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族的文化特色

民族的文化特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族的文化特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民族的文化特色

民族的文化特色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族文化 中国动画 美术片

回眸中国动画历史,也算跌宕起伏、迂回曲折。即使在当下,中国动画的发展停滞不前,也掩盖不了曾经有过一段黄金时期的辉煌――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那个曾被叫做“美术片”的时代里,中国动画达到了“前无古人”的艺术高峰,用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震撼了世界,树立了至今无法逾越的一个里程碑。

一、中国动画中的民族文化

1.对“民族化”的理解

“民族化”实际上应当指民族文化的特征,而动画的民族化是通过动画艺术作品展现出的本民族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并由此传达出本民族独有的气韵和精神,这不仅要在作品的视听艺术表现形式上具有民族性,更要在作品文化内涵等内容中传达出特有的民族精神,实现动画的内容和形式统一的民族化。动画“民族化”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积累、辩证和丰富的过程,在这个瞬息万变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应该在吸纳新的文化特质的同时打破传统,力求精益求精。

2.中国动画“民族化”的传统历程

经由既往,中国动画已经走过了八十多载。从万氏兄弟时代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成立,直到现在,中国动画经历了诞生、发展和辉煌,以及80年代中后期的挣扎与无奈,而与之紧密相连的就是“民族化”。中国动画在历史上也曾备受瞩目,能被家喻户晓的动画片无一例外地都充斥着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例如能够在国际上获得奖项的《骄傲的将军》、闻名世界的动画《大闹天宫》,以及能够代表中国传统动画发展方向的《三个和尚》。

3.民族文化对中国动画的影响

众所周知,一个成功的人物造型可以繁衍一系列的动画产业,但我国在塑造这一方面能力无疑是欠缺的。美国梦工厂打造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几部短片,如《花木兰》《功夫熊猫》等就已经证明我们在制作上的差距。另一方面,日、美动画的盛行已经潜移默化地渗入我们的思维模式之中,其造型更是让现如今的中国市场频频冠上“抄袭”这顶“高帽”,却忘记了我们自身的实力――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五千年历史的文化背景以及他国无法媲美的“民族文化”。虽然追赶日、美动画还有一条曲折的路要走,但走踏实了“民族化”道路,迎头赶上绝对不是空话。

二、中国动画文化的时代精神

1.传统文化对“民族化”的继承

中国学派创作的美术片冲破了模仿的禁锢,通过运用剪纸、皮影、木偶等多元化的展示,创造了一笔又一笔的巨大财富,同时也体现了中国“风、雅、颂”审美观念,并以“民族化”为作品的灵魂,带领中国动画在国际上占领了一席之地。如《三个和尚》公映后,受到国内外观众的欢迎。德国杜尼约克制片厂一位剪辑师说:“这是我看过的中国美术片最好的一部,艺术形象和神韵都很别致,大家都鼓掌说好。”但是,稍纵即逝的“中国学派”并未得到大家的继承与发扬,这无疑是中国动画界的一大损失。中国学派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之高的成就,笔者认为除却当时的文化背景和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同样也传达着艺术家所要表达的深刻的民族内涵。因此,我们应当重拾传统文化,重新审视中国文化精髓,继承与发扬曾被一时遗落的“民族化”,让民族化世界化。

2.“中国文化”对当代动画的发展

动画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艺术形式,在各种媒介席卷人们眼帘的同时,动画作品也在迅速发展。动画之所以如此广泛被运用,主要因为人们可凭借无穷的想象力,在动画的世界里天马行空地遨游。但对比中外动画,中国动画还相当羸弱,归根结底就是“民族化”的丢失。科学技术发达的美国动画,充满感性带有清晰画风的日本动画,无论是在各个方面都已经走向成熟化,甚至包括别国的剧情以及结构,想要加速中国动画的发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借鉴无疑是一个不错的学习方式,但一味模仿和生搬硬套不但无法加速当代动画的前进,更会让我们无法摆脱“抄袭”的前提下停滞不前。在技术不成熟、制作不精良的状况下,吸收国外的先进成果,进而丰富中国动画并融入中国文化,发展中国动画,让其不再埋没在世界的舞台上。

3.中国动画“民族化”反映的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人在文明创建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是激励一个民族奋发图强、振兴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构成同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的传统文化无疑是优秀的,也富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时下,人们的审美观随着时代的变革、全球化的环境等因素发生了变异,让我们也变得越来越挑剔。但是,这并非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艺术意境的过时。“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动画和“民族精神”紧密连接,才能赋予中国动画生命力,展现不一样的风土人情与时代精神。只有传统文化为当代中国原创动画所用,才能在在宣扬传统文化的童话时保留中国动画给予的新鲜感和无限遐想,反映最真实的时代精神,做到长久保留。

三、民族文化对当代动画的创作与启示

1.中国动画对“民族化”理解的误区

说到“民族化”,很多人认为是闭关锁国。说到“动画”,很多人认为是学龄前儿童的专属。在“动画全球化”的今天,“动画民族化”是唯一的出路,但中国动画与“民族化”的道路越来越南辕北辙,动画的制片者在强调中国传统故事时,(转第页)(接第页)往往只采用“形”似加上杯水车薪的传统文化元素,忽略了动画艺术本身的内涵,使其在国外动画的频频袭击下变得不堪一击。徒有其表的“民族化”在丢弃了艺术本身以及内涵的同时,已然没有了生机。

中国的本民族文化传统在得到批判梳理后更应该重新整理进而加强新的建设,就像中国水墨画曾企图用现代主义的形式和内容拯救水墨这个传统艺术,却忽略了水墨本身并非文化精神元素。仅仅抓住水墨这根材料作为救命稻草无济于事,这样的误区往往因为制作者对“民族化”认识得不全面,这是毋庸置疑的一点。太过注重于“形”的表达而忽略了动画本身的内涵是对“民族化”理解误区的一个重大漏洞,我们当下应做的是认清自己并弥补漏洞。

2.中国动画“民族化”出路

“民族化”的发展反映了时代精神,因此民族化动画也应该以民族的心理变化历程为基础,民族文化为背景,反映民族精神、时代特色为指导的具有本土特性的动画作品。可见,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化”不应该只是一个简单的表现形式的“民族化”,它更应该渗透其精髓,不断在扬弃中更新并升华。中国动画的“民族化”既要走出现有的牢笼,更要完成民族化“形”与“神”的结合并借鉴国外动画优秀的经验,从当代文化中探索出路,同时还要融入艺术特征,使其不仅民族文化特色更加鲜明,而且更具时代精神。

对未来动画的想象总是会诱惑一些人去碰触上帝的禁果,日、美动画的成功就像禁果一般刺激着我们,让我们拥有了不断追赶与前行的理由,中国也逐渐加强了对动画产业的关注度。在这个关注度下,我们更应该把握时机,坚持民族文化的发展才是中国动画的唯一出路。在深化民族化的同时,也要根据环境、现状、时代特性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化”,以便更好地促进中国动画的发展。相信拥有较多题材以及浓厚的历史文化特色的中国,必定在未来的道路上开辟一条可持续化的民族发展之路。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动画应在坚持走本民族特色道路的同时,从中国文化的源头中整理出文化的精髓,然后融入到动画中去配合我们自己的创新力,从形式到内容上全面提升整体实力,做到学习借鉴可以,复制抄袭绝对不行,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动画重新发光发亮,然后被看见。总而言之,中国动画的再次崛起一定是伴随着民族文化的形神合一,伴随着我们自己的时代精神,摒弃对中国动画“民族化”的误解,认清缺点,带着“民族文化特色”的作品被理解、被认可,再次重装出发问鼎世界高峰。

参考文献:

[1]邱黯雄.未来构建现在[J].新视线,2012(128).

[2]史春霞.在极致现实中看中国动画“民族化”出路[J].中国艺术研究,2013(5).

民族的文化特色范文第2篇

(一)历史文化影响

秦汉与唐宋两个朝代的精华与理念把中国历史文化推向了顶峰,实际上汉文化于当时的发展并不拘于诗、书、乐、画,该时期更是民间舞蹈创造与进步的飞跃期。唐、宋两代,汉文化广泛吸收少数民族舞蹈精华,使汉族舞蹈艺术在历史上达到了难以逾越的高度,宫廷乐府与舞蹈的兴盛,使民间舞蹈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性。明代,文学崛起,“通俗文学”时代到来,推动了民间文化的快速进步,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在元宵节以及各种庙会中得以展现与共享;与此同时,灿烂的传统文化也在汉族民间舞蹈中得以继承与发扬。

(二)地域文化影响

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民族。不同的地理区域会给其范围内的民族奠定孕育出不同的文化。我国的农业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不同,长期自给自足的社会状态使我国民族文化内容相对稳定,在文化特点当中,凸显出只有适应并符合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存活条件,该文化才能在其范围内得到巩固和发展的特点。因此我国汉族舞蹈文化形成较早,且带有较为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

我国古代文化在流传上是沿水域而行的,因此即便同一种舞蹈形式也会被覆以不同的地域特色。大体上,我国汉族呈现出四种文化类型:邹鲁文化、荆楚文化、三晋文化、燕齐文化。而在汉族民间舞蹈中,南方注重唱腔和体态,歌舞仪表相并重,风格秀美小家,多青睐于丝竹管弦等轻柔的乐器,表达作品的情感内容也相对细腻;相比之下,北方更注重舞姿和技巧,气势恢宏壮观,风格粗犷豪放,在情感表达上洒脱不羁,对鼓吹乐器十分注重。

(三)影响

汉族不论在经济或是艺术上都以农业为主,但其更是个注重理论、崇尚伦理结合的民族,这就致使了汉族在民间文化艺术当中纵贯融合着的元素。古代的中国,历代都拥有对神佛的信仰,人们遵循自然规律,推崇神传文化,独具一格发展成神韵盎然的历史文化特色。人们以舞蹈内容表达祈求丰年的期盼和对神明的敬仰,而后逐渐发展为表达对生活、情感的抒发和对生命美好的无限向往。

在我国古代,佛、道两大家被人们称之为“正教”,历朝历代有人信仰,而民间舞蹈中一部分所要表达的,恰恰是人们最贴近现实的生活内容。因此,一些舞蹈作品表达的是宗教故事,例如“吕洞宾戏牡丹”“十八罗汉斗大鹏”等等。在一些宗教活动与祭祀节日当中,舞蹈也逐渐成为了弘扬教义和庆祝节日必不可少的文艺形式。

二、汉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色

(一)汉语文化

同样为汉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汉族民间舞蹈艺术中,汉语恰到好处的应用突出显出画龙点睛的韵味。精辟而独具作用的短语多用于对舞蹈作品命名,例如“鲤鱼跃龙门”“开门大吉”“高粱红”等等,甚至包括一些谚语与俗语,该类词汇带有多彩的民间文化特点,从而使舞蹈更加传神而富有承传性。汉语与舞蹈在形式上的相融,不仅使汉语更加灵动,与此同时也赋予了民间舞蹈艺术更深的内涵。

(二)歌舞并重

充分融合着丰富汉文化的汉族民间舞蹈,其另一个艺术特色为———歌舞并重。至今广为流传的秧歌、花灯、大头娃娃舞、红绸舞、花鼓等等都是汉族“载歌载舞”舞蹈形式的完美演绎。汉族人在舞蹈艺术表现形式中对道具的青睐不亚于其他任何一个民族。秧歌中的扇子手绢、高跷、旱船,狮子舞中的狮头、绣球,以及竹马、大头娃娃等等,灵活鲜明的道具都被融合在舞蹈当中,成为舞蹈内涵的重要艺术表现手法。汉族民间舞蹈吸取了多民族的文曲精华,服饰漂亮美观,道具生动形象,富有突出的表现力,具有丰富的表演性和艺术效果。

(/,!/三)托物情结

在汉族民间舞蹈中,通常借某种象征吉祥、美好的事物来寄托对生命、自然、生活的向往。这些事物可以是如意神兽———雄狮、龙、凤、麒麟,也可以是吉祥静物———牡丹、如意、翠璧等臻品。该类事物皆与汉族文化完美融合———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牡丹报春等等,饱含汉族人民对富贵和乐、生命绵长的渴求与期盼,这其中满载着汉族传统的审美观念,以及积极乐观、淳朴灵气在汉族民间舞蹈文化中不俗的展现。

民族的文化特色范文第3篇

特色课程是特色学校的载体,课程结构决定了人才结构,课程质量决定了人才质量,在建构新的学校课程体系中树立文化意识,将民族根文化内涵通过课程外显出来,才能有效地提升特色学校的文化品位。

民族根文化教育就是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精神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现代公民素质教育理念渗透到学校办学理念中去。因此,我们提炼了包括仁爱(谦逊礼让)的养成精神、行健(刚毅行健)的人格精神、责任(孝悌友爱)的伦理精神和(关怀)中庸的处世精神。这些从人生哲学、群体理念、参与的价值、辩证思维等维度,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我们将课程文化作为实施民族根文化教育的中心环节和突破口,优化学科课程,增设选修课程,强化活动课程,开发环境课程。课程定位为领域(语言与文学、数学、环境与自然科学、人文社科、美学、体育与健康、德育与实践活动、心理与生涯规划)和两大类(共同基础类和兴趣拓展类)。其中,共同基础类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完成的课程,实行班级授课制;兴趣拓展类是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学习基础选择的不同领域和层级的课程,实行走班制。

一、优化国家课程来突出普爱文化

高色课程开发的关键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即全面整合国家高中必修、选修课程方案,整合学校校本课程的体系化、制度化实施。课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形式,有意识地强调民族根文化独特的文化价值,可以提升教育的内在品质,增强特色学校的文化自信。传统经典文化中的普爱文化强调的人是指社会的人,重视做人、以义为上、推己及人、学者为己等为人处世的传统美德,通过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实施让学生学会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爱国家、爱自然等,如“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从既定的课程目标引领选择课程内容、开发学校的课程文化资源,让民族根文化从课程的边缘走到中心,在培养和铸就自身的文化品格中提升和完善课程的文化内涵,这是学校课程成熟与成功的重要标志。开发的范围可以扩展到套餐式、板块式的课程群。板块式或套餐式课程组合,以社会职业或学科领域为基础,设置若干板块。例如,按照艺术、人文、自然、经济等划分八个套餐或板块类别,每个套餐或板块设计一套课程,既包括基础性的必修课程,也包括适应特定板块需要的选修课程。学生选择不同的课程板块,可以为未来升学、就业提供支持,以下是几个主题板块。

(一)爱自己

学校教师主编并出版了校本《弟子规》。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学校制订出了具体的行为习惯养成目标,如:爱自己,就是要珍爱自己的身体,提高自身内在的修养。在诵读经典、研究经典的过程中,学校发现在政治学科的公民修养中可以强化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地做人做事。在这些经典的熏陶下,学生就会从内到外地散发出儒雅的气息,变得知书达礼、心胸宽广,学习能力倍增。

(二)爱他人

践行孝道,爱在家庭,百善孝为先。学校开设“《孝》经典”校本课程,阐述为孝之道,号召全体学生“善待父母,动真情;善待亲人,动真心”、布置亲情作业,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父母的辛苦、感受家庭的温暖、增强自己的责任感。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自觉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三)爱社会

开展中华文化、民俗文化、社区文化寻根等专题活动。这是我们进行这方面教育的主渠道。学校教师编写并出版了校本《古典诗词艺术欣赏》,强调阅读经典名著、优秀诗文有利于优秀文化的熏陶,增强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践行“博爱之为仁”,爱在社会。

(四)爱国家

地理学科中渗透乡土案例介绍,历史学科中结合连云港历史进行人文主义、爱国主义渗透等,增强学生爱家乡的意识。历来的爱国者都是把忧国与忧民联系在一起的。历史上屈原的上下求索,虽九死其未悔;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无一不是这种爱国精神的典型写照。爱国主义有着不可割裂的继承性和历史延续性,通过它,中华民族的精神实现了伟大的升华。正是这种精神培养了中华民族的气质,从而给世界以觉醒、自尊、凝聚、奋斗的崭新形象。

(五)爱动植物

生物学科是我校的优势学科,我校也是全省生物课程基地。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实践,种值了约10亩的作物。为了使经典文化穿透几千年的时空来教育和感化学生,学校号召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善待自然、善待社会、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的活动。

二、挖掘校本课程内涵,拓展民族根文化

我校根据普爱的办学思想开发了多样化、可供学生选择的本校课程,开发校本课程的宗旨是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围绕传统经典文化,着眼于打好学生的生命底色,培养其做一个“有根”的世界公民。

(一)核心是套餐课程

(1)创建为拔尖创新性人才打基础的高层次文理科实验班课程群――增加文科实验班经典阅读写作和语言表达类课程、理科实验班竞赛选拔和实验动手类课程。

(2)创建满足基础全面、学科思维能力强的合格毕业生需求的课程群――在学校选修Ⅱ时间段开足国家选修Ⅰ课程,丰富校本选修课程,增加民族根学科思维和辩证训练。

(3)创建适应国际化教育趋势、满足出国考试需求的课程群――提供高三学生国际课程、奥赛课程、面试课程、君子和淑女课程。

(4)创建满足学生特色需求的体育艺术特长培养课程群――增加传统的武术、体操特色课程。

(5)创建适应高校自主招生改革需要的高三课程群――增加社会面试类、演讲类课程。

(二)基础是板块课程

(1)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课程设置兼顾多样性和选择性,同时增加必修、选修课程的层次性。常规课程结合学科民族根辩证思维培养,尝试单元研究性的教和学。实验班在所有课程的教学中,特别是民族根特色选修课程的教学中,进行研究性教与学的实践,各类课程群通过课程整合后,通过“民族根主题学习”实现研究性教和学。

(2)为理科学生开设了几何画板与数学史、化学与生活等选修课程;为喜爱艺术的文科学生开设了各种艺术类选修课程,如古筝艺术、经典音乐鉴赏、京剧艺术欣赏、素描、版画写生、吉他演奏、摄影艺术欣赏等。

(三)亮点是地方课程

(1)开设《农耕文化》课程。我们开设了《农耕文化》校本系列课程,讲授传统农耕手段如何与现代科学实验相结合、传统农业知识和现代农业知识相对比,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体验传统农事和农家生活,接触现代农业技术,从而担负起继承中华民族农耕文化传统的历史责任。投巨资建设的占地30余亩的生态科技园,现成为首批15个江苏省课程基地之一。种植实践区建设面积约10亩,偏重于自然环境下的实践体验,无缝地对接了国标课程、校本课程、活动课程,锻炼学生田间动手能力,提高劳动技能,体验种田的乐趣;智能温室计划建设面积约10亩,着力提高基地的科技含量,结合生物课程及奥赛实验,展望学科前沿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景观休闲区计划建设面积约10亩,有农耕文化体验馆,如水车模拟灌溉、传统灶台、农具、风箱等,闹中取静,动静结合,既可以成为实习教育园地,又仿佛一片亲近自然、放松心灵的绿洲,缓解了学生因繁重功课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形成了田园课堂、生动课堂、实习工厂特色模式。

(2)开设为人处世课程。学校出版和讲授了《中学生〈弟子规〉导读》,融入了弘扬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感恩主题教育、团结友爱主题教育、严谨精神主题教育、诚实守信主题教育、仁爱精神主题教育、亲近良友主题教育、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主题教育,以促进青少年在提高道德认知觉悟、强化道德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内化为灵魂,外现为行动。

(3)开设汉字课程。作为中国文化系统中的美学元素,汉字之美,源远流长。开设的课程有《汉字与书法艺术》《汉字的起源》《汉字与汉字结构》《汉字部首和古今字书》《汉字文化》《中国历代书法赏析》等。

(4)开设系列优秀课程。挖掘整理了学校80年成长历程的《从普爱到新海》,目前已开设《曾巩研究资料汇编》《古典诗词艺术欣赏》《中学生〈弟子规〉导读》《好作文,如何写――高中作文实用教程》《学生优秀作文选》《普爱满校园》《李震讲语文》《经典电影欣赏及影评写作》《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索与实践》《校本选修课程精粹》等系列校本课程。青年学生正处在人生观、社会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引导他们接受古典诗词文化的哺育,能够改善他们的性格气质,培养理想责任,拓展思维想象能力,丰富情感世界。

定期出版《普爱报》,培养学生知礼、明智、勇敬的传统习惯和自我修养的价值理念。在选修课程实施过程中强化文化教育,尤其是经典文化教育、革命历史精神教育、区域史地教育。

三、开好综合性实践课程和民族根特色的技术类课程

综合性课程和技术类课程是课程改革的亮点,但由于未纳入高考,不少学校把它当作了空无课程,但我校不但联系社会生活,开齐开好了这类课程,还赋予其学分,为每一位学生的未来奠基。

通用技术课程是与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相衔接,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基础教育课程。该课程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着力发展学生以信息的交流与处理、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一定的人生规划能力。

我们以问题为中心使基础课程综合化,开设了插花艺术、家政学、生产劳动或服务性劳动课程以及服装设计技术、食品技术、生物资源技术、软件技术、社会服务技术等课程。

(一)研究性课程

开展了多项特色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构建主题文化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地方文化自主选择主题,主动探索,如吴承恩与《西游记》、连云港藤花落遗址、连云港境内吴文化遗存、孔望山佛教摩崖造像、连云港两汉文物集珍、连云港地上的石刻、连云港博物馆馆藏书画、寻踪西游、徐福东渡之传说、古诗咏连云港、船山飞瀑桃花涧、秦皇东巡看秦山、羽山殛鲧千古恨、“东方天书”传古韵、与李鸿章的淮盐之争、《儒林外史》折射的盐商原型等。

(二)开设普爱讲座课程

民族的文化特色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建设是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提出了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策略。

民族地区的高校图书馆作为本地区的文献信息中心,应注重做好本地区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工作。研究和构建特色文化资源系统和服务平台,有利于高校在文化研究上与地方文化发展密切联系,还能促进高校的学科建设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功能实现。笔者以桂东南唯一的一所高校—玉林师范学院为例,试对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的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建设问题进行一些探索。

1.玉林师范学院概况

玉林师范学院是桂东南地区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从组建开始,即对其发展作了科学定位,即“立足桂东南,服务全广西,把学院办成以义务教育阶段为特色的,在区内有较高水平的教学型普通高等学校”。

作为一所民族地方高校,玉林师院图书馆在藏书建设方面,从实际出发,逐步形成以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为依据,教学科研藏书为中心,桂东南地方文化信息资源为特色的藏书体系。

2桂东南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玉林师范学院图书馆十分注重对桂东南特色文化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与研究。为此,图书馆专门设置了一个机构—桂东南地方文献整理研究所,主要开展桂东南特色文献、古籍的整理与研究。

为突出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的特色馆藏,特色文化信息资源收集人藏后,应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而建立特色文化信息资源专藏及专门阅览室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它有利于保持收藏的完整性,提高特色文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在民族地区特色文化研究、服务教学和科研以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应有的重要作用。为此,玉林师范学院图书馆设立了桂东南资料室,专门收藏桂东南研究资料,兼收广西地方文献及本馆特藏图书,对收集到的民族特色文化信息资源按照不同文种、载体类型和外表特征,购置不同样式的书架、柜橱,划分成若干馆藏区,分门别类地存放。

3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策略

3.1做好特色文化信息资源的收集工作

3.1.1明确特色文化信息资源的收集范围

特色文化信息资源收集的范围主要包括地方报刊、地方年鉴、地方丛书、地方史料、碑刻、族谱及地方人士的著述等,对于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来说,收集与地方特色学科建设及科研有关的信息资源更是责无旁贷。以玉林师院为例,“十一五”期间被为列自治区重点建设的学科有:有机化学、华侨华人学;重点建设的实验室有:桂东南社会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桂东南特色资源与材料研发中心。教师研究的课题也很有特色,比如桂东南方言、民间音乐、徐松石、高山村,还有大蒜、红菇、荔枝等,都与当地文化、经济、历史等相结合。从这些学科和科研项目可以看出,桂东南的地域特色十分明显。

3.1.2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进行全面整理、甄别、类聚

特色文化资源是记载地域内自然、社会和历史发展变化及影响的特定文献,素有“一地之百科”的称誉,对了解与研究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人物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在研究了解地情知识、为当地制订地方建设规划、实施科学决策、发展社会文化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桂东南地处广西东南部,旅游文化、音乐文化、语言文化、习俗文化、饮食文化以及宗族文化均独具地方特色。

玉林师范学院图书馆将特色文化信息资源从桂东南特色旅游文化、语言文化、民俗文化、音乐文化、宗族文化、饮食文化等方面进行分类,设立了桂东南旅游文化研究、习俗研究、文化研究、革命史研究、将军研究、华侨华人研究、地方语言研究等系列专题,每个专题的信息资源都由专人负责收集。

3.1.3采取多种收集方法

由于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具有多样化及分散性的特点,因此,应广开收集渠道,拓宽收集途径,采取多种收集方法。首先,负责采集的人员,要了解掌握地方文献的收藏与分布、出版发行情况;经常与当地档案馆、地方志办公室等文化机构保持业务联系;多与专家学者沟通,获得他们的大力支持;定期到民间采集资料;关注读者反馈意见。另外,由于民族地区高校的教师都较为注重对本地区特色文化的研究,有的高校还设有专门的科研部门,他们在进行教学和科研时,往往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因此,图书馆在文献收集方面要充分利用这些天时、地利、人和的优越条件,与这些教师和部门建立顺畅的交流渠道。一方面图书馆采访人员要主动联系,及时听取他们的反馈意见,另一方面,科研部门和科研人员也能从图书馆的人性化服务中(诸如查新、专题书目、数字资源、专家工作室等)得到启发和帮助。这样,双方就建立起良胜循环的互动关系。 玉林师范学院图书馆对桂东南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建立了“长远规划,整体论证设计,分阶段实施,联合共建”的收集、分析、评价、处理、存储体系,通过多渠道采集正式和非正式出版物相关文献,主要有书目预订、征集、交换、捐赠、委托收集、网上搜索引擎收集等。对于口头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还应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收集,例如通过摄影、录音、录像,制作成磁带、CD,VCD,DVD等声像资料,甚至以电子资料的形式上传互联网。如玉林电视台新开设一档很有特色的方言访谈节目《倾计》(注:即聊天),其内容涉及桂东南各地的历史、民间音乐等各方面,玉林师范学院图书馆对这个节目的影像资料也进行了全面收藏。

3.2加强特色文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玉林师范学院图书馆在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时,首先是对桂东南地方特色文献的情况进行调查、整理,确定要建设的目标、重点、主题,然后利用采集网络对桂东南地方特色文献信息进行采集、分析、评价和排列,剔除不相关的内容,对符合要求的内容进行科学分类,同时进行描述和标引。这样,经过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和开发后,就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文献资源体系,可以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3.2.1编制专题目录和综合性评述

开展服务的人员,需要多与读者沟通,制作新书简介、专题目录等,同时要综合运用目录、索引、文摘、综述等工具和手段,以及网上信息检索、网上文献传递等服务形式,广、快、精、准地为各类专家学者传递文献信息。玉林师范学院图书馆在开展特色文化信息资源服务时,还常举办各种报告会、讲座等活动,力求多主题、多途径、多层面满足读者对地方文献的需求,吸引广大读者利用图书馆。

3.2.2开发建设特色文化信息资源数据库

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应当重视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工作,利用其丰富的特色文化信息资源优势,做好深层次特色数据库建设,建立充分反映民族文化和地域特点的独一无二的特色文献数据库(包括书目数据库、索引数据库及全文数据库),丰富网络信息资源,打破高校图书馆现有的馆藏重复和短缺现象并存的状况,使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布局逐步趋于合理,为数字图书馆建设和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做准备,更有效地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3.3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民族的文化特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 音乐文化 建设 探讨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096-01

一、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现状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内容:少数民族很多地区原来都处于封闭的状态,现代文明的冲击使其打破了固有的状态,导致内位文化产生了互动,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本地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少数民族本土文化发展历程而言,这种变化是瞬间的巨变和突变。由于少数民族大多数居住在偏远地区,人们的生活大多与世隔绝,因此,传统文化都相对稳定。特别是在音乐文化方面,过去人们接触的基本上只有本土的音乐,相对种类单一。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多元化音乐形式对本土音乐的冲击,本土音乐丧失了其本质的内容。旅游的开发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大多数的旅游者也是奔着少数民族各种各样的风俗特色而来,这样伴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加大,致使长期封闭性的民族不断地进入市场。为了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少数民族音乐逐渐地成为旅游的点缀、装饰和陪衬。比如,有些规模比较大的旅游餐厅拥有一套完整的演出设施和专业的演出人员,尽管很大程度上宣传了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经济效益颇丰,但是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却不断地变模糊,本土民族的特色不断地减弱。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是商品化和市场化,为了保存少数民族有价值的音乐文化特色,我们必须合理处理发展和民族音乐文化之间的关系。

二、加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建设的有关对策

加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建设的有关对策:1.建立在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兼容博纳,努力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不断丰富世界民族的音乐文化宝库。现在很多成功的少数民族音乐作品都是吸收了本民族的舞蹈、音乐、民歌等素材,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都比较浓郁,社会轰动效应和影响特别大。因此,努力保持少数民族音乐特色,扬长避短,才能有生存的空间和价值。但是珍视传统的同时要善于吸取其他的民族优秀成分,相互学习和更新,兼容博纳,使得本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也是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建设所需要遵循的原则。2.勇于面对挑战,抓出机遇,不能忘记民族的根本。经济的发展和西部的大开发对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发展不仅是机遇也是挑战。经济的发展为音乐文化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不断挖掘很多具有学术、历史和使用价值的东西。同时经济发展也严重冲击着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严重影响着少数民族的音乐发展和传承,特有的风情习俗和民俗活动不断地减少甚至消失。我们必须大力继承和弘扬祖先留下来的优秀遗产,采取有效的措施,正确引导本土音乐,让它不断朝着新时代特征方向发展,用新形式不断满足人们的新需求,使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欣赏的群体不断扩大,这样民族音乐才能不断产生新的光彩和活力,才能更好地发展。3.脚踏实地,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要不断加强保护,并且要发展创新。其一,我们国家应该不断强化有关部门监督意识,建立专门保护以及振兴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法律和音乐文化的结构,加强保护的力度。其二,民族音乐的博物馆要尽快建立。要大力加强保护音像文化档案,少数民族的乐器、服饰和道具等一些实物要陈列保存。加大力度保护少数民族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特别是一些优秀习俗和传统。其三,各种传统的民族音乐节日活动要定期积极地举办,为民族的音乐风采特色提供舞台空间。如,贵州凯里的“国际芦笙节”,苗族的“姊妹节”,广西南宁的国际民族艺术节等。同时也起到了传播交流的目的,积极促进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其四,民俗文化村要有计划建立,积极进行民俗活动的开展,使得传统的民族音乐有生存的空间。如侗族的康安民俗博物馆,不仅很好地提高和普及民族的音乐文化,并且提高自身知名度,推动旅游业发展,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其五,借助现代的媒体努力做好宣传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加民族音乐节目,加大教育和普及的力度,促进民族音乐的发展和保护。其六,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资金筹集,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进行保护。其七,坚持教育为本,发展是硬道理的原则,并且积极呼吁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关注。

三、结束语

总之,加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建设的内容包括保存和发展,不但要借助现代化的手段将少数民族音乐保存起来,不断充实和完善我们国家的民族音乐,并且要努力为少数民族音乐寻找一条发展之路,使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王俊.关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建设的思考[J].人民音乐,

2004(4):38-41.

[2]王永法,刘景丽,孔令旭.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与可持续发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0,37(3):

296-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