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道德修养文化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家庭因素;中学生;语文素养
对于中学生而言,良好的语文素养不仅仅是学习的基础,还是道德素质形成的重要因素,对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有着核心的指导作用。良好的语文素养塑造不仅仅在于学校,许多时候家庭因素也占了很大的比重。而且,家庭不良因素会直接导致学生的语文思想观念出现走偏的现象,与当前的语文素养教育相脱轨,严重地会对学生的道德修养产生十分坏的影响。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应该加强与学生的文化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关注孩子的成长,对于孩子出现的不良状况要进行及时地完善和引导,确保孩子能够健康地成长,逐步形成最为核心的语文素养。同时,虽说中学生已经有着较为成熟的认知,但是其行为习惯还是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家庭的各个方面状况对孩子而言,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如果不注重这一层教育,孩子们的语文素养也很难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家长应当在日常生活中重视孩子的成长与发展状况,加强家庭教育,注意自身的道德修养,以完善的人格魅力促进孩子的成长。
一、良好的语文素养与家庭因素的联系
良好的语文素养,指的并不都是语文文化素养,还包括语文道德修养、思想教育。很多良好语文素养的源头都不是书本,而主要是家庭,而且良好的语文素养形成对家庭有着较高的依赖性。语文素养首先包括文化素养,指的是中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方法,以及本身所拥有的文化基础。这一层语文素养的实现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学校教育,但是学校教育只起到入门的作用,想要深造和改善,还需要家庭对其进行有效地辅导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督促学生进行学习,积极有效地完成作业,并将家长拥有的秀文化知识传授给孩子,逐步强化其文化素养。语文素养还包括语文道德修养,指的是通过学习语文课文中的各种优秀品质,使学生找到成长的方向,进而逐步打造而延续自身优良的品格素养。语文道德修养主要体现在家庭的引导中,学生只能在语文课本上初步加以了解,比如,在学习《背影》后,学生应当感受到父母的爱,学会感恩,而这一思想观念的实现就需要在家庭中得以落实。在这时,如果家庭因素不和谐往往会导致孩子感到伤心难过,不利于语文道德素养的培育。最后,语文素养还包括对孩子的思想教育。家庭教育也是孩子的主导教育,全面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与发展,通过各个家庭因素引导着孩子得到健全的思想教育。
二、良好的语文素养形成需要家长的金玉良言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家长在斥责自己的孩子,而且话语十分难听,这样的教育即使孩子当时不敢说话,但是内心却是不认可的,也会逐渐造成生活中的阴影。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但是其心理还是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的,为此,家长应对孩子进行理性地教育,以己及人,让孩子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进而进行改正。中学生的常识与教育已然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这时候的教育绝对不应该是硬性教育,而应该加强语文道德教育,把各种道德思想贯穿入孩子的成长和家庭的各个方面中,许多时候不用家长开口,孩子就会受到间接的影响和教育,理性地培育自身的语文道德修养。中学生有着严重的逆反心理,他们喜欢强调自己的思想,为此,家长可以认真揣摩孩子的内心想法,在适当地时候对孩子进行激励,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成长方向。对于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家长要给予充分地关注,让孩子感受到爱,感受到父母在乎他的学习。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自尊心和表现心理十分强,他们会为了父母的嘉奖和在乎努力实现学习的目标,并逐步完善自身的语文素养。
三、良好的语文素养形成需要家庭教育的道德思想贯穿
在中学生的语文课本中,有着各种各样的道德教育内容,如诚心、感恩、孝顺等,每一项都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些道德素质思想,都来源于语文课本,但是却是对孩子核心的教育,需要切实地让其在家庭教育中开花结果。中学生阶段正是塑造孩子性格的主要阶段,要想进一步培育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就必须将道德思想教育贯穿于家庭中。通过父母合理的行为表现切实地影响孩子的内心,比如,父母要以自己为表率,积极完善自身优良品质,对于答应孩子的事儿,一定要做到。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健全地打造和谐家庭,语言必须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不使用不文明的话语,孝顺父母,给予孩子良好和谐的家庭基础,进而促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全面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家庭因素对于中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长必须配合学校的教育,对自身的人格品质进行完善,打造良好的家庭基础,帮助孩子获得逐步地成长,进而高效培育中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林华.中学生语文素养的现状与对策[D].延安大学,2014
[2]成晓景.中学古代诗歌教学和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D].首都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职业素养教育 融合途径
基金项目:本文系杭州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度科研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研究”(编号ky201318)的成果。
作者简介:张爱仙,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岗位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使命。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决定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如何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是当前我院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努力方向。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入专业建设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我院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探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专业建设相结合的初步尝试。本文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结合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文化,思考和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如何融合的问题。
一、职业素养的基本内涵
职业是由于人类社会分工而产生的具有特定专业和专门职责、并以所得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劳动。职业素养简言之,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职业素养高低是衡量职业人是否成熟的重要指标,是从业者职业生涯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职业素养问题关系到高职大学生能否顺利进入职场、未来事业是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界定职业素养的内涵十分重要,但在学界,对职业素养的内涵有不同理解。例如:解厚荣(2010)认为职业素养是一个人在职场环境中表现出来的职业知识、职业行为、职业形象、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尊严等方面的综合品质。叶菊珍(2010)认为职业素养概括起来就是职业过程中的综合素质或品质。包括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郭春燕(2012)认为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从事某种职业时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和职业态度。分析上述对职业素养内涵的解读,本文认为,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要求,是从业者在从事某种职业时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平台
培育大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教育的必修课。研究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问题,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职业素养教育有着相互融通的内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主要运用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通过教学,逐步提高学生走向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文化、身心、法律、职业等方面的综合素质,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纪律,更好地促进高职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可持续发展。职业素养教育是指遵循职业发展规律和职业素质养成规律,对高职大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职业素养教育是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它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推进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平台。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途径和方法
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推进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深化教学改革中,要贯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文化育人”的办学思路和“融”文化理念,探索和实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实现我院“学生体面就业”目标。
1、调整和丰富教学内容,突出职业素养教育。
根据青年汽车学院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调整和充实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在适应性教学中,强调职业活动中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专业能力的重要性,指导学生设计大学生活规划,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在思想情操教育中,通过理想和爱国主义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职业理想,将坚定的职业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结合起来,做一个坚定的爱国者。在人生价值教育中,要求学生做好人生规划的设计,树立高度的事业心和积极的职业态度,在职业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在道德修养教育中,突出职业道德教育,指导学生学习和感悟青年汽车集团“治厂方针、干部作风、工作作风、质量方针、技术领先、质量第一、用户第一”的文化内涵,提炼出汽车职业人必备的管理、责任、创新、技术、质量、服务六个职业意识,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敬业意识、诚信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进取意识、规范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并结合专业的特点,提出了汽检、汽制、汽营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在法律修养教育中,通过法律精神、法治理念、宪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婚姻法、继承法和民法等内容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使学生养成遵守法律法规并用法律法规维护自己正当权益的意识和习惯。
2、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培育职业意识和能力。
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重要途径。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演讲、播放影视资料、小组讨论、问题探究式、情境模拟式、案例分析、社会实践等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从中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教育。例如:通过案例分析,请学生谈谈把汽车专业作为自己职业理想的理由以及如何努力实现职业理想的设想;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寻找身边的感动、发现身边之美的教学活动,然后在课堂上演示PPt,与班里其他同学分享;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爱国歌曲演唱的课堂教学活动;播放爱国主义影视资料,分组开展课堂讨论,然后每个组推荐1名同学在大班进行交流发言;开展校园文明与大学生公德状况调查ppt课件制作比赛,在课堂演示后评比发奖;在感知青年汽车集团企业文化的基础上,以图片、视频等形式,简要介绍我们汽车学院优秀毕业生和获得省以上技能大赛奖项的学生事迹,向学生提示和解释我们汽车学院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而实施的专业文化建设项目计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开展“大学生基础文明养成”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并把学生基础文明表现列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考核中。
高职教育是为学生今后职业活动能力可持续发展奠定职业技术基础和职业素养的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途径和方法,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进行思考、探索和实践,以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丽《职业素养教育——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历史使命》[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叶菊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实施的途径与方法》[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3]解厚荣《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4]饶素良《基于职业素养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研究》.[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关键词: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修养 和谐企业 作用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企业的建设发展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道德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修养的建设与培养,职业道德规范的实践要求对构建和谐企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职业道德修养概述
所谓修养是指一个人的素质经过长期锻炼或改造所达到一定结果和水平。职业道德修养就是从业人员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的自我锻炼及自我改造中所形成的职业道德品质以及达到的职业道德境界。职业道德修养是一种自律行为,关键在于“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职业道德的八个基本规范包括:文明礼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勤劳节俭、遵纪守法、团结互助、开拓创新。
二、企业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一)加强企业员工职业道德建设,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必然要求
高尚的道德情感是互相沟通的,它可以传递给自己的职业对象,从而使他人感到心情舒畅愉快,再传递给其他人,如此往复,在全企业造成良好氛围,使全企业的道德风貌有一个较大提高。
(二)加强企业员工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员工综合素质的内在要求
职业岗位是培养和表现人格的最佳场所,全社会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注重职业道德品质修养,必然会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
(三)加强企业员工职业道德建设,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企业员工的精神状态、职业道德水平,对企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员工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就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职业道德的作用以及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动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持。
三、在构建和谐企业中职业道德修养的作用
首先,调节企业交往中企业人员内部以及企业人员与服务对象间的关系。其次,有助于维护和提高企业的信誉,促进企业的发展。最后,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一)忠于职守,爱岗敬业
一个人的价值体现在他的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员工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通用电气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曾经说过,任何一家想靠竞争取胜的公司必须设法使每个员工敬业。员工敬业度高的企业,员工对公司高度认可,发自内心地认同公司恪守的价值观,认同公司为实现其价值观所作的工作目标、流程、架构和管理,并愿意主动地全身心地在这个过程中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一个有着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员工,能够并愿意为企业改革发展勇挑重担,乐于奉献,使企业的发展不断推进。
(二)遵纪守法,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人人有责。这句话常挂在嘴边,能不能记在心上,是每个生产企业员工的职责。不安全生产,难有真正的科学发展。只有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并在探求经济建设、和谐企业与安全生产关系的过程中,用科学的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才能更好地坚持安全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企业的安全情况不容乐观,煤炭行业的安全事故频发。这就值得我们深思,这些企业的职业道德意识是否强烈,是否有为企业为他人负责的精神,是否做到了遵章守纪。
(三)诚实守信,恪守承诺
诚信是企业服务社会的基础,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最直接的道德基础,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据调查,中国每年因不诚信造成的经济损失达上千亿元,另外,还有一些如人情、道德、法律、行政等到方面的间接损失,每年因不诚信被拖垮的企业,也不计其数。
诚实守信,恪守承诺,才能建立正常的政治、经济、生活秩序,对企业而言,落实诚信,应建立相应的约束惩罚机制。当员工作深刻认识到违反诚信原则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时,他自然会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慎重的考虑。真诚公道,信誉第一,这是企业生命之所在,是传统的商业行为,是取得企业效益的根本保证。
(四)文明礼貌,优质服务
文明礼貌,优质服务,是一个企业的形象,也是企业的生命线。很多服务型企业,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服务。服务型企业要把文明礼貌,优质服务作为企业经营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赢得客户的信赖,赢得市场的份额。企业员工在工作中将良好的职业道德体现在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转变思想观念,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增强竞争意识,扩宽眼界,充实自己,增加对工作的热情。文明礼貌,优质服务是服务型企业员工永恒的承诺。
(五)同心协力,团队合作
团队是一个有机协调的并且有章可循的结构合理的整体。任何一个企业不是只靠一个人的成绩才发展的,没有哪个成功的团队不需要合作。良好的合作氛围是高效团队的基础,没有同心协力的合作,就谈不上最终很好的业绩;没有团队精神,企业终将会被社会所淘汰。
在建设和谐企业的进程中,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建设是企业道德建设的主要推动力。职业道德修养是企业员工们的自觉行为。作为企业员工,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从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着手;要向先模人物学习,提高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同时在工作中应加强学习,学习职业道德规范,掌握职业道德知识;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文化素养;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增强自律性,经常用职业道德标准来检查自己,不断改正缺点,不断进步。当员工们提高了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那么企业的道德建设也在不断进步,为和谐企业的建设发展,为和谐社会的形成,履行好自己的职业义务。
参考文献:
[1]《管理者》[美].斯蒂芬·P·罗宾斯(Stephen P.Robbins0)、玛丽·库尔特(Mary Coulter) 著。孙健敏、黄卫伟、王凤彬、焦叔斌、杨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改革应营造“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氛围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关键在于将这种教育理念落实到教学的实处。以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多重视各自系统知识的传授,站在学生全面发展的视角研究问题不够,新教材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知识融合在一起,更加强调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知识融会贯通,要想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必须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进一步研究教学的有效途径,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学知识用知识的潜能,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首先应营造浓厚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氛围。
(一)找准切入点,适时渗透、融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高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与法律教育很大程度上是道德人格、法律人格教育,是以道德与法律的系统知识为底蕴,通过引导、教育、感悟、积淀的过程,使其在思想、信念、情感等方面形成一种内在的力量,并透过其行为体现个体的道德品格与法律意识。这种内涵与素质的积淀,夯实了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搭建了全面发展的平台。将“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融入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就是要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课程建设要重视人之心、人之情、人之感、人之求,把知识的传授同价值观、全面发展观融合为一,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关键应将对学生发展的“关注”放在一个现实的基点上,从学生的心理、情绪、情感、欲望等基本需求出发,既了解学生个体的情感需要,也把握学生整体的心理需求,找准切入点,将高品位的道德知识与常用的法律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接受道德伦理与法律知识、感悟高尚的道德与法律精神、掌握高水准的道德价值判断标准与行为法律尺度,追求高标准的发展目标。其实,大学生的心理需要、情感需求、对发展需求的关注恰恰是思想道德与法律教育不可错过的切入点,找准每个切入点后,采用访谈、交流、研讨、辩论、讲演等途径,给学生创造更多锻炼的机会,营造“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氛围,本着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思路,适时进行思想道德与法律教育,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情感相容,创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最佳教学情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要追求良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情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只有融入情感因素,才能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最佳教学情境,因为情感是促进学生的自觉接受、激励学生积极活动,提高学生的行为效率的启动因素,情感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好奇心、惊异感、美感、亲和力、想象力与创造力,而且对学生发展起着一种无形“助推器”作用。国家教育方针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目标,都要求教学应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就是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在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应更加关注教育对象的情感需求,每个教学环节都要为学生提供情感交流、挖掘发展潜能的空间。当然,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课堂上,创设情感相容的最佳教学情境,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水准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真实情感的投入,增强自身的亲和力,同时,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产生良好的互动效应,使学生主动亲近道德理论与法律知识、欣赏高尚的道德行为与自觉的守法行为。一般来说,教师的情感投入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
1.教师自身要有饱满的热情、健康的情感、良好的道德与守法形象。这是情感投入的前提,教师的心教、身教、传情是创设最佳教学情境的先决条件。
2.方法纯熟。教学中,教师采用各种方法、手段,激发、协调学生情感时,喜怒哀乐的情感运用必须得心应手,要巧妙地营造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律意识强化的情感氛围,创设出各种情趣盎然,淋漓尽致表现情感的教学情景,使师生同步进入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道德与法律评判。
3.教师应适时实现情感的渗透、迁移。将积极向上的情感及时、恰当、巧妙地融入到教学中,用自己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与学生进行自由、平等、真挚的情感交流,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的精神需求,学会感动、启发、诱导学生,用真实情感驾设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梁,用高水准的道德理念激励、震撼心灵,使学生在深层次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自主思维,融会贯通,并将真、善、美的道德判断与法律意识推到更高的水平。
(三)把握学生心理,营造“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和谐氛围
由于现代的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家境、受教育环境、成长经历、学习基础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自我认知、自立能力、适应能力、调整自我能力的水准不一,在学习、交往、婚恋、择业、价值取向等方面常常会出现认知偏差,在成长与发展中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在学习上,中学阶段一路领先、一帆风顺的较多,在大学一旦遇到困难与挫折,就会引起心理焦虑;在人际交往中,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生较为封闭,交往能力有限,容易产生闭锁、焦虑、嫉妒、孤独等心理失衡现象;在恋爱与性心理方面,大多数学生性发育成熟,但是性教育滞后、性知识贫乏,对异性的神秘、恐惧、渴望等心理交织在一起,常常伴有自卑、失落、懊丧、嫉妒、猜疑、抑郁等程度不一的心理问题与障碍,容易在情感上困惑,甚至会采取一些过激行为,特别是那些受经济、学习、情感困扰较严重的学生,如不及时引导、教育,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就在所难免。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师,应将营造和谐氛围作为职责之一,用这样的教学氛围凝聚学生,教书育人,才能避免学生陷入道德评价的偏差,防止行为的违法,保证学生的发展不脱离正确的轨道,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改革的途径探讨
(一)知识传授“以学生发展为本”,提升大学生的理论素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不仅包括道德伦理、法律知识的传授,而且涉及学生发展所必需的人文知识,在教学中应从道德的渊源与本质、法律的内涵与作用入手,讲授个体“自然人”到“社会人”发展过程中已被公认的道德伦理、法律知识,以促进学生道德与法律知识的积累,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理论、法律文化素养。同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基点,从学生的心理需要、情感需求出发,传授与伦理道德、法学相关的政治学、心理学、美学、社会学等人文知识,使学生对道德伦理、法律知识有一定的理性认知,明确“德者,得也”, 从知、从心、从行,内得于己,外施于人;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学法懂法用法,做合格的公民。让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中通过直观、直觉的体悟,理性的思维、想象,了解、掌握社会与身边道德生活中的常规惯例、原则、规范要求,提升法律意识,自觉地构筑学生个体的、内在的道德与法律知识体系,提升理论素养,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增长道德智慧,讲究道德良心,履行道德义务,升华人生价值坐标,增强自我调控能力,不断地进行自我打造、自我陶冶,内化过硬的道德与法律素质,尽快进入知行统一的境界,使道德与法律素质的培养与全面发展有机结合。
(二)教学手段选择“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大发展对人的研究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应从社会需求、学生发展出发,选择有效的教学手段、方式,注重学生的分析能力、辨别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课程的教学应做到“有备而战”,应在开课之初做一些调查,掌握学生对道德理论与法律知识的认知水平、各种能力状况,梳理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查找资料,课后研读,并选择一些焦点问题,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探讨,将研讨会、辩论会、个案分析、讲演会、模拟法庭、职业论坛、毕业设计、求职面试模拟等多种方式融入课堂,为学生创造研究问题的平台。同时,指导学生走进图书馆,进入网络,融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学会数据统计与分析,使学生在占有“第一手”材料的情况下,对社会中存在的伦理道德、法律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辨,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研讨问题,为学生创造探究问题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分析、辨别后得出有价值的结论,促使学生迸发出创新性解决问题的“火花”,提高研究能力。
(三)为学生发展服务,进一步完善创新教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学生进行的思想道德、法律教育,必须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一方面帮助学生提升修养与守法的“自致”水平,同时还要注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完善创新教育,这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因为,当今社会是创造性的社会,只有创造才是社会资源丰富的源泉。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竞争激烈的时代,客观上要求人们必须进行创新,就是说个人要就业、要发展、要获得财富、要得到别人的尊重、要实现自身的价值,都必须具有创造力,这是时代对人们提出的特殊要求,大学生要在未来社会挑大梁,就必须具有相当的创造能力,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不能停留在只传授知识和对过去经验的总结上,而应克服以往教学中主、客体“固定定位”带来的偏差,整个教学过程都应尊重学生的发展要求,想尽办法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创新立项,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有计划、有目的地帮助学生挖掘其创新潜能,保证学生的创造力在课堂上与实践中均能得到相应训练、体现、提升,创新教育机制得到完善。
(四)以礼仪规范教育为载体,注重大学生的道德形象教育
大学生的发展不仅要有内涵,还要外塑道德形象。因为,个体的外在道德形象是一个人的“德行”在公众面前的一种展示,是个体内在道德素质的外在表现,是个体自我德性的涵养、德行的整合、品性的磨炼,是多层面道德人格因素的外露,是深邃的内涵通过具体行为在道德实践中的表现,是一个人顺利发展必须具备的素质条件之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要帮助学生将内涵的道德素质,在发展中的每个环节都充分地表现出来,我们选择的载体是礼仪规范教育,以学生发展的心理需求、人格的尊重需求作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礼仪规范教育,让学生在多彩的生活中将体现礼仪的礼貌、礼节融为一体,通过一言一行,传递自身个体道德形象的信息。要教会学生在言谈举止中学会“施礼于人”,如待人要主动、热情、诚恳、经常使用礼貌性语言、做事情符合大学生身份等,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举止文明、庄重大方、循礼守节、气宇轩昂的风度,正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总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应力争促使学生在敬人之中,在行礼之下,追求“德高望重”,塑造自己良好的道德形象。
(五)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及时传递各种信息
关键词:茶道精神;心理教育;道德教育;整合模式;研究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物质生活丰富多彩,但诱惑也越来越多,同时社会生存压力之大,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由于自身易敏感、自大等特点造成自身心理压力明显增大,影响其心理健康与道德提升。高等教育要求大学生要有健康的心理认知、良好的道德修养,中国茶道是以茶为载体的一种生活礼仪,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藏着儒释道三家哲学文化内涵,具有思想教育的功能,因此,其从古至今都被当作是修身养性的最佳方式。可以说,中国茶道精神与我国大学生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提升个体的道德素养,这就为从传统茶道精神文化角度来探讨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提供可行性方案。本文首先分析茶道精神内涵,旨在说明茶道精神与大学生心理、道德教育目标基本一致,进而探讨了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整合的可行性,最终从茶道精神视角来提倡将茶文化融入大学校园,并从思想整合与工作机制整合两方面来论述两者融合模式,为当代高校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整合模式发展提供参考。
1茶道精神
茶是我国大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从神农尝百草发现茶之药用价值到明清饮茶鼎盛之时,已形成内涵丰富的茶文化。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在中国众多器物文化之中,只有茶文化被上升为“道”的层面,正是道家如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包含了儒家的中庸思想和禅宗明心见性的思想。茶道精神博大精深,或许正因为其内涵丰富、深远,无法用一个大家认可的定义来概括吧。我国的吴觉农先生认为:“饮茶是一种精神享受,茶道是一种艺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浙大的庄晓芳教授则言:“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大众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方式。”林治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文化艺能,是茶事与文化的完美结合,是修养和教化的手段。”从这些关于茶道定义解说来看,虽然没有个放之四海皆准的定义,但都认为其是道德修养的方式,这也是茶道的重要内容。从这一角度来理解,茶道说到底也是一种人道,在沏茶、品茶、赏茶等茶事活动中,引导个体完成道德修养、陶冶情操、参悟禅理以达到精神上的享受与人格上的完善,最终实现和谐安乐之道,因此说,其不仅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精神、文化与价值。[1]“和”作为中国茶道的精髓,其意味和谐、和俭、和敬、和睦、和静、和平等等内涵,不仅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和美美,家庭之间和睦和爱,更是重视社会的和谐、和平。[2]中国茶道精神之“和”也注重日生生活中自身的觉悟与修养,培养人们豁达胸怀,无论是儒家的中和思想、道家的道法自然,禅宗的明心见性都提倡要保持一种平常心,平心气和地处理自已与他人,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从诗歌、绘画、文学等艺术中我们经常看到古代文人雅士从饮茶中抒发胸臆、排解困苦、表达情感……甚至通过茶道影响、改变自己对生活、对生命、对宇宙的认识。面对当前社会生存压力之大,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逐渐加大,而且当前社会风气普遍存在拜金、享乐之风,以及大学生身上普遍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使得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道德教育存在不少问题。茶道精神提升道德修养,也是一种心的修行,在茶道的学习、品味过程也就是品悟人生、修身养性的过程。因此,从茶道精神角度探讨大学生心里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整合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模式整合的可行性分析
“整合过程不是相互取代的过程,而是各个组成部分在共享和互利的秩序中相互协调的过程。”[3]那么如何协调各个组成部分呢?对于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来说,我们首要弄清楚两者相同与不同地方。两者相同的地方体现在:首先两者关系可谓是相辅相成,心理健康是道德教育的前提,与此同时,道德教育也是心理教育的基础。其次,两者教育对象一致,都要通过情感、认知、意志、行为四个方面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为其形成健康完美的人格而努力。第三,两者目标有一致之处,都是为更好地实现大学育人的目标,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两者不同的地方体现在:首先两者的理论基础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道德教育是以党的教育思想为基础,并结合传统道德教育、教育学理论等;其次两者目标也有不一致之处,心理健康教育正常是由心理咨询师对大学生生活、行为、心理等问题的指导,道德教育是大学老师、辅导员按照日常道德规范来解决大学生的信念、思想及价值倾向等问题;第三内容方面不一致,心理教育主要研究大学生的生活、恋爱及人际、职业选择、变态心理等等;道德教育是大学生的知、情、意、行的研究,重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从分析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相异过程中,也发现两者整合教育的可行性,两者虽然理论基础、内容、目标存在不一致的地方,但两者都是思想教育,而且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下文我们将从茶道精神角度来详细分析两者的整合模式。
3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整合模式探讨———将茶道精神引入校园
当代大学教育工作者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引导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是每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因此,不仅需要不断更新、学习、研究相关的思想理论知识与教育观念;而且还要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现状、特点,制定更加有效的教育方式,促进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和谐整合与创新发展。首先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可以借助茶道精神文化进行思想整合教育,并将心理教育纳入道德教育之中,在整合过程中坚持“同时并举,相互渗透,彼此推动”与“在合作协力中追求自我优化,在竞争冲突中力求沟通共赢”原则。我国茶道具有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其重德行善的伦理价值与礼仪规范等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健康良好的心态。茶之自然、朴素、纯洁、刚强之本性以及“性洁不可污”的韵致是历代文人雅士欣赏、学习的对象。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当代,尤其是家境较好的大学生,其日常消费普遍存在超越自身水平的现象,追求时尚、名牌甚至是奢侈品牌,这种现象不利于勤俭节约传统美德的发扬,将茶道精神融入校园课堂,开设讲座、举办茶艺活动,纠正学生的浮华之风。中国茶道文化汲取了儒释道哲学思想的精髓,而儒释道是我国五千年道德文化教育的核心,更是我国立足于世界之林的文化根基。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等,其中涉及到道德、思想、审美、礼仪等等,而这些内容从小学学到大学,我们书本中都会出现,大学生们早就习以为常了,如果单纯地拿出来教育效果可能会差强人意,借助茶道文化与儒释道思想相同,通过茶事活动来讲解茶道文化[4],比如饮茶礼仪不但可以让大学生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而且能有效培养他们的利益素养,让他们体会人与人之间尊重、关心的重要性,培养健康的心态,有助于他们交际能力的提升。其次,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在工作机制上的整合,开展心理与道德教育都是为了培养优秀的人才,但两者在高校中属于不同部门分管,容易出现扯皮推诿的现象,既然两者的大目标相同,那么就应该立足于全局,用大教育的思路来建立健全两者机制上的整合,开展学科间的融合、讨论、沟通,推动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机制融合,制定统一的教育规划方案、目标、行动。在规划中借助茶文化各种形式以及相关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增加大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与茶文化素养,这是提升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基础。大学生在茶事审美活动能有效地平复其内心的浮躁、焦躁等不良情绪,在茶道礼仪体会“敬、和”等承担的思想性、文化性,感悟古人在饮茶中获得的“天人合一”、“明心见性”的深厚思想[5]。在规划中还应该发挥大学社团的优势,努力培育茶道社团,并与积极开拓现有社团的活动,比如表演社团积极开拓茶文化歌舞表演活动等等,营造良好的茶道精神学习的校园氛围,为大学生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塑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整合模式,是一项系统、艰巨且复杂的大工程,如何做好两者的整合,有效地开展教育实践,需要当代教育工作者立足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现状以及现有的教育状态,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本文从茶道精神角度探究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整合,只是从理论层面进行分析了茶道与心理、道德教育的目标、理念是一致,并且也从思想与工作机制上给各个高校开展茶道精神培养大学生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相得益彰、相互借鉴、相互配合”整合模式提供了一定的思路,但仍需要各个高校从自己实际出发,摸索契合自己情况的整合模式,才能有效地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与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单颖.论现代视域下茶文化传播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J].品牌(下半月),2015(2):101-103.
[2]吴峣松.茶道精神之"和"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J].茶叶科学技术,2008(1):57-60.
[3][美]拉兹洛.李吟波,等译决定命运的选择———21世纪的生存抉择[M].北京:三联书店,1997:136.
[4]孙永安.中国传统茶道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运用[J].福建茶叶,2016,38(6):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