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西方艺术教育史

西方艺术教育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西方艺术教育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西方艺术教育史

西方艺术教育史范文第1篇

在肯定了中世纪基督教艺术地位的前提之下,对于中世纪艺术的讨论便衍生出了宗教与艺术之关系问题。

一、宗教本质上打压艺术

1.宗教实用目对艺术审美的损害

“艺术”这个词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现代观念里被用来“欣赏”的艺术品,在历史上都是被有目的地创造出来。而在特殊的中世纪西方世界,当所有艺术都被宗教这个唯一的目的改造了,艺术目的的变化给艺术提出不同要求。

首先,中世纪艺术“为宗教服务”的这个目的本身就已损害艺术的自觉。艺术本应是独立的甚至是与宗教平等的部门。“艺术”和“宗教”本应有不同的目的,当二者同时服务同一个目的时,一定有一方要被另一方损害。因此可以大胆地说,中世纪西方艺术处于被宗教打压损害的地位,是由艺术目的——宗教——本质决定的。

2.狂热的神性对理性和个人情感的压制

黑格尔的“美是理性的感性显现”{2}强调艺术不仅要感性的表达更要理性的内核。在狂热的中世纪,个人理性被唯一的神性取代,无法发挥统率作用。原本每个人由于情感体验、理性精神不同而对世界有不同的理解和个性,艺术家眼中的世界各不相同、创造出各式各样独具特色的作品,这是由个体出发主动以理性探寻世界(客体)的过程。而在中世纪,只能有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变成主体被动接受客体世界的共性。这不只抑制了理性的光辉,更是完全磨灭个性,根本上压制了艺术的创造力。

心理学认为宗教认知表现为两个过程:第一是宗教信息摄入与储存的过程;第二则是在第一过程基础上,在特定情境中的自我特殊感觉、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外在地表现为对神的存在感受性和临在性的体验。

在摄入宗教渠道不畅通的中世纪,信众大部分仍是被动接受教义的文盲,在与神的交流权,以及教义的解释权几乎被教会垄断了的中世纪时代,掌控了第一个认知过程,也就意味着掌控了第二个过程中信仰主体的宗教经验过程及其经验沉淀。这种掌控是通过控制信众的情感经验实现的,一股盲目且极易受煽动性的狂热情绪弥漫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之中。信徒只能被动地接受上帝的神性对于他们情感的集体操控;并提供唯一的最高价值观,使信徒感到有所寄托有所追求,并在信仰的过程中感到被认同,宗教从而指引着他们的行为方向并深深影响其行为后果。此时信众情感已是一种公共性情感。

3.原初的宗教教义都是反对艺术的

“犹太法禁止制像,以免偶像崇拜。然而聚居在东方城市的犹太人却喜欢用《旧约》故事装饰犹太教会堂的墙壁……他主要意图是提醒人想起上帝显示神力的时刻。”当宗教成为唯一的目的,虽基督教传播仍依赖于艺术,但并不在意技艺与美感,同时艺术地位低下,导致是发展相对缓慢甚至停滞。这不仅仅是在中世纪时候宗教走向腐朽僵化时才对艺术产生了强大的禁锢与打压,在罗马时期基督教还不得权势时,就已经如此。即使在基督教会掌握最大权势后,图像的用途仍在宗教界内部引发舌战。

“尽管所有虔诚的基督教徒都反对大型逼真的雕像,他们对绘画的看法却有很大的差别。”公元6世纪末罗马帝国西部的拉丁教会的大教皇格列高利说:“文章对识字的人能起什么作用,绘画对文盲就能起什么作用。”这一派并非对艺术完全支持者,只是折中妥协者,且着重的更多是艺术对宗教的妥协。“这显然是一种大受限制的艺术。如果要为格列高利的目的服务,就必须把故事讲得尽可能地简明,凡是有可能分散对这一神圣主旨的注意力的就应该省略。”他们认为绘画完全只是传播教义的宣传手段,因此目的发展来的艺术当然无关乎美和技艺。

对立的是坚决的反对者。“东方教会中有一派反对一切有宗教性质的图像。他们被称为反圣像崇拜者,亦即偶像破坏者。公元745年他们占了上风,在东方教会中一切宗教艺术都遭到禁止。”但完全反对艺术显然也损害了宗教发展,于是折中派掌权,表面上是肯定了艺术作用,然而也把艺术纳入到了宗教的附属地位。

宗教教义对艺术的反对并非基督教特有。佛教也有着“不立文字”的教义。“伊斯兰征服者的宗教,对待图像问题比基督教的做法更为严厉。制像是犯禁的。但是艺术本身却不会这么容易就被压制下去。由于不准表现人物,东方的工匠就放纵摆弄各种图案和各种形状。他们制作出最精细的花边装饰,人称阿拉伯式图案。”艺术不是那么容易被压下去的。

但不是所有宗教都把艺术贬为附属。阿拉伯不会因为宗教打压人物艺术而反对其民族线条艺术的发展;佛教也不会对艺术表现形式添加严苛的条例。基督教这种行为实际是一种政治调控行为,与教皇处于帝王之上、政教不分、一统西方的情况有极大关系。

二、客观上中世纪宗教促进艺术发展

1.美学上宗教提供新哲学世界观

宗教提供的是解释世界新的方式。虽然基督教神学以其排他性扼杀了其他哲学世界观,但客观上,基督教以其新颖教义与世界观方法论,为整个西方社会注入新鲜血液,也为艺术提供新的契机。

文艺复兴甚至更加深远影响到除西方世界之外的其他地区艺术,都带有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指导的痕迹。文艺复兴并非一开始就彻底地反神学,他们反的是教会、僵化和腐朽。文艺复兴的艺术家接受的都是中世纪神学的熏陶和世界观,当理性光辉抬头,人文主义复兴,仍相信上帝的复兴者们希望重拾古典时期的伟大艺术形式,但相配的还是中世纪宗教的内容,著名的作品均在中世纪宗教基础上创造的。

甚至可以说文艺复兴的目的是复兴走向腐朽的宗教神学。虽然文艺复兴全盛后,艺术家希望他们的上帝更多“人性”。但他们并没有抛弃中世纪世界观,牛顿还企图用科学证明上帝的存在。后来基督教神学观也以解释世界其中一种方式保留下来影响一部分的艺术发展。可见神学有其不灭的活力和包容性,这是不应被轻易抹杀的。

2.宗教提供新风格形式、新题材内容

基督教神学作为异域文化在与西方世界本土文化抗争融合的过程中极大地激发了西方世界的想象力,中世纪艺术创造的题材内容之多之广是出乎现代人的意料的。“西方世界”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它包括非常辽阔的地域范围以及异常复杂的政治状况,甚至涵盖了一些受到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影响的边缘地区……中世纪也是一个很长的时间概念,并不能一概而论。在这片复杂的土地上每个地区都有自己不同的情况、不同的风俗文化以及不同的艺术创作条件,同一个教义在不同地方可能激发不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我们想象中僵化毫无活力的中世纪艺术已是很后期的事,即使如此在教会腐朽权力膨胀的那段黑暗时期,中世纪民间艺术仍以丰富而瑰丽的创造力在西方艺术史上留下一席之地。

另一方面,由于艺术目的改变,中世纪给艺术家提出了和古希腊时期完全不同的要求,艺术风格形式因此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光是建造教堂就有拜占庭、罗马式、哥特式等风格,不同的地区对于教义不同的理解可能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事实上“光拜占庭风格就已统治欧洲大陆长达……年”是不准确的说法,虽都被归为拜占庭风格,但在不同地区就有不同的特色,风格本身也是在不断调整之中。

而由于宗教相对固定,艺术发展缓慢也符合其发展规律。“中世纪西欧艺术家也不会理解为什么在老路子适用时,还应该创造新方法来设计教堂,设计圣餐杯,或者表现宗教故事。”以现代的眼光看待当时的艺术是不合理的。

最后,中世纪艺术并没有倒退,“以往古典艺术成就的知识绝不是完全失传。在自认为是罗马皇帝继承人的查理曼的王朝中,急切地复兴了罗马的技艺传统。”中世纪艺术中衣服上的褶皱裹着身体并且绕肘和膝辐射的方法,标出阴影以塑造脸部和手部的方法,甚至还有圣母宝座的弯曲,不掌握希腊和希腊化的绘画技术就画不出来。但是当时的使用目的毕竟已是截然不同,所以画面上很少明显暴露出它们古典的源头也不足为奇了。

3.艺术与宗教的相互妥协

(1)宗教利用艺术作为宣传

宗教通过把信众的情感变为公共情感操纵人心。丹纳在《艺术哲学》说:“厌世的心理,幻象的倾向,经常的绝望,对温情的渴望,自然而然使人相信一种以世界为苦海,以生活为考验,以醉心上帝为无上幸福,以皈依上帝为首要义务的宗教。无穷的恐怖与无穷的希望,烈焰飞溅和万劫不复的地狱的描写,光明的天国与极乐世界的观念,对于受尽苦难或战战兢兢的心灵都是极好的养料。基督教在这样的基础上统治人心,启发艺术,利用艺术家。”{3}这是反对立像的基督教对于艺术的折中,更多的是艺术对宗教的妥协。

艺术本身应是独立的。黑格尔《美学》认为宗教利用艺术“使我们更好地感到宗教真理,或是用图像说明宗教真理以便想象”。他又说,“在这种情形下,艺术的确是在和它不同的一个部门服务”{4}。中外历史上艺术被利用的情况并不罕见。但艺术自觉也是一个发展过程。艺术谋求独立的发展走向自觉的趋势是不变的。虽然中世纪时艺术附属于宗教,但已打破原本艺术附属于自然(或理念等)的境况,“中世纪艺术家正是由于摆脱了模仿自然界这一束缚,获得了自由,他们才能传达出那种超自然的观念”。客观上在艺术的目的转化的过程之中,艺术在夹缝中谋得了独立发展的契机。

(2)个人利用宗教心理情感创造艺术

中世纪为何还能创作出伟大作品呢?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艺术家以个人利用宗教心理情感的方式,创造出了富有内在主体性的优秀作品。

以西方音乐史第一部常规复调弥撒套曲为例。在马肖作品中《圣母弥撒》是唯一具有严格宗教内容和仪式功能的。在最初的弥撒套曲中也只有这组完全由一人单独完成。其确立的弥撒套曲体裁对15世纪后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它的美感在于,此前同类宗教实用艺术中艺术家自我意识及作品观念均未衍生,弥撒仪式中的配乐完全是功能性的,没有保留作者名字的需要。作品并不反映作者特定条件时空下的主观意图及内心感受。而马肖在此曲中倾注的个人情感,才是让它变为美的艺术的重要因素。

朗斯教会记载的铭文表明,这曲子直接动机是为马肖自己与兄弟的永生之路奉献创作的,还有献给圣母、悼亡等宗教实用功能性。个人直接动机和宗教实用动机的结合,体现了个人心理结构和情感表现方式被归入基督教教义下的情感。它不是纯粹的个人感情,但也不完全是和所有人一致的公共情感,是一个优秀的个人化创作的作品。其中的圣母情结也不仅是抽象的宗教动机。“圣母无原罪论”把圣母抬到上帝的高度,超越人性成为了完整神性观念实体。马肖作品中这种崇拜是宗教基石,也是圣母观的体现,但同时也把崇拜之爱与骑士文学传统下对女性的渴慕结合起来,表现了宗教特征下的“纯洁的欲念”。

观念与特定时空环境产生的个人情感产生共鸣,马肖终身都是朗斯教会的神职人员,存在有把个人情感自觉投放入上帝圣光下的公共情感这样的倾向。但同时他也把自身对女性的情感与当时特定的“骑士文化”对女性的态度,与圣母崇拜结合,找到个人情感的真实性。个人情感借助于宗教观念,最后又以宗教形式呈现的伟大作品,完美地体现了艺术利用宗教并产生美的艺术的过程。

三、宗教与艺术之争趋势:艺术取代宗教

宗教与艺术处在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而两者发展都需依赖于相互妥协。两者大趋势是艺术取代宗教。

世上有不同的宗教,美却是大同的。有佛教照耀下走向独立的东方艺术,也有中世纪基督教打压情感导致的激烈反弹——文艺复兴。但人类追求的终极体验与心灵境界,却是艺术与宗教相通的情感体验,甚至在哲学、科学之中也有体现。爱因斯坦《科学的宗教精神》中说:“你很难在造诣较深的科学家中间找到一个没有自己的宗教感情的人。”{5}科学家一直都斥责“人格化的上帝这种教义……总是能够躲进科学知识尚未插足的一些领域”。这里说的“宗教情感”显然不是纯宗教信仰,而是对生命存在终极的、完美理想状态的膜拜,这种情感才真正照亮美。美的境界即诗化境界,即艺术境界,这种境界体现出的人之神性光辉、自由,也是一种宗教境界。

真正直达境界的,不是科学,不是宗教,而是美感。

{1}[英]E.H.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范景中译,广西美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157页。(文中有关该作引文皆出自此版本,故不再另注)

{2}{4}[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3}[法]丹纳:《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51页。

{5}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84页。

参考文献:

[1][英]E.H.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范景中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4.

[2][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60.

[4][德]费尔巴哈.宗教的本质[M].王太庆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

[5][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69.

[6][法]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51.

[7]伍维曦.圣母弥撒的情感内涵与中世纪晚期的圣母崇拜[J].音乐艺术,2009(3):81

[8]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84.

[9][德]黑格尔.美学(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作者:黄子桐,暨南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审美文化及书画艺术。

编辑:水涓E-mail:shuijuan3936@163.com

西方艺术教育史范文第2篇

当前我国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结合当前的学生知识需求、社会发展背景、人才培养现状、就业情况等,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具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从学生作为社会个体的角度来说,他们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对特殊艺术知识的追求与渴望等,尤其是希望能够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道德良好、知识丰富、人格健全的人。③高等院校是学生接受系统知识和培养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场所,在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和特定技能需求的同时,有责任提供其他方面的艺术知识。其次,各个高校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指定性要求与规定,比如《全国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高校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指标》等,对于素质教育目标、艺术教育内容、学科规划架构、评估标准、体系与模式的具体规定,不仅内容系统而丰富,同时涉及的问题也非常宽泛,而且具有一定的指导性、系统性与权威性特征,是高校进行艺术素养教学活动必须遵循的重要标准。再次,高校艺术素质教育还必须满足社会工作岗位对特殊专业人才综合素养的需求标准。有人曾说:21世纪的国民产业发展与突破将集中体现在各个行业人才综合艺术水平的提升与发展方面。只有培养出既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术水平,同时又具有全面艺术修养的人才,才能实现社会产业的不断革新与升级,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与国民经济的提升。从某种程度上说,除了对社会发展具有极大促进作用外,这也是高校增强竞争力,体现办学特色,增加就业,提高知名度与影响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对于社会工作岗位人才需要的满足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又一重要目标。最后,高校艺术素质教育还必须满足社会快速发展与不同个体间和谐共存的目标。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当前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使人们深刻地意识到,如果缺乏相应的学习能力,特别是对新环境的快速适应能力,将会很快被淘汰。而且从群体构成的角度来说,社会是由不同个体所构成的一个团体组织,它的有序运行,一方面需要人们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另一方面也需要人们的奉献精神,互帮互助才能长久共存。事实上,这种目标的实现除了依靠社会法律规范之外,更需要高校的知识感化与道德熏陶作用,特别是通过艺术素质教育,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情操,提高人文修养,使他们自觉遵循社会规范,履行奉献精神,增强集体责任感和个人荣誉意识。因此,满足社会环境变化与不同个体间长久共存也是诸多院校艺术素质教育需要考虑的重要目标之一。

当前我国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大部分院校艺术素质教育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间缺乏有效的关联众所周知,部分学科之间存在极大的关联性,比如外国文学史与中国文学史、艺术设计与艺术欣赏、摄影艺术与广播电视编辑等。在课程安排上如果能够进行合理搭配,不仅可以极大地节省教学资源,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质量。然而,当前一些高校对于艺术素养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仅仅是为了设置课程而设置课程。既未对科目间的合理搭配进行深入研究,统筹规划;又没有对特定专业学生选修内容做具体规定,导致选修科目相互孤立,课程结构松散,缺乏整合教学效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艺术素质教育所发挥的整体作用。

(二)教学内容不合理,教学目标不明确正如上文所说,当前各个高校都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开设了艺术素质教育的相关课程。然而,却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不合理与教学目标不明确的问题。一方面,一些高校存在着“压缩”使用艺术院校教材的情况,没有符合自身学生特点的教材内容。另一方面,在教学目标上,有些教师认为艺术素质教育作为选修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甚至认为是为学生挣得学分而设的,当成一个流程来做,因此,在内容安排上局部化、随意化、片段化的现象比较严重。

(三)缺乏合理的评估模式首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由于课时比较少而教学内容又比较多,教师面对的是数量庞大的来自各个专业的学生,因此,在短短的一个学期之内,各个高校很难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内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行有效评估与衡量。其次,这些课程是以选修的形式出现的,最终考核方式是要求学生提交一至两篇论文或者是作品,这也很难对学生的真实学习效果进行衡量,这极大地影响了艺术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健康发展。(四)学生对艺术素质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由于课程间缺乏协调效应,重复教学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且从文学、艺术学院引进的教师缺乏正确的教学态度与内容安排,以及学校缺乏严格、科学的学习考核方式,最终导致很多学生轻视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仅仅将其视为获取学分的一个手段,因此,很多选修课只有寥寥数人在专心听课,甚至很多人都不去,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

对我国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我国高校艺术素质教育要想健康发展,发挥其应有的文化、艺术、思想、道德教育功能,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一)相关政府部门加大考核力度2010年1月,河南省教育厅网站公布了河南省69所大专院校的艺术素质教育的考核结果,其中有50所学校进入了一、二、三类行列。这种行政考核方式既可以提升院校领导对艺术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而且对于优秀院校的宣传,也为其他诸多学校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他们可以以此为目标,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革。而且,在强大的评估指标作用下,各个学校也会不断地加大对艺术素质教育的投入,主动进行教学改革。

(二)建立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研究与管理机构事实上,一门学科要想真正得到重视,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就必须有专门的研究与管理机构。从宏观的角度来说,目前已经成立了省、市一级的艺术素质教育管理委员会,但各个高校内部的艺术素质教育研究与管理机构尚不健全,甚至很多学校都不存在。④针对这种情况,各个高校建立艺术素质教育研究与管理机构迫在眉睫。该机构一方面要研究艺术素质教育学科间的特点,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合理安排与搭配;另一方面要能够规划、组织、评估、督促并定期检查各门课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与教学效果,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专业艺术教育和中小学艺术素质教育不同,高等院校艺术素质教育面对的是一群文化层次较高,具有较强分析判断能力,参与意识与自我意识较强的大学生群体。因此,其师资队伍必须是高素质、高水平的。也就是说,他们集教学与指导艺术实践于一体,不仅具有正确的审美观,较高的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表现美的能力,而且还要有广博的知识和道德修养,从而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

西方艺术教育史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 课堂讲授型 网上学习型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既作为意识,又作为内容、方法和手段,融于课程和课堂教学的理论、实践与结果。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使得知识不再以单一的文本形式来传递,而是融入了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媒体,知识内容的丰富与传递形式的多样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其整合的目的是促进师生信息意识的树立;促进课程及课堂内容结构的变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新型教学模式的建立。在促进这些变革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和教师主导行为表现的变化。

一、应用多媒体,促进课堂整合

首先,整合的核心便是融,不论什么样的教学环境,只要具有整合的意识,掌握整合的方法,就能够通过整合发挥将各个不同的教学要素融为一个整体的作用。我们知道整合的实质是学习方式的变革。当今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结果,不仅适用教师的“教”,更要考虑适应学生的“学”,整合的学习就是我们对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探究。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培养。

我在教学三年级语文教学中,采用Flash课件(单机版)辅助进行单机教学,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运用、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学生学习,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积极进行自主、合作学习,运用旧知、掌握新知,为后面的句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在多媒体学习环境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新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

1.导入运用动画,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氛围。采用激趣导入法,首先运用歌曲,引入新课,使学生在亲切、优美的Flash动画歌曲中愉快地投入学习。

2.学习过程中强化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学生快乐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新授环节,采用观察学习法,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加深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学生通过听、看、观察,加深印象与理解,掌握知识,突破重点,分解难点。本节课训练性、操作性较强,使学生达到巩固、升华已有知识,灵活运用语言的目的。我运用课件段落学习模块,把图片、声音、动画有机结合起来,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3.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采用合作交流法。指导学生观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动画课件,通过观察、思考,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通过组员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帮助,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知识,突破、分解重难点,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同时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发展了友谊,增强了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

通过实例看出: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不仅可以助教还可以助学,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课堂教学规律而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其宗旨是通过在各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为学生发展创造快乐空间,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促进课堂教学整合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在运用网络优势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学生在教师指导与支持下,以科学研究的方法探索问题的学习过程。

1.利用网络课件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突出重点、分解难点。

2.留下疑问,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脑海里总是涌现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单凭老师的口头讲解很难得到满意的答复。怎么办呢?通过网上交流讨论面向全体学生:一方面激发学生继续使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另一方面培养他们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3.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知识不仅仅可以从课堂上获取,利用现代技术也能得到各方面的知识。拓展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获取知识的能力。

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有效地进行整合,不仅是一个教师信息技能的体现,更是一个教师敬业尽心的体现。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要在自己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实现网上资源与教材内容的最佳整合,优化教学内容结构,打动学生的向往之心。明确目标、任务、基本要求,创设问题情境,起动学生的探究之心。在实践过程中,只有尊重教育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自身规律,把握好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方法与实践,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真正达到整合的目的。

参考文献

西方艺术教育史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十八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意见》,积极配合校学工处开展好以“倡导主流校园文化,创设和谐文明校园”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丰富大学文化生活,强化我系学生的专业特长,选拔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学前教育系特制订第十八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方案,具体安排如下:

一、 活动内容及参赛对象:

1、 纪念一二·九歌咏比赛(承办全校比赛,详见活动通知)

2、 群舞比赛(音舞系承办,学前系08、09、10级各班自愿报名参加)

3、 服装设计比赛(美术系承办,学前系各班自愿报名参加)

4、 双语剧比赛(外语系承办,学前系各班自愿报名参加)

5、 课本剧比赛(基础部承办,学前系各班自愿报名参加)

6、 校园之星比赛参赛对象(学前教育系全体学生,根据特长自愿报名)

7、 10级免费男师范生专业汇报(全体10级免费男师范生)

二、 比赛内容及要求

1.纪念一二·九歌咏比赛

曲目:以弘扬爱国主义为主题,各班准备一首思想健康、积极向上的歌曲。

人数:全体同学

要求:指挥由班内同学担任,伴奏可由本班或高年级同学担任,服装规范统一。

指导老师:音舞系老师

学生负责人: 08级学前1班 时甜  09级学前4班  李芳

             10级学前11班 李刘熙典 10级学前6班  常鑫

2、群舞比赛

内容:以中国民族舞蹈为主要内容,体现思想性和艺术性、专业性。

人数:每个舞蹈参加人数为6人以上

指导老师:音舞系老师

学生负责人: 09级学前1班  经紫薇  10级学前7班  秦佩如

3、服装设计比赛

要求:作品数量不限。服装设计模特由本班同学担任,作品原材料自定(旧衣服,布料,报纸,塑料等均可)每班作品必须是创意服装,但不可过透过露,各班服装展示时间不超过6分钟,可带有解说词。

指导老师:美术系老师

学生负责人:08级学前5班  李凯莉  10级学前2班  王晨龙

4、双语剧、课本剧比赛要求另行通知

双语剧学生负责人:09级学前4班 蒋雨伶   10级学前8班 刘婉

课本剧学生负责人:09级学前5班  陈思    10级学前4班 李旭

5、校园之星比赛

(1)舞蹈之星

形式: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均可。各班限报1个。

指导老师:音舞系老师

学生负责人:09级学前1班 任昱蓉   10级学前5班  袁晨

(2)歌唱之星

形式:可为独唱、对唱、小组合(三人以内)等形式,通俗,民族,美声,戏曲等均可。内容健康向上,各班限报2个

指导老师:音舞系老师

学生负责人:08级学前5班 陈虹宇   10级学前12班 秦娜

(3)器乐之星

形式:可为器乐独奏或协奏,曲目时间不超过5分钟,参赛乐器自备(钢琴除外)。

指导老师:音舞系老师

学生负责人:08级学前4班 陈培  10级学前2班  陈前程

(4)绘画之星

内容:作品题材,形式自定。  

形式:公益广告、招贴画、手绘、电脑设计等形式均可

指导老师:美术系老师

学生负责人:08级学前3班  毕悦   10级学前12班  郑思甜  

(5)书法之星

要求:软、硬笔均可,每人作品两篇以内

评比办法:软、硬笔分别设奖

指导老师:美术系老师

学生负责人:08级学前1班 郑青   10级学前2班 王诗柔

(6)幼儿故事大王

要求:健康、有趣的幼儿故事。各班限报2个。

指导老师:基础部语文组老师

学生负责人:08级学前2班  蒋小红  10级学前7班  王涵

3、10级免费男师范生专业汇报

(1)美术、书法作品展:

要求:结合专业特色,每位免费男生完成一幅美术或书法作品,以班级为单位展出,每班至少出两块展板,也可以是展板和手工作品展区。

指导老师:美术系老师

学生负责人:10级学前6班  秦佩如    10级学前12班  郑思甜    

(2)免费男生专业汇报专场演出

要求:免费男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也可跨班进行自由组合,在舞蹈、声乐、器乐等方面进行专业展示。群舞每班至少1个,同时可以兼报独舞或双人、三人舞。声乐每班至少2个,器乐每班至少2个,跨班自行组合的节目不算班级节目。

指导教师:音舞系教师

学生负责人:10级学前11班 李刘熙典   10级学前6班  常鑫

四、比赛时间安排(未涉及项目另行通知)

比赛时间

比赛内容

参赛班级

地点

负责人

12月1日

大合唱初赛

全校各班

各班教室

音舞系老师

12月6日七、八节

幼儿故事大王预赛

 

 

碧螺校区二楼阶梯教室

王辉、语文组老师

12月8日七、八节

大合唱决赛

A、B组

校演播厅

刘祥海、陈繁、李海芸、音舞系老师

 

12月9日七、八节

 

大合唱决赛

C、D、E组

 

校演播厅

刘祥海、陈繁、李海芸、音舞系老师

12月13日七、八节

幼儿故事大王决赛

 

碧螺校区二楼阶梯教室

王辉、语文组老师

12月13、20日七、八节

舞蹈之星初赛、决赛

 

碧螺校区舞蹈房

 

李海芸、音舞系老师

12月14日、20日七、八节

歌唱之星初赛、决赛

 

碧螺校区二楼阶梯教室

陈繁、音舞系老师

12月15日、20日七、八节

器乐之星初赛、决赛

 

碧螺校区音乐教室

魏立、音舞系老师

12月22日七、八节

艺术之星展演

 

洞山校区演播厅

陈繁、李海芸、音舞系老师

12月23日

美术书法作品比赛

 

 

美术系老师

12月29日七、八节

免费男师范生美术书法作品展、专业汇报演出

 

洞山校区演播厅

刘祥海、陈繁、李海芸

西方艺术教育史范文第5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 教学方法 分析 改革

一、实验与分析教学方法的背景与意义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北美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基于系统科学分析与实验的设计课程体系。如国外学者奥姆斯特丹提出必须从城市生活的特性展开调查;麦克哈格将“千层饼”分析图模式引入设计教学中;英属哥伦比亚教授patrick condon在设计学院开设场地分析与方法论课程等。

国内许多专家和学者在大量环境设计实践的过程中,也将实验与分析教学方法引入到设计课程中。如北京大学俞孔坚一直致力于将哈佛大学系统的设计课程引入国内教学体系中,重视环境数据的采集和场所多层次多角度分析方法;刘滨谊提出景观空间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的景观三元教学体系,将大众行为习惯的调查研究作为景观环境设计的基础。

当前,大多数设计专业院校往往重视设计形式与表达手法以及图纸的绚丽多彩,但往往忽视了对设计过程的调查分析试验,导致作品流于形式,无法解决环境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而北美设计教育体系中更重视分析过程,设计作品的目的是分析和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并且用于实践,从而使毕业生能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学生将从系统的分析课程中掌握专业技能,并且学习分析运用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如尺度、软景、空间、照明、心理满足等处理手法。此教学方法改革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和意义归纳如下:1.促使学生从设计之初就开始调查场地周边功能关系、文化民俗和其他影响设计的因素,从而根据调查研究报告来进行分析,对设计的主次、空间、功能和形态进行客观的排列和组织,避免设计脱离现实凭空想象的问题。2.借鉴北美设计院校课程团队分组与分工协作模式,成员以5人左右为一组,在老师的讨论中选取规定区域中的某一场地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在分析课程中需要学生通过文字、表格、草图多种方式阐述观点,其必须拟定完整的项目实施框架,团队各成员分工合作才能完成这一设计思路表达的综合课程,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工作框架和团队合作能力。3.帮助学生从设计实践领域掌握全面的知识结构,从主观审美到客观量化科学分析的交互设计体系。在此过程中加强与国内外教师、多学科背景教师与同学的紧密协作,形成多学科、多层次的设计学科专业教学实施团队,并且让学生的课程作业更加多元化与国际化,成为建立创新团队与参加国际学生竞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方法改革内容

实验与分析教学方法作为一种课程体系,涉及设计学科的多门课程,需要拟定方法论教学大纲,对课程内容和授课形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基于实验与分析方法的教学大纲改革

研究制定系统的实验与分析方法论教学大纲,对环境艺术设计系现有的历史理论课程和不同尺度设计课程进行补充与完善。系统设计实验与分析课程教学框架,将场地人文特征、地质地貌、植被材料、交通功能、艺术风格等多层面的科学调查与分析方法细化,设计不同课程的调查表格与评价标准,对不同层面的数据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分析方法,并将其作为教学大纲的主体框架。

(二)教材案例的革新与优化

革新分析方法论教材与引入国际经典设计分析案例。借鉴北美课程中经典设计案例与学生课程作业,开发从别墅庭院、屋顶花园、办公中庭等小尺度设计到城市街道绿化、城市公园广场、街区景观、滨水景观等大规模场景的调查实验与分析课件。设计分析案例来源于两部分:其一为国内外经典景观设计实践,调查分析从设计代表流派、设计方案表达到后期使用评估;其二为国内外竞赛与会议中的创新思维与材料技术课题,让学生在分析过程中紧跟本行业动态,系统掌握不同尺度设计的数据调查方法与分析方法,并将其作为后期设计方案中的基础数据,让设计成果客观反映实际问题并且具有可实施性。

(三)多元化教学模式

破“授与学”的传统教育模式,建立多元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公众调查、设计反馈、团队讨论、小组汇报中,有效地发挥其能动性与积极性。设计学科专业的特征要求学生既有绘图与设计能力,又能够表达设计与沟通设计,因此,多元化教学模式能锻炼学生作为一个设计师的能力,而不仅是绘图员和美术师。

三、教学方法改革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采取的主要方法

实验与分析课程涉及大量数据收集、实地考察和文献查阅,必须将艺术设计的主观感性教学方式进行客观量化分析,势必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产生一定的矛盾。需要解决以下三个主要问题。首先,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运用科学方法处理实际设计案例。其次,引入案例分析教学,选择国际上经过poe后期评估的经典案例与行业最新研究动态,讲授设计与评价体系全过程。最后,解决现有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引入北美高校设计类实地数据调查、工作室教学、创新团队梯队合作、学生向政府与公众汇报交流的多元化授课方式。

教学方法改革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路线。第一,采用对比试验的方法,将北美设计学科框架下的实验与分析教学方法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应用于本科部分设计课程与原理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并把教师的科研成果与实际教学相结合,8个教学周后,将实施此种教学理念的授课班级与传统教学方式班级进行比较,总结和评价实验与分析教学方法的授课效果。第二,坚持以国际交流竞赛与产学研合作为目标,以中青年教师创新团队建设为主导,以理论和设计课程多元化教学为实施平台,创建传帮带良性循环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张祖刚.世界园林发展概论——走向自然的世界园林史图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