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认知能力训练教案

认知能力训练教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认知能力训练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认知能力训练教案

认知能力训练教案范文第1篇

所谓分层教学,是为了全体学生生动和谐地全面发展而根据学生、教师、教材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要素的客观情况所采取的具有一定针对性和层次性的教学策略。

二、英语分层教学基于学校生源

我校位于丽华一村,是城镇结合部,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学生主体结构形态不一,其认知能力、学识水平呈多层次发展趋势。由于我校的学生英语水平呈多种层次,要开展教学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学生感到难学,教师感到难教。如何解决好教学要求与学生接受能力不一致这一矛盾,成为当前我校英语教学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基于这种情况,我觉得实施“分层教学”就非常有必要。分层教学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促进包括后进生在内所有学生得到发展的有效措施。通过学习资料我知道在我国已经有很多学校进行了实验探索,其正面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因此我决定在我所教的班级进行分层次教学的尝试和探究。我主要是研究分层教学在备课、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中的不同体现,把班上的学生分成A、B、C、D、E五个层次。

三、英语分层教学的实施

(一)备课分层

1.“一大多小”教案。即一个大教案,2-3个小教案。大教案是针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小教案是针对个别学生(差生、优生)而言。我们尤其要多准备一些个别学生参与的活动。

2.备课时既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及不同需要,尽量使学生吃得饱,让学生有事可做。另外最关键的是学生需要什么,他们各自想学到什么。

3.“多元一体”教案。这种教案形式上只写一个,但一个教案之中隐含了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多种教案。这样可以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易于长期坚持施行。

(二)目标分层

研究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呈现层次性教学目标。

(1)最低目标(E层目标):指班上10%的学生需要达到的目标。大概有4-5人没学过牛津英语,只要求他们对所学内容达到理解。

(2)第四级目标(D层目标):指C层以下的学生需要达到的目标。他们在小学牛津英语只学了1年或2年,对于所学的内容只要达到识记和理解。

(3)基本目标(C层目标):指全体学生可以掌握的、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的目标。通常适合识记、理解和最简单运用这三个认知层次的目标。这一目标要求C层及以上学生都要达到。

(4)中层目标(B层目标):指中等及中等以上学生都可以掌握的,包含比较复杂的运用与综合分析认知层次的目标,包含课程标准中所有的教学要求。这一目标要求B层及以上学生都要达到。

(5)高层目标(A层目标):指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掌握的,包含综合分析层次的灵活应用的目标,是对课程标准范围的拓宽和教材的延深,属于发展性目标。只要求A层学生达到。

(三)、课堂教学设计分层

一般情况下,课堂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起点能力做出调查,对达到终点能力所需的技能做分析,在新课导入、提问设计、练习设计、作业设计、测验设计等教学环节中,教师首先要明确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什么?是针对哪种水平层次的学生来设计的?如就提问设计来说,回忆型提问可针对C层及以下的学生,以弥补他们基础上的欠缺;理解型提问、分析型提问、 运用型提问可针对B层学生,以提高他们分析与运用语言的能力;综合型提问、开放型提问则可针对A层学生,让这些学生的余力得以施展。,因此,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依据教材,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设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解答问题的机会,都能得到提高。也就是打破那种同声齐答或解疑均由班内“答问专业户”承包的局面,这便让所有学生都有所得、有所获。就课堂训练来说, 设计的操练同样充分地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尽量使操练有一定的梯度,以求照顾大多数。这样,既换起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就练习和作业设计来说,根据学生的层次目标,精心设计练习题,既非轻而易举又非高不可攀,分层递进。呈阶梯式让不同层次学生使用。

四、成效分析

(一)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

1.我去年所教的2个班的英语中考成绩在我市兄弟学校中名列前茅。

2.特别是B、C层学生成绩稳步上升。另外低分率降低,高分率提高。

(二)极大地鼓励了各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锻炼了各层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协作精神,使各层学生早早达标。

认知能力训练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常规教学;概议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282-02

教师应认真研读数学教学大纲,特别是本学期所任年级的教学要求。在全面熟悉本学期教材基础上,弄清本学期教材在整个小学阶段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明确教学目的与要求,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认真制订全学期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包括本册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目的要求,所教班级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学习水平,各单元教学时间的安排和教学进度,主要教学措施和准备开展研究的教研课题,及准备开展的课外辅助活动。

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和学生交谈、个别辅导、家访等)了解学生的实际,除了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外,还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兴趣要求、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要深入了解,分析学业不良的原因,提供必需的支持与帮助,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每单元教学前,应系统钻研本单元教材,包括叙述、例题和习题。做到"四个明确"(明确本单元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本单元知识与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三不随意"(不随意拔高教学要求,不随意加快教学进度,不随意加重学生的作业与思想负担)。在了解学生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的基础上,列出新授知识点及能力要求,排出单元教学进度表。

提倡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要做到"三定"定时间、定人员、定中心发言人),"四个统一"(统一本单元教学目标;按知识划分课时,基本学进度;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统一双基训练内容及要求)。认真写好分课时教案。教案应根据不同课型(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的特点设计,应含有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使用的教具和学具、学生展开的学习活动,课内外练习设计以及简要的板书设计等。教案要详略得当。写清主要教学环节,并注明授课日期。一般应超周备课,提前修改。

教学目标要有知识教学的要求和智能发展的要求,并注意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结合知能教学渗透德育,培育和发展学生"愿意学、喜欢学、相信自己能学好"的积极情感。按照教学目标,认真组织、处理和恰当运用教材内容,确定重点、难点和关键。对于重点内容和关键部分,应放在突出的地位,使学生逐步加深理解,切实掌握;对于难点,可以采用适当分散、预作准备等办法加以解决;对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要舍得花时间,把基础打扎实。

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有层次。各层次的教学安排哪些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性探索活动获取知识、学会学习,应清楚列出;各层次教学中的重点提问和训练内容应简要列出;如何引导学生对各层次及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尝试进行恰当的归纳或小结,在教案中应有扼要说明。根据大纲和教材要求备好课内外练习。教师应首先把教材上的习题都做一遍,明确各个习题的作用,做到习题与教学内容相互配合,必要时可以发挥教师的创造性编制切合学生实际的练习。练习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的重点、关键,注意符合儿童生活实际,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要充分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要备全使用的教具、学具;课前要进一步熟悉教案,并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有所预料,对如何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案作好思想准备。

上课铃响教师应及时进入教室,组织教学,认真实施已定教学方案,避免教学的随意性。教师中途不得随便离开教室,或中断讲课与其他人员谈话。上课时教师要精神饱满,教态自然、亲切,与学生平等交往,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坚持用普通话讲课,语音清楚,表达严谨;板书整洁,字迹端正,板书布局要能体现认知过程,并且尽量做到重点突出。抓好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教学时应重视向学生揭示知识发生发展的背景以及形成的过程。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尝试、大胆猜想、认真推理、引导学生自觉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来获取新知。概念教学要重视直观和实际操作;计算教学要重视口算训练和算理理解;应用题教学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突出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的分析,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几何形体知识的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和自觉检验等习惯,使学生在形成认知结构的同时,能力和习惯都相应地得到发展。

认知能力训练教案范文第3篇

一、教师的心理素质是上好课的基础

教师的智能结构,在备好课的前提下上好一节课是完全可能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其中意志品质是教师组织好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主观因素之一。马卡连柯说过:“坚强的意志――这不但是想什么就获得什么的那种本事,也是迫使自己在必要时,抛弃什么的那种本事。”自制力能使教师自觉地调节自己的心态,使其活动符合教学规律,并给学生以良好的心理影响。教师庄重的衣着、稳定的情感、饱满的精神、热情的性格、清晰的自我意识、自然可掬的教态是操作好一节课、实现目标的根本保证。

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备课首先要了解学生

集体备课可能会产生一种教学模式,当这种模式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教学过程可能会流畅活泼,可以顺利达到目标和要求;当这种模式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教学过程可能在某一环节停滞受阻,影响实现目标。由于班级的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特别是认知能力的不同层次,同一教案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就不足为奇了。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学生主要是接受间接知识,这就决定了学生获取大量知识必须是接受性的……关键在于教师要能使学生将有潜在意义的学习材料通过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采用相应的有意义的学习心向进行学习,设法使新旧知识发生联系,就会使学生出现稳定而明确的有意义的学习。”《新大纲》中也提出:在呈现教学任务之后,要呈现完成任务所必须的语言材料,即新的学习内容。在这里,奥苏伯尔的观点和《新大纲》都表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使备课操作切合实际,有的放矢,教师必须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情况,即知识储备、智力水平、认知能力、需要与兴趣、学习习惯等。以便预测在教学操作中学生学习上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做到教学中指导有针对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胸中有数,目中有“人”。

三、坚持实践性原则,模拟实际活动

巴甫洛夫的两种信号系统学说告诉我们:在人身上,两种信号系统一般总是协调活动的。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是第二信号系统形成的基础和保证,反过来,第二信号系统又对第一信号系统起支配和调节作用。英语课堂教学在呈现新学习内容时,创设情境最好采用直观教学的手段,利用实物、人(学生)、图片、简笔画、投影仪、录音机等教学资源进行操作。由这些具体的刺激物作为信号刺激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形成身临其境之感,语言作为第二信号(现实的抽象信号)代替具体刺激物进行语言(英语)实践和交际。这是教学操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是导入新课、呈现新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进入学习知识领域的好方法。

我在教授初一Lesson 98时。首先把世界地图挂在黑板上,指着说:This is a map of the world. This is China. I come from China, I speak Chinese.说两遍后,全体学生跟着重复,学生上口后,我利用投影仪出示胶片,显示“国人、国家、语言”表格。学生按此表格顺序,很快说出课本第一部分的重点句型,接着集体说两遍,个体说两遍。这样,设置情景恰当,导入新课速度快,有放有收,时间短,教学效果好。

学习第二部分,我问:Are you Chinese?学生回答:Yes, I am.我继续问:Do you speak English?学生A回答:No, I don’t. I speak Chinese.集体重复读两遍后,我与全体学生分角色对话,接着half classwork,boy’s work,girl’s work,individual work,pair work. 。这样激活学生思维,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语言的积极性,使他们兴趣大发,轻而易举地掌握了语言内容。同时,课堂上留出个体学习时间,照顾学生中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新大纲》要求:“教师要拓宽备课范围,不仅要备语言知识,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创设模拟交际的情景,使学生能应用所学语言进行模拟交际活动,让学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教师要为培养学生创造性运用语言提供有效和足量的实践机会。”

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在实践中和模拟交际活动中培养出来的,要让学生多说、朗诵、分角色对话。我每天布置作业,其中一项就是编制大于十句话的短文或对话。为每个学生第二天在课堂上演讲、对话做准备,充分利用课前十分钟,先让学生在小组(四人一组)练习,然后学生推荐上讲台。内容可以是刚学过的,也可以是以前的,但贴近学生生活。所编制的短文对话,精彩、真实,使每个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发挥了他们的创造能力,运用语言的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师生为之欢欣鼓舞。

四、多媒体操作与注意规律的转移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如果课堂上能恰到好处地呈现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语言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使学生能听得懂、练得有趣,交际水平得到提高,运用能力得到发展,那么他们的心理活动会自然而然地指向和集中与课堂的学习活动。明确学习目标,正确选择媒体,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设置情境,处理好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关系,发挥有意注意的作用,择定教育媒体的最佳作用点与最佳作用时机,就会激发学生的广泛兴趣,发挥其主体作用,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有利于加大课堂语言的实践量,有利于加大教学密度、深度和广度,有利于强化、巩固学生所获得的语言技能,有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益于形成学生继续进步的动力。

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说:“教员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保持他的注意。”多媒体操作使用和注意规律的转换与课堂教学效果密切相关,应尽量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如:课堂开始时利用投影仪出示教学目标后,当不用投影仪时,应该立即用遮盖物遮盖,以避免学生的无意注意和干扰,使学生稳定地投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再如:利用录音机播放表演对话课文时,要求学生先听、后看文字,第一遍播放时,指令学生合上书;第二遍播放时,指令学生翻开书。这样才能通过听说转换,训练听说的效果。如果课堂上穿插做点游戏、唱首歌、朗诵小诗等,也能达到注意规律转换的教学效果。

五、明确任务、指令清晰,增强教学节奏感、艺术感

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大教学论是阐述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和教育过程有三个源泉――科学、技巧和技术。”距今两千多年的《学记》中提出:“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英语课堂教学操作得好,课的进程安排得当,环环紧扣,张弛有致,学生、教师都处于紧张而又积极的状态,充分利用人力、物力、时间、空间、信息,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是我们每位教师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迫切追求的。

认知能力训练教案范文第4篇

一、传统的高三复习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讲评、罗列、总结知识,学生听、练、记知识的复习模式

这种模式(讲—练—讲)没有了学生对“方法”的思考和学生思维被揭示的过程,即检索、选择、判断的过程,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几下几点。

1.教与学脱节:只有教师的“教案”,无学生的“学案”;只写教师要讲的,少有学生需思的。上课抄题、讲题、做题,一是浪费学生的时间,二是不利于学生的课后复习。

2.教学活动:教师不是当好“导演”而是充当“演员”,学生则当“听众”,只能被动地听教师讲,无独立思考活动,没有生动的竞争学习和快乐的协作学习。

3.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把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一味地讲,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至于学生掌握如何,心中无数,更谈不上对学生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的培养;教学手段单一(粉笔+黑板),未能充分发挥实验、投影、电脑和直观教具的教学功能,课堂容量小,教学节奏慢,效率低下。

4.题海战术:所选习题量大、难度高,课上教师只讲题,课后学生再做题,未能充分发挥例题的总结知识、形成解题技能、开发学生能力的功能。

二、专题复习学案的设计与实施

1.专题的划分

化学总复习的知识点多且分散,如按课本顺序复习,学生做题往往是“一看就会,一做就错”。因此,教师在研究教材整体结构的基础上,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能力上存在的问题,重新认识和精心组织教材,并把课堂上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成具体的导学方案,作为组织教学过程的中心。导学方案通过专题形式从纵横两方面对知识进行归类、联系,以求复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导学方案要既能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和巩固知识,又能促使学生再发现新问题中的某些信息。在复习中对知识进行专题划分时,一般应体现以下两条原则:①知识梳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②突出重点知识复习与关键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2.学案设计原则

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编写的讲义,而不是教师教案的浓缩。为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其编写时应注意以下原则:(1)课时化原则。分课时处理复习内容,防止几个小专题的内容只写成一个学案,一般一个小专题为1~2课时。这样便于控制本课时内容的知识量,加强授课的针对性、计划性,较好的实现课时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问题化原则。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3)参与化原则。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在学案设计中,应考虑让学生进行参与性学习。在课堂上通过学案,增加人人参与的机会,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内化人人参与的意识,激励人人参与的成功,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4)方法化原则。强化学法指导。通过学案导学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同时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与发展性。在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让学生能够用已学方法,去解决新情况、新问题。(5)层次化原则。充分考虑每个学生个性的不同,认知水平的高低层次,在编写学案时应该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复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每阶层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从而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3.学案内容

(1)高考复习要求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制定便于操作的具体要求,目的是使学生明确本专题复习的重点和方向,在知识目标复习要求的描述中,可用“识记”、“理解”、“会用”、“综合”等行为动词。(2)基础知识回顾,一是将每个专题所涉及的基础知识设计成填空、图解式、图表式、问题式方案,帮助学生回顾和梳理知识,在知识问题设计时要做到基础、全面、系统;二是将这些知识点设计成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辨析等方式,找准重点、突破难点、消除疑点、拓展生长点。目的是启迪思维,培养能力。(3)知识要点提炼:归纳考点知识网络,提示本专题知识点,重点难点的内在联系,帮助考生理清知识脉络,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点框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4)样板题:精选或设计有代表性的例题(精选近两年全国、上海、广东高考题,及省市模拟题),目的是通过课堂解题指导使学生学会审题,形成解题思路,总结规律和技巧,培养解题的规范性,重在培养方法。(5)知识能力训练:编写知能训练题时,为保证教学质量,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以涉及本专题知识为主,并重视知识的综合应用。既要有利于知识巩固和技巧、方法的运用,又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②提倡多种题型合理搭配,题目编排由易到难;③控制习题数量,以课堂完成80%左右为宜;④避免教师占用过多讲解时间,在练习中可适当给出提示或答案。(6)跟踪训练:跟踪训练的设置要体现“步步为营,步步为梯,步步提高”的原则,避免在同一知识、同一层次上的机械重复,摒弃过难、过大、过深的问题(这不是能力,而是能力的异化)。做到试题设计规范,题型新颖,材料新鲜;编写时力求增加与生产、生活、新科技等有关的新情景题,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训练情趣,使考生变苦练为乐练;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

认知能力训练教案范文第5篇

课时目标既是微观概念,也是行为概念,因此,表述时应遵循四个基本原则:具体、准确、可实施、可检测。

为了贯彻这四个基本原则,课时目标的表述可按四步进行。

一、 明确主语

课时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因此,表述时主语是学生,不是教师。有的教案将目标表述成“教给学生……”或“使学生……”这是不妥当的,因为其行为主体是教师。规范的表述应该是“学生……”有时,主语学生可省略。

二、 选准动词

动词用来描述学生应该形成的可观察到、可测量出的具体行为。如辨别、识别、辨认、认出、类比、对比、比较、背诵、默写、听写、写出、列出、举出、画出、绘制等。

这里要特别注意五个动词:了解、理解、把握、掌握、培养。前四个动词一般而言是中观概念,有时可作宏观概念,最后一个动词一般而言是宏观概念,有时可作中观概念,它们通常适合于表述中长期的教学目的,比如学期、学年、学段教学目的。这些词语,在以前的教学大纲、现在的课程标准等文件里使用频率很高,在一般情况下,不适合用来表述课时目标。

1.了解。《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知道得很清楚”。教学目的中的“了解”水平,其下位概念有辨别、识别、辨认、认出、再认、回忆、说出、描述、复述、背诵、写出、列出等,表述课时目标时应尽量选用下位概念。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概念所表述的学习水平是有差异的。

2.理解。意思是“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而领会的词典义是“领略事物而有所体会”。因此,理解实际上是一种“较深的了解”,就是要“懂得”事物的意义、原理、方法等。教学目的中的“理解”水平,其下位概念有解释、说明、阐述、比较、类比、对比、判断、分类、归纳、概述、概括、提供……例证、把……转换成……、预测、估计等,表述课时目标时应尽量选用下位概念。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概念所表述的学习水平也是有差异的。

3.把握。其词典义是“抓住(抽象的东西)”,但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例如,学生预习了“量变与质变”这一课题之后,能把握其内容要点,这里的“把握”是“归纳”或“概括”的意思;读了某篇科技说明文,能把握文中重要信息,这里的“把握”是“筛选”或“整合”的意思。因此,在表述课时教学目标时,最好不要笼统地说“把握……”尽量用“把握”的语境义来叙写。

4.掌握。其词典义是“熟悉并能充分支配或运用”。对某个知识点,如果只是了解了、理解了或者把握了,而未达到灵活运用,就不能表述为“掌握”。

5.培养。其词典义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有的教案这样表述课时目标:“在‘自生固氮菌的分离’实验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短短的一课时能培养出什么呢!这种宏观概念的叙写在课时教学中既无法实施,也无法检测。

如果培养的是认知能力或者涉及知识、过程、方法等,应尽量从“了解”、“理解”、“把握”、“掌握”等词语的下位概念或者语境义中选取。如果培养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则视具体情境而灵活表述。这是因为:人的发展的高层次目标(如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本质上具有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控制性,表述时采用一种开放的形式,不强求统一的规格和标准,适度的模糊、笼统是允许的。

三、 提示条件

条件是指制约学习行为、影响学习结果产生的特定前提。条件的表述有四种:

一是辅助手段,如:“可以用计算器。”二是信息提示,如:“给出碳酸氢钠(NaHCO3)的分子量,能计算出……”三是时间限制,如:“在10分钟内,写一个肖像描写片断。”四是情景限制,如:“在课堂讨论中,能……”

条件在表述时,有时可以省略,如:“学生能熟练地说出离子反应的类型。”这里就省略了“学完离子反应的概念之后”这一条件。

四、 预设水平

水平是指课时目标应达到的表现程度。如高中语文的大作文应“不少于800字”;高中数学在讲“二项式定理”时,某老师要求“百分之九十的同学能写出通项公式”。这里的“不少于800字”、“百分之九十的同学能写出”就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