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资源保护建议

旅游资源保护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资源保护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旅游资源保护建议

旅游资源保护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化空间;大遗址旅游;曲阜片区大遗址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2)04-0039-09

大遗址主要包括反映中国古代历史各个发展阶段涉及政治、宗教、军事、科技、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历史文化信息,具有规模宏大、价值重大、影响深远特点的大型聚落、城址、宫室、陵寝墓葬等遗址、遗址群。我国大遗址数量众多,但长期以来对其采取回填保护和现状维持的“死保”模式,导致公众参与缺失,破坏行为频发,遗址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受到极大限制。“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指出,大遗址作为中国五千多年灿烂文明史的主体和典型代表,不仅具有深厚的科学与文化底蕴,同时也是极具特色的环境景观和旅游资源。因此,大遗址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协同实现需要持续深入的研究。本文在列斐伏尔(Lefebvre)的空间概念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上的文化空间类型等基础之上,经过系统化和深化,形成更为广泛的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意义上的文化空间理论,并以曲阜片区大遗址为例,阐明其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文化空间概念的提出与演变

“空间”很长时间以来都被视作单纯的几何、地理概念,直到20世纪,法国新代表人物亨利·列斐伏尔对这一概念做了新的哲学诠释,他认为“空间是一种(社会)产品”,每个社会和每一种生产模式都会“生产”出自己的空间。在《空间的生产》中,他列举了多种空间类型,其中提到“文化空间”一词。他认为“空间的概念与精神的、文化的、社会的、历史的空间联在一起”。这使得空间带有浓厚的社会文化色彩。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是针对资本主义过快而无序的城市化扩张而提出的,因而具有很强的批判性。

文化空间作为一个独立术语,首先出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宣言》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类型,文化空间指“具有特殊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表现。它是一个集中举行流行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场所,也可定义为一段通常定期举行特定活动的时间。这一时间和自然空间是因空间中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存在而存在”。我国2005年颁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中界定:“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可见,这里的文化空间不是一般地理学意义上的概念,而是兼具时间性、空间性和文化性。我国各民族的传统节庆活动、庙会、歌会、集市等,都是典型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空间。文化空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种,具有类型学的意义,使用范围较小。

与之相反,文化空间也常被随意使用,如有时指城市公共文化设施,有时指现代文化产业园区,概念的滥用模糊了其应有的理论内涵和指导意义。

二、文化空间的新界定

(一)文化空问的基本内涵

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意义上的文化空间,应以遗产保护为核心,以文化氛围营造为重点,同时需要现代产业意识的指导,是一个融合传统与现代,具有体验性和互动性的空间。因此,可以将其定义为“以文化核心理念为焦点,以区域文化资源为依托,以社区参与为基础,通过市场产业化的保护提升,构建起的动静相宜、可持续地体现文化精髓的立体化存在”。

在内涵上,文化空间包括三个维度:物质、精神和社会生活。文化空间首先是物质空间,物质文化遗产是可视性的载体,是景观;其次是精神空间,精神、价值理念是文化空间的核心,也是物质遗产得以存在的支撑;第三是社会生活空间,指社会各方的参与,包括内力的发展和外力的推动。内力指当地社区的参与,外力指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等。只有三个维度共同存在,相互作用,才能保证空间的开放性、活跃性,最终营造出一个具有互动性的文化空间。

在外延上,文化空间包括两个圈层:核心层和辐射层。核心层指各种文化遗产富集的区域,在此区域内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集中,品质较高,具有直观展示性和文化代表性,是文化空间的灵魂所在。辐射层是核心层的延伸、支持区域,包括各种文化创意项目、文化产业园区、休闲旅游区、服务设施等,是文化空间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核心层和辐射层在地理空间上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有交叉和融合。正是经过二者的密切联系,增加了空间的可感性和体验性,扩大了空间的范围,最终成就一个可持续的文化空间。可以说,文化空间既是一个早已存在的空间,也是一个需要再造的空间。

(二)文化空间的构成要素

文化空间由中心理念、核心象征、符号系统、活动主体等构成。

文化是一个社会共享的意义系统和价值观,是社会认同和和谐的基础。文化空间的根本目的就是展示出这种文化,通过游客身临其境地体验感受文化,获取认同。所以文化空间首先要有代表性的中心理念,这种理念可以是文化空间中社会共同体共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

旅游资源保护建议范文第2篇

Abstract: Based on the summarization of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of China′s tourism resourc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starts from the analysis of five reasons of affec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ourism resourc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feasible suggestions from aspects, such as development model of tourism resources, excavation of cultural connotation, establish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ystem, "artificialization, commerc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of travel service etc., under the support of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tourism resources, so as to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关键词: 旅游资源开发;创新理念;可持续发展;建议

Key words: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innovative concept;sustainable development;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3-0007-02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新经济增长点地位的确定,许多旅游地把旅游业列为主导或支柱产业,优先发展旅游项目,加大旅游开发力度,这一方面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但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对旅游资源掠夺开发的短视行为,旅游地的粗放式管理和旅游建设的病态膨胀等。这些问题的出现迅速地损坏了旅游资源的可再生性,破坏了旅游环境,降低了旅游质量,造成了景观衰退,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如何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为我国旅游业界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学术研究领域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如刘丽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2004)。张迎春等的《我国旅游资源保护的现状与反思》(2004)。丁水平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过程中的几个主要问题的探析》(2007),并提出旅游开发的战略模式。如李山梅的《开发西部旅游资源应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2002年),付向阳的《浅论西部旅游业现状及其发展战略》(2002年),史本林的《论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2005年)都说明我国对旅游资源的研究已有了更深入地研究。

2 影响中国旅游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表现

2.1 法律的忽视与不完善 我国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的法律是极不健全和完善的,甚至可以说是贫乏。我们没有专门针对旅游资源的立法,更没有针对世界遗产进行的专项立法。很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在法律上找到依据,其后果就当然是在实际操作中很多违法现象的出现。特别是对那些决策造成旅游资源永久性破坏且无法恢复的责任追究的问题,应当引起立法者的重视。

2.2 多头管理模式 在我国有非常之多的旅游资源管理机构。目前我国有1268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19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几百个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而在这众多的旅游资源中,文物单位由国家文物局管辖,国家风景名胜区由建设部管辖,国家森林公园属林业局管辖,自然保护区则有分属环保总局、农业部、林业局、海洋局、地矿局、水利总局管辖。在各旅游景点内很容易出现由于分属不同部门管辖而造成的管理混乱局面。特别是在利益诱导下,各管理部门对于收费、立项等有利可图的事项争相管理,对那些要担风险、负责任的事项则互相推委、互相扯皮,一方面导致行政效率不高,另一方面也给旅游资源的保护带来了困难。

2.3 利益驱动造成旅游资源的人工化、商业化和城市化,忽视对资源的保护 在很多旅游景点的管理者或地方政府官员看来,景点的经济效益是第一位的,所有的建设、开发乃至对资源的日常维护其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赚钱。专注于经济利益的开发活动必然忽视对资源的保护。在大多数的景点都存在这样的恶性循环:拿景点维护资金用于开发新项目,其所得收入也没有用于景点的维修和保护,而用于新的项目投资。景点的游客是越来越多,对于旅游资源的破坏也是越来越严重,景点的维护资金却不能到位,只能眼看很多珍贵的遗产逐渐的毁损。

2.4 盲目开发破坏旅游资源的整体性、真实性和完整性 在我国有盲目跟风的不良现象,什么地方、什么行业有利可图,就一拥而上,竞相上马项目,而不管该行业或产业的规模是否已经饱和。在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为了招徕游客而开发新项目,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单纯为了增加经济收人建造与景区不相适应的项目,破坏整个景区的整体性与和谐性。在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地方官员想方设法开发出一些项目吸引游客,比如微缩景观、民俗文化村等,在笔者看来这些新建景观既不符合严格的旅游资源概念又浪费了国家建设资金,有百害而无一利。

2.5 游客旅游观念存在误区,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不强 客观的说,各景区管理者大肆开发新的旅游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是迎合了很多游客的需求。除此以外,公众的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也相当的薄弱。很多人都认为旅游资源保护是管理者和专家的事,游客到景点来就是来享受美的事物的,怎么方便怎么来,只管自己玩的尽兴。所以就有了爬到雕像上拍照,随意触摸文物、壁画,破坏景观设施,随便乱涂乱画的现象出现;这样的行为不仅给景区的日常管理增加了难度,同时还极大的破坏了旅游资源,增大了旅游资源保护的难度。

3 旅游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与研究

旅游资源开发理念是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的理论基础。

罗马大学的DINO DE UITERBO教授的于2001年提出“保护环境,坚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他认为,旅游业的持续发展要在生态多样性、社会文化的持续性和经济的可持续性三个方面做出努力。在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应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环境保护和治理,让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规划部门要进行定量环保研究,分析未来旅游活动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和需要采取的对策。

意大利莱切理工大学STEFANO DE RUBTRTIS教授的“开发就是保护的理念”(2002.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ternational year of Ecotourism,WTO-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意大利国内古城堡分布广、数量多。为了保护城堡,按原貌修复,修旧如旧。他建议意大利政府以国有方式购买古城堡,将古城堡改建为饭店。通过古城堡饭店赚来的钱又去收购更多的古城堡。这就起到了既保护文化古迹的作用,又获取了经济效益,用赚得的钱去再开发,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应。

我国的覃建雄教授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西部大开发》(中国可持续发展,2003.16(5):24-30)构建立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系统与概念性框架。

覃建雄认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系统是经济系统、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的交集,并涉及生态经济、生态社会和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图1)。

旅游可持续发展概念框架包含了旅游经济持续性、旅游资源环境持续性、旅游地社会持续性三个基本要素,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图2)。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核心在于:以旅游资源环境可持续为前提,以旅游经济持续增长为手段,以旅游地社会持续进步为目的,使旅游地社会、旅游经济与旅游资源环境系统协调发展。

4 中国旅游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建议

4.1 开发模式、发展模式上,应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 在这方面,目前各国已达成了以下共识:要想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大力发展绿色产品和绿色经营为手段,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为目标,使旅游可持续渗入各方面的工作和活动,我们要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并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坚持下去;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我们要依靠旅游者素质的提高与自觉配合,依靠投资者与社区在开发建设与管理中的积极合作,同时还要在自身管理工作上跟进,强调规划先行;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法规制度和行动计划,旅游与环保部门必须密切配合,同时还要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精心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发展旅游业的生命线,因此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重视自然、人文景观的保护工作。

4.2 旅游资源开发要加大旅游文化内涵的挖掘 注重旅游资源、资源地和旅游客源地区的文化特征,寻求本地旅游资源文化与旅游者背景文化的沟通桥梁、开发具有文化特征和特色的旅游产品,是区域旅游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旅游产品必须反映地域性文化特征,以支持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开发挖掘旅游的文化内涵必须从旅游客体入手,实施多元化、多类型、多文化、多视角的旅游产品战略。主要思路如下:①注重旅游地形象的文化形象导向;②进行旅游地的文化主题定位;③围绕主题,进行旅游地文化促销;④发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内容;⑤在旅游活动开发中注重旅游地方文化表现;⑥旅游地人造景观的文化内涵性;⑦通过服务过程表现本地文化。

4.3 建立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4.3.1 建立可持续旅游资源保护体系 应建立集中、统一、有效的旅游资源综合管理机构,加强部门之间政策和目标的协调。

4.3.2 建立可持续旅游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①针对旅游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应建立相应的可持续旅游生态环境保护体系。②加速自然保护法规建设,强化统一监督管理,抓好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示范工程,确保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以开发促旅游、以旅游促环保、以环保促效益。

4.3.3 建立旅游可持续发展绿色产品规划体系 ①制定和完善旅游规划基本法。建议出台《旅游规划法》或《旅游规划管理条例》,将旅游规划纳入法制化轨道;②明确与旅游规划相关行为的法律性质,克服旅游规划中重视不足及认识片面等问题;③把旅游发展规划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各地区旅游规划应纳入全国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框架中,与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等相衔接,与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城市绿地系统、环境保护、文化宗教场所、文物保护单位等专项规划相协调,为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关键基础。

4.3.4 建立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 在充分借鉴国际、国内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成果基础上,建立全面可持续发展现状和潜力的可度量化、具有可操作性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指标评价体系及宏观监控体系。具体措施包括:①对全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现状、水平、能力进行定期评价;②制定线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③开展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评价体系和监控体系的研究体系;④建立旅游可持续发展宏观监测体系;⑤建立旅游可持续发展统计报表制度;⑥建立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和能力的综合评估制度;⑦建立健全旅游可持续发展各级目标责任制;⑧建立健全旅游可持续发展宏观监控的组织实施机构。

4.3.5 建立旅游可持续发展绿色营销体系 ①加强绿色营销宣传,让当地居民了解、配合、支持并参与绿色营销;②加大绿色营销工作力度;③加快绿色游营销人才培养,加强绿色营销理论研究。有计划地开展绿色营销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绿色营销人员素质,增强绿色企业的整体营销能力。同时,加强绿色营销的理论探索和科学研究,使绿色营销有的放矢,并在更高起点、更高水平上有效地开展;④加强组织领导和各部门的协同配合。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绿色营销涉及旅游产品生产、营销、销售的各个环节,需要各部门、各地区协同配合,互相支持。旅游产供销各部门应有明确的“绿色”概念,按“绿色”标准来生产、检验和销售产品,力求生产、营销、销售的各个环节,符合“绿色”标准和要求。

4.4 旅游服务更加注重规范化、个性化和情感化 旅游接待有行、游、住、吃、购、娱六大要素,无论在哪个环节上,推进规范化、个性化和情感化服务都是必要的。“规范化服务”的实施,能把各个服务环节上的动作协调起来,使复杂的服务系统化、程序化、制度化、日常化,从而有效地保证基本服务质量。“个性化服务”,包括癖好服务、灵活服务、心理服务、自选服务、意外服务和委托服务等方面。能让各种服务对象所提出的要求乃至有所想而未敢开口的意愿在不出格的框子内尽量得到满足,游客就会从心底里感到满意,就会成为这个接待单位的宣传员和回头客。“情感化服务”,包括语言沟通和情感沟通,核心是要把对客人的尊重、关切、体贴全部溶化在谦恭随和、善解人意、机灵麻利、办事稳妥、随机应变的服务之中。有规范化服务作基础,再在个性化、情感化服务上下功夫,旅游服务就能广泛赢得游客。从而推动旅游业的健康永续发展。

注:本文为作者硕士论文《中国——意大利旅游资源开发比较研究》摘选.论文是作者在意大利莱切大学培训期间参与导师STEFANODE RUBTRTIS教授主持的“中意旅游潜在需求研究”课题的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王兴中.中国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与旅游区域可持续发展理念[J].地理科学,1997,17(3)61-63.

[2]张迎春,刘丽.我国旅游资源保护的现状与反思[J].皖西学院学报,2004,20(6).

[3]丁水平.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过程中的几个主要问题的探析[J].大理学院学报,2007,(1):22-25.

[4]覃建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西部大开发[J].可持续发展,2003,16(5):24-3.

旅游资源保护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分析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作为我国旅游资源丰富的大省贵州,其地处西南腹地,集聚了岩溶、瀑布为主的天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区等旅游资源优势,并且它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但是其自然资源和人文风情的整合度较差,导致其旅游资源一直处于周边省份尤其是云南、广西等旅游热点的阴影之下,影响了其在全国的知名度。因此,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同时,还应科学开发旅游资源,使贵州省变为一个民族文化和生态旅游竞相发展的大省。

一.贵州旅游资源特征

(一)多样和独特的自然资源

贵州省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的多民族内陆山区省,其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异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相当丰富,在世界目前已开发的15种主要自然旅游资源中,贵州省就占据了10种。由此可见,其旅游资源的丰富,在全国各省市范围内也是屈指可数的。

(二)贵州、云南、广西喀斯特资源比较

下面笔者通过对贵州、云南、广西喀斯特旅游资源比较,来分析探讨贵州在旅游资源开发中所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上表,将贵州、云南、广西等三处的喀斯特资源进行对比分析,由于贵州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却没有很好的利用自身的优势和条件,致使其虽然具有无比丰厚的旅游资源,但它的旅游业发展却落后于云南、广西等省。

二.旅游资源开发和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贵州省喀斯特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实现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以及管理,就应该根据自身资源特点,制定符合本地区旅游资源实际的旅游发展道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及生态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合理有效地开发旅游资源。具体如下:

(一)突出喀斯特山水风光旅游资源特色

贵州国土面积1716万km2,73%的面积分布着可溶性的碳酸盐岩石,这是贵州的一大特色,其表现出来的形态是多样化的。如在这些自然景观上狠下功夫,精巧构思,赋予其更多的文化附加值,贵州旅游业是有广阔前途的。

(二)完善省内旅游交通和基础设施

由于地形复杂,山岭众多,造成贵州交通发展缓慢,从而进一步阻碍了贵州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交通是任何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贵州在与省外的铁路、公路、航运、河运交通关联上已基本完善,目前所要完善的是省内交通,尤其是以旅游为中心的交通网络,应加强旅游交通网络建设,可以借鉴云南以专项资金投入发展旅游交通。在完善交通的同时,应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吸引游客的必要条件,能使游客在参观旅游享受到便利和满足。

(三)彰显其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风情

贵州是少数民族族种排全国第二的省份,仅次于云南。丰富的少数民族风情自然也是当地的一大旅游特色。同时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许多古老的不同风格的民族文化现象在贵州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存,并形成若干文化孤岛,如“屯堡文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多种文化的积淀,使贵州形成了“多元并存”的文化格局,并成为天然的“民族文化博物馆”。因此贵州省应该抓住当地的这一文化特色,大力发展其别具一格的旅游特色—民族风情,势必会吸引许多中外游客的眼光,给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无限生机。

(四)强化旅游资源开发整合、提高管理水平

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对旅游资源开发和发展非常重要,应加强旅游资源的整合。同时,旅游资源开发企业和开发商应提高内部管理水平,采用现代化科学化信息化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率,从而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发展。

三.结束语

贵州旅游资源的开发所表现的问题应该有目的的进行解决,不仅要注重资源开发的有效性,更应该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贵州旅游资源开发应根据实际,制定科学可行的开发方案,同时做好规划,保证旅游和生态环境及人文文化的结合。

参考文献:

旅游资源保护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旅游资源 可持续发展 立法 完善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旅游已逐渐成为人们追求更高生活水平的需要,但伴随着旅游业发展和旅游资源的开发,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的问题开始受到人们重视。通过对旅游资源环境的保护,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确保自然环境免遭破坏,为人们留下颐养身心的场所。但当前我国旅游资源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相对薄弱,存在客体类型重叠、保护客体多元化,管理机构重叠、部门利益冲突严重,立法缺失、相关制度不完善和执法意识欠缺等诸多不足,造成实际工作中,无法对旅游资源开发做到合理监管和有效保护,本文主要就完善旅游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的建设,谈几点思路:

一、确立生态旅游法律地位

生态旅游是一种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以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强调权利义务一致的旅游。具体来说,是强调在为游客提供欣赏、学习和环境教育的旅游享受的同时,对旅游地经济、社会和文化负责,保护旅游赖以开展的生态、社会及经济环境的旅游理念。它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方向。我国应当学习国外先进经验,通过建立生态旅游认证制度、生态评价评估制度和生态旅游环境审计标志制度对生态旅游法律地位作出界定,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保障。

(一)生态旅游认证制度

2000年11月在纽约制订的国际生态旅游认证原则性指导文件((莫霍克(MOUONK)协定,让生态旅游认证制度得以在世界范围内推行。但我国在这一方面仍未建立有自己的标准体系,建议可以采取向国外权威认证项目如绿色环球21国际生态旅游标准等申请认证,然后在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建立适合国情,能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标准体系。

(二)生态旅游评价评估制度

生态旅游的评估一般集中在生态旅游活动所带来的影响上,包括环境、经济、文化、社区、伦理和资源等方面。对于当前我国旅游资源现状,应当主要包括生态旅游对环境的整体影响、生态旅游过程中相关法律法规实施状况、生态旅游中环境破坏的控制程度等。

(三)生态旅游环境审计标志制度

环境审计主要是对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执行国家环境法规情况、制定的环境政策和措施、环境管理制度执行的有效性和执行程度进行监督评价,揭示反映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修正其不足,使新的环境政策更具规范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生态旅游也应当通过环境审计机制,来促进生态旅游的规范化,保护旅游环境资源。

二、规范旅游资源环境开发

旅游资源环境开发与保护存在密切联系,从源头上决定着保护的力度与效果,从法律角度可以考虑建立旅游资源开发许可制度、旅游资源开发使用担保制度、旅游资源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旅游资源预警及监测制度和旅游资源轮休制度,来规范旅游资源环境开发:

(一)旅游资源开发许可制度。目前我国在森林资源的许可制度方面已较为完善并取得积极的效果。但是旅游环境开发许可制度方面仍然是空白。建立旅游资源开发许可制度,通过设立行业准入机制,将不适格的主体排除在外,可以从源头上对旅游资源环境进行保护,同时也可为自然保护地社会性收费制度的建立创造条件。

(二)旅游资源开发使用担保制度。该制度即通过一定机制,由旅游资源开发人或其他人,为旅游资源开发人的开发行为提供一定程度担保。如果在开发、利用过程中造成了旅游资源环境损害,则权利人有权就担保部分优先受偿,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旅游资源开发行为中的巨大法律风险,保护旅游资源环境。

(三)旅游资源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环境责任保险既和环境保险有关,又和责任保险有关,建立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可以有效地增强责任人的抗风险能力,补偿受害人的损失,为有效修复遭受破坏的旅游资源环境提供保障。

(四)旅游资源预警及监测制度。在环保部门的统一监管下,利用环保部门已经建立的环境预警机制和监测网络,对旅游资源进行专门的监测,及时、准确地搜集旅游资源信息,并且通过报告制度将其上报有关主管部门。

(五)旅游资源轮休制度。由于旅游资源受季节的影响比较大,旅游资源环境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属于生态圈的一部分,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建立旅游资源轮休制度,可以使旅游资源得以“休养”,恢复生机。具体可以采取限制进入旅游区、对旅游资源采取养护等方法,来实现轮休的目的。

三、健全法律救济机制

旅游资源环境开发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损害,所以需要通过建立旅游资源开发侵权国家补偿制度、旅游资源开发损害惩罚性赔偿制度和旅游资源开发区域原居民环境侵权公益诉讼制度来实现对权利主体权利的修复与补偿。同时这一制度还能够对开发者的行为构成有效制约。也体现了公众参的原则。

(一)旅游资源开发侵权国家补偿制度。国家补偿是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运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经济支撑。国家(政府)作为社会的主要管理者有责任也有义务保护人民群众所赖以生存的环境,这也是政府允许合法排污与监控、预防违法排污生产活动所必然引发的环境污染对价。此外,对于一些特殊环境侵权行为或侵权主体无法得到确认时,采取国家补偿的方法,能够最大程度上抵消环境侵权带来的不良影响,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资源开发损害惩罚性赔偿制度。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开发商被经济效益所驱使,会从事一些盲目、非理性的破坏性活动,给旅游资源环境带来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其侵权后果难以估算。因此应适当引入开发损害惩罚性赔偿制度,并将赔偿用于旅游资源环境的修复和保护。

(三)旅游资源开发区域原居民环境侵权公益诉讼制度。通过赋予旅游资源开发原居民以诉讼权利,使其能够提起环境侵权公益诉讼。该制度的建立,可以避免因民事诉讼制度中关于利益不相关的主体不能提出诉讼的限制性规定,而必须作大规模制度改造的成本。还可以避免权利主体过于泛化,出现滥诉的情况。

四、完善《自然保护地法(草案)》

人大环资委于2006年初颁布了E1然保护地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体现了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建设的进一步完善,但还是有值得探讨的地方。

旅游资源保护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河南;SWOT;文化旅游

中图分类号:F7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2-0089-02

文化旅游是指通过某些具体的载体或表达方式,提供机会让游客鉴赏、体验和感受旅游目的地文化的深厚内涵,从而丰富其旅游体验的活动。河南历史悠久,是文化旅游资源大省,但是却一直没有成为文化旅游大省。如何将河南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进而打造河南文化旅游品牌,是河南旅游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SWOT分析方法是在进行区域旅游规划和制定区域旅游发展战略时,了解区域旅游发展各项影响因素的一种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即对区域旅游发展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进行全面分析。本文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河南发展文化旅游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促进河南文化旅游发展的建议。

1 河南发展文化旅游的优势(strength)

(1)旅游资源丰富。河南是中华民族文化主要发祥地之一,全省有7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51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居全国第二,馆藏文物达130万件,被史学家誉为“中国历史自然博物馆”。由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源远流长的寻根文化、古老悠久的宗教文化、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文化等都给中外游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交通便利。河南位于“九州”之中,素有“中州”、“中原”之称。境内京广、陇海、京九、焦枝、新荷、新太铁路干线分别在郑州、商丘、洛阳、新乡、焦作市交汇,以郑州为中心的十字高速公路已经开通,全省拥有郑州、洛阳、南阳三座飞机场。便捷的交通条件,为河南利用文化资源优势发展文化旅游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3)客源市场广阔。河南是全国人口大省、旅游大省,人均享有旅游资源消费远低于兄弟省市。近几年河南经济发展迅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12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旅游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省内游日益火爆。由于河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优势明显、加之文化旅游的日益流行,河南很可能成为周边省市居民进行旅游消费的首选地方。

2 河南发展文化旅游的劣势(weakness)

(1)经营观念落后、开发具有盲目性。现代文化旅游业应该与社会化的大生产及市场经济的运行紧密相连,发展文化旅游必须围绕文化旅游业的产业化、游客的大众化、经营的规模化来确立。这就要求河南在发展文化旅游时,经营者必须有全局观念和长期观念。但是,目前河南着重强调政府主导模式,忽视让市场来引导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

(2)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缺乏知名品牌。河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到目前,河南对外推出的精品只有郑汴洛文物古迹旅游路线。虽然这条路线荟萃了河南文化旅游的大部分精华,但对于大多数现代旅游者来说,这种“白天看庙,晚上睡觉”式的所谓的文化旅游,已经没有多大的吸引力。另外,由于长期以来对文化旅游开发的投入不足,对文化旅游景点的宣传远远不够,所以中原大地的旅游产品也一直没有形成知名的品牌和应有的市场占有率。

(3)文化旅游管理体制不顺、配套设施不完善。河南许多文化旅游景点分属文物、宗教、林业、文化、水利、工商、环保等部门,不同部门为了自身利益相互掣肘,同时不同部门管理职能交叉、重复、空缺等体制性矛盾突出,这严重制约着河南文化旅游的发展,造成在全省难以形成大文化旅游的格局。另一方面,河南许多城市特别是小城市的各项配套设施(如娱乐、购物等)不完善,饭店、宾馆等级别低、接待能力有限,造成游客活动范围相对缩小,影响了游客对河南的整体印象。

(4)文化旅游业人才相对较匮乏。文化旅游业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旅游业的科技含量、服务质量,归根结底就是取决于人才。目前,河南旅游人力资源总量和后备力量都明显不足,一些宾馆和旅游景区,无论是高级管理人员还是一般的导游人员、服务人员,接受过相关旅游专业知识培训的比较少。

3 河南发展文化旅游的机遇(opportunity)

(1)中央实施“中部崛起”战略。这一战略将促进河南文化旅游各方面的发展,是新世纪河南文化旅游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重要机遇。河南地处“中部崛起”的核心地带,是东西部的联结点,全国旅游市场的逐步统一必然会促进旅游人流速度的加快与频率的加大,这其中必然会给河南文化旅游带来更多机遇。

(2)河南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近几年,河南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9%以上,国民经济呈现出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对文化旅游的发展来说,一方面有助于推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文化旅游精品的建设;另一方面,也能积极的刺激文化旅游需求的增加,提高居民出游率,激活河南文化旅游市场。

(3)河南对外开放和居民素质的不断提高。随着河南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进一步全面对外开放,居民素质的大幅度提高,文化旅游需求将不断增加,文化旅游市场前景呈现出一派良好景象。另一方面,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到河南寻根问祖的文化旅游潜力巨大。

(4)政府对文化旅游重视程度加大。河南省政府把文化旅游提高为河南旅游的龙头地位,明确提出要以丰富的古文化为依托,突出古都、祖根、功夫、寺庙、名花等有特色的高品位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重点培育黄河故里、少林寺、龙门、殷墟、小浪底水库、清明上河园、白马寺等一大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文化旅游资源,其必将给河南文化旅游带来良好的发展契机。

(5)2000年11月,洛阳龙门石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7月,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中国安阳殷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将给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带来新的市场机会。

(6)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给河南带来更多入境旅游者。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奥运会将提升中国的旅游地位和知名度,也给河南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一次提升形象的绝好契机。中国就2008年奥运会进行旅游营销时,不仅包括主办城市,而且推出了包含河南等多条精品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河南可借助这一有利时机,推出世界级的文化旅游精品,大力开拓海外市场。

4 河南发展文化旅游的威胁(threat)

(1)文化旅游地之间空间上存在互不替代的竞争关系。目前,国内文化旅游项目纷纷上马,竞争日益激烈,河南发展文化旅游的市场威胁主要来自北京、陕西、山西等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地区。比如,从地下文物的质和量上,河南与陕西难争高下,但在文物的利用上,河南与陕西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2)新形势、新情况等不可预知因素日益增多。南水北调工程的开工、政府产业结构调整、中部崛起、中国进入后WTO时代、全球房地产泡沫化等都会给河南文化旅游带来一些前所未有的新形势与新情况。这些不可预知的因素,必将增加企业的投资风险,政府的管理风险,都必将会把河南文化旅游产业推向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前沿,促使河南文化旅游去面对这些问题。

(3)河南文化旅游资源遭到了一定的破坏。河南文化旅游发展与资源、环境的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如何把握旅游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一是老旅游地的破坏性开发,主要是旅游开发过早,缺乏旅游专门管理人才,规划不科学、不完善;二是新的旅游地破坏性开发,主要是由于前期准备工作不够,旅游开发经验不足,没有经过科学安排规划。

(4)缺少长效融资渠道。当前的文化旅游的竞争已经从当初的文化旅游环境的竞争发展到包括:文化旅游资源、文化旅游开发融资、文化旅游管理体制等综合素质的竞争,而河南缺少旅游开发的长效融资机制。虽然河南已开始组织各级旅游部门参加展销会和旅游投资洽谈会等,但是从整体上说,河南旅游开发融资缺少系统机制,在融资环境建设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5 促进河南文化旅游发展的建议

(1)要加强对外交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河南文化旅游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对外的宣传不足,虽然象开封、洛阳、安阳等可能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但是河南文化旅游资源特别丰富,还有很多优质的旅游资源并没有为其他省份游客所熟知。要发展河南文化旅游必须要加强对外的宣传力度,可采取在其他省市进行相应的广告宣传,同时与国内外的旅行社、宾馆开展合作,设计出更多河南文化特色游等专项旅游项目,同时政府也要采取积极主动的姿态,在与外省的经贸合作中打旅游牌、文化牌,从而来推动河南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2)进一步理顺文化旅游管理体制。文化旅游管理体制的灵活运转,可以为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和产品的提升和创新创造必要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可以打破河南文化资源的条块管理和利益独享,为河南文化旅游发展创造好的软环境。建议由省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城建、文物、文化、工商、交通等)部门联合组成河南旅游委员会,下设文化旅游发展专业委员会,统一协调全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制定文化旅游产业政策,加速向产业化转型,同时整合全省旅游和文化资源,以实现产业化经营。

(3)广辟筹措资金渠道。河南各级政府应该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对文化旅游产业投入,只有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才能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议可以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坚持国家、地方、集体、个人、内资、外资一起上的方针,形成全社会办旅游的良性发展格局,要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通过拍卖、招标等方式进行。积极探索文化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的有效途径,在有利于资源保护的前提下,可将旅游资源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组建具有特许经营权的经营管理公司。

(4)加强文化旅游人才的培养。河南文化旅游要突破发展瓶颈,必须加快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要根据河南文化旅游开发的特点和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 制定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引进人才的计划。建议在现有省内高校旅游院系增设文化旅游专业,办好省市文化旅游高等职业学校,尽快培养一批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和旅游业发展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