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幼儿园足球训练总结

幼儿园足球训练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幼儿园足球训练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幼儿园足球训练总结

幼儿园足球训练总结范文第1篇

一、晨间锻炼的现状分析――照本宣科,流于形式。

晨间锻炼活动是幼儿园活动的基本内容之一,纵观我园晨间锻炼活动开展的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1 活动内容上常常强调动作的学习、技能的提高,而忽视了幼儿玩的天性和兴趣的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性和兴趣点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表现。

2 活动组织形式上大部分缺乏创新性、多样性,对于“一物多玩”的创新意识培养远远不够,而表现为放羊式活动多,有明确活动目的的活动少。

3 指导方法上教师规定多,幼儿模仿性学习行为多,在活动中一刀切的灌输方法用的比较多,而幼儿自主性学习行为却很少。

4 认识功能上有的教师过分强调兴趣而不注重体育活动的作用,对于幼儿运动量的调控存在随意性。

教师对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也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有的认为户外体育活动的场地大,教师不好组织;有的认为体育活动容易出安全事故,还是少开展为宜。由此可见,幼儿园晨间锻炼活动常常流于形式,而真正的实际活动时间和活动质量却得不到保证。因此,不论是指导教师正确理解、实施新《纲要》提出的幼儿园任务,还是正确安排幼儿的一日活动内容与时间,我们都应将晨间锻炼活动放在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位置。

二、晨间锻炼的实践研究――组织研讨,善于反思。

针对以上现象,我园在学期初就针对晨间锻炼活动展开了一系列的观摩与研讨,发挥老教师经验丰富、示范引领作用,让青年教师观摩学习;发挥青年教师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的作用,让老教师评价,真正做到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作用。如一老一新两名教师设计的两个晨间锻炼活动:《小老鼠运粮食》和《小小足球》中,我园全体教师参加了观摩学习,并及时展开了讨论,反馈了有效的活动评价。教师们从活动设计、活动的目标、活动的组织形式、活动的效果以及幼儿的参与、教师的指导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了剖析和反思。

讨论一:

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老师的组织形式、体育游戏的器材没有更新或增添,就不能很好的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实践中也发现,一成不变的东西会令人生厌,只有在实践中创新,才会吸引幼儿,从而体验到体育运动的乐趣,教师要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积主动的参与才能很好地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对比朱老师和潘老师的组织形式,相对《小老鼠运粮食》的游戏兴趣要高,但还可增加新玩法,第二次比赛也可提出新要求;如果潘老师能用小椅子拉线创设“树林”情景,也会吸引幼儿。

2 加强运动运动密度和强度。两组游戏的运动密度和强度不够,如《小老鼠运粮食》的游戏流程为:讲解后个别示范――两组比赛两次,中间应该增加幼儿鱼贯练习的过程,尽量减少等待。

3 教师具有较强的保育意识。如及时为幼儿脱衣服、擦汗塞毛巾等。潘老师的活动投入度不够,要做到照顾到个别的运球技能练习,又能兼顾全体。

讨论二:

要注意教师在游戏前应集合幼儿,对游戏进行规则介绍及注意事项的了解,还应注重孩子的活动准备和活动后的放松活动。(在《小老鼠运粮食》中应着重对手部的放松,在《小小足球》中应有脚腿的放松等。)

1 标记的有效利用。在《小小足球》的游戏主要是复习脚背内侧、外侧的踢球,但在活动中幼儿不能有针对性的练习,建议给每个幼儿的脚背内外侧贴上明显的标记(贴纸),既可以帮助幼儿巩固脚部位置,也可以提高幼儿的游戏兴趣。

2 关注个体差异。在《小老鼠运粮食》的游戏中,双脚跳已是复习内容,建议:“草盖头”障碍可有高低设置,便于幼儿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进行双脚跳,让水平高低的幼儿各有选择,照顾到不同水平的幼儿,能力高的不断挑战自己,能力差的增强自信。另外,在游戏中的垫子、草盖头、沙包的距离对于中班幼儿来说距离近了些,再调整,更利于幼儿在爬、跳、跑的动作之间的缓冲,达到游戏的最佳效果。

讨论三:

1 场地:教师充分考虑了场地的安全性、大小、活动安排等,让他真正成为孩子的锻炼场。

2 器材:活动中,教师运用一些民间材料及代表我园特色的足球为游戏材料,安全性高、实用性强。

3 问题情境:在活动时,教师设置了一些简单的问题情境,让幼儿带着任务去活动,增强了活动的挑战,让晨间锻炼更有趣味性,更赋予竞争性。

4 观察:教师的观察指导是调控晨间锻炼活动的良好方式,教师在晨间锻炼活动中充当了指导者、参与者,在关注大部分幼儿的同时兼顾了个别幼儿。保育员也配合得当,关注了幼儿的保健,在教师讲评时也积的给予帮助。

总之,在一次次的研讨中,每一位教师都能做出有效的评价,同时也给自己在以后活动中关于如何开展晨间锻炼活动拓宽了思路、指明了方向。我园采取诸如这样的研讨与反思活动随机开展与按计划开展相结合,大大提高了教师们的反思与总结能力。通过相互学习、相互点评使教师在思考、研讨的氛围中寻找到了新的策略,从而把幼儿晨间锻炼活动真正落到实处,最终真正促进幼儿的全方面发展。

三、晨间锻炼的对策研究――切实可行,全面有效。

㈠注重策略研究,科学合理开展晨间锻炼活动。

1 把握全面协调策略

如今我园在开展幼儿晨间锻炼活动中,教师特别注意幼儿身体、心理的全面培养与锻炼,使幼儿的各个器官、系统机能协调发展、共同提高,最终使幼儿身心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形成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

2 抓住趣味性策略

晨间锻炼活动中我们重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增强幼儿主体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在自由、自愿、自主的活动中幼儿兴趣盎然,能热情地、创造地进行各种活动,并会自主地探索和思考,创造性地玩。在玩中学,在玩中乐。

3 坚持面向全体性策略

通过科学的途径使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和谐地发展。并针对幼儿的个性差异,通过一定的培养和训练,让幼儿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

4 挖掘游戏化策略

教师们将晨间锻炼活动内容渗透于游戏中,适当创设一定的情境,使活动过程变得愉快、有趣、轻松,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以帮助幼儿身心两方面都获得发展。

5 突出创新性策略

在开展活动别注意推陈出新,为让幼儿探索多种玩法,激发幼儿积思考,拓展探究空间,我们在研制中注意挖掘材料的多用性,使活动器械能体现一物多玩,变形重组。

6 优化指导性策略

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性与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发挥不是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在幼儿晨间锻炼活动中,我们采用开放式的指导方

式,针对活动的不同环节、不同幼儿采用不同的指导方式,使幼儿获得充分的发展。

(二)巧用乡土资源,因地制宜丰富展间体锻活动。

活动器材可以引发幼儿进行活动的愿望,并产生积的活动行为,器材引起的活动方法越多,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和积性越高,得到的锻炼也就越全面。因此,活动器材的投放是展间锻炼活动最为基础的一节,也是至关重要的一节。它直接影响到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性以及活动的质量。

1 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村用具和社区资源,为幼儿选择合适的体育器材。由于我园地处乡镇,为此广大教师深入挖掘农村生活体育材料,有利结合家长、社区资源,为幼儿提供一些蛇皮袋、草盖头、竹梯、担绳等体育器材,深受幼儿喜爱。

2 探索创新,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玩法。我园教师心灵手巧,自主创新,把一件件体积大、重的器材变得精巧又轻便,适合每个幼儿参与活动。

3 自力更生,制作既节约又环保型的体育器材,保证幼儿参加活动的安全和卫生。我园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又考虑到环保的重要性,教师们自力更生,运用幼儿吃过的牛奶箱子、牛奶袋、牛奶盒、各式布条、饮料瓶、纸巾盒等等废旧材料为幼儿制作形式多样,又好玩又环保的体育器材。

(三)创设良好环境,潜移默化优化晨间锻炼活动。

新《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体能发展。幼儿园的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要有利于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的相互作用。

1 创设良好的户外活动环境

晨间锻炼活动的活动区在空间上相对隔离又相互沟通,将活动区环境作为一种动态系统,充分发挥起促进幼儿体能发展的影响作用,以及对幼儿活动的优化作用。我们发挥最大的能力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户外活动环境,努力使我园成为幼儿活动的乐园。

2 创设愉悦的幼儿心理环境

我们为幼儿创设一定的心理环境来影响幼儿情绪情感、态度倾向、行为方式等,对幼儿的体能发展发挥作用。即有计划的逐步提供或更换、增减材料,调整各类游戏活动及其设置关系,注意环境的开放性及其动态效能的发挥,材料的提供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性别特点、个体差异,并与其生活经验相适应。积创设愉悦的心理氛围,促使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幼儿园足球训练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学教育;思维发展;幼儿教师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4)01-0025-04

【作者简介】王形音(1988-),女,辽宁大连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张莉(1963-),女,四川资阳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副教授,硕导,湖北省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

一、问题的提出

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指出:“数学是人类思维的体操”,数学学科本身的抽象性、逻辑性和系统性决定了数学学习与思维发展的密切联系。3岁~6岁是幼儿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能否通过数学教育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幼儿园教师起到关键作用。2011年华中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张莉、张亮在《武汉市幼儿园教师教学教育观念的调查研究》一文中关于幼儿园教师教学教育观念的研究结果表示,绝大部分教师认为“发展幼儿思维”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之一。然而也有许多教师认为达到这一目标最为不易。基于以上考虑,我们对武汉市一些幼儿园教师的数学教育与思维发展认识进行调查,了解教师的整体水平和群体差异,分析现状存在的原因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武汉市抽取了4所不同性质的幼儿园,其中省级示范同、市级示范同、一级同、民办园各1所,对上述4所幼儿园的一线教师发放问卷100份,回收86份问卷,回收率为86%,其中有效问卷83份,有效率为96.51%。不同性质幼儿园调查对象的样本量分布见表1:

(二)问卷设计及处理

本研究在专家的指导下,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改形成自编问卷。问卷题目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性别、教龄、幼儿园性质、班级人数。第二部分旨在了解幼儿园教师对数学教育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认识,分别从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准备、教育方法三个维度设计问题。

各维度的主要问题:教师教育观念涉及两个问题―一通过数学教育发展幼儿思维的重要性、幼儿园数学教育可以促进哪些思维的发展,研究试图从重要性认识和科学性认识两方面探究教师对数学教育与思维发展之间关系的理解。教育准备涉及两个方面――知识的准备和材料的准备。知识的准备列举了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常见内容,如5以内正逆排序、认识量的相对性、认识正方形和三角形、10以内数的分解与组成,由教师选择适应不同年龄班的教育内容,考察教师是否准确了解数学教育的逻辑顺序。材料的准备考察教师是否意识到幼儿动手操作材料对思维发展的帮助,是否在数学教育过程中为幼儿准备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教育方法的题目包括――数学教育中哪种方法最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思维、在开展数学活动时更经常采用的方法以及讨论、归纳、启发等教育方式方法的运用,主要考察教师对这些方式方法的价值判断和运用情况。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问卷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统计结果及分析

(一)教师的教育观念

1.幼儿园教师总体选择结果

在数学教育对思维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上,75.6%的教师认为通过数学教育发展幼儿思维非常重要,23.3%的教师认为比较重要。各级各类幼儿教师在数学教育与幼儿思维发展的科学性认识的总体选择结果见表2:

结果显示:(1)大部分教师意识到通过数学教育发展幼儿思维的重要性,这与之前关于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的调查结果相一致,说明教师已经不再将幼儿阶段的数学教育仅仅看做感官经验和简单知识的积累,而是利用数学知识的特殊性,将发展幼儿思维列为日常教学的目标,充分认识到数学教育对幼儿思维发展的促进作用。(2)95.3%的教师认为数学教育有助于幼儿分类和比较能力,这可能与教师对相关的数学教育内容较熟悉有关,在小、中、大班均有根据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教育内容。(3)在其他方面选择的人数略少,尤其是归纳与演绎能力,只有69.4%的教师认为数学教育对其发展有帮助。虽然在幼儿园数学教育内容中并无直接相关的内容,然而在数学教育过程中无不包含着训练归纳与演绎能力的方式方法,如通过观察足球归纳球体的特点、通过数字5的组成演绎6的组成等等。

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幼儿园教师在数学教育对思维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上水平较高,在科学性认识上还存在不足。教师只是从宏观上意识到数学教育有助于幼儿思维发展,但是具体对哪种思维、思维的哪些方面有帮助教师的认知有些混乱。在教育内容中直接出现的,如分类和比较能力,教师能够辨别,对于渗透在教育过程中的思维的培养,教师容易忽视,可见教师对于数学教育和思维发展的关系还处于感性认识的阶段,缺乏深层次的理性理解。

2.幼儿园性质与教育观念的差异分析

通过不同性质幼儿园教师选择的百分比例(见图1),发现:(1)教师对于数学教育究竟能够促进幼儿哪些思维发展的认识与幼儿园等级并非正相关关系;(2)省级示范园中只有56.7%的教师认识到数学教育对幼儿归纳与演绎能力的意义,只有46.7%的教师知道数学教育能够促进幼儿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分类与比较多项思维能力的发展;(3)民办园有81.8%的教师知道数学教育能够促进幼儿多项思维能力的发展。

通过对问卷中教师基本信息的统计发现,省级示范园的教师有较高的学历和较丰富的培训机会(大专占60%,本科占40%,86.2%的教师接受过专门的幼儿园数学教学法的培训),然而教师对于数学教育与思维发展的理性认识并不到位,由此可见,提高教师对于教学过程的深层理解单单依靠高学历和培训是不够的。民办园教师的认知水平较高可能源于以下两点:(1)通过观察民办同教师实际教学,发现教师之间经常进行数学教育的观摩和研讨,教师对于数学教育的思考较多;(2)民办园以年轻教师居多,30岁以下占75%,年轻教师的思维较活跃,在数学教学中占有优势。

尽管教师在教育观念上存在差异,然而通过卡方分析可知,在数学教育能够促进哪些思维发展的选择上,不同性质幼儿园存在的差异并不显著(X2值的显著性水平分别为p=0.262,p=0.650,p=0.275,p=0.471)。

1.知识的准备

呈现符合逻辑顺序的、适应于幼儿年龄特点的教育内容是保证幼儿顺利完成思维迁移、理解知识的基本保证,也是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前提条件。教师对教育内容的掌握程度随着年龄班的不同而表现出递减的趋势,教师选择适合不同年龄班教育内容的正确见图2,小班教育内容的正确率为76.9%,中班为63.4%,大班为53.5%。在具体的题目分析中发现:(1)教师在认识数字、量的比较上较之《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对幼儿有着更高的要求。63.9%的教师认为在从5个以内物体中找出最大最小属于中班教育内容,74.7%的教师认为大班幼儿应当学习50以内的数字。然而在幼儿数学各年龄阶段的目标中,从5个以内物体中找出最大最小属于大班教育内容,而认识501~2内的数字不在幼儿园数学教育的规定范围之内。(2)对于数学教育中最基本的内容仍有部分教师不清楚,16.9%的教师认为认识“1和许多”的关系应该在大班教学,68.7%的教师不知道圆、正方形、三角形属于小班教育内容,可见教师对于幼儿园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还是比较混乱的。

部分教师对数学教育内容的逻辑顺序搞不清楚反映出教师对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解不够,没能做到让教育适应于幼儿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因而教育内容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产生超前化、小学化的倾向,这一现状在大班尤为严重。另外,尽管大部分教师知道20以内的加减法不属于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但是观察发现仍有部分幼儿园将此列为实际教学内容,可见教师在选择教育内容时,除了自身的价值判断,还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为进一步考察教师对教育内容的掌握程度是否存在性别、园所级别、学过教学法与否等差异,本研究以性别、同所等级、是否学过数学教学法为自变量,以教师选择正确教学内容的得分为因变量,分别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男女教师、不同级别同所教师得分差异不显著,学过数学教学法的教师得分明显高于未进行过专门学习的教师(p=0.046)(见图3)。

2.材料的准备

前苏联幼教专家A・M・列乌申娜认为幼儿智力活动的发展是从物质的或物质化的活动开始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也同样强调儿童真正理解数要通过自己的动作发现。因而,数学教学过程中丰富的操作材料能够为幼儿在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架起一道桥梁,起到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支架作用。而为同一教学目标提供不同的操作材料有助于幼儿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如按照颜色分类,既提供不同颜色的硬纸片,又提供不同颜色的事物让幼儿操作。在材料的准备上,民办园和省级示范园存在一定的差距,省级示范园有86.7%的教师经常为学目标准备不同的操作材料,而民办园则只有54.5%的教师达到这一标准。这可能与省级示范同在办园规模、办园时间、财政补贴方面相比民办园均享有一定优势有关。

(三)教师对教育方式方法的采用

每一种教育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教师对于最有利于幼儿思维发展的方法的认识和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选择见表3:

由此可以看出:(1)40.1%的教师认为游戏法最有利于幼儿思维的发展,35.7%的教师最常用的教育方法是操作法。(2)各类幼儿园教师之间的观点存在差异。具体表现在:省级示范同和民办同的教师认为游戏法更有利于幼儿思维发展,而市级示范同和一级园则认为操作法更有利;X2分析表明,在“最常川的数学教育方法”选择上,不同性质幼儿园之间差异极其显著(p

结果说明,绝大部分教师对数学教育方法的选择是正确的,数学学习逻辑性较强,对幼儿而言相对枯燥,操作法和游戏法因趣味性强、幼儿的可参与性高而经常运用于数学教育中。教师往往选择他们认为最有利于幼儿思维发展的教育方法,通过方法的选择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意识较强。然而,对于最有利于幼儿思维发展的方法教师在操作法和游戏法中产生争议,相对而言,幼儿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材料,积累感官经验,获取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方式更有助于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而游戏法则对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有帮助。

除了贯穿始终的教育方法,融合在日常教育中的教育技巧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让幼儿探索同一材料的不同操作方法、引导幼儿归纳总结、鼓励幼儿之间交流讨论、提出延伸性的问题等等,在教育内容、硬件配备大体相同的情况下,教师教育方式上的技巧对幼儿思维的发散、迁移有着积极的影响,是教师教育能力的核心体现,教师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育方式的运用情况见表4。

由此可见:(1)半数以上的教师经常在数学活动中运用多种教育方式激发幼儿思考的积极性、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2)在安排幼儿讨论时间、提出延伸性问题方面存在不足,27.2%的教师偶尔安排幼儿讨论时间,23.5%的教师偶尔提出延伸性问题。

语言是培养幼儿思维连贯性的重要途径,讨论中的语言表达帮助幼儿将头脑中零散的认知串连起来,并且在听取他人想法时有助于幼儿摆脱思维的自我中心性,锻炼从多个角度理解问题的能力。提出延伸性问题有助于幼儿进行深层次思考进而完成思维的迁移。但是,组织讨论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较难以掌控的环节,提出延伸性问题则需要教师对教育内容十分熟悉,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较高。

幼儿园足球训练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激发兴趣;相互学习;开发潜能;寓教于乐

当今的信息技术时代,教育也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现代教学把幼儿看作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教师对幼儿的教育教学方式从传统转向引导发现。神奇的电脑在我们生活中运用地越来越广泛,许多家庭都拥有了电脑。要想使我们的孩子跟随时代的发展,对孩子进行电脑教学势在必行。目前很多小学和中学都开设了电脑课,我们幼儿园也不例外,学电脑从娃娃抓起,其实这也是一种新的尝试。运用电脑教学,新颖生动、感染力强,是一种模拟性、启发性的直观手段,由于它不但容易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诱发幼儿的学习动机,而且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让幼儿清楚地看到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虚为实,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语言形象化,深奥的道理具体化,有利于幼儿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记忆,而且能激活幼儿的创造思维,锻炼幼儿的动手、动口能力,使幼儿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活动,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开始,幼儿因没有英语和拼音语言基础,学习电脑难免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在开设电脑课程后,我们针对幼儿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活泼好动、喜欢游戏等特点,组织了丰富多样、幼儿感兴趣的电脑教学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运用游戏,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幼儿来说,鉴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往往是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因。然而兴趣和动机并不是天生固有的,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幼儿的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兴趣是推动幼儿探索、学习和思考,发展幼儿智力的强大推动力,要使幼儿各方面的能力获得发展,首先就要激发他们的兴趣。

在幼儿园开始电脑教学活动中,我没有直接让小朋友们枯燥地认识电脑的构件,而是让他们认识了一个有趣的《推箱子》游戏,小朋友们对神奇的游戏感到非常的新鲜、刺激。电脑原来很神奇,里边有这么好玩的游戏,电脑里还有其他的游戏吗?这些游戏是怎么玩的呢?幼儿对此产生了兴趣。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儿童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因此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让幼儿亲身实践。于是幼儿通过对游戏规则的了解和鼠标的认识,他们一个个跃跃欲试,纷纷尝试电脑操作。但是玩了一会儿,我就听到好多小朋友在轻声地说:“这个箭头怎么不听我呀,怎么不走了,怎么办呢?”没过多久,小朋友们一个个放下鼠标,急得小脸通红,迫切地问我,想了解这其中的原因,显然对电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相互交流,轻松学习交往是彼此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相互学习的过程。我们都知道幼儿和同伴交往时是最轻松快乐和自然的,在这样的交往中,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的相互模仿、学习,而不会感到有任何压力。这种同伴间的相互交流学习,也体现了幼儿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

我们的电脑教学活动正是这样,大多数家中有电脑的幼儿他们会一起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他们在说说笑笑中轻松自然地巩固对电脑的认识,一些电脑的主要配件:主机、显示器、鼠标、键盘等在幼儿的相互交流中都一一记住了,从他们口中还编出了一些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拍拍小手放放好,看看眼前小电脑,显示器光光不能摸,鼠标轻巧不乱碰,键盘按键排整齐,我们做好再关机。”同时又从同伴那里接触、学习到自己还不知道的电脑知识和游戏玩法,大家一起学习、讨论、比赛等等,效果比我们课堂上的灌输更直接、更快。此外,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同伴间也有了充分的表达情感的机会,氛围其乐融融。

3人机互动,提高成效电脑在处理文字信息及人机交互方面,有其独特的功能。如:它能根据需要按不同的顺序展示文字信息,字体多样,动画效果、色彩丰富,效果奇特。教学时,随时可以切换到活动所需的界面,调出信息等。电脑辅助教学可以通过教学软件对幼儿操作进行评价。孩子们得到的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对”字,而是富有情感的惊叹声,或是一张笑脸“祝贺你,你答对喽”,或者是漫天的鲜花、气球,还有“电脑博士”的奖励等等,这些鼓励和表扬都再次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电脑也总是以幼儿可以理解的方式(给一个泄气的声音、哇哇大哭的宝宝等)告诉孩子们:你错了!这样,孩子发现自己的错误时并不是特别的沮丧,而是激起他们再次学习的愿望,形成了“人机互动”,提高了学习的成效。

4多元培养,开发潜能幼儿时期是人智力潜能发展的关键时期,而电脑有它自身 “神奇”的功能,聪明的“智商”,渊博的知识。电脑内容的趣味性、形式的多样性、手段的灵活性是培养幼儿观察力、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有力手段。

借助电脑,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学前期幼儿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电脑中那些具体生动、直观形象、颜色鲜明的事物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因此,在电脑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演示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图形,加以有趣的声音,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吸引他们的注意观察,这既学习了图形方面的知识,又运用电脑声像并存的特点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很好地促进了他们观察能力的发展。

借助电脑,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幼儿有很强的创造潜能,想象力极其丰富,想象的内容具有直观性、片面性和模仿性。因此我们可以有意识地用电脑播放各种图片,以丰富幼儿的视觉经验,积累表象,再鼓励他们求新求异,创造出自己的东西。如在用电脑画圆时,引导幼儿联想生活实际,可以用圆画什么?幼儿就会展开丰富的想象,想到太阳、头、眼睛、足球、小碗等等,应有尽有,精彩纷呈。

借助电脑,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幼儿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兴趣,什么东西都想去摸一摸、碰一碰。在幼儿玩电脑中,当老师演示过一些有趣的内容后,小朋友们就会跃跃欲试。例如:在“沙箱”游戏中,先让幼儿用直观的图案进行组建,然后在熟悉游戏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建设活动。抓住这样的时机,通过让幼儿完成特定的操作动作和过程,逐步提高他们的动作准确性和稳定性,使幼儿的动手能力得以训练提高。

总之,幼儿期的孩子正处于各种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阶段,针对孩子的心理、年龄特点,多尝试开展电脑教学,充分发挥电脑的优势,让幼儿迸发智慧的萌芽,才能真正寓教于乐。

参考文献

幼儿园足球训练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幼儿沙画创作; 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8-108-001

比较分析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它主要分为对比分析和类比分析,对比分析意为:“把客观事物加以比较,以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评价。”类比分析意为:“是使人们的某一智慧结晶能得到广泛使用,使更多的人看到自己有所作为,它的特点就是人们所讲的触类旁通。”在幼儿沙画活动《可爱的小鸭》中,我们巧用对比分析和类比分析助推幼儿沙画创作,现总结如下:

一、巧用对比分析揭开沙画创作的面纱

“漏”是沙画创作的一种技能,即抓起一把沙,让沙从拳心慢慢漏在沙盘上,漏出各种图案,用这种画法画沙,在沙盘上呈现出的图案更具立体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艺术领域的教育要求指出:“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的活动,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在组织沙画活动《可爱的小鸭》时,我们引导幼儿运用对比分析学习“漏”这种沙画画法,幼儿在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式学习,轻松自主地学习了沙画技能。在活动的开始我请幼儿自由的在沙盘上画小鸭子,结果幼儿都是像在纸上画画的一样,他们用手指代替画笔在沙盘上画小鸭子。然后我出示了沙画《可爱的小鸭》请幼儿进行欣赏,并引导幼儿进行对比分析,观察沙画《可爱的小鸭》与幼儿自己画的小鸭子有什么不同,幼儿经过对比分析发现沙画盘上的小鸭子身体是高出来的(立体的),于是我鼓励他们猜测是怎样画的,有的幼儿想小鸭子是立体的那一定要在沙盘上撒上厚厚的沙子,有的幼儿又试图把小鸭子画的大大的来表现立体感……画完之后我再次引导幼儿进行对比分析,这下他们的好奇心更强烈了,迫不及待的想要知道沙画《可爱的小鸭》是怎样画的,这时教师再来示范用“漏”的方式在沙盘上画小鸭子,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正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点燃幼儿兴趣点关键就在于本次活动巧用对比分析引导幼儿学习沙画技巧“漏”,恰到好处地揭开了沙画创作的面纱,感受到了沙画技巧“漏”的独特魅力。

二、巧用类比分析打开沙画创作的大门

类比分析这种比较的方法,不仅是智力的一种表现,也是触发智慧的方法,更是激发想象力、创造力的方法。结合沙画活动《可爱的小鸭》向大家展现在沙画活动中引导幼儿巧用类比分析,打开沙画创作的大门。

第一次教学活动我是这么上的,先让孩子们看我示范,如何用“漏”的方法画小鸭,然后孩子们去尝试,因为我示范标准、解释清楚,幼儿们学的也很认真,结果大家漏得还不错,但我发现孩子们画的小鸭全都“copy不走样”,跟我画的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没有一点点变化,他们没有进行再次创造,这可不行。课后我认真反思,虽然这次沙画活动幼儿基本上都学会了“漏”的沙画技巧,但是由于我的引导还不够,幼儿的创造力在此被抑制了。怎样让幼儿发挥创造力漏出形态各异的小鸭子呢?引导幼儿运用类比分析,激发出了幼儿的创造力。通过问题:“我们可以漏出一只向前看的小鸭子,那可不可以漏出向四面八方看的小鸭子呢?”答案当然是可以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进行了类比分析,脑海里涌现出各种形态的小鸭子,他们大胆创造巧妙地改变小鸭子身体和嘴巴的位置,体现出各种形态的小鸭子,有的小鸭子在一起面对面聊天,有的几只小鸭在做游戏,有的几只在向后看,好像在召唤好朋友……就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运用类比分析,创造性地漏出各种形态的小鸭子。我的一句设问,引导了幼儿进行类比分析,孩子们跃跃欲试,猜测、尝试,我把自充分交给了幼儿,探索出了用漏的方式画出各种形态的小鸭。

在第二次沙画活动时我们又引导幼儿进行了第二次类比分析,“我们可以漏出小鸭子圆圆的头,还可以漏出其他圆圆的东西吗?”这次幼儿的兴致更高了,他们再一次进行类比分析创造出了各种圆的、椭圆的东西,有天上圆圆的太阳,有公园里快乐玩耍的一张张笑脸,有运动场上追逐的足球,还有动物园里可爱的小动物……然后我又通过问题引导幼儿进行类比分析,“沙画中可以通过“漏”的方法,画出很多有立体感圆圆的东西,那能不能用漏的方法,漏出各种形状的东西呢?幼儿再一次进行了思考,再一次进行了尝试,创造无限。这次幼儿有的用漏的方法画了果园里结出的各种形状的水果,有的为马路漏出一排排笔直的路灯,还有的漏出一座座高低起伏的小山……就这样巧用类比分析,激发出了幼儿的无限创意,漏出一个大千世界。

幼儿园足球训练总结范文第5篇

有的孩子已经十三四岁了,在聚会场合,父母还要督促他们问候其他人。孩子完全不融入聚会的活动,自己玩手机,父母此时也会对我说:“我们家很民主的,用欧美素质教育的方式带孩子,多给孩子空间和自由,少干涉他。”

这种论调让我很困惑,从一个四五岁的孩子身上,我连基本的礼貌都没有看到;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连打招呼都还要父母教,都不具备一个正常的交流能力,谈何“素质”呢?再者,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欧美的素质教育?

教不好孩子的妈妈也要“培训上岗”

大家都知道荷兰是个开放自由、社会容忍度很高的国家,可是幼龄教育里面首先教的是规矩以及对规则和权威的遵从。无论是对事还是对人,在没有尊重和相互理解的前提下,不提倡批判和反抗,更不会容忍散漫无礼。言论自由,也是要在没有歧视和对他人的人身及情感没有伤害的前提下。

在荷兰的幼儿园,如果一个小朋友不服从团队安排,不遵守公共场合的基本礼数,在被教育几次不改后,老师绝不会容忍,而会根据规定,让家长把孩子领回家,孩子要接受幼儿心理咨询师的评估和治疗。家长也必须配合,完成孩子能正常融入社会和团体的过程。有时候,家长自己也要接受培训。如果孩子不幸被确定为“问题儿童”,那就只能去收纳有行为和社交问题的孩子的特殊学校了。

我有个荷兰同事,她四岁的儿子在上学前班的第一周,经常去毁坏其他小朋友搭好的积木,在公共场合到处乱窜,老师制止他,他就大哭跺脚,生气毁物。老师马上就叫家长来把孩子领走了。孩子妈带着孩子去幼儿心理师那里,在候诊的时候,孩子要吃摆在桌上的巧克力,妈妈对他说:“你只能吃一块哦!”他吃完了一块再去拿,妈妈就说:“你不能再拿了!”孩子不听照样拿了就吃。此后孩子依旧连续拿了5块巧克力吃,妈妈也重复了5遍:“你不能再拿了!”可是对孩子的行为完全没有影响力。这一切都被幼儿心理师看在眼里,一进诊室,医生马上建议妈妈和孩子一起接受治疗,因为她完全没有对孩子的控制力。

在进行了行为评估诊断后,医生更肯定了之前的建议,对孩子妈妈说:“一些当母亲的基本能力你还不具备,所以必须要学习。就像会计和医生都要有执照一样,你要通过训练取得当母亲合理管教你孩子的资格。”第一次咨询,医生就严格地训练孩子要知道在一个场所的“领导者”是谁,并要服从;如果你自己是“领导者”,那么就要服从社会规则和法律。无理的发泄情绪和不满,不会被姑息。

建立孩子的社交素质

再说说孩子的社交素质。欧洲是一个非常重视社交礼仪和相互交流的地方。在一个家庭聚会里,孩子被教导要积极参与和融入交流,而当着大人的面不管不顾地玩手机是不被允许的。

我先生的家庭是个大家族,孩子众多,每次家庭聚会少则三十几号人,多则六十几号人,总要包个度假村或是大餐厅来搞活动。我们会给孩子们安排他们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可在绝大多数时间(比如吃饭、下午茶和家庭游戏时),孩子们都必须参与和亲人的互动。在他们的活动时间没到和大人没有允许之前,他们不能做自己的事情。

上次我先生表哥一家四口从美国回荷兰探亲,家庭聚会被安排在一个自助餐厅。夫家的聚会因为人多,有个传统就是一般吃上一道菜,大家就换个位子,好去和坐得远的亲戚也能聊到天。为此,表哥的两个儿子,一个十岁、一个十四岁一开始就被父母打散坐在桌子的不同位置,都没挨着父母坐,让他们自己多和在荷兰的亲友自由交流。

十四岁的Brahim当晚想看美国队在世界杯的足球比赛,开席前就和他爸爸商量能否只吃半个小时的饭,球赛开始了就离席去餐厅的电视间看球,不参与聊天。他爸爸马上拒绝:“我也很想看比赛,可是大部分在这里的家人都更希望和我们聊天。你可以每隔十五分钟起身去看一下比分,两分钟内必须回来。”

Brahim没有讨价还价,回到自己的位子上,还站起身给大家幽默地声明:“我在以后的三十分钟内,身心全是大家的,可是之后,我每十五分钟会去看一下美国足球队的赛况,如果谁对‘最强大的美国队’的比分感兴趣,举手,我负责给你们更新!”

我坐下来,对面刚好是十岁的弟弟Armin,还没等我开口呢,孩子说话了:“蔻蔻,你更喜欢用哪种语言交流?荷兰语还是英语?我知道你肯定更想说中文,可是抱歉我的中文只会说几个菜名。”接着我们用荷兰语交流,我本想顺着孩子聊聊体育什么的,可是姨妈、表舅和两个姨婆开始聊宗教发展变革对欧洲现在政体的影响。

我怕Armin觉得无聊,可一看,他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还提一两个问题,再讲讲美国的宗教情况,比我还能聊。最后,他还做总结:“其实我觉得,宗教之间的教义有很多不同,为此也进行了很多战争,有善有恶。虽然我不信什么教,但我觉得任何的教义本质上都是让我们能有力量成为更好的人,我们自己能好一点,这个世界也会好一点。”

后来我和表嫂聊天:“你们在美国住那么大的房子,你一个人侍候三个男的,家务一定很多,很累吧?”她说:“前几年有点累,不过四年前,他俩一个六岁、一个十岁的时候就好了。他们的衣服都是自己洗自己叠,每周一人打扫一天家里,一人做两顿晚餐,我和他们爸爸只在我们该负责家务的那天做一下,所以一点也不累,因为大家都在共同承担。”

欧美孩子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自由”

可能大家不相信,我认识的拥有跨国婚姻和恋爱关系的朋友抱怨最多的就是荷兰人的家规太多太严。很多荷兰爸爸和中国妈妈吵架最多的就是,爸爸认为孩子应该关上电视专心和父母共进晚餐,孩子吃完饭没经过允许不能离席,孩子对父母不能有不恭的态度。而妈妈觉得吃个饭随意就好,家里那么多规矩干嘛,孩子有个气儿不跟我们撒跟谁撒啊。爸爸认为全家过圣诞节,就算圣诞前夜没睡好,也必须要早起吃家庭传统的圣诞早餐,妈妈则说让孩子多睡一会儿,吃个饭嘛,取消就算了,反正天天都要吃。欧美人的孩子,不是像中国人想象的那样是漫无边际的“自由”。

其实我们中国家庭也有很多有原则的教养方式,我自己就是从一个家教严格的家庭出来的,所以我的教养和荷兰的这些规矩不谋而合。这种教养,教导的是一种对形式感的尊重,也是对自律和公众责任感的培养。想想看,在一个社交场合,最重要的不就是一种恰到好处的自我约束力吗?而这种能力,就是从一点一滴、耳濡目染的家教和社会环境里学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