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范文第1篇

Abstract: With the diversity of social developing needs, the market of assessment has become inevitable. A new round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evaluation is bound to learn a lesson of the last assessment and pays sufficient attention to the market of assessment. The advantage of market assessment is quick response to market demand. Assessment is not affected by the administrative act, and the results are more objective.

关键词: 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市场化;趋势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teaching assessment;market;trend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3-0184-01

0 引言

第一轮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已于2008年结束,新一轮的教学评估也已拉开了序幕。在新的时局面前,新一轮教学评估工作必然呈现出新的气象和新的动态。评估市场化就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要想发展,就必须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

1 新一轮教学评估的市场化要求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建立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教育评估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专家还是学校精力投入都不足。从第一轮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过程中可以看到,评估专家都是从学校、科研单位或评估中心调来的,他们具有多重身份,各自均有着各自本职工作,所以在培训、评估过程中难以排除这些因素的干扰,致使其不能潜心进行评估工作。这种身份上的不确定性会让评估专家缺乏归属感,从整体上难以形成一个稳定的、专业的评估队伍。

评估专家参与评估活动具有非连续性,不能把评估作为一个系统任务来做。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应该更加开放,竞争也应更加激烈。高校要想发展,必须争取更多的资源。办学理念、办学体制、管理方式等方面都要进行深刻变革。

然而政府对高校不合理的管理、对高校自的忽视、对高校教学教学评估的过渡的控制,客观上抑制和削弱了高校的主动性与灵活性的发挥,高校无所适从,找不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导致被动缓慢发展。高校主体意识的淡薄,不能充分意识到评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缺乏市场竞争的动力最终导致高校发展步履维艰。

因此,笔者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多样性的社会需求,把评估作为高校竞争的工具和手段,把评估纳入市场将是教学评估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立和完善评估机构就是评估市场化的一个极好的表现形式,并且评估机构独立于政府部门,和政府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介于政府和高校之间,才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利益主体的需求,才能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开启勃兴之路。

2 新一轮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下,中介机构面临严峻形势

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把评估直接推向市场风险很大。

首先,我国的中介机构发展程度不高,缺乏开拓市场的能力。就整体而言,尚未形成行业制度与竞争氛围。

其次是社会对中介机构的专业性和可信度认可度不高,更大程度依赖于高校、社会以及政府对中介机购的接受程度,对评估结论权威性的认同不很明确。

根据我国的国情,把政府管理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权力委托或转让给中介机构相比之下是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中介机构中立于政府和高校,与两者没有隶属关系,容易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同。同时也具有一定权威性,它对高校的评估会对政府政策和公众选择产生一定影响。中介机构通过接受政府和高校的委托,对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进行评估。政府委托中介机构,可以帮助政府进行相关决策,从宏观上把握本科教育发展。高校委托中介机构评估,帮助高校对本身本科教学工作的开展情况及相关建设情况进行“把脉”,从微观层面上促进本科教育。

中介机构进入市场化的竞争,首要的要具备市场竞争的运作思维。加强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不断做强自己。拓宽服务渠道,合理定位服务对象,满足不同利益主体的需要来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以期建立以市场竞争为基础,以服务对象为导向的教育评估机制。政府、高校和社会都是教育评估中介机构的服务对象,就是所谓的“市场”,教育评估中介机构只有通过提供主动、专业、全面的服务,做好自己的“市场”,才能以最大能力争取到资源,机构才能生存和发展。

其次,评估中介性机构要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优化结构、突出特色、注重专家管理等,要形成专业化的评估团队,不断开展评估的研究工作。在评估中,理论研究仍然是评估中介性机构主要职能之一。

最后,中介机构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评估操作程序,加强机构的组织建设,以较高的信誉赢得发展的机会并改善工作条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建立以市场竞争为基础的教育评估机制的条件日趋成熟,评估的市场化也将为中介机构提供巨大的发展潜能。这些给中介机构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是教学评估体制改革的一个方向。

3 展望

新一轮高校教学评估在总结了第一轮本科教学评估的经验和教训之后,呈现出新的气象。从我国当前国情出发,建立相对独立的中介机构,把高等教育评估推向市场,不仅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同时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刘振天.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应负担的三重使命[J].杭州:中国高等教育,2009,(21):29-30.

[2]史国栋,蒋必彪,龚方红.新一轮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初探[J].常州: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61-62.

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范文第2篇

关键词:档案工作;教学管理;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进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是教育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为进一步加强国家对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与指导,促使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和支持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促进学校自觉按照教育规律不断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提高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虽没提到对高校档案的评估,但随着评估工作的开展,教学评估依赖了大量档案并形成了大量教学评估档案,不得不引起人们对“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与高校档案工作关系”的探讨。因此,把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与高校档案评估结合起来研究,就成了高校档案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一、档案是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基础和依据

在“迎评促建”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准备提供给专家审查的评估材料,要求准备的材料必须具备真实性、原始性和针对性。这就需要接受评估的高校全面地收集有关方面的信息和资料,形成系统的材料提供给专家查阅。专家根据这些信息和资料结合他们进驻学校实地考察的情况,经过科学的分析,得出符合学校实际的评估结论。高校评估工作,无论评估程序、组织机构、指标体系如何确定,最终要凭借大量的档案材料。随着迎评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深切体会到教学档案对教学评估的重要性。教学评估中所需的信息和材料多来自教学档案,教学档案是学校管理、教学实践和教育教学活动的历史记录,它反映了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全貌。

高校评估是高校完善教学设施、改进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巨大动力,同时评估结果又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前途和命运,而档案材料是影响高校评估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专业设置、教材和教案建设、考试工作、学生档案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基础设施、教学设备、实验室建设等软硬件的准备工作过程中,档案都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在开展日常工作的同时,要利用现在的档案资源检索出如下信息提供给关部门:(1)上级机关下达的有关教育教学的指令性、指导性文件,包括教育改革、教学计划、专业设置、教学评估、招生等方面的计划、规定、通知等;(2)学校有关教学工作的决定、规定、规章制度;(3)学校教育发展规划、计划的报告及上级批复;(4)全校教学工作计划、总结及有关材料;(5)学生成绩表、学生奖励材料及学生处分材料;(6)有关专业设置、调整、撤销合并更改名称的报告及上级的批复;(7)上级关于招生、毕业生就业的文件,包括通知、规定、决定、指示等;(8)招生计划、总结、请示报告及批复、招生简章及专业介绍等;(9)教学活动中拍摄的有价值的照片等。档案工作是一项服务性很强的工作,我们要坚持“以藏为本,以用为根”的工作理念,在做好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的基础性工作的同时,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围绕学院“评建”工作积极主动、不失时机地挖掘和捕获潜在的档案需求,热情、快速、有效地查档服务,想方设法让“死”档案变成“活”信息,充分发挥档案的凭据与参与作用。

二、在高校评估中教学档案存在的问题

廊坊师范学院是一所由多个院校合并组建的本科院校,近年来一直处于发展变化阶段,虽然建立健全了本院的档案管理制度,但执行不尽人意,院系级档案管理人员大多是兼职,工作繁忙,头绪多,并且由于教学档案内容繁琐,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院校合并过程中频繁换人,给教学档案管理带来了不利影响,在工作中出现一些漏洞,因此教学档案收集不齐、流失、归档材料质量不高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这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过程中,作为教学评估重要原始凭证的教学档案,在评估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注重档案的原始价值利用,忽略档案的信息价值开发。从评估工作实践来看,档案管理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注重的是档案的原始价值,如文件的形成、资料的归集等,忽略对教学档案的信息价值开发,日常教学档案的归类统计不够,如: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教师论文汇编等,导致统计数据出处甚多,不一致现象严重,为拿出令人信服的数据,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数据的汇总、求证与统一,所以评估中,教学档案作为凭证和史料价值体现得比较充分,而反映各项教学管理活动中具有借鉴、启迪、参考等方面价值体现不够充分,使教学档案在评估中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应用的作用。

2.注重档案的收集数量,忽略档案收集质量。在围绕本科教学评估查找档案资料时发现,不少教学档案该收的没有收,不该收的倒收上来了,主要原因是:一是在收集档案过程中,为避免遗漏,档案搜集工作尽可能地占有材料,在评价一个单位档案收集情况时,也往往注重归档文件的数量,数量越多工作做得越好,甚至以库存数量的多少来定管理人员的编制,造成在平时工作中,重视数量而忽略质量问题。二是归档人员责任意识不强。高校教学档案基层管理人员多是由教学秘书或干事兼任,因事务繁杂,档案工作往往无暇顾及,归档是应付差事,只将广发的或手头上仅有的文件材料归档,大量反映教学情况的“账外”文件,如:教学会议记录、调查材料、毕业论文评审意见、试卷分析等没有归档,导致归档材料有数量而质量不高。三是群体档案意识薄弱。由于对档案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个别单位或负责人对重要档案、常用资料因担心丢失、利用不便等不愿意归档,致使一些反映本单位主要职能活动,对今后工作极具有考察价值的文件散落在承办部门或流落在个人手里;一些老师或教学管理人员平时干了大量工作,而且成绩十分出色,但在教学评估这种特殊的检查中,有的却拿不出证明工作成绩的档案来,有的虽然有材料,但材料杂乱无章,不能提供利用,造成收集的档案数量较多,实质上有利用价值的较少,这是极大的憾事。

3.注重档案人员服务意识的培养,忽略业务素质的提高。教学档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来源多样,要求档案人员不仅有责任心和服务意识,还要具有相应的业务素质。但在评估中发现我们的档案工作人员大多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但业务素质还有待提高。如:计算机操作不熟练,有的甚至还不会操作,只能用手工查询;对各类档案的属性不熟悉,不能满足利用者的需求。导致这种状况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高校的主要工作是教学工作,档案工作从上至下强调的是为教学、科研及后勤工作服务,因此,工作中更多是考虑如何做到热情服务。然而,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档案人员除具备甘于奉献、甘于寂寞的工作精神外,更应具备现代科技知识。二是档案人员中兼职多,加之人员调动频繁,大多没有系统学习过档案专业理论知识,对教学档案知之甚少,对实践操作技术就更谈不上了解,只能尽其所能提供服务,业务素质还有待提高。三是在平时的工作中,领导评价一个人的工作如何,大多从工作态度上衡量,很少从能力上去考察,因此,不利于专兼职档案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

三、高校教学档案优化的对策

充实和完整的教学档案是学校顺利通过教学评估的必要条件,它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学评估的结果,是高校教学评估的基础和依据,因此,档案能否满足评估的要求,这也是对档案工作的一次检验和选择,要搞好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应做到以下几点:

1.领导重视,加大投入。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时间跨度大、人员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系统工作,这项工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对它的重视程度,所以必须要有院级领导亲自抓这项工作,要把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列到年初的计划和年终的考评指标中去。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档案管理模式从以面向档案实体保管为重点,向以多种形式的数字化档案管理转变的过程,希望院领导把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学院的总体规划,加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

2.健全制度,扎实工作。根据高校教学档案的特点,指定各处室、二级学院相应的归档范围,并将各条款分别落实到人,纳入个人的岗位职责,使相关人员明确自己应该收什么,何时上交。教学档案收集工作是整个教学工作的起点和基础,收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档案的齐全、完整程度,因此要做好教学档案的收集工作,首先各教学管理人员是关键,这就要求他们注意平时保存原始材料,不能将重要资料作为废纸丢失,要制定制度,要求每个人每个部门认真执行。

3.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档案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不但要对档案资料规范化整理并加以科学管理,而且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编研、分析,才能有效地提供利用,为教学科研服务。档案工作的任务就是在统一管理有关档案的前提下,严格遵守《档案法》,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科学地、系统地管理档案。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除了要认真学习、领会国家和上级部门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各个时期对档案工作的具体要求,以指导建立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和规范档案管理工作外,还要系统地学习有关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以此指导管理中的具体工作。如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分类、编号、组卷、保管、统计、提供利用等,从而使所管理的档案达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并能充分发挥其作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微机储存档案具有便于管理、准确性高、储存量大、查找快捷的优势,所以,还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娴熟的计算机管理技能,适应现代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

总之,教学评估是对高校工作的一个全面检验,既评估学校的教学工作水平,同时又检验学校的管理水平,专家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供有关材料,就是对学校管理水平特别是教学档案管理水平的检验,因此,优化和加强高校档案的管理,要在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中认真、扎实地做好教学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充分发挥教学档案的作用,这样才能在教学评估中取得优异成绩。

参考文献:

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范文第3篇

一、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存在的问题

1.评估目标模糊、标准单一。高等教育由于层次不同而具有不同特点,但评估的内容标准统一,也就是说对各层次学校的要求是一样的,这样就可能将高等教育导入一个统一的标准、模式和价值体系,出现评估的认同效应。为达到标准,各学校制定严格的“保证”措施,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全国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一个模式,教学方式单一,学生思想闭塞,思路狭窄,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学校办学也没有个性,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

2.评估认识不到位。在实际的评估过程中,一些学校的领导将评估看作是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外在于或强加给自己的行政性例行检查任务,而不是自己分内的事情,认为评估耗时费力,会影响正常教学的开展,因此出现了忽视和应付的心理和行为,不能引起对评估的高度重视。而另一种认识是将评估看作是影响自身存亡和是否能发展的重要因素,意识不到评估的形成性和诊断,夸大评估的鉴定性和总结,过分关注评估结论,盲目攀比,为达到一个好的评估结论不惜弄虚作假、伪造数据,大搞人际关系。被评学校还没有从“要我评”的被动状态转变到“我要评”的自觉状态。对评估认识的转变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在评价准备阶段加强宣传动员力度,使被评学校从领导到教师、学生都能有正确的评估观。

3.评估制度不健全。我国的评估是一种政府行为,评估缺乏制度化。首先,评估没有专门的法律可以依据,实施中缺乏规范的指导,很难保证评估目标的顺利实现;其次,评估机构没有实现专业化,评估没有专门的财政预算,没有赋予评估机构明确的职责和义务,对评估的程序没有跟踪制度,缺乏必要的定期或随机回访制度;再次,对评估专家的资质没有明确的规定,对评估中双方的行为没有严格的要求等等。因此出现了对评估的错误认识,甚至产生了对评估的敌对情绪,严重影响了评估的效果。

4.评估方法不尽科学。现在的指标体系中,各个观测点都有相应的标准,主要采用量化的方法进行。定量方法的标准化、精确化程度较高,逻辑推理比较严谨,取得的结果较科学、客观,但涉及到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的考核如果还运用量化的方法,将很难得到准确的结果。

二、应对策略

1.加强评估制度与法律建设。第一,教育部争取国家尽快出台《中国高等教育评估法》等新的法律法规,对高等教育评估进行立法保障。目前,我国有关高等教育评估只有《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这部行政法规,其中有些地方的提法难以适应评估的要求,政府要考虑修订“暂行规定”,以国家基本标准为底线,设置分门别类的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制定有关高等教育评估的新法令、新法规,并加强执法力度,在国家法律与政策的框架内,代表政府负责并协调对全国高等教育质量实施监督和评估,使我国高等教育评估有法可依。并大力推行5年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评估制度和教学状态数据采集与制度。第二,教育部要制定有关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政策和标准,规划和统筹全国高等教育评估工作,本着谨慎与适度的原则,加强资格认定与审查,允许成立高等教育评估中介行业协会,并加强对全国高等教育评估机构、高教协会或网络的工作指导,进行宏观管理。第三,进一步健全教育部署下的高等教育评估和监督系统,组织或委托对全国重点大学的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与拨款挂钩。第四,教育部负责普通高等学校的审批和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审核,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审批地方高等院校并报教育部备案,审批前委托教育评估中介机构组织专家评议。第五,贯彻以省为主的评估及监控方针。我国高校数多面广,要实施有效的质量监督,必须以省为主。其特点是范围小、周期短、实在高效、有利监控。

2.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评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加强,高等教育正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高等教育的状况逐渐为社会所关注,社会力量(行业协会、社会中介、学术团体和新闻媒介)参与高校教育质量的评估、监控,有助于让高等教育朝着社会需要的多样化方向发展。要采取措施积极吸收企业、科研机构等社会用人部门的专家参与高校教学评估工作,建立起一支由高等学校领导、评估专家、社会用人部门以至学生和家长都参加的评估人员队伍。

3.强化高校的主体意识,完善自我评估机制。在政府逐渐简政放权的情况下,高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权力逐渐扩大,高校的办学质量是保证经费来源和生源的关键指标。高校要强化主体意识,树立质量意识,向质量要效益,靠质量求生存,将保障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

高等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使命,整个社会都为教育投入了大量的社会资源,以期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和创造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高校要通过评估,找出自身的不足,完善教学工作运行机制,提高教学质量。社会声誉提高了,一方面可以吸引社会资金,充实必要的教学设施,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另一方面可以吸引优秀生源,保证学校的有效运转,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从而走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促使学校不断扩展。评估是激活大学生命力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增强高效的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促使高校与社会接轨、与市场接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出现品牌、特色和个性竞争是必然的,学校要想争取到更多的生源,就必须在社会上赢得良好的声誉和口碑,这是高校存在的基础。

学校要在自我评估的基础上从观念上自觉接受社会评估,为提高和宣扬自身声誉,邀请社会评估机构进校评估,要敢于将自身的现有水平公布于众,将学校的办学和教学质量置于社会的监控之下,这样才有动力参与教育改革,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形成良好的社会声誉。

4.改进和完善评估的方法技术。现行的评估标准单一,针对性不强,但各学校的层次水平不一样,用统一的标准不能起到评估的激励和改进功能。我们应该学习国外的经验,要按学科、专业和地区的差异有区别地进行评估,考虑高校不同的办学实际,以提高评估的区分度和效度。标准的制定和方法的选用要注重可操作性,要进一步优化评估方案和指标体系,继续改进评估方法和技术,完善评估过程。

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本科教学评估 教学经费 评价指标

自2003年起,教育部每五年派专家到高校开展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调节和改进教学目标中的不合理因素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在2004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将教学经费作为教学条件与利用的二级指标进行考察,它将高校对于本科教学的投入情况予以量化,用“教学经费占学费收入的比例”与“生均教学经费”两个指标作为衡量高校是否达标的标准。教学经费在评估中的重要性,可以用周济部长的一句话来概括:“教学经费投入作为一项重要指标,教学经费不达标,学校的教学评估就不能通过。”因此,教学经费成为教育部专家组在进行评估时的重点考察对象。但是,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化、会计专业的发展变化,当前对教学经费的理解与统计工作存在的一些矛盾,成为困扰高校评估的普遍问题。本文围绕这些矛盾对教学经费问题提出了一些见解。

一、教学经费的定义

现行的教学经费是依据原国家教委1988年制定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确定和分类的,包括本专科业务费、教学差旅费、体育维持费和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费。

本专科生业务费:本专科生进行实验实习、毕业设计所需的各种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及加工、运杂费,生产实习费,毕业论文答辩费,资料讲义印刷费及学生讲义差价支出等。

教学差旅费:教师进行教学调查、资料搜集、教材编审调查等业务活动的市内交通费,误餐费、外地差旅费。

体育维持费:各种低值体育器械(包括各种球类、冰鞋、跑鞋、铁饼、标枪、铅球等器材)和运动服装的购置费、修理费,体育运动会费用,支付场地租金和参加校际以上运动会的教职工运动员的伙食补助费以及公共体育教研室的业务性报刊、杂志、资料等零星费用。

教学仪器设备修理费:教学仪器设备的经常维护修理费。

二、教学经费的研究意义及发展趋势

(一)教学经费的研究意义

1.教学经费投入的多少可以反映高校领导层对本科教学重视的程度。高等学校的本科教学水平是该学校在社会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而教学经费可以为本科教学提供所需的人、财、物支持。因而,一所学校教学经费越充足,投入越多,他们就会有更大的实力去开展与教学相关的活动,同时也反映了学校领导层对本科教学的重视程度。

2.教学经费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后确保本科教学条件不下滑的必要条件。随着“教育为本”政策的推行以及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高校必须投入更多的教育经费用以保持与学生数增长相对应的教学条件,而教学经费可以从绝对和相对两方面来衡量教学条件是否充足的一项重要指标。

3.教学经费是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重点考察项目之一。根据教高司函[2005]7号文件要求,经费预算的标准为a级≧30%,c级≧25%,如果达不到相应标准,必将对评估成绩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进行教学经费的统计并加大相关的投入,也是各所普通高校迎评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4.教学经费可以为测算普通高校学生培养成本提供依据。自国家发改委印发了《高等学校培养成本监审办法(试行)》之后,普通高校培养成本的研究引起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教学经费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用于教学方面的支出,而教学所针对的对象是学生本身,因此教学经费的统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为普通高校学生培养成本的测算提供参考。

(二)教学经费的发展趋势

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调节和改进教学目标中的不合理因素,自2003年起,国家教育部每五年派专家到高校开展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在2004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将教学经费作为教学条件与利用的二级指标进行考察,因此,教学经费是我国特有的一项将高校对本科教学的投入情况予以量化的评价指标。

当前人们对教学经费的研究主要着眼于从理论上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譬如对教学经费包含内容的探讨,都是首先提出目前教学经费包含内容存在的问题,其次阐明作者自己的见解,并未从实际工作角度出发对教学经费包含内容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这就导致在教学经费问题的认识上存在着理论意识强、实践效果弱的现象。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提高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将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目标,因此作为衡量高校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教学经费问题的研究必将随着教育的改革、高校的

发展而不断深入。

三、教学经费指标评价存在的矛盾及解决措施

(一)教育改革深入与教学经费内容陈旧的矛盾

教学经费主要指本专科业务费、教学差旅费、体育维持费和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费。明确提出教学经费是在1988年由国家教委制定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制度将

教学经费设置为“经费支出——业务费”科目下的四个子目,但是随着会计的发展变化,1998年财政部和教育部联合颁布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重新对会计科目进行了调整,成为当前高校普遍遵循的一项会计制度。在近十年间,会计科目又进行了不断的变化、调整,加入了许多新的会计科目,淘汰了陈旧的会计科目,但是现今各高校对于教学经费的理解仍然沿用1988年会计制度规定中的定义,这就导致许多新的可以归属于教学经费的会计科目因为定义的限制无法归集到教学经费中来,而陈旧会计科目的淘汰使得教学经费所容纳的范围越来越窄,特别是根据教高司函[2005]7号文件要求,经费预算的标准为a级≧30%,c级≧25%,这样就容易导致高校为了达到相应的级别标准随意扩大教学经费范围,引起专家组在评定过程中的质疑。

针对这一矛盾,建议在高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教学经费所包含的内容也应与时俱进,随时对其进行更新。特别是在高校评估前夕,要依据当前形势对教学经费内容进行界定,这样既统一了教学经费口径,便于专家组考核,又为高校教学经费数据的获取提供了依据,防止由于口径不一致带来的高校之间教学经费统计所包含内容的差异。

(二)会计科目设置与教学经费统计之间的矛盾

1998年财政部和教育部联合颁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对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进行了改革,统一了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实行了大收大支,会计科目设置中不再设有“教学经费”子科目,而是将相关内容完全融入到“事业支出”科目下“公用支出”中的22个科目核算。大量的日常会计业务既不再区分是教学还是行政,也不再将教学经费分门别类地进行归总,这就为高校在评估中统计教学经费数据带来困难,虽然目前高校绝大部分都采用了电算化核算,但是要想在众多繁杂的会计业务中将教学经费准确地分离、归集,其工作量也过于庞大。高校只能通过早期着手、专人负责等办法对其进行专项统计,即使这样,最后统计出来的数据也可能由于工作量大等原因产生纰漏,从而使统计结果不能真实地反映教学经费投入情况,影响学校的评估结果。

这一矛盾一直困扰着各所评估高校,建议充分利用计算机高工作效率的优势,将日常业务处理工作与教学经费统计工作良好地结合起来,从而使管理者能够随时获得教学经费数据,对学校教学经费的投入情况进行监督。刘素琴曾推荐应用“yctx区分码”[1]对教学经费进行统计,这种方法需要会计人员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在处理日常业务时能够准确地将属于教学经费的业务分别归入各个分项,但是这种方法容易使会计人员在繁多的日常业务中由于得不到监督产生归类错误,如果能用凭单形式先将行政经费与教学经费两大块分开,再通过报销人员填制不同种类的凭单形式对教学经费进行细分,最后由会计人员审核,这样所产生的归集结果的准确度就会大大提高,从而计算出反映实际投入水平的教学经费数据,使教学经费指标在评估中真正达到“指挥棒”的导向和规约作用。

(三)各高校教学情况差异与评价指标单一之间的矛盾

教高司函[2005]7号文件将经费预算的标准设为a级≧30%,c级≧25%,但是教学经费的绝对值与学费标准相关,学费标准又与学校所处的地区、学校的隶属关系以及学校的规模等原因有关,因此,虽然比例相同,但数值却不同,故这并不是具有全国可比性的标准。而且如果高校不考虑本校实际,一味地追求较高的评价指标,将学费收入中的绝大部分投入到教学中去,不但不会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反而会造成资金的一种浪费。

当前评价指标的标准可以从某一侧面反映高校教学经费的投入情况,但并不能如实地、全面地反映一所高校的学费使用情况,基于此,建议增加评价指标对经费投入情况进行系统地衡量。比如可以增加学费收入占高校收入比率指标,用以衡量学费收入差异所引起的经费指标差异;增加经费使用效益指标,用以衡量教学经费的具体使用效率。这样才能将经费投入与产出有效地结合起来,使资金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

参考文献:

[1]刘素琴.浅谈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教学经费的统计[j].教育财会研究,2007,(2).

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 教学评估 质量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b)-0116-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高等教育建设也随之得到了进一步的更新与发展。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背景条件之下,有效地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进而建设成现代化的高等教育学校。同时,还需要对各大高校的教学进行评估,进而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

1 实施高校教育教学评估的目的与意义

实施高等教育的教学评估是落实我国高等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对高校进行教育教学评估,能够有效地提升教育部门对高校的管理与控制水平。同时,还能够帮助我国各大高校对自身的办学理念及办学环境进行完善,提升各大高校的办学实力及综合素质能力。除此之外,进行高校的教育教学评估,还能够使高校教育中本科教学工作的优势得以发挥,进而逐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与水平,促使我国的高等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

2 高校教育教学评估的内容

2004年,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加血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规定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以学校教学工作为核心对其进行整体性的评估。主要对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力量、教学条件、高校环境建设以及教学管理风格等7项一级指标及以下的19项二级指标进行评估。通常情况下,教育部是通过对高校二级指标下的43个能够影响高校教学工作的关键因素进行评估,尤其是对其中的办学思想、专业、结构及学校中的设备、相关的经费等进行观测与评估,进而据此来对高校教育教学进行有效的评估。

3 高校教学水平评估的实施效果

对我国普通高校教育教学水平进行评估的因素是由7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以及43个关键性的观测指标构成的,因而对高校教育教学的评估就是从这些因素着手观察、考评的。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水平评估工作进行得十分顺畅,且呈现出了一种越来越好的发展趋势。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已经认识到了教学建设对教学质量的重要影响及作用,因而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很多高校开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硬件,加大相关的投资建设力度等,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以及教学硬件和环境等。同时,在进行教育教学水平评估时,很多高校进行了院系自评、校内专家自评、院系整改及转校复评等多项环节,来不断地提升与完善。此外,还通过加强相关的教学建设、对教学管理进行规范、提升教学水平、优化校园环境等来尽可能地实现高校本科教学水平的评估目标。

4 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是国家规定的标准化管理体系,是ISO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这个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以世界发达国家先进企业的质量管理经验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具有普遍适用性。ISO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作为评价业绩的四大标准模块,能够有效地对相关的管理职责以及产品、资源的管理进行观测、分析与改进。只要其在现代化企业的运营基础之上具有通用性与适用性,就可以将这个管理体系标准应用于我国的各个行业之中。近几年来,我国已经有数百所高校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因此,高校可以依据质量管理体系中的相关标准及内容,针对该校的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对开展教学活动的相关软件和硬件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善,进而促进该校的发展。

5 高校教学水平评估与质量管理体系的联系和区别

高校教学水平评估与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容性。第一,其总体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建立起一所全方位符合国家标准的高等院校,进而为高校学子提供优质的高等教育教学服务,培养学生,使其成为能够为社会做贡献的合格人才。同时提升高等院校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的认可度,促使学生不断地提升与发展。第二,其评估的内容具有兼容性。高校的教学水平评估系统与质量管理体系在具体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与关联性。第三,这两个体系在实施开展的时候都需要该校的全体师生参与,都具有全员性的特征。同时,这两个体系在实施时都需相关的领导起到领头羊的作用。第四,这两个体系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都是强制实行的。

同样的,高校教育教学水平评估与质量管理体系也存在很多的不同之处。第一,二者在建立时所依据的理论不同。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依据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而高校教学水平评估体系的建立则是以高等教育l展规律及相关的教学评估理论研究与实践所得出的结果为指导,依据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及发展的状况制定的,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第二,指标性质不同。我国大多数高校在教学评估方面的相关标准与指标都是经过统一规划、制定的,不同程度、形式的高校都是统一的。而质量管理体系中的相关要求就比较灵活,其制定的方法就是依据学校及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而定,同时还能够随着自身的发展和变化进行与之相适应的改进与完善。总的来说,进行教学评估的标准比较多,强调评估的结果,是一种静止的状态。而质量管理体系在实施时则更注重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过程。高校可以在质量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自身的问题,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改正。

6 高校教学水平评估和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融合

我国教育部门对全国的所有院校实行的教学水平评估是高校建设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求,各大高校需要在这个基础之上结合自身实际发展的状况来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从而有效地提升自身的教育服务水平与质量。同时,高校还可以将教学水平评估与质量管理体系相结合,通过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管理与控制,进而有效地提升教学评价的控制过程,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形成一个可以互相支撑的体系。进而使高校教学水平评估和质量管理体系协同共进,促使我国的高校教育教学事业发展深化。

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水平评估工作已趋于成熟,达到了促进建设的评估目标。在高校的教学水平评估中,可以将质量管理体系应用于其中,同时将评估结果中的优点发扬广大,对不足之处进行调整与完善。高校教学水平评估与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机结合,需要对高校的教学工作进行强化与完善,始终坚持提高教学的质量,最终实现高校教育事业的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7 结语

高校教育教学水平评估工作的开展,使得我国高校的教学工作及办学思想得到了深化与发展,高校中的领导们对于相关的教学设施、硬件设备的重视程度有了明显的提升,更换符合现代化发展的设备,同时还加大了师资队伍及力量,在高校的学风建设与相关课程的设置上更加专业化、人性化。除此之外,还在这一基础之上采用了质量管理体系来完善高校的教学工作。将二者进行融合,促使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与评估制度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谟彦.强化自身建设提高教学质量[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4):24-25.

[2] 新宇.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路径探究[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75-77.

[3] 李长熙,李健楠.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与提升研究述评――基于2004年到2013年国内11种教育类期刊的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4(6):5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