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幼儿 数学 逻辑思维 启蒙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128-02
数学本身是一门创造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习数学就是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的联系过程,而幼儿阶段孩子的思维能力还未激发,三到四岁是幼儿从直接行动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五到六岁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教师对幼儿进行数学启蒙对于幼儿的逻辑思维潜能的挖掘有着重要意义。幼儿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是幼儿对数的概念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一定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训练,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幼儿识别大小、多少、形状、颜色等,这些学习对于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有一定作用。而幼儿学习数学不在于简单的数数和计算,而是在数学活动中获取一种思维方式,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方法。总之,抓住幼儿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通过教师的因势利导,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更好的培养。
首先,幼儿教师要更新数学教学观念。教师应明确幼儿的数学活动是一种准备性的学习,是让幼儿初步建立数概念、形成逻辑思维循序渐进的过程。幼儿时期正是人认知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幼儿数学思维异常活跃,教师通过一定手段来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创造性等。同时,幼儿时期的数学教育与小学数学有本质的区别,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数学教育观念,转变重视逻辑思维能力、重计算,轻视创新、实践的教学倾向,而应该在幼儿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重视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尤其是幼儿的创造力,让幼儿从小形成具有发散性和创造性的逻辑思维。例如,明明数积木,教师给了明明三块积木,说道:"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些积木,好不好?来1-2-3",明明很认真的跟着老师一起数"1-2-3","那我们一共有几块积木呢?"明明茫然地看着老师,摇了摇头。老师随之说"我们刚才不是数过了吗?现在你自己来数一数"!"1-2-3","一共有几块积木"?"不知道"这一教学案例就说明教师对幼儿的数学教学不是简单的数数,而是要培养学生一定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数学教学观念必须更新。
其次,在游戏教学中培养幼儿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游戏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活动,游戏也是幼儿阶段主要采用的教学方式,不断是幼儿语言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等,都可以通过游戏来对幼儿进行知识的引导,而数学教学也是如此。由于幼儿所处的阶段好玩、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因此教师就要利用幼儿的这些特点来创新教学方式,在游戏中进行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很有必要。《幼儿园工作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教师要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游戏中感知量的多少、方位、时间和空间等。如果教师只是采用说教式来让学生练习数学题,一方面幼儿会对数学产生厌倦情绪,另一方面幼儿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也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因此,教师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将游戏与教学相联系,游戏中蕴含数学逻辑,数学逻辑促成游戏的进行,从而实现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看谁最快能够用自己的方法测量桌子的长短,看桌子有几个铅笔长,文具盒有几个橡皮宽等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小游戏确蕴藏着深奥的数学逻辑,幼儿在游戏中使用不同的工具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这也是数学的奥妙所在。
最后,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幼儿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幼儿期的孩子对生活充满好奇、兴趣、探求欲,他们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尝试,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索也是儿童的显著特点,同时,数学也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因此,教师就需要根据幼儿本身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将生活情境与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幼儿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进行",把生活情境引入课堂,通过模拟再现生活情境的方式,让幼儿重新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让他们充分展现自我,教师通过巧妙的引导来实现潜移默化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幼儿在更加真实、快乐、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并形成幼儿自身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对幼儿进行了基础的大小、多少、形状、颜色等认知的培养后,教师可以组织一次生活购物活动,"大家一起去购物"中,教师扮演收银员,两个幼儿扮演爸爸妈妈,一个幼儿扮演宝宝丁丁,全家一起去超市购物,丁丁去超市拿了很多东西,有香蕉、橘子、橡皮、铅笔、牛奶、饼干等等,然后去结账,其他幼儿一起观察,最后,教师向幼儿提问,丁丁都买了什么?哪些是圆形的?哪些是长方形的?你最喜欢那个颜色?哪些是水果?哪些是文具?等等类似这样的问题,通过购买的东西让幼儿对事物进行感知,并通过自身的认知能力对事物进行分类,这就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幼儿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除此之外,家长在幼儿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家长要重视幼儿抽象思维的培养,不要局限于简单的数学计算;同样,家长通过生活中常做的亲子游戏来有目的的对幼儿进行数学概念和知识的引导,为孩子日后实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幼儿;游戏活动; 培养;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414-02
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普及程度,教育质量是整个基础教育的基础,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时期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形成的关键期。但幼儿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不尽人意。本文以游戏活动为契机谈谈如何培养幼儿思维能力。
《幼儿园学前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民间游戏是在民间广为流传,源于表现人民群众劳动、生活的缩影,不但符合孩子们好动、好学、好模仿、好游戏的心理,而且易懂、易会,能促进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发展,游戏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有着极端重要性。
1.幼儿期是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由于身心发育尚未完善,对各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弱。因此,锻炼幼儿健康的体魄,为他们奠定良好的体质基础,不仅关系到他们现在的健康成长,还会对他们一生的健康产生持续的影响。
1.1民间游戏多种多样,对幼儿身体的发展也是多样性的。奔跑、跳跃类游戏活动强度较大,活动中能增加心肌收缩力,加速血液循环,促进幼儿心血管的发育,增强幼儿各器官的机能。例如:"三个字""跳皮筋"、"跳房"、"翻绳"、"抓石子儿"等游戏可以促进幼儿手部小肌肉群的发育和手眼协调能力。
1.2幼儿的身体得到了和谐健康的发展,体质也就随之增强。任何活动都会消耗体能,同样,游戏的开展,也消耗了幼儿的体能,活动后,幼儿的食欲会大大增加,吃起饭来甭提有多香了。俗话说:"吃得香、睡得着,长得壮。
1.3民间游戏活动大多是在室外进行,这样就增加了幼儿感受阳光、呼吸新鲜空气的机会。阳光中的紫外线、有杀菌的作用,新鲜空气中的负氧离子,能够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幼儿呼吸系统的功能,提高免疫力。
2.利用民间游戏的角色、规则、动作,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合作能力的发展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它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之一,是社会中一种新型人际关系的体现。体验人与人相互交往,合作的重要和快乐,是幼儿身心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3.利用民间游戏,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幼儿在游戏中相互交往让他们逐渐懂得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丑恶的。这就发展了幼儿辨别是非,正确评价自我及他人的能力。
3.1教师辅助幼儿学会分配角色。由于幼儿个性有差异,有的孩子会表现出任性、霸道等行为。教师要及时辅助幼儿合理协商分配角色,让他们逐渐克服不良习惯及脾气。
3.2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中心。游戏的规则可以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中心,向社会合作发展。例如:游戏"猫捉老鼠",它的规则是,幼儿一边念儿歌"老鼠"一边一个一个从"老鼠洞"下钻过,一直念到"腊月初一"时,"猫"才可以捉"老鼠"。游戏的兴趣使幼儿愉快的服从游戏规则,约束自己。
4.利用民间游戏,培养幼儿思维能力
幼儿期的孩子已经蕴藏着一定的创造潜力,但这种创造潜力具有不稳定性,可塑性强的特点。因此利用他们的可塑性,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使他们处于萌芽状态的创造力得到发展,这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过程中是尤为重要的。
4.1根据场地、活动区角,按照幼儿的年龄,依据游戏内容,布置有趣的场地。在这么一个小小的区域中,孩子们的想象和创造都是不同的,在游戏和情节的不断完善丰富中,孩子的机体得到了锻炼,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发展。
4.2教师为幼儿提供材料,促进幼儿思维进一步提高。例如:在游戏"过家家"中,教师可为幼儿提供一些纸箱、布头、毛线等废旧材料,让幼儿进行选择利用,从而孩子们会在不断的创造活动中,大大增加了想象性、合作性、装扮性,提高了游戏的层次。
4.3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利用民间游戏,激发幼儿兴趣,使幼儿在玩儿中学,寓教于乐。由此,在上述一系列的综合活动中,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明显提高,其创造力、想象力及交往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不断尝试并获得成功的同时,其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
总之,幼儿时期是具有巨大潜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想为儿童的幸福和未来发展打下基础,就必须在这个时期为其提供充分的保护、照顾和激发,通过民间游戏促进幼儿促进幼儿身体、动作的发展,给幼儿健康的体魄,促进身心全面发展。而对于那些存在偏小学化现象,为了迎合家长将教学任务设置读、写、算,让幼儿从5岁孩子开始拿着小铅笔写字,算题,到了大班更是做习题,写字,几乎接近一年级的课程,放弃了真正意义上的学前教育,离幼儿教育愈来愈远,而导致幼儿园形成"填鸭式教学""小学化""学科化"现象,定然会阻碍幼儿园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幼儿;学前教育;美术;创造性思维
我国的幼儿美术教育伴随幼教的改革而逐渐深入,由初始的主动艺术表现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传授向逐渐侧重审美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培养转变,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培养仍以技能培养为主。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应该放在首位的是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不只是注重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最大限度地为幼儿提供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使其大胆地表现自己内心的想法,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不一味地依靠简单的范例进行知识的讲授,而
应运用发现、引导、辩论等方法,重点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美术活动的前提是将创造性融入其中,勤于观察、勤于思考是其基础,想象是其核心,情感是其魂魄,技能是其手段,应将此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幼儿美术教育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进行阐述。
美术教学中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案如下:
一、提高幼儿创新能力
想象是人们把头脑中原有的表象经过加工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任何创新的开始都是以想象为起点,通过对原始材料改造加工,以假设开始,这是创新活动的起点。想象是创造梦想的翅膀,创造的开始。想象时刻存在,没有什么不可想象,想象不受时间、地域以及空间的影响,可以激发人们对未来的遐想,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幼儿时期更是人们想象力最为丰富、更具有创新意识的时期,幼儿天真可爱、纯真无暇、其独特的想法总是可以给人以启迪。可以说,每个幼儿天生都是神奇的想象家。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幼儿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各种条件,对幼儿的自由思考多多鼓励,引导幼儿将已有的事物进行重新组织、变形、夸张等,进而激发幼儿的想象,挖掘幼儿天真的想法,将幼儿的创造空间拓展。
二、激发幼儿创造热情
幼儿在学习期间最基本的活动是游戏。游戏不仅是幼儿的天性,还是幼儿学习的开始,更是创造的基础。在进行游戏过程中,幼儿始终处于积极配合的状态下,心情愉快,反应迅速、想象力丰富。这不仅可以很好地激发幼儿的创造兴趣,还可以培养幼儿的探索活动,更可以帮助其培养自信、勇敢、坚定的信念。所以,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幼儿教师可以依托游戏这种教育活动形式,
让每个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探索需要,自己选择游戏活动主题,让幼儿在自主选择游戏材料的基础上,以愉快的心情投入到游戏当中,使幼儿在生动的游戏内容下对美术创造产生欲望,焕发幼儿的创作灵感,引发幼儿对美的渴望,在大胆想象及自由思考中,使其想象得以升华。通过游戏这种教学方式,变“灌输式”教学为“创造式”教育活动,将“仿效”变为“创造”,让幼儿在写写画画、剪剪贴贴、涂涂抹抹的游戏过程中,不受拘束地进行美术活动,促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萌芽,提升幼儿对美术的创作热
情,让幼儿在自由自在的环境下成长为具有丰富想象力、创新力的一代新人。
三、指引幼儿创造灵感
幼儿教育活动与普通的灌输理论学科不同,它主要依靠对思想的启迪以及对情感的激励来焕发幼儿的创造力,古语常说:能
够感化人心的事物,没有比情先的。因此,幼儿美术教育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情感投入,强烈的情感体验是幼儿美术创造动力的源泉。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加强幼儿的情感教育,对激发幼儿的创造灵感,启发幼儿的创新思维,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幼师需以满足幼儿的情感表达为目的,了解幼儿情感,为其打造充满感彩的唯美环境并利用教育情境中的情感因素,以情境激发幼儿情感。通过情感的引导,使幼儿可以亲身体验和感受其审美特征,促使幼儿对美术创作及情感活动形成情感共鸣,诱导其通过不同的色彩、图案等符号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感受,尽情诠释喜怒哀乐,倾吐内心情感。例如,在美术活动过程中通过老人的哭诉,给幼儿一种同情、怜爱的情感感受,让幼儿发自内心的想着怎么可以帮助老人,继而把想象的情境画面用画笔描述出来。这样不但使幼儿的内心情感表达得以满足,尤为重要的是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丰富幼儿表象认知
何谓表象?表象是当事物并没有出现在面前,人们的头脑中却呈现出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形象。而想象的材料正是来源于表象,想象的过程是指人脑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的新的形
象。研究表明,十岁以前的儿童都有着绘画的共有潜能,在幼儿时期一般都会热爱画画,在生活中更可以常常看到拿着粉笔之类的东西在地上、纸上、墙上涂涂画画,但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些孩子画出的东西有着特别丰富的想象力,有的孩子则会略逊一筹。究其原因,除受自身智商影响外,更为主要的是头脑中没有表象的形成。有了表象,人才会具有复杂的心理活动,才能进行思考。因此,我们要经常给儿童多一些接近大自然的机会,使其亲自参与户外活动。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访问、夏令营、春游等活动丰富儿童的户外生活。在这些丰富的户外活动中使儿童积累更多更丰厚的表象,为儿童形成丰富的想象提供良好的素材。
五、积极评价幼儿成果
幼儿美术属于“无错误的科学”,因此,幼儿教师必须改变“结果”之上的观念,将“过程”放在首要地位,坚持幼儿美术表现没有正确及错误的概念,给予他们充分的认可,以积极宽容的心态对美术作品给予评价。在对作品的评价过程中,幼儿教师要改变评价的单一性,彻底摒弃类似“与时代不相符”等这样的评价;注重多元化的评价形式及方法。无论幼儿的美术作品是“精致”或是“平淡”,都应从不同的角度给予积极的评价,以多表扬、多鼓励为主,尤其是对于那些平时自信心不足且表现差的幼儿更应以表扬鼓励为主,切忌用对待成人的眼光进行简单机械的评价。应本着人文主义关怀的原则,对幼儿美术作品进行肯定,努力发掘幼儿的优点,欣赏每一名幼儿,重视幼儿的幻想及创新意识,进行激励性评价,赞赏每名幼儿对美术作品付出的努力,欣赏每名幼儿的优点及长处,赞赏每名幼儿对权威的挑战和超越,给幼儿以成功的信心和勇气,让他们抱着这样的心态进行创作,获得强烈的自我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诱发其无穷的创造力。
学前期的每个幼儿都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幻想,对于一个充满大量幻想的年龄段,创新教育必须要从好奇心重、幻想多的幼儿时期抓起。但不可忽视的是,幼儿的创新活动有十分明显的盲目性及自发性,这就需要学院幼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如同一棵棵树苗,需要园丁的辛勤呵护培育。而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好比一块肥沃的土壤,可以为幼儿提供充分展示自己个性、表现其创造性的平台,幼儿将在这片广阔的土壤中吸收养分并自由自在地茁壮成长。所以,幼儿教师应该给幼儿创造更多的机会,创设更加丰富多彩的美术教学环境,开展生动有趣的美术教学活动,重点培养幼儿敢于创造、勤于创新、勤于探索的优良品质。力争达到以创新为目的,以美育为超越,以情感为桥梁,以探寻为手段,不断激发幼儿的创新潜力,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最大限度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将潜力转化为能力,继而提升为创新能力。对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创新素质及能力的提高既是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国家繁荣兴旺的需要。要在深刻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的基础上,树立以幼儿为本的创新型教育价值观,以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作为介入点,在不断发现美、追求美、赞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塑造幼儿的创新人格,为幼儿未来成为一个富有审美观、创新观的人才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卢永平.基于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J].教育科学论坛,2009.
幼儿园进行创新教育的途径是十分多样的,而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其操作性、自主性、象征性、愉悦性为幼儿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可创性,为此,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依据我园的课程特点,我们尝试在游戏活动中进行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其中尤以区角活动为首选基地,即通过幼儿的观察、操作、思维、讨论等实践活动,让幼儿在自主活动、主动参与的基础上,萌发创新意识,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让幼儿教育从“听、接受”转变到“听、观察、操作、思考、创新”的层面。几年来,我们充分发挥活动区的优势,科学地创设和组织活动区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发展,取得很好的成效,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制定活动计划的三种有效方法。
(1)理解主题目标,首先根据《纲要》的指导,教师先设定大目标,再根据每一个具体的活动内容来制定具体的目标,也就是在本次活动中要达到的具体目的,比如:教育的大目标是促进幼儿眼、手协调动作的发展,在本次活动中的具体目的则是让幼儿通过粘贴这个游戏来做联系,而下一次活动则是让幼儿通过编织来达到同样的练习目的。
(2)我们教师在平时尽力去探索与发现本班幼儿的能力、水平、喜好和习惯,使活动作到有的放矢。计划的第一项就是写出与新的活动内容有关的本班幼儿现有发展水平,这既包括了幼儿发展的一般水平,也包括幼儿过去的活动经验,还包括个别孩子的特别能力和需要……教师可根据幼儿的需要,为下一个区角活动要达到的“接近发展区”设置基线。
(3)组织活动方法的灵活性是计划中最能够显示教师创造性的一个部分,也是教师实施综合性活动的最佳时机,如讲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培养起语言能力、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他可以围绕同一个故事,选择讲故事、放录象、角色游戏、看图说话、图片、排序、音乐故事表演。让幼儿给故事改结尾或用同样的故事结构来编故事,也可粘贴作品,听故事绘画等许多不同的方法来活动,这样做既能达到活动的目标,使活动过程有趣,同时还培养了幼儿不同发展领域里的能力与兴趣,
(4)对活动效果的评析:一个区域计划成功与否,需要通过及时评价与反馈来衡量。如果活动目的与目标都很明确,对活动效果的评析就能“水到渠成”。那么,区角活动的主要目的应该是让幼儿动手中实现“同化”的过程,换句话说,区角活动是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练习机会,让他们在操作中举一反三,实现知识的迁移,当然,孩子也能通过顿悟来发现新的概念,出现“顺序”,但这种发现需教师进一步的引导才能达到高一级的认知水平,所以在活动实践中,经常地把区角活动定位为鼓励“同化”的学习过程。
一、区角活动计划的制定
区角活动以其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成为幼儿在园所喜欢的活动形式和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的选择、计划活动,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那么在区域活动中,如何帮助幼儿制定出有效的活动计划,并让幼儿在活动中得到最大发展。
二、创设区域环境,培养幼儿的创造兴趣
兴趣是促进幼儿产生活动动力的主要因素,是培养幼儿创造行为的首要前提,幼儿只有对所见、所闻、所感、所学的东西感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各种认识、操作活动中,因而良好的环境对激发幼儿的创造兴趣显得非常重要,我们教师一方面注重为幼儿创设民主、宽松的心理环境,扶植幼儿创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着力创设区角环境,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兴趣,从而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首先时间的保证和组织形式上的真正宽松,区角活动是一种小范围的活动,幼儿在活动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角区、材料,决定操作次数,在独立活动中主动地感知和思考,建立自己表象的概念,并通过语言、动作、图画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时间和组织形式上的自主性,是为幼儿建立有利于创造活动心理环境的首要条件。我们大班从周一至周五,每天保证2小时的区域活动时间,大班下学期,组织形式上以个人进入为准,并注重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也强调自由选择。
三、活动区的组织与指导
幼儿期是各种思维能力形成的时期,这些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根植于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中,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数学教学来说,不能仅仅停留在“教会”的层面,还要锻炼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创设特定的游戏活动来进行启发培养,为幼儿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各种行为中,模仿是重要的形式,但是作为教师,应该倾向于培养幼儿表达自己思维的勇气,对不同于其他幼儿的想法予以肯定,培养和保护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游戏这个载体,让幼儿在相对轻松地本文由收集整理活动中,完成教师特定的教学任务,达到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
一、利用游戏激发幼儿的数学兴趣
任何事情,兴趣都是其发展的原动力。幼儿只有对数学感兴趣,才能长时间的专注于数学的学习,才能主动积极的进行探索、研究。在小班学习认识和理解数字时,我采用了“开火车”的游戏,在上课一开始,我问小朋友:“见过火车吗?”小朋友都说见过。我进一步问“火车司机叔叔本领好大,那么长的火车,呜呜的开着跑,小朋友们想不想开火车呢?”这时候激起了幼儿极大地参与热情,教师再说“我们小朋友年龄小,不能一开始就开那么长的火车,我们先开短一点的,好不好?”小朋友都同意,这时候,教师让3个小朋友上来,作为司机和车厢,问“这个火车几节车厢?”小朋友知道是2节。玩一会儿后,教师接着说“这个司机技术好多了,我们再上来一个小朋友,现在是几节车厢?”小朋友说3节,教师引导幼儿理解2加上1就是3的数学概念,进一步理解浅显的2、3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游戏,幼儿对于相对枯燥和抽象的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奠定了基础。
二、利用游戏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
在数学活动课上,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幼儿在这个环境中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思维意愿,能在游戏中体会探索发现的乐趣,无论成功和失败,都能获得思维的锻炼。例如在教学数学中图形的排列规律时,教师可以在上课时发给每个幼儿一些彩色的珠子,然后说“小朋友,妈妈每天工作,多辛苦啊,我们为妈妈串一串手链,送给妈妈作为礼物,好不好?”幼儿会觉得把自己亲手做的手链送给妈妈是一件特有意义的事情,他们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就会专注于串手链的活动中,在活动初期,教师不要急着订正幼儿对于手链中珠子色彩的随意性选择,让幼儿充分经历串联的过程,通过幼儿之间对各自的手链对比,这些幼儿会发现按照一定规律把不同颜色的珠子进行串编,这条手链看起来会更漂亮,也从而理解排列规律的实质,不但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对幼儿进行了情感培养,同时,也促进了幼儿的数学思维的开发。当我们再出现例如“横线上应该画什么?”这样的题目时,幼儿很容易就会画出来。我
们给出幼儿这几种图形让幼儿按照一定规律自由排列,幼儿就会排列出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形式,如:……各种各样的形式,甚至有些幼儿还采用了不等排列如:……等,幼儿的单一思维向发散及多向思维进行了发展。
三、利用游戏开发幼儿的数学思维
思维游戏对于培养和开发幼儿的数学思维作用更大,指向性更强,幼儿可以在游戏中,获得数学的基本思维方法,为幼儿今后的数学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游戏在数学活动中的运用,能够给幼儿创造更加自由的空间,使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全面的培养。幼儿性格的多动和活泼特点,使得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更能领会数学逻辑关系的本质。例如在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时,我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游戏,一些小朋友扮演售货员,一些小朋友扮演顾客,我有选择性的在活动区内布置商店的货物,这时候,让扮演顾客的小朋友对货物进行挑选,小朋友有两次拿货物的机会,每次的货物个数不能超过五个,这样扮演售货员的小朋友要把两次的货物数量加起来,告诉老师顾客小朋友拿了几件货物,然后让角色互换。进行几次以后,教师可以把幼儿的点数引导为加法运算,如5+3=8这样的式子,通过实有货物和抽象出的数学算式的对比,加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联系,从而强化幼儿的数学思维模式,幼儿会在头脑中自动归纳总结,对于加法的理解会更全面和深刻。
四、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游戏设计培养数学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