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健康教育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曾经历的两个阶段
⒈起步阶段――咨询为主,针对部分,问题取向
我校在2000年就已经开始意识到开展教师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自2000年至2005年五年的时间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阶段。此阶段工作定位是以心理咨询为主的问题取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工作是从事毕业年级的心理咨询以及每学期请专家为学生和教师做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由于当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学校而言是新鲜事物,没有可以借鉴的工作内容和模式,再加上开展此项工作的教师是兼职且没有心理学背景,所以不能全身心投入,只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初三、高三年级学生身上。所以,此时的心理健康教育既缺乏系统性又缺乏全面性,显得比较被动。
2.发展阶段――活动为主,面向全体,发展取向
针对起步阶段的问题,我们调整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定位、工作内容与发展方向,2006年至2008年两年的时间,学校引进有工作经验的心理学专业教师作为专职心理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计划,由专人负责制定教育政策。此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面向全体学生及家长,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营造浓郁的氛围,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和技能,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不断提高。我们的主要工作是:
(1)建立健全心理辅导相关制度,建设并完善心理咨询室。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为个别辅导提供了温馨的场所。定期开展心理辅导,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为教师、家长的教育提供参考意见。
(2)根据学生发展需求开展不同专题的心理讲座。针对学生当中存在的学业与升学适应问题、情绪情感问题、人际交往问题、青春期成长问题等进行专题辅导。
(3)高一年级开设心理活动选修课。由专职心理教师上课,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中存在的自我意识、学习潜能、情绪调控、沟通交往、心灵成长等方面的困惑。
(4)针对家庭教育与亲子关系中的需求,不定期为家长开设心理讲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离不开文明、和睦、温暖的家庭。父母正确的爱会使孩子的生活充满安全、欢乐和信心,为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举办家长心理讲座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5)发展学生心理社团,让学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2006年10月,我校成立了学生心理社团――心馨社。心馨社的任务是:向广大学生宣传和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心理健康水平,繁荣校园文化等。
(6)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文化周,促进校园心理文化建设。我校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文化周,文化周安排了家长讲座、学生讲座、校园广播、心理保健知识宣传、“快乐大搜集”、“微笑校园”、观看心理电影、现场心理测试、校园心理剧大赛、心理壁报评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达到了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丰富学生生活和改善学生心理环境的目的。
此阶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了质的飞跃,面向多数学生,兼顾学生家长,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营造了浓郁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学生逐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但此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德育工作相对分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教学工作相互脱节。心理教师即使可以进入各科课堂,但从能力和资历上来讲,无法为各科教师提供学科心理渗透的指导性建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主线、无重点。
二、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
虽然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是学生、教师和家长三个对象,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更多地将精力用于对教师这个群体的关注,这才是治本的方法。因为学生的很多心理问题源于问题教师与问题家长的问题方法,学生学习与成长的愉悦离不开教师的科学指导,学生校园生活的幸福离不开教师职业的幸福。
因此,在全体教师当中形成重视心理教育,进而积极参与心理教育的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2008年我校承担了朝阳区“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教师心理支持方法与途径的校本实践研究》工作,本课题由我策划并主持,我校校长为第一负责人提供物质与行政支持,北京市教科院德育中心的心理专家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推动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从申报课题开始即标志着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始步入第三个阶段:深入阶段――科研导向,以点带面,凝炼特色。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教师心理工作室”硬件建设研究
“心理咨询室”更名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下设两个办公室――“学生心理发展中心”和“教师心理工作室”。
2.教师心理支持内容的构建与实践
(1)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需求与支持内容的建构与实践;
(2)班级德育活动实效性中的心理学问题需求与支持内容的建构与实践;
(3)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维护中的心理学问题需求与支持内容的建构与实践。包括相关知识的普及(讲座内容依我校教师需求来定)和团体体验活动训练。其中人际关系“我说你剪”的团体活动,不仅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还帮助班主任将此活动应用于主题班会,提高了班会活动的实效。
(4)组织中的心理学问题需求与支持内容的建构与实践(比如年级组、教研组、行政组)。
3.校本教师心理支持的制度建设
确保本研究顺利进行,我们已成立研究领导小组,由专人负责相关调研及资料的收集与积累,另外,我们还将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交流会,聘请北京市的专家定期为研究进展进行评价与鉴定,以确保项目顺利完成。
三、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未来
1.具体研究方案
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建设我校“教师心理工作室”。工作室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教师在每次精心设计的专题活动中进行体验,有所感悟、学有所得,促进心灵的成长。开展教师心理沙龙活动,帮助我校教师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学生学习风格分析及课堂教学设计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例如:讨论如何开发“问题学生”的潜能;通过对学生学习风格的分析,设计了如何建立学习心向的教学策略等专题活动。
2.工作目标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建设“教师心理工作室”为主线,以点带面建设一支以学科教师、班主任和中层干部组成的兼职心理骨干队伍,从而更科学、更规范、更深入地推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课程改革和教师发展等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回顾这些年我们走过的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由开始针对个别学生到面向全体;从个案咨询到团体辅导;从单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到渗透到教育教学及教师发展中;从单一的矫治型辅导逐步过渡到集体预防、优化、发展的多元化辅导。学校倡导“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挖掘全体师生心理潜能的心理辅导模式”,以达到形成我校“每位教师都是阳光教师,都能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以创造师生幸福的校园生活”的心理健康教育特色。
3.我个人的三点体会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游离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之外,而是应该与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德育活动和教师专业发展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看待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样把这个理念灌输给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不应把视角对准问题,而应该关注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和优秀品质。
(3)在“学习”中感受幸福,在“活动”中体验幸福,在“研究”创造幸福。(稿件编号:091222007)
参考文献:
[1]黄雪梅.区域研修推进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建设初探[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上半月刊),2009,11.
[2]王宏方. 国际学校心理学现状与展望[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2(12):22~24.
[3]陈虹,张婷婷.真正幸福论的实践:积极心理疗法[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上半月刊),2009(1):20~23.
[4]崔景贵.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前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3(5):56~60.
[5]申继亮,彭华茂.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14~20.
[论文内容提要]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及就业后频繁跳槽等问题暴露出当前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与不足。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的相互融合等特性决定二者在教育内容、师资条件、教学形式上的有机结合有助于高校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教育根本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及就业后频繁跳槽等问题一再被提及,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大学生目标感缺失,自我认识程度不高,对自己的专业和将来从事的工作的关系不了解。这也暴露出当前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与不足。为此,教育部于2007年下发了关于在各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为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各高校纷纷开展了一系列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如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讲座、进行就业指导等。但从实践效果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就业指导着重于求职技巧而忽视对大学生生涯发展的指导,讲座对象有限且内容缺乏延续性等,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机结合的相关探索或许能给从教者们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一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可能性
1.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根本目标的一致性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根本目标绝不仅仅是指导大学生如何就业,而是要帮助大学生在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观、职业能力及气质、性格等基础上,结合职业环境等客观条件和制约因素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确定行动方向、时间及具体方案。wwW.133229.CoM大学生在职业生涯方面的困惑包括很多方面,如自己能干什么,自己想干什么,自己适合干什么,环境支持和允许自己干什么?自己所学的专业出去以后有什么发展?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减少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人格发展上的心理困惑,具有成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大学生往往心理健康水平也较高。而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己、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也正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
2.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融合性
“大学生自我认知”(具体包括对自身气质、性格、能力、价值观、兴趣等的认知)、“职业能力”(具体包括人际交往、情绪管理能力等)、“职业世界探知”(具体包括对职业与专业关系、职业环境分析等)以及“职业决策技术(包括生涯决策平衡单等的运用)”是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本内容,“自我认知”是心理健康的基础,也是大学生对准现实 “生涯通道”,做好人生规划的前提。情绪管理与人际交往等内容也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组成部门,更是未来职业生涯的重要技能。 “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设计活动,进行着自我的心理调节,能在智力、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都得到正常发展,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形成健全的人格。”[1]职业生涯目标的明确与生涯设计的过程也能满足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人能尽可能把内在需求与外在需求契合在一起,将‘我意欲’和‘我必须’统一起来,从而使人的生活充满生机和活力。” [2]因此,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相互交叉,共同促进。
3.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技术的优越性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引导学生在开放、安全、融洽的氛围中去认知自己和职业,去了解职业决策的影响因素及职业决策的方法,同时练习职业生涯规划决策的步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如果采取单纯的知识讲授就可能变成空洞的说教,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起不到真正的引导教育作用。这就决定职业生涯教育的模式必须是经验式、建构式的。而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常用的团体心理辅导技术是在团体领导者的带领下,通过一群有共同需要或问题的人的聚集和参与,形成团体互动的力量和意图性的团体经验,从而达成个人发展的心理辅导方式。团体心理辅导中,通过营造良好的团体心理氛围,大学生在开放接纳的心理环境中通过游戏体验、角色扮演、经验分享、脑力激荡等一系列的活动中了解全面真实的自己,同时团体的集体智慧和社会支持也能激发大学生去更深入地去探究职业世界,更多地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相关信息。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具有感染力强、影响广泛、效率高、省时省力、辅导效果易巩固和迁移等特点。因此,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往往是各大高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形式。
二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方式
1.教育内容的结合
由于种种原因,高校一般都在大学二年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课时控制在16-20左右。就业指导则通常在毕业前进行1-2次。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讲座的时间、内容都不固定,缺乏统一性、系统性。这些有限的课程、讲座及就业指导很多都是为了应付教育部有关规定而开设的,大都流于形式,其实根本无法真正完成对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教育,无法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根本目标。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课程设置及教学研究更是有了极大的进展,能较好覆盖到高校每一个大学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必然和大学生的心理个性、心理发展密切相关。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可以进行适度整合,如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增加职业生涯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安排如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等的学习与测试等内容。这既可以弥补当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课时的不足,又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贴近大学生的心理实际,为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
2.师资条件的结合
长期以来大学教育中往往把就业指导归为学生工作的一部分,没有认识到职业指导是一个专业性要求较高的职业领域。从目前各高校的实际情况看,专职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人员不仅数量少,专职工作人员还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不少人是“半路出家”,专业化程度不高,素质参差不齐。师资成为制约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开展的主要因素。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时间较长,各级各类高校都纷纷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了完善的教学设备和人员,同时由于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背景相似,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能较好胜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有关职业素质、自我认知等方面的教育工作,再加上专业教师及聘请的一些行业内人士开展关于职业认知、职业探索等方面的教育,几方面结合能较好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落到实处。
3.教学形式的结合
随着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逐步开展,在教学形式上进行了一些探索研究。考察相关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以“团体生涯心理辅导”形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得到很多从教者的好评。研究认为,职业生涯教育如果局限于课堂讲授、专家讲座,学生容易变成“被动接受者”,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动性。而以 “团体生涯心理辅导”形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在团体生涯心理辅导活动中,以团体一员的身份参与到团体中来,通过团体生涯心理辅导的一系列活动,实现对自我认知的提升、感受职业的特性及要求、学习职业决策的技能、增强职业发展的能力、体验职业生涯规划中种种复杂的心理过程,这种体验、参与过程中的经验和感受,使他们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变得不再抽象,不再“遥不可及”,而且在团体活动中,通过交流,借助团体的动力,大学生可以从团体其他成员身上得到启发,甚至找到解决自身问题的有效方法。同时,团体交流使他们认识到对生涯规划的困惑不仅某个人存在,而是大家共同要面对、探究解决的问题,这可以消除他们在心理上的不安,能更好面对自身的心理问题,也有利于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三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应注意的问题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能充分利用高校的设备、师资等资源。依据不同理论的生涯心理团体辅导还会不断出现,很多学校在职业指导中应用心理辅导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二者的有机结合前景广阔,但应注意以下问题。
1.师资问题
尽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具有良好的心理学背景,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要求执教教师具有心理学知识,同时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这样,才能在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决策时从专业与职业发展的角度提供真正有效的帮助。目前高校师资缺少的正式那些真正有相关从业经验的专业人士,这使大学生真正了解职业世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部分高校本身心理健康教育尚有不足,更难以兼顾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因此,一方面应鼓励有志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到相关行业学习交流,支持他们参加“职业规划师”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及培训工作,另一方面聘请相关行业领域的“能工巧匠”和“专业人士”到大学兼职担任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同时,对这些教师进行心理学知识的培训。通过几方面的努力,建设、培训一支心理学知识背景和专业知识背景相结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业师资队伍。
2.结合的形式问题
如上所述,团体生涯心理辅导这样一种助人的技术正日益成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趋势,但是,由于这一技术对领导者的要求较高,如果掌握不好,团体辅导方案实施中可能“曲高和寡”。此外,团体生涯心理辅导针对的对象是团体,对于个体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无法解决。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中,应将职业生涯心理问题的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
3.结合的内容问题
事实上,不仅仅大学、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都在以新的视角看待职业生涯规划,因此,不仅仅是职业决策的相关内容,其他如职业转换的准备,其中的心理准备也将进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范畴,这也是二者有机结合中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瑞瑞、左占、张波.大学生生涯规划团体辅导的实践研究[ j ].中国成人教育,2009,17
[2]许一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方法初探[ j ].中国电力教育,2010,18
[3] 钱益民.借鉴日本做法进一步加强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j ].现代阅读,2010,11
[4] 肖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优势研究[ j ].知识经济,2009,12
一、基于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体系的内容
针对高职学生的不良心理问题,为了培养身心健康、品学兼优的高素质高职人才,本文以班级为单位,利用“3+1”教育模式(3个阶梯+1条主线)系统开展阶段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构建与实施一套以班级为单位,以辅导员?橹鞯迹?面向全班学生,旨在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一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该体系应由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全体学生三部分共同参与组成,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全过程、全方位、多层次地贯穿整个教学、学习、生活全过程,重点是预防与矫治心理问题,同时发掘学生个体潜能、积极实施危机干预。
二、基于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体系的目标
助人自助,即:协助求助人认识自己面临的困境,引导其自我探索、自我挑战、自我了解,并采取有效的行动,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是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高境界。“助人”注重的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结果,“自助”才是目的。目前各高校教师较多运用的是灌输、说服、训诫、讲解与控制,只达到一些“助人”的结果,作为高校一线教育者,必须要尊重、接纳、聆听受助者自身的领悟,重在受导者内心的转变,达到“自助”。
三、基于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体系的实施过程
1.“3”个阶梯教育全面铺开
高职院校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分别为学生适应阶段、学生全面发展阶段及学生实习就业升学阶段,在每个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
(1)第一阶梯――大一时期
刚跨入大学校门的新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适应问题,如相比高中而言对高职相对宽松的管理模式不适应、对教学模式和自主学习不适应、对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不适应等。与期望的本科院校失之交臂的消极悲观,失落、自卑,对所学专业缺乏认同感、自豪感,这一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是加强适应性教育,帮助新生尽快渡过心理断乳期。要从生活、心理、社会角色等方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通过对自己的观察、分析、评价形成对自己的客观认识,了解自己优点与长处、缺点与不足,抛弃自卑与失落情绪,恢复自信,发展自我。这一阶段可以开展“大学那些事”、“朋辈教育”、“宿舍总动员”、“给3年后自己的一封信”之类活动:
[入学指南教育]:开学季,利用与大一学生的第一次正面接触的机会,以“大学那点事”作为初次班会题目,内容包括通知类问题、适应问题、安全问题、学生干部选举以及建章立制等问题,最重要的是要营造一个洋溢浓浓家的味道的开场,让学生无论存在何种不幸在第一天的班会上都将获得温暖。或者,可以用一个短剧《假如三年可以重来》拉开整个大学规划教育的序幕。为引导他们认真规划大学学业、积极适应大学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朋辈教育]:通过开展朋辈教育发现学生特长、优势,引导学生们自主展开相互培训,培训的内容可以是学习方法,也可以是活动成功经验、PPT等操作技巧,鼓励个人塑造自信的同时,升华集体归属感,进步整个集体,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被学习的师者。
[宿舍人际关系教育]:在大一阶段,开展宿舍总动员暨最“家”宿舍评选活动,以宿舍为单位,以宿舍成员的成长小短剧、PPT展示、才艺表演等表现形式,将室友友好相处的成功经验与大家分享,通过心理情景剧的形式表演出来,通过评选“最家宿舍”,让同学们在回忆自己大学成长历程的同时感受到身边每一个人心灵的变化和成长,从而形成更加团结和谐的宿舍氛围,加强宿舍凝聚力,让宿舍完成由“集体公寓”到“家”的转变。
[感恩教育]:开展“给3年后自己的一封信”活动,通过写一封自己对大学生活的所有畅想、满载精神寄托的一封信,等待三年后的重逢。唤起大家珍惜时间、找准自己的未来方向,找到自己的动力,见证成长,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自己。
(2)第二阶梯――大二时期
经过了适应期,大部分学生开始积极投入到大学的学习、工作、活动中,这一阶段会出现如何协调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如何看待成功与失败、如何完善自己等系列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时间管理、职业生涯规划、情绪管理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年级学生普遍焦虑、迷茫。由于逐步熟悉适应学习环境,失去新鲜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职业规划,加上远离家乡亲友,倍感寂寞与无聊,而当面对理论知识较深、学科职能性最强的专业课时,学习进度一时难以跟上,又极易产生焦虑心理,一旦挂科,更容易感到迷茫,甚至破罐子破摔。这一阶段可以开展职业发展规划、情绪控制、恋爱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活动。比如职业发展规划(专业教育)、情绪控制主题班会、恋爱、人际关系团队辅导、给父母的一封信、一个电话等。比如通过电话连线说出“爸妈,我爱你,您辛苦了”,为父母写一封信,走近父母,懂得感恩,让学生树立理想,承担责任,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焕发生命意识,让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在回忆和感动中健全人格。
(3)第三阶梯――大三时期
毕业季,在面临实习、就业、升学的重大抉择时,学生常会出现自卑、逃避、依赖、焦虑等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则要加强就业和升学指导,帮助学生正视问题,引导学生转变角色、适应社会。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大,容易放纵自己。在面对就业难、工作岗位选择面窄等情况下,他们容易变成愤青,产生愤恨、不满和失望心理,于是可能导致精神空虚、缺乏激情、低层次需求旺盛,于是睡懒觉、沉酒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网络消遣方式;少数学生借聚众赌博、抽烟酗酒、打架斗殴、破坏公物等方式来宣泄内心的不满,迟到、旷课更是家常便饭。追求。这一阶段可以开展就业指导、毕业心理疏导、焦虑等方面的活动。
2.“1”条主线关注贯串始终
在三阶梯的教育中,特殊学生的管理和跟踪教育一直要贯串始终。高职院校学生中大部分来自农村,外来务工子女、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学生比例较高。这些学生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父爱母爱的缺失”、“沟通交流的缺少”、“有效监护的缺乏”,从情感、心理、生活、学习乃至人格方面都出现诸多问题,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爱这一特殊群体,不仅是对他们个人成长的关爱,更是对构建和谐校园、家庭、社会的有力支撑。为此,关注特殊学生主要从三方面入手:第一,采集基础信息,摸底排查;第二,心理普查问卷,建档立册;第三,确定特殊学生,重点关注。
【关键词】 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 现状 思考
已经出台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国务院才获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两次表述略有不同,尤其是中长期纲要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概念,凸显了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教育内容,它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已经得到了明确认定,相信出台的中长期纲要对促进各级各类学校规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然会带来焕然一新的变化,回顾本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笔者觉得还存在着不少差距。
一、从无到有的问题 首先是政策层面的规划。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已提出多年,但跟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好的地区相比,本地有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划等地方政策性的规划还比较滞后,跟国家纲要出台比大概是晚了近十年,这一方面跟心理科学基础性研究滞后有一定的关系,同时也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智体等"兄弟版块"比较起来,显得"不着急"。虽然姗姗来迟,但终归是"有"了,总比"无"强。2002年省教育部门出台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内容、途径和方法及组织实施的九条指导意见。指导纲要的出台为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航船启了"锚"。下一个层面就是管理落实了,按程序,地方应该在指导纲要的基础上再出台实施意见和细则,并部署实施,可惜的是这样的起航仪式后,并没有出现"万舸争流"的局面,不少基层的教育部门并没有在实施指导纲要方面有什么大的动作,有的只是在加强未成年人德育教育方面提及了要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更多更好的具操作性的实施意见。对学校来说,由于没有更具操作性的要求,虽然面对现实中的"刚性需求",但没有督导部门的"科学评估指标"要求,也不太乐于在这方面花费精力。以至于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这个层面几乎被湮灭了。这样的状况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不相符的,也是与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现状不相符的,必须加大力度做好组织规划和操作实施,把工作做到基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有在基层生根发芽抽枝长叶,适应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才能真正结出"善果"。
二、从小到大的问题。
首先是试点单位数量上由小到大问题。可喜的是,面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纲要要求,面对学生成长的现实需要,我们的一些具备初步条件的学校开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懈探索。高等教育如南京晓庄学院、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等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进行了扎实有力的基础研究和实践工作,有的高校还建立了校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中等教育如江苏省盱眙中学等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虽然只是"星星之火",但毕竟是有了"点"的"星火",只要各级教育部门能从全面育人的角度出发,积极重视,稳步实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笔者认为除了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数量上,还要在从业教育者队伍规模、被教育者的覆盖范围上都实现由点到面的发展延伸,让心理健康教育回归应有的育人位置,真正实现心理育人的价值。
其次,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的年龄发展层面和教育的内容、方法上需要扩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最早发端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高校心理教育,刚开始时是对个别由于心理障碍而出现伤害自我生命行为的大学生给予紧急援助,而后随着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逐渐增多,其社会危害性逐渐加大,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对象逐渐扩大,从大学生扩展到高中生、初中生直至小学生。尽管服务对象在不断扩大,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内容仍然主要是针对个别有心理障碍或心理不适应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医疗化的倾向"。这个时期及后来的学校心理建康教育的部分工作,在内容和方法上体现了临床心理学的核心内容和特色,即强调对个体能力和特点的测量和评估,注重帮助存在心理困扰的人,却忽视了更应该受到教育关注的大多数人,他们更应该在心理素质提高、潜能开发、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培养,健全发展的人格方面得到普遍教育。笔者认为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上除了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之外,还要注意将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知识和现代的学习生活实践相结合,从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中汲取健康的心理品质源泉,让学生从现代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在方法上要注意不同的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在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调控自我,适应环境,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三、由浅入深的问题
目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未得到普遍开展,其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尚没得到各级各类教育部门的足够重视,已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试点的学校,大多缺乏系统的教育管理结构和稳定的切实可行的操作模式,基本处在探索阶段,大面积推广的条件还不成熟,但不成熟绝对不能成为可以放弃或漠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借口,而是要立即行动起来,大胆地加入探索者行列,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要按照"积极推进、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工作原则,根据本地实际,积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
首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切实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到是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度,积极支持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根据本地、本校教育教学实际,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时间。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对学校督导评估之中,加强对教师和咨询人员的管理,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有条件的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区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推进工作。 暂不具备条件的农村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地区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规划,重点抓好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的试点学校,逐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其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合格的师资队伍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统筹解决专职人员编制,统筹安排专职心理辅导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要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方面,为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积极组织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把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列入当地和学校师资培训计划以及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系列。通过培训逐步提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9-0072-02
【关键词】中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按照教育部发出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指导。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时展的需要和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学校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学生施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的过程。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尚处于启动阶段、还不太系统和完善,存在诸多问题,必须引起注意并认真研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患于未然,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发展。本文拟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一些思考,以期待引起更深入的研究。
1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现状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以上海等地为代表大致可分为“自发探索”、“积累成果”和“推广普及”三个阶段。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期的“自发探索”阶段:经文献检索发现,1979年下半年,河南省平顶山市心理学研究会的寇清云等就在市三中和十三中尝试开办心理学讲座。80年代初、中期,一些学者和研究机构在对大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表了一系列报告。它使教育工作者和教育行政机关开始意识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这为以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初步的思想基础。
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积累成果”阶段:一些地区和学校的教师从青春期教育入手,对部分学生中存在的青春期心理适应、挫折、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困扰进行辅导。几年间,出现一些初露心理健康教育雏形的学校,如上海的曲阳四小、风华中学,江苏的金陵中学等,在当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中小学在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90年代以来的“推广普及”阶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经过十年以上的实践之后,逐步得到了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而蓬勃发展起来。许多省、市相继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学校设有心理辅导(咨询)室,开展地区和校际交流,一些地区(如上海)还出台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规划。陆续出版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读物,如班华主编的《心育论》、郑日昌主编的《学生心理健康文库》、邱章乐、程新国编著的《中学生心态调节》和期刊《大众心理学》等。中科院心理所、华东、华南师大等编制了大量心理量表和计算机辅助测量软件,以及中小学生心理档案等技术性工具。其间,我国的一些学者相继开展了一系列课程实验,为1998年秋季,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开设初中心理常识课奠定了基础。
2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育从研究到实践已经逐步开展起来,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的问题也十分明显。
首先从全国范围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城市快于农村,沿海快于内地,有的地区至今仍未有学校开展这项活动。即使是在一个地区,也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导致盲目发展,各校发展失衡且没有应有地位和时间保障。
其次是理论研究薄弱,学校的教育实践得不到应有的理论指导。目前我国理论界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研究大大滞后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一些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既未看清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必然联系,也没有弄清二者的区别,实践中常把二者割裂或等同起来。
再次,科学化水平不高,缺乏规范。科学的评估技术的应用不足,滥用不规范的量表,忽视测试信度与效度,仅凭测试结论来断定学生心理。另外,教师的培训尚未正规化。90年代以来,北师学、中科院心理所成功地举办了多次心理教育教师培训班,但由于数量有限,仍很难满足实际需要。
总之,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迅速,形势喜人。但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尚未能形成一个有机运作的系统,也未能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成为整个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的运行系统及其支持系统的运作都有待进一步规范。
3 对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如要获得新的质的发展,需要把它纳入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之中,需要提高它的规范化程度。因此,有几个问题需要进行讨论。
3.1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界定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从总体来把握,在内容上无非包括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健康发展;发掘潜能,增强耐挫力;解决心理困扰,及时治疗。方式上主要包括课堂授课(作为学科课程,以自然班形式进行)、团体辅导(分类组合,具体辅导)和个别咨询辅导。长期以来,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叫法比较多,如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指导、心理教育和心理治疗等。很显然,以上各种提法的侧重点是有所差异的,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则全面涵盖了整个范畴。
3.2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有了十多年的经验积累,现在已到了提出全面规划发展要求的时候了。在这方面,上海市有着很好的经验。进入90年代以来,上海相继成立了“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和“上海市高校心理咨询研究会”,近年来,上海市教育行政部门对此给予了大力的支持。1997年起,除各高校以外,重点中学和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设立心理辅导室,并配备一名专职辅导员。1998年1月,上海市教委召开“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此后,又对全市的幼儿园到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师资、设施等)进行调查。是年暑假,制定出上海市中小学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12月,出台《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划(1999~2001年)》以及《上海市中小学心理教育大纲》,并明确:凡是建立心理辅导机构的学校,都应保证必须的活动经费,且能逐年增长。
日前,教育部发出《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城镇及农村的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此,教育部还将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委托部分省、市和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与实验,并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这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整体规划,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3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显而易见,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包括德育在内的所有教育过程,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也是不完备的。其实,从发展的眼光来看,目前阶段多思索和传播一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联性,更有助于二者的共同发展。另外,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已经普及到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如果充分强调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联系,也比较容易使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各方面的重视,获得更多的支持。
很显然,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相互代替。一个心理素质良好的人并不一定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就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来看,它并不能解决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问题。同样,德育不能把一切都推给心理教育,而是要改变传统的模式,注重学生心理活动规律,使德育工作科学化;心理教育也应有明确的目的,它不仅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和治疗心理疾病,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理教育使学生包括“德”在内的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密不可分的,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
就学校德育而言,一旦能够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将有助于增强德育的科学根基,使学校德育有可能跃上一个新的层面以获得进一步发展。我们知道,学校德育主要是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负责,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天然目的,是要对学生个体的发展与终身幸福负责;学校德育的主要方法还是倚重于先人为主的科学灌输,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则是调动起学生内在的心理能量,来发展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所以,如果学校德育能够合理吸收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理论与技术的话,那就如国家教委有位领导同志所称:势必带来中国学校德育的一场革命。
3.4 关于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有一种偏颇的认识,即把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等同于心理咨询,以为开设了心理咨询室就是重视和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其实,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毫无疑问要包括心理咨询,而心理咨询只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绝不是一个“心理咨询”就可替代的了的,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就不只是心理咨询所能完成的,这需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发展和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应该看到,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咨询刚刚起步,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心理咨询队伍,是搞好咨询工作的关键。但目前就中小学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为非“专业人员”,一般由分管德育的领导、老师、班主任、校医等组成。兼职心理咨询教师存在一个多重角色的问题。作为咨询人员,面对服务对象采取的是倾听,所提建议、指导一般是非强制性的,而要让一名班主任这样做就会与其习惯了的角色行为模式产生冲突。另外,面对多重角色的心理老师,又会影响学生对这些老师的信任。兼职心理咨询教师固有的角色冲突,不仅妨碍他们涉及深层次的心理问题,即使在学生一般性心理问题的解决疏导方面,也带来一定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