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文旅游资源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厦门 层次分析(AHP) 旅游资源评价
一、引言
旅游资源评价源于Edward(1965)、Peter(1965)、Clare(1966),其演进历程大致经历了单因子定性评价(经验)和多因子定量评价(数学模型)两个阶段Ⅲ。单因子评价是评价者在进行旅游资源评价时集中考虑某些典型因子,多因子评价则是在进行评价时建立数学模型、考虑多因子的定量评价。评价方法主要有“三三六”评分法、观赏性旅游地综合评分法、价值工程法、指数表示法、菲什拜因一罗森伯格模型、模糊数学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等,其中层次分析法又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罗成德(1994)以乐山市和凉山州为例将层次分析法(AHP)和价值工程运用于旅游资源评价。林雄斌等(2010)运用层次分析法,选取资源因素、生态因素、区位因素作为影响宁波乡村旅游的项目层,对宁波市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定量评价。郭璐等(2012)利用层次分析法对禄丰县旅游资源做出了定量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对该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发展做出了一定的构想和对策建议。
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托马斯。赛蒂(T.L.Saaty)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于1982年传入中国,这种方法是将对策层的相关元素分解成为方案、准则以及目标等多种层次,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进行分析的方法。这种决策方法的科学性在于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表达和处理。此方法将定性问题定量化,决策者通过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和若干因素,在各个因素之间进行简单的比较和计算,就可以得出不同方案的权重,为最佳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使决策更加民主化、科学化。
本文依据厦门市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结合厦门市旅游资源的分布和特点,参考陈砺提出的旅游资源分类模型,建立自然旅游资源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和人文旅游资源价值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厦门市旅游资源进行较全面科学客观的评价。
二、厦门市旅游资源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厦门是中国东南沿海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这里青山绿水、天风海涛、奇卉异木、鸟语花香、天地玄妙造化,构成了独特的自然地貌,飞扬着沁人的色香神韵,素有“海上花园”的称誉。这里集“山、海、岛、城”于一体,高品位的旅游资源类型之多,密度之大让人流连忘返。厦门作为海西的重要旅游城市,目前正围绕着“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以及“我国重要的自然和人文旅游中心”两大战略定位,在这一背景下,其旅游产品的开发也日益受到重视。正确地认识厦门市旅游资源的特点,并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是制定该市旅游总体规划的基,也将为挖掘资源优势,推进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厦门市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过程
对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可以看出旅游资源评价的指标体系已经从只注重旅游资源本身的单因子技术评价和要素组合的技术性评价,发展到包括旅游资源自身价值、旅游地区域条件和区位特征等方面的综合评价。楚义芳(1992)将旅游地内的旅游资源、区域条件、区位特征作为评价因子,提出了旅游地因子评价模型。保继刚(1996)提出了旅游资源价值模型,该模型抽象出旅游资源的重要本质特征,将观赏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并列作为评价因子。陈砺(2010)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分别建立指标体系,之后再综合比较,以此来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由此提出陈砺旅游资源分类评价模型。个人认为陈砺模型虽然存在普适性较弱的缺点,但从资源分类角度建立指标体系进行评价,较为直观,并且便于操作。
厦门拥有旅游资源基本类型58种,其中自然旅游资源18种,人文旅游资源40种;拥有旅游资源单体总数256处,其中自然资源66处,人文资源190处,是福建省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地区。目前,厦门拥有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8个。全国首批5A级景区鼓浪屿是厦门城市名片,素有“音乐之岛”、“万国建筑博览”的美誉,是厦门游客必去的地方。此外,奇绝秀丽的万石园林植物园、千年古刹南普陀、“炮王”所在地胡里山炮台、美丽的环岛路海岸线、自然与人文相融的陈嘉庚纪念胜地、水上大观园圆博苑、大氧吧天竺山、园林式的日月谷温泉、拥有华东最大滑草坪的集美双龙潭景区、气势非凡的海沧大桥游览区、仿古式的同安影视城,无处不展现出厦门的温馨和美丽。厦门的自然生态资源特色可以归纳为“山海岛城一体,绿色人居之城”;而人文资源的特色则突出表现为“侨乡口岸特区,闽台互通门户”。本文根据厦门市旅游资源分类和特点,采用了如下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
(二)构造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是层次分析方法的核心。本文采用专家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访谈相结合,对处于因子层的各因子进行赋分,最后取平均值得到综合评价层B层对总目标层A层的判断矩阵,项目评价层C层对综合评价层B层的判断矩阵。
1.厦门市自然旅游资源判断矩阵
结合一致性判断标准,由表6-表9的数据可以看出,一致性的CR均小于0.1,说明判断矩阵均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四)层次总排序
通过一次性检验后,便可按归一化处理过的特征向量作为某一层次对上一层某一层次的某因素相对重要的排序加权值,然后从高层次到低层次逐层计算排序加权值,得出层次总排序。以下(表10)即是对厦门市旅游资源层次总排序:
三、厦门市旅游资源评价结果分析
(一)综合评价层因子分析(B层)
首先,对自然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层进行分析。从排序结果看,在综合评价层中自然特点B1的权重值最大,为0.837。表明自然旅游资源本身条件是发展该地区旅游的基础条件,自然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对厦门市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自然旅游资源也受到季节性、交通等制约因素的影响,其权重仅为0.167,相对来说对厦门市旅游影响不大,但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也要克服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
其次,对人文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层进行分析。从评价结果来看,多样性权重最大,为0.308,表明厦门市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事实上,厦门市拥有人文旅游资源基本类型40种,拥有人文旅游资源单体190处,厦门特殊的人文民俗如鼓浪屿音乐文化、集美嘉庚文化、地方民俗文艺对台特色、建筑特色、中秋博饼等都给外地游客深刻印象。知名度所占权重为0.280,表明厦门市人文旅游资源享有盛名。观赏性和新颖性的权重分别为0.149、0.128,表明应该更加关注人文旅游产品开发新颖性和提升旅游产品观赏价值。闽南文化和科普教育所占比重较小,但是也是当地旅游发展中也是别具风情的旅游资源,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二)项目评价层因子分析(C层)
对自然旅游资源评价体系中项目评价层进行分析,在8个评价因子中,知名度位于榜首,权重为0.291,这是因为厦门市拥有一批级别较高的景区景点,如鼓浪屿一万石山风景名胜区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鼓浪屿风景名胜(包括日光岩、皓月园、钢琴博物馆、厦门海底世界等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万石植物园、海沧大桥东岸旅游区(包括牛头山公园、桥梁博物馆等)、集美嘉庚纪念胜地(包括集美学村、鳌园、龙舟池、南熏楼、李林园等)、日月谷温泉度假村、天竺山森林公园、同安影视城,圆博苑都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胡里山炮台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南普陀为全国重点寺院,厦门莲花国家森林公园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等,这些景区在国内外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其次,观赏性和多样性的权重分别为0.259、0.121说明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并且具有一定的观赏性。新颖性的权重为0.109,说明旅游资源开发深度力度不够,缺乏特色旅游项目。交通、科考性、费用所占比重不大。季节性所占权重最小仅为0.017,因为厦门属亚热带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季节性并不明显,从而对当地旅游业发展也无明显影响。
四、评价结果对厦门市旅游发展的启示
(一)深度开发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精品
厦门市旅游发展的比较优势在于其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但是观赏性并不高。结合厦门市实际情况,虽然拥有海洋、沙滩、森林、温泉等自然资源优势,但资源开发深度不够,海上旅游项目单一,水上运动项目缺乏,许多内陆游客怀着对大海的向往来到厦门,结果只有在海边做短暂停留。目前,厦门市正处于由单一的观光型旅游城市向商务会展、休闲度假旅游城市转变,在旅游资源深度挖掘和旅游产品组合包装方面,缺乏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品牌,没有形成1-2个在全国旅游业中能够起支撑作用,能够代表厦门旅游形象、有特色的“拳头产品”,缺乏大型的旅游度假区和著名旅游景区;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虽然拥有爱乐乐团、小白鹭舞蹈、南音、歌仔戏等人文景观,又有郑成功、林尔嘉、林语堂等名人文化资源,但没有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到旅游产品开发中,缺乏像丽江“纳西古乐”、西安“唐宫乐舞”、杭州“宋城千古情”、桂林“印象刘三姐”等能体现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因此,建议精心策划,整合利用厦门现有的旅游资源,通过开发旅游资源形成的特色优势。
(二)注重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保护
厦门市旅游文化源远流长,旅游资源独特而丰富。中山路的街市骑楼是闽南建筑一大特色,集“闽南歌仔戏、南音、木偶戏”的精粹在鼓浪屿“海上天堂”天天上演;闽南特有的文化功夫茶道及厦门特有的博饼中秋民俗文化等。然而,厦门市文化旅游提升不够,人文底蕴下降,文化内涵逐渐淡化。注重当地文化的挖掘力度,挖掘闽南文化,集中力量,打造文化旅游一台戏,提升文化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增加旅游的个性,感受当地的文化气息。同时,应对当地民众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规范,以保证文化资源在发展和开发中也能得到较好的保护。
苏州高新区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旅游资源十分富集,分布面较广,自然资源以“一湖(太湖)、一山(阳山)”为主;人文旅游资源则围绕“一河(京杭大运河)”而展开,其他自然与人文资源交错点缀其间,构成高新区数量众多、种类齐全的旅游资源结构,为旅游产品的深入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从高新区资源状况看,集聚度高、特色鲜明、感召力强的主要是特色自然旅游资源,“真山真水园中城”已成为描述高新区的经典话语,阳山、大石山等山地自然资源如同颗颗明珠镶嵌于苏州的城市之中,自然景观优美,生态环境良好;太湖旅游资源尚未开发,保持了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旅游后发优势明显;白马涧桃花水母被誉为生物进化研究的“活化石”,这些都为高新区自然生态旅游的开发奠定资源基础。
高新区历史文化悠久,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其特色人文旅游资源主要为两类,即以刺绣、石雕等为代表的传统工艺类文化旅游资源和大运河文化旅游资源。
高新区发展高新技术的产业导向留下了许多特色的社会旅游资源,秉承高新区发展脉络,将这些特色社会旅游资源有效整合,可以凸显高新区的区域特色,彰显高新区的区域个性文化,而随着休闲旅游的快速发展,现代人求新求异的观念在旅游中得到相当体现,这些特色社会资源以独具特色的形象展示在旅游者面前,能够充分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的心理,因此可以成为高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一极。
二、苏州高新区旅游资源开发指向
第一,树立开放的旅游资源观。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时代性特征,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科技的提高,人们旅游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旅游资源的范畴在不断扩大。就高新区自身而言,其众多特色的产业优势资源使其旅游资源的界定早已超出国家标准,潜力性资源丰富,因此在高新区旅游开发中,应在国家规范的基础上,立足高新区自身特点,采取“跳出资源看资源”的战略,树立开放的旅游资源观,挖掘具有开发潜力的特色资源,诸如上述的各类社会旅游资源,突出高新区“科技、生态、人文”的特点,从更高层面上重新看待旅游资源,放宽视野,兼收并蓄,促进高新区旅游资源的更好开发。
第二,旅游资源开发的选择性。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有主次之分,资源优势要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因此高新区旅游开发必须走“品牌之路、精品之路”,尤其要注重开发建设出自己的拳头产品、核心项目,以此树立高新区旅游形象,推动整个旅游业的发展。高新区旅游发展应根据市场需求,对丰富的旅游资源进行认真筛选,推出有市场前景具有较高旅游价值的重点景区、重点项目,以项目为突破口,实施项目引擎战略,实施政策、资金的倾斜,集中优势的人力、财力和精力,突出几个亮点,创建出精品品牌,来带动其他资源的开发,在重点开发建设的同时,在条件具备、市场有保障的前提下积极指导其他资源的开发建设。
第三,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是当今旅游资源开发的主流,其核心是追求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协调一致。旅游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时,要注重生态环境、自然风貌、人文景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建立一整套利益分配共享和旅游开发后果评估机制,用法律的手段保障旅游开发对高新区良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程度,尤其在旅游开发的初期阶段更要注意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永续利用,最终建立以开发促保护、以保护促发展的良性发展模式。高新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主要在经济上引导产业结构向良性化调整;在环境上开发与保护并重,塑造优美的旅游环境、优美的城区环境、休闲环境及生活环境。做到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最终做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协调发展。
三、苏州高新区旅游资源开发方向
1.加强旅游资源的集聚整合,注重区域内外的互补联动。虽然高新区旅游资源在大空间上呈现集聚化态势,但在小空间上则表现出点多、分散的格局,以人文资源为例,除镇湖刺绣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外,其他的人文旅游资源品位度不高,市场影响力有限,因此,高新区应以整合意识统领旅游资源开发,如在运河开发上,以运河为主轴,串联沿河景点,集中打造运河文化带。同时重视与苏州其他区域及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组合开发,以周边成熟景区为依托,突出差异,聚集人气,形成内部整合,外部联动的动态发展格局。
2.以市场发展为导向,以快乐、轻松、休闲为开发基调。以市场发展为导向,在进行市场――产品适应性分析的基础上开发高新区旅游产品,并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致力于引导消费和创造新的旅游需求。高新区应以自然生态山水为基础,深入挖掘各类社会旅游资源,在产品开发和体系结构上,以现代城市休闲理念为指导,以快乐、轻松、休闲为开发基调,进一步突出休闲旅游特色,在旅游开发中实现文化轻松化,生态休闲化,打造苏州乃至长三角的休闲新天堂。
【关键词】 旅游目的地开发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 旅游营销 陕西安康
一、引言
我国对旅游资源质量等级的评价依据是《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和“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通过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等项目进行评价,根据对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得出了该单体旅游资源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分值。目前学界研究的重点都是知名度高、评分赋值大的“特品”旅游资源及旅游目的地开发,对不属于传统观念中“优质”旅游资源及目的地的开发与保护研究较少。然而,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我国众多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目的而正在积极进行旅游开发。那些相对来说旅游资源价值较低、尚未被开发或只是“浅开发”的旅游目的地开发对缓解珍稀自然、文化遗产遭受的旅游压力,丰富旅游产品品种,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现状概述
随着对旅游目的地开发和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资源次优区研究也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国内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及其相关研究。许春晓在我国较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开发策略,指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性质、突变概念和依附式开发理论,以期指导区域旅游业开发。罗艳菊对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影响因素、非优区的优化机制及理论依据等进行研究,提出开发的盈利模式。唐文跃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主要特征和开发的优弱势,探讨了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提出了非优区旅游发展道路。隆学文讨论了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和开发非优区旅游资源的意义,从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客源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认知区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区位特征。李东和以合肥市为例说明实施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是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彭华从需求驱动角度研究城市郊区与周边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成功之道。……但现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资源次优区内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丰欠程度不一、价值禀赋不等这些现象。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对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现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和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旅游地演化经过6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Chris Ryan对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完善,指出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目的地复兴的作用,以及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热衷寻求“新的”、“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下,缺乏“名气”也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开发和促销亮点。
本文认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是拥有优质或较为优秀的旅游资源。“非”在汉语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汉语中则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参考经济学,“次优”的含义是未达最佳标准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适宜的,不最满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提法是较为合适的。
三、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概念和特征
许春晓将旅游资源非优区定义为“在特定地区内,没有国家级和世界级的知名风景名胜区,缺少骨干旅游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密度均不够,难于形成优秀旅游产品的现象”。按旅游资源的成因及属性,马耀峰等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自然旅游资源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主体要素,是地貌、气象、水体和生物中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部分,从根本上说是属于大自然的产物;而人文旅游资源是由人类活动所产生,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事物。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特定地域内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存在优弱丰疏的差异。由于区位条件和历史发展轨迹的不同,存在这样一大批自然旅游资源禀赋优势比较明显而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我国西部很多贫困地区,长期交通不便,区内工业发展缓慢,人文遗址遗迹较少,但自然生态资源保存良好,这是其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根据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属性,本文将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定义为,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于地理区位、经济区位等条件所限和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轨迹不同,拥有较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人文旅游资源特征不明显、优势不突出,暂时难以形成特色旅游形象及产品的现象。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是一个相对概念,具有相对性、普遍存在性和可演变性的特征。随着当地经济、旅游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在科学的旅游规划导引下,凭借区内自然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创新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经过成功的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也可成为旅游资源优质区。
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对地理空间选择、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旅游目的地形象能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和行为选择。对于正待开发或已在开发中的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更需要以真实、独特、充满感召力的旅游形象驱动目的地旅游的发展。区域文脉、地脉是区域自然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它鲜明地展现了区域旅游的特色,旅游形象也会因区域文化差异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中普遍面临的难题是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匮乏和特色不鲜明,难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深刻人文内涵的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文化资源具有延续性、动态性、可创造性、非独占性的特点。Mommaas Hans从增强地点的身份、吸引力和市场地位,进行革新和创意,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民族主义探讨了文化产业集群策略,对文化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基于工业遗址改造利用而兴起的北京798艺术区,现已成为京城令人瞩目的新旅游吸引物。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可通过对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创新,结合当今旅游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汲取外来优秀文化元素,通过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将其融合进区域旅游形象塑造、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发展之中,进行卓有成效的旅游营销,并逐步向旅游资源优质区演进。
四、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发展策略――以安康市为例
1、安康旅游发展简介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在秦巴山地之间。秦巴山地是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交界线,山地垂直高度大、气候复杂多变,森林垂直带谱明显,汉江从西向东纵贯全市,两山夹一川的地形格局使这座山水之城独具特色。长期以来秦岭巴山阻隔造成其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目前仍为国家级贫困地区。与分别以秦汉唐历史文化遗迹著称的近邻西安、咸阳等和以楚汉文化历史遗迹见长的湖北武汉、荆州、陕西汉中等地相比,其“秦风汉韵楚文化”的自我文化定位形象相形见绌。1983年安康曾发生特大洪灾,洪水几乎摧毁安康古城,原县城内历史文化遗迹和陕南小城建筑格局饱受灾难。然而其山、水、林特色突出,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典型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原旅游形象模糊,旅游商品开发滞后,旅游产业链短。2007年国内游客为206万人次,旅游收入7.21亿元,国际游客8000人,旅游外汇收入144万美元。在周围西安、重庆、成都、武汉、汉中等具有人文旅游资源优势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屏蔽下,亟需独特的旅游形象和产品发展。
旅游形象和旅游资源并非旅游发展的唯一保证。目的地可进入性、交通容量、空间节点分布同样重要,而旅游开发反过来也会促进目的地交通环境的改善。如与安康毗邻的汉中市,在西汉高速公路开通后获得了旅游发展的良机,2007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33.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2亿元人民币,占当年GDP的5.9%。安康旅游面临的机遇使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陕南突破发展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西康高速(包北高速川陕段)、十(十堰)天(天水)高速、襄渝、阳安铁路将相继建成和安康至湖南常德铁路专线、西康二线铁路也已进入开工建设准备阶段,这将会有力地促进安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整合、创新人文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产业集群
文化氛围是蕴涵在一切环境与气氛中的文化现象与文化特征。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城市文化氛围是某种城市心理的形成并起作用的过程,是弥漫于城市空间的社会气候。与西安、汉中、重庆、武汉等周边城市相比,安康可供旅游开发的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安康这所陕南小城具有浓郁而独特的茶文化、酒文化、娱乐休闲文化;多元、移民文化融合形成兼容并蓄以及长期处于经济落后状态下安于现状、淡定悠闲的城市气质;汉江穿城而过的浪漫氛围等因素交织出安康特有的休闲旅游文化氛围;“灯红酒绿”的汉江两岸将成为最令休闲度假旅游者留恋往返的景观和旅游亮点。要力争塑造出区别于忙碌、拥挤的现代大都市的独特旅游形象――保留小城市素有的恬美、浪漫和独特魅力,承袭传统地方文化渊源,创造具有时代特征的当代文化符号。如以传统的汉剧、陕南民歌、陕南民俗、文学、书画等艺术创作、文化元素打造陕南风雅之城;修建或修缮各类博物馆、电影院、剧院、名人故居、地方传统建筑民居、画廊、特色街区等使之成为这座风雅小城的文化标志,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元素在这座素有多元文化色彩的城市中交汇融合,通过休闲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
3、旅游形象塑造
旅游形象指旅游者通过各种传播形式得到的,目的地旅游资源、服务产品与项目、管理体制与水平、设施体系、交往经历与态度的综合感知,是吸引旅游者做出前往目的地城市旅游的关键因素之一。旅游者所持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将对他们的质量感知、游后评价、口碑宣传和重游意向都会产生深刻影响。
旅游形象策划的关键在于对目的地旅游资源、文脉、地脉的准确把握和提炼,对旅游者的需求、购买决策、消费行为等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意境地图的信息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目的地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提炼目的地旅游特质并从周围旅游竞争对手的同质旅游产品和形象屏蔽中脱颖而出。以语言口号、理念、行为和视觉等形象设计表达出来,由理念内涵、行为系统、传播感觉系统、风情塑造、核心区塑造等共同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复合形象系统。通过旅游形象口号向公众传递,向旅游市场宣读自身的产品定位和独特魅力,唤起特定市场的旅游欲望进而做出旅游决定。
在缺乏具有鲜明特征的人文旅游资源和形象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的制胜之道是“串联”目的地不同的旅游吸引物,组合旅游产品,塑造多元化、复合型的旅游形象,提高目的地的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如新西兰成功塑造的“100%纯净的新西兰”(100% pure New Zealand)和“世界探险之都―皇后镇”(World’s Adventure Capital)的独特形象。安康形象塑造基础是秦巴汉水在安康境内构造了良好、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汉楚等多文化、多地域移民文化大融合的人文底蕴。由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完成的《安康旅游总体规划》,将其形象定位为“水舞秦巴 自然安康”,一个宜游、宜居、自然,兼具优美山水自然风光和休闲格调的旅游胜地呼之欲出。根据这一旅游形象定位,可以将不同类别的旅游产品横向串联起来,形成纵、横交错而又相互关联的立体的旅游产品网络结构。自然真山水的安康旅游形象定位与塑造,为安康从周围历史文化资源型旅游目的地如西安、汉中等旅游形象屏蔽下突围。
4、营销策略
Ryan and Gu认为在旅游景区私有化发展趋势下,旅游形象已成为目的地营销者的首选产品和现代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旅游目的地营销需采取卓有成效的营销战略,打造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统一的独特形象。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旅游营销更应注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营销合作,建立紧密的营销网络,统筹构建、运行,由形象塑造、产品设计、包装、传播与管理组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整合营销体系,协调、整合旅游地营销要素,培育统一和谐的形象系统,以较低的成本取得最佳营销传播影响力。
安康旅游营销可采用“旅游整体营销+核心旅游产品重点营销”模式,将目的地作为一个整体旅游产品进行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IMC)。通过广告、公关和形象推广活动、销售奖励、节庆活动、事件营销、网络营销、面向旅游市场和旅游中介商的直接营销等,针对特定目标市场,宣传真实、独特、充满魅力的亲山近水、自然健康、浪漫休闲的旅游形象,传达一致的旅游产品信息,实施对目的地的全方位推销。
(注: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基金资助项目“安康、汉中两市旅游产品差异化发展战略与旅游合作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08JK001。)
【参考文献】
[1] 许春晓:21世纪中国旅游地理学的新领域:旅游资源非优区研究[J].旅游学刊,2000(1).
[2] 许春晓: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与性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4).
[3] 许春晓:旅游资源非优区“依附式开发”论[J].旅游学刊,2005(1).
[4] 罗艳菊: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若干理论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9).
[5] 罗艳菊:城郊型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探讨[J].江苏商论,2006(4).
[6] 唐文跃: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初探[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6).
[7] 隆学文:旅游非优区开发策略[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12).
[8] 李东和、赵玉宗: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7).
[9] 彭华:关于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的初步思考[J].人文地理,2000,15(1).
[10] Chris Ryan、谷慧敏:旅游业对北京互通的社会影响―以环境变化为例[J].中国旅游研究,2007(6).
[11] 崔晓明、Chris Ryan:安康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策略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8(6).
[12] 马耀峰、宋保平、赵振斌:旅游资源与开发[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13] 王: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14] 雷国雄:基于文脉、地脉的区域旅游品牌形象管理研究[D].武汉大学,2005.
[15] Mommaas Hans.Cultural Clusters and the Post-industrial City: Towards the Remapping of Urban Cultural Policy,Urban Studies[J].2004,41(3).
[16] 孙根年:安康旅游业的区位开发与区域联合开发[J].商业研究,2005(18).
[17]
[18] 王伟年:城市文化产业区位因素及地域组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19] 沙莲香:北京人文环境与城市文化氛围[J].北京社会科学,2004(1).
[20] 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1] 崔晓明、张红:安康旅游形象定位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7(1).
[22] 吴必虎、宋治清:一种区域旅游形象分析的技术程序[J].经济地理,2001(4).
【关键词】乡村旅游;旅游产业集群;空间集聚;产业关联
一、引言
传统产业集群理论主要被应用于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分析,将传统集群理论扩展至旅游产业则形成了旅游产业集群理论。对于我国旅游产业集群的具体表现,国内众多学者(袁莉,刘鞠林,2004;张梦,2005;尹贻梅,刘志高,2006)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但是,单独考察我国乡村旅游产业是否存在产业集群效应的文献则少见。本文拟从这一角度入手,对我国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进行探析,并基于此进一步探讨我国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的具体特点。
二、我国乡村旅游集群现象分类
张梦(2005)将旅游产业集聚分为资源依赖性产业聚集和专业市场带动型产业集聚。显然,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乡村既有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这种资源依赖型的特点也决定了我国乡村旅游集聚的资源依赖性,我国当前表现出来的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现象的主要形式有:
(一)城市依托型
城市依托型又称城郊型,是典型的乡村度假村发展模式。这类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主要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目的在于开发和培养集疗养、娱乐、运动健身等产品为一体的城市双休日市场。其客源市场较为固定,主要是中心城市的一级环城区或地方县市的二级环城区。
(二)交通依托型
交通依托型乡村旅游的比较优势在于其便利的交通条件,可进入性强是其主要特点。这类乡村旅游产业基地大多是普及环保科技、信息科技、生物科技等现代高科技知识的重要基地。其地理位置一般在高速公路、铁路、国道等交通主干线附近,主要客源来自过往的游客和邻近城镇居民。
(三)自然生态景区依托型
自然生态景区依托型以生态休闲为主要特点,其比较优势在于丰富的本地或邻近的自然资源禀赋。险山怪石、峡谷瀑布、海底世界以及奇花异草等丰富的自然景观可以让游客更近距离的感受大自然,不仅满足了游客猎奇的旅游心理,也让游客在游览之余获得一份悠然自得的绿色心情。
(四)历史民俗文化依托型
此类乡村旅游的主要形式是民俗度假村和乡村文化博物馆。这些古村镇大多偏离交通主干线和大型城市,因此其可达性大大降低,但是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奇特的人文景观依然深深地吸引着久居城市的人们。旅客们住在农家、吃在农家的特色旅游形式让他们更贴近感受民间文化、民俗节庆活动以及民间文化庙会等独特的文化气息。
(五)新型产业经济依托型
产业经济依托型乡村旅游集乡村旅游业、农业、渔业、林业于一体,旨在开发农业休闲、渔业休闲、林业休闲、果业休闲等产品,以满足游客吃、住、游、购的需求。这种典型的工业化、规模化、专业化、知识化的乡村旅游形式是现代化乡村旅游的一种趋势。它不仅能够满足游客观光需求,而且还能够向游客提品生产、销售及其相关产业链式的旅游项目。
三、我国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
尹贻梅,刘志高(2006)从旅游业是否具备集群特征这一研究角度,提出旅游业具备集群存在的两个先决条件分别为空间聚集和产业联系。本文借鉴这一分析方法,考察我国乡村旅游产业集群是否满足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集聚和乡村旅游产业关联这两大集群存在性条件。
(一)乡村旅游资源的不可转移性决定乡村旅游的空间集聚
乡村旅游资源的不可转移性一方面要求游客向旅游产品移动,另一方面则要求相关旅游产业必须围绕核心旅游资源所处的特定地域空间进行选址。因此,乡村旅游资源的不可移动性,不仅要求不同地区依据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因地制宜地吸引中外游客,而且决定了我国乡村旅游在空间上的集聚现象。我国乡村旅游资源极其丰富,这些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成为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吸引物。
乡村旅游资源大体上分为乡村人文旅游资源和乡村自然旅游资源。从乡村人文旅游资源禀赋来看,我国民族众多且各民族具有较为显著差异的民情风俗、文化艺术和等。同时,我国各地的历史遗迹、古今建筑独具一格、风采各异。另一方面,我国天然赋存的水景、山景、石景、天象景以及生物景观等乡村自然旅游资源也异常丰富。这种独特多彩的乡村旅游资源也为其多样化的发展模式提供了可能。如杭州龙门古镇乡村旅游区;宁波江北绿野农庄旅游区;山东半岛及辽东半岛的果乡;长江中下游的竹乡;华北平原的棉乡;新疆吐鲁番的瓜果之乡;云贵高原及桂西北的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完美的山地文化生态聚落景观;岭南广府风情与亚热带风光融合的浪漫家园;湖南韶山以及陕西延安等红色旅游胜地等等。可见,在我国不管是乡村人文旅游资源还是乡村自然旅游资源都非常富足。我国乡村旅游资源禀赋的地方特色浓厚,当这些旅游资源不可转移时,就促成了我国乡村旅游的空间集聚现象。
关键词:地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has a great development. As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industry is important, it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domestic economic structure. Travel behavior has regional, which determines the tourism activities must depend on certain regional culture, reasonabl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culture will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tourism industry. A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y shows a regional culture, distinctive regional culture is a major advantage of local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how the 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i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need to solve the problem.
Key words: regional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 F592.7
旅游是一种潮流的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旅游产业也一派繁荣,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即旅游产业结构雷同,雷同的原因在于缺少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合理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在旅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旅游文化资源的科学内涵、旅游文化资源的地域文化、不同地域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以及基于地域文化的旅游资源开发策略四个方面展开探讨,供大家学习交流。
1 旅游文化资源的科学内涵
旅游文化资源是指作为旅游客体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以及一切与旅游活动有关的文化现象。我国作为世界旅游大国,是各国人民探访东方文明的一个最佳旅游去处。我国旅游文化资源,博大恢宏、举世瞩目,具体旅游文化资源包括: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服饰文化旅游资源、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文学旅游资源、戏曲艺术旅游资源、雕塑艺术旅游资源、绘画艺术旅游资源、建筑文化旅游资源、书法艺术旅游资源、音乐艺术旅游资源、舞蹈艺术旅游资源等等,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旅游文化资源分成不同的类别,但是不管怎么分,现普遍认同将旅游文化资源分为旅游物质文化资源、旅游制度文化资源以及旅游精神文化资源三个类别。
2 旅游文化资源的地域文化
在我国,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范围可大可小。地域文化中的“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下面就旅游资源中地域文化的区分原则和区分类型两个方面展开具体论述。
2.1 旅游资源中地域文化的区分原则
旅游文化资源的地域类型是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划分的,具体的原则有:一、地理、景观等物质旅游文化资源上具有相似性。旅游文化地域类型形成的自然基础是地理环境,这反映了旅游文化资源的基本属性以及地域一致性产生的自然原因。可以归为一个地域类型的旅游文化资源在空间上大都毗邻,而且以一定的自然资源相对应。旅游资源是旅游的客体,是游客观赏的对象,归属于同一地域类型的旅游文化资源在景观上相似性,一般差别不大;二、旅游文化资源具有相似性。一个地域旅游资源的众多组成因素在自然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的长期改造、影响下,最终具有了结构上的一些特征,旅游资源的地域类型应该完整反映出这种结构特征。现在很多地方通过建造人工旅游资源来发展当地旅游业,这种对旅游文化资源的创新活动是值得提倡的;三、旅游文化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上的相似性。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为满足自己的文化需求而进行的活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人们对旅游活动的认识也可能因社会经济水平的不同而产生不同,最终影响到当地的旅游文化;四、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上的相似性。旅游产业是现代旅游文化系统的总要组成部分,是连接旅游资源和游客的纽带,旅游产业由众多部门有机组成,构成了旅游产业系统。
2.2 旅游资源中地域文化的区分类型
根据以上原则,旅游文化中地域文化的类型可以大致分为人文景观型、自然景观型、自然-人文景观综合型以及极限环境型。其中,人文景观型又分为现代人文景观型和传统人文景观型,现代人文景观型比较典型的是一些比较著名的中心城市,这些城市以繁荣的经济为依托,并且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这些地域大多在交通便利的位置,人流量大,发展旅游的条件也优越;传统人文景观型主要依托一些历史文化的因素,代表有北京、南京等一些历史悠久的城市,或者一些特色向明的农村地区等。自然景观型主要依据地理、地质或者气候等一些因素,自然景观在当地的旅游景观中占主导。自然-人文景观综合型,该种类型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协调发展的类型,这些地域在经济发展中并不是非常突出但也不落后,这种地域在发挥旅游产业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极限环境型,这种类型主要依托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像青藏高原等这样的极限的环境。
3 不同地域旅游文化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