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
B844.2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不断涌现的各种新技术、新应用正在以其无所不及的触角和超乎想象的巨大威力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状态与发展前景,课程教学亦置身其中。近年来,一种被称为“微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方式悄然兴起。10分钟左右的视频展示,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单个知识点的讲授……微课程以其“短、小、精、趣”的特点,迎合了移动信息时代要求和大众心理,在国内外课程教学领域中得以快速发展。这一股“微课风”也逆袭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彻底打破了原有的封闭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近乎取缔了之前教师作为知识垄断者的身份;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们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的个性化需求,较大幅度地推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总之,微课程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与学的方式正发生着重要而有意义的变化,引人思考。
一、 微课程:信息技术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对接要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心育课程有机结合的产物。从两者之间对接的可行性上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反思体验、轻知识灌输,重应用性和关注点,轻学科化与系统性,比较适用微课程教学。从笔者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微课程教学的实践上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之中,将心育知识碎片化、教学交互即时化、学生学习个性化、课堂教学体验化、教师发展专业化;对满足大学生们对于心理课程学习的个性化需求,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变革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产生了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能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对于心理课程学习的个性化需求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的应用中,微视频的制作是整个微课程实施的支点。一个一个的微视频都是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的某个知识点,特别是重难点。它的教学目标相对单一,指向性明确,设计与制作都是围绕着这个知识点展开。开发与制作成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不但能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强化巩固知识,也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所有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相对适中,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我校广大师生可以流畅地在线观摩查看,当然也可灵活方便地将下载反复使用。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基本上能看到主要的知识点,并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时间自选备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可以让学习者能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充分利用零碎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思考,大学生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能获得最大可能的满足。
(二)能较幅度地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重视学生个人体验的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不仅仅在于掌握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而且更加在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传统的“一师一堂”的课堂式教学难以给学生“反刍”的空间,而微课在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运用简明生动的微课视频和《学习内容与个人反思学习单》,引发学生的体验,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和经历来建构心理健康知识,体验、感悟知识背后的意蕴,通过体验与实践形成优良的心理品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旁观者、接受者师生的交流多数时候是单向的。而通过微课,核心的知识点学生已在课前预习,课堂中师生之间用以多向交流,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讨论与分享,学生在多元互动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丰富的体验,从而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教学效果自然更显著。
(三)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课程任课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学习的重要教育资源,教师的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通过微课学习和反思,分享到的不仅是丰富的教学资源,更是各自的教学智慧,这种研修方式更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通过微课的设计与制作,不断深入反思,归纳总结,借助微课这一工具,可以将隐性成果显性化、显性成果标准化、研究成果传媒化、科研门槛草根化,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此外,通过微课进行听评课、教研活动的方式突破了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变革了教师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也将会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 微思考:微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在将微课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结合过程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通过“课前观看微视频学习知识、课上进行知识讨论与内化”的方式实现了对传统课堂教学的革新。为检验其效果,我们进行了教学实践与研究。在实践研究中发现,有的课堂教学并没有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分析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教学仅仅做到“形似”而非“神是”是教学实践效果没有明显提升的主要原因。事实上,要真正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有效实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课堂教学,笔者认为需要从重新定位师生角色,重组心育课堂内容,重建课堂教学对话等三个基本方面着力。
(一)重新定位师生角色
微课程教学设计与应用让新时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深刻地认识到现代化信息时代我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垄断者、也是知识的贩卖者。教师学习知识,并向学生出售知识。然而,信息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微课的开发,取缔了教师的这一优越的身份和地位。海量的知识信息在网络上堆集,以供挑选与取用。较之旧时代的教师,新时代的教师、特别是大学教师,在学生已具备较好自学能力的情况下,在课堂教学中面临着比以前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大的挑战和更多的机遇。
(二)重组心育课程内容
微课程比较适用于比较独立的核心概念或知识点,对比较复杂的教学内容,微课程可能鞭长莫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多以专题形式出现,容易将知识内容进行切片处理,比较适用微课程教学的应用与实践。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重组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师的“教”的设计,更要注重学生“学”的设计。精心制作微视频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教学得以实施的支点。
(二)重构课堂教学对话
马丁・布伯区分了三种对话:装扮成对话的独白、技术型对话以及真正的对话。将这个分类引入到教学改革,可以发现师生之间的教学对话也可以分为独白型教学对话、技术型教学对话和生命型教学对话。第一重是教师用预设的标准答案对学生进行提问,表面上看起为是师生对话,实际上是教师自说自话的独白。第二重是教师只关注自己教学行为技能的表现,而忽略对行为技能背后的教育意义;只涉及到对话者的心智,不涉及个人情感或意义。第三重对话是师生之间互相尊重,把他人置于与自己平等的位置的对话,是教师与学生通过对学习内容的感悟和体验进行的心灵碰撞与交流。微课程框架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对话正是需要对话中每一位参与者都真正心怀对方或他人的当下,并带着他自己与他们之间建立一种活生生的相互关系。在独白型和技术型对话中,教师只是作为公共知识的代言人,其个体生命往往是缺席的。我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不仅是教书,更不要忘记了育人育心。教师自我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课堂教学对话的重要资源,教师的整体在场与完全投入有助于形成师生的相互信任,有助于营造平等的对话氛围,使学生的真实思考和想法体现出来,师生之间的对话就成为真诚、平等、真实的精神相遇。
参考文献:
[1] Shieh,David.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09,(26):1-13
[2] Educause. 7 things you should know about Micro lectures [EB/OL].
[3] 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
[4] 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1、华
[5] 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基础教育课程,2013,4
[6] 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7] 李玉平.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关键词: 翻转课堂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部自2000年以来连续颁布了一系列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要求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心理健康课的开展面临一些困境。近年来翻转课堂的兴起,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解决之道。本文主要分析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面临的困境,以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的课程改革为例,讨论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实施翻转课堂的利弊。
1.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中面临的困境
1.1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和自主学习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学生的心理发展速度和心理健康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大学阶段面临的心理困扰和问题也不同。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基本是“一刀切”,不同心理成熟度和面临不同问题的学生都需要在课堂上听同一个老师讲同一个专题,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需求。
1.2传统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实现心理健康课的教学目标
心理健康课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识记概念,而是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心理知识并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课堂上的集中讲授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思考。学生上课听下课忘,没有充足的时间和老师与同学讨论交流,难以实现教学目标。
1.3心理健康课程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偏低、师资力量薄弱制约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我国大多数高校的专职心理教师没有办法完全承担繁重的心理健康教学任务,不得不由辅导员等不具备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老师兼任,这使得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以上三个方面均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翻转课堂的兴起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启示。
2.翻转课堂的盛行及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综合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的观点,可以把翻转课堂定义为一种将传统课上教学过程与课下学习活动进行转换的新型教学形式,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课外观看,回到课堂上师生再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一种教学形态。
翻转课堂有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需求,有利于学生在研讨式课堂和课外学习中得到较好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另外,使用翻转课堂可以很好地解决高校心理老师师资薄弱的问题,网络学习可以大大减少课堂教学课时,节省师资。
3.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以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为例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一直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积极探索和完善课程体系建设,近年来结合学校的有效教育资源和学生实际情况大胆探索,尝试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校的翻转课堂流程可以概括为课前准备、课前学习和课堂设计和课后评价四个部分,具体如下:
3.1课前准备。首先,教师对学生的特征、需求和学习内容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选择合适的网络课程。经过分析讨论,最终在尔雅通识课平台选择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社会心理学》、《心理、行为与文化》、《大学生心理学》等作为公共选修课,保证有着不同困惑和兴趣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
3.2课前学习。课前学生在线观看所选课程,初步掌握基本知识点,形成一定的认识。然后,完成在线测试检测自主学习效果。此外,学生还可在线与老师互动,就在线学习中碰到的问题与老师交流讨论。
3.3课堂设计。城市学院每个班的课堂教学为8个课时,课堂分为答疑解惑和互动交流两个阶段,主要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在第一次课上就进行分组,并且制作小组学习记录表。A.答疑解惑:首先,授课老师根据专题创设教学情境,如小组任务或活动,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发展学生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老师根据课前所搜集的有共性和价值的问题进行解答。B.互动交流:在解决了基础知识和教学盲点部分的问题后,老师留出时间,让学生自主提问,师生一起讨论交流找出解决办法。
3.4课后评价。与传统课堂不同,翻转课堂的反馈评价过程是多元化并贯穿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每个部分。城市学院心理健康课最终的考核包括网络课程自动打分和课堂考核两大部分,每部分均需要达到60分方为及格。课堂考核包括课堂讨论、小组表现情况和期末考核三个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核占70%,期末考核以小组合作制作心理手抄报的形式完成。该考核方式既考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考查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4.反思与展望
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能够最大限度地解决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面临的一些困境,达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目的。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学生来讲,要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和时间管理的能力。从教师来讲,要转变教学思维和教学习惯,提高网络运用的能力和课堂活动的组织能力,并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师对学生的课前学习监督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翻转课堂在心理健康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晓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 体验式课堂 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作为心理健康心理素质提升的重要阵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包括引领青年学生认识自身,预防心理危机,增强心理问题抵御能力上以及合理定位,进行职业规划等。而其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种普及性教育,具有受众范围广,授课时间集中的特点,是大学生初步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认识自我、预防心理危机、建立心理咨询师与学生互信关系的第一道台阶。因此,合理制定规划心理课,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启发式、体验式教学显得至关重要。其作用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更加关键的是培养学生应对问题时的技能。突破传统课堂桎梏,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设计课堂结构与知识密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者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议题。
1传统课堂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普遍存在许多弊病,其一为课堂形式单一:采用大班授课的形式,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学生们与老师缺乏互动性,并且空泛的理论与居高临下的说教让学生始终无法融入课堂,最终变成机械地出席,表现在听课过程中出现“貌合神离”的课堂现象;其二为教师角色定位混乱:我校心理课教师一般为专职心理咨询师,除授课工作外,还担任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因而在课堂上若以心理咨询的倾听、共情、来访者中心原则来讲课,那么便会出现课堂混乱秩序混乱,若为了维持较好的课堂秩序和考核结果而严格对待学生,势必会让学生对心理课教师产生距离感,阻碍学生前去咨询的脚步。
基于上述问题,打破常规,开发出新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作为一门愈加重要的公共必修课,在目前无法改变固定桌椅、大班授课的前提下,对课堂互动模式加以完善,引入新颖、先进、全面、立体化的教学方式将有助于改善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
2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来源于于皮亚杰和维列鲁学派提出的“内化”的概念。“内化”是指个体将社会环境中吸收的知识转化到自己心理结构中去的过程。社会相互作用,文化工具和活动影响个体的发展和学习,通过广泛地参与社会活动,学生体验到(内化)由别人共同工作产生的成果。因此在心理课课堂中,教师需努力让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身体力行,在切身实践中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在于协助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健康、成熟而能够自我实现的人”。心理健康教育课意在唤起学生情绪和情感上的共鸣,以达到心灵成长,能力提升的目的,是一种助人自助的过程。另外,心理学认为:情绪情感直接影响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方法,也影响着人们的动机决策和人际关系的处理。在教学情境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教学情境中的体验,便可以调动学生相应的情绪和情感,引起学生身心活动的变化,从而达到激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并通过体验与情感获得相应的方法和技能、认知和情感的教学目的。
3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积极价值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旨在通过活动传递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保健意识,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体验式教学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感知力和趣味性,使学生带着兴趣投入到课堂中,从做中学,感中学,思考的形式发生了变化,更易于提升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思维力和情绪力。
体验式教学能够引发积极情绪,积极情绪能够带动积极智慧,会让学生更加投入,并产生更多的参与性。通过体验式教学,能够发挥学生本来固有的潜在的建设性力量,用积极的态度来看待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学会一种“幸福的能力”,使自身的幸福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以达到和谐积极的生命状态。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与时俱进,不仅要结合当下的社会发展变化,也应该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未来的心理健康课程方向应朝着多元化丰富性发展,打破常规思维,打破位置限制,倡导小班教学,使得学生的体验能够更加完整而充分,切实帮助学生获得处理心理困惑的技能,提升主观幸福感,增加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并能够以积极、悦纳的态度来面对每一天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张敏.“非指导性教学” 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 2015(11):022.
[2] 严权纲.“体验式教学法”在政治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评论,2000(4):036.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 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建设
我国的中学教育,在制度上都存在诸多的问题。尤其是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过多的重视应试教育,这一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而,我国不断的对中学课程进行改革,逐渐的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于完善的心理教育的课程建设,在心理教育上,对学生思想和行为进行指导,一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问题
1.缺乏完善的课程理念。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课程要求为目的,进行系统化的心理教育,不助于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高中生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时期,其性格和情绪具有不稳定性,因而,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基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作为日常教学工作来抓。教师在心理教育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尤其是班主任工作,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思想,进行有效的指导。因此,基于课程观念的不完善,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过于课程化,缺乏教学模式的灵活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对形式化,教学活动过于僵化。
2.心理教育教材不完善。当前的心理健康教材五花八门,在内容设置上存在较大的偏差。尤其是心理教材注重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而忽视了高中生本质的心理问题。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材在内容设置上,缺乏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尤其是学生情操、性格等方面,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未能得到本质性的教育。因此,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在课程内容上与教育目标相脱节,在心理教材上还需要逐渐完善。
3.课程设置不合理,尤其是理论课和活动课的课时比重不合理。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合教学,尤其是基于活动课程,诸如体育教学,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的学业课程量大,在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上,以选修课程的方式,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教学,以至于在实质上缺乏有效的课程设置。同时,纯粹的理论教学,使得教学活动缺乏实践性,尤其是基于活动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并且,心理健康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心理课程上处于被迫或不情愿的状态,以至于教学效果让人堪忧。
二、优化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原则。
(1)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在课程设计上,要以学生为主体,基于教师的指导教育,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对学生的情感和人格,进行正确的教育,减少宽泛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课程设计。
(2)基于有效的情境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基于有效的情境,进而到达心理教育的目的。尤其是设定不同的教学环境,将学生的心理问题放置于教学活动中,学生切身体验和感受到心理因素的存在。同时,基于教学情境的构建,丰富了传统的心理课程,是优化课程建设的重要举措。
(3)活动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在课程建设要基于学生的心理现状,予以课时上的有效调整。尤其是以活动教学为主,对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以活动为主体的心理教学,学生可以全身心的投入,有助于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
2.优化课程建设的举措。
(1)完善课程理念,尤其是课程属性的认识。心理健康教育是体验性的课程,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切身体验。因而,在课程建设中,以学生为主体,基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地引导。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体验式的课程,注重学生的内心因素,基于有效的活动教学,让学生的心理在活动中,进行释放和交流。并且,在课程建设中,关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基于实际的生活行为和思想,开展课程建设。
(2)完善心理教材,尤其是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在于学生心理的教育。因而,在教材内容的设置上,以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为核心,构建教材的内容。尤其是关于情感和人才等方面的心理因素,应该更多地体现于教材之中。并且,宽泛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内容,可以适当的削减。
(3)完善课程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实践教学的开展,因而在实际的课程设计中,要规划好理论课程与活动课程的课时比重,尤其是基于活动课程的教学开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课程方式。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大潮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逐渐的被现代的教学形式所取代。尤其是现在的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身心的健康发展,而有效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双虎.学校心理教育课程设置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教育学刊.2007(08).
[2]赵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反思[J].黑龙江教育.2011(01).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优化策略
2011年,教育部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并进一步规范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安排。而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凸@,笔者在本文中梳理了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现状,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优化教学的策略,以期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高职院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输出的人才应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水平、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高职院校应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化“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理念,突出分类指导和因材施教,发掘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潜能,着力塑造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活、自信乐观、和谐向上的良好人格品质。
高职院校在学制上多采取“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两年的校内学习中提高专业素养和实践技能,再完成一年的顶岗实习并上交毕业作品。由于时间紧迫,课程繁重,给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高等教育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第二次断乳期”,能否顺利地度过,对高职学子顺利走向社会、顺利实现角色转换,顺利对接产业发展,会起到至关重要的助推作用。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意义深远。学生在学习、实习、就业过程中会不断转变自身角色,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1.授课时间
多数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遍安排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开设32~36学时。毋庸置疑,这样的课程安排可以使许多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学生较快地适应大学新生活。但调查研究表明,学生在第一学期主要完成角色转换、适应性改变等心理目标任务,如果一味灌输课程模块中的内容,学生难以消化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待到学生步入高年级,对生命教育、完善自我意识、情绪掌控、人际关系处理、恋爱与性心理、乃至职业生涯规划等有深入的认知时,前期的教育教学效果就会熵减。心理教育课程不能实现与学生成长的同步跟进,已成为影响课程教学实效性的一个瓶颈问题。
2.授课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多数高职院校的公共必修课,与同类的公共思想政治教育类、公共计算机类、公共英语类课程一样,都属于通识类课程,采用班级授课的教学模式,且多为大容量的班级授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行为训练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共课程。大容量的班级授课制,很难保障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度,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这一综合性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面对将近百人的班级规模,教师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把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很多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导致师生之间的互动很少,严重弱化了教学效果。对于教学体验活动,也难以很好地实施,只能选取时间地点均适宜的小部分体验活动(团辅活动),以此调动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知识,学生也只是记录在教材上,或者拷贝教师的PPT 讲稿。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导致一些学生出现“身在曹营心在汉”的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上查看其他学科的书籍或浏览其他学习网页。由于长期不能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建构知识、体验教学的需求会逐步弱化,乃至于最后不再关心课堂学习,消极应对,这样的课堂教学渐渐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
3.授课内容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材主要涵盖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自我意识与培养、人格发展、学习心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性心理及恋爱心理、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职业生涯规划及能力发展等内容。教材中存在一些瑕疵:首先,教材过于同质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以来,各大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中都基本涵盖了教育部文件中要求的课程内容,但较为雷同,且很多教材的封面虽标注“高职专用教材”字样,内容却与普通高等教育毫无差别,真正符合职业教育的高水平的教材凤毛麟角。其次,教材缺乏个性。高职学生由于所学专业不同,需要有个性化的教材。如果以符合行业化、专业化特点的教材作为学习的专用读本,就能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心理健康的要求,使其伴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再次,教材中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过多,实践问题中解决途径类的知识点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细化。这样的授课内容、教材(讲义读本)阻碍了课程的有效实施。
4.考核评价
多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考核评价基本分为两部分: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平时成绩又多分为课堂出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学期结束后把各项成绩与期末考核成绩按照比例进行分数核算。这样的考核评价形式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初衷难免有背道而驰之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提升学生心理健康能力的一门课程,是培养学生优质心路历程的课程,如果采用上述传统的考核评价模式,也只是完成了知识点中重难点的简单背诵(复述),难以实现对学生行为表现与心灵感悟的培养。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摸索一条契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符合高职学生特点,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考核评价模式。
5.授课教师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课程的专业任课教师在一段时间内较为缺乏,只有少数教师有教育学、心理学的学科背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校只好委派临近学科的教师授课。这样的“兼职”教师队伍,缺乏良好的专业化训练,对于课程教学的目标也不能很好地认知,课堂上一味讲授,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心理需求,最终导致课程教学效果效能偏低。专业化程度不高的授课教师队伍也是阻碍课程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优化策略
1.因地制宜,灵活安排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最棘手的问题是如何适应和融入新的学习生活中,面临角色转化的心理任务。这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新生开展团体辅导、课堂讲授、名师讲座等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尽快消除学生的陌生感,使W生尽早融入新的环境中;第二学期学生会遇到适应学习生活、处理人际关系、深入认识自我等新问题,面临自我统合的心理任务。大学二年级会遇到恋爱和协调人际关系等问题。大学三年级在顶岗实习阶段会遇到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等问题。在学生的每个成长阶段,都会遇到一系列“单方”或“复方”的心理问题,需要承担不断复杂化的心理任务。学校应结合学生心智发展和专业发展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始终,同步讲授,不断深化,为学生心路成长保驾护航。
2.学思结合,切实优化课程模式
⑴注重体验式教学,融合多种教学方法
认知是体验的基础并渗透在教学体验中,学生可以通过控制情绪情感来完成体验,并分享过程学习的心得,由此进一步自省、反思,构建新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并不断完善自我意识。从教学形式来看,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变传统的单边讲授形式为师生之间的多边互融形式。例如:在讲授《大学生人际交往技巧》一章时,可让学生自编情景剧《我的大学宿舍》,自主创设问题情境,然后探讨如何解决宿舍中常见的矛盾和问题。这样,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团队合作意识,吸引所有学生参与其中,积极出谋划策,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又如:在讲授《自我意识》一章时,可以通过“优点轰炸”和团体辅导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意识到个体的独特性,逐步摆脱自卑、自负、自私等心理,树立起悦纳自我的意识。
⑵采用信息化手段,“线上线下”相融合
基于班级容量、教学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因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可尝试“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师在课前应选取适合于“线上线下”教学的专题,给学生布置探究题目,让学生在网络课程平台上自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上教师进行分组教学,认真听取各组关于问题的解决途径汇报,做出正确及时的点评和反馈。这种“先学后教”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拓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应推广课堂即时评价,让学生通过手机APP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这样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适时地变换教学策略,将教学时间用于心理问题解决思路的引领和技能的培养,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3.因材施教,高效对接课程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行教材的内容多为雷同,且每章的内容都包含了大量的心理学概念和理论知识,缺乏趣味性和普及性。高职院校可结合本校开设专业的特点,组织专家学者、行业企业专家、院内授课教师成立教材编写组,努力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学的内容与专业学习、行业工作等结合起来,编写出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材和具有行业专业特点的心理发展读本。
教材的编写要符合培养多元智能的人才要求、能力本位的教育要求和全面发展的能力要求;读本的编写要符合职业属性的专业要求、工作过程的课程要求、技术应用的教学要求。“双轨制”的教材和读本,有理论、有实践、有案例,能够体现时代性,富有实用性,具有可操作性,能够满足学生普适性学习的需求,也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渴望,对各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会有极大帮助。
4.知行统一,多元改进课程评价
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方式要灵活多样。可以采用情景剧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组考核。组内的学生按照自身不同的分工,自主选取关注度较高的心理健康案例,然后自编自演,由课程组的教师担任评委,把集中评判的分数作为期末考核成绩。也可以采用策划书的方式,结合“5・25”心理活动日,安排部分学生进行策划书的调研、撰写、总结工作,然后现场答辩,以答辩成绩作为期末考核成绩。还可以采用团辅活动、案例教学等方式,既考查学生的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又锻炼学生的活动策划能力、与人沟通能力、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5.多措并举,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⑴组织教师进行培训
定期组织、遴选教师参加“专业理论与规范”“教学理论与技能”“信息技术与应用”模块的培训,培养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教学反思与研究等能力。通过专题讲授、实时教研等途径,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并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的资格准入标准。
⑵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调研
定期组织、遴选教师深入企业开展调研和挂职锻炼,全面了解企业员工的心理发展状况,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要将心理健康教师培养成既懂得心理健康知识,又熟悉企业员工心理的“双师型”心理学教师,逐步建立起一支过硬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教学理念,高等职业院校务必抓住机遇,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发展。要针对企业特点,对接人才发展需求,不断提升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调试心理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孙福兵.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8).
[2]刘海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需求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
[3]毛智力.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