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村落的历史文化意义

古村落的历史文化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村落的历史文化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古村落的历史文化意义

古村落的历史文化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招远;古村;发展;保护

一、招远市古村落保护利用现状

(一)古村落数量较多,历史悠久

招远市古村落有规模大、数量多、形B完备等特点,文物遗存数量多、价值高、内涵丰富。主要分布于辛庄镇、张星镇、玲珑镇等地。近年来,招远市不断加大古村落申报保护力度,并取得良好成效。目前发掘古村落共27处,通过积极申报,招远市共有19个村庄荣获各类国家级和省级称号。这些古村落较为完整的保留有大量明清时期传统民居建筑,整体村貌呈块状形态,地处位置相对集中,从而形成较大规模的古村落群。

(二)京城风韵,富有特色

招远古村落多为明清建筑,历史悠久,多为京城样式,在众多古村落中张星徐家村、辛庄高家庄子、孟格庄子最具代表性。其中,徐家村是目前胶东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各类型历史建筑最为齐全的古村落之一,其中清末民初古民居79栋,保留完整、几乎毫发无损的徐天华四合院堪称民用建筑的精华,是京式风格、东北风格与胶东风格的完美组合,其木雕精细、砖雕叫绝,挑檐石采用青砖斗拱,屋梁屋笆编织精细,构造精美,处处蕴含着丰富的传统建筑艺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高家庄子村始建于西汉末年,至今有2000多年历史,因清朝中后期徐氏家族在北京、济南等地经商、为官而兴盛,现有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院落186套,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其中以大量清中晚期以来的京式三合院、四合院民居为主,因而被誉为招远“小北京”。中国传统村落、省历史文化名村――孟格庄村保留有70余座四合院式民居,其村民刘金桂创立的“成文堂”和刘作信创立的“诚文信”书铺是当时印刷业中的佼佼者,被誉为“胶东出版业的摇篮”,对于研究中国近代雕版印刷向现代印刷业转变极具历史价值。

(三)申报工作扎实,成效丰硕

招远目前有山东历史文化名村1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个、中国传统村落13个、山东省传统村落13个、山东省第一批“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名单-传统文化村落16个。

二、招远市古村落保护利用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统筹规划保护工作

招远市高度重视古村落保护和开发,注重科学规划统筹保护,先后邀请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专家团队实地考察,高水平完成了《辛庄古镇规划设计方案》、《古村落开发规划设计方案》,对古村落保护与开发进行宏观统筹。2013年,第一个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招远市高家庄子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2014-2030)》通过省专家审核和省政府批准。截止目前,高家庄子、大涝洼、孟格庄、徐家、口后王家、北栾家河、石棚共7个古村落已完成规划。张星镇川里林家村、界沟姜家村、上院村、场村、丛家村、辛庄镇徐家疃村共6个村正在积极制定规划。

(二)合理开发保护,加强文化旅游融合

注重做好历史文化保护和旅游发展相结合的文章,将古村落旅游项目纳入古村落保护开发的大盘子中统筹规划,全力打造滨海古村落特色旅游区,积极打造胶东民俗大观园。依托“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孟格庄村,深入挖掘胶东地区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规划建设占地900余亩的民俗文化大观园。全力开发建设古村落文化旅游小镇,以孟格庄为中心,开发占地2000-3000亩的招远古村落文化旅游小镇,建设完善游客中心、演艺场所等配套设施。同时,以古村落为依托,打造多元化发展产业链。孟格庄吸引投资,建设了占地800多亩集水果采摘、休闲旅游于一体的“金湖采摘园”。

三、招远市古村落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保护工作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古村落是招远市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招远市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应该得到有效保护。但是,由于古村落分布于农村,基础条件差,交通不方便,其价值不像古城、古镇那样容易被人了解,而且古村落保护起步晚、基础差,有些地方对古村落保护重视程度不够、保护规划和法规不够完善。

(二)部分古村落和古建筑保护力度不够

部分古村落一直处于控制保护状态,没有进行抢救性修复,存在破损现象。古村落内的古建筑主要属于村民所有,多数村民无力按照古建筑保护的要求进行维修。

(三)保护经费投入相对不足

近年来,招远市高度重视古村落申报和保护力度,不断增加经费投入。但就实际而言,古村落保护经费存在投入相对不足、投资渠道单一、资金投入不平衡等各种问题,保护性修缮效率较为缓慢。

古村落的历史文化意义范文第2篇

摘要:古村落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它动态地将极具特色村落传统文化代代延传。小洲村作为广州市首批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具有历史记忆和独特的文化惠象。本文从小洲村现象中,研究文化创意产业与吉村落文化两者的相通之处,分析文化创意产业与古村落文化融合的意义和可能性,从而提出文化创意产业与古村落文化相融合的策略。

关键词 :小洲村文化创意产业古村落文化融合

中圈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7-0138-02

一文化创意产业与古村落文化

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是一种新兴产业,它是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其核心在于人的创造力以及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所谓“创意”,就是产生新事物的能力,必须是独特的、原创的以及有意义的,而文化创意产业其本质就是一种“创意经济”,其核心竞争力就是人自身的创造力。

古村落是包括古代建筑文物在内的传统文化遗存和传统经济及文化内涵的村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古村落开始受到重视,从乡土建筑到村落文化景观,再到村落发展经济与文化建设,逐步深入到历史文化与现实发展的基层单元,其中,古村落文化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古村落作为社会生活形态最基本的单位,在传统文化传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因此,让所古村落继续发挥它的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发展中传承其特有的村落文化是十分必要的。

现今,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传统文化为创意产业提供了思维来源,从中提升了创意产业的认同感,而创意产业则成为推动传统文化不断发展,再续利用的有效途径,我们可以说,创意是依靠创意者的灵感和想象力,借助各种现代手段对传统文化的再创造。同时,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也是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有效方法之一,对于增加古村落的经济收入起到重要作用,也避免了过度商业开发对古村落文化韵味的破坏。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对于古村落文化保护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古村落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为古村落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保障。二小洲村文化创意产业的状况

小洲村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有的岭南水乡特色以及优美的水网系统使小洲被称为“目前为止广州城区内发现的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寨”。村落中的古祠堂、古庙宇、古民居、古桥、古树、古街巷、古井等现今仍有大部分得到了保护、修复和合理的利用。2000年以来,小洲村陆续被评为“广州市首批14个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广东省生态示范村”。

1文化创意产业在小洲村内部的发展状况

小洲村内部是历史文化凝聚的重要核心部分,历史建筑、宗族祠堂,庙宇等都在内部聚集在一起。在小洲村内部,优美的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创意阶层,他们将创作、交流、展览乃至居住都迁移到小洲村内。而这些创意阶层所涉及类型比较广泛,如工作室、休闲吧、咖啡吧、特色餐馆、艺术品专卖店等等(图1、图2),成为小洲村文化创意产业最具有原生态特色的一个集中区。创意者在村子内部租用具有历史沧桑痕迹的祠堂改建成工作室,自由地进行创作新作品;或者将原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的房屋租过来,改造成为具有展览、艺术品销售等功能的休闲茶室等,使其利于创意人群之间的交流。

2文化创意产业在小洲村周边的发展状况

围绕小洲村的周边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分布的一个重要区域,大多是在八九十年代后建设的,大部分都是沿着瀛洲路分布,属于新村区域,这里有着大量的美术培训机构和艺术展馆,而每一年这些美术培训机构都会为几千位来自全国各的艺术生进行美术高考培训,使小洲村的名声远扬。与村子内部的艺术家不同,村子周边的艺术家主要是从事美术的培训教育工作,从事艺术创作的较少。由于产业链的引导,美术培训机构的存在,让大量的美术用品店聚集,主要出售学习所需的绘画教程、画框、画笔、颜料、纸张等,这些店铺一般都紧邻着培训机构分布。(图3)

3文化创意产业在小洲村艺术新区的发展状况

根据《广州市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规划纲要) (2009-2015年)通知提出,将发展小洲美术原创基地作为加快建设广东文化创意产业广州核心基地的重要节点。同年,小洲村利用南沙港快速路的高架桥桥下的空间建立了小洲艺术区,建设以原创工作室群为主体,同时拥有大型展厅、艺术沙龙、艺术品销售市场以及休闲交流场所的综合性艺术长廊。(图4、图5)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设施逐步完善,工作室和展厅优势充分展现,各类型的创作工作室接踵设立,艺术创作活动和艺术展览活动也频繁不断地举行。艺术新区成为小洲地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龙头地带,也是广州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标志性艺术聚居区,更在广东省地区以至全国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三文化创意产业与小洲村文化融合的互动发展

1两者之间的融合发展对古村落经济的发展

小洲村的艺术家、创意工作者在村子内部租用具有历史沧桑痕迹的古屋,自己改建成工作室,自由地进行创作新作品。一些创意工作者把古老的房屋租过来,改造成为具有展览、艺术品销售等功能的休闲茶室、酒吧或者创意小店。这不仅保护了具有历史内涵的古屋,提高了小洲旧建筑的附加值,古屋所出租的费用也使地区经济收入和村民个人收入大大增加。因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使小洲乡村旅游业也发展起来,增加旅游的项目、内容和文化氛围,可以直接体验艺术家创作的环境和过程,观赏、购买艺术家的作品(图6)。围绕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就地发展服务性行业和商业,如餐饮、画材经营、装裱、画廊、展览馆和运输等,增加就业机会,整体提高地区性的服务水平,促进了小洲的经济。

2两者之间的融合发展对古村落文化的丰富

小洲村的艺术家、创意工作者们,利用租赁的古屋门前的开放小空间,用当地原有的建筑材料或简单的农家装饰材料给予简单的装饰成为了“新颖”的艺术空间,给小洲村提供了雅致的新景观。还有一些艺术家很多是选择靠河涌边建立起工作室,他们会利用靠河涌边的民宅阳台,保留了原民宅的小埠头和果树,在原建筑立面增设了一些盘栽,在阳台摆设了一些具有农家气味的家具,使小洲的水乡景观拥有独一无二的文化味道,使小洲村的水乡文化得到创造性的发展。(图7)

艺术家利用原有民宅,保留原有外墙和建筑风格,稍加装饰与周围环境相配,这就使原来“失色”的旧建筑“变身”为具有浓郁艺术味道又不乏原小洲农家风格味道的创作空间,使建筑空间得到优化利用。再有创意工作者把原有民宅改建成的从装饰到产品都是具有浓厚的岭南特色,部分作品还是岭南传统的农家生活用具,用以展示艺术产品,这样一来既展示了艺术创作,又弘扬了岭南的农家生活文化。这些都是艺术家和创意工作者利用小洲本土文化的手段营造新的艺术与小洲文化相结合,丰富了小洲村的本土文化。

3两者之间的融合发展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丰富

古村落的乡土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对艺术创作是有促进作用的。艺术家们选择在古村落作为艺术工作地,一方面可得到租赁较为廉价的村落建筑作艺术工作地,另一方面艺术家的行为也促进了古村乡土文化的传承。小洲村里许多的祠堂和民居都变成了艺术工作室,从而为小洲村贴上了“文化艺术村落”的标签。艺术家看中了小洲村尚存的岭南水乡特色景观,利用岭南本有的乡土建筑建立艺术创作空间,他们利用小洲村岭南水乡的景观、建筑及人文元素作为最前线的创作资料,通过原有的民间习俗,提炼创作元素,在传统的手法上加以现代的创作手法,使作品更富有现代特色,以新的视觉感官去宣扬岭南文化。

4两者之间的融合发展对创意型人才的培养

小洲的文化创意人群对文化创意产业与小洲村传统文化融合起到了决定性因素。小洲村的传统文化资源与其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是需要一批有创意的复合型人才,具备文化基础的创意人才会做出文化内涵丰富的作品,在作品中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底蕴,将文化气息融入创意产品当中。在艺术家、创意工作者都聚集到小洲村创作、交流期间,小洲村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能够让身在其中的创意人群有充分的切身感受,从而把这种感受带到自己所创作的作品当中去,也催生了大量的创意型人才。四文化创意产业与古村落文化融合发展的方式

1政府的引导发展

政府对于保护和开发当地古村落文化,就必须制订合理的发展项目,而文化创意产业的介入以及与古村落的互相融合发展就是项目之一。在文化创意产业与古村落文化的相互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当地政府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对于古村落的开发,我们不仅仅要看到眼前的利益,也要为古村落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作深入的考虑,这就需要在古村落开发过程中当地政府的介入,为村里的可持续发展制订合理的规划。而古村落的创意发展产业是依赖古村落的文化内涵作为发展支柱的,在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也需要与当地政府互相交流、互相制定政策。当地政府也要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制定相应的政策,使其与当地文化共同融合,共同发展。

2艺术潮流引导发展

把保存下来的古村落发展成创意产业是一个发展的潮流。我们可以顺应潮流的发展,使两者结合起来发展。古村落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得到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和支持,也在积极的策划当中。其中利用艺术来发展古村落,把古村落发展成与艺术融合的艺术村落,这种方法更是得到很多人的欢迎。在城市周边的一些古村落开始与艺术相融合,使其古村落在艺术氛围中塑造新形象,从而创造性的发展和保护古村落的文化。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来说,要保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就要为创意产业提供新的创新活力,其中就需要积极引进新的文化资源。开发艺术村落是外来与本土文化碰撞中迸发出的创新火花,也是艺术发展的潮流,这既提高了古村落的知名度,也逐步丰富和开发了古村落的文化传统。

3创意人才引导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的特色是创新,其支撑创新的主体物是创意人才。文化创意产业的自身发展是比较薄弱的,需要大量的创新性人才来发展创意产业。发展创意产业需要文化、经济、科技等条件的相互作用发展。要把文化创意产业与古村落的传统文化,新型技术等相互整合,这就需要大量熟悉本土文化和复合型的创新技术人才。所以在发展古村落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也要注重古村落文化产业创意人才的发掘。这些创意人才将会把古村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推向新的高点。

古村落的历史文化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古村落 再利用 演义

中图分类号:TU984.11+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属于乡土型国家,乡土文化是我们的“根”,但是目前依旧保存与自然相融合的村落规划、代表性民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仅占全部村落数量的不足1%,加之十二五规划纲要中要求2015年我国的镇化率需提高至51.5%,这无疑是对更新失控已经“自身难保”的古村落强加了又一个巨大推力,必然加速古村落的消亡。天官古寨正是在如此时代背景下被废弃的古村落之一,虽然其不具备典型古村落中突出的人文、建筑历史,但却成为时代机遇下可实现再利用规划研究的第一个古村落。

天官古寨风土空间再利用的过程实质就是文化解读与复兴的过程,将古村落遗产转化为经济性财产的过程。天官古寨自身历史文化底蕴并不丰满,因此作者以古寨地域文化为导向,借助“演义”的手法,从功能与文化、形态与文化、景观与文化三个方面研究,充实古寨文化的同时实现其在“演义”中复兴。

1.“演义”的理解

一般地理解,“演义”是小说题材之一,指以历史为题材的通俗性小说作品,其特点是:依傍史传,故事性强,通俗易懂。明朝在演义的题名上标注 “按鉴演义”,表示忠于史实,但其中某些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环境景物等可以参照野史、杂记和民间传说加以敷衍,不免带有虚构、想象成分。古寨的“演义”即运用了演义型小说的手法,,“以发明正史事实为宗旨,以借古鉴今为诱导[[[]谭帆. “演义”考[J]. 文学遗产,2002(2):111]]”,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搜集古村落风貌、人文、历史文化传承的优秀部分,通过演义的手法,集中性的反映在天官古寨的风土空间上,塑造天官古寨新风貌。

2.“演义”的表达

1)本底资源要素的演义

天官古寨本底资源从来源上可以分为两类:原生资源和衍生资源。原生资源指基于自然环境自发形成的,如古寨地形地貌,崖体、陡坎、台地等;衍生资源指以自然环境为基础,派生出来的如古寨历史人文、风水格局、道家思想等。

(1)原生资源

天官古寨的黄土山地顺理成为村落主要景观要素之一,也是最能突显古寨风貌特色的要素,与函谷关景区形成“一河之隔,风貌各异”,明显对比的环境景观。因此,黄土崖体的利用在修整的基础上,依据规划中对历史文化节点的定位,在重点区域,利用天然黄土做刻画天官历史人文故事,成为展示古寨的天然屏幕。

(2)衍生资源

天官古寨的衍生性资源包括:有形的靠山窑、寨门、天官故里和塞风故居,无形的道家文化、风水文化以及乡土文化。

窑洞作为天官古寨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利用窑洞和合院融合,结合为商业模式下的另一种休闲娱乐空间,是将古寨唯一的民居形式传承下来的最优利用方式,也是对市井中常见的 “前店后居”的演义变形。对于天官故里和塞风故居此类有历史故事的建筑,意向作为天官整个历史文化演义中的“点”布局,演义成为兼备历史的学习和教育意义的书院性建筑。

古寨中无形的历史人文思想在再利用中溶解为有形的规划空间结构和布局形态,如随地势走向的线形街巷、居中为尊的网格布局,典型建筑落位的轴线关系等,从宏观环境布局到微观建筑格局形制、壁画雕塑小景观的选取都渗透着道家的、风水的、乡土的文化特点。

2)外来资源要素的演义

首先在对外来资源要素的选择布局上一定要避免做“满”,一方面是因为天官古寨自身的文化底蕴不够丰富,做的过多既不符合古寨自身的形象,容易让游人以为造假成分过高,另一方面因为不同时代认识不同,规划在复兴天官文化的同时,要为后期留有可想象、可发展、可规划的空间,避免多、满、饱。所以,基于传统古村落典型特征的分析研究和总结,以古寨现状为基底,结合天官古寨的历史文化,选取以下三点资源为规划中的外来要素的演义运用。

(1)防御性资源运用

天官古寨中选取的防御性建筑指——望楼,望楼是古代战争中观敌暸哨之用,原作军事用途,此处选用望楼是将其勘察望远的作用做以演义使用,天官的休闲娱乐活动需要提供某个或几个具有良好视线通廊的观景点,可以对古寨整体形成俯瞰,给人最直观最全局的视觉体验,望楼就可顺应山地地势高差变化的需求,给游客纵览全局的机会。

(2)功能性资源运用

天官古寨中选取的功能性建筑指——古寨牌楼、四合院、尚书院,此类建筑是传统古村落中典型功能的代表。

牌楼是中国文化的独特景观,常作为一种展示和迎宾用途,一般都设置在一组建筑群的最前面等非常显著的位置,在建筑群中起着划分和控制空间的作用,同时又能添加建筑群体的艺术表现力。天官古寨中牌楼设置在反映市井文化的街巷和乡土文化的规整用地之间,恰似划分着两类不同的内容,除此之外,牌楼上还可记载天官古寨历史发展或人物故事,成为传承天官历史文化的载体。

将规整的传统四合院做成商业公服用地的中心建筑,是对轴线或核心布局公建、广场等公共开放空间的传统营建思想的传承,同时就道家思想来说,合院正位于太极的阴鱼的鱼眼位置,与位于阳眼位置的太极景观相呼应。在天官故居中布局书院,以传承四代天官读书精神,利用传统两进式四合院做教育、宣传,及书香古气的体验,是对书院功能的最佳演义。

望楼效果示意图 合院效果示意图

牌楼仰视效果图

(3)景观性资源运用

天官古寨中选取的景观资源指——涝池、村史照壁、禁坡、望古楼。

涝池与村史照壁在传统古村落中必不可少,作为展开古寨历史开端的村史照壁取黄体山体构筑、涝池取古寨西寨门前废坑修整而成,借古演古,营造与古寨历史融合的环境景观。禁坡原指村庄人为活动的尽头区,是通过种树绿化作为控制线,引禁坡于古寨内,如此便形成了天官古寨中的景观公共空间,提升了古寨环境品质,也成为古寨中“有故事的”景观。 望古楼由《兰亭序》而来,古人登高望远观景,吟诗作对由感而发,古寨登高望函谷,能给人遥想的空间,因此在古寨景观视线高点造望古楼,为游客提供可纵观尚书院、远观函谷关的机会。

参考文献:

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和感知[M],科学出版社,1998.

刘沛林.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古村落的历史文化意义范文第4篇

一、社区参与古村落旅游及意义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指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需求,社区主体参与旅游开发规划、经营管理以及旅游利益分配。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评判依据。

古村落旅游的蓬勃发展丰富了我国的旅游类型,深化旅游文化的内涵,而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社区参与的效度。纵观我国目前古村落旅游开况,许多古村落旅游开发中社区参与效度低,对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升带动作用小,引起了居民的不满情绪甚至造成了激烈的冲突,严重影响了古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如婺源李坑景区由于制度和产权归属的问题、各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导致2005年、2007年和2011年的黄金周期间爆发的大规模冲突,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1]。

研究表明,社区参与会促进社区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持、对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减少旅游业的负面影响[2]。以社会经济和文化结合而成的社区是古村落旅游的发展的重要利益相关主体,其参与古村落旅游发展的规划监督和管理,有利于协调开发中的问题,避免旅游开发中的社会问题,对于建设和谐社区、促进农民增收、古村落旅游健康发展以及新型城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社区参与古村落旅游的模式比较

由于旅游地社会经济情况不同,古村落旅游发展中往往采用不同的经营模式。从管理主体、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角度,古村落旅游开发分为政府主导经营、社区自主经营、企业开发经营三大主要开发模式。在不同的经营模式下,社区居民的社区参与呈现出不同的状况和特点[3]。

(一)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

政府主导的模式是指政府在古村落的开发、规划、经营管理和利益分配中起主导或者支配地位。一般成立旅游开发公司,由开发公司负责景区的开发和管理事务。但是开发公司的性质不同于一般企业,具有派出机构的性质,其主要领导由政府主要领导兼任。在利益分配上,其收入直接归入财政,由政府统一分配,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经营管理费用、租金,以及相应的补偿金等。社区居民的收益主要来源于租金收入、补偿款、餐饮、商品零售以及服务收入。福建洪坑村属于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3]。政府主导的优势在于可以运用规划审批和行政管理手段进行宏观管理,对古村落的保护力度较大,注重开发的综合效益。但是这种自上而下的开发模式容易造成社区的意见和利益被忽视,引发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利益分配的矛盾、社区与开发公司的矛盾,特别是在沟通不畅和某些极端条件下容易引发群体冲突事件。这对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要求较高,但是其开发的力度大,适合落后地区古村落的初期发展。

(二)社区自主经营模式

社区自主经营是社区主导古村落的开发、经营管理、利益分配。由村委会代表社区的利益进行旅游开发,所成立的旅游开发公司具有乡镇企业的性质,由村委会主导管理,实际上是“一套班子,两套牌子”。利益分配上,由村委会按一定的比例分配给村集体、企业发展资金和村民。社区居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福利分配、自主经营性收入和劳务收入等。安徽西递村、诸葛八卦村是这种经营模式的典型代表。其优势在于自主性强,经营管理灵活,旅游收入的“漏损”少,社区利益能够得到保证。在管理上,由于基层组织的人情关系、宗族关系等,一方面能彼此信任、有效沟通,另一方面也可能形成宗派利益和监管真空。其劣势是村民缺少专业的规划开发与经营管理经验,资金投入有限,市场化程度不强。

(三)企业开发经营模式

此种模式有两种不同具体形式:一是由外来企业独资经营;二是由外来与当地政府、企业、和村民合作经营。其开发、经营、管理以及利益分配由公司主导。在利益分配上,按股份分配。社区居民的利益主要来自于租赁收入、入股分红以及自主经营性收入。这种模式的优势是采取现代公司治理模式,经营理念较为先进,市场化程度较高,资金来源也较广。有利于古村落旅游的市场化发展和科学发展。但是其缺点是容易过度开发,对资源的保护不利;利益分配不均,特别村民由于财力有限,入股分红收益较少,容易产生矛盾。

三、温州社区参与古村落旅游的模式

(一)温州古村落的现状

据2012调查,在全省971个历史文化村落温州占有260多个,其中有较高保护利用价值的村落146个(见表1),包括古建筑村落106个、自然生态村落14个、民俗风情村落26个,属历史文化名村的有12个村落[4]。如永嘉县的楠溪江古村落(群)闻名世界,其中的林坑村落、苍坡村落、岩头村落、芙蓉村落,集中地显示了“半耕半读”的生活理想;乐清市的南阁村落,具有鲜明的明代风格和南方特色;苍南县的碗窑古村落,保存了较为完整的清初青花窑窑址;平阳县的顺溪陈氏村落,带有浓厚的家庭宗亲味道[5]。这些古村落建村历史悠久,规划严谨和谐,建筑类型丰富,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搭配较好、生态资源品位较高、欧越文化与浙南山水相交融,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愉悦价值,旅游开发空间较大。

(二)温州社区参与古村落旅游的适宜模式

从旅游古村落发展的市场基础、经济基础、发展阶段、区位条件等综合考量,温州社区参与古村落旅游适合的模式应选择社区自主经营模式或企业开发经营模式,原因在于:

1.温州民营经济活跃。产生于南宋商业繁荣、文风鼎盛时期温州永嘉学派主张“以义和利”,以功利观点来统一仁义。其讲究实效、注重功利的思想对温州人善于经商、勇于创新产生深远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率先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股份合作经济。温州的民营经济的结果之一就是“藏富于民”,给温州的社区参与古村落旅游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

2.温州古村落旅游消费前景好。进入“十二五”以来,温州市旅游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趋势,游客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的平均增幅分别达到16.87%和19.7%。2014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6 578.48万人次,同比增长14.39%,实现旅游总收入681亿元,同比增长16.92%,旅游经济总体规模稳居全省第三位。近年来城市近郊的乡村旅游[6]、古村落旅游以及旅游小城镇正成为周末休闲旅游的首选,温州良好的旅游消费形势为社区参与古村落旅游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客源。

3.温州古村落区位条件优越。温州的古村落主要分布在永嘉、泰顺、苍南、平阳等县城,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古村落旅游具有良好的可达性,距离温州市区一般在1~2个小时的车程。随着县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温州各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差异日趋缩小,特别是欠发达地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进一步为古村落旅游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

4.温州发展古村落旅游政策环境利好。《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名镇名村。温州市重视对旅游发展的规划引导,《温州休闲旅游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温州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对古村落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012年温州市《关于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实施意见》,计划至2016年全市重点抓好100个左右、1 000处以上具有较高保护利用价值村落,重点建(构)筑物及民俗活动的有效保护和利用,把历史文化村落培育成为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美丽乡村,有序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

四、温州社区参与古村落旅游的策略

(一)扩大社区参与的深度

社区参与古村落旅游的发展即是促进古村落发展的手段,也是古村落旅游发展创业富民的目的。要发挥温州在改革开放中积累的资金、管理优势,提高社区参与古村落旅游发展的深度,从开发规划、管理、服务、创业等各个方面积极参与到旅游发展中,而不仅限于租金、红利和生态补偿等以资源、服务和劳务性方式参与。

(二)提高社区参与的水平

古村落旅游发展涉及文物保护、资源规划开发、市场营销、管理与服务等多领域知识,要通过公益项目、扶贫项目、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培训,提高整体文化素质,提高社区居民从事旅游业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如可搭建与温州高校,如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等旅游教学与科研单位的合作平台,提高社区参与的智力水平。

古村落的历史文化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深圳;古村落;保护

Abstract:With the present state of the ancient village protection at Baoan of Shenzhen as the base poin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ilemma and breakthrough of the present folk residence at Baoan District of Shenzhen in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reason of the problems, the thought and method for strengthening ancient village protection are put forth.

Key words: Shenzhen;ancient village;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09)06-49(4)

深圳市的经济飞速发展,正如人们所说,她已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特大型经济城市。早在2004年,深圳市就已宣布全面实行城市化,成为中国第一个没有农村的特大型城市。在这个城市中满是高楼大厦,繁华的景象让人流连忘返,漫步在这个水泥森林的城市中,却又往往能在不经意中看到青砖黛瓦、古风犹存的古村落,这些原本落落大方处于山水自然之中的古村落今天却极其落寞而又耐人寻味。在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今天,深圳农村已经基本完成城市化的转变过程而且发展到了寸土寸金,甚至是没有土地可开发使用的地步,据2008年深圳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公布的数据,深圳仅存可建设储备用地200平方公里,土地资源已经利用殆尽。在这种情况下,对原存旧城旧村的改造既是农村城市化的需要,也是开发新土地资源的一大途径。古村落即将面对如何加以改造利用的问题,这一点就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困境――如何在这种飞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保护好那些具有相当价值的古村落。

一、深圳市宝安区古村落的现状

1.古村落的分布情况

清代顺治康熙年间实行的禁海迁界,导致原宝安地区(今深圳市和香港地区全境,不含深圳东部大鹏半岛附近的军户村落)的居民全体外迁。康熙八年(1669年)复界后,客家人从惠州进入龙岗及宝安东部地区,形成以观澜街道为中心的客家片区;西部地区居住着回迁或新迁来的广府人,形成以西乡、福永、沙井、松岗、公明街道为中心的广府民系片区;有一部分还向东扩展,与客家人逐渐混合形成了龙华、石岩、光明街道的广府、客家混合片区。

我们通常所说的“相当价值”即是指古村落这个建筑群能够集中代表该地区的建筑技术,建筑艺术和建筑文化以及相对应的民俗文化。宝安这些古村落集中反映了岭南地区广府、客家民居建筑风格,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它集建筑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以及哲学、伦理、风水、书法于一体。诸如石岩浪心古民居群、福永街道的凤凰村、观澜古墟、观澜松元厦古村、沙井新二古村落、沙井洪田围、松岗燕川村等就是这些古村落的代表。

2.宝安古村落的现状

据统计,深圳市原有行政村400座左右,但现仅存古村落80余座,宝安区就有38个,其中广府村落有21座,客家村落15座,古墟市2座(广、客各一)。这些古村落中的一些重要建筑,已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但整个村落公布为保护对象的则还没有。目前正在进行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文物部门将在普查的基础上,经过调研、评估,将提出建议保护的古村落名单,分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或者历史文化古村(街区)保护范围。

由于清初的禁海迁界,深圳沿海地区明代以前的地面建(构)筑物基本被毁,古村落概不例外,所以深圳的村落建筑没有那么悠久的历史,现存古村落的形成或重建大都在清康熙以后,其各种功能和类型的建筑也大都始于这一时期。随着深圳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深圳的文化生态正发生巨大变化,古村落的环境面貌也正发生巨大改变。现存宝安区调查所得的38座古村落中能够完整保存的基本没有,全部都经历了一些改造,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损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历史环境和风貌景观的破坏。首先遭到破坏的是古村落的历史环境。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各村都要兴建工业厂房,开办各类工业,工厂办起来后,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进入,又需要大量的居住建筑和与之相适应的服务类建筑,于是在村庄周围农田里兴建厂房和住宅、商业建筑,到后来,富裕起来的村民也舍弃旧村老屋,或推倒重建新村,或在村外觅地另建新村。

如今村外青山多被夷为平地;环绕村庄绿水已严重萎缩,抑或被填埋遮盖,或成了臭水沟,或早已人工改道不知去了何方;田野变成了厂房、居住区和闹市,美丽的田园风光已成无数楼景。古村优美的历史环境和传统风貌就此永远地消亡。

(2)古村落中单体建筑原貌遭到破坏。建筑首先是供人居住的场所,所以因为生活需要而对它加以改造是很正常的事。改革开放以来,富起来的村民已搬入新建的楼房中,原旧村老屋大多出租给外来务工人员居住。随着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老屋已无法容纳众多的人口,于是将旧村老屋改造或重建便又成了必然的选择,而将其更改为更高的楼房,以便可以住入更多的人员,获得更多的回报。所以古村落里常可以看到掺杂其中的四五层高的砖混楼房,这对古村落的景观和历史环境风貌的损害是极大的。

这种损坏有两种情形:一是建筑物所有者对建筑物的整体“改造”,所谓“改造”一般是将祖屋推倒重来,改建成四五层楼的现代住宅,使之适合现代生活需要。二是承租户对房屋的改造,这种改造只是局部的改变,还不会对建筑产生毁灭性的破坏,但对建筑的局部结构和一些附属艺术构件如壁画、 木雕、石刻等却有不小的破坏。

总的来说,古村落如果是局部被破坏,通常都是一般居住建筑,那些宗祠、庙宇、家塾等公共建筑一般都能得到较好的保存,这是因为深圳地区的古村落多以血缘关系聚族而居,宗亲观念和神灵崇拜观念还比较强,不敢轻易拆除或改建。其次是这些建筑不比私有住房,它们是属于家族有的公共财产,个人无法自行处置。故现存村落中这类建筑都是保存较好的,而一般住房即所谓传统民居建筑则大多已经过改建或改造,对村落的传统风貌造成一定的损坏。

二、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

我们认为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村民的文物保护意识仍有待加强。村民不能够深入了解文物保护的整体概念,对宗祠、庙宇等公共建筑,他们一般会觉得它们是历史文物,应该得到保护。但对自己的祖屋却没有这样的想法,认为它无非就是一间供居住用的破屋子,哪里谈得上是文物,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祖屋正是构成完整历史村落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祖屋的产权归属于村个人,在他们文物意识不高的情况下和迫切改进自己生活状况的要求下,村落中的居住建筑――祖屋很容易就被推倒重来。而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村委会对古村落的保护也认识不足,甚至有抵触。村民在村外建造新居时通常没有或根本得不到指导,而且一般也没有规划,也就考虑不到新居与老村建筑的和谐处理,任由自己的爱好,在宅基地上建起各式各样的“洋房”。

3.在宝安地区现存的38座古村落中,7座村落有文物保护单位,因为每个文物保护单位都划有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其村民还稍有一些文物保护的意识,政府实行一些保护措施时,阻力小一些。对于没有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村落的保护,政府和文物保护工作者只能对建筑所有人进行文物保护意识的宣传和对其拆建行为劝导,至于效果如何,就无法预测了。而现行的文物法规对于那些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又有较高价值的古村落的破坏行

为也无法进行适当的惩罚。

三、加强对古村落保护办法的几点想法

加强对古村落的保护,必须加强古村落中建筑所有者文物保护的意识,必须加强对古村落监控的力度,必须科学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古村落资源。

1. 依法保护古村落

在2002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公布了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村镇”的规定,现在我们正在会同规划和国土房产部门,对现存古村落进行全面筛选,针对村落现在的具体情况,分别公布一批历史文化街区和古村落,加强立法和加强执法,是遏制古村落被破坏的最有效的途径。

2.政府获得古村落的管理权

这是很重要的一步,因为在深圳,还没有一个村(现在的社区)有过成功的经验,虽然这里的村官大多去过江、浙、皖等地区参观,但对于环境条件相差如此巨大,而且上述地区取得成功经验的也只是少数地方,因此大家对取得成功都心存疑惑,以至于不肯去尝试。所以政府获得古村落的管理权,交由专业人员(指文物保护和旅游经营专业人员)经营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式可以让政府获得古村落的管理权:① 置换土地的方式,这样村民可以获得他们想用的土地,政府则完全获得古村落的所有权,但是在现在寸土寸金的时候,政府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土地是个问题。② 赎买的方式,即政府用整体购买的方式获得古村落的所有权,村民获得一次性的补偿。③ 租用的方式,这样既可保证村民原有的获利,保证村民的产权,政府也可以根据古村落的具体情况在“不改变其原貌”的原则下对建筑进行适当的改造,以适应其管理和利用的需要。④ 代管的方式,即是在村民不放弃所有权的情况下,建筑物无偿交由政府代为管理,负责建筑物的日常维护及其有效使用。四种方式各有利弊,第一种方式是村民最愿意看到的,这样他们获得了更大的自,可以建造更符合他们理想的建筑物,但是,在深圳目前土地资源枯竭的现实情况下,这一方式实现的难度最大,几近于不可能。第二种方式,就得看政府与村民的妥协程度了,双方的意愿越接近,则双方的获利都是最大的。现在正大力提倡旧城旧村改造,政府应考虑在这一时期对古村落进行适当的改造,并尽可能地利用其优势,充分发挥其作用。第三种方式是现在深圳市目前常用的一种方式,这也是可操作性最强的,除了一些很特别的原因,村民大多能接受。但这种方式也有一个问题,即是政府官员的更换会影响操作的延续性。第四种方式还仅仅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还不具备实际操作的可行性。

3.把保护古村落列入发展规划,纳入法治轨道,制定保护法规,提供有效保护

加强对古村落的有效监控。要会同国土部门和建设部门加强对古村落内建筑物的监控,加强对破坏文物行为的惩处力度。对于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但文物价值较高的古村落,要通过理顺管理体制和创新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切实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保护好古村落。

4.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地利用古村落

现实已经证明,对文物的保护和利用不能只是单一的,不能只保护不利用,也不能只利用不保护,只有两者有机地结合,文物才能够得到有效地保护。而且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对古村落的保护已不能够一味的要求原址或完整保护,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只能将其分门别类地按照古村落的实际情况进行保护。

本文以为从大的方面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① 原址保护。如果古村落所处地理环境仍保存完好的,强烈要求按原址保护;如已遭到破坏,但其内部的传统建筑仍保存完好,亦可以考虑采取这种方式。但是,我们在城市改造中,要注意考虑城市文化的延续性,寻求新建筑与古村落在建筑风格上的协调性,并在允许差异性的基础上使新旧建筑和谐共处,从而体现出文化的传承,并加以有效地利用。② 异地保护,就是将古村落或其中文物价值较高的传统按原貌迁移至他处,进行集中保护,这种方式主要用于作为古村落所处的地理位置已不适合作为其保护地,或者古村落整体破坏较为严重,而其中个别建筑又具有较高价值,可以选择较为恰当的位置进行古村落整体迁移或单体建筑迁移。从古村落保护轻重缓急的具体情况,也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重要建筑重点保护,对破坏严重又有较高价值的建筑要进行抢救性维修;二是对保存较好的古村落或局部的传统建筑先进行原址保护;三是对建筑物破坏很严重的或者本身文物价值一般的单体建筑,可以将其木雕文物、石雕文物、艺术遗迹等文物进行收集整理。

相关期刊更多

中华民居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

福建文博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

成都考古发现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