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教学能力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根据调查数据表明长期以来一对一的传统的钢琴教学模式一直被家长和老师认可,这种模式更具有竞争的优势。前边我们说过钢琴音乐教师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也因此要求教师能够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少数的学生身上,这样的教学的质量是比较好的。老师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具体的实施相应的学习计划。但是即便说最好的教学方式它也不是万能的,同样这种一对一的钢琴授课的模式也有它本身的缺陷性。一对一的模式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跟随者。学生在教师主导的条件下,只能跟被动的接受学习内容,思维方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这样一来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会发现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都很相似,缺乏个性化,未能真正领悟到音乐的美。首先,考虑到许多教学方法。也就是说,整理自己的预先指定的班级的学生养成良好的轨迹,然后吸取教训。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们通过互相的学习互动交流从而不断的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此外还可以开展公开课,在这种课上可以邀请其他的教师和学生过来观摩学习。通过他们反馈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最大限度的发挥不同的作用,集中集体的力量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另外,教师还可以定期的让学生参与音乐会,给学生营造浓厚的艺术的氛围。
二、因材施教的不同层面
与众不同是教学中长期研究的热点话题。在中职钢琴教学也是一样的,在中职钢琴也是一样的。主要是因为学生在水平上、智力上、性格和身体各方面都有所不同。这些不一样就很容易导致教师没办法按照预期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过于严苛的教学目标有时候会产生负面的影响。所以教师在实施教学计划的时候要善于总结归纳,要学会把来自不同的群体的学生进行很好的规划。中职音乐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要对学生有耐心。
三、加强教学的针对性——防止"木桶效应"
因为师资力量和教师的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导致木桶效应的教学经验常常成为这个行业的瓶颈。比如一些音乐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安排学生去表演偏向于自己的兴趣擅长方向,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的演奏的风格过于单一雷同,而且教师很大程度上只是注重提高学生的演奏的技术水平,对于如何更好的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上是比较无能为力甚至说是忽视的。这样随之而来的是学生表现过于机械在艺术表演上的激情缺乏,表现能力不足。所以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怎样去平衡教学实际上遇到的各个方面的难点是很重要的。教师除了总结经验外,还可以通过对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的问题进行衡量,以便更好的去解决。对于教师如何更好的获得成长可以通过下面的几个途径来实现。首先,老教师教师是年轻教师最近的导师,一旦遇到问题首先可以想这些老教师寻求帮助,老教师教师在长期积累的过程中,有了丰富的经验,储备了大量的案例,相信他们能够帮助年轻教师快速的解决难点。所以当遇到问题时候年轻的教师可以向老教师们寻求帮助,多听听他们的意见和观点,做好笔记,对前辈的教学经验做总结归纳,合理的运用在自己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第二,当今的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国内著名的教育学者经常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通过这些交流活动可以促进学术的发展,开拓视野,广泛的吸收营养,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的给自己充电,来补充自己在教学上的缺陷。钢琴教师可以通过两个轨道目标来更好的实施自己的教学计划。首先,准备考试和音乐会等,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遵从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在正常的情况下,针对学生的“弱点”原则,让学生可以自由的发挥。一般情况下教师要对学生的弱点有针对性的安排音乐会和考试。对于一些学生弱点特别明显的,还可以额外的安排考试和音乐会,让他们能够更好的扬长补短。比如说对于一些音乐技能上比较优秀的学生,可以专注于培养他们的音乐的表现能力和音乐新元素的发掘上;不断的拓展他们的想象力。而对于一些学生的技能比较薄弱的,则要从各种的特殊的训练中不断的提高这些学生的技能。教师要记住千万不能去忽视学生的弱点,要有针对性的补漏,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不足的地方,这样对整个音乐发展才是有积极的作用的,教师要对学生的不同阶段做好不同的教学安排,有针对性的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做好跟踪,以便更好的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进步。
四、注重教学的系统性和计划性
钢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很长的一个时间里音乐教师特别想一下子把浑身的技能全部的传授给孩子们。但是我们知道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一日千里。。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是一样的要扎实的技能教会给孩子们,要注重教学的质量而不是教学的速度。教师会出现这个阶段的问题主要是来源于其的教学经验、教学系统尚没有形成体系化,这就要求当代的音乐教师要注重自己的教学的系统和计划性,合理的安排时间进度。实现教学最优效果。在实际的中职钢琴教学过程中,决定教学成果的最根本的因素并不是教学方案,而是执教者如何去用心灵去引导孩子们学习。钢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各个班级的主要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各个阶段的接受能力,量度施教。
五、结论
【关键词】民办高校 应用型人才 实践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01-01
一、民办高校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
民办高校指的是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高等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由于民办高校来源于企业,所以办学条件相对比较灵活、直接,它是高校和企业的联合体,既具有企业管理经营的风格又具有学校严谨治学的风气,所以决定了培养的人才不是学术研究型,而是更顺应时展更适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当然,应用型人才并不是否定理论基础,作为一个合格的人才,首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在掌握的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具有将理论知识进行实践转化的能力。从教育理念上讲,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首先要根据行业需求设置课程。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与用人单位合作,以能力培养为基础。突出职业能力,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学习过程重点应是PBL(Problem Base Learn) ,即基于问题的学习,力求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判断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另外还要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基于这样的培养目标就要求一支既有深厚理论功底,又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双能”教师队伍。
二、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要求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这就要求拥有一支“懂理论,会技能”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这种师资队伍,所以专业实践能力显得格外重要。为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育部于2011年10月正式颁布了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出要围绕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训练。这就明确了把实践取向作为教师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要求教师能够优化实践课程结构,强化实践能力环节,开展实践教学研究。因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构成要素――素质、知识、能力三个体系,因此,对师资队伍的要求也是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训,还能开展企业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应用研究的能力。所以,教师要走出课堂,走出学校,面向企业,面向社会,首先要使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不断提升。
三、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现状
1.引进教师的来源决定了实践教学能力薄弱
目前,高校教师主要来自高等学校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基本走出一扇大学大门再次进入到另一扇大学大门,没有接触社会、接触企业,其实践能力可想而知。另外,研究生所学的一般都是某一个领域或某一个方向的专业理论,缺乏实践操作技能,这也造成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脱离实际,只能培养出理论知识较强,动手能力差的毕业生,这样与学术型本科院校的毕业生相类似,未能体现出应用型人才的特色,所以不能适应在实际工作中对岗位的要求。
2.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传统教育观念认为高等教育都是以学术为中心的培养模式,重理论、轻能力。而且,民办高校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把主要精力放在扩招和校园基本建设上。所以,教师实践能力培养重视程度明显不够,而且,培训费较高,民办高校资金紧张,难以承受培训费用。
3.缺乏校企合作机会
校企合作,顾名思义,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各大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抓好教育质量,都力求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校企合作,能够做到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节约了教育与企业成本,是一种“双赢”模式。但是,企业愿意合作的大多都是国内知名院校,对民办高校教师来讲,这样的实践机会甚少,也失去了很多实践锻炼的机会。
4.教师评聘制度形式单一
目前教师的职称评审制度只强调学术条件,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出版教材、课题项目等等。没有与实践能力和水平应用的刚性要求。这样,使很多教师认为参与实践活动、实践教学去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与自己的利益无关,也就放松了对此方面的要求,也影响了教师从事实践教学的工作热情。
四、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途径
1.开展多元化实践教学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应用型人才力求培养综合职业能力,所以除了掌握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之外,更重要是掌握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和技能。课程安排也应侧重于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比如课堂实践,把实践贯穿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小组讨论、实务演示、案例分析、团队合作等等,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一方面,增强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实训、实习,安排学生在学校实验中心或者校外实习点进行实地训练,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实习、实训过程,对教师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知识积累;毕业实习,教师随时关注学生的动向,帮助学生解答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疑虑,对自身也是一个提高。此外,还可以开展第二课堂、义务劳动、参观考察等等活动。
2.积极引导校企合作
企业是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重要平台,能够为教师提供宝贵的实践资源。学校应该根据教学目标,积极鼓励和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可以采取考察参观,顶岗锻炼等形式。企业的高级人才可以作为兼职教师来学校讲座定期讲座,也可以协助学校的教师制定课程,指导学生实践教学,通过交流和培训来提高实践能力,做到教学相长。另外,教师自主创业,通过自身积累经验,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来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3.改革教师评聘制度
[关键词]终身教育高校教师教学能力
终身教育是一个持续的教育过程,它贯穿于人的一生,是“人们所受到的各种教育培养的总和”,涵盖“教育的一切方面”。我国20世纪末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到2010年全面建成我国终身教育发展体系。这不仅为高校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广大高校教师要顺应学习化社会建设的潮流,树立终身教育的观点,坚持终身接受教育,做终身学习的典范,以此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将最先进的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文章从终身教育视野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必要性谈起,结合自身经验对影响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因素进行分析,并从多方面提出一些应对策略,以期对广大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有所助益。
一、终身教育视野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终身教育理念是由保罗•朗格让于1965年提出的,他认为教育并非是存在于人类某个成长阶段的特定学习行为,而是贯穿人一生的、经常性的知识与技能获取活动。高校教师作为整个社会教育的中坚力量,理应成为终身教育理念的典范,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第一,在终身教育背景下提升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是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需求。从20世纪末开始我国高校陆续扩大招生规模,高等院校毛入学率从最初的不足10%迅速提升到将近40%,基本完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战略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高等院校的生源属性、招生规模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思路已经不能适应大众化教育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投入更多精力,不断满足大众知识与技能的多样化需求,更好地应对学生多层次化带来的挑战。可以说,在终身教育背景下,开展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实践,是有效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实现高等教育规模与质量协调发展、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第二,在终身教育背景下提升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是信息化发展的需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课堂、网络公开课、网络资源共享、手机学习终端等教学新手段层出不穷,高科技已成为高校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高等院校作为教育系统的最高层级,应尽一切可能满足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适应当今社会网络技术和教学理念的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具创新精神、更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这对作为高校教学中坚力量的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不断参与到各种形式的终身教育培训中去,与时俱进地掌握新技术、新科技,以此引导学生利用现代科技获取知识、改善学习方式、解决学习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引导其他层次教育实现现代化改革目标。第三,在终身教育背景下提升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是国际化发展的需求。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将我国高等教育推向了国际市场,这既为高等院校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也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就目前来看,我国高等教育的内容、手段均未实现国际化,这使得我们培养的毕业生在国际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在这一情况下,提升国际化人才培2016年3月上养质量的重任就落到了高校教师身上。高校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视野,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持续不断地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知识,并将自身能力的提升转化为教学能力的提升,这样才能加速高等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等的国际化进程,提高我国高校的国际竞争力。
二、终身教育视野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
(一)个人因素
1.知识储备不足,难以厚积薄发。
终身教育思想为高校教育带了新的变革,教师已然成为高校教育的主力军。但是,教师个人知识储备量却未能跟上终身教育发展的步伐,专业知识储备不足使得教师难以厚积薄发,直接影响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师所掌握的知识越全面、越充分,在教学时就越能加速学生的智力开发,其教学能力也越会得到快速提升;而知识储备缺乏,则会使得教学过程捉襟见肘,不仅学生听得索然无味,教师传授知识的效率与效果也会受到影响。由此可见,在终身教育视野下,高校教师所具备的知识结构不仅要精,还要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这样才能满足终身教育理念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要求。
2.专业发展停滞不前,能力提升遭遇“瓶颈期”。
终身教育理念要求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保持稳步提升,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发展需求。大部分高校教师在教学工作初期发展较快,几年之后教学能力提升容易遭遇“瓶颈期”,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甚至产生“滑坡”。进入“瓶颈期”的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很难再得到提升,容易阻碍高校教师整体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二)学校因素
1.学校重外部引进,轻内部培养。
为弥补教师队伍断层以及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高校开始有计划地从校外引进优秀教师。这种做法固然可取,但在执行中存在严重的“重外部引进,轻内部培养”的倾向。高校热衷于引进校外高学历、高职称的毕业生或在职人员,对于外部引进人员“一掷千金”。与此同时,却忽略了对现有在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在精力上还是财力上都明显投入不足。这样始终无法打造出一支真正适合本校发展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师教学能力也无法满足终身教育的要求。
2.考核制度欠合理,评价方式不完善。
终身教育理念强调教师要全方位、多角度、综合性地发展,这样才能全面提升教学能力,才能紧跟终身教育以及时展的要求。目前,许多高校教师在科研理论以及实际教学经验上存有很大的不平衡,严重阻碍了自身的全面发展。这主要是因为高校内部缺乏完善的考核制度以及评价方式,在进行职称评定以及绩效考核的时候往往“重科研、轻教学”,主要依据教师上课量以及的多少来进行评定,而忽视了实际的教学效果。这种片面化的考核制度使得教师努力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却不重视自身实际教学能力的培养,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更违背了终身教育理念的初衷。
3.欠缺能力助长机制,能力提升没保障。
教师教学理念的培养与提升既依赖于内在需求,又深受外部环境影响。其中,教师教学能力助长机制是最为关键的外部影响因素。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能力助长机制,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得不到切实保障,具体表现在高校教师入职前的岗前培训只是一场毫无意义的“过场秀”,高校内部的师资培训沦为职称评定的“加油站”,本应用作开展科研以及实践教学的教研室“徒有虚名”,而各种教学优秀奖、示范课、先进奖等的评比颁发也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在这些影响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自然会遭遇种种障碍。
三、终身教育视野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自主发展: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根本途径
1.终身学习:
能力提升的基础。终身教育视野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首要途径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保罗•朗格让曾经提出,终身学习是终身教育的最大特征之一。作为施教主体的教师更应该将终身学习贯穿到教学过程的始终,凭借不断拓宽、加深的知识来促进自己教学能力的提升,从而引导学生的终身学习。对于高校教师而言,终身学习内容既包括不同学科知识以及教育理论的学习,也包括创新的实践教学方法的学习。首先,高校教师要将教学能力的提升与终身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习的动力和自主学习精神,不仅要熟知本专业的最新知识以及发展动态,还要尽可能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更加符合人民教师这一身份的同时,为自己教学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教师是高校知识的拥有者和创作者,终身学习是高校教师的一种内在需要,在终身教育视野下,高校教师要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专业未来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方法,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最大的学习效率,从而促进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
2.反思经验:
能力提升的关键。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之所以遭遇“瓶颈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校教师没有进行经常性的反思。尤其是终身教育视野下,高校教师更需要将自己的教学活动作为主要思考对象,并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终身性的自省、自责、自励,以一种自我考察的途径来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高校教师经验反思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反思、教学实践的反思、教学效果的反馈与调节反思,这三方面的内容缺一不可。具体而言,可通过以下四种方式来实现:一是教学反思日记,及时对教学能力培养进度以及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反思;二是观摩教学,在观察中反思自己,“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三是讨论教学,展开头脑风暴,在反思中创新思维理念;四是开展行动研究,用实际行动验证反思结果。高校教师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反思方式,并且终身地坚持下去,这样才能使教学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二)立足学校: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良好平台
1.成立“教学发展中心”,培养常规教学能力。
终身教育理念指出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高校要高度重视在校教师的终身学习以及教学能力培养。为此,我国高校可借鉴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培养制度,在学校内部建立“教学发展中心”,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与培养分为不同的部分,从不同的方面给予指导,以更加有效地提升高校教师的常规教学能力。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第一,组织教师开展经常性的集体教研以及备课活动,共同探讨教学策略、经验,以形成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促进高校教师研究意识的提升。第二,鼓励高校教师进行“磨课”,即通过长时间的教学活动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以形成最适合自己的、最具智慧的教学风格。在“磨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认知到教学理念与学生知识获得之间的差异,从而不断探究并改进新的教学方案。第三,给予教师自由思想的空间。学校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平台,多倾听教师的想法,给予教师自由思想以及创新的空间,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充分的提升。
2.构建绩效考核制度,加大教学比重。
针对目前高校中“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高校应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加大实践教学比重,以引导高校教师合理地分配时间和精力,这与终身教育倡导的全方位、可持续发展是一致的。具体来说,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大力提升教师实践教学的比重,在职称评审过程中,将教学与科研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以提高教师的实际教学操作能力。二是考核内容要全面,包括具体的教学时间、教学时长、教学质量、理论教学、实践指导等多方面的内容,同时要综合校方、院方、学生、同事多方面的意见给予考核评定,避免采用主观的定量评价体系,尽可能采用质性研讨方式进行教学评定。三是将绩效考核制度同教师聘用、晋升、职位以及待遇等联系起来,奖励教学能力突出的教师,以形成一定的竞争机制,燃起高校教师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激情和斗志。
3.拓宽培训渠道,完善师资培训环节。
终身教育理念指出要采用灵活多变的培训方式以及组织进修的方式来提高培训质量,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针对不同层次教学水平的高校教师和实际情况,高校可设置各种短期、长期的师资培训班,既要有全日制的,也要有非全日制的,在主抓校内培训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校外进修,还要将脱产学习与业余时间培训、系统学习与专项研究等结合起来,以拓宽培训的各种渠道,并且进一步完善师资培训环节。例如,设置“高校教师发展培训联合会”,在学校内部形成一个完整而又先进开放的教师培训网络;提供一定的科研奖金以及学术休假,从物质上鼓励教师走出自我、创新自我、完善自我。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影响与推进之下,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国际化、专业化、信息化的阶段,并为社会发展培育了大量优秀人才。而要想进一步培养出我国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必须从个人以及学校双角度出发,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能力、高水准、高标准的高校教师队伍,从而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法)保罗•朗格让.终身教育导论[M].滕星,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2]高志敏.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余松.学习型社会背景下高校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2(7).
[4]谈传生,丁丹.终身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成人教育模式转型发展研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5]朱敏,高志敏.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型社会的全球发展回溯与未来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14(2).
[6]时伟.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探析——基于大学教学学术性的视角[J].教育研究,2008(7).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近年来,随着世界应用型科技发展,中国经济快速腾飞,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目前,加强高校内涵建设已被国家高度重视,作为高校内涵建设的首要关注问题―高校教师教学素养培养,将是每个高校要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如果说教育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那么高校教师的教学素养也就是一个大学教育水平的标志。在高校教师的教学素养中,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学生学习效果,最容易受到学校和家长的关注。
扬州大学农学院长期坚持立足江苏,面向全国,积极开展农村成人教育师资培训、科技成果推广和农业技术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地方农业发展、农村繁荣以及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本文基于农学院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经验,总结了农学院在培养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方面所做的一些积极探索和取得的效果。同时要说明的是,由于根据2007年统计结果,全国普通高校共有教师107.6万人,40岁以下的教师群体占教师总数的64.3%。因此该文的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主要是针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而言,以下是扬州大学农学院培养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措施。
1 实行新进青年教师培养导师制度
为切实加强扬州大学农学院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学院特制定《农学院关于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的暂行规定》,从导师职责、青年教师职责及考核办法三个方面做了具体规定。
导师职责:(1)对青年教师进行师德教育,传播科学的教育思想。通过言传身教,培养青年教师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的良好风尚。(2)指导青年教师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熟悉并把握好各个教学环节,引导青年教师领悟学校关于教学管理和运行的规章制度和基本要求,帮助青年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结合课程的内容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鼓励并指导青年教师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实践,提高教学质量。(3)检查青年教师备课、讲课、批改作业、指导实习、指导设计等教学环节。在青年教师试讲期内,指导教师要多次参加听课,检查课前备课情况,并做好课堂听课记录,课后进行讲评总结。
青年教师职责:(1)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忠于教育事业,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吃苦耐劳的精神。(2)认真履行助教职责,在导师制期限内,尽快掌握教学各环节的基本要求和方法,熟悉教学管理和运行的规章制度,清楚教学计划的基本结构、课程构成、教学步骤以及被指导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3)在试讲阶段,青年教师在导师指导下担任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必须按课程要求认真备课,书写教案,并做到课前与导师沟通试讲内容、要点及主要方法,课后征求导师意见,及时改进不足之处。(4)每学期末要写出指导培养效果总结,经导师审阅后交学院备案。
考核办法:(1)院教学督导组负责考核指导教师以及青年教师执行导师制的进程和效果,并在每学期未将考核结果以书面形式报学院。(2)在导师制结束时,学院组织青年教师进行公开试讲,成绩合格者即认定为完成并通过教学实习阶段,可以进行正常的教学阶段,不合格者视情况终止或延长导师制期限,直至达到要求。
.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实行导师制,一方面可以帮助青年教师熟悉教学程序,掌握教学技巧,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为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是导师针对讲课问题进行评讲,促进青年教师遵守教学规范,有助于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少走弯路,缩短适应期,顺利渡过困惑期。
2 实行青年教师听课制度
为提升我院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学院自2012年起实行青年教师校内教学进修制度。参加进修的对象为4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进修方式采取跟班听课为主的方式,选修与教学科研工作相关的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及教育学或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学院规定教学工作量较少的青年教师每年可进修4个学分的课程,教学工作量较多的(接近或超过学院基本教学工作量要求)的青年教师每年可进修2个学分的课程;应届毕业生留校的青年教师第一年必须进修6个学分的课程。申请参加校内进修的青年教师由本人填写《农学院青年教师校内进修申请表》,由教师所在系的系主任和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审批。
由于学院青年教师往往都是直接上岗的,没有经过特殊的教学培训,教学经验缺乏,因此学院鼓励青年教师应多听老教师的课。老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理念已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因此青年教师应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和学习,借鉴老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来弥补自身教学经验的不足,从而让自己能够更好更快的适应教学工作,同时,在老教师丰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经验,不断在教学实践中完善自我,逐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学风格。
3 定期举办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活动
为了帮助学院青年教师树立师德风范,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和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学院一直坚持积极参与由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活动。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展示自己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平台,更是磨练和展示教学基本功的宝贵机会,竞赛不仅促进青年教师教学业务、教学能力的快速提高,更为重要的是竞赛能促进青年教师对教学工作有新的领悟和认识,思想上得到升华,因为教学竞赛不仅仅是一场竞赛,它也是全校教师进行交流的一次机会,来自各个专业、各个学院的教师讲授不同的课程,将会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取长补短,提升全校教师的综合素养。通过教学竞赛,也可促进青年教师为教学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教学改革上动脑筋,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更加注重教学基本功的训练,使他们在讲台上可以更加出色地胜任自己的工作,并爱上教育工作,愿意献身于教育事业。
4 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学院管理工作
让新进青年教师参加一至两年的学院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是扬州大学农学院独创的一项培养青年教师管理能力的有效措施。青年教师刚从学校毕业,都要经历一个由学生身份向教师身份转变的过程,而从事学院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等一些基本管理工作,能使青年教师快速适应自己教师的身份,有利于使青年教师熟悉学院人文环境。学院刚开始实行这一规定的原因是学院管理岗位人员不足,而新进青年教师又刚参加工作,暂时没有教学工作,每年年末这些新进青年教师都无法完成学院规定的教学工作量。从工资薪酬上看,新进青年教师工资普遍偏低,而大多数青年教师一毕业就要面临组建家庭、养育子女等一系列实际生活问题,各个方面都需要经济支持。为了解决以上矛盾,学院决定从本院教师实际出发,临时让新进教师暂时先在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岗位上适应和熟悉学院情况。新进青年教师一边在学院基础管理岗位上承担一些工作量,一边参加学校和学院对青年教师的一些培训。通过几年实际执行操作,学院发现这种措施,不但有利于新进青年教师快速融入学院团体,而且使青年教师锻炼了管理学生的能力,更重要的通过这项工作,青年教师快速完成了由学生身份到教师身份的转化,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更容易和学生交流沟通。而且,凡是在管理岗位上工作过的教师,在以后的工作中都能够积极配合学院的管理,因为在管理基础岗位上工作过的人,更能理解学院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更容易接受学院的统一管理,更愿意配合学院搞好工作。基于以上考虑,农学院坚持让新进青年教师参与学院基础教务教学管理事务,这不但有利于学院培养青年教师,更利于学院长期发展,因为在青年教师参加学院基础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学院一旦发现有领导才能的青年教师,可以重点定向培养,为学院干部队伍储备人才。
5 鼓励青年教师外出挂职锻炼
农学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我们不但要有一流的科研人才队伍,更要有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实践能力。青年教师挂职到基层从事一些基础工作,有利于他们能够将自己的科研和当地社会需求相结合,开发出一些实用项目,树立青年教师为社会服务的意识。扬州大学农学院有很强的科研实力,也有很强的科技转化能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多年来学院一直坚持实行教师外出挂职工作,学院几乎每年都派教师到不同地方参加挂职工作。为了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外出挂职,学院为他们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工作自由,凡是教师在外挂职期间,在教学安排上首先要考虑他们的工作时间,凡是学院统一安排的活动,在外挂职教师都可以不参加,同时,学校也从政策上给予了支持,规定挂职人员本校薪酬均不受挂职在外影响,视在职在岗人员一样全额发放,对远赴新疆青海边区和贫困地区的人员,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执行津贴补助,并且在外挂职期间评聘职称不受影响,这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挂职人员的后顾之忧,使在外挂职人员安心挂职地工作。挂职人员在外,就是代表学校,他是学院和学校宣传本校教学软资源的一个窗口,挂职人员在外工作的表现,直接影响学院乃至整个学校声誉。
6 组建教学督导组,督促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
为了推进学院教学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加强对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的监督和指导,促进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学院聘请教学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师德师风好、热心教学工作的教授或副教授(包括在职和离退休教师)组成教学督导组,督促检查学院教学工作。教学督导组对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监督、检查和指导,确保学校及学院有关教学政策、规定、措施的执行和教学质量目标的实现,促进教学过程的规范,推动学院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及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教学督导组主要以随堂听课的形式,对青年教师讲课进行跟踪检查,从青年教师的授课效果,教学能力及水平方面进行评价,有针对性地引导青年教师钻研教学。教学督导每次听课后,均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授课青年教师反馈本堂课的亮点和不足,这样有助于青年教师及时发现自身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7 结语
关键词:高校 青年教师 教学能力
我国自1998年大学扩招以来,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进入高校任教。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国内高等教育专任教师共计149.06万人,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67.02万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4.96%。青年教师已成为高校教师的主力军,也是高等教育的主力军,他们的教学水平的高低将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正如叶澜所说:“一个墨守成规的老师对于学生的创造性的发展无疑是一种近乎灾难的障碍,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因此,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显得尤为迫切。
一、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问题分析
虽然青年教师在量上有了很大提高,但在质上却没有得到重大突破。在许多高校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主要包括以下问题:
(一)缺乏专业的教育教学训练
多数的青年教师“尽管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但是关于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策略、方法的知识却十分有限”,他们的教育知识主要来自于短暂的岗前培训,即使是毕业于师范类院校的教师,由于针对性不同,使得他们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更好地概括、加工和改造然后传递给学生。
(二)缺乏具体教学活动驾驭力
青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些缺乏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导致出现内容枯燥,缺乏启发性和感染力,不能因材施教;有些缺乏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的把握不准确,往往只讲自己擅长的,而忽视学生的需求;有些缺乏对教学环节的设计,导致课堂节奏松散,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三)缺乏对所教课程深度研究
目前,青年教师并不能很好的对教学活动进行认真总结和反思,因而也就不能更好的实现自我完善和提升教学能力。部分教师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方面,对教学工作进行马虎应付;部分教师由于个人能力所限,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部分教师由于生活所迫,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教学研究得不到重视,提高教学质量,实施教学改革和创新就更是无稽之谈了。
(四)高校评教机制不完善
目前高校中对于教师专业职称评定、年终考评等评教机制,往往重视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而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的要求较低,通常是完成基本的教学工作量即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重科研,轻教学”的思想观念,这种倾向必然不利于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二、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对策
(一)拓宽培训渠道,提高培训质量
岗前培训是青年教师上岗前对于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进行的培训,帮助他们尽快完成角色的转变,不仅要开设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法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专业课程外,而且要开设思想政治、文化修养等提升教师科学人文素质等辅助课程。在岗前培训中还需加强以“微格训练”为基本模式的实践培训,帮助青年教师更加直观的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快速适应以后的教学工作。
在教师入职后,注重把校内培训与校外进修结合起来,在校内为青年教师选派优秀的老教师帮助他们快速成长;开展教学观摩,授课竞赛等活动;同时鼓励青年教师进行继续深造,到国内外知名大学、研究院等进修,参加培训研讨会、学术交流会等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
(二)发挥传帮带作用,提高常规教学能力
高校要根据教师的专业及时安排教师进行指导,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使青年教师尽快熟悉日常教学工作;增加学术研究氛围,开展集体教研活动,共同备课等形式,为青年教师答疑解惑,帮助他们迅速成长;为教师发展提供平台,鼓励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开展教学反思,促进教师自我发展
教师教学工作的应用性、创造性、情景性,要求教师要不断自省、反思才能不断进步。青年教师首先应在思想上重视教学反思工作,将它作为教学能力提升的基础;其次应及时对教学具体实践活动中的经验和教训加以总结。
(四)完善激励制度,提高教学研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