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素养文学常识

文化素养文学常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素养文学常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素养文学常识

文化素养文学常识范文第1篇

一、前言

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汉语言文学知识 的基础性地位一直是被严重忽视的,但是当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逐渐意识到汉语言文学知识的缺位,导致了我们国家?W生在语文学习、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语言文化素养等方面的能力比较欠缺,最终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在我国的基础性教育中,汉语言文学知识的缺乏主要表现在不重视语文的学习、不重视文学知识以及用语的规范等,基于这些出现的问题,汉语言文学对我国学生的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水平、加强学生语言文化素养、提升学生语言包表达能力以及提升学生语言理解能力等四个方面。

二、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内涵及其特点

理解所谓的汉语言文学知识首先要从汉语言文学入手,而对于汉语言文学的理解大部分都是将其作为一个大学专业来理解的,其内涵是培养具有深厚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知识的专业学生,具有从事新闻出版、文学创作以及科研、办公等能力的人才。同时,也承担基础性教育中的语文教学工作的任务。那么,本文理解的汉语言文学的知识不是将其看作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相关知识,而是将其看作是通识教育中的语言和文学的理解、把握等层次的内容。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待汉语言文学的知识,具有怎么样的特点?首先就是它具有一般化教育的特性,换句话说,它可以用来当作一门基础性的和通识性的课程,贯穿整个教育体系,尤其是在基础性教育体系中,其重要性更是不可取代。其次,它具有易于传授的特点。汉语言文学的知识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另类的常识,由于其内容的浅显易懂,很容易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传授或者获得,并且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它也是可以被接受的。最后,具有资源获得的方便性。不同于专业汉语言文学,将其知识性内容划归如常识,其资源的获得相比于专业内容的获得要更容易。

三、汉语言文学知识在学生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

汉语言文学知识在我国的学生教育体系中起到的基础性作用,主要是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水平、加强学生语言文化素养、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提升学生语言理解能力等四个方面。

1.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水平

我们知道,学生语文水平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构成,文字识别能力、文章读写能力以及文学常识等。那么,汉语言文学知识作为文学常识的一种,可以在学生的语文学习方面,起到一个增加知识储量,提升学习兴趣的基础性作用,最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尽管语文的作用一直被忽视,在中高考的战场上,语文的作用和数学英语相比差很多,很多一线教育工作者将语文的学习成果用考试技巧来补充,实际上取得的效果是不理想的,通过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增加和学习,学生对于我们每天接触的母语而言,其形成的文学感觉会对语文的学习带来意想不到的巨大效果。

2.加强学生语言文化素养

这里的语言文化素养,指的并不是说话用语的规范性,指的是说话过程中使用的语料层次方面,我们知道口语化的东西大家都会说,但是如何说的有水准确实个难题,最重要的是通过掌握这些汉语言文学知识,可以在说话过程中增加自己说话内容的文学性和知识面。语言是一种文化,健康、优美的语感的形成靠的是文化素养的提高,没有精神诉求,心无一丝诚意,书籍用来补壁,何来语感健康,更不要说高雅了。

3.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别人除了眼睛接触你之后的第一个接触的内容,一个人具有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其自身能力的提升和形象的塑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表达能力不仅仅是通过使用一切切合的词汇,还需要依靠一种对于语言感觉的把握。通过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相关知识,可以提升学生对汉语中一些词汇意思及其使用环境的理解,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度、措辞的严谨性等等。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学生自主性比较差,环境给予的自我表达的机会也同样很少,学生们几乎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很少通过自己的表达来和老师进行深入的交流,强化理解,促进记忆。最终呈现结果就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十分欠缺。

4.提升学生语言理解能力

提升学生语言理解能力主要是从对语言环境的理解上来进行的,语言是词汇构成的,每个词汇的意思是固定的,但是组合起来之后其意思就会变幻莫测,那么,对于语言的理解就需要结合语言的环境来进行。更深入地说,对于自己身处的语言环境的理解,就是对自身环境的理解,语言所代表的含义几乎可以说是权力的含义,话语权力的存在导致了每句话中都被赋予了身份的象征。比如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所使用的语言和学生与学生之间就会明显不同,这就是区别,如何理解,就需要通过汉语言文学知识的介入。

文化素养文学常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语文素养 基本内涵 提升途径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文素养。一个人具备了相当的语文能力,能读会写,善于欣赏、鉴别、吸收和表达,才有可能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新课程标准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养成上,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准备。可以说,语文素养不是靠简单的传播和简单的模仿所能获得的,而是在长期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慢慢地领悟、一点点地积累而习得的。因此,语文学习仅仅靠课堂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一、明确语文素养的基本内涵

语文素养,应该是以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为主干,至少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一般智力、社会文化常识和情感意志与个性等几个基本要素在内的有机复合体。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①学习语文知识。要让学生学习好包括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等在内的各类语文知识。无知即无能,无知即无智。没有知识也就谈不上什么素养。②训练语文能力。能力就像素养的窗口,透过能力这个窗口,一个人能言善辩,谈吐不凡,写得一手好字和好文章,往往被人看做是具备语文素养的标志。所以,语文教学必须高度重视能力训练,引导学生认真地训练好阅读、欣赏、表达等能力。③开发基本智力。基本智力包括观察、思考、联想、想象、记忆等,这既是教育的各个层面共同承担的任务,又是语文教育自身应负的责任,而且基本智力的开发,就已经渗透在语文知识学习和语文能力训练的过程之中。④积累社会文化。在学习“双基”之外,还要组织学生学习广泛的社会文化知识,使学生开阔视野,受到熏陶,丰富知识积累,提高语文素养。⑤陶冶情感人格。我们所说的“情感人格”,就是常说的“非智力因素”。而情感教育、审美教育、道德教育等,在语文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上五个方面的内涵便构成了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明确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

明确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是实施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1.强化语文的再认知功能

我们所说的“认知”,包括知识和能力。小学语文学科的认知功能与其他学科不同。其他学科的学习目的,主要是获得本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如地理学科的认知功能主要体现在获得地理知识和分析地理知识的能力方面。语文学科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学习字、词、句、段、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础能力,获得语言能力;学习获得知识的方法和学习能力;学习获得各科文化科学知识的能力。这三项认知功能以第一项为基本认知功能,正因为有这项基本的认知功能,所以语文学科的认知功能具有再认知的特点。只有扎实地掌握了字、词、句、段、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能力,尤其是读、写能力,才能进行再认知。因为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这是由语言的本质所决定的。语言不仅有物质的外壳――语音,而且体现着一定的社会意识――社会关系。也就是说,语言的形式和内容是统一的。通过语文学习不仅能获得语言,而且可以获得各种文化知识和思想。我们在生活实践中学习都是以语言为媒介的,学生的成长无不是在逐渐掌握语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正因为语文学科具有获得再学习的功能,它才具有了工具性。语文学科是学习知识、提高认识、表达思想的工具,是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工具。所以,叶圣陶强调:“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只有掌握语文基础工具,发挥语文学科的再认知功能,才能对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对于从事各项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2.发挥语文的表情达意功能

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不同于其他学科,其特点体现在表情达意和审美功能上。作为表情达意的载体,语言所载负的文化科学知识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情意内涵及审美价值,所以语文具备交流思想和情感的功能。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除了表现在再认知方面,还表现在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上。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听人讲话或阅读中,分不清主次,抓不住要点,不会概括段意,不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不会编写读书提纲;在说话和作文中,往往语无伦次,条理不清,重复唆。这些现象恰恰说明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低,而且反映出学生的表情达意和审美功能的缺乏。通过语文教学训练,在渗透思想情感、审美教育等方面,语文学科较之其他学科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重大功能。所以,语文也应该被称为表情达意和审美的工具。学生通过学习语文,能进一步发挥语文学科的思想、情意、审美等功能,这就为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重视语文的发展思维功能

文化素养文学常识范文第3篇

一、引导学生自发学习和积累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中涉及很多文化历史名人的作品和生平事迹,文学常识的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其中一个途径。学生积累得多,自然就对很多诗人的事迹和思想有所认识和体悟,而这些认识和体悟也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在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中,笔者会在预习中提出这样的问题:“关于文章的作者,你对他和他的作品的认识有多深呢?你有什么关于作者的故事可以跟同学们分享吗?跟他同时代的文学地位、成就相接近的有哪些?他们又有着怎样的经历和作品呢?请具体说说。”

例如在学习《蜀道难》的时候,引导学生由李白想到了李白坎坷的政治仕途、想到了他的其他作品、想到了他的一些生平逸事,也想到了与他同时代的其他诗人和他们的作品及其风格,如杜甫、高适、岑参、王昌龄等。在一开始的时候,由于认识上的狭隘,很多学生都无法答得具体、完整、准确。但一个班当中,总有三、两个学生对这些人物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这个时候,笔者会郑重地对他们的回答表示肯定和表扬,赞扬他们见识广、有文化积累。同时,对那些说得不完整的学生也给予鼓励,并利用准备好的文学知识进行及时的提示和补充。久而久之,一股自发搜集和积累的风气就会慢慢形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也自然就来了。而花在这个环节上教学时间却并不多,还可以作为导入新课的素材,一举多得。

二、强化学生对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认识

对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下面简称“手法”)的正确认识,是解决古诗词鉴赏“怎样写”这个问题的基础。而强化学生对手法的认识,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第一,每一个文学作品,无论是古诗词、散文还是小说,手法的运用是最常见的事情。尤其是作品当中的一些精彩的片段更是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让人印象深刻。所以,在讲授这些段落的时候,对里面出现的手法要郑而重之地挑出来进行鉴赏,并在鉴赏中让学生准确理解“这里是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这些手法通常有一些什么样的特征”“这些手法在文学作品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等等。如果每一个手法分析,都对上面三个问题进行探究和讲授的话,相信学生对手法的掌握会慢慢牢固起来。如笔者在讲授《荆轲刺秦王》的“易水送别”片段时,结合了文章中的“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片段,让学生体会了什么叫烘托;结合“发尽上指冠”的分析,让学生明白了夸张这种手法的作用。探究、讲授完之后,笔者还以王维的《鸟鸣涧》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为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烘托和夸张这两手法在古诗词里头的运用。第二,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让学生对手法进行理解和巩固。手法种类繁多,有些手法相似性较大,如对比和烘托;有些手法还是有交集甚至可以互通的,比如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等。为此,对这些手法要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结合实例的讲解。

文化素养文学常识范文第4篇

1.知识贫乏,视野不宽。主要表现为就教材教教材,不能充分挖掘教材自身的知识和内涵,甚至经常出现知识性错误,更谈不上对语文知识进行有效拓展。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强、内容广博的课程,由于教学内容复杂,知识序列不够明显,加之课程内容的不断更新和调整,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和较为完备的知识结构,不仅要掌握语文学科本身的基础知识,还要掌握边缘学科知识。

2.修养不足,基本功不扎实。好字、好口才、好文章,是语文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功,然而很多教师连这些基本功也不具备。汉字书写不规范,没有间架结构,字写得慢且难看。特别是年轻教师,更不注重书法训练。由于缺乏语言积累,表达能力差,整节课就那么几句话:好!太棒了!你真行!很难欣赏到教师自己的一段精彩表白。

3.教学品质不高。语文教师应具备优秀的教学能力,诸如口语表达、阅读分析、板书和朗读等。其中口语表达力十分重要,它能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求知欲望。然而,很多教师口语表达能力极差,语无伦次,击不中要害,课堂语言如同谈家常。

以上是本人在日常听课中发现的制约语文教学水平的几个突出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做一名有魅力的语文教师。

一、丰富学科知识。扎实语文功底

语文是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统称。语文也是听、说、读、写等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统称,语文教师应该成为语文的化身,要全面掌握语言常识、文字常识、语法常识、修辞常识、文体知识等语文基础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现代汉语、古汉语、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要加强语言修养和文学修养,因为这不仅是成为一名有魅力的语文教师的助推器,也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要做到这些,当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贵在坚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一个语言修养和文学修养兼顾的教师,在教学中才能文思敏捷、妙语连珠,才会让学生喜欢语文、喜欢你,你的课堂才能魅力十足。

二、锤炼教学基本功

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尤为重要。它不仅影响着教师自身的教学魅力,更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字写得好的教师,其学生的字也普遍漂亮,普通话说得好的教师,学生的朗读水平也一定很高。因此,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一定要苦练教学基本功,让自己的字美起来,语言美起来,文章美起来。同时,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还包括组织和运用教材的能力、设计和组织教学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能力等,要做一个有魅力的教师,就应该全面掌握它们。

三、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

一名有魅力的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教学习惯,具体说要做到以下几点:1.举止端庄,语言文明。衣着要得体,与学生交流时话语不能太随便,肢体语言要运用得巧妙、恰到好处,不能给人以轻浮的感觉。2.上课要充满激情。富有激情的课堂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学生学习的激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激情的课堂,任教师的语言再华丽、再动听,也打动不了学生的心灵,震撼不了学生的灵魂。而激情来自于你对事业的热爱,对语文这门课程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3.给每个孩子以期望。学生的潜力是很大的,看你怎么去发现、去挖掘,最好的方法就是多给学生以鼓励、赞扬和肯定,去唤起他们的自尊和自信,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激情,不能轻易伤害学生、打击学生、讽刺挖苦学生。4.课堂管理要管放有度。管得太严,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不利于学生大胆探索和表现。管得太松,没有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更不利于教学,要做到严而有度,严而有爱。

文化素养文学常识范文第5篇

课堂教学寓教于学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反映的范围非常广,宇宙之大,芥豆之微,千里之遥,万年之长,文学都可以反映,不受任何限制。它既能状物,又能叙事;既能抒情,又能议论;既能绘声,又能绘色;既能触及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又能细腻地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它可以充分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甚至影视综合艺术的表现力还要强无数倍。但是,面对这门如此博大精深的艺术,我们往往无从下手,不知道该让学生从何学起,不知道应该教给学生多少东西才恰当。其实,结合初中《语文》教材,循序渐进地教授文学艺术的基本常识,再指导学生去组合这些常识,文学艺术教育这块“堡垒”还是不难突破的。

初中一年级在讲授“选材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时,就可以拓展到“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种层次,使学生初步明白作家写作必然要对现实生活进行选择、提炼、概括和集中,必然要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加以虚构和想象,而不是对生活原样照搬,否则就失去了它的艺术性。为以后学生树立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文学审美观奠定基础。

在初中二年级的诗歌教学过程中,注重从古典到现代的阶梯状递进。古典诗词重点讲授它的和谐连贯的音韵美与整齐规则的形式美,淡化和现代生活相隔太远的意象,突出古典诗词对现代诗歌的影响。这样既保留了学生对传统诗词的美好印象,又避免他们因年龄小、学识少而对“意象”纠缠不清,重复前人穷经皓首的老路;而现代诗歌的教学则重点讲授它题材的广泛性、形象的多样性、情绪的包容性等特点,并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入现实与朦胧、直觉与形象、感受与文字等基础知识,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诗心艺眼,这以后更系统地感知诗情画意、诗风艺苑播下“种子”。

初三的“小说”单元教学,是进行文学艺术教育的最佳切入点,这个单元的教学时间、教学容量可以扩充到课本容量的三到五倍,结合影视文化,从课本内容延伸到文学的起源、文学的源泉、文学的美感作用、文学的认识作用、文学的社会作用等,使学生对文学艺术的认识有一个粗略、大致的框架,激发他们的文学审美情趣,引导他们远望文学艺术殿堂之门,为高中阶段更深入了解文学语言艺术作好“引航标”。

课外活动添柴增温

课内学习掌握的文学艺术常识,由课外活动来巩固和强化,使学生感受到“艺术即生活”、文学艺术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教育氛围。文学艺术教育在课外活动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施:

结局改写

学过的记叙文,由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领会作者原意的基础上,改写结局,互相交流,并且说出自己改变原文结局的意图和目的,经过教师点评,学生明白得失,积累创作经验。

简编原著

对于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作品,偏远农村初中学生没有条件去大面积汲取营养。但让持有不同类型作品的学生简编原著,在年级内、校内结集交流,可以加大普通学生接触文学作品的“面积”和机会,使有限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评论文学形象(人物)

对于没有图书馆,缺少阅览室的乡村学校,学生对艺术形象的接触与了解主要依赖“电视文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其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评论,各抒己见,人尽其言,在互相碰撞中激发出智慧的火花,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文学形象的塑造程序和“打磨”难度,并在写作过程中借鉴。

小小说竞写

把小说的创作弱化为记叙文来布置,适当增加人物塑造和锤炼的份量,让学生充分发挥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展开竞写,锻炼创作能力,感悟“艺术源予生活,略高于生活”的内蕴,培养艺术感触细胞,促进艺术素质的提高。

手抄报制作

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手抄报,让造型艺术(线描、上色、排版)与文学艺术水平较高的同学有机会展示自我风采、赢取尊崇之荣,会激发其他同学的良性“攀比”心理,从而在学习与生活中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艺术品位。

谚语征集比赛

语言艺术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其中方言谚语有其独特的、不可取消的功用。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收集方言谚语,不断扩容,除了增加学识以外,还训练出一双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美感的慧眼。

教师素质居高垂范

在常规教育渗透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对于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实施文学艺术教育,则要求教师拥有更高的素质,不但文理皆通,还要艺体兼修,具备相应的艺术审美修养水平,并且在日常教学中体现出来,达到影响学生、居高垂范的目的。

向学生推介新书、新作

面对新人新作不断涌现的文艺世界,初中学生往往不辨良莠,有“饥不择食”的倾向。作为教师,首先挑选、鉴别出那些优秀的、精彩的、适合初中学生接受的作品,推荐给学生,起到“领路人”的作用。

自己积极创作新品

教师结合生活实际,撰写一些影评、剧评文字,积极投发,让一定数量的“铅字”作品出现在学生面前可以产生“身教重于言传”的教育效果。对学生、对自己来说都是一种“双赢”之道。

制作原著人物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