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口腔护理的临床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颌骨骨折;复位固定术;口腔冲洗法;口腔护理
【中图分类号】R78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363-02
颌骨为人体消化道的顶端,是具有咀嚼功能的骨性支架。颌骨一旦骨折,由于其特殊的解剖和生理特征需要复位固定,极大程度妨碍口腔清洁,极易造成口腔内感染,因此,做好颌骨骨折复位固定患者口腔护理对促进骨折早期愈合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1]。临床实践发现, 常规口腔护理采用棉球擦洗法,不能彻底清洁牙间隙以及牙弓夹板与齿龈见的食物残渣和软垢,容易并发牙龈炎,有研究报道[2],改良口腔冲洗法能有效解决常规护理的缺点。笔者为进一步探析改良口腔冲洗法在颌骨骨折复位固定术后口腔护理的效果,将120例患者随机2组,对比口腔护理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颌骨骨折患者,均行骨折复位固定术,采用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60例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16~65岁,平均年龄36.75±9.56岁,上颌骨折28例、下颌骨折29例、上下颌骨折3例,单纯颌间牵引固定6例、单纯结扎固定+内固定12例、颌间结扎+内固定42例,固定时间1~4周,平均固定时间2.58±0.86周。干预组60例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15~68岁,平均年龄37.25±10.86岁,上颌骨折24例、下颌骨折30例、上下颌骨折6例,单纯颌间牵引固定5例、单纯结扎固定+内固定14例、颌间结扎+内固定41例,固定时间1~4周,平均固定时间2.28±0.96周。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比、年龄、骨折部位、手术方法、固定时间等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具有可比性。
1.2 口腔护理
口腔护理操作在患者术后第1d进食后30min进行,对照组60例患者采用常规口腔护理,使用50ml注射器抽吸西吡氯铵含漱液连接冲洗针头后进行口腔冲洗,另一护士使用连接吸痰管的吸引器将冲洗液吸出。干预组60例患者则采用改良口腔冲洗法进行口腔护理,使用喉头喷雾器,加入适量的西吡氯铵含漱液,打开未经湿化的氧气,调节流量至6~8L/min,患者手托收液器,将喉头喷雾器伸入患者口内后环形喷雾,无法张口患者则在距牙齿1~2cm出反复喷洗,在操作时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节氧流量控制喷雾的压力和流速。
1.3 观察指标和评价方法
记录两组患者口腔护理操作时间;观察两组患者舒适度,将其分为舒适、较舒适、不舒适,患者口腔清洁,无疼痛,乐于接受,无心理负担视为舒适,口腔清洁、操作无疼痛、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负担未较舒适,口腔清洁、操作后疼痛、心理负担较重为不舒适,舒适度=舒适率+较舒适率。观察患者是否发生出血、牙龈红肿、口臭等并发症。使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统计患者满意度,分为满意、较为满意、不满意,满意度=满意率+较为满意率。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P< α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护理效果分析
3讨论
常规口腔护理采用注射器接冲洗头进行冲洗,操作难度较大,操作时间长,对患者配合程度要求较高,极易让患者患者产生疲劳,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3]。在操作时可能刺伤患者,操作后疼痛,降低患者的舒适度。改良口腔冲洗法采用喉头喷雾器进行口腔冲洗,应用氧气作为动力让药壶内的含漱液变成水雾状喷出,还能通过调节氧流量大小个性化控制喷出药液的压力和流量[4],另外,高浓度的氧气还能对口腔进行氧疗,避免压氧菌在口腔内的生长繁殖,操作更加简单,缩短了操作时间,对患者配合程度要求较低,不会产生疼痛感,有效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让患者感觉舒适[5]。
结果显示,干预组操作时间17.28±1.26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8.38±1.68min(t=40.9430,P=0.0000)。干预组口腔舒适度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67%(χ2=6.9878,P=0.0082);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67%(χ2=5.5511,P=0.0185),干预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χ2=8.1068,P=0.0044)。由此,笔者认为,改良口腔冲洗法和常规口腔护理法相比,能极大程度缩短操作时间,提高患者舒适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进一步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促进护理质量提高,值得在护理实践中大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阿力同.98例颌骨骨折复位固定术后病人的口腔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3,(6):290-290,292.
[2] 叶静.颌面部复合伤患者口腔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05(19):97.
[3] 甘凤霜,梁金凤,梁一雷等.可吸收夹板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的围术期护理[J].吉林医学,2013,34(34):7283-7284.
【关键词】 经口气管插管; 口腔护理; 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7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7-0098-03
doi:10.14033/ki.cfmr.2016.7.053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进行人工气道处理的患者数量明显增多,主要包括气管插管以及气管切开等,气管插管中的经口气管插管相对来说操作方法比较简单,对患者的损伤相对较小,使用比较广泛[1]。然而,从某种程度上讲,经口气管插管将会对患者的咽喉部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而且还削弱了对患者气管纤毛的清除作用以及咳嗽机制,增加了呼吸道感染几率[2]。此外,经口气管插管之后,会使患者的口腔不能闭合,进而出现口腔干燥、黏膜溃烂以及细菌感染等[3]。因此,对经口气管插管的患者实施必要的口腔护理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探讨经口气管插管口腔护理效果,本文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经口气管插管患者90例,并将其作为分析研究的对象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自于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2月-2015年4月收治的经口气管插管患者90例,且研究中的所有患者对于本研究都知情同意,并已经签署了相关的知情同意书,经医院有关委员会审核批准通过。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45例,男27例,女18例,年龄18~81岁,平均(54.1±2.1)岁;从患者疾病类型上来看,重度颅脑外伤21例,脑出血12例,呼吸衰竭7例,多发伤2例,药物中毒3例;对照组45例,男28例,女17例,年龄19~80岁,平均(55.2±3.50)岁;从患者疾病类型上来看,重度颅脑外伤22例,脑出血11例,呼吸衰竭6例,多发伤3例,药物中毒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疾病类型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都采用大剂量的抗生素治疗,且患者的插管时间小于等于7 d。排除标准:排除心跳以及呼吸骤停或者是其他的紧急情况需要实施经口气管插管的患者,排除患有呼吸道灼伤的患者,排除患有严重凝血功能出现障碍以及出血的患者。
1.3 护理
1.3.1 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口腔护理,具体来说就是利用蘸有浓度为0.1%聚维酮碘溶液的棉球进行擦拭,擦拭3次/d。具体的擦洗顺序为首先是上牙列的外侧面,之后是上牙列内侧面,依次为上牙列咬合面、下牙列外侧面、下牙列内侧面、下牙列咬合面,最后弧形擦洗颊部。然后利用相同的方法来擦洗对侧。
1.3.2 观察组 给予观察组患者实施改良之后的口腔护理,在患者插管前之前,选取蘸有浓度为0.1%的聚维酮碘纱布,根据常规的口腔擦洗方法对患者进行擦洗,具体顺序为患者牙齿的外侧面、内侧面、咬合面、颊部以及舌面。在患者插管后再利用含有浓度为0.1%聚维酮碘的口腔刷进行冲洗,3次/d。具体的冲洗方法为,利用软毛牙刷进行刷洗,牙齿外侧面利用竖刷法,咬合面利用横刷法,颊部以及舌面需要利用由内而外的轻刷方法。一名护理人员要有效固定好患者的头部以及插管,而另一名护理人员需要将注射器中抽取一定量的生理盐水,依次按照牙面、颊部、患者舌面、咽喉以及腭部的顺利进行冲洗,冲洗期间要边冲边吸,清洁为止。在对患者实施冲洗前要将患者的病床头抬高大约20°~30°,进行气管导管检测的气囊压力控制在25~35 cm H2O,详细记录患者插管到门齿的刻度数值,并吸净患者呼吸道以及口腔内部的所有分泌物。
1.4 观察指标
(1)观察患者经过口腔护理之后的口腔状况,主要包括口腔异味、口腔霉菌、口腔溃疡与口腔疱疹,并做好详细记录与对比。(2)观察患者的咽拭子培养情况,主要是指患者的咽拭子培养阳性率,做好记录与比较。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后口腔情况比较
观察组在护理后的口腔异味发生率是2.2%,口腔霉菌发生率是2.2%,口腔溃疡发生率是0,口腔疱疹发生率是2.2%,而对照组分别是26.7%、17.8%、13.3%及17.8%,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咽拭子培养结果比较
对所有患者进行口腔护理之后,经咽拭子鉴定,观察组咽拭子培养呈现为阳性1例,阳性率为2.2%,而对照组8例,阳性率是17.8%。两组患者的咽拭子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通常情况下,经口实施气管插管患者的病情都相对危重,其口腔处在开放状态下,患者的唾液量以及唾液中的lgA已经发生改变,从而使患者口腔黏膜的抵抗力以及自净作用日益减弱,进而造成口腔内部细菌的大量繁殖[4]。患者口腔内部产生酸的作用不断增强,非常容易引起一定的口腔感染,出现口臭,造成上呼吸道的感染[5]。对患者实施气管插管之后,患者口腔中的牙垫以及插管就占据了相对较大的部分,影响了常规口腔护理效果的发挥,从而使口腔护理满意度降低,而且还会存在部分潜在护理安全隐患,包括插管移位问题、插管脱出问题以及开口器损伤患者口腔等问题[6]。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期间,一般情况下都是采用快速擦洗的方法,使其难以对患者的口腔内部牙斑菌或者是其他细菌实施彻底清除,不利于口腔护理质量水平的提升。通过对常规口腔护理方法的改良,在患者插管后实施刷洗联合冲洗,能够较好地防止常规口腔护理所带来的不足,利用软毛牙刷进行刷洗,可以有效去除患者的牙菌斑,确保患者口腔内部相关分泌物以及舌苔的脱落[7]。此外,联合反复冲洗护理,能够有效清除患者口腔更深部位的相关细菌。在对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实施改良口腔护理期间,要求两名护理人员进行配合,从而增加了护理的安全性,冲洗的方法不需要彻底去除患者插管的胶布,使插管移位以及脱出问题得到避免[8]。在对患者进行口腔冲洗之前必须要仔细检查患者气管插管中气管的压力情况,保证气道的密闭性,避免冲洗液流入到患者气管,在冲洗过程中将患者床头抬高30°,使其头部偏向一侧,由高处有效注入冲洗液,然后从低处有效吸出,维持压力适中,避免冲洗液的积聚,也可以防止患者口腔黏膜的损伤,在患者清醒之后做好患者的健康宣教工作,争取患者的积极配合。
本研究中,经口腔护理后,观察组的护理后口腔异味、口腔霉菌、口腔溃疡与口腔疱疹的发生率分别为2.2%、2.2%、0、2.2%,而对照组患者的发生率是26.7%、17.8%、13.3%以及17.8%,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的口腔霉菌发生率、口腔疱疹发生率、口腔异味发生率、口腔溃疡发生率以及咽拭子培养阳性率都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经口气管插管患者采用改良后口腔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口腔异味、口腔溃疡、口腔霉菌以及口腔疱疹等口腔状况,降低患者的咽拭子阳性率,口腔护理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何茹,徐定英,黄燕,等.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刷牙结合氯已定擦拭效果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1):1998-2000.
[2]卢玉林,李莉,郭凤丽,等.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护理频次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1):7-9.
[3]陈莉,王冬梅,叶祖峰,等.不同口腔护理方法在经口气管插管患者中的对比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101-103.
[4]刘春香,祝立阳,黎冬梅,等.三种护理方法对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护理效果的对比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8):677-679.
[5]徐华兰,任兴珍.危重患者口腔护理的临床意义[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108-109.
[6]张俐,陈玲,匡飘飘,等.电动牙刷刷牙冲洗法用于经口气管插管口腔护理[J].护理学杂志,2011,26(10):75-76.
[7]罗玉珍,汪海芹,冼晓兰,等.抽吸式牙刷在ICU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4):91-92.
关键词:综合性护理;老年肺部感染;效果评价
老年肺部感染情况于临床上较为常见,进行治疗及护理时应该给予一定的重视。而临床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痰鸣音消失时间以及感染控制时间,有较好的临床意义[1]。本次文章通过比较常规护理和综合性护理干预的护理效果,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在老年肺部感染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于我院进行疾病治疗的老年肺部感染患者48例,所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进行疾病确诊。后将所选取的48例老年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综合组,每组各24例患者。
常规组中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的年龄在62~84岁,平均年龄为(76.54±3.21)岁,其中男性13例,占54.17%,女性11例,占45.83%;而综合组中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的年龄在63~85岁,平均年龄为(77.54±3.11)岁,其中男性12例,占50.00%,女性12例,占50.00%。两组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的一般资料,如性别比例、呼吸、年龄、肺部感染情况、疾病程度以及气血分析等,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临床可比性。
1.2方法 给予所选48例老年肺部感染患者常规的治疗及护理。即对患者采取常规的止咳、抗炎以及化痰药物的治疗,并且进行相应的药物、饮食等常规护理。
而综合组中的老年肺部感染患者在常规治疗及护理基础上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即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给予患者饮食指导、生活起居指导、心理护理、氧气雾化治疗、吸痰护理、康复锻炼指导等全方面的综合性护理干预。具体的护理措施为以下。
1.2.1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多食用易消化、高热量、富含蛋白质及维生素的食物,保证患者的营养摄入,有意识的增强患者的机体抵抗力。
1.2.2生活起居指导 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有吸烟习惯的患者,应劝诫其戒烟。
1.2.3心理护理 患者在进行疾病治疗时,容易出现一定的情绪波动,易出现抑郁、烦躁等不良心理情绪。针对这一情况,相关的医护人员应有意识的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患者相应的心理护理,积极的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疑虑,对患者的疑问进行及时的解答,以缓解患者的心理,使其能够以较好的心态进行疾病治疗。
1.2.4吸痰护理 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较多,且纤毛运动交叉,为有效排痰,应指导患者采取氧气雾化间歇吸入法,从而利于药物的发挥,使得药液与痰液混合,有利于气道纤毛运动的增加,有效减少黏液与支气管壁的粘着性,最终使得痰液能够更好的排除,达到排痰的目的[2]。
1.2.5康复锻炼指导 根据患者的具体疾病恢复情况,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日常运动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延缓或减少疾病的发展及发作。
1.2.6口腔护理 对老年肺部感染患者进行口腔相关知识的教育宣传,告知患者保持口腔清洁以及口腔护理的重要性[3]。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的感染控制时间、住院时间以及痰鸣音消失时间,并且进行分析比较。其中患者的住院时间指入院至痊愈出院;感染控制时间指体温从异常至正常以及患者肺部的听诊音至听诊音消失的时间;而痰鸣音消失时间指患者的哮鸣音消失至其支气管内的痰鸣音消失的时间。
1.4数据处理 本次试验数据结果均输入SPSS20.0软件中进行处理,95%作为可信区间,P
2 结果
本次试验数据结果显示,常规组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的感染控制时间、住院时间以及痰鸣音消失时间均长于综合组,两组结果数据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3 讨论
老年肺部感染疾病于临床较为常见,易出现多系统并发症而导致疾病病情加重或恶化,因此在临床治疗及护理时应给予一定的重视,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在护理过程中,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综合性护理干预是指针对老年人疾病较重、反应慢、心理烦躁、记忆力差以及表达能力较差等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全身的综合性护理。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和对策,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反复的示范和讲解,使得患者能够掌握并且熟练的进行应用。通过综合性护理干预使得患者对于疾病有一定的了解,从而能够更好的配合并且进行疾病治疗与护理,从而最终达到改善疾病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本次试验数据结果也显示,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缩短患者的感染控制时间、住院时间以及痰鸣音消失时间,使得疗效更为显著[4]。
综上所述,临床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改善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的疾病情况,有较好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金培丽,周艳.281例老年肺部感染患者排痰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0,7(3):104-105.
[2]马念芳.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的治疗及临床护理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5):1355-1357.
关键词:品管圈;外科术后;长期卧床;坠积性肺炎;预防效果
坠积性肺炎所指的是由于长期卧床造成的呼吸道分泌物淤积在小气管中造成的疾病,由于病情特点为细菌的增长提供了很好的培养基,增加了肺部感染的发生率[1]。该病主要发病人群为长期卧床治疗的患者。因此,在临床中为外科手术治疗后卧床的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对于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率重要临床意义[2]。本文中,通过分组对照研究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预防外科手术后卧床患者坠积性肺炎发生率的作用,得到良好的成效,现将方法和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8月~2015年7月收治的1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的纳入标准为:①外科手术后长期卧床治疗,卧床时间为3个月以上;②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患者的排除标准为:①出入院期间有消化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或肺部感染患者;②排除严重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3]。通过随机数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80例,研究组男46例、女34例;年龄在47~82岁,平均(58.4±7.2)岁。对照组中男47例、女33例;年龄在45~86岁,平均(59.4±7.1)岁。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坠积性肺炎的诊断标准 ①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咳嗽与咳痰;②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白细胞计数上升、中性粒细胞增高;③痰液培养结果呈阳性;④X线片检查结果提示肺下叶有不规则的高密度影[4]。
1.3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如基础护理、环境护理以及健康教育等措施;研究组患者应用品管圈活动,召集科室中的护理人员成立品管圈小组、开展品管圈会议,根据外科手术后卧床治疗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活动计划。具体方法如下:
1.3.1成立品管圈小组,遵循自愿的原则成立品管圈护理小组,推选出圈长1名,由护士长担任品管圈的辅导员;通过主题评价法选定品管圈活动主题,选定的主题为"降低外科术后长期卧床患者坠积性肺炎发生率";制定本次活动计划并对现状进行把握。
1.3.2针对活动主题进行鱼骨图解析找出真因,并进行对策拟定及解决实施,确定品管圈的活动重点在于呼吸训练、促进排痰以及湿化气道[5]。
1.3.3活动实施:①呼吸训练: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与咳嗽。与此同时,进行腹式呼吸锻炼,采取仰卧位,在深呼吸的时候指导患者将腹部鼓起、呼气的时候回缩腹部。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对治疗情况进行监测,一旦出现异常及时进行处理;②气道湿化:对于痰液难抽无法自行排出的进行气道湿化处理,在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氨溴索进行气道湿化处理,促进痰液排出[6]。③促进排痰:通过提问引导促进患者排痰,定时进行叩背处理,对于病情较为严重、不能够自行咳嗽的患者进行吸痰处理。④加强口腔护理:每天定时对口腔进行清洁和消毒,预防由上呼吸道-下呼吸道感染的出现能够减少坠积性肺炎的发生。⑤心理护理:外科手术后长期卧床治疗的患者大多会出现程度不一的心理问题,护理人员应当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向患者解释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原因。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将室内温度调节在22~24℃,减少受凉的可能性[7]。
1.4评价指标 ①坠积性肺炎发生率;②肺部功能:在患者入院期间以及出院之前对肺功能进行评价,指标有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和用力肺活量(FVC);③护理满意度,主要调查项目有护理人员的态度、对于健康知识的掌握度、护理过程中问题的处理结果等。得分在90分以上的为非常满意、89~70分为满意、69分及以下的患者评价为不满意[8]。
1.5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中的相关数据均录入到SPSS21.0软件血软件实施分析处理,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使用百分比(%)以及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χ2值/t值检验。以P
2 结果
2.1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坠积性肺炎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44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坠积性肺炎的患者有17例,未发生的有27例,坠积性肺炎发生率为38.64%;对照组44例患者住院过程中发生坠积性肺炎的患者有26例,未发生的有18例,坠积性肺炎发生率为59.09%。对比两组患者的坠积性肺炎发生率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肺功能对比 ①FEV1水平:研究组44例患者护理前后的FEV1水平分别为(37.5±3.7)%和(47.3±4.1)%;对照组患者护理前后分别为(38.1±3.9)%和(41.0±4.5)%。研究组患者护理后的FEV1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 研究组44例患者中对本次护理服务表示非常满意的有27例、满意患者15例、不满意的患者2例,护理满意度为95.45%;对照组患者中对本次护理服务表示非常满意的有21例、满意患者14例、不满意的患者9例,护理满意度为79.5%。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品管圈活动是临床中常见的护理活动,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善,激发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护理的效率与质量。有研究者表示,品管圈活动能够降低外科手术后长期卧床治疗患者坠积性肺炎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0]。本文中,对研究组患者应用品管圈护理干预,制定详细的临床护理计划,最终结果提示患者研究组的坠积性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肺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对本次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高,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徐航,张玲.预防脑卒中患者并发坠积性肺炎的观察和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4):1329-1330.
[2]隋冰冰.强化口腔护理在预防ICU昏迷病人并发坠积性肺炎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5):1414-1415.
[3]袁媛,阎妍.ICU坠积性肺炎患者经口咽通气道声门下吸痰的疗效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4,4:355-357.
[4]谢轶.强化口腔护理预防慢性肾衰竭患者并发坠积性肺炎的效果[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30:3403-3404,3420.
[5]孙玉花,李铁军.神经外科长期卧床患者坠积性肺炎预防性护理措施的临床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2,41(15):796-797.
[6]吴晓,冯慧霞,刘霞,等.品管圈对内科长期卧床患者坠积性肺炎的预防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32):138-141.
[7]孙里,高雅琨.品管圈活动降低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低钾血症发生率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5):539-540.
[8]张俊,凌慧芬.品管圈在提高卧床患者生活护理落实率及满意度的效果评价[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3,11(4):100-101.
1意识:颅脑损伤后首要观察的是意识及精神状况【2】:新生儿意识判断难度高,我科一般通过足跟刺痛反射来判断新生儿的反应,婴幼儿及年长儿通过压迫眶上神经,呼叫,轻拍肩部,刺痛反射判断意识反应,重型颅脑损伤患儿意识处于深昏迷状态,深浅反射都消失。 如吞咽反射、咳嗽反射、角膜反射存在,为浅昏迷,精神萎靡呼唤或轻拍能清醒,随即进入睡眠状态为嗜睡。各类深浅反射存在,儿童能正确回答问题,精神反应好为清醒,每(15-30)min观察一次并做好记录,患儿突然烦躁、昏迷等意识的改变是病情变化的一个警示,一定要高度重视。
2瞳孔: 瞳孔受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缩瞳神经的支配、任何一方受损都会出现异常,瞳孔大小和对光反应的变化,尤其瞳孔光反射变化的临床意义大于瞳孔大小变化的临床意义,因此观察瞳孔光反射的变化尤为重要,常提示颅脑损伤病情恶化,是一个早期的客观征兆,必须掌握检查方法和代表意义:瞳孔位于虹膜中央的一个园形孔,正常瞳孔直径(2-5)㎜,小于2㎜为瞳孔缩小,大于5㎜为瞳孔散大,双侧瞳孔直径差大于1.5㎜为双侧瞳孔不等大。
(1)一侧瞳孔散大:颅脑损伤后出现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常为同侧硬膜下或硬膜外出血,或出血量增多,伴有意识恶化,为颅为出血的可靠依据。硬膜外血肿或颅内出血,瞳孔一侧散大到双侧瞳孔散大中间时间差也许只有几分钟,主要取决于出血的速度,所以一定要勤观察。
(2)双侧瞳孔散大:颅脑损伤后,迅速出现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昏迷加深,去大脑强直,多为原发性严重脑挫伤合併颅内出血,另外脑疝末期常出现双侧瞳孔散大,表明脑干功能严重受损难以恢复。
(3)一侧瞳孔缩小而且对光反应迟钝,常是颞叶疝的早期症状,或动眼神经受刺激导致的痉挛性瞳孔缩小。
(4)双侧瞳孔缩小:一般描述为“针尖样瞳孔”常提示脑桥内损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另外常见于镇静药物的应用,如注射吗啡、鲁米那、全麻病人等。
(5)双侧瞳孔忽大忽小,对光反射时有时无,提示脑干损伤(尤其是中脑、延髓损伤)。
(6)双侧瞳孔等大,光反射迟钝或不存在,落日眼,提示脑水肿.
(7)密切观察瞳孔变化每15-30min一次并做好记录。
3生命体征观察:
(1)血压:脑外伤后脑组织缺血缺氧,可反射性的引起血压升高。如果出现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脑干功能严重损伤,脱水利尿药物过量等引起血压下降。
(2)心率:颅脑损伤早期一般表现为心率加快,婴幼儿心率一般100-140次/分、新生儿心率一般120-160次/分。晚期心率逐减下降。
(3)呼吸:密切观察患儿面色、口唇、甲床的顔色,血氧饱和度(95-100)%及呼吸的频率,幅度。婴幼儿呼吸一般在20-40次/分,儿童15-30次/分。呼吸加快提示两种可能:脑缺氧及高颅压,呼吸过慢常见延髓中枢受压,SPO2﹤90%提示低氧血症,SPO﹤85%严重低氧血症,在脑疝前期由于颅内压增高,脑血液循环障碍引起脑组织的急性缺氧和血内二氧化碳渚留使延髓呼吸中枢和静动脉窦化学感受器的兴奋度增加,于是早期呼吸加深加快,后期出现各种各样的周期性或间断性的呼吸,最终呼吸停止,深而慢的呼吸为重型脑外伤的呼吸特征。
(4)体温:当颅脑损伤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受损伤引起中枢性体温急骤升高或降低,体温升高幅度大,对一般的降温药物不敏感,处理以物理降温为主(脑温比肛温大约高0.8-1.2℃),持续高温增加脑耗氧量,加重脑缺氧。病情进一步加重出现脑疝后期时表现为体温不升(35℃).
(5)肢体活动度
根据肢体的自主运动和对抗阻力的能力来测定肌力,肌力分为0-5级
对不能合作的病人根据痛疼刺激的定位和反应,刺激时引起肢体屈曲或伸直的反应来判断肌力。肌力的改变为颅内病变部位对侧肢体的肌力下降,上肢的肌力下降严重于下肢,远端严重于近端。婴幼儿和新生儿肌力判断难度高,一般通过刺痛引起肌肉收缩反应来判断。如刺痛反射后肢体迅速收缩为Ⅴ级,以此类推。
3护理
3.1基础护理
(1)口腔眼部护理:加强长期昏迷、鼻饲、气管插管等患儿口腔护理,每日1-2次选用0.9%生理盐水和口腔护理液沾湿棉球擦洗口腔,保持口腔清洁湿润,防止口腔感染等并发症。保持眼睛的清洁和湿润,眼睛不能闭合,角膜干燥易发生溃疡,结膜炎,涂抹红霉素眼膏,并盖凡士林纱布保护角膜。
(2)皮肤护理、入院给予压疮评分,高危分值的班班评估,采取防范措施严格床旁交接班,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大小便失禁的患儿及时清理,用温水擦洗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骨骼突出部位的受压,每2h翻身一次,床上铺棉垫,臀部垫气圈,同时加强静脉肠道营养,防止低蛋白血症。
3.2专科护理
(1):平卧位头肩部抬高(15-30)°,有利于脑部的静脉血液及脑脊液回流,从而使降低颅内压,防止脑水肿、脑肿胀;同时防止胃内容物的反流误吸,增加肺部通气量。四肢放置功能位置,如肢体有骨折,夹板石膏固定或肢体牵引的,观察患肢末梢血运防止皮肤压疮。
(2)呼吸道管理:呼吸道管理是颅脑损伤护理中的重中之重,保持呼吸道通畅抬高头肩部,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准备好吸痰器。由于舌后坠,咳嗽反射和吞咽反射消失,下呼吸道分泌物积滞,易引起窒息和坠积性肺炎,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定时给予超雾、拍背、吸痰。气管插管呼吸机和气管切开的患儿按其护理常规护理,防止呼吸道阻塞加重脑组织的缺氧引发脑疝。
(3).脑复苏、脑部降温的目的为了降低脑细胞新陈代谢和耗氧量,提高大脑对缺氧的耐受力,早期给予脑复苏。用自制的冰沙样冰袋、冰帽、给头部降温,保护好耳廓耳垂防止冻伤,禁止在后颈部放置冰袋,随时巡视并纳入交接班内容。
(4)安全防范措施:防止坠床和药物外渗,应用适合患儿年龄的床,双面床档,保护性约束带约束肢体,加强巡视防止坠床。使用BD公司生产的Y型静脉留置针,选用较粗、直且易固定的外周静脉进行穿刺,防止甘露醇等药物外渗引起皮肤坏死。
(5)饮食:脑外伤后为了防止食物反流或呕吐窒息早期给予禁食,待病情平稳时给予鼻饲。鼻饲患儿给予窒息风险评估,并采取防范措施,鼻饲前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缓慢注入鼻饲液 ,温度适宜, 鼻饲量根据患儿大小和医嘱进行。
(6)脑脊液漏的护理:脑脊液耳漏、鼻漏的患儿,抬高床头(15-30)°,头偏向患侧,将无菌棉球或纱布放于鼻腔,外耳道吸付流出的脑脊液并及时更换,保持局部清洁。禁止填塞耳道和腔鼻,禁止冲洗和滴入药物,严禁鼻腔吸痰和插入胃管,严禁作腰穿。
(7)引流管的护理:颅脑外伤术后,一般放置1-2条引流管,要妥善固定引流管及引流袋,防止滑脱或被患儿躁动时抓脱,脑室引流管要高于侧脑室前脚 10-15㎝,引流管要保持通畅,观察并记录引流液量,色、性质。
(8)肢体功能锻炼:由于患儿长期卧床,易发生肌腱,韧带退化和肌肉萎缩,关节强直等功能丧失,重型颅脑外伤后期护理重点是肢体和语言功能锻炼,给予四肢肌肉按摸,防止肌肉萎缩,关节给伸曲、内旋、外展运动,并置于功能位,防止关节僵直,畸形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给予语言训练和唤醒:应用呼唤治疗-护理模式(call-mode)治疗护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能加速患者清醒,提高生活质量【3】,选用孩子爱听的歌曲,故事,父母亲切的语言给患儿听,刺激患儿语言中枢和记忆功能恢复。
4健康指导:
保持安静,绝对卧床休息,观察意识状态;保持头高位(15~30°),头枕冰袋;防坠床,跌倒,压疮,烫伤;保持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管道的护理,妥善固定,保持管道的通畅,勿打折.扭曲,防止脱管;
饮食指导:遵医嘱给予饮食,清洁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
心理护理:安抚家长,告知疾病的预防、疾病观察及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