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知识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这个月来外出学习不多,月初我就制定了教学工作计划。六年级的同学们即将面临毕业,又在下个月的月初要进行县监测,大概一周以前学校给了通知以及关于教研员出题时的范围和考试的指导,本次监测范围为科学第八册教材的第一单元生物体的基本特征,第二单元走进微生物世界,第三单元能量。还有科学第七册教材的第二单元人体生长发育。前面的三单元,每次学习完成之后,都会给学生总结出一份单元知识点,再出一份单元检测试卷进行巩固。好在只有三个单元所以我坚持下来了,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有所收获,只是记忆性的东西,真的需要不断的巩固和加强。
前几天,师傅给我发过来她总结的基础知识点,赶紧打印出来给孩子们,希望他们都能好好的掌握,基本的掌握了,考70分应该没问题,下面就是在能力和探究题方面给予引导。主要针对第七册教材的第二单元人体生长发育中的调查报告进行辅导,使学生知道调查报告中包括几部分,调查步骤又是怎样进行的,了解抽样的调查方法,会简单的设计调查问卷。另外对学生生长发育的数据能够通过二维表格反映出来,会通过二维表格观察现象得出结论。会涉及关于霉菌生长受温度或者湿度影响的实验等进行重点讲解。对于部分学生抓住他们的基础知识,对于基础知识较好的同学,提升探究的能力和方法的指导。希望孩子们也注意一下,争取本次监测能够考出自己满意的成绩。
5月下旬的时候,去中关村三小万柳部分校听了大概五节课,本来是六节,因为时间问题,所以听到下午快三点的时候赶紧离开了。这次的六节课都是北京市优秀教师的展示课,有来自北京市六个区县的六位有些科学教师教授,听了中关村三小杨老师的《热是怎样传递的》,延庆县永宁小学乔虎老师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那个区老师的《植物是怎样输送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还有怀柔朱老师的《简单机械—斜面》。
一、学生应具备的地理思维的主要特性
1 区域性。
区域性主要是剖析不同区域的内部结构,揭示不同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发展变化的制约关系。在中国,早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前,地理学家所开展的大量的小区域研究工作,以及80年代以来区域地理学的复兴,都表明了区域特性在中国地理思维特性中的重要地位。而在国外,区域科学产生于半个世纪以前,区域科学对区域概念的表述比地理中传统的区域概念更进一步。现代区域科学更强调从一般到具体的演绎和定量分析,把解’释和建立模型作为中心任务,无疑是对地理区域思维的一种完善。在中学地理教学当中,有很多知识都涉及区域结构、区域特征和区域联系的,如中国地图出版社(以下简称“中图版”)出版的《地理必修1》中“地球的圈层结构”、“世界自然带的分布”、“交通线路的选线”等内容,以及《地理必修2》中“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城市的空间结构”、“工农业的区位”等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时具备区域性地理思维。
2 综合性。
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决定了地理思维的综合性特点。另外,地理学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民俗学、人口学、政治、军事、民族和宗教等方面都有很大联系,自然环境之间、人文现象之间、人文现象与自然环境之间均存在错综复杂的关联,只有对所有关联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从总体特性上进行研究,注意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不但如此,地理学科和其他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之间也有密切联系,要解决某些地理问题,还要用到这些学科的知识,尤其是在自然地理方面。比如“中图版”的《地理必修1》中“大气的运动”、“水的运动”、“某些地貌的形成”、“各自然带的特征”等,要求学生用物理知识去分析“大气为什么会运动、怎么运动”、“水为什么会运动”,用生物知识去理解“自然带的形成和特征”等。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时具备综合性地理思维。
3 社会实践性。
学习地理知识和技能不仅关系到学生平时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而且关系到他们日后从事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效率。例如,当我们考虑在何地找工作、何地购物、何地买房子等问题时,就需要具备整理、利用地理信息的能力。又如企业和政府的决策,从寻找一超级市场或一区域性机场的最适当位置,到资源使用或国际贸易问题,均涉及地理数据的分析。没有一定的社会实践性地理思维,不但学不好地理,对将来从事社会工作也有影响。
地理学向来重视其实践作用的发挥,从早期的规划到农业区划、行政区划、城市和区域规划,再到近十余年所广泛开展的土地利用规划、旅游规划、各种乡村规划和土地评估等,无不表明地理实践思维对国民经济的重要贡献。
二、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的方法
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使其自然而然地运用地理思维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就必须从平时的教学过程抓起。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个做法:
1 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培养区域性思维。
地图是地理学的重要工具,善于运用地图是学习地理最有效的办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懂得从地图上发掘信息,利用获得的信息直接或间接_地解决问题,还要教给学生把学到的地理知识转换成图形的技能,使学生养成图文互换的习惯。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之后,学生脑海里就会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区域地理框架,养成区域性思维。
比如在讲“中图版”的《地理必修1》中“地球的圈层结构”内容的时候。我先让学生阅读课本上有关地球各圈层的插图,把图上的信息逐一找出,再让学生阅读课本对各圈层的文字介绍,两相对比,学生对各圈层的特点、所处的位置就认识得比较深刻了。然后我再布置学生完成画图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在同一幅图上把各个圈层都表示出来。这时学生会比较完整地画出地球的圈层图,而之后只要提起地球的各个圈层,学生脑海里就会很快浮现出完整的画面,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
2 养成收集、整理地理笔记和资料的习惯――培养综合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所以在做笔记方面可能会做得比较凌乱。教师可以通过检查笔记的形式,督促学生课后整理、补充笔记,尤其在每个单元学习之后,要引导学生做好单元知识网络的构建,从中把握主干知识,明确基本知识点,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此外。宇宙中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更不是静止的,都有它存在的环境条件,都在不断变化发展。因此,要让学生养成整理资料的习惯,以某个问题为中心,去探讨它的相关问题,便于形成一个总体的综合认识。例如在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时,通过整理,将与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相关的知识拉到一起,形成一个新的知识块,可帮助学生对风形成一个综合的认识,进而能解决与风有关的各类问题。
3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和分析问题――培养社会实践性思维。
笔者以参加区级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开设《乙醇》(苏教版普通高中实验教科书《化学2》专题3[1]公开课为例,从备课、上课以及课后的整个教学过程反思呈现如下:
一、反思备课过程的教学设计,建构学科观念
备课过程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将知识点进行梳理和筛选,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以达到课堂教学效益最优化的目的。反思备课阶段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1.教学内容反思
《乙醇》课题内容是以学生初中所学的有机化合物常识为基础的,提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在介绍了甲烷、乙烯、苯等烃的基础上引入的,体现着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课程标准要求:知道乙醇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教师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出发,从实验开始组织教学内容,尽力渗透结构分析的观点。教师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必修中对有机化合物官能团的学习有所体现,但不能随意加深。如:乙醇的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通过结构分析促进学生理解,但不能推演到醇类的性质,要合理确定教学重点、难点,避免超标增加难度而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班级学情反思
从学生学习能力上看,经过近一个半学期的高中化学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分析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从学生心理情况看,由于本单元知识十分贴近生活,都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质,学生的情绪与心理都会处于一种兴奋状态,会产生一种自然的探究欲望。教师把握好上述学生的特点,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将会大有帮助。从学生已有的对“乙醇”知识经验看:知道乙醇的元素组成和化学式,知道乙醇易溶于水,易燃,能做燃料、溶剂。
3.学法教法反思
有机物同无机物相比,在组成、结构、性质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因此有机化学知识是高一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由于教学是分别针对某一具体有机物进行的,并且这些有机物的主要性质、典型反应及结构特点等内容有着明显差异,这些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易被发现或容易忽视[3]。
学生学习过程的主线设计为:从乙醇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掌握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规律,为《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设计要对知识(教什么)和过程(如何教)做出决策,即要用恰当的方法教最有价值的知识。笔者教学前准备好供全体学生观看乙醇的大型比例模型和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搭建乙醇的小型球棍模型,化抽象为具体,促进对乙醇分子结构的理解,进而加深对乙醇脱水消去反应和与水对比分别跟钠反应差异性等性质的牢固掌握。结合本节课课程特点,乙醇教学设计的主线是:诗歌引入小结已知的乙醇用途观察乙醇物理性质动手搭建乙醇结构模型实验探究乙醇主要化学性质拓展乙醇用途课后延伸探究。
本节课结束后,笔者发现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的理解要经历一个渐进与发展过程。很多学生认为有机物的性质零乱而不系统的,有机反应是通过死记硬背来学习的,这样造成很大的记忆负担,觉得有机化合物的学习非常繁杂,学过亦忘记。因此笔者认为:醇羟基官能团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之所在,要通过“乙醇”学习,建构“结构与组成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的学科观念。
二、反思课堂进程的教学组织,促进有效教学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泼可爱的学生,因此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教学中的反思要求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活动,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1.创设情境导入过程的反思
本节课中,由李白《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引领学生走进乙醇,通过实物展示多种品牌的酒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请学生浅尝葡萄酒,闻高度白酒,观察乙醇,小结乙醇的物理性质。学生掌握很多关于酒文化的优美诗句,对课上品尝葡萄酒感觉十分新鲜,学习气氛很活跃。
但引入的内容不精练,占时过长。教师应力争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
2.探究新知建构过程的反思
学习方法的引导要细致。学生进行乙醇催化氧化实验很是兴奋,实验观察往往是无序的。结果是实验场面激动人心,学生描述实验现象不全面。教师适时加强观察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从固体、液体、气体三个方面来观察和描述,即①固体:铜丝的颜色先后的变化;②液体:铜丝插入乙醇中,乙醇有什么现象;③气体(或气味):乙醇的气味有怎样变化。学习方法的指导才能更好促进学生的思维品质向更深度发展。同时要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使整个实验过程更加紧凑。
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处理要机智和灵活。学生观察了乙醇与钠的实验,与以前学过的水与钠进行比较讨论。笔者发现讨论中凸显出学生对水的结构不清晰,限制了用类比方法讨论的进行。这是课前没有预设到的,教学时让两位学生在黑板上分别写出乙醇和水的结构式,再鼓励其他同学给予评判。
要关心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师应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尊重学生的差异和多样性,把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各具特色的个性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如:学生讨论乙醇与钠反应机理时,通过有关实验装置和获取的数据,经过合理推算得出:1mol乙醇与足量的钠反应可得到0.5molH2,那是什么氢原子参加了反应?学生思考有三类氢原子:甲基氢、亚甲基氢和羟基氢,教师适时地从乙醇结构中氢原子的差异与获得氢气的比例关系上予启发、推理。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允许学生插话,因为课堂插话的学生通常是认真听课、积极思考、思维敏捷的学生。教师不能为刻意完成教学任务而扼杀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可以根据需要适时地调整教学计划,顺应学生探究的需要,即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但如何兼顾学生的发展和课堂时间的紧凑,教师还需要再做深入研讨。
要加强知识网络的构建。学习了乙醇性质,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起“乙醇乙醛乙酸”的知识网络,进一步理解有机物之间的转化,知道有机反应及有机化合物在生产、科研的重要作用,为后续了解有机合成做铺垫。课后学生反应终于找到有机物学习入门的感觉,有着恍然大悟之感。
三、反思课后教学的拓展延伸,开展兴趣活动
课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多种资源课后将乙醇内容加以深化,如利用教材“拓展视野”中假酒和交警检测酒驾知识让兴趣小组学生做课后延伸探究,与课前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呼应。
笔者让一组学生利用酒瓶标签上的原料和生物课学过的知识,一起了解酒的制作过程,即发酵法制取乙醇,并探讨发酵法的优缺点过渡到工业利用石油裂解气乙烯快速大批量地制取乙醇,从而降低了乙醇的生产成本。学生通过课本“拓展视野”中假酒知识,明白了不能利用工业酒精兑制假冒伪劣的酒制品,明白了要正确运用化学常识做诚信守法之人。另一组学生通过交警检测酒驾知识了解人体血液中酒精含量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认识酒后驾车的危害,增强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