Abernethy & Bouwens, 2005)。 (Baines& Langfield-Smith, 2003)认为在不确定性环境下,提供更多的信息可以改善资源的分配,增强产生积极业绩的可能性(Christensen & Feltham, 2003)。虽然大多数研究支持管理会计控制技术的运用对公司业绩有积极影响(Larcker,& Randall, 2003),但仍然有部分研究表明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不确定性。 (Abernethy & Guthrie, 1994)认为相比采用“防御”战略的企业,采用“探勘”战略的企业广泛的使用管理会计信息能取得较好的业绩。某些研究已经证明管理会计信息与公司业绩之间不存在、甚至为负相关。Ittner and Larcker (1997)发现战略控制措施对公司业绩有负的影响。

尽管认为管理会计技术对公司业绩是否存在积极影响的相关文献研究各自参半,但认为管理会计技术的应用与公司业绩存在正相关的观点更具有内在合理性,因为管理会计技术提供合理有效的增量信息,而非传统会计系统聚集的信息。

五、结论

本文从管理会计控制技术视角评估企业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首先对有关战略类型、管理会计技术的文献进行了总结。然后根据众多研究观点,尝试分析了基于权变理论的权变因素——业务单元战略类型和战略模式化程度对企业管理会计技术应用的影响,及两者的综合作用对最终经济后果——公司业绩的影响。但仍然存在局限性,例如基于权变理论的影响因素不仅包括战略类型,也包括企业是否为市场导向,企业的规模等。

参考文献:

[1]Abernethy, M. A.& Brownell, P. (1999). The role of budgets in organizations facing strategic change: An exploratory study.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24.

管理会计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案例教学;实践场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院校教育的灵魂和目标,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措施之一。现代教学应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发展性的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在自身发展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能力、胆识与意志,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案例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告诉学生要自己去思考“应该怎么办”。案例教学内含着学生和教师的许多创造性因素。为寻求管理会计教学在内容和方法上的重大突破,以促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目标的实现,我们在2005年实施了《管理会计案例》选修课的教学实践。让学生通过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事件去分析:“为什么是这样的?应该是怎样的?”使学生置身于工作之前,达到丰富和充实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的目的。

一、实施管理会计案例教学的意义――“身临其境”的实践场

案例教学是具有启发性和实践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的情景式教学方法,也是我国高等院校改革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是体现理论与实践结合、丰富信息量、拓展学习内容、激发和树立创新性思维的主要平台。

(一)把企业搬到课堂,让课堂成为实践“管理”的舞台。由于管理会计具有会计与管理直接结合的特点,使得其预测、决策、计划、控制等诸功能的实践活动很难在会计模拟实验室里进行。而管理会计案例源于工商企业实践,其丰富的内容及信息量之大,在传统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也不易涉及。开设《管理会计案例》课程,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解剖和总结,提出自己的观点,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相当于完成了管理会计课程的实习、实践环节。更主要的是吸引了学生感知企业“会计管理实际”的兴趣。通过案例,把一个个抽象信息具体化、实践化,是构成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例如,在学习“海信财务管理模式”案例的基础上,有同学主动到网上查找相关案例,不但圆满完成了老师提出的问题,还利用课堂发言阐述自己的独到见解、吸纳同学的不同意见。学生们感叹:案例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使我们从中“捕捉”自己的创新意识。分析案例使我们理解了“资本运营”等专业知识的确切含义,我们的看法也得到了展示,我们有参与企业管理的感觉。

(二)学生必须参与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把自己视同企业的一员。学生的参与度对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要求学生:必须要参与到案例教学中去,勇于发言,认真、广泛阅读、搜集相关资料,积极思考问题,视同自己就是企业管理的一员,否则学习该课程的收获不会很大。我们以首次开班学生(2002级学生在2005年上半年开课)积极踊跃选修该课(选修率95%),强烈的主动参与意识为“学习案例”,使后续班级的同学清楚应该怎样学好案例课程,打消了一些学生“畏惧、懒惰”的心理,“预防”效果还是不错的。同时,要求老师要尽力让学生清楚:在案例教学的课堂上,每一个人都是重要的参与者,都是受到尊重和关注的。

学生们经过剖析教学案例――自找案例或搜集资料――探究分析――提出个人观点――课堂发言的过程,大大激发了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学生在对案例的分析、类比中发现难点、疑点,易于激发其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创造才能是学生个人的求知欲、进取心和首创精神、意志力与自我实现决心的体现。案例教学对培养学生洞察发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非常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几年的案例教学证明,大多数同学能做到积极思考、主动发言,有些同学参与热情非常高。在每一学期、每一教学班的案例教学中都有不少“独到见解、勇于发言”的学生出现。

二、案例教学实施效果

(一)学生反馈: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与技能并重。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的感觉它。感觉只是解决现象问题,理解才是解决本质问题。《管理会计案例》课程的开设,一方面是应学生们的呼声;另一方面也是我们借此了解学生掌握管理会计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提高理解和分析问题能力的措施。课程开设的效果如何,唯有倾听学生们的心声。于是我们在2005年6月召开了首次开班《管理会计案例课程》学生的研讨会(至今已开类似反馈会议有3次),广泛征求学生们的意见。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对我们这门课程的建设和提高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学们普遍反映案例课程的开设对于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拓展和提高独立思考问能力,丰富、充实所学知识是很有好处的,使自己增加了知识量,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知识的运用能力。学生们认为:

1、案例课程的学习使所学前期课程的相关知识变得“活起来”了,有助于理解相关课程的系统性。(1)由于这门课程是在学习了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会计课程和相关学科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可以使我们所掌握的理论运用到实际分析中,进而巩固、完善、补充我们的知识体系。在对问题的分析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新问题,这就引导我们去思考、解决新问题,从而使我们有理论在分析中得到验证和论证的感觉;(2)企业管理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生存状况,而管理会计又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构成内容,作为以会计为主修专业的我们,通过案例课学习可以对企业管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理解,为毕业后更快地融入到工作中打下基础。

2、增强实践能力,丰富、充实所学知识。我们平时学到的都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理论与实践是有一定差距的。通过案例课的学习,可以使我们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实际案例,能接触到一些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丰富了知识,开拓了眼界,使我们这些平时不太可能接触到企业管理的学生也有了实践练兵的机会。

3、案例教学具有发散性。案例教学的发散性特点是一个问题可能有多个答案,这就培养了我们的创新意识,对走向社会也有好处。形式活泼,不同于课上那些一成不变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解了管理会计“实务”的含义和“管理”的内涵;而且课堂上大家畅所欲言,开拓了思路,让我们学会了从不同角度解答、解决问题。

4、使我们各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由于老师采取课堂讲解、同时激励同学发言,课下小组讨论、同学们准备书面发言材料,课上小组代表反馈讨论情况等授课方式,既锻炼了同学们的语言表述能力,又增强了文字表达能力,还使一些平时不敢上台发言的同学有了上台发言的勇气,培养了“讲演”的勇气和技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发现自己、找到自己、成就自己,大大增强了自信心;老师鼓励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无形之中就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同时老师能随时补充一些新鲜案例,使同学们能够了解到一些前沿知识。

5、不足、意见和建议。虽然老师尽量激发同学发言,但由于课堂时间所限,并不是每个想发言的同学都有机会发言;同时,有些同学对于课堂发言的意识还不太强,发言不够踊跃。对于期末考试:我们的兴趣不在期末考试,而是在平时,应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我们认为5∶5比较合适,且应开卷考试(原闭卷考试是在规定时间内对老师所出题目任选写论文的方式);由于相关知识的缺乏,对课后一些思考题有时不太理解,希望老师讲的多一些,实际的东西多讲一些。

(二)改正措施。于2007年开始,我们在一些班级进行了开卷考试的试验,效果不错。在2009年下半年,所有上《管理会计案例》课程的班级都实行了开卷考试:给出多个案例,由学生任选其二,写出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可查阅日常积累的资料。这次考试结果,每个班都涌现出了不少积极地答卷,他们的共性是:独立思维问题能力强,平时发言积极踊跃,日常阅读、涉猎文献广泛。开卷考试给老师的感觉是:学生不是“被考试”,而是“去考试”,心态是主动的、积极的。

(三)教师职责转换和角色定位,有利于学生能力点的训练。传统课堂教学侧重于知识点、操作点的传授,缺乏对学生能力点的训练。而案例教学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每一案例都要进行深入分析解剖,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学生专业判断能力的培养。课堂上的引领、分析点评;课下的答疑解惑,对老师都极富挑战性。我们要求任课老师要加强对案例分析深度和广度的把握,利用教研室活动时间及时切磋和沟通。当然,教师在案例课教学过程中也升华了自己的专业素养。正确认识案例教学的教师职责和角色定位,是决定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案例教学考量着老师作为集组织者和领导者于一身的“导演”能力,而“导演”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专业判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教师应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控制能力。控制好案例教学的方方面面。教师应把案例涉及的理论知识和制度规范在对案例内容的简解和分析中作为重点,并作为学生课下阅读的内容。教师对问题分析的画龙点睛、讨论时间的把握、对学生点评的恰到好处等等,都考量着教师的控制能力。

2、引导、协助。教师通过对案例所涉及内容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给学生一个明朗、简要的框架,引导学生进入案例事件的情景之中,对案例分析提出切中要害和关键性的问题,以利于学生理清思路。教师对学生的关键性观点和涉及的相关议题要在课堂及时归纳总结,引导出与案例讨论题相关的论题,把讨论引导到案例讨论目标上来,帮助学生将自己的观点建立在更加扎实的基础上。如,对“你如何理解利润会流失在每个管理环节”这一思考题,要求学生通过所学专业知识及已有的实习经历举例说明。

3、担当顾问。教师要善于组织和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增加他们欠缺、尚不完整而又必要的感性认识。对案例涉及内容给予恰当地补充,对难点、要点及时提醒关注,对学生提出的观点予以归纳分类,帮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案例中的疑难问题。如通过“美国次贷危机”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危机产生的原因,使同学们加深对“产生背景”这一问题根源的认识。

4、做好“旁观”。教师将自身置于讨论的配角,尽可能让学生去发言、去做出决定。教师的分析与总结,应基于对本质进行抽象和概括,使学生在对实际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又有对理论认识的提高。

我们把教师应发挥的以上作用同时作为讲授《管理会计案例》课程的基本规范,且在任课教师团队的广泛交流与沟通中达成以下共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互动式教学”的精髓完整地体现在案例教学中;任课团队成员应遵守:严格按《管理会计案例》教学大纲执行教学计划,补充的案例应该鲜活,具有时代感,并满足案例教学与实践、理论的密切结合;分析点评深刻、到位,使学生借助老师对案例的分析点评,得到举一反三的训练和收获。

三、注重案例教材的建设与完善

社会环境的变化导致企业组织的变化,企业组织的变化又会引起管理会计实务发生变化。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管理会计学科新领域的研究动向,《管理会计案例》课程也应与时俱进。为保证自编案例教材的质量,我们要求案例选择尽量体现真实性、完整性、时空性、典型性、相关性特征,以清晰地案例资料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实际。针对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动态特性,我们坚持案例选题的建设和完善。在实施案例教学的六年期间,对2004年编写的管理会计案例教材于2006年、2009年进行了两次修订,现在的案例教学和教材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规范教学大纲。教材规定了教学内容,是教师授课取材之源,也是学生求知复习之本。我们对老师案例整理、撰写的基本要求是:问题明确、逻辑清楚、体例规范。每一案例由案例资料、分析点评、问题思考三个要素内容构成。要求老师对思考问题的设计注重引导性和启发性。教学大纲规定了教学目的与要求、案例内容、问题思考三大内容,并列示了必讲案例和辅助案例(因课时所限),同时注明老师可以根据自己讲授案例课的进度和需要增添2~3个新案例或简讲原教材案例,但学生就教材的每一案例所提出的问题老师必须无条件的给予答复。

(二)教学内容推陈出新,增添代表案例。任何事物都是在动态中发展的,《管理会计案例》课程的教学内容也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必须不断地进行建设。我们对第一版的23个案例增加到了28个,其中更新了13个案例。案例内容涉及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全面预算、日常经营管理决策、投资决策、资本运营、企业会计信息化、作业成本计算及金融危机案例等。丰富、更新了海信集团、企业并购等案例;新增了世界金融风暴――美国金融危机、格力空调等案例。案例内容的不断丰富,使学生的实践内容又有了新的提升,使学生们进一步加深了对实际工作中现代管理会计的理性和感性认识。同学们感到学习案例课程绝不是对先修课程《管理会计》某些技术方法的简单操作,而是如同亲临实践的“尝试身手”,感受着自己置身于案例之中的兴趣。

管理会计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成本会计课程 教学 问

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

0074-02

一、成本会计课程概述

成本会计课程作为会计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是一门研究如何对各行业经营业务成本及经营生产费用进行核算和管理的会计学科。在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中,通常学生学习成本会计之前要先学习会计基础、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学习成本会计之后还要学习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学等后续课程。成本会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内容包括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报表、成本考核。课程中大部分内容属于管理会计,有部分内容属于财务会计,由于受授课课时限制,现在成本会计课程中主要是讲授成本会计的基础环节——成本核算,包括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成本会计是一门与工作实际联系密切的课程,从领用材料、分配外购动力、分配人工成本、分配辅助生产成本、分配制造费用,到自制半成品与产成品的计价,废品损失的归集,完工产品与在产品成本之间的分配,以及分批法、分步法、品种法的运用等,都与工业企业的生产过程密切相关。学好成本会计对计算产品生产成本、掌握生产过程会计核算及实现学校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都有很有大的帮助。

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以传统教学为主,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在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中,重点是要掌握各种成本费用要素的分配结转及产品、在产品间各项费用的分配归集,难点是各项数据前后变化的演算及数据之间的钩稽关系,这种数据间的前后变化关系主要是通过公式计算和编制表格来反映。成本会计课程在讲课时涉及很多表格,在讲分配结转等相关内容时,涉及的公式多,而各种计算方法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一定的差别;在讲授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如分步法、分批法和品种法等时,还包括讲授这些方法中包含的多样方法,如分步法又包括平行结转与逐步结转分步法,而逐步结转分步法又可以分为综合结转和分项结转分步法等,总之在学习过程中数据量非常庞大。用传统教法——黑板加粉笔授课的教师,往往一节课要列十几个表格加上数字的变化演算来让学生明白成本费用的分配结转,老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也累,反复擦黑板还会浪费很多时间,一节课下来老师一头一身的粉笔灰,学生也因为怕吸入大量的粉尘不愿坐在第一排听课。但如果老师不用表格说明数字的推算与变化,而是一味地看书本、对着书上的表格解释某些数据在各表格中的推算以及数据间的关系,学生听得乏味还会“开小差”,老师上课也往往讲得口干舌燥却达不到教学效果。

(二)成本会计的知识结构不利于掌握对成本会计知识

由于管理会计是从成本会计延伸发展而来的,成本会计课程与管理会计课程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在知识点和结构上表现出内容重叠、界限模糊。尤其在西方国家会计学观念中,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同质。因此西方的教材大多是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合二为一,逻辑性和相关性比较突出。然而,我国成本会计课程的知识结构较分散,未能体现管理会计的内容,大都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介绍成本的实质、作用和基本概念;第二部分是成本核算的要求和一般程序,这部分是成本核算的基础;第三部分是成本核算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也是对第二部分的具体化;第四部分是在产品的核算、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完工产品成本生产费用的结转;第五部分是产品成本的几种计算方法,也是成本核算、费用归集分配的具体应用;第六部分即最后部分通常是认识及编制成本报表。

通过以上对我国成本会计课程知识点及结构的分析可发现,成本会计教学体系结构中,知识点及结构较分散,缺少按企业生产流程组织案例的整体性和连贯性,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也不利于学生在未来走上工作岗位时将在学校学到的成本会计知识活学活用于企业的具体工作中去。

(三)实验环节和实训环境欠缺

当前,成本会计教学模式着重于理论教学,教师授课以讲授方式为主,强调学生对成本要素费用、各个分配结转公式的掌握,对数据推算过程的理解,但是如果没有安排配套的各生产过程成本费用分配环节的模拟实验,理论知识与岗位实践没能很好地结合,肯定会影响学生对成本会计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由于场地设施、师资力量等条件限制,很多学校缺少模拟工业企业生产车间和生产工艺流程的成本会计实训室,导致学生缺乏对工业生产的直观了解和认识,影响他们对成本会计工作方法和程序的掌握,他们对各种成本计算方法也难以做到整体灵活应用。

三、改善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的策略

(一)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通过对企业会计工作的调查和对毕业生的走访得知,很多单位在工作中都提供办公电脑,会计相关的很多工作也运用电脑工作以提高效率和数据统计的正确性,如使用会计电算化、运用Excel软件等。现代教学中的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手段和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在教学中更多地采用多媒体技术、成本会计教学软件、成本会计实训模型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及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就是利用计算机把大量信息图片、文字、声音、动画、视频集中体现在计算机上,具有生动、具体、直观、信息量大、使用快捷方便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后,除需要特别强调和用粉笔画图或推算的内容需要板书外,其他的内容都可以由教师在备课时制作成PPT在上课时演示。成本会计多媒体辅助教学能突出和强调各种成本核算流程的特点和独立性,还能对比各种方法的异同之处,使学生对各种成本计算方法有一个系统完整、结构明确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在PPT课件制作中应充分利用Excel表格的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图表功能,这样能在课件中清晰明了地反映成本核算数据的推算,充分体现数据间的钩稽关系。由于多媒体教学可以做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因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为教师节省很多时间。

(二)结合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

结合以岗位为基础,学以致用的目标,教师可以设计情景资料为教学背景,将相应的情景或实例引入课堂教学,从认知生产工艺流程,熟悉成本核算岗位工作,到掌握成本费用的归集分配,直至产品成本汇总结转,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激发学习主动性,为学生未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上,以任务为导向、以项目为线索,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然后按程序步骤解决问题,完成相应任务。

(三)突出工业生产流程,完善实践教学方式

如今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时用人单位越来越关注他们的实践能力,关心他们能不能顺利适应会计岗位工作需要。因此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越来越显出其重要性。学校在建设成本会计实验室时可以考虑建设一个典型工业企业模型,例如水泥厂,从介绍水泥的生产工艺流程和管理特点开始,给学生布置从收集原始数据、填制原始凭证,到计算水泥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要素费用的归集分配,再分析选择该采用成本核算方法的品种法还是分批法或分步法进行成本计算,最终完成该产品成本计算的任务。通过这样的项目训练,学生的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学科综合能力也将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郭友.新课程下的教师教学技能与培训[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王俊生.成本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3]何斌.成本会计实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4]俞宏,夏鑫.成本会计教学的体系结构创新及策略构想[J].会计之友,2006(6)

[5]李湘军.浅析高校《成本会计》教学改革[J].新课程学习(中),2011(2)

【基金项目】2012年南宁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第一批项目(201231166)

管理会计知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转型;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2015年10月,教育部、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变的指导意见》文件,对高校今后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遵循。2016年4月15日,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主要任务,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引导高校调整类型定位,更多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对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为四川省首批整体转型高校之一,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从2015年以来,立足地方经济建设,积极培育应用型人才,打造应用技术型大学。在学院向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全面转型的背景下,《成本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作为学院质量工程教学改革的重点项目,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上做了诸多有益探索。

一、《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性

《成本会计》课程为何能成为我院质量工程教学改革的重点项目立项研究,究其必然性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课程性质及特点

《成本会计》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主干基础课程。首先,课程连续性强。《成本会计学》是在《基础会计学》和《中级会计学》的基础之上开设的一门会计专业课程,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都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其次,知识的系统性强。成本核算是一个核算体系,环节较多,需要将各章节的内容联系起来。最突出的特点是实操性强。从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到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及分配,制造费用的处理,废品损失及停工损失的处理,直到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的分配以及随之涉及的各种原始凭证的传递,记账凭证的填制和账簿的登记,最终完成会计报表。由此可以看出,该课程具备很强的实操性,具备进行应用技术型转型改革的自身条件。

(二)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成本会计学》课程的传统教学方式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注重理论讲解,实践环节欠缺或不足。同时,由于学生缺乏对制造业生产的直观了解和认识,影响学生对成本会计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可见,《成本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为课程转型改革提供了可能。因此,要研究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对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实现课程的培养目标。

(三)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

在制造业企业里,成本会计是重要且专业性极强的会计岗位,及时核算产品成本,对于提高企业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有较高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人员担任。成本会计岗是很多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踏上的第一个工作岗位,是企业考核其专业能力的试金石之一。因此,《成本会计学》课程的教学与实际社会需求的对接显得尤为重要,提高《成本会计学》课程教学的实践性是成本会计教学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也为其转型改革提供了现实需要。

(四)高校转型改革的契机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地方本科高校需要大力培养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在国家积极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之际,我院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大胆启动转型发展工作,积极支持并重视转变思想观念、深化教学改革等方面开展的深入探索和实践。在当前国家、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以此为契机,《成本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有了动力支持。

二、《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内容

我院《成本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教学内容

依据企业成本会计岗位及其工作过程的特点,将《成本会计学》的教学内容进行学科内的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既是相互独立的知识模块又呈现多步式的层层递进的勾契关系,最终构成一套完整的成本会计核算体系。既将教学内容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同r又将二者融为一体,在理论讲解过程中同时兼顾实操演练。在熟练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加强成本会计实操技能训练,针对不同的知识模块配合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并设计相应的专项实训模块。

(二)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及教学条件,灵活运用边讲边练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技能竞赛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与企业成本会计实务操作有机结合。根据重点、难点内容,有针对性的设计和选取一些具有启发性的经典例题和案例,引导学生进入会计处理的过程并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分析处理问题,使学生重难点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在教学中,尤其注重加强实践教学,主要涉及“单项手工实训”和“综合手工实训”。单项实训根据成本会计的知识模块进行分块处理,综合手工实训将成本会计的核算体系重组在一起进行实践教学。按成本核算过程组织教学,使学生对整个成本核算流程和账证表之间的对应关系有一个完整、清晰的理解和掌握。

(三)考核方式

在《成本会计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上,取消一次性期末书面考试方法,建立了多元化的考评体系,全面考核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操能力。对学生成绩的评定方法分为两部分: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其中,期末考核分为理论成绩和实操成绩。实操成绩主要是期末的成本会计实操竞赛成绩为主。考试题型方面,加强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减少记忆题型,增加应用题型。平时成绩由平时表现、课后练习作业情况和随堂实操实训作业情况等方面构成。

三、对《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思考

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教学改革还在持续进行,为进一步的深耕转型,对《成本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深入思考:

(一)教材更新

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对成本会计理论的研究有了许多新的进展,而这些新的理论和方法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增加到成本会计教材中,使成本计教材过于陈旧。此外,在辅助教材的编写上,一方面,要突出精要、发挥学习指导的功能,如可给出教学大纲,对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提示,使用图示突出各章主要知识点的逻辑关系以及计算方法的流程,对主要计算公式进行汇总与梳理,从而避免对教材内容简单精简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以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编写配套的案例。

(二)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整合

现阶段的《成本会计学》教学改革注重课程本身的内容的调整与整合,但它不是一门完全独立的课程,而是一门与其他会计专业相关专业课程内容关系密切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如,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关系就非常密切。进入转型改革深耕期,在不断对《成本会计学》课程本身内容进行调整和完善的同时,应注重各相关专业课程间的交叉和融合。如,对《成本会计学》和《管理会计学》两门课程在成本管理方面,两门课程均涉及,两门课程如何做出协调以达到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又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三)教学方式方法的进一步多元化

一个值得探讨的教学方法是注重各门专业课程间知识内在联系的联系教学法,如《成本会计学》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学》等课程内容有密切的联系,通过某一具体知识点联系到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点,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以更有利于采用对比教学和学习的方法可以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跨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以更好的综合掌握会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此外,可以聘请专业学者或有经验的企业家为学生做专题报告,使学生了解成本会计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企业实际成本核算的技巧、手段,开拓学生的视野。借助多媒体和互联网手段,给学生展现更丰富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自主的对自己感兴趣的案例进行交流和探讨,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四)考核方式多元化

目前教学改革后的考核方式已经开始注重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主要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大部分构成。还可以考虑如成本会计实操竞赛,这是全专业学生自由组队参加,相应的可增加新的考核方法,如增加自评、互评等形式。这种复合测评方式将有助于改变目前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部分学生对知识点强行记忆以求短效回报的现象。此外,学期结束后进行的短学期成本会计实训是单独进行的成绩考核,建议可融入到《成本会计学》课程的考核中去,作为实操能力的一部分计分。

(五)强化实训,积极促进校企合作

一方面,目前的实训课程主要是手工实训,应努力将手工实训和电算模拟实验结合起来,采用手工、电算化甚至网络等相结合的手段,可以检查学生的会计电算化和网络知识水平,提高学生的现代化技能。

另一方面,积极促进学院与各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通过校外实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产品特点和企业管理要求等,还可以亲身体会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预测、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等方法在不同企业的应用,从而增强感性认识,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实现企业与毕业生之间的无缝对接,达到企业、学校、学生多赢的格局。

四、结语

学校在推进转型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成本会计学》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转型发展之路仍然任重而道远。随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改革,国内外经济形势、科技条件的日新月异,高校的会计专业迎来了新一轮的改革契机。成本会计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还需要在今后持续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力求走出一条成功的课程转型改革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马云平,吴宝宏,李长福.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思考[J].对外贸易,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