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发展的重要

科技发展的重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发展的重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技发展的重要

科技发展的重要范文第1篇

1.1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林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林业经济一直为人们生产与生活提供各类林业产品。可以说,在当前形势下,林业经济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木质产品与非木质产品,不论是名贵的木材还是诸如水果、花卉、草药、松脂、香精油和松香等,都是社会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也就是说,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目前我国林业多分布于乡村等偏远地区,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改善当地居民生活环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在我国进入世贸组织后,经济发展就经历了很大的变化,这也同样反映在林业经济方面。尤其是林业经济大多属于农村经济的一部分,在入世之后,因为木材需求量的逐步提高导,为了满足需求,各国加快了砍伐的速度,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在此背景下,如何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已成为人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未来一段时间世界林业经济将面临木材产量逐步下降的局面,也就是说木材价格将出现大幅提高,木材卖方市场优势将进一步显现。因此,在这种形势下确保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有助于保障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1.2保障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

林业资源是可自我更新的资源,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森林在改善人们生态环境、为居民提供优良生态空间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森林在环境保护方面有着独一无二的位置,是保障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同样,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有助于改善我国经济发展无视生态环境的窘态。林业经济发展必然带动林业的大面积发展,也就是说植被发展在改善生态环境、保障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2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2.1林业经济发展不符合现念

当前形势下,我国林业经济发展仍然存在观念落后、不符合现念的现象。很多地区林业经济发展片面追求最大利益,这也导致林业经济的管理措施以经济利益为主。也就是说,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理念并没有被贯彻至林业经济发展中。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仍然没有考虑到林业自身的发展与承受能力。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不能兼顾统一是现阶段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2.2林业经济结构单一,森林资源呈下降趋势

林业经济必须以森林资源作为依托。但是在当前形势下,因为对森林资源保护不到位,导致森林资源砍伐较重。这样一来,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森林资源整体质量呈现下降的趋势,对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再加上林业经济管理混乱,使林业经济结构单一,无法充分发挥林业经济的整体优势。林业经济的经济含量较低,使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非常严峻的考验。

2.3林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生产技术水平不高

生产技术在我国林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尤为关键的作用。但现阶段,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生产力水平普遍不高。与其他国家相比较而言,我国林业生产技术十分落后。这尤其表现在科研成果方面,科研成果的科技含量不足,导致我国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薄弱环节。另外,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缺乏适当的管理体制,使林业经济市场运作较为混乱,这就因不适合当前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而阻碍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新形势下加强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3.1构建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制度

我国森林面积总量虽然很可观,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大,导致人均森林占有量较少。再加上我国地形条件较为特殊,自然灾害发生频率也较高,对生态破坏的程度较深。这些条件导致我国必须构建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制度,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进一步提升林业经济的科技含量

通过科技发展逐步改善传统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通过科技提升林业经济的整体技术含量。通过对林业生态环境的不断探索,强化林业生态环境系统测定。同时,通过科学技术与新型工艺,提高优质林业幼苗的成活率,从而使我国林业的加工业与制造业得到显著的改善与提升,实现林业产业经济的真正意义。

3.3实现林业体制改革

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快推动林业体制改革,通过建立一套可行的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体制,确保林业经济与森林资源的产权体制的完善。要进一步协调林业产权的优化,推动林业经济资源的市场化,从而完全推动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3.4进一步完善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

当前,我国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相关法律法规都是对破坏林业资源的处罚措施,缺少真正的能够对林业开采进行限制的法律。今后我国相关法律应在加大执法力度方面有所建树,不断提高对林业开采量的限制。林业部门也应依照法律来完善林地的管理制度,对乱砍乱伐现象进行严厉制裁。只有这样,在不断保障林业经济资源完整性的同时,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5进一步优化林业经济结构

要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应进一步优化林业经济结构。首先,要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周期短的工业原料的发展,促使其成为第一产业。其次,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将林业经济发展的周期缩短,使低成本原材料成为应用的主流。最后,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不论是林业产品新用途的开发还是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都能够有效提升林业经济的附加值,实现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

4结语

科技发展的重要范文第2篇

一、开发校本课程,要重视科技活动课辅导老师的培训

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首先是成立课题组,确定参与课程开发的老师,组长由科学科组长担任,组长负责制定课题开展的计划和实施,协调各项目组研究活动的开展,其他的2位科学老师分别承担各自的研究项目,有课外探究实验活动组、搜集资料和制作教学模型组等。其次是在成立课题组后,通过研究组长定期组织小组成员参加研究会议,学习讨论什么是校本课程,为什么要开发校本课程和如何开发校本课程等,同时参与课程开发的老师还要积极参加有关的培训活动,如笔者在课程开发研究的2年多时间里,先后参加了在深圳市进行的省级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经验交流活动、在广州市进行的市级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活动以及区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各项综合实践交流活动共计有18次,通过参加系列的教师师培训,让辅导老师获得经验的支持,并具备了初步的操作技术。

二、开发校本课程,要重视科技活动开展的过程

1. 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内容

(1)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首先是转变老师的观念,发挥老师的能动性,提升他们的开发能力和实施能力,把拥有一个具有开发和利用科技活动校本课程能力的老师队伍作为目标之一。

其次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学会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并从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交往能力,掌握交往的技巧,提高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最后是通过开发和利用校本资源,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思想情感以及学会关注生活和关注社会的态度。

(2)根据实际,确定活动课开展的内容

科技活动注重科学实践,内容非常广泛,但又不能面面俱到,所以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必须要确定科技活动课的内容。

①动植物资源的开发。这方面活动是模仿或遵循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选择一定的题目,通过调查测量、文献资料的搜集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或事实资料,运用实验、实证等研究方法展开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或小论文等。我校的校园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而且我校附近有森林公园,在开发动植物资源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在两年多的校本课程研究中,活动小组的同学开发了大量动植物资源,并应用在科技活动中,给同学们很大的启发,并形成新的课程资源。

②设计生物手抄报资源的开发。 这方面的活动主要是通过搜集和整理生物学知识和素材以生物手抄报的形式表达作者的创新理念的一项活动。

③教学模型资源的开发。这方面的活动主要是通过制作教学模型、环保制作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开发校本课程,要重视活动课程实施的成效

1. 能提高老师的校本课程意识,培养一支科研型的教师队伍。

通过课程开发的系列工作后,教师不仅会修改教材,还会编撰教材,善于从身边找学生学习的材料,教学方式也得到真正的改变,把学生的能力培养放到首要的位置,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基础。

2. 学生的素质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首先,校本课程的实施,对学生了解身边的知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科技发展的重要范文第3篇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教育部倡导的大学生学科竞赛之一,是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目的在于推动信息与电子类学科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有助于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与基本能力、团队协作的人文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有助于学生工程实践素质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电子设计制作的能力;有助于吸引、鼓励广大青年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5-7]。从1994年开赛至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从某些方面有效地推动了各高校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电子设计竞赛要求参赛学生完成从选题、收集技术资料、设计方案论证、软硬件设计、元器件选择、组装制作、调试测试、排除故障、做出样品到撰写设计报告的设计制作全过程,并且要求组队参赛,因此队员需要有很好的协调能力,合理地进行分工与合作。总之,电子设计大赛对于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软硬件综合应用能力、文档书写能力及品质意志、团结协作精神等都是一个很好的训练,而这正与我们的硬件课程设计教学目标不谋而合。经过分析论证,我们提出引入国际著名半导体器件公司的技术平台与设计支持,以电子设计竞赛的方式来实施硬件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思路。

竞赛式课程设计教学的实施

课程实施形式为集中讲座与开放实验相结合。集中讲座4~8学时,内容包括硬件系统设计方法及过程介绍、规范、工具、报告文档整理等,引导学生建立系统产品开发的总体概念,明确项目开发的过程及各阶段时间节点要求、文档规范性要求与开发作品的功能与性能要求,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考虑学生还有其他课程的学习,开放实验时间约为15周。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设计内容,并以报告和实物运行参加课程考核。整个过程着眼于学、思、知、行的有机结合。具体实施过程及各步骤所需时间如图1所示。由于课程设计是学生在学校阶段必修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因此设计题目应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同时兼顾设计内容的实用性、先进性。我们通过设置指定项目与自选项目、基本内容要求与发挥部分要求,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逐步完成项目要求并进行改善与提高,使学生够得着又不断超越。

首先学生根据所选题目,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法、各种手段去图书馆或网络查找相关资料,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对选题进行认真分析;同时还须针对所拨经费数额进行元器件的市场调研,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并进行方案论证,包括实现方法研究、技术水平分析、理论计算推导和分析设计仿真等几个方面。然后教师对每个组的设计方案进行分析、评价,引导学生发现设计方案的缺陷和不足,明确后期工作计划与努力方向,同时督促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备齐所需器件。这期间教师既要避免包办代替,也要避免撒手不管,做到既能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同时又在学生遇到难于解决的问题时不至于感到孤立无援、束手无策以至于放弃。

在课程设计的末尾阶段,专门设置2周的集中时间,使学生能进入实验室进行课程设计项目的实现、调试与性能指标的测试。这个阶段是课程设计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能促使学生直接面对实际工程项目与产品开发中的困难,领会科研与产品研发的挫折、压力与成功,并在实战中获取更多的实践经验与体会。

学生完成整个选题后,各个小组将在课程中展示实际成果,接受包括指导教师在内的验收教师组的评价、质询,并进行答辩。这个环节主要是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的掌握程度,项目计划组织、工程实现、总结表达能力,观察学生实践过程中在构思、方法、设计等方面的闪光点。这是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重要阶段,也是一个画龙点睛的过程。

我们的教学不仅仅要“授之以鱼”,更强调“授之以渔”,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全面素质的提高,促使学生能够向更高目标冲刺[8-10]。为了保护并鼓励学生的创新欲望与主动学习、主动实践的兴趣,我们在这种竞赛式课程设计教学中采用了2种评价体制并行的策略。一方面,针对电子设计竞赛,参照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施行方式,主要“强调项目以团队为单位的实现结果”,通过比较各组基本与发挥部分的功能与性能,评出奖项等级,对学生的创新与才华给以充分肯定;另一方面,针对课程设计教学环节的课程成绩,采用“结果与过程并重”的考核方式,针对所有学生实行个人评分。这样对于那些在项目中出现了错误,导致最后实现不够成功的学生,仍然可以根据其过程中的努力,给予正确的、与学生努力相应的评价分数等级。这种将学生的过程考核与小组的最后实现结果进行综合考核的评价体制,既保护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又强调了学生的个人努力与小组项目结果的协调发展,培养了学生将个人的成就荣誉与集体的成就荣誉相结合的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行为习惯,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实践效果

科技发展的重要范文第4篇

1 科技查新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的必要性

1.1 企业信息服务的现状

目前中国的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机构发展都相对的滞后。一方面企业对信息咨询服务的需求是全面的,多层次的,不仅要与时俱进甚至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不仅要具有判断性甚至要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但事实是大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竞争情报系统,其他形式的信息服务机构也规模较小,手段落后,开拓能力差,仅限于提供简单的,低层次的技术信息服务,没有能力建立高层次、全面的信息情报搜集、整理、分析系统,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进程。另一方面,企业信息服务工作需要较多知识面广且又有所长的复合型人才,而企业没有形成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企业员工素质也参差不齐,缺乏专门的信息服务知识和咨询服务意识,所以提供的信息服务水平和质量也无法满足企业创新发展的需求。

1.2 科技查新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的优势

(1)信息资源优势。我单位自95年开展科技查新业务以来,共出据查新报告7000多份,为5000多个单位、企业、个人提供科技查新服务,其中2000多项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省、市各种奖项。配备了9台数据服务器,开设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数据库、中国国家标准全文库、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硕士(博士)全文数据库、中国专利数据库、中华数字书苑、百链中外文数据库、Elsevier外文数据库、NSTL外文数据库、CNKI数据库(专利、会议论文等)、Peter-科技报告数据库、山东省情报研究院数据库、中经网数据库、中国行业发展报告库、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库等十几个数据资源库。整合了国内主要的数据库资源,为科研立项、科技成果的鉴定与报奖、专利申请、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引进等提供客观依据、为科技人员进行研究开发提供可靠而丰富的参考信息。(2)人才优势。科技查新工作是一项科学性和技术性都要求较高的信息服务工作,要求查新人员必须具有较宽的知识覆盖面,良好的计算机和外语水平,熟悉情报检索的过程,较强的信息筛选、对比和分析能力,较好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3)运营保障条件充分。一是运营经费保障充足。科技查新作为市技术创新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的一部分,市政府非常重视,不但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平台建设及设备购置,每年还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平台中心运营,以保障其开展服务的公益性。二是完善的管理。为保证查新工作健康、稳定地发展及更好地对企业开展检索及咨询服务,查新中心制定了包括绩效考核、日常工作管理、科研管理及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在内的完善管理制度。三是与其他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提升了服务水平。通过与省科学院、省情报研究院等建立全面合作关系,不断丰富检索手段,提升了服务水平。

2 科技查新机构如何为企业创新发展做好服务

2.1 做好基础查新工作为企业项目的申报提供客观依据

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为支持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每年都会开展各级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火炬计划、高新技术技术成果转化、科技攻关项目、自然基金、科技进步奖等项目的申请或鉴定。为避免项目的重复劳动,保证项目申请和鉴定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通过科技查新工作进行综合分析和对比,为企业的科技立项、科技成果鉴定、评奖、验收、转化等提供客观依据。

2.2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企业要开发新产品,改革新技术,拓展新市场,都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在创新之前,都需要充分收集用户需求、价格水平、销售渠道及产品变动趋势等信息,这时,查新机构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尽可能详实的为企业提供近似产品特点、生产工艺、原材料、生产设备及未来发展趋势等等信息内容,为企业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提供客观的依据,防止重复开发导致的人力和财力的浪费。

2.3 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的竞争情报系统

竞争情报是通过合法的手段,通过长期系统的收集、分析和整理各种对企业发展、决策及运行相关的信息,提炼出本企业的优势、劣势以及机会等关键情报,为企业的高层决策提供客观的依据。查新机构可以利用自己信息资源和人才方面的优势,为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建立和运行提供信息和人才援助。在科技查新中进行竞争情报服务,缩短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为企业的创新决策提供了客观依据,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

2.4 为企业提供专题服务,加强企业横向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查新咨询单位可以根据企业咨询比较多的领域,如电子、食品、纺织、肥料加工、建筑施工等等领域,定期向企业提供相关行业的信息资讯和市场动态信息等。另外,企业也可以利用此次活动结识更多领域或同行业其他企业,为企业之间实现资源共享,以及进一步的交流与合作提供机会。

科技发展的重要范文第5篇

关键词:遥感技术 环境科学 应用 3S一体化 发展趋势

遥感是从远离地面的不同工作平台上,如高塔、气球、飞机、火箭、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等,通过传感器对地球表面的电磁波辐射信息进行探测,然后经信息的传输、处理和判读分析,对地球的资源与环境进行探测与监测的综合性技术。遥感技术从远距离采用高空鸟瞰的形式进行探测,包括多点位、多谱段、多时段和多高度的遥感影像以及多次增强的遥感信息,能提供综合系统性、瞬时或同步性的连续区域性同步信息,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具有很大优越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环境遥感技术应用越来越广。从陆地的土地覆被变化,城市扩展动态监测评价,土壤侵蚀与地面水污染负荷产生量估算,生物栖息地评价和保护,工程选址以及防护林保护规划和建设。到水域的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环境变迁分析,海面悬浮泥沙、叶绿素含量、黄色物质、海上溢油、赤潮以及热污染等的发现和监测,珊瑚和红树林的现状调查与变化监测,堤坝的规划与水沙平衡分析,水下地形地遥调查以及水域初级生产率的估算。再到大气环境遥感中的城市热岛效应分析,大气污染范围识别与定量评价,大气气溶胶污染特征参数化,全球水、气和化学元素等的循环研究,全球环境变化以及重大自然灾害的评估等,几乎覆盖了整个地球系统。

一、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1.遥感技术在水污染监测方面的应用

(1)利用红外扫描仪监视石油污染

全球每年排入海洋的石油及其制品高达1000万吨,利用多光谱航片可对海面石油污染进行半定量分析,将彩色航片同步拍照与近红外片做的彩色密度分割图相比较,更精密地判断和解译信息,参照图片画出不同油膜厚度的大致分级图。通过彩色密度分割图像,特别是数字密度分割图,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油量的分布情况。通过彩色密度分割可把相差零点零几厚度的海面油膜区分出层次来,这有利于用航空遥感对海面油的扩散分布和半定量研究。浓度大的地方是黄色,往外扩散的油膜变薄,呈黄紫混在一起的颜色,再往外扩散的油膜就更薄些呈紫色。通过对污染发生后各天的气象卫星图像的对比分析,确定油膜的漂移方向,计算出其扩散速度和扩散面积。

(2)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水体富营养化

浮游植物中的叶绿素对蓝紫光和红橙光有较强的吸收作用,当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时,我们就可以利用遥感技术推算出水体中的叶绿素分布情况。赤潮区的海水光谱特征是藻类、泥沙和海水的复合光谱,另外有机或无机颗粒物也会吸收入射光,影响水体的透明度。

(3)通过遥感技术调查废水污染和泥沙污染

废水的颜色与悬浮物性状千差万别,特征曲线上的反射峰位置和强度也不大一样,可以用多光谱合成图像进行监测。水中悬浮泥沙的浓度和粒径增大,水体反射量也会相应增加,反射峰随之红移,定量判读悬浮泥沙浓度的最佳波段是0.65~0.85微米。

(4)应用红外扫描仪监测水体热污染

应用红外扫描仪记录水体的热辐射能量,真实反映其温度差异。在热红外图像上,热水温度高,辐射能量多,呈浅色调。冷水和冰辐射能量少,呈深色调。热排水口处通常呈白色羽流,利用光学技术和计算机对热图像作密度分割,根据少量的同步实测水温,画出水体等温线。

(5)通过遥感技术分析水域的分布变化和水体沼泽化

水体总体反射率较低,选择1.55~1.75微米波段的多时域影像可以分析水域的分布变化。沼泽化在时域图像上反映为水体面积缩小,从水体向边缘有规律变化,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植被特征。

2.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1)臭氧层

臭氧层位于地球上空25~30千米的平流层中,对0.3米以下紫外区的电磁波有较大吸收,可用紫外波段来测定臭氧层的变化。臭氧层在2.74毫米处也有一个吸收带,可用频率为11O83兆赫兹的地面微波辐射计来测定臭氧在大气中的垂直分布。另外臭氧层会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升温,可使用红外波段来探测,如用7.75~13.3微米热红外探测器测定臭氧层的温度变化,参照浓度与温度的相关关系,推算出臭氧浓度的水平分布。

(2)大气气溶胶

利用遥感图像可分析大气气溶胶的分布和含量,工业烟雾、火灾浓烟和大规模沙尘暴在遥感图像上都有清晰的图像,可以直接圈定其大致范围。利用周期性气象卫星图可监测沙尘运动,估计其运动速度,及时预报沙尘暴。通过卫星资料可及早发现森林火灾,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大比例图片可用来调查城市烟囱的数量和分布,还可以通过烟囱阴影的长度来计算其大致高度。应用计算机对影像进行微密度分割,建立烟雾浓度与影像灰度值的相关关系,可测出烟雾浓度的等值线图。

(3)有害气体

彩红外相片可监测有毒气体对污染源周围树木和农作物的危害情况,通过植物对有害气体的敏感性来推断某地区大气污染的程度和性质。一般污染较轻的地区,植被受污染的情况不宜被人察觉,但其光谱反射率却会明显变化,在遥感影像上表现为灰度的差异。正常生长的植物叶片能强烈反射红外线,在彩红外相片上色泽鲜红明亮。受到污染的叶子,其叶绿素遭到破坏,对红外线的反射能力下降,其彩红外相片颜色发暗,如白蜡树受污染后呈紫红色,柳树呈品红色略带蓝灰色。

(4)气候变化

美国、欧盟、日本和俄罗斯的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组成的静止气象卫星监测系统昼夜不停地观测地球的气候变化,得到全球范围内的大气参数、海洋参数、地表状况、辐射收支和臭氧分布等信息,对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以及厄尔尼诺现象的研究非常重要。

3.遥感技术在城市环境监测与管理中的应用

彩红外遥感影像可监测固体废弃物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热红外遥感影像可调查工业废水和废气的排放情况。城市道路宽的呈带状和环状,窄的呈线状,城市广场一般以块状蓝灰色与街道紧密相连于中心地带。居民区呈灰色,高层楼房带有宽长影,平房呈密集排列的小长方块状。水系呈浅蓝色,绿地呈红色。从遥感图像上获取这些信息,对优化城市结构有很大帮助。另外城市里的高大建筑物对太阳辐射和其他热辐射的吸收和释放特性跟以土地和农作物为主要下垫面的郊区有很大不同,利用热红外遥感对城市下垫面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出城市的热岛效应。

4.应用遥感技术监控生态环境

遥感影像真实记录地貌形态特征并提供各环境参数的组合情况,根据其空间一致性和差异性进行区域环境范围的生态区划。利用遥感卫星相片还可以编制森林树种、生长状况和森林覆盖图,使用计算机集群分类,精度可高达8O% 。一般野生动物环境与森林植被关系最为密切,通过研究植物的分布与长势可大致确定动物的活动繁殖场所,从而编制森林野生动物保护规划。

5.利用遥感技术监测自然灾害

遥感技术对于暴雨、水土流失、地震和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调查与监测也很有效。比如说地震与地球活动构造块体分布及其活动方式密切相关,利用卫星预测地震技术主要集中在电磁波辐射和电离层异常监测、地表形变监测、红外辐射监测以及卫星重力监测等方面。但由于目前技术条件的限制,地震还是不能准确预测,2008年5月的汶川大地震几乎震碎了中国人的心,期待有一天,我们中国人能通过遥感技术准确预测地震灾害,今天的悲剧永远不要发生了。

二、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光谱信息成像化,雷达成像多极化,光学探测多向化,地学分析智能化,环境研究动态化以及资源研究定量化,大大提高了遥感技术的实时性和运行性,使其向多尺度、多频率、全天候、高精度和高效快速的目标发展。

1.遥感影像获取技术越来越先进

(1)随着高性能新型传感器研制开发水平以及环境资源遥感对高精度遥感数据要求的提高,高空间和高光谱分辨率已是卫星遥感影像获取技术的总发展趋势。遥感传感器的改进和突破主要集中在成像雷达和光谱仪,高分辨率的遥感资料对地质勘测和海洋陆地生物资源调查十分有效。

(2)雷达遥感具有全天候全天时获取影像以及穿透地物的能力,在对地观测领域有很大优势。干涉雷达技术、被动微波合成孔径成像技术、三维成像技术以及植物穿透性宽波段雷达技术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实现全天候对地观测的主要技术,大大提高环境资源的动态监测能力。

(3)开发和完善陆地表面温度和发射率的分离技术,定量估算和监测陆地表面的能量交换和平衡过程,将在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由航天、航空和地面观测台站网络等组成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综合对地观测数据获取系统,具有提供定位、定性和定量以及全天候、全时域和全空间的数据能力,为地学研究、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以及区域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提供科学数据和信息服务。

2.遥感信息处理方法和模型越来越科学

神经网络、小波、分形、认知模型、地学专家知识以及影像处理系统的集成等信息模型和技术,会大大提高多源遥感技术的融合、分类识别以及提取的精度和可靠性。统计分类、模糊技术、专家知识和神经网络分类有机结合构成一个复合的分类器,大大提高分类的精度和类数。多平台、多层面、多传感器、多时相、多光谱、多角度以及多空间分辨率的融合与复合应用,是目前遥感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不确定性遥感信息模型和人工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应用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3.3S一体化

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信息共享的需要以及地球空间与生态环境数据的空间分布式和动态时序等特点,将推动3S一体化。全球定位系统为遥感对地观测信息提供实时或准实时的定位信息和地面高程模型;遥感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自然环境信息,为地理现象的空间分析提供定位、定性和定量的空间动态数据;地理信息系统为遥感影像处理提供辅助,用于图像处理时的几何配准和辐射订正、选择训练区以及辅助关心区域等。在环境模拟分析中,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可实现环境分析结果的可视化。3S一体化将最终建成新型的地面三维信息和地理编码影像的实时或准实时获取与处理系统。

4.建立高速、高精度和大容量的遥感数据处理系统

随着3S一体化,资源与环境的遥感数据量和计算机处理量也将大幅度增加,遥感数据处理系统就必须要有更高的处理速度和精度。神经网络具有全并行处理、自适应学习和联想功能等特点,在解决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等特大复杂的数据信息方面有明显优势。认真总结专家知识,建立知识库,寻求研究定量精确化算法,发展快速有效的遥感数据压缩算法,建立高速、高精度和大容量的遥感数据处理系统。

5.建立国家环境资源信息系统

国家环境资源信息是重要的战略资源,环境资源数据库是国家环境资源信息系统的核心。我们要提高对环境资源的宏观调控能力,为我国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数据和决策支持。

6.建立国家环境遥感应用系统

国家环境遥感应用系统将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和地面环境监测数据,建立天地一体化的国家级生态环境遥感监测预报系统以及重大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系统,可定期报告大气环境、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状况。环境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是其支撑系统,在各种应用软件的辅助下实现环境遥感数据的存储、处理和管理;环境遥感专业应用系统是其应用平台,在环境专业模型的支持下实现环境遥感数据的环境应用;环境遥感决策支持系统是其最上层系统,在环境预测评价和决策模型的驱动下进行环境预测评价分析,制定环境保护的辅助决策方案;数据网络环境是其数据输入和输出的开放网络环境,实现环境海量数据的快速流通。

总之,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领域有广泛应用,随着科学的进步,遥感技术会越来越先进,其所发挥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1. 任源,杨晓晶. 遥感技术在现代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环境保护科学第33卷第3期,2007

2. 王旭,徐永花,李莉. 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地下水第29卷第3期,2007

3. 施益强,陈崇成,陈玲. 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与工程应用中的进展. 科技导报,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