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等教育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陕西民办教育经历了30多年的生存与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民办高等校聚集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2010年,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也指出,民办教育的蓬勃发展是我省教育事业的突出特点,也是办学体制创新的重要成果,并要求及时总结经验,推广有效做法,加强政策扶持,积极排忧解难,使民办教育优势更优,特色更特,这些既是对我省民办高等教育的充分肯定,也对未来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并且在陕西民办高校的发展过程中,近年来各级政府对民办教育的扶持力度也大大增强,2012年省政府决定每年拿出3亿元来支持陕西18所民办高校的发展。
一、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1980年陕西民办教育开始起步至今,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陕西全省共有民办高等学校和民办高等教育机构66所,其中普通民办高校有18所,8所为本科,10所为专科,每年为社会输送大量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在陕西的民办高校中,也涌现出了像西安外事,西安翻译学院,西京学院等一大批办学水平高、具有鲜明特色的“名牌院校”,这些学校由于其良好的办学环境、富有创意的办学理念和扎实的教学质量,每年都会吸引数以万计的全国各地的学子前来求学,逐步形成了民办高校与公立学校同步发展的格局,同时也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 陕西民办高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陕西民办教育从1980年第一所民办院校西安培华学院的创办至今,已经为国家输送了大批的应用型人才,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民办教育的发展不容乐观,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大量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1.资金短缺是制约我省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问题。
国家及各级政府虽然对民办高校每年都有资金投入及政策扶持,但是与高等公立院校相比,高等民办学校的资金来源渠道相对单一,严重阻碍了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国家和各级政府对民办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少,民办学校对学费的依赖性很强,主要采取“以学养校”的滚动经营模式。然而,在生源逐年减少、公立学校不断扩充规模以及社会和人们对民办教育的偏见,导致民办院校的生源持续减少,很多民办学校的正常运转由于受到资金短缺影响而最后被迫关闭。
2.“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在民办高等院校中未能真正落到实处。
民办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是全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在陕西现有的66所民办高校中,但是真正质量高、有特色的品牌高校还不够多[2]。有很大一部分高校还停留在抓生源、抓资金以及抓就业上,主要表现在民办高校每年上报的毕业生就业率很高,但是就业质量偏低。“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在很多民办高校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教学工作在学校的中心地位没有得到真正体现。例如在陕西的很多民办高校中,教师除了教学外还要求参加暑期招生,并且有名额任务。受到高考时间的限制,在高考前的一段时间中,很多民办高校的教师由于需要着手准备高考学生的铺垫工作而无心教学,使得民办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影响,正常的教学内容无法完成,教学目标无法实现,教学质量无从保证。
3. 师资匮乏以及结构不合理也是个始终困扰民办高校发展的又一重大问题。
教师是所有学校发展的灵魂。拥有高素质稳定合理的教师队伍是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的有力保障。陕西民办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存在很大问题:
一是专职教师较少,兼职教师比重较大。兼职教师多来源于临近高等公立学校的任课教师,具有稳定性差、工作责任心不强等问题。
二是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民办学校的专职教师多为离、退休的老年教师和年轻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中青年教师很少。老教师虽然都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崇高的敬业精神,但都精力不够。少数年轻应聘者中,年轻教师大都刚从学校毕业,甚至有很多的年轻教师只是把民办高校当成一种短暂的过渡,这种年龄结构导致了教师梯队的断层,不利于学术梯队的形成与发展。
三是教师学历结构不合理。民办高校的大部分教师都是大学本科学历,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所占比重很小,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中青年教师几乎没有。
四是学校在教师管理方面不合理。表现在学校与教师之间签订的合同往往缺乏真正的约束力,学校缺乏科学严密的用人制度,制度随意性大;学校在对教师的管理上存在很多不合理想象,严重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三.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对策思考
1.积极多方面筹措资金,解决民办学校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短缺问题
一是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创造条件和提供保障。陕西是出台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最早的省份之一,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也出台了大量的有利于促进陕西民办教育发展的的政策,并逐年加大扶持力度,但从近几年的办学实践来看,这些政策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完全落到实处。所以,建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主动加大协调和监督,确保政策落到实处,以切实解决民办高校在办学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要积极探索新型办学机制,来鼓励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参与民办高校的发展。民办高校应该尝试依托企业办学,在办学过程中让企业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民办高校的目标定位、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内容制定等,聘请企业人员到学校授课,同时让企业为民办高校提供实训基地和实训教学,使得民办高等教育能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结合” ,促使民办高校的毕业生能比公办高校毕业生更快速准确地与地方经济建设或行业需求相结合,从而推动民办高校与地方经济共同发展。
2.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校管理,突出专业的特色,确保民办高教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陕西民办高校在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需要各级政府加强监管及以及学校内部增强自我管理。
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的管理和引导工作。省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民办高等教育纳入高等教育的管理职责,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形成民办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局面。并且要从学校设置、办学方向、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和后勤保障等方面给予民办高等教育必要的指导和监督。同时民办高校也应该从自身学校发展现状出发,加强内部管理,主要体现在学校的教师、学生及行政人员的管理等方面。只有提高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素质,民办学校才会发展,民办教育事业才有出路。
要积极引导各民办高校提高自身教学质量,增强办学特色。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是最受社会关注和争议的问题。虽然社会已经开始接受和民办高校,但是大多数民办高校内部运作的不正规是客观存在的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民办高校专业设置不能紧跟市场需求,专业设置完全参照公办院校,不能突出民办教育的特色,导致生源逐年递减;专业设置不合理,同一学校的不同学院设置专业相近,专业定位不够准确的问题;所以,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办学模式更多地要紧跟社会和市场需求,将人才培养和市场需要紧密连接,走产学结合、校企结合共同发展的道路。
3. 积极进行专业管理与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培养
一是民办高校除了积极引进和培养一大批符合本学校专业设置的专职教师外,还需要采取措施吸引公立高校的教师前来授课,逐步形成以专职教师为核心,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结构。
二是着力增加民办高校的中青年教师的比重,形成教师导师制,通过中老教师带领和培养大批新进学校的年轻教师。
内容摘要:高等教育投资环境是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投资环境存在着诸多问题,讨论优化高等教育投资环境的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等教育 投资环境 财政投资
教育投资,也称教育投入、教育资源投入条件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为培养更高层次的劳动力和技术人力以提高其智力水平和劳动能力而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教育投资是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物质基础,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随着世界市场的扩大和国际分工的细化,对不同层次和种类的专门人才和技术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提高民众文化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等教育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主要窗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知识和人才的“蓄水池”,左右着我国新时期历史使命的实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这个“蓄水池”扩基,这就要求相应的教育投资与此相适应。我国的教育投资来源众多,有中央政府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县级人民政府财政拨款,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支出的教育费用,还有民间教育投资。虽然近年高校扩招在很大程度上扩张了高等教育规模,但是我国“供给导向型”的高等教育投资依然难以与经济市场化的现实需求环境相适应。
我国高等教育投资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内部投入和外部需求矛盾加剧
当前,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模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虽然近几年高校扩招在一定程度上使这种矛盾有所缓解,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与实际教育经费投入短缺的矛盾。不仅如此,从我国居民目前实际教育的消费水平来看,我国教育消费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对全国15万户城镇居民家庭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抽样调查显示,目前全国54%的城镇居民家庭有子女在校就读,平均每百户供养112个子女,其中接受大学及以上教育的占 5.1%,大专学生占3.3%。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整个教育系统的龙头,统领着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只有缓解高等教育的供给与需求间尖锐的矛盾,才能创造一个宽松的素质教育环境,才能使我国的教育真正实现大众化,走向国际化。
(二)政府财政能力有限导致高等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衡量一个国家教育经费的主要标志是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教育经费一般占GDP的比重是5%-7%,与我国经济水平相当的发展中国家教育经费一般占GDP的比重是4%左右。多年来,我国每年教育经费占当年GDP的比例总是徘徊在2%左右。然而,当今的国际竞争是高科技和高素质的竞争,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和源源不断的高智力成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和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高等教育要满足新形势的需求就必须有更高投入。但高等教育投资入不敷出的困境阻碍了高校技术改进和技术创新的步伐。
(三)财政投入主渠道相对弱化且社会投资短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教育经费投入的认识实现了战略性转变,政府给予教育支持纵向看呈现上升趋势,但随着教育经费投入思路由一元化向多元化的转变,我国教育投资体制现已进入以政府投资为主、社会投资为辅的阶段。各级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全国教育经费投入的比重逐渐下降,力图在解决教育经费投入实践上寻求一条多渠道的新路。但教育事业仍旧过分依赖财政投资,过分依赖公共投资严重制约着高等教育改革的力度和深度。而作为教育投资另一重要来源的社会资本却有选择性地在高等教育投资,这使得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资金严重缺乏。
(四)多元化教育经费投入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
在国家教育财政投入主渠道相对弱化的环境下,多元化筹措教育资金渠道能否畅通,与政府相应政策支持息息相关。目前,社会资金充裕,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公民个人以及海外有大量闲散资金,仅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我国居民储蓄5万多亿元的10%准备用于教育。但他们对于投资教育缺乏信心,更缺乏相应政府的支持。对非政府投资的教育政策目前我国除了实行鼓励捐赠政策外,还颁布了《捐赠法》和《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但这些政策支持仍难以让非政府组织或个人无障碍地投资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高校只能通过合同研究、专利出让、联合科研办学、联合培训等方式,从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公民个人获得少量经费。同时,由于在民办教育政策的设计、制定、实行和调整方面,尚未实现一般公共政策和特殊政策有机结合,也难以吸引民间投资于高等教育。不仅如此,在国家财税体制发生重大变革的环境下,筹措教育经费的相关机构并没有及时采取调整措施,这就使民办教育投资环境在持续、稳定、和谐发展的过程中,学校自主性缺乏自;而且尚未建立民主化的、公开化的、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也阻碍了多元化教育经费的投入。
(五)教育经费管理体制不完善
我国《教育法》第五十五条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在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实际上,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长期处于事权和财权分离状态。由于财政性教育经费的财权、事权不统一以及教育经费预算等级较低而造成一系列问题:一是教育经费预算数量相对弹性较大,缺乏透明度;二是教育发展和政府对教育的拨款脱节;三是教育部门无权行使有效的宏观管理权与调控权,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同时,中央与地方政府在高等教育事务上的支出责任划分不清。首先,中央政府的高等教育财政责任和地方政府的高等教育财政责任相交叉,其各自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财政责任并不是按照高等教育的事权范围进行划分。其次,在中央和地方财政分权过程中,中央政府下属高校财力雄厚,隶属于地方政府院校财力薄弱,最终使高等教育区域差异逐渐扩大。最后,央属高校利用高等教育改革向地方院校转嫁部分高等教育责任:在高等教育改革中,部分央属院校通过“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将大量地方人事和财政划归地方政府负责,从而造成高等教育事权与财权不匹配,因此导致了高等教育财政区域差距的扩大。
(六)民间教育投资不均导致教育不公平
经济全球化浪潮推动我国经济从封闭式经济向开放式经济过渡。开放式经济是自由选择的经济,在开放式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民间资本参与高等教育是现代教育模式发展之必然。非公立学校由于缺乏无形资产,只能通过加大有形资产的投资力度以改变和强化公众对非公立学校的选择,所以,非公立学校是民间教育投资选择的主要方向。但民间投资的寻利性使投资教育资源的配置向有利于追求利润的态势发展,这使得不少民间投资或者集中分布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者投向能迅速将教育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职业技术教育产业或应时教育产业。民间资金在投资于高等教育过程中的选择倾向使地区之间、学校之间、个人之间投资不均,这导致高等教育从层次、规模上在区域、校际间出现不均衡。
我国高等教育投资环境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且强化政府投资职能
优先发展教育是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重要层面。在实现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转变中,不断增加教育投资是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虽然新形势下政府已不再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成本的唯一承担者,但我国社会发展的规律、教育历史环境决定了在我国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政府仍然是我国教育投资的重要承担者,这是由我国的历史条件和教育的功效责任决定的。相对于各个阶段的教育,高等教育成本的支出占所有教育支出的比重最大,这就决定了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投资也应最多,这是由我国当前人们的经济收入水平和教育观念所决定的。
与此同时,在教育经费投入和管理过程中,还要不断完善政府投资职能。在政府教育经费支出上,严格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管理经费,在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在不同层次院校管理教育经费过程中,权限分明,界限清晰,明确各自的财权和事权范围,依法享有各自的权力,承担各自的义务。
(二)增加家庭和个人教育投资比重且有的放矢地开征教育税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掌握科学技术在劳动生产中的重要性,人们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需要日益膨胀。高等教育已不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提高教育经费在GDP中的比重是国家优化发展教育战略地位的必然,也是顺应社会发展规律之使然。但高等教育最大的受益者是教育接受者个人或家庭,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是其收入增加、就业机会增大、社会地位提高的重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在强化政府教育投资职能的同时,更要加大家庭和接受教育者本人对于教育成本的承担力度,这符合共同受益的经济原则。开征教育税是增加高等教育投资的重要方式,但开征教育税要根据家庭和个人收入、家庭状况有所区别,而征教育税收入要侧重投资于高等教育基础薄弱的地区和院校。
(三)完善民间教育投资的环境且建立高等教育投资激励机制
当今世界,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并未注意到将大量闲散资金投资于教育事业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潜力,这与当前我国的公共政策宣传不足和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潜力价值认识薄弱分不开。所以,首先,通过政府宣传鼓励民间资本向高等教育投资。其次,从政策导向上,给予投资于教育的民间组织、团体或个人更大的自,在教育经费投入和管理上民主化、公开化、科学化,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自我监督和社会监督体制,给民间教育投资创造一个宽松、有序、和谐的投资环境。
(四)完善教育投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随着我国教育投资渠道的不断拓展,社会向教育投资的方式已经向多元化发展。但多元化教育投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投资随意性、权责不分明、缺乏科学管理等不规范投资行为。这是教育投资问题尚未纳入国家法律调控的范围之必然。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制定《教育投资法》及与之相关的教育经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才能满足我国教育投资现状的迫切需求。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根据本国的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适时制定的教育经费法,明确教育经费原则和教育经费的来源及教育经费筹措方式,政策拨款条件、数额、份额、维持经费水平的基本标准等,并规定教育经费分配和使用具体细则,辅助教育经费的管理和审计,并适应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经费进行应时改革。通过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投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与之相关的政策措施,将民间投资体制纳入科学化、法治化道路,其必将为中国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适应经济全球化形势,走上素质教育道路注入新的“血液”。
(五)发行教育彩票以拓展高等教育资金筹措渠道
发行彩票要具备“公益性”和“社会关注性”等特征,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社会公益性和社会关注性特征明显。在高等教育领域发行教育彩票不但与国家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公益政策相适应,而且顺应了全社会普遍关注的历史发展潮流,理应得到法律的认可和全社会的支持。不仅如此,发行教育彩票有诸多利益所在:通过重新分配社会资源,间接拉动经济的增长;通过教育彩票收入,缓解高等教育投资困境;通过教育彩票发行,将高校纳入市场竞争的体制,刺激其发挥各类优势,提高竞争力,加速教育国际化步伐;完善我国彩票业市场,推动其向科学化、法治化发展;通过参与教育彩票的发行,增加消费者福利。总之,发行教育彩票是教育产业融资新的、积极的重要手段,它能拓展我国高等教育资金筹措渠道。
我国高等教育投资环境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成功至关重要。探究我国高等教育投资环境存在的问题并从宏观和微观全方位地解决问题,不但有助于量化我国高等教育,而且有利于有效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改革持续、稳定、有序地进行。
参考文献:
1.一之.民办教育投资期待政策支持.中华工商时报,2004-9-30
论文摘要:法律课程作为成人高等教育中众多专业普遍设置的基础课程,它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受到成人高等教育的定位影响和决定,其教学方法还受到法律专业特点的影响。本文思考法律课程在成人教育中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时,提出应在明确成人教育定位的前提下,分析法律课程教学的特点,分析法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了解学员到教材选择、细化课程设计、再到理论和实践教学,及辅助教学六方面提出建议,探讨适合成人法学课程教学的一些方法,以期能促进法律课程教学实效。
法律课程作为人文社会类课程,是一门与社会紧密联系、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成人高等教育中的法律课程既有法律专业的法律课程;也有作为公共课的法律课程,本文探讨一般意义上作为整体的法律课程与其他课程相对而言的特殊教学方式和方法。
法律课程作为成人高等教育中众多专业普遍设置的基础课程,它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受到成人高等教育的定位影响和决定,其具体教学方法还受到法律专业特点的影响。因而,在研究思考法律课程的教学问题时,应在明确成人教育定位的前提下,分析法律课程教学的特点以及现存问题,寻找适合成人法学课程教学的一些方法,以促进法律课程教学实效。
一、导论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成人教育受市场导向和制约明显,所开专业往往是快速反映市场需求,培养市场急需人才,更侧重培养学员的应用能力。成人学员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学业的,以业余教育为主,“成人学习者普遍有来自年龄、时间、精力、信心等多重因素影响,来自工作、家庭、个人生活等多方面的负担。”[1]随着社会生存压力越来越大,成人的学习往往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要“利于当下”,“成人多重的社会角色和各个发展时期所具有的不同发展任务,从而形成了成人学习领域宽泛性和成人学习途径的多样性。”[2]所以成人高等教育要围绕学员的差异性需求,充分体现和发挥多层次、多形式教育手段,使学员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内容和方式。
二、法律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未能体现成人教育的特色
成人教育的定位和特色应是以人为本、以学习者为中心,而目前情况是,许多成人高校照搬普高教育模式和方法,“在课程教学上,成人教育大量套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教材,所设专业与普通高校雷同,课程内容也与普通高校近乎一样。这样一来,造成了课程的实践性太弱,不适合成人工作上的要求”[3]。成人教育的课程尚未摆脱普通高等教育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课程编制暴露出实践教学薄弱等问题[4]。其中的法律课程同样如此。目前法律教材版本教多,强调课程体系的完整性,为追求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偏重理论知识系统性,理论教学越来越“专”,学习内容越来越庞杂,课程内容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就成人学生来说就显得距离生活遥远,导致学生摸不着门路,觉得太深太复杂而产生畏难情绪。
(二)师资的教学问题
以学员为学习主体的教学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实践中存在授课教师如果不了解学员层次、水平和需求,不根据学员基础、需求差异性设计课程,自然也无法激发学员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我们一方面强调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另一方面我们的法学教师总体上又缺乏实践活动的经验。法律课程师资往往是从法律院校毕业后直接走上大学讲台,从学校到学校,对法律的认知大都来自于书本,知识结构一般为纯理论性知识,缺乏法律实践工作经验,也缺乏对司法实务的感知和了解,因而教学就主要是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虽然在成教中曾大力提倡“双师”型教师,有部分教师在兼职从事律师或仲裁员工作,但总体数量并不大。成人高校的师资目前状况处于一方面在法律基础理论研究上因缺乏一些客观条件,与普通高校法学院相比研究不足,同时,又缺乏法律实践经验,造成理论和实践水平均不高状况。有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从事律师或仲裁员工作,本身“含金量”高,办理案件的收入高于教学授课收入,忽视了教学的精力投入,把兼职的副业变成了主业。
(三)尝试教学新方法的困难和问题
传统的法律课教学多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记,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单纯的灌输与接受的“交流”方式。这种教学方法的长处是能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在较短时间内领会法律思想和内容要领;不足之处是学生缺乏主动性,易形成思维上的惰性,习惯于被动获取知识,无法形成独立思考和思辨的能力。
目前,对实践性教学方法讨论和尝试比较多的是案例教学法、诊所式法律教育、审判观摩、模拟法庭、法律实习等。其中,案例教学法和诊所式法律教育因根植于英美法律体系土壤,目前在十几所普通高校法学院还处于试点中,且是在法学院高年级中采用。对成人高校定位来说,这两种方法不太适用。
审判观摩、模拟法庭、法律实习方法在成人高校的法律专业中一般都在采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用到较多的教学资源,如场所、设备、实习基地等,而且学习活动的组织难度很大,因为成人工作时间不一致,社会角色较多,他们学习时间难以保证和统一。实践教学中安排、操作、实施上的麻烦和不便,使得实践课普遍不受重视。有的学校做了一些新的尝试,为学员开设实践性课程,聘请的教师是具有丰富的法官、检察官、律师和仲裁员实务经验,但很难坚持,一方面这些法律工作者有本职工作,另一方面缺乏教学的经验,对如何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活动还是存在问题。
在法律课程采用比较多的是在教师讲授过程中穿插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案例分析不同前面所说的案例法律教学,总体上说它比案例法律教学简单,教师以一个或多个案例引出说要讲解的课程内容,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心得,在教学过程中也时常安排一些诱导性提问,希望通过“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潜能,但限于成人学员法律功底,启发式教学也往往收效甚微。采用课堂讨论时,因设计不周全,难以激发学员积极性,导致出现要么冷场,要么走题,要么问题仍转回教师,没有达到讨论效果。
综上,实践性教学的“吃力不讨好”,使得很多教师不愿意投入精力去尝试和完善。
三、解决建议
(一)了解学员
学员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了解学习者的需求是开始各项教学安排的前提。任课教师在教学前应该花时间去了解拟授课班级学员情况,制定适合任教班级专业、能力特点的教案,而不是同一门课一份教案在所有任课班级使用。
(二)选好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首先获得资料,教材质量是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开启法律之门的钥匙,成人学生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或尚未养成,他们对法律课程的第一印象是难、枯燥、深奥等消极印象。所以,成人高校适用的法学教材不宜太深,选择的教材应以现行法律规定为中心,以基本理论问题作为框架,理论讲解浅显易懂,贴近学生工作生活的教材,这样也便于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补充处理,适应不同专业及层次的学生。
(三)细化课程设计
成人教学中要适应学生的差异性,可以细分层次,设计提供一些用于扩展课程的学习资料,满足学员不同层次的需求。加强课程内容灵活性,侧重基础知识和实用知识或技术,发挥学生自主性学习。虽然成人学员学习自主性差,学习习惯也不好,但在目前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他们的学习需求是迫切的,如果取得文凭同时,能让他们得到学习乐趣好处,体味到收获的话,自然他们会主动根据其自身条件和兴趣选择拓展学习空间,以实现更多价值。
在制定授课计划时,合理设计课程、综合运用多种新教学方式,特别是案例分析教学对教师课程能力即专业综合知识和驾驭课堂的能力要求很高,为达到教学效果,要求教师提前进行充分备课,教师对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判例等问题深入思考,对可能遇到的教学疑难,学生提问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四)理论教学建议
课堂理论讲授在法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离开知识传授,所谓实践教学就失去了根基。虽然成人教学强调自学,但是学生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学业的,自学时间有限,这样,课堂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 转贴于
首先,法律理论讲授内容要针对成人学生的基础和学习时间,不适合深层次全面铺开,也不可能将法律全部体系详细学习,只能框架性的,有选择有重点的教学。教师的讲授尽量以现行法律规定为中心展开,选择出常用的、重要的法条,用典型案例阐释其涵义,讲解其应用,结合生活和工作中现象、问题,通俗易懂讲解,再用同类案例加以强化,让学生能举一反三,注重法律思维和精神的引导。
其次,面授中注意互动,教师与学员平等交流,授课方式最好使用多媒体,科技发展到今天,教师除依靠学识,声音表情完成教学,还需要增加电脑技术带来的丰富声音、图画、动画形成视觉和听觉激发学员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更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和新颖性,学生更易于感兴趣,集中注意力。
教师讲授时,穿插答疑、讨论、情景模拟等一种或多种新颖方式。避免教师单向灌输。在运用这些方式时,必须注意几点:一是安排的授课方式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从“解决问题”的需要出发,利于问题的解决就选用什么方式,方法为内容服务。二是设计内容要符合学生状况和学习需求,教师事先要在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要求特点和教学对象的知识状况、学习需求的基础上,设计好开展这一方式的基本程序,包括对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对策。三是在进行过程中,要加强指导和应变,启发学员独立思考、平等交流、各抒己见。引导学员之间的协作和交流,理性沟通和争辩,结束时再引导学员对所分析的问题进行梳理,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同时也允许不同意见的保留。四是及时总结方法使用的教学得失,找出问题和不足,并思考改进措施,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五)实践教学建议
法律理论、法律概念、法律原则和法律条文转化为法律具体适用之间还存在一个中间环节,这一转化环节应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要相应的法律实践活动。法律实践教学需要有实践经验的法学教师,需要学校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以及安排实训基地、实习单位等硬件条件,并采取管理措施鼓励教师的实践教学。学校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实践教学方式,选择何种方式取决于可行性和实际效果,不能以脱离实际情况追求创新而安排华而不实的实践教学内容。
目前,无论在法学专业还是公共法律课中都比较普遍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方法。在我国的法制建设日趋完善的今天,电视、报纸、网络等越来越多的媒体将触角伸向法治领域。《今日说法》、《法律讲堂》、《法制与道德》、《拍案说法》等节目都以通俗易懂且具代表性的案例为对象,通过专家学者对其中法理的分析点评和诠释,将法律生动地展示给了观众,社会效益很好。同样,在我们的法学教学中,案例分析教学无疑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新型案例教学以案例的学习为中心,以案例为讨论内容,加深学生对成文法的理解和运用,可以使学生知道,所学的“知识点”应用于何处和怎样具体应用,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仅限于熟记法的条文,而不懂具体运用;或只是泛泛地讨论一些规则,但不了解规则的实际效用,就不可能掌握法的精髓。
笔者长期任教经济法和行政法课程,都是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充分运用案例教学法,经常以最新媒体报道的热点进行案例分析,如在2009年授课时,经济法课中,以上海“楼脆脆”莲花河畔倒楼案讲解合同法中的违约责任及救济;以“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案”讲解我国的反垄断法。行政法课中,以上海浦东和闵行区发生的“钓鱼”执法案讲解行政执法主体和执法程序。这种教学方式不但在讨论中学习了相关法律规定,甚至更深层次关于体制、价值观等的讨论,而且能引起学员讨论的热情,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使学员成为课堂的主体,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案例教学要成功一部分取决于案例选择的典型性,另一部分取决于教师的分析技巧,设置巧妙提问,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无论哪种实践性教学都应避免随意性。做好课前准备,教学计划中对实践性教学的目的、内容、方式、要求、考核等应做出具体规定。
(六)用好辅助教学手段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快速发展,目前在许多地区的远程教育电视大学、业余大学和社区大学等都充分利用互联网,建设网上课堂,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完成教学,教师为学生提供信息和资源支持,这大大方便了学员学习。所以,教师应把不断完善网上课堂内容作为常规工作,对网上教学课程录像、案例分析、网上答疑、BBS、网上作业、参考学习资料等内容不断充实。
教师还要重视对学习小组的辅导,《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教师为学员提供学习目标、范围、进度和方法的建议,对他们提出的疑难点进行针对性辅导。教师还要督促检查学员学习进度,通过必要的教学检查如作业、测验等,提供一种客观度量,及时了解学员掌握情况,确定需要查缺补漏的内容,调整教学方案。
四、结语
对法律课程教学的研究要立足于成人教育特点和定位,以此为起点,同时又以此为目标,我们不仅要传递法律知识而且使学员形成法律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在实践中充分发掘和尝试新理念,对法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能从成人教育的定位出发来思考解决问题的对策,探索出适合成人教育法律类课程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取得教学实效,以服务于成人教育事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不同层次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瑞麟.试论现代远程开发教育的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J].教育研究,2009(08):74-77.
[2]黄健.成人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技术[J].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64.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建构主义被人们认为是教育心理学领域中“正在发生的一场教学革命”。虽然建构主义是在认识发生论、智力发展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但从作用的角度来看,建构主义是集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于一体的教学理论。当前,建构主义理论得到了广泛应用,得到了大部分教育者的支持,其非常重视在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对其事物自身的见解。因此,建构主义是把增进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为基本教学任务,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
一、建构主义的分类
1.激进建构主义
激进建构主义是在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主要有两条原则:其一,知识不是一时积聚而来的,是通过自身不断学习积聚而来的。其二,知识的功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是提高自身对事物的理解能力。皮亚杰认为知识是在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发现得来的,不是凭空想象而来的。众所周知,知识不仅可以用于发现客观存在的事物,还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2.社会建构主义
社会建构主义主要是以维果茨基的教学理论为基础,该主义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知识是在人类社会的范畴里慢慢积聚而来的。该理论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理解的过程,还关注学生在社会中的主要表现。
3.信息加工建构主义
信息加工建构主义的主要思想是:知识是由个体建构得来的,靠的是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信息加工建构主义其实就是在原有的知识经验中,找到另一个知识点,逐渐发展成为新的知识。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1.教学的主体就是学生与教师
部分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见解,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有部分教学者认为,这一解释太过笼统,没有更好地解释出何为知识。通过教学者的努力终于发现较为合理的解释: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而是学生通过自身环境中所得到的,知识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吸取的。从建构主义的主要思想可以看出,学生不只是通过教师传授来获取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提出自身见解,可以对教师和环境所传递的信息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反应,从而把吸收到的知识进行重组,生成新的知识点。也就是说,建构主义者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在刺激和反应间形成联系,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之下,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层面上发现不同的知识点,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逐渐形成一种主动求知、主动求问、主动学习的态度和习惯。
2.课程是学习者原有经验的重组与改造的过程
学习者不仅仅是教育内容的接受者,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由于学校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在进学校之前,学生已经从家庭和社会环境吸收了部分知识,而这些知识也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清楚,学生不能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要通过其自身的不断探索从原有的知识中发展出新的知识点。比如说:在推导sin(A+B)=sinAcosB+cosAsinB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运用原有的知识继而推导出(a+b)/2与(a-b)/2。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课程,不只是包括科学文化知识的体系,还应该特别关注学生是通过何种方式来获取知识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应该是关注学生获取结果的过程,促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不断探索找到新的知识点。学生的知识一般可以分为结构性知识和背景性知识。知识是日积月累的,不是一时之间就可以积聚而来的,当代心理学家古宁汉提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不是把外界的知识硬搬到记忆中,而是通过对原有知识的不断探索,以得到更多的知识理论。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建构主义教育者建议改革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把理论知识逐渐转换成更多的实践活动,要尽量体现出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多样性,全面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进而促使学生在运用已有知识参与新知识的发展过程中,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3.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导者
教师和学生既是教学的主体,也是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教师和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和看法都大一样,对待解决问题也有自身独特的解决方法。因此,相关人员特别强调学习活动不单单只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通过他人的互动过程。只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相互交流,才能促使教师与学生发觉自身不足之处,并不断改正自身缺点,以此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习者和教师共同进步。建构主义者认为传统的师生关系,并不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的身份应定位于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导者上,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充分相信学生,不能把自我观点和看法强行灌输给学生,比如,在分析课文时,教师问:同学们,冬天和春天的树有什么不同呢?甲同学回答:冬天的树叶子全掉光了,春天来了叶子又长出来了。教师忙点头道:该同学观察非常仔细。教师点了点乙同学,该同学说:四川冬天的树不掉树叶,反倒是夏天的树掉树叶。教师说:这是你的个人看法我不同意。上述教师的做法并不可取,教师必须要知道答案不是唯一的,教师应该在学生遇到的问题时及时给予有效指导,给学生提出实质性的建议,要让同学独立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更多的知识。
4.学生是学校课程和教学的中心
课程与教学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条件,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的专业人才是学校的基本任务。但是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是可以进行自我发展和进步的个体,若教师只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不考虑学生的需求是不可能培养出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型人才的。因此,建构主义者建议学校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视学生为学校课程和教学的中心,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学习内容。
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国高等教学改革的启示
1.教师必须要转换教育观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中小学的教学方法改革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与发展,国外的一些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也得到了国内教师的支持与应用。部分中小学教师正尝试着用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但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仍然存在,比如“满堂灌”“只注重学生成绩而不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等。传统的教学方法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阻碍了学生前进的脚步。要想为我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学校就要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真正构建出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建构过程,培养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优秀学生。
2.要体现出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实用性
课程内容的编制不仅仅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改革进程和教学效果,还会决定教师的教学方式。因此,为了加快我国高等教学改革的脚步,相关人员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教学方式。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与学生实际生活有所联系,同时还应该满足学生的各个需求,全方面体现出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促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出新的知识,充分发挥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通过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充分说明,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可以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成果。因此,相关人员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要为学生编写适合的教科书和参考资料。当然,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也会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知识水平,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学生在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得到更多的文化知识和操作技能,以此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综上所述,要想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只有摒弃传统的灌输教学方式,树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把建构主义理论更好地应用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去,并不断汲取国内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论。进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全面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方芳.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医学生(本科)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06.
[2]李改玲.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1.
[3]杨丽.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教学理论批判及另一种发展的可能[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4]张奎明.建构主义视野下的教师素质及其培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5]孙丽媛.建构主义教学论与高中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8.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构建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160-02
无论是哪一个国家中,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若是国家在经济或者是其他领域等方面表现十分杰出,而忽视教育这一领域,那么国家未来的发展是十分堪忧的,因此,提高对教育教学的重视程度,让教育教学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革是非常有必要的。高等教育是我国培养国家所需人才的主要阵地之一,为了将高等教育更好地落到实处,国家提出了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并希望高等院校可以将其作为教育教学管理的中心,而高等院校想要更好地以人为本进行教育教学,就必须对当前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重新构建。因此,高等院校如何在以人为本理念下构建教育教学模式就成为了其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一)管理较为强势,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
在高等院校中就读的学生,其思想、价值观等已经基本成形,这些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有独特的个性,所以高等院校在对其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词语等十分强势,比如说,不许、不准以及禁止等。这些词语所折射出的意思十分强势,当学生在这样的管理下学习的时候,很容易产生反感情绪,进而导致教学管理无法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教学评价过于形式化,其作用无法发挥出来
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教学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高等院校通过教学评价来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反馈,根据这一反馈可以了解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以此评价为基础进行教学的改进。但是就目前高等院校教学评价的存在情况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很多高等院校对教学评价并不是很重视,此项工作过于形式化,甚至有些学校只是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分,学生无法通过评价来反馈自己的建议,这样的教学评价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其作用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以人为本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概述
(一)内涵
以人为本是一种新观念,此观念注重的是人的生存和发展,强调的是人所具有的价值与其在社会中的本位,将此观念应用到高等院校教育中,对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其中心点是人性,高等院校可以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来开展管理工作,传统的以理性为中心的管理方法过于冷漠,已经不适合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1]
(一)具有的鲜明特征
高等院校在开展以人为本教学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若是想要取得更好的管理效果,就必须对其所具有的特征进行分析,在有了深刻了解基础上的管理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因此,本文对以人文本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所具有的鲜明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具有文化性。高等院校的存在经过了几十年的沉淀,甚至有些已经超过了数百年的发展,在其长久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沉淀。同时,高等院校在发展中还制定了各种各样的制度,开设了多样化的教学课程,这些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氛围,利用这样的文化氛围,通过潜移默化的精神文化来引导驱动人的主动性,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管理效果。[2]
第二,具有激励性。人是一种高级的群居动物,人的心理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了更多的需求,比如说社交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以及生理需求等,这些需求是递进关系的,其中尊重和自我实现是高层次的需求,这两种需求对人能够产生一种激励作用,进而促使人不断提高自我,升华自我。而以人为本理念就是秉承了这两种需求,所以此理念在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中应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以人为本理念下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构建的措施
(一)转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
理念是驱动人作出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想要转变人的行为,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人的思想观念。高等院校教育的开展和其教学理念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的教学理念在当今时代已经落后,而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则是顺应时展潮流的,因此,高等院校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并将此理念融入到管理中,这样构建出的管理模式才能是人性化的。
在转变传统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重新认识自己的定位,在教学管理中尊重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是教学主体这一观念得以落到实处,同时教师还应发挥好自己的引导作用,不再强制性地将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让学生进行合作、自主学习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完善自身,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不会被磨灭,学生才能全面发展。[3]
(二)构建价值观相同的多元化校园文化
在高等院校教学中,校园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教学中各项工作的开展,对学生的成长等都有重要的影响。高等院校中的文化是非常多样化的,比如说有精神文化、有制度文化还有物质文化等,这些文化共同形成了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高等院校要想将以人为本观念融入其中,就应该将多样化文化的价值观进行整合。因此,高等院校应该在发展过程中开展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精神、文化等多方面的陶冶,从而增强学生的向心力。
(三)对教学评价机制进行改革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评价的作用并不明显,甚至在有些高等院校中,教学评价走的就是形式,其作用并不显著。针对此种情况,在构建以人为本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必须对教学评价机制进行改革。在对此进行的改革中,应该拓宽对教师评价的层面,不应该仅从教师的教学技能这一方面来评价,还应该从教师的奉献精神、人格力量等多方面衡量。要知道,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并只是针对学生的,还需要将教师包括在内,所以说,从多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可以使评价更加公正、公平。针对教学评价的结果,高等院校应该对在评价中脱颖而出的教师进行物质奖励以及精神奖励,以表示对优秀教师的尊重。而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不应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还应该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只有这样才符合以人为本的评价机制,评价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4]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等院校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逐渐被淘汰,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在以人为本理念的引导下,高等院校应该在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人性化,教师以及学生等在校人员也要重新定位,在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贡献自己的能力,从而使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作用更加突出。
参考文献:
[1]刘民,田娟.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的变与不变[J].高教探索,2015,08:36-40.
[2]郭丽娟.立足以人为本的教育体制改革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03:428-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