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土地规划技术规范

土地规划技术规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土地规划技术规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土地规划技术规范

土地规划技术规范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土地规划;数据检查;质量控制

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是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相关国土部门实行土地用途管制、落实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基本依据。土地规划管理需要一个标准化、高精度的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的支撑,规划数据质量存在问题,将影响国土部门对它的应用。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我国五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层规划,探索乡(镇)土地规划数据质量控制意义重大。

1 乡(镇)级规划数据内容

规划数据内容丰富,包含空间数据、规划表格、规划文本及元数据等。土地利用规划建库中,乡(镇)规划数据库以县为单位建设,包含的主要数据内容有:

1.1 空间数据

1.1.1矢量数据

包括基础地理数据和规划专题数据,其中基础地理数据包括境界与行政区、地貌等。土地利用规划专题数据包括基期现状要素、目标年规划要素、规划基础信息要素。

1.1.2栅格数据

规划栅格数据是以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和规划数据库为基础,通过图件设计、图面整饰而形成的规划图件。

1. 2 表格数据

规划表格数据是规划文本附表数据按照数据库模式进行的组织存储,存储规划指标、规划内容等重要信息。

1. 3 文本和元数据

规划文本是对规划区域总体情况的描述,包括规划背景、规划目标、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实施措施等。元数据是对规划数据的说明,便于数据使用者了解数据的相关情况。

2 规划数据质量控制方法

数据质量是指数据的可靠性和精度,在测量学中常用误差来度量。规划数据误差来源广泛,空间现象自身存在的不稳定性、源数据误差、规划要素的表达、规划数据的采集、转换、加工处理等均能带来误差。数据误差不可避免,只能用科学的方法尽量将误差降低。

2.1 制定质量控制体系

2.1.1作业方法保证数据质量

作业过程要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规范进行操作,杜绝随意性以保证成果质量。

2.1.2作业流程保证数据质量

当前作业工序在没有通过检查的情况下,绝不允许进行下一道工序的作业,这样可以有效杜绝不合格工序引起的连锁反应,避免错误的累积。

2.1.3 加强生产过程的质量监察力度

针对生产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在不同的工作阶段设立质量检查员,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在作业过程中,随时抽查作业员工作成果。

2.1.4落实“多级检查”制度

质量检查是数据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过程数据随时检查以及对数据成果进行作业员自检、作业组互检、专职检查员抽检的方法控制数据质量,是进行数据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2.2 过程质量控制

2.2.1数据资料收集与分析过程质量控制

资料收集与分析的质量控制的重点是资料的现势性、完备性、可靠性和准确性 。资料的内容以乡(镇)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的要求为准,收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件及文本、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应为验收合格的成果,电子图件数据各图层的拓扑关系是否正确,坐标参数、系统库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有行政区划的调整,是否有总面积的差异等,对存在问题的数据,要进行合理的处理使之合格再进行下一步操作。

2.2.2数据预处理过程质量控制

在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到规划基期数据转换时,要检查转换前后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面积是否一致,并分析原因;在规划空间数据采集时,如电子矢量数据质量较差,应将栅格图件配准,进行矢量化采集;各空间要素图层采集完成后,应对空间图形数据进行检查,重点建设项目、土地整治重点建设项目、土地结构调整综合图层,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图层均不允许重叠。

2.2.3数据入库过程质量控制

2.2.3.1空间数据入库

数据入库过程中还会引入新的误差,包括由计算机字长引起的舍入误差、由拓扑叠加分析引起的误差以及入库操作不当均可能引起的误差。在数据检查无误的情况下,导入规划修编软件后应进行质量检查,检查各类面积的计算、表格的汇总,检查与规划文本中相关数据是否一致。

2.2.3.2非空间数据入库

在非空间数据入库过程中,需要人工录入大量规划属性数据。数据入库人员要有扎实的规划专业知识,同时要严格按照规划编制软件的要求进行录入;要尽量避免由于粗心导致录入属性数据不正确,保障数据录入内容的准确率。

2.3 成果质量检查

2.3.1数据完整性检查

主要检查规划数据的合法规范性,即成果数据在命名、结构规范性和内容完整性、目录及文件规范性、数据格式正确性、数据有效性、元数据是否完备准确等。

2.3.2空间数据检查

空间数据是GIS的基础内容,它被誉为GIS的“灵魂”。空间数据是空间实置和相互关系分析的主要依据,空间图形数据质量检查也是规划数据质量检查的难点。

2.3.2.1空间数据基本检查

空间数据基本质量检查主要检查空间数据内容是否完整,参考基准是否符合要求,范围是否合格,如图层完整性、数学基础正确性、行政区范围与二调数据一致性。对于行政区范围与二调数据不一致的情况,要在GIS软件中对其进行调整,个别图层确实不存在,则要在数据库说明文本中进行描述。

2.3.2.2空间图形数据检查

①矢量图形数据

空间图形数据检查主要检查空间数据库实体的坐标信息与真实地理位置的几何误差及空间实体的矢量特性(点、线、面)、形状、方向等与真实值的相符程度,包括空间实体的相互关系(如包含、相交、相邻等),点、线、面层内拓扑关系检查,线面拓扑关系检查,数据拼接检查,碎线、碎片多边形检查。

②栅格图件数据

土地规划图件是土地规划布局情况的一个有效载体,是国土部门后期对土地规划成果进行应用的一个重要手段与媒介。栅格图件数据来源于矢量图形数据,是用特定图例系统对其进行整饰设计形成的图件。要保证栅格图件质量首先要保证其矢量数据库的正确性,其次对各规划要素符号表达、图面整饰、使用的图例系统正确与否进行检查,总之图件要既能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又能增强规划内容的显示力。

2.3.2.3空间属性数据检查

空间属性数据质量检查主要检查空间数据的属性结构是否规范,属性内容是否正确,包括图层名称规范性、属性数据结构一致性、代码一致性、数值范围符合性、编号唯一性、字段必填性。

2.3.3表格数据检查

表格数据检查主要检查表格的完整性、数据结构一致性、代码一致性、数值范围符合性、字段必填性、表内逻辑一致性、表间逻辑一致性,表间逻辑关系不一致的情况应对相关表表内及表与表之间所涉及的图层进行方案分析。

2.3.4规划内容检查

规划内容检查主要是核查数据库内容是否符合规划编制有关政策规范。对规划内容质量检查细则的理解是合理分析错误原因的关键。此外,在规划内容检查时,表格数据的读取比较频繁,上下级指标一致性检查、文本表格一致性检查及图数一致性检查都要检查到表格数据,要手动检查表格填写内容等是否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及内容的正确性。

3 结束语

乡(镇)级规划数据库的质量控制是一项集管理和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作,是一项艰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制定合理的质量控制体系、对数据生产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对成果质量进行严格检查是保证数据质量的有效方法。在规划数据建库和质量检查过程中,人工操作自由度大,且人为疏忽或错误给数据检查和修正带来很大困难,因此作业员认真负责的态度也是有效减少规划数据误差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TD/T 1027-2010,《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s],国土资源部.

土地规划技术规范范文第2篇

将城乡建设用地进行优化,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土地合理的分配,从而找到能够将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效益最大化的方式。而在这种土地利用中,经常使用线性规划法来进行规划工作,这种方法对于资源的配置方面有较好的优化。线性规划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土地资源配置优化的方法。相比较于定性分析,线性规划改变了传统的用人力进行土地分配优化的方式。而且相比于定性分析,线性规划的模型较为简单,避免了考虑多种因素的复杂性,而是将其他各项因素作为约束条件,又不至于将这些条件的最低要求忽略掉。将城乡土地合理分配、将城乡用地结构进行优化,既是实现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实现途径,又是将城乡发展统筹规划的客观需要。在当下这种建设用地需求的不断增长下,使用好线性规划法进行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优化,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的缓解建设用地的需求压力。

一、优化建筑用地结构的设计思路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建设用地的需求不断增长。我国已经有些地区开始尝试对建设用地进行结构优化,从而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保护农业耕地的需求。但是在实际中,对于建设用地的预测和规划方法还是有很多问题存在。

(一)预测需求的方法

1.经济理论模型构建法

该方法主要是在假设土地相关政策不变或者缺位的状态下,通过经验和往期数据来进行估计经济增长下建设用地的“自然”扩展数量;然后对不同政策下的调控可行性做出判断,对“自然”扩展的预期值做出修正,获取在不同政策的假设下建设用地的参考值;最后在估计结果当中做出比较,选择其中最优方案作为主要参考,设置规划的控制目标。

2.定额指标法

定额指标法是根据一定背景下制定的相关技术规范和颁布时间较长但是未进行修订的部门用地规范来进行预测的,这种方法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两轮中经常使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来进行预测会对某个目标或局部目标相对偏重,往往对于未来人口的预测准确性有较大的依赖。

3.GM(1,1)模型法

在这种分析方法当中,重要的是GM(1,1)的建模工作,针对时间序列做出建模,有利于减少误差。与传统的预测模型方法相比,GM(1,1)模型法不仅适用于样本少、波动大的数字序列,而且能够将误差积累进行淡化,从而达到对于未来时段系统的预测。

(二)方案选取

由于土地利用方面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方用地规划方面都有所不同,所以显然单一的预测方案是不可取的,必须拥有能够应对多种情况的多种方案。当然,对于已经有了明确的目标值的指标,通常是可以采用定量的方法进行度量的;对于没有明确目标值的相关指标,则可以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来进行度量。具体见下表。

二、城乡建设用地规划结构的优化措施

对于城乡建设用地的规划上面,不光要求我们从思想观念上进行改变,还需要在行政管理手段上进行加强,从而给优化建设用地结构提供保障措施。

首先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推行,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融合到统筹发展中去,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思路去认识和应对土地问题,这也是科学发展观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实现土地规划,也需要相关部门进行大力配合,从严查处重大土地违法相关案件。

然后是在科学规划上面多下功夫。要想从根本上面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制定合理的政策、完善相应的保障措施以及各类的城乡建设用地的相关准入制度,并且在相关问题上根据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加强土地的管理,防止非法占用土地。

并且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关政策,将城乡土地建设互相联系起来,大力推行新农村建设。要结合实际情况,在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下,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逐步实施;国土、水利、农业、财政、建设等多个部门共同展开工作,互相协调配合,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进行规范的操作;并且同时在另一方面不断的调整土地结构,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三、结束语

研究表明,在城乡统筹发展的相关思想指导下,以经济增长、均衡配置作为主要目标。线性规划是一种静态模型,它的优化结果可以作为土地规划方面的参考数据。但是这种优化数据也有一定程度上的不足,准确来说,因为不同地区的不同因素差异,没有一种的优化数据可以说是完全的普遍适应情况,很多都会出现显著差异,这些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在这种综合的比较过程当中,这些情况都有待细化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冼梨萍,王璐,张俊平.基于线性规划的瑞金市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06:3021-3022.

土地规划技术规范范文第3篇

耕地隐性失衡表现形式

1.耕地数量隐性减少

耕地数量隐性减少主要表现为:占而不报以至占而不补,占多报少以至占多补少,或者批非占耕、以租代占等所导致的耕地实际数量减少。

为了发展当地经济,一些地方以调整发展方向、调整建设布局、改善环境条件等名义,规划建设新的高科技园区、大学城、工业新城、高尔夫球场、形象工程等,不依法征占耕地,要么改变地类,把耕地作为非耕地报批,要么占用耕地而不报批。有的则是打着“农业产业化”、“土地流转”的旗号,大量从农民手中集中租用耕地,作为企业建设用地,一租就是10年、20年,有些甚至没有租赁时限。

在这些过程中,随意圈地、随意调整修改规划、擅自扩大占地面积,或者夸大补充耕地数量的现象十分普遍。这造成部分耕地已被非法占用,而土地管理部门登记记录仍为耕地,甚至许多荒山荒地也被政府机关登记为耕地。最后造成了这样的情况:耕地数量实际减少,而在管理部门的统计中并没有减少。这样有些地方表面上达到耕地占补平衡甚至占补有余,实际上造成了土地信息和土地管理的混乱。

2.耕地社会功效的较大改变

我国85%的食物由耕地提供,95%以上的肉、蛋、奶由耕地提供的产品转化而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粮食生产将仍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体。国家近年来相继出台了生态退耕、绿色通道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等政策,但一些地方政府没有进行很好的政策协调,或者误解农业结构调整的内涵,随意扩大生态退耕范围和绿色通道建设的宽度,违规占用基本农田植树造林、发展养殖业等。如一些地方把大片耕地甚至基本农田挖成鱼塘,或搞成大棚蔬菜、林果、药材基地,更有在良田里种观赏树木或其他非食用性作物。类似这样转换耕地使用性质,较大改变耕地社会功效的土地在土地管理部门统计中仍然为耕地,也造成了耕地的隐性失衡,不仅威胁到了粮食安全,而且已经威胁到了农业生态的安全。

3.耕地质量下降

目前许多地方农田基础设施老化、不配套,基本农田抗灾能力低,高产稳产的标准粮田比例偏小。全国只有1/3的耕地是可灌溉的高产稳产农田,其余2/3是中低产田。

长期以来,由于比较利益低下,农民培肥地力的积极性不高,投入不足。对耕地的掠夺性经营,广种薄收,重用轻养等不合理利用,产生了一系列的耕地退化现象。一半以上耕地严重缺乏氮、磷、钾三要素;水土流失、耕地荒漠化、耕层变浅;南方耕地酸性土日益加重,北方昔日肥沃的黑土,如今土层变薄,有的黑土已流失殆尽,露出土壤母质,成为露黄黑土,利用价值大为降低。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断开工,如开矿、修路、采石等生产建设,破坏地貌和植被,产生大量弃土弃渣,不作妥善处置,随意倾倒,暴雨中加剧了水土流失和污染。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基本农田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含量已经超标严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耕地占优补劣的情况也加剧了耕地质量的下降。许多地方尽管实现了耕地占补数量平衡,但新开垦耕地的质量远远低于被占用耕地的质量。非农建设占用的耕地大多是城镇周围和交通沿线质量高、长期投入积累多、设施好的良田。

4.耕地生态失衡

由于水土流失造成耕地生态环境的恶化, 2003年水土流失总面积为356万平方公里。由于土壤结构不良,致使风蚀、水蚀更加严重,肥料易于流失,土壤保肥力变差,以致耕地荒漠化,且其侵蚀物的迁移污染将成为重要的污染源。这引发一系列的严重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恶化加速,形成恶性循环。

全国可供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多分布在西北和东北地区,受生态环境保护和资金投入等因素制约,不宜大面积开发。在补充耕地中,经济发展较快的东中部地区,建设占用的多为优质高产良田,而补充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区位、地形和水热条件相对较差的地方,甚至通过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填埋坑塘、陡坡开垦来增加耕地。不少补充耕地所开发的后备资源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后备资源,而是人为造就的后备资源,有的甚至当年开垦,次年抛荒,或者是边垦边荒。这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向山区、向滩涂湿地要地的做法,不但易引发水土流失、洪涝、土地沙化、生态退化等等环境问题,而且使新增耕地本身受自然灾害威胁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

耕地隐性失衡产生的原因

1.利益驱动

为了发展当地的经济,很多地方政府,推动以地生财、以地招商的区域发展模式,随意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肆兴建开发区、工业园,形成占地―补充耕地―占地(扩大指标)―补充耕地的恶性循环,致使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流于形式。

2.土地管理制度不完善

土地统计工作起步时间不长,体制不完善,特别是基层土地统计的力量十分薄弱。很多地方对土地统计工作不够重视,既没有按规定要求建立各项土地统计制度,也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措施,甚至很多地方没有固定的机构和人员负责土地统计工作。土地利用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耕地减少情况得不到及时的变更、统计和上报,以致大量减少的耕地被漏报。

3.新增耕地质量管理缺乏可操作的技术规范

我国现行的土地法律法规对于耕地质量评定只是作了概略的、原则性的规定,缺少可操作的配套政策。在新增耕地验收、考核时,由于人力、物力、技术等原因,对耕地的耕作层厚度、平整度、土壤质地、土壤pH值、土壤养分、灌排水条件等,只有原则性的规定,并无具体操作的技术规范。这导致对新增耕地质量难以严格要求,一些地方的占补平衡工作也因此流于形式。耕地占补平衡中数量即使能达到要求,质量却难以达到被占耕地的水平。

防治耕地隐性失衡的对策及建议

鉴于上述原因,我国的土地管理工作中应该转变耕地占补平衡观念,耕地占补平衡不仅是数量的平衡,而且应包括质量平衡、生态平衡。补充耕地工作不仅是完成耕地占补任务,而且要考虑到耕地占补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不仅要追求近期效益,还要考虑可持续发展,做到补充耕地与生态保护相结合。

1.建立耕地数量监测系统

主要从法律法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队伍建设、技术体系等方面,完善土地调查制度和土地变更登记,定期定点固定观察,及时输入,及时汇总,建立自下而上反馈信息传输和自上而下校核体系。

土地管理部门对违法占用耕地建设的行为要及时制止,降低善后事宜的处理成本和难度。同时应充分利用现代卫星遥感监测技术,摸清底数,提供土地利用的准确信息;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耕地详查,及时监测耕地的变更情况,为耕地保护决策和执法检查提供科学依据。

2.强化土地利用规划,保证耕地社会功效

各级政府通过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和土地利用总体计划安排使用土地,严格控制占用农用地特别是耕地,把对耕地占用规模限制在规划之内,严禁随意占用耕地行为的发生。确需调整规划占用耕地的,必须按法定程序进行;国家重点建设应尽量节省用地,减少对耕地的征用;减少非生产性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审批。

3.建立耕地质量监测系统

建立完整、科学、操作性强的耕地地力评价技术规范和验收标准,细化耕地质量指标,结合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建立耕地质量监测系统。占用耕地前首先要评估耕地质量,并登记建档立案;整理补充的耕地质量须与占前耕地的质量相比较,必须不能低于占用的耕地质量;改善耕地的生态环境,营造农田生态小气候;进行土壤改良,培肥地力,避免隐性的生态环境问题。

4.严格执法,引入社会监督机制

土地规划技术规范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位主”的方针,切实为“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提供安全发展环境。坚决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工作原则,集中力量开展消防隐患整治,建立健全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的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开发区“二次创业”,全面提升开发区生产经营单位的整体素质。

二、工作目标

全面开展对人员密集型企业、易燃易爆场所、“三合一”,尤其是“小而乱”的租赁企业中存在的火灾隐患进行全面整治,推动各企业进一步落实火灾隐患治理的工作责任和整改措施,建立健全火灾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杜绝无计委立项、无环评、无工商税务登记、私自租赁厂房项目在区内违法经营,全面整治违法建设,打击违法经营行为,最大限度为开发区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确保辖区内不发生重大火灾事故。

三、组织领导

为了确保本次活动抓到实处、抓出成效,特成立开发区消防安全隐患整治活动领导小组,具体组成人员如下:

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4个整治小组(具体人员有各部门抽调和派出所人员组成),办公室安排一间办公室专用,兼任办公室主任,任副主任,负责组织、协调本次活动,安管局、办公室各抽调一人负责软件资料整理建档工作。

四、排查整治内容

1、人员密集场所:重点解决人员密集场所消防通道是否堵塞或占用,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是否按要求设置疏散指示标识,固定消防设施或防火分隔材料是否达到国家技术规范要求,明火的管理和措施是否到位,老化的电气线路是否更换,是否制定灭火预案和应急疏散预案并组织开展演练。

2、易燃易爆单位:一是擅自扩大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经营范围和储存量,超范围经营、储存;二是防雷、防静电装置是否进行年度安全检测,防爆电器是否符合消防技术规范要求,各类压力容器、设备是否有跑、冒、滴、漏现象;三是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工艺或陈旧老化设备是否带病运行;四是场所内是否按国家消防技术规范要求设置或配备消防设施、设备;五是单位是否落实公安部61号令,建立健全防火档案、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是否定期组织演练;六是生产经营单位是否组织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从业人员开展消防知识培训,自觉做到持证上岗。

3、“三合一”场所及“小而乱”租赁企业:一是疏散出口是否畅通,应急疏散指示标志是否安装到位;二是是否按要求设置防火分区,生活、住宿、生产、储藏是否归类划区;三是灭火器材是否配置到位,能否人人会使用;四是建筑主体材料是否经过防火阻燃处理;五是是否安装或设置充足的消防水源。

4、规范化建设情况:生产经营单位的建筑物是否经过规划、建管、消防审核、验收;建筑消防安全设施是否执行“三同时”规定,运行状况是否良好,是否擅自关停。

5、消防管理制度和责任制落实情况,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制度是否建立健全并落实。

6、实行承包、租赁、委托经营以及多产权单位建筑消防设施管理责任是否明确。

7、进区企业是否办理了立项、环保、工商、税务等手续。

8、项目的用地是否符合土地规划。

五、排查时间

(一)隐患排查阶段(3月24日—4月9日)

各整治小组根据整治方案,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组织力量对照整治内容进行逐一排查,对排查出的隐患建立隐患档案,有派出所等执法部门下达限期整改指令,责令相关企业做出整改计划,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时间、预案落实到位,并加强监管监控。

(二)隐患整治阶段(4月10日—5月10日)

对存在违章乱建、违法生产、违法用地及火灾危险性大、不能及时整改的违法行为,报请执法部门采取果断措施,依法予以处罚,情节严重的责令折除违章建设,依法实施关闭。

(三)建章立制阶段(5月10—5月25日)通过以上个两阶段的排查整治,摸清家底,建立进区企业档案,实行一企一档,督促企业制定科学的管理办法,建立消防安全管理常态机制。

六、工作要求

各整治小组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要坚决克服麻痹思想,消除侥幸心理,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将消防安全隐患整治工作落到实处;要从最坏处着眼、从最复杂处考虑、从最细微处入手,紧密结合实际,细化工作内容,明确工作责任,切实抓好消防安全工作,务求取得实效。

(一)严格落实责任。各整治小组组长是第一责任人,要亲自带队深入企业,具体抓落实。

(二)严格工作程序。各整治小组要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严格依法整治,确保程序到位,严防工作疏漏。

(三)严格责任追究。对因工作不力,造成工作失误和出现重大问题,将严格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四)加强部门合作。各部门要树立全区一盘棋思想,工作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确保无缝对接。

土地规划技术规范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土地;地籍;管理

一、地籍管理是国家管理土地的一项重要措施

(一)地籍管理是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地籍管理是国土资源管理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立和谐社会的一项公益事业。近年来,我国地籍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土地调查统计监测评价取得可喜成果,地籍管理覆盖面明显扩大。以城镇地籍调查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为主要内容的初始地籍业务体系基本建立,以土地产权管理为核心的地籍制度化建设日益完善。并以此为基础,地籍基础业务工作为国土资源管理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二)地籍管理是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基础工作,也是加强土地权属管理的重要措施。地籍管理是土地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土地和城乡地政统一管理的基础工作。同时,地籍管理工作也是土地管理职能全面到位,稳定土地统管体制的根本保障,是土地管理工作的基础,是贯彻土地基本国策,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基础和保障。同时,土地整治权属调整是为了促进土地合理利用与节约集约利用,对项目区内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等权属关系进行调整的行为。因此,我们应深化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完善土地利用和管理模式,创新土地二次开发利用机制,完善土地市场运行机制,创新土地资产资本运作机制,从而更加科学、有效地为国土资源管理服务,为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为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服务,为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服务。

(三)地籍管理是规范土地市场的关键性措施。地籍管理是国家为取得有关地籍资料和为全面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和经济状况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工作等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措施。地籍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因此,我们必须调整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土地资产,强化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促进土地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为土地有偿使用提供合理的土地级别、价格标准,为有关部门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提供了科学依据。要严格要求土地登记发证的规范化,要严格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同时,要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责任,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另外,我们要以党的十精神为指针,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各项地籍管理工作,促进规范土地市场秩序。要进一步完善规范有关配套政策,抓好土地产权登记管理,搞准土地调查统计数据,保证地籍管理工作的规范运作。

二、大力推进管理机制创新不断增强地籍管理发展的动力

(一)要严格执行国家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有序运行的重要制度保障。首先,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要严格执行国家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依法行政,对土地利用情况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要求我们更加注重运用经济、法律、技术手段,不断提高参与宏观调控的能力,不断提高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的能力。第三,我们要以地管理信息套合结果为依据,遵照相关技术和要求,将用地管理信息套合结果的标注和入库工作相衔接,现已完成建设用地套合标注数据和部综合监管平台备案的用地项目数据及图斑的套合比对工作,全面查清了土地的利用和变化情况,要依法依规开展土地调查。各地要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如实上报土地特别是耕地数据,着力构建现代土地产权管理制度、科学的土地调查监测评价体系、统一的土地管理基础平台和地籍基础建设的长效机制。

(二)要切实抓好地籍数据建库工作,加快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步伐。随着国土资源信息化进程的深入,地籍管理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局面,怎样更具体细致的掌握"寸土如金"的国土的基础地理和土地利用现状的信息,从而更好地进行管理利用等已成为我们现在所要面临的问题。同时,要在全面土地调查基础上,以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国土资源部相关技术规范为建库依据,以已发证(单位)的土地登记相关资料为数据源,统一地籍图形数据、属性数据和档案数据的采集要求,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地籍数据库,为土地登记、土地利用、土地规划以及农用地和集体土地转用征用等服务。

(三)要加强软硬件建设,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首先,不断加强地籍信息化建设,先后购置了微机、绘图仪等办公设备,实现地籍管理工作的高效率、数字化。同时,定期举办地籍管理培训班,聘请专家、教授授课,有效提高地籍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另外,要进一步加强地籍成果的运用,提高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能力。要抓好信息化建设,构建“数字国土”,提高地籍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充分发挥地籍成果的基本和保障作用。其次,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土地登记发证覆盖面。按照“界址清楚、面积准确、权属合法、资料完备”的标准严把土地发证登记关,确保发证准确性,提高了登记发证工作效率。

(四)建立完善地籍成果应用机制。首先,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地籍管理,以构建现代土地产权管理制度,构建科学的土地资源调查监测评价体系,构建统一的土地管理基础平台,构建地籍基础建设的长效机制为总体思路,充分认识地籍管理在整个土地管理和社会服务中的地位。其次,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土地调查和确权登记发证是地籍管理的两项基础工作,这些工作中的许多热点、难点问题都在基层,我们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摸清真实情况,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为领导决策建言献策。

三、结束语

总之,地籍管理工作是国土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创新突破,解放思想、建立和完善地籍工作的各项新机制,才能不断开创地籍工作管理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李伟,王利.试析如何完善地籍管理体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4)

[2]伟.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