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资源研究

教育资源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资源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资源研究

教育资源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化;农村;城市;教育资源稀缺

一、农村教育资源闲置现象和原因

(一)农村教育资源闲置现象

1.农村教育资源闲置现象的普遍性

《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6.63万所,比上年减少1.55万所,其中,小学减少1.51万所,初中减少412所。同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农村留守儿童共2126.75万人,比上一年减少144.32万人。其中农村中小学校减少数占总减少数的81.3%,不难看出,由于农村学校数量减少,留下大量未有效利用的农村教育资源,由此带来的农村教育资源闲置问题应当受到政府和社会重视。

根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2013年的《中国农村教育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因农村学校大量向城镇和县城集中,导致出现“城满、乡弱、村空”局面,其直接后果是在城区出现超大班额和巨型学校,在许多地方,学生人数达五六千人的小学已不在少数。

2.安徽省农村教育资源闲置现象严重

以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为例,从近两年来看,2014年比2013年安徽省有484所农村中小学闲置,校舍闲置总面积达到了27865平米,农村“空校”数量递增现象明显。见下表:

从安徽省长丰县近10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生均校舍面积观察分析,农村生均校舍面积2004到2013年都稳步增长,根据《普通农村中小学校建设标准》的相关数据得出,生均使用面积在4.5平米较合适,而安徽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生均校舍面积都在10平米左右,呈增长态势,像该问题在安徽省其它地区也存在。

(二)引起农村教育资源闲置的原因

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劳务需求吸引了一大部分农村人口进城务工,而土地政策的改变使该问题加剧,更多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入,农村教师特别是优秀的农村教师选择远走农村,前往城市发展。这加剧农村教育资源闲置问题的严重程度。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学生与老师流失情况严重。

从安徽省看,农村学生与教师在数量上比10年前减少了64.7%,其中有43.2%的减少量是在近5年内发生的,这说明安徽省农村师生数量在下降且速度增快。我们再以安徽省阜阳界首市为例进行阐述。见下表:

从上表和折线图可得,2005到2013年,界首市中小学教师数量有明显降低趋势,教师数量减少对学校、对学生都是一种损失,对当地教育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程度冲击,同时,也导致教育资源闲置。

在教师不断流失的同时,界首的中小学生数量也在减少,中学从2005年的50224人降到2013年的29673人,小学从2005年的68572人降到2013年的47880人,降幅较大,而因在建或已建学校的存在性,造成大量教育资源闲置。对此我们汇总了农村学生流失的几个要因:城市教育资源优越性,家长认为城市教育更有利于子女全面发展及今后的成长;父母进城务工,孩子可能会随之一起进城上学。

上述可见,界首市学生和老师数量的递减,侧面反映了教育人才的流失,而人才流失会导致一系列问题,如教育资源闲置。

2.农村教育投入力度不及城市

从教育投入角度来看,安徽省近几年加大了对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力度,但是如何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分配该笔资金成了值得人们深思的一个问题。以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为例,从祁门县的近八年的教育投入上得到启发,见下表:

上表反映了黄山市祁门县教育投入情况,从表中可见,政府对城镇和农村教育的投入差距明显,城镇教育投入超过农村教育投入,在此情况下,农村教育人才的流失不可避免,希望政府能在城镇和农村之间保持平衡。

3.家长绝对的“城优乡劣”陈旧思想――家长真实的声音

我们在界首市,长丰县及祁门县三地各随机抽取100人做调查,当调研团队了解农村家长将孩子放在城市读书的最主要原因时,得到一组数据,汇总数据显示76.4%的调查者认为农村学校如果与城市学校教育差距不大时,更愿意将子女留在农村; 15.7%的调查者将农村教育不如城市教育作为更希望子女留在城市读书的最主要原因。通过数据可见,家长的“城优乡劣”的陈旧思想间接加剧了农村教育资源闲置。

二、城市教育资源稀缺的表现和原因

(一)城市教育资源稀缺的表现

农村教育资源闲置问题如上所述,现在我们阐述下城市教育资源稀缺问题。同样以安徽省长丰县为例,如下表所示:

通过上表观察,安徽省长丰县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生均校舍面积在2004年到2013年保持稳定态势,维持在6平米左右,将其与《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中的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筑面积指标表中的生均面积9平米左右比较,城市教育资源是稀缺的。而这种情况在全国各地都存在。

(二)城市教育资源稀缺的原因

城市教育资源稀缺的绝大多数原因与农村城市教育资源闲置原因相一致,正因农村学生流向城市,导致城市学生激增,而造成城市教育资源短缺情况;正因农村教育环境与城市教育环境的较大差距,才使得更多农村学生和教师涌向城市,而使城市教育资源稀缺;正因农村孩子家长 “城优乡劣”的陈旧思想,把孩子送往城市读书,城市学生人数增加,而使城市教育资源相对缺乏。

三、解决城乡教育资源矛盾的建议

经上述可得以下几个主要结论:政府教育资金投入不够,机制不完善,方向不明确;义务教育实施存在问题,具有强制性的义务教育在很多地方并没有被落实;农村与城市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公平公正(办学设施、条件及投入资金);教育观念陈旧,用过去的方式来教育现在的学生,是落后的表现;教育人才流失,尤其在农村,学生和老师都存在这方面问题。

(一)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在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中,让农民主动到社区购房建房,交出原来的旧宅用于复耕,整合周边的学校教育资源,建立一所规模适度,设施齐全,教师资源优良的学校,吸引农村甚至是城市的孩子前来读书。实现社区化之后,农民不远离土地,子女集中享受城市化的教育生活环境。我国目前属于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教育需求同样巨大,政府做出努力的同时,还须发动社会力量,让社会来替政府分担一些压力。

(二)真正落实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的实施是具有强制性的,政府应当健全义务教育机制,加强法制法规建设。尤其是农村以及偏远地区,要加大对义务教育的宣传,要让每个家庭认识到义务教育的重要性,要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完成义务教育,从而减少教育资源的闲置。

(三)城市化发展应考虑农村与城市教育的协调发展

城市化的进程日益加快,政府应将教育问题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位置,要确保在进行新农村建设时,教育问题能够解决,不可顾此失彼,为了完成新农村建设,而忽略了教育问题;另一方面,城市和农村的教育程度差距过大,政府应当努力营造一个相对公平的教育环境,避免教师和学生的流失,造成农村教育资源的闲置和城市教育资源的稀缺。

(四)加大宣传力度,改变村民陈旧思维

我国的教育观念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总是停留在书本知识的层面上,这是一个新世纪,我国的教育重点应当有所转移,不仅停留在知识层面,还应涉及到素质教育,只有全民的素质得到提升,政府在实施相关工作时会顺利,进而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我国的教育方式都是效仿,教育本就是为了科技创新服务,但教育的本身更需创新,作为政府,这个问题应该被考虑在内。

(五)农村与城市教育投入相协调,重点照顾农村教育

政府在提高城市教育资源的同时,还应考虑城市与农村教育资源的协调发展问题,当下,城市教育资源与农村教育资源严重不平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是最根本解决农村学生流失的方法;另外,须关注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女这个特殊群体,与当地学校联系,或政府投入资金专门设立务工子女班级,也可建设希望小学,初中等,专门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招生。

(六)针对农村教师学生流失情况的对策

用高待遇弥补不平衡,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

在今年3月11日全国政协记者会上,政协委员俞敏洪提出,为促进城乡教育公平,让农村教师留在农村,他们的工资应比城市教师高20%-30%。 1993―2002年,国民经济行业共划分为16个,中小学教育行业工资数年位于第10~14位;2003年后,国民经济行业新划分为19个,中小学教师行业工资数年位于第10~16位。

而目前,我国城市教师的工资水平普遍高于农村教师,由此,农村教师的收入水平与其他行业相比则更低。2013年,华中师范大学雷万鹏教授的调研显示,超过3/4的农村教学点教师年收入低于3万元。因此政府在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力度的同时,也应根据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适度的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

1.教育投入要有针对性

政府应明确当下农村教育资源闲置现象严重,监督各级政府“校安办”等有关部门,在投资建设学校前,应进行实地调查,在不影响教育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下,节约开销,将资金用在增加农村教师福利上。

2.政府可采取农村教师专项培养制度

允诺教师在农村任教一定时间,可回城市任教,以使更多教师向农村流入。此外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城市教师下乡支教,在相近或同一区域的教师人才相互交流教学经验,建立完善的绩效考评制度以应对当下农村教师考核制度的不规范问题,使农村教育质量整体提高,而形成人才吸引良好局面。

3.农村教育质量提上去才是根本所在

设置多门学科,使农村教育内容更全面,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更增强农村教育机构信誉,从而逐渐增多生源。此外学校是教育的载体,校领导班子则是学校教育的风向标,政府要提高农村教育,从校领导班子抓起是重要方面,政府应当建立完善的学校考评机制,并定期走访农村学校视察教学工作的实施,定期要求学校上交工作计划和总结。领导监督,学校重视,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将稳步提高,而形成良好示范效应,缓解该矛盾。

参考文献

[1]葛海燕 李海桐 刘春燕《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3,(4);

[2]江芳 《安徽农村小学生源流失现象的调查――以长丰县为例》[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8);

[3]杜春林《浅析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空校”现象的成因和对策》[J],《学理论》,2012,(25);

[4]李明珍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中学教师流动问题研究》[D]. 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4.

[5]白林 陈亮 刘姝君 王菲菲 王恒志《“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学校生源持续减少现象调查》,2015;

教育资源研究范文第2篇

知青博物馆作为全国首家以知青历史为展览内容的博物馆,是高校可以利用的重要的教育资源。关于地方教育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在中小学教育中涉及的相对多一些,在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当中应用的相对较少。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过分强调新异,追求大而全。有些教学内容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基于这种现状,研究如何利用地方教育资源更好地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就成为研究工作的重点之一。

二、依托知青博物馆可教育性资源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具体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区别于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中,运用知青博物馆可教育性资源,可以通过参观知青博物馆、了解知青真实故事、访问当年知青下乡地、重走知青路等方式进行。使学生在知青的经历和故事中,感悟自己的人生,体会人生真谛。这些教育资源的应用主要集中于绪论与前四章的实践教学部分。

(一)“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对知青馆资源的利用

当年知青下乡时大多都17岁左右,年龄最小的知青只有13岁,恶劣的环境,艰苦的生活没有使其气馁、畏缩,用青春的热血锻造了智慧、勇气和力量,与天斗、与地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业绩,自身也受到了磨炼。知青架桥铺路、开荒种地、伐木造林、勘探开矿;屯垦戍边,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感召下,赤胆忠心,卫国戍边,有的光荣负伤,有的献出宝贵生命;教书育人、宣传文化、追求科学,是城市文明的传播者。给广大农村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人生价值和文化资源,极大地提高了所在地区的文化生活和人的素质,迅速改变了这些地区闭塞的环境。同样是十七八岁的年纪,同样离开父母、家乡,当年知识青年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没有被吓到,很快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来,现今初入大学的大学生们没有恶劣的自然环境需要面对,但是同样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如何尽快适应人生新阶段,为已经到来的大学生活做好准备,从当年知青的感人故事中,可以有所收获。

(二)“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对知青馆资源的利用

1978年,党的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新的历史进程。返城后的知青顶着生活压力,克服年龄大、学历低,知识、技术基础薄弱等各种困难,从头学起,从头干起,重新创业。知青投身于改革开放的风口浪尖,誓做弄潮儿,成为改革开放的中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栋梁。返城后的知青,大多承受着待业、无房、结婚、生育、赡养父母等多重压力,以广阔天地磨炼出来的自强不息、奋斗拼搏的精神,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坚定的理想信念使知青实现了从知青到改革开放的中坚的华丽转身,克服重重困难,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拼搏、进取,实现其人生梦想。大学生要从知青的励志故事中汲取营养,使人生之花绽放光彩。

(三)“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中国精神”对知青馆资源的利用

知青以国家利益为重,急国家之所急,解国家之所需,随时听候祖国的召唤,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形成了一次全国性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这里边最核心、最本质的原因就是源于“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的爱国情怀。知青们用实际行动和一贯表现,证明了自己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逝去的知青把所有一切,都长埋在那片土地上。逝者,有的被授予烈士,历史将永远铭记其英名;有的死于病魔、事故,虽然并不轰轰烈烈,却令人扼腕叹息。知青为了国家和集体的财产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英勇事迹将被永远铭记在心,正是出于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舍弃自己的生命,但在人民的心中获得了永生。

(四)“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对知青馆资源的利用

知青返城使其离开了广阔天地,却深深地眷恋着生活战斗过的第二故乡,怀念着那如同父母兄弟姐妹的亲人,牵挂着那些父老乡亲,时刻想着反哺第二故乡。一些人放弃了城市的优厚条件,再一次选择了自己热爱的土地,反哺第二故乡,在奉献中实现了人生价值。

(五)“第四章———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对知青馆资源的利用

教育资源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网格;教育资源;资源共享

1 前言

当前网络教育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每个学校也都在建设自己的网络教育资源,这不仅方便学生随时学习,也极大地发挥了各种教育资源的功用。但是当前的教育资源的共享程度非常低,各个学校之间缺乏交流。如何把分散无序的资源有效地整合和管理,更好地发挥网络教育的作用。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网格技术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2 网格技术

传统的Internet实现了计算机硬件的连通。万维网实现了网页之间的连通,而网格把分散的资源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提供计算资源、存储资源、通信资源、软件资源、设备资源等全面的共享。从根本上消除信息孤岛,达到资源的深层次连接。目前各国都对网格研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网格体系结构。主要有:五层沙漏模型,开放网格服务体系结构等。

3 网格在教育资源共享中的应用

3.1 教育资源组织方式

如何组织教育资源,采用何种方式组织直接影响到系统的总体效率,结合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本文采用的是分层的组织方式,如果需要可以增加更多的层次,顶层节点负责整个目录的保存,设置CA中心。为中间节点分发证书,设置副本创建模块。统一管理副本的创建。还需要计费的功能。中间层节点主要管理本域内所有底层节点。保存底层节点的目录信息,底层节点资源有变化时随时更新该目录,同时根据顶层节点的副本创建策略来执行副本创建,当底层节点请求资源,而它的上层中间节点无法满足时需要向邻域发出请求。底层节点主要是负责资源的注册、更新、删除等。

3.2 资源描述方法

教育资源的种类非常复杂,有课件、文档、视频、音频、数据库资源等,为了统一访问格式,可以采用元素据来描述各种资源。元数据也被称为是关于数据的数据,它专门用来描述数据的特征和属性。目前国际上有多种元数据标准,比较通用的是都柏林核心元数据标准,该标准简单、易于理解,被广泛采用。根据我国的教育实际情况也形成了中国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如《学习对象元数据》等,为我国的教育资源的深层次共享奠定了基础。

3.3 目录项设置

在各层都要设置资源的目录项,目前OGSA-DAI提供了方法,但是该方法有一定的缺陷。可以采用参考文献提供的方法来设立目录项,以方便查询。当底层节点有新的资源加入或者撤离,需要向中间节点注册或者注销,如果底层节点因断电或者其他的原因未及时向中间节点通报,中间节点在下次向底层节点发出请求信息时会发现该资源的离开,从而更改目录。中间节点的目录更新后需要及时向顶层节点通报,由于底层节点的资源是动态变化的,如果变更过于频繁。这些通报会产生过多的网络流量。可以在中间节点上为每个变更设置一个计时器,只有该变更超过计时器规定的时间才会向顶层节点通报。

3.4 资源查找

用户资源查找的过程如下:

(1)底层节点发出查询请求,这个请求信息要包含查询的范围等一些限制条件。

(2)中间节点收到后,就需要在本地目录中查询。满足用户的查询要求后,直接将查询结果反馈给用户。

(3)如果本节点无法满足查询要求,则向其他中间节点发出请求。每个中间节点都维护全部中间节点的网络拓扑信息。

(4)其他节点将查询结果回送到发出请求节点处。并在该处汇总。

为了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减少网络流量,要对一些热门资源进行副本的创建,副本创建的策略有多种,在分层组织的结构下,其中关键的地方就是如何选择创建的时间,在创建的同时要通知顶层的副本创建模块,以备将来当该资源变成冷门资源后撤销副本节省存储资源。中间层还要提供订阅功能,这个主要是向用户提供一种“推”的服务,当用户订阅信息后,一旦有新的变动,则立刻把该资源推送到用户端。

3.5 安全问题

对于网格环境下的安全要求主要是: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完整性保护、版权保护等。在顶层节点设置CA中心,它负责向中间层节点分发数字证书。用户进入网格前需要先注册。中间节点负责验证用户的身份,用户通过了身份验证后,用户访问资源时需要进行访问控制,不同的用户角色具有不同的用户权限。用户在使用网格服务时,可能需要不同的资源,为了方便用户,在用户申请其他资源时不必再重复登录,解决这个问题Globus采用的是用户的方法,通过用户代表用户进行安全交互。为确保安全。用户时间不能够设置太长。网格的安全也可以借助PKI为中间节点分发数字证书。

4 总结

把分布广泛的教育资源虚拟成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可以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为师生提供方便快捷的获取资源的通道。本文提出了一些在网格环境下资源共享问题的解决方案,随着网格在教育中越来越多的应用,很多内容还需要完善。

参考文献

[1]邢长明。杨林,刘方爱,基于教育资源网格的割本放置策略[J],计算机工程,2008.3。

教育资源研究范文第4篇

为了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许多高等教育机构开始大规模建设和推广、应用基于互联网和多媒体的实践模式。2001年4月,美国著名大学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通常简称MIT)向《纽约时报》宣布一个让世界震惊的计划: 要向全世界免费自己的课程资源,供全世界的人免费学习,这也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件项目(Open Courseware,简称OCW)。之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开放教育资源项目纷纷涌现,如赖斯大学(Rice University)的Connexions项目、英国开放大学(Open University)的Open Learn项目(开放学习项目)、我国的精品课程项目等,由此,一场世界性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诞生了。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以知识公益和开放共享为理念,致力通过互联网向全球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十多年来,开放教育资源运动蓬勃发展,但是在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如开放的课程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许多建成的资源被闲置,共享和应用的力度小;有的项目在运行过程中,课程没有持续更新;有的项目因为缺乏资金的支持而不得不中断。如何解决开放教育资源建设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了解哪些因素制约了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发展,这已成为开放教育资源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

二、开放教育资源的要素梳理

2008年,李斌和李绯在《信息环境下教育资源共享的新模式和影响因素研究》中,介绍了教育资源协作共享模式的几个案例,并探讨了其影响教育资源开放协作共享的因素:没有很好地应用信息技术,封闭办学传统和教师的不愿共享,激励机制的不完善,对教师的服务支持不够,质量保障体系的缺乏,无法保证知识产权,缺乏长久稳定的资金来源以保证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俞建华和林作青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模式初探》中提出了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层次建设模式,即分为“四个层次”“一个环境”和“一个标准”,分别为文字教材层、素材层、CAI课件层、网络课程层、教学资源环境和教学资源建O标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体系结构,强调了教学资源的开发主体、开发内容,运用层次模式时要明确建设资源的组织机构和建设流程。

2010年,曹霞在《关于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中,介绍了精品课程的现状,分析了影响精品课程建设的因素有网络技术、建设的资源、管理制度,并提出了促进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以课程网络平台建设为基础,加强推广和应用,为课程网络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以内容建设为核心,注重教学的交互性,为课程网络资源可持续发展构筑活力;以机制创新建设为动力,为课程网络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文中提出的机制创新指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的创新。

2008年,张会杰等研究了精品课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如精品课程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表现在“技术平台+内容”的开放模式制约了课程内容的深度开发;课程是为应付评审而匆忙开发,师生评价不高;课程资源站点众多且分散,使用不便。另外,精品课程评审条件限制多,课程的持续建设与应用缺乏有效的过程监督和健全完善的评价体系。

2010年,刘晓琳对加州大学Scholar’s Box项目进行研究,主要介绍了其功能和平台搭建的构架,并对其平台的使用情况作了调查研究。最后从开放的理念、开放资源的来源和技术标准方面就我国高校建设如何开放教育资源提出了相关建议。

2009年,黄立宏对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三种共建共享模式,并就如何加大精品课程共建共享力度提出了几点思考:规范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标准,建立有效的精品课程监控及互动机制;处理好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强化精品意识,丰富优质资源等。

2009年,刘川川调查了国家精品课程的运行情况和资源的更新情况,对出现的问题,从人、技术、管理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就如何改进精品课程网站提出相关建议:加强人员配备;保证技术支持;规范管理机制,以促进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除以上文献外,笔者还研究了大量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文献,从中发现,研究者们通常会从人(资源提供者、管理者)、技术平台、课程内容、监督和管理、知识产权、评审和评价机制、激励机制以及相关的政策支持这几个方面去分析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问题。

相关技术实现是在资源建设过程中进行的,笔者在此再加上资源的建设流程,作为资源的建设过程。

知识产权、评审和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政策支持都为开放教育资源的成功运行提供了保障,可以把它们归入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保障体系里面。政策支持包括相关的政策法规的支持、资金的支持。

三、开放教育资源的要素分析

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要素可以归纳为建设主体、建设过程、建设的成果,即课程资源、开放教育资源的保障体系,如下图所示。下面对这些要素及要素功能进行分析。

资源的建设主体是资源建设的源头,是建设开放教育资源的保证。资源建设者包括资源的提供者和资源的管理者和监督者。具体来说,包括课程专家、教务处人员、教育技术人员(相关技术人员)、教师。课程专家是指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专家,由相关的学科专家构成,由他们提供课程资源相关的设计等理论指导,并不定期地对课程资源的运行和更新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以保证资源的高质量和正常运行。教务处人员主要是协调学校各个部门的力量,为教师顺利建设开放课程资源提供服务。教育技术人员主要为开放课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持,解决教师在建设课程时遇到的技术难题。教师是开放课程资源的主要建设者和课程内容的提供者,他们也是课程质量的保证者。这就需要他们提供完整的高质量的课程资源,及时更新资源内容,及时解答学习者的提问,从而保证课程内容的时效性和高质量。这些建设主体中的人员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保证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资源建设过程部分包括资源的流程和建设中的技术实现问题。规划合理的流程可以使开放教育资源建设顺畅高效进行。而开放教育资源建设中所使用的技术可以保证开放教育资源成功制作并到网络,使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共享资源成果。

例如,为课程网站提供统一的开发平台,方便网站的维护;采用DIV+CSS课程网站开发,使用规范的代码编写,可以使得课程网站的打开速度变快;标准化视频、音频的格式,方便课程资源的共享和重复使用。

课程资源是建设的成果展示,是学习者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和素质的重要载体,学习者正是通过这些资源来进行有效学习的。开发课程中的资源不仅包括显性的电子教案、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录像、网上习题、网络链接等,还包括隐性资源,如学生基于网络协同学习的经验和教师或教学团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经验等。开放教育资源要实现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具备时效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因此,要及时更新课程资源,保C课程资源的时效性;同时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及时反馈,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以更好地推进课程建设。

资源的保障体系包括资源的评价、资金的来源、对教师的激励措施与知识产权的政策。开放教育资源中的资金是项目得以实施和顺利运行的保证,对教师的激励措施使得教师们积极地参与到开放教育资源项目中来,保证项目的更新和发展。知识产权规定了资源的归属和使用者使用的规则,保证了开放教育资源的合理传播。资源的评价使开放教育资源不断地改进服务,保证质量,保证开放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这个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各个要素的功能,理清开放教育资源建设中这些要素的关系,可为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从而提高资源建设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李 斌,李 绯.信息环境下教育资源共享的新模式和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8): 54-58.

[2]俞建华,林作青.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模式初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11-12.

[3]曹 霞.关于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0(7):48-50.

[4]张会杰,龙世立,王仁卿.我国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J].中国远程教育,2008(11):59-62.

[5] 刘晓琳.加州大学Scholar’s Box项目对我国高校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启示[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0(6):238-242.

教育资源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云计算;云服务架构;云共享;移动用户

2012年7月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云计算工程纳入了新兴产业的20项重大工程之一。云计算作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其他产业有着不同的内涵,云计算主要是将计算、服务和具体应用等积极融为一体的基础,并能够实现人们对这种技术的便捷性使用。[1]云计算是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变革,甚至会改变生活、生产方式的新技术。

1.经管类高等院校在资源沉淀及相关行业的发展特色

广东金融学院是华南地区培养现代化金融业高素质人才的第一摇篮。近年来教学基础化设施和金融优势学科建设获得大力发展,特别是在金融教学和科研建设中积累了大量的教育资源。为充分利用好教学资源,更好的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学院与华为、中兴等业界领先的IT公司携手,发挥双方优势共建“基于云计算的教育资源云平台”,深化教育资源应用,以快速、有效的方式为学院高端应用型人才发展增强驱动力。学院作为典型的经管类高等院校依托行业办学背景及优势,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向地方、服务行业开展金融教育。多年来,学院积累了丰富的金融教育资源。金融教育资源库是围绕金融市场交易、金融企业管理、金融产品设计及研发这一主线分3层建设,金融教育平台按专业学习平台、岗位训练平台、创新及研发平台分3层搭建,按角色(金融理财师、金融交易员、金融分析师、金融风险管理师等)定位体现学科及特色鲜明的金融教育体系,如(图1)所示。

2高校教育资源云平台研究

2.1教育资源“云”层设计

教育资源一般包括基础设施、教师力量、具体学习环境、软件的开发和使用等资源。在对基础教学设施资源、教师资源资源、学习资源等进行优化整合的同时,能够实现对教育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进而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教育资源“云”层设计主要从三个层面着手建设(1)基础架构资源云:将计算终端、存储器、网络设备,通过虚拟化技术对硬件本身的差异性特点进行忽略,从而营造一种虚拟化、标准化以及灵活化的资源聚集地。(2)软件服务云:设计操作系统云,负责提供最基本的软件环境和系统服务支撑:软件服务云能够对网络协议内容以及相关的操作平台进行统一化的显示,从而加强对软件平台发展的控制,为各种业务的服务管理提供更好地空间。(3)教师资源云:教师资源云主要是在云计算思想发展的基础上来积极构建一个教师资源云。在这种教师资源云的影响下,能够促进各个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以及培训机构等方面的沟通交流,实现对良好教师资源的充分共享,促进教师队伍的高素质、多元化发展。

2.2云服务平台的架构研究

通过对云计算平台的研究,结合金融教育资源的特征拟定,实施的构架具体如图二所示。根据图二可以发现,硬件基础设施的存在能够为高层提供一种快速的网络存储支持,实现对各种良好数据资源的保存。其中,硬件基础设施具体又被细分为物理硬件子层和虚拟化子层。其中,物理硬件的子层一般是由各种真实的物理硬件组合而成,一般包括计算池、存储池以及相关的网络设备。虚拟化子层一般是在物理化的子层上发展起来的,主要是利用各种虚拟化的技术来对底层的硬件设备进行充分的管控,同时向上提供计算、数据存实以及网络虚拟性的资源等,包含云安全类服务、维护管理类服务。云资源的管理层一般是在统一的资源管理调度中心作用下,实现为顾客提供一个对外联系的窗口,同时也能够为在云数据应用之上的大数据资源提供相应的数据平台。再往上我们定义为教育资源应用层,提供各类的教育教学相关的应用软件,即提供面向教育的SaaS。用于金融教学各类数据库、视频库、课件资源库、考试系统等;各类仿真平台如实验银行、金融ERP、金融实战平台、保险实务平台等;以及基于云的虚拟计算实验室。用户接口层:用户主体接入的主要对象是教师、学生、兄弟院校、金融机构和科研单位等等。客户使用端向使用者提供两个不同的接口实现对教育云数据信息的访问处理。这连个窗口分别是传统的图形用户接口和在Web2.0支持作用下的接口。在Web2.0技术支持下,教育云向有关使用者提供的服务一般为B/S架构。用户只需要在浏览器的作用下就能实现对所需要信息和服务的访问,并同时对对中移动终端设备实现兼容。

2.3教育云共享资源建设研究

通过对现阶段同等院校资源建设平台发展现状研究可以发现,金融教育平台的建设和发展一般是由各种教育教学的平台软件、教育教学资源软件以及各种硬件设施结构组成。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一般采用的是基于统一身份认证的SaaS模式系统来对多个用户资源平台进行授权访问。而传统模式的软件是专门定制开发的,涉及到的各种数据信息时专门定制的。一旦出现多个用户同时访问这个系统时,只需要对二维码进行复制,并在复制的同时建立一种数据库资源来对数据表的结构进行部署。在这种情况下,用户之间对数据的同时访问不会出现混乱的现象。但是这种模式存在的弊端在于,对于需要处理的数据信息较为庞杂,且统计流程表现得较为复杂,每次都需要进行人工的系统构建。[2]在云计算支持下的数据教育资源数据设计能够在原有数据分析统计模块上,通过利用云计算技术来提升各个平台发展的独立性,实现更为方便的平台构建。

2.4云计算移动用户支持研究

智能终端的大量普及,占据比重越来越大的移动端学习模式是最终促进改革良好进行的关键因素。同时,云计算的引用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带来各种方便,且具有很强的可行性。现阶段的移动学习模式主要分为基于点播的短信息服务(SMS)和基于浏览的WAP教育站点两种。这两种模式在本质上都体现了一种不足,比如在SMS模式作用下,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会出现延迟的情况,不能实现学和教的互动,另外,在这种模式下传说的数据信息受到限制,一般只能传输文本信息,不能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要。[3]WAP教育站点的缺点是能够利用的教育站点少,且不具备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技术发展较为落后。而通过云计算模式构建的学习平台,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弥补以上两种移动学习模式的不足。能够将大量的教育资源存储到有关云服务器中,在不需要建立专门教育站点的情况下就能实现学生的大规模学习。大量教育资源同时在整合联网新技术的新型模式下,能够突破单一WAP协议的限制,实现学生的交互式学习。

3.平台建设带来的效益与改变

“云”服务平台的建设最直接受益的是我院广大师生.他们随时随地可登录教学资源服务平台,根据需要选择实验教学资源进行备课、辅导、学习、科研;实现各种教学应用由云服务平台推送,用户可通过各种设备(个人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进行使用;实现嵌入式视频沟通模式、可视化双向软件层面的操作与交流[4]。教育资源通过云“云”模式建立之后,除了向我院师生提供大量的各类资源外还能向各个远程教育结构以及金融管理机构提供各种形式的服务,从而推动远程教育模式实现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平台的建设对学院的IT教育信息基础服务架构的飞跃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信息化的管理技术更为先进、硬件投入成本幅度降低、更加节能环保。平台建成后可以为区域性的云共享平台建设提供借鉴并可对同类院校直接辐射。学院还可以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各类平台、软件对外提供一定的有偿服务。

参考文献:

[1]余亚莉.云计算研究综述[J].中国无线电.2012(04)

[2]杨明胜.关于对云计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信息系统工程.2012(01)

[3]陈昌俊,王春枝.云计算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探究[J].硅谷.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