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精品课程培训

计算机精品课程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精品课程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算机精品课程培训

计算机精品课程培训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在概述精品课程应用于航海教育的背景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对精品课程在航海职业教育实践的分析,提出精品课程在航海职业教育实践中存在的诸如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内容更新、计算机网络及师资队伍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是将社会优势教育资源网络化,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缩短地域间教育教学水平的差异,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提高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在航海职业教育中,精品课程建设凸现出自身的巨大价值。但是,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实际应用过程也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多媒体课件制作质量不高、内容更新脱节、网络利用率较低和师资培养方面力度不足等。笔者将从几个方面提出具体实践问题并试图寻求解决之道。

一、精品课程应用于航海教育的背景

中国是全球海员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但是与世界海运业的迅猛发展相比,中国海员的数量,尤其是高级船员的数量,依然存在缺口,提高中国海员的整体素质,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海员,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海运业发展对人力因素的必然诉求。而航海教育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极具行业特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确立,高校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自1988年实施海船船员适任证书全国统一考试以来,海员培训机构越来越多。到目前为止,各类海员教育和培训机构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航海类院校,大多有完善的培训教学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培训设施、设备和教师素质及授课内容符合国际海员要求,保证了教学质量,但受学校管理体制的制约,缺乏灵活性;二是社会培习“机构,依靠社会力量办学,此类培训机构“重效益,轻质量”的现象较严重;三是航运企业内部的培训机构,主要对单位内部人员进行培训。这三类培训机构是我国航海教育的主要形式,对提升我国航运企业在国际航运市场上的竞争力和我国海员在国际海员劳务市场的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目前航海教育和培训机构的分布和发展还不平衡。从整体上看,中国航海教育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落后于国际航运业的发展,培养的航海人才素质距离国际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如不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和改革,我国航海教育不但不能很好地满足国内航运业的发展需求,而且不能及时抓住机遇,进一步拓展国际海运劳务市场。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出台文件,提出大力发展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刚好迎合了发展航海教育的现实需求,为航海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经过5年的开发与实践,精品课程在航海职业教育这片土地上已经收获颇丰。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一些巫待解决的问题。

二、多媒体课件制作存在的不足及相关对策

由于航海职业教育实践性极强且航海类专业具有高投人性质,经费投人不足势必影响航海教育规模和人才培养质量。国内各航海教育机构的实验实习设备,除个别国家重点投人的院校外,状况普遍令人担忧。为改善航海教育,必须更新观念,解决体制和效益的间题。教育体制改革早已在航海教育界开始,共建、合建、合并等已成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的主要手段。但是解决这些问题也不是一墩而就的,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各种不利因素的制约下,为在短期内弥补实际的不足,精品课程建设可大显身手。

现行我国航海教育教学形式比较单调,仍停留在教师在课堂以纯书本的讲授为主,学生的学习也主要依赖于书本。精品课程建设对于提升航海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水平,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机遇。通过大力建设各专业课程,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多媒体化,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由于航海职业教育很多理论知识的理解都需要联系实景,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利用黑板难以表现,给学生理解带来很大障碍。有些问题只能等到学生毕业后到实际工作岗位上,通过实践才能慢慢理解,这样势必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若通过教学期间上船实习,在实际环境中教学,效果当然最好。但是,这样教学成本过高,也不符合我国现实国情。

因此,灵活多变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正迎合了这个需要,而且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也在于此,优质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优质多媒体课件绝不是仅仅简单地将书本文字变成电子文档或幻灯片,而是要在融会贯通整体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将内容升华,然后再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将其演变成以各种形式的动画、图形、图像等为要素的一套系统的知识体系。

但是,问题在于即使专业教师可以通过提高业务水平达到前者要求,可是要想实现后者绝非易事。因为现实中多数教师对于各种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都比较陌生。在这种情况下,要制作出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仅凭各专业教师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足的。而且,往往功能越强大的软件,自学掌握的周期就越长,即使能够勉强会用,制作出的课件完美度也不高。所以解决方法只能统筹规划,将所要建设的精品课程模块化,具体分工,由专业教师编写最新符合职业要求的实用教材,经验丰富的教授编写具体教案。通过集体备课集中间题,并讨论出一套可行的设计方案。然后联合专业软件制作商合作研发一套高品质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合作开发培养一些课件开发能手,在以后的课件升级更新中发挥作用,并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研发课件的水平。虽然,表面上学校将为此付出一笔费用,可其投资回报必将是巨大的。而且,实际上对于航海职业教育整体投人而言,这只是微不足道的,且能较好地解决教学投人与教学效果之间的矛盾。

三、精品课程内容更新速度较慢

很多精品课程经过国家评定之后,更新率往往不符合要求。多数情况是对精品课程开发目的的误解,以为精品课程建设可以一劳永逸,完成之后可以用很长时间,而不用更新内容。教育部为了纠正这种错误认识,特于2004年又发文规定更新问题。其中第一条规定:“每门国家精品课程上网内容的年度更新(或新增)比例不得低于10%”。 根据笔者教学实践总结和横向对比分析,更新率较慢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训机构管理层的重视程度不够。教育发文倡导建设精品课程至今,各高校基本上都是以学科为单位,教研室内部讨论闭门造车。这种情况下,很难建设出真正精品的课程。管理层必须对该问题给予足够重视,把精品课程建设与学院自身发展结合起来。要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通过教学改革,力图提高整体教学水平,从而实现学院的全面发展。

第二,经费投人不足是制约精品课程建设发展的瓶颈。如前分析,精品课程建设不仅是教师自己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其难度绝不是仅凭教师自己的力量所能解决的。必须借助社会力量,通过联合开发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经费必须得到保障,不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第三,精品课程建设者对建设目的的误解,是阻碍精品课程建设发展的直接因素。精品课程的建设团队,、特别是核心建设者不能把精品课程建设看做是完成上级任务,也不能认为精品课程建设是一劳永逸的事。

精品课程建设需要相当长的周期,不同课程其难度也是大相径庭的。所以,在立项初期,建设者就必须清楚建设的难度,做好统筹规划。在思想上要统一认识,并将任务模块化,做好长期建设目标。

这样才能保证课程开发的高质量。

通过上述几点分析可知,精品课程的更新实质上是与课程建设的整个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全盘规划和资金支持,就没有精品课程,也就更谈不上更新问题了。

四、计算机网络利用率较低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日益加快,在这个大背景下,世界海运业也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许多先进的科技都集中到现代化的船舶上,对于第七代、第八代集装箱船舶而言更是如此。船舶驾驶台各种资源的信息化速度加快,对海员电子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计算机应用教育还处于基础阶段,与实际需求相差很远。因此,精品课程建设应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大多数航海类院校的精品课程缺乏这方面的功能,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教材内容的电子化、课堂板书的简洁化上,而在精品课程网络化和网络的实际应用上明显不足。致使精品课程建设的直接结果变成方便老师上课、不便学生学习,更谈不上学生可以提高综合计算机应用能力了。

笔者认为,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源头抓起。首先要明确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要整合各种资源,特别是对于航海类院校,要把各种资源网络化,搭建出一个教学模拟平台,将各种资源上网,强化计算机网络应用的力度。让学生学习、演练实操都能实现在网上完成,大力发展模拟器建设并应用于教学实践。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锻炼,实现专业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共同提高。

五、加大航海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否具备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评定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准。师资队伍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并根据课程需要配备辅导教师;中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并取得实际效果。我国现阶段航海职业教育的现状是除了办学比较早的院校能够保证教师的学历和水平,大部分航海大专、中专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的学历仍以本科为主,职称为讲师和助教居多,无法保证航海教学质量。应当借助精品课程建设,加快年轻教师培养进程,让他们担任某一部分课件的制作,充分发挥其特长,加快技师的成长步伐。笔者曾担任航海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少量工作,对此深有体会。

另外,在航海相关基础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中,关键一个环节就是实践图片、图像的积累和教学动画的制作,这个环节可称之为课程资料库的建设。笔者认为这也是精品课程特别是航海类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和难点。因为大量的图片图像需要到远洋船舶上实地拍摄,单凭某一个人的力量很难完成。所以,各教育教学机构应花大力气组织相关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上船顶岗实习,安排他们承担资料的收集工作,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这样不仅可以收集到大量有用的资料,同时也可以锻炼青年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

计算机精品课程培训范文第2篇

奚:英特尔教育项目中谈到培养创新人才,英特尔认为创新人才的定义是什么?

朱:创新人才要具有正直诚实的品格,还要具备一些基本素质,包括勇于冒险,敢于挑战权威;善于解决问题,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很强的动手能力;在研发队伍中要具有较强的数理化基础,基础知识非常牢固;敢于善于创新,提出新点子,挑战权威;具有很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外语能力;了解不同文化,更好地与人合作(team work),不断学习的能力,很全面的综合能力。

奚:培养创新人才已经说了很多年,但培养出的人才是否真正具有创新能力,总是没有一个很好的定义。最近李未院士写了一本书叫《数理逻辑》,其中谈到一个理念,就是“任何创新都离不开三个语言环境”,这三个语言环境是指元语言环境、模型语言环境和对象语言环境。在中国现有的培养条件下,您认为是否具备这三个语言环境?

朱:我认为我国现在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都在往培养创新人才这方面努力,当然还可以做得更好。比如说,企业需要的创新人才需要有很好的动手能力,在最新技术的条件下做一些项目,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但在中国大学的环境中,课程体系设置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还是有些欠缺。因此英特尔与大学的合作希望能够从培养创新人才能力方面有一些项目。比如我们2000年推出的与大学合作的“英特尔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是一个开放式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竞赛活动,这么多年下来成效很显著。可以看到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在老师不能提供更多指导的情况下,学生经过几个月的研究,查资料,学习,完全靠自己动手,最后会出现很好的设计、很好的理念。

竞赛的作用不仅仅在竞赛本身,实际上它对高校的课程设置也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很多大学看到这个竞赛有这样好的人才培养方式,就纷纷把实验室建立起来,把基于书本的课程进行了拓展,加入了实验室动手实践项目的设置,效果非常好。

奚:英特尔进入中国十多年,您能否总结一下这些年在中国教育方面有哪些著名的项目?

朱:英特尔在全球项目的覆盖从幼儿园、中小学一直到大学,覆盖面很广,涉及的人群很多。中小学的著名项目包括英特尔未来教育、英特尔 ISEF(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和英特尔求知计划等。

大学的项目更不用说了。1994年,英特尔大学合作计划在中国展开,2006年,“英特尔多核技术大学合作计划”正式启动,最初和中国顶尖的5所高校合作,包括清华、北大。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项目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内容也越来越多,从单纯的项目捐赠到课程、科研、学生培养、教师培训,覆盖方方面面,现在已经和100多所大学有合作,这次论坛我们就请了102所大学的老师来参加活动。

奚:英特尔的多核技术大学合作计划是如何推进的?

朱:到现在为止,我们合作的高校已经有102所,基本覆盖了全国各个省市。2006年是5所,2007年是37所,到2008年是102所,是这样的一个推进。

奚:英特尔在高校上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那么在奖学金设立和设备投入后,有没有后续的跟踪监督以保证英特尔的投入是有效的?

朱:我觉得这个问题特别好,这是我们一定要考虑的。我们现在的合作对象扩展到102所,明年要在这个基础上深化发展,要继续跟踪,继续支持,保证我们的投入是有成果和结果的。不是说我们捐完了就完了,就一次性的,任他们自己去发展,这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比如英特尔奖学金承诺的不只是给一笔资金来奖励学业成绩,还会为得到英特尔奖学金的学生提供一名一对一的英特尔导师,给他学业或求职上的指导,邀请他定期跟英特尔奖学金获奖者进行交流活动,因此需要很多人力方面的支持。为了注重质量,我们不会做很多,目前只限定在5所学校。

又如多核实验室有100多所,量很大,那怎么来控制和合作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多核技术发展得非常快,到2010年,市面上卖的所有机器都是多核的,而我们相应的培养机制都还赶不上技术发展这么快。为了让这些新的技术尽快地在大学的课程体现出来,我们计划在3年内让更多的学校了解这个技术。我们最早和5所大学合作、探索,后来共同出了《多核编程》这本教材,通过这些学校把多核技术的培训扩展到更多的学校。所以去年我们开展了3个大的教师培训,分别由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武汉大学的教授传授开课经验,由英特尔的工程师讲解多核技术,通过这种方式把多核技术尽快地传播到更多的大学去。今年又有60多所新的大学加入到这个计划中,我们要更密切地跟踪他们开课的情况及他们需要的帮助。我们现在已经建了一个互动的网站,它包含很多新的技术,内容会不断地更新,有经验的开课老师,包括英特尔的技术人员会经常在上面与大家进行交流。

通过种种举措,我们会跟踪这些学校,保障我们的投入是有成效的。

奚:您刚才说派出英特尔工程师到学校讲课,是讲座的形式,还是连续授课?

朱:都有。刚才说的教师培训班通常是一周的培训,这就包括英特尔的工程师讲座,也有大学老师的经验传授,所以是一个结合。也有我们工程师到学校去,帮他们定期开课,但这个范围不会很多,因为英特尔的工程师都是集中在上海、北京这些地方,主要以上海为主。像上海交大这样距离比较近的学校就有比较固定的课程是我们的工程师协助他们开的。

奚:这些课程指的都是教育部-英特尔精品课程吗?

朱:不一定。精品课程只是多核大学计划里的一个内容。多核计划包括几个方面,最主要的是课程,即希望多核技术在英特尔支持的100多所大学里面开出课程,我们还有教材、技术资料支持他们。精品课程是老师们来申请,每年真正能够入选的也就十几门,从2007年开始第一年推出,到2008年共两年时间。2007年有12门课程入选精品课程立项,全部是与多核技术相关的内容;2008年有15门课程入选,其中有12门是和多核技术相关的。

对于精品课程,首先我们会提供资金资助,一年后会做一个评审,评审优秀的,我们会追加投资。第二我们会推荐他们去参加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竞选,而且已初见成果。2007年的12个项目里,有3个已经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了。其中包括国防科大的《编译原理》、清华大学的《数据结构》和浙江大学的《多核软件编程》。

也就是说,经过选拔后,最后成为精品课程的课程只是少量的。

奚:精品课程的推荐跟教育部是否有约定?是否做了英特尔的精品课程就可以直接向国家教育部推荐精品课程?

朱:这个是我们当初设立的一个目标,我们认为这么好的课程,应该有一个渠道去申请国家级的精品课程,这也是我们和教指委合作审订和推荐的。如今年我们推荐的两门课程全部评选上了国家精品课程,别的公司一门都没上,所以我们做得质量确实是特别好。

同时这也给选上英特尔精品课程的学校提供了捷径,否则他们先申请学校精品课,再申请所在市、省的精品课,然后才能报国家精品课程。而一旦评上了英特尔精品课程,就可以直接参加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评选。

奚:作为《计算机教育》杂志,除了关注那些著名高校外,我们还要关注普通学校,因为这些学校培养的人才,占有更大的就业率,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特别是计算机专业。站在杂志的角度,站在整个中国教育的角度,也许这些普通学校更需要我们的支持和关注,那么英特尔在与高校合作的时候是不是考虑了这些学校?

朱:以前我们都是和高端的顶尖大学合作,他们毕竟走在前面,也很有想法和思路。我们一起来探讨,在英特尔技术人员的支持下,能不能和这些顶尖的大学一起合力做一些事情,结果我们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实现了这个目标。

我们用三所大学的力量一起来做,和每一个大学一起制订培训计划,包括这一周培训的内容,哪些是英特尔工程师来讲,哪些是大学的老师来讲,还建议已经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老师到研讨会上来分享经验。当然,在怎么选这100多所大学,如何去和他们联系,如何去解释这个课程、计划是怎么回事,需要派什么样人员来参与,参与这个计划后会得到什么样的支持,对他们的期望等方面,我们都做了精心的设计。我们部门的几个人在经过了严格的分工后,将大量精力投入进去,感觉很有回报。现在各个学校的反映非常好,包括顶尖院校和普通院校。

我们的思路是让更多的学校受益,但是不能排除顶尖高校起的领导性作用,因为不管是写教材还是开课,他们都是走在最前面的,一定要把他们的经验分享给其他学校,而且下面那些学校,也都是看着清华北大这些顶尖的学校。所以我们从仅仅关注顶尖的学校,到看到有些项目是可以跟更多的学校合作的,多核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奚:现在国家很重视西部开发,很多学校派出老师到西部去任教,清华也派出了老师到青海大学任教。请问英特尔在做投入的时候,有没有对西部的支持或对西部特殊的政策?

朱:我们没有特别地考虑要倾斜哪一个大学,因为英特尔的思路不是为了做某一个地方或者示范点,我们是想把整体水平提高。做一个点或一所大学很容易,但是难就难在怎么把面做好,怎么把基础打好,而且都关注到。你看到的100多所学校,我们在选择的时候花费了一些心思,就是具有区域的代表性,基本上覆盖了全中国。我想100多所学校里,每一个省至少会有一个代表性的学校,他们在省里会起一个龙头的作用。比如说福建省是厦门大学,它在当地很有影响力,厦门大学、福州大学这些学校一起来,周边的大学都会被带动起来。当然西部的学校也包括在内。

奚:包括英特尔在内的许多公司都在教育上下工夫,那么您认为英特尔在投入上,或者在高校教育的支持上,有没有比较独特的方式?

朱:我觉得英特尔跟别人最不一样的,就是我们真的是在做教育,英特尔的这个教育部门是作为公司一个长期的战略性项目来设立的。英特尔的教育计划是英特尔的企业社会责任,是里面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的项目都是作为我们回报社会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无论大学还是小学的项目,我们的目标都是比较单纯的。您看我们内部设立的目标,就是为了帮助整个教育提高水平,对大学项目来讲,就是如何把最新的技术尽快带到大学课程去,包括如何提升大学研发的水平,提升人才整体水平。虽然英特尔也从中受益,但更多的是促进整个生态系统教育水平的提高,整个社会都将获得更高水平的人才,这就和很多公司做高等教育项目时带有明确的商业计划是很不一样的。

我们很欣慰的是,英特尔的大学项目也好,教育计划也好,都抱着很纯的公益目的来做事情。不光是我们这么说,很多大学的老师也认为英特尔做事情确实比较实在,没有带一些附加条件来跟他们合作,所以老师跟我们的合作也非常愉快。

计算机精品课程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 虚拟演播室 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b)-0228-02

以加强气象培训核心能力建设为重点,以提升气象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益为核心,是气象教育培训的指导思想。大力开展教材建设,着力开发一批特色鲜明、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精品培训课程是气象教育培训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教学改革工程。故此,如何充分发挥虚拟演播室技术辅助教学在培训教学中的作用,使精品课程“精益求精”,提高培训效益,正受到气象教育培训技术工作者的关注。

1 虚拟演播室技术在气象精品课程制作中的流程

1.1 虚拟演播室(Virtual Studio)技术

虚拟演播室技术是在传统的色键扣像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电视节目制作技术,它可以将计算机制作的三维虚拟场景与现场真实摄像机拍摄的人物活动图像进行数字化实时合成,使人物动作与虚拟背景同步变化,实现前景与背景的完美结合[1]。摄像机拍摄的现场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物理空间,被拍摄对象的活动空间可以置换成任何需要的背景,即使面积很小的演播室,也可以制作出大背景、大空间的效果。它的出现突破了传统布景、道具、灯光、场地等空间环境、空间距离和事实物体的约束,为制作人员提供了无限自由的创造空间,以各种新颖、奇特的创意丰富了教学内容。虚拟演播室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善了传统演播室录制课程的局限性,解决了传统演播室造价昂贵、录制的课程缺乏真实感、教学模式枯燥乏味等问题。

1.2 较之传统精品课程不同的制作流程

传统的精品课程的教学录像绝大多数都是在普通多媒体教室摄制完成,课内教学多媒体辅助工具多为幻灯片课件(PPT格式),教师在讲解知识的同时通过展示幻灯片对授课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故此,传统精品课程的制作基本上以主讲教师的镜头和对应的幻灯片课件的相互切换来完成。但这种方法录制的视频,形式比较单一,主要以教师头像为主,环境多为课堂,学生在观看时会感受与置身教室听讲无异。而且,在普通课室录制,受灯光、音响、环境的限制,也很难获取高质量视频画面和清晰无噪的音响效果,达不到精品课程对视、音频高质量的制作要求。

基于虚拟演播室技术下的精品课程相对比传统精品课程在拍摄与制作流程上有了很大改观。其基本流程是,授课教师拟出课程制作方案;设计人员根据方案画出分镜头写出实操脚本;模型师在电脑中创建模型及贴图;虚拟演播室操作者与教师合作进行课程录制、后期制作及视频输出[2]。主讲教师的授课地点不再是普通的教室,而是虚拟演播室的蓝箱内。授课老师在蓝箱内完成授课计划,其余后续制作大多由技术人员完成。我们把摄像机拍摄到的主讲教师、教具等物体称为前景图像,把电脑软件制作的图片、三维模型作为为虚拟场景。虚拟演播室系统把前景图像与虚拟场景恰当的结合在一起,使视频图像与虚拟背景同步变化。虚拟场景的设计几乎不再受限制,只要符合课程要求,像场景的大小、布局、材料、道具、动画等均可根据课程内容,创作人员任意想象、自由发挥,使得视频与虚拟背景更能真实和贴切地反映课程内容。

可以说,运用虚拟演播室技术制作精品课程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它不光涉及到优秀的教师充分展示教学风采和人格魅力,还需要专业的摄像技术与优秀的后期制作通力合作,也就是说它不再是一两个人就能充分使用好的系统,它需要导演、创意者、美术设计、三维建模者、演员及虚拟系统的操作者等人员的通力配合,才能制作出内容精湛、形式精美的课程视频。尤其是虚拟3D背景的制作,要达到乱真效果,更需要手法熟练、审美较高的电视制作技术人员。

2 虚拟演播室在气象精品课程制作中的应用

虚拟演播室技术在气象精品课程中的运用大大增强了精品课程的视觉传播效果,它在教学方面主要被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2.1 虚拟场景制作、节约制作成本

虚拟演播室系统中,计算机产生的二维或三维场景几乎不受限制,只要能够按照课程的要求进行,创作人员可以自由发挥, 随意想象,制作出与课程内容及主题相适应的场景。比如场景内的布局摆设、道具的选择、材料的应用等都可以随意设置。同时也不受空间以及时间距离的控制,嘉宾和讲师可以身处任何地方、任何国家,都能够将不同距离的人同时聚集在一个场景中,只要能够发挥想象,便可以制作出独一无二的、富有创作气息的演播室。即节省了时间成本和布景、制作道具等的人力、物力成本,而且丰富了节目内容,增加了节目的艺术气息和创造性。

2.2 虚拟环境合成,创设教学情境

运用虚拟演播室技术创设与教学情境相协调的环境,依靠生动丰富的虚拟场景烘托教学气氛,增强教学效果。气象知识浅显但内容抽象,它的内容广泛而复杂、时空跨度大。特别是《气象学与气候学》,它研究的对象是气象、天气、气候,教材主要介绍大气物理属性、大气运动、天气系统、气候形成与划分、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中,普遍感到比较难学。如果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以真实再现雷电、冰雹、台风和雾霾等极端灾害性天气情景,让学生“零距离”感受天气的奥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会收到一定的效果。

2.3 创设实验环境,再现实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一些演示试验或者动作、技能类的教学课程,可以不受真实条件的约束,而是通过虚拟演播室的融合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学习者的面前,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方便学习者观察、模仿,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气象自动观测站因为其结构复杂,检测技术先进,从而为操作、维护和故障修理人员快速准确掌握其操作方法、维护和修理规范带来的一定的难度。常规自动化观测站设备的培训,内部构造讲解是难点也是重点,往往以实际设备为基础展开,在培训过程中,这种方法很容易造成设备的损伤,甚至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通过构建三维虚拟模型,教师可以把自身置于仪器设备的内部构造中进行讲解,通过这种独特的视觉表现力,使学生对设备的工作原理、运转流程、表现方式等教学难点一目了然。摆脱真实气象站培训的物理空间限制,使受训者不再受困于无法现场演示、现场培训复杂等问题。

而且对需要实验操作的观测仪器,事先可以在实验室录制好。剪辑过程中,跟随教师口授的步骤,将准确细致的实验画面穿插演示,很好地实现教师连贯讲授与多角度多环节实验过程之间的无缝链接。对一些关键的实验步骤,教学难题,在视频拍摄中,可以用特写镜头加以放大,在后期剪辑中,也可以对该段内容进行多次重现,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试验次数,缩短重复工作时间,增加对学生的指导时间,极大地方便实训教学的开展和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

2.4 虚拟人物出席,创设远程互动教学模式

虚拟演播室可以提供人物虚拟出席的场景等,虚拟演播室制作方式不仅适合重现演播室内人物之间的交流,还可通过虚拟出席的方式将演播室外的人“请”进演播室,与演播室内的人物进行交流[3]。这种技术可以将异地传送来的视频实况无缝地合成至本地演播室,将异地的教师(学生)与本地的学生(教师)不需要视频窗口就能够实时地结合在一个虚拟教学场景中,进行学习与交流,将远程学习变为本地学习,实现了实时的交互学习。

由于虚拟演播室的电子背景是由计算机产生的,如果把位置信息和视频数据放在一起传输,通过设定图像的反馈区域就可以实现远程教育的交互,创设一个人性化的学习环境,使远教学生能够在自然、亲切的气氛中进行学习,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理解记忆的目的。比如,在学习雷达、观测设备维修等一些操作技术很强的知识时,由于实际情境的复杂性,书本学习的技术理论多数情况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要求学习者必须跟随教师进行实践操作。可是,对于某些学习者来说,由于这样那样原因,不便于实地学习,利用虚拟演播室可以使身处异地的教师和学习者共处一个教学环境,这样就可以“手把手”地传授相关知识技能和操作技能,学习者也可以随时提出问题请教师指导,这样不仅节省时间和费用,还得到了应有的学习效果。

2.5 字幕信息加工,丰富课程可视性

虚拟演播室系统可以对字幕信息进行加工,使字幕信息以更直观、更富可视性和包装性的方式呈现出来,更好地发挥字幕在教学节目中的作用。此外,系统可用多种方式灵活地显示数据、图形、图表等信息, 将抽象数据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是课程信息传播的有效辅助手段。

2.6 多场景运用,丰富内容表现形式

对不同场景中拍摄的素材,运用多场景的内容表现形式,通过虚拟大屏幕特技,引进虚拟演播室,增强可视性。比如在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教学培训、重大气象灾害管理课程培训等中,可以把不同场景拍摄的自然灾害素材,根据教学需求创建不同的“现场”,大屏幕特技、数字转场特技等可使节目自然地实现各个“现场”之间的转换。不同的场景可有效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节目传播内容的真实性,增强节目的传播效果。

3 结语

随着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演播室技术也日臻成熟,利用虚拟演播技术突破气象培训教学中的难点、突出教学重点,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起气象学的立体空间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发挥其重要的辅助作用,这无疑为气象教学注进了新的活力。精品课程代表着优质的教学资源,体现着气象培训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特色。利用虚拟演播室技术,制作出优良的课程画面,这对提高气象培训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董武绍,李端强.对高校虚拟演播室建设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7(2):62-64.

计算机精品课程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据结构;精品课程;课程建设;课程教学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1]。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新理念的体现,是新时代教学手段的具体运用,是各种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窗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2]。精品课程的建设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传播和利用,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次大的改革[3]。如何正确理解精品课程内涵、探索实现精品课程的科学途径,对确保这一质量工程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1]。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基础理论课,在整个专业知识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4]。通过学习数据结构课程,不仅要为后续课程打好基础,而且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据抽象能力和程序设计能力。数据结构课程概念多、方法多、逻辑性强、实践性强,这些特点决定了教与学的难度大,其教学水平和效果又将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学生程序设计实践能力的提高[5]。但是许多学生对于数据结构的概念、知识理解不够,思考分析能力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所以不少学生反应数据结构是比较难学的一门课[6]。这些年来,我校各级领导对数据结构课程非常重视,加大力度进行组织建设,特别是在教学内容组织、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改革、实践环节加强以及共享资源的开发等方面,具体论述如下。

1教学内容的组织

数据结构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核心基础课,主要思想是问题求解的理论与方法、抽象和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等[4]。于是我们将课程内容分为概念表述、构建数据模型、算法设计与实现3个层面,突出数据组织方法与算法的实现技术,以适应不同层次的教学需求。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方法介绍数据结构的相关理论与方法,贯穿程序设计的思想观点,引入抽象数据类型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重点培养学生的数据抽象能力,突出构造性思维训练,强化程序抽象能力和数据抽象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围绕抽象数据类型,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观点,从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基本方法来讲解教学内容,并贯穿了计算机专业的一些问题求解方法。使用熟悉的C语言作为算法描述语言,便于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算法的理解上。通过给出用C语言实现抽象数据类型的方法,使数据结构的表示容易理解。采用定义、存储以及典型算法实现来展开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提高实际的应用能力。

我们在组织教学内容的时候注意知识点的前后呼应,而不是以简单的流线形式呈现[7]。通过实践证明,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以前的知识。例如有关排序知识,在程序设计课中已经学习了冒泡排序、选择排序,在数据结构课中又学习直接插入排序、希尔排序、归并排序、快速排序、堆排序等;这些排序算法可以应用于现实生活的很多地方,学生成绩的排序、大学食堂买饭菜的排队等;同学们在学习新的排序算法的同时可以复习以前的排序算法;还可以在自己熟悉的应用问题中实现各种排序算法,并对它们分析比较,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学质量的优劣取决于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整体的能力[8]。课程建设需要有一支结构合理、综合能力强的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学术水平高、教学水平高的师资队伍是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也是筛选和培养一流教学师资队伍的过程。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我们组建了一支由8名教师组成的结构合理、综合能力强的教学师资队伍,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1人。教学队伍中所有老师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年龄呈现梯队结构,其中30岁以下的2人,40岁以上的2人。

本课程的教学师资队伍中不但有主持过多项科研、教研项目的教授,也有教学经验丰富的主讲教师,并配有动手能力强的专职实验教师。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传、帮、带”的办法,使青年教师走上主讲教师的岗位,逐步挑起教学重担;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相关领域的师资培训学习、参加科研和教研活动等,逐步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3教学模式的改革

我们主要选择并推广精选案例(Selected Cases)、扼要讲解(Briefly Explain)、任务驱动(Task-Driven)的教学模式,简称SBT教学模式[9]。

第一步,任课教师在深入钻研数据结构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课程的教学目的精心选择教学案例。所选案例既能反映教学内容要表达的思想,又能让学生容易理解。因此要求教师明确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目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如何根据问题的需求合理地组织数据,在计算机中有效地存储数据和处理数据[10];通过该课程的实践环节,对学生进行程序设计的训练,巩固加深对数据结构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本课程所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1]。

第二步,任课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概括,结合教学案例进行简单扼要地分析讲解,使学生理解有关概念、掌握有关操作。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第三步,任课教师给学生布置具体课外任务,通过学生独立完成具体的课外任务来实施教学。其中课外任务的提出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兴趣,使学生按自己的需求去学习,从而培养出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自学能力[12]。

例如在讲解哈夫曼编码的内容时,我们一般先讲一个简单易懂的实例。学生很快就能理解哈夫曼树的构造过程以及具体的哈夫曼编码形成过程。然后引导学生理解哈夫曼树的存储和哈夫曼编码的存储。在学生掌握了这些存储结构之后,再结合实例讲解哈夫曼树的构造算法、哈夫曼编码的求解算法。最后布置课后作业完成一个求解哈夫曼编码的实例程序,大多数学生能够按时完成任务,教学效果良好。

4加强实践环节

数据结构实验应能达到如下基本目标:培养学生应用数据结构基本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计算机问题求解的意识,主要是通过认识数据结构在问题求解中的地位来完成这种认识的建立;训练学生用系统的、规范的观点来进行计算机问题的分析、设计、编码等[13]。

首先,改善实验条件。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更新了计算机专业实验机房;实验所需软件都能在新学期开学之前完成安装调试;每个实验室配备一名维护人员,负责实验室的运行与维护;设备完好率99%以上,实验开出率100%。除了规定的上机实验以外,提倡学生自己课余时间上机练习。为此,学院设有两个开放实验室,配备专门的实验指导老师对学生免费开放。机房内计算机专业学生身影不断,有的在复习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有的在阅读网上的参考资料,有的在下载教师布置的作业,有效促进了良好学风的形成。

其次,加强实验管理。在开学之初,主讲教师与各班学习委员确认课内上机时间,并通知到每一个学生,实验指导书、教材、习题集同时发到每个学生。每个学生必须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8个实验项目,实验成绩占30%;所有实验实现1人1组;实验前安排1次答疑;学生上机前必须完成预习,写出完整的源程序,准备好上机步骤和调试数据。在实验过程中遇到学生提问时,老师给学生一些提示信息,尽量让学生自己将程序调试通过;实验后要交实验报告;教师批改后评定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必须重做。

第三,注重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提高,是培养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引导学生搞好课程设计的关键是选好题目与做好课程设计的准备工作。而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要和所学知识紧密联系,又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密切相关。通过课程设计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校级省级程序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项目的探索等,以提高学生程序设计能力。

5共享资源的开发

建设精品课程的目的是通过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来提高教育质量。我们在课程建设中使用网络技术手段,建设了精品课程网站。精品课程网站由以下几个部分主成:课程介绍、课程负责人、课程特

色、申报材料、教学大纲、课件与教案、教学录像、教学论坛等。其中课件与教案就是教师上课使用的课件和教案,方便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进行下载,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化的学习。任课教师还把自己的实验程序、常见问题分析、习题解答等内容放到网上,供同学们学习参考。

6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改革也在逐步深入,这必将对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在今后的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要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不断扩充新的教学内容,完善教学网站,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教学资源,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侯治富,金祥雷,谷树严,等. 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及实现途径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06(1):21-23.

[2] 李银芳.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中国高教研究,2007(1):91-93.

[3] 许坦,石. 精品课程发展现状综述[J]. 中国电化教育,2007(5):53-56.

[4] 严蔚敏,吴伟民. 数据结构(C语言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5] 耿国华,王小凤,张德同.“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工程型知识体系研究[C]//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 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9-13.

[6] 顾沈明,张建科,李鑫. 数据结构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C]//浙江省高校计算机教学研究会. 计算机教学研究与实践.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11-114.

[7] 刘雪梅,袁文翠,富宇,等.“数据结构”教学模式变迁的若干思考[C]//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 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35-537.

[8] 耿国华. 数据结构课程改革与教学资源建设[C]//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 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50-153.

[9] 潘洪军.“精选案例,扼要讲解,任务驱动”教学模式[J]. 中国高教研究,2008(11):55-56.

[10] 王玉峰,刘宝旨,王猛刘,等. 也谈“数据结构”的教学[J]. 计算机教育,2007(15):21-23.

[11] 舒坚,刘琳岚,陈斌全,等.“数据结构”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设计与实践[C]//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 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01-404.

[12] 王炳强,张植才. 任务驱动法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5):53.

[13] 李治军,廖明宏,张岩. 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探讨教学资源建设[J]. 计算机教育,2006(2):54-56.

Organiz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Course of Data Structure

GU Shenming, WU Yuanhong, HUANG Haifeng

(School of Mathematics, Phys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houshan 316000, China)

计算机精品课程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 教学录像 视频 音频

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的精神,精品课程建设要求“鼓励将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为提高精品课程录像制作的质量和效率,各高校都在不懈地探索着。

1 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制作模式

目前,常见的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制作模式有三种,教学现场录制模式、传统演播厅录制模式和全自动录播系统录制模式,现简述如下:

1.1 教学现场录制模式

这是一种前期投入最少的录制模式,只需要一台摄像机,一台视频编辑机和一名专业制作人员就可以进行录像制作。整个录制过程分为前期拍摄、采集素材、后期编辑和生成流媒体文件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1倍的课时,耗时比较长。

我们的教学活动主要集中在教室中进行。教室是为满足教学需要建造的,没有配备演播厅里专业的光学和声学系统,为了制作出满足精品课程音视频质量要求的录像,我们必须做很多工作。在上课前,我们需要提醒师生关闭手机,收拾清桌面上的杂物,关闭教室前门,防止迟到的同学闯入镜头。教室的灯光难以满足拍摄的需求,我们的拍摄工作应该尽量安排在光线比较好的白天进行,并且要求授课教师穿浅色的上衣。遇到单侧墙有窗户的教室,我们要把靠近讲台的那扇窗户的窗帘拉上,否则授课教师的面部会出现半明半暗的情况,不利于人物形象。我们的摄像机放在教室的后排,距离授课教师比较远,为了使录制的声音清晰,我们给授课教师戴上领夹式无线话筒。

我们将拍摄好的素材通过视频采集卡采集后,录制就进入后期编辑阶段。后期编辑阶段有大量的非线性编辑软件可以使用,如新奥特、大洋、Premiere等等,我们将不需要的视频素材剪辑掉,同时用课间拍摄的学生镜头穿插替换,当然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加入一些音视频教学信息资源来更好的解释相应的知识点。

根据《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2010)》的规定,所有视频数据都需要制作成RMVB、RM、WMV、ASF、FLV或AVI等流式媒体格式。经过实验对比我们发现: 在同样的压缩比下,RMVB格式拥有比其他格式更清晰的画面。因此我们最终生成画面尺寸为576*432的RMVB流媒体文件,并在网上供学生自主学习和专家评审。

1.2 传统演播厅录制模式

由于演播厅进行了专业的光学和声学改造,配备了专业的音视频设备,主要用于校园电视台、远程教育和精品课程拍摄等等,这种制作模式前期投入大,但是录制画面质量高,声音清晰,能对教学场景实现复杂的切换,制作出高水平的精品课程教学录像。[1]

经典的演播厅内拍摄模式采用三个摄像机位,主机位于演播厅的后方,采用中景构图,主要拍摄授课教师讲课和板书;两台副机分别位于演播厅前方的左右两侧,主要拍摄学生听课场景以及师生交互的特写;这三个摄像机的视频信号分别输出到切换台。此外,我们还需要授课教师教学课件的VGA信号。由于演播厅内明亮的灯光会导致投影幕上文字的清晰度不够,直接用摄像机拍摄投影幕的效果不好,因此我们采用制式转换器把教师机的VGA信号转换成TV信号输出到切换台。导播控制切换台对这四路视频信号进行实时切换,输出到字幕机,叠加上字幕后,再输出到录像机。

对于授课教师以及师生交互的音频信号,我们运用悬吊式话筒来拾取。在讲台上方悬吊一个话筒,在学生上方悬吊3-4个话筒,几路音频信号直接输出到调音台,由调音台处理后输出给录像机。

录像机分视频和音频信号给安装了采集卡的计算机,并在磁带上录下音视频信号(具有数据备份的作用)。计算机可以实时采集音视频,也可以通过流媒体服务器软件进行网上直播。

整个录制过程至少需要5名专业人员:3个摄像师、1个调音师、1个导播控制切换台。其中导播不光要有影视制作方面的知识,还要具有艺术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否则难以制作出令人满意的教学录像。另外,导播通过无线通话系统指挥三个摄像师,并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四路视频信号之间切换选择,进行实时剪辑。整个制作周期和课时大致相同。

1.3 全自动录播系统录制模式

这种模式录制过程简单,可以实现无人值守录制,教师经过简单培训,可以自己进行后期编辑。

全自动录播系统至少需要两台摄像机,一台是教师摄像机,一般采用带有旋转云台的高性能球形摄像机,安装在教室后面中部位置的天花板上,拍摄教师讲课的中景画面。教师定位模块与领夹式无线话筒结合在一起,它可以自动识别教师位置,控制教师摄像机跟踪拍摄,确保教师始终在画面的中心位置。另一台是学生摄像机,一般采用带预制位置的云台球形摄像机,安装在教室黑板上方。学生定位模块与无线手持话筒结合在一起,当学生发言时,只需打开无线手持话筒的按钮,摄像机自动对学生进行定位跟踪摄像,同时能清晰地对学生进行拾音。学生发言完毕后,只需关闭话筒,摄像机就能自动回复到预先设定的取景模式。[2]

两路摄像机信号和一路计算机画面信号输出给自动导播平台。自动导播平台根据拍摄前按照相应授课类型设置的参数,使录制或直播画面在教师画面、学生画面和计算机画面之间进行无缝切换。在教室讲台上有一键式录制面板,教师上课时轻按面板录制按钮,系统便开始自动录制;下课时,教师再轻按面板停止按钮,停止教学录制。

这种录制模式最终生成带有索引和课件的三窗口教学录像,我们把生成的教学录像到录播系统自带的教学资源管理系统中,供学生随时随地在网上使用。

2 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制作模式的比较

2.1 教学现场录制模式

教学现场录制模式在三种录制模式中前期投入最少,适合经费不足的高校。比如有些实验操作类课程中,教学设备难以移动,教学活动必须在教学设备处进行,单摄像机的便携性使该录制模式非常适合拍摄这类课程。教师在教室熟悉的环境中紧张情绪比在演播厅中小,因此虽然摄像机的存在对教学活动会产生一定的干扰,但是干扰不大。由于我们无法控制自然光线以及拍摄过程中受外部环境突发噪音干扰等,录制文件的音视频质量不够完美,但是基本能满足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技术要求和性能指标。[3]

每个录制周期需要耗时四倍的课时,在面对较多的拍摄工作时,录制人员会有些力不从心,难以大量的录制教学录像。因为编辑机等设备不便搬运,这种录制模式实现网上直播比较困难。由于摄像机是架在教室后面拍摄的,无法拍摄到学生的面部表情,不能以更好的角度拍摄师生交流的场景,难以反映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所以这种录制模式不适宜用于拍摄师生交流比较多的精品课程,例如讨论课、语言类课程等。[4]

2.2 传统演播厅录制模式

传统演播厅录制模式需要造价昂贵的演播厅和专业的音视频录制设备,前期投入巨大,比较适合已经建有演播厅的高校。该录制模式的优势在于:首先,拍摄精品课程时不需要搬运摄像设备;其次,授课教师的教学课件内容是通过VGA转TV输出到切换台上,其图像比摄像机直接对着投影幕上的内容清晰多了;再次,由于演播厅的特殊功能,教学录像的声音和图像质量都非常好;最后,四路视频信号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实时切换,这样就能够摄制出高水平的教学录像,很适合制作精品课程申报录像。由于采用了多机位的录制模式,可以从多角度捕捉到师生交流的场景,因此这种录制模式也比较适合拍摄师生交流较多的课程,如语言类课程等。[4]

另外,由于演播厅里明亮的灯光,封闭而陌生的环境,都会使教师感到紧张,影响教师发挥。许多高校演播厅的空间不大,例如安徽工业大学演播厅只能容纳下30名学生,无法将日常的教学安排在演播厅进行,只能安排部分同学来听课,听课学生普遍有“捧场”的心理,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1]这种录制模式需要的经济成本和人员成本太高,不太适合大量的制作教学录像。

2.3 全自动录播系统录制模式

全自动录播系统的造价比演播厅要小,具有操作简单、自动录制、制作周期短的特点,非常适合大批量的制作教学录像。这种录制模式的主要优势有:首先,因为录制人员不进入教学现场,所以该录制模式对教学活动的影响较小;其次,制作出的教学录像有索引,为制作各类教学资源,完善教育信息资源库的建设,提供了便利的途径;再次,三窗口的构图使学生可以同时看到教学课件和视频,为学生借助校园网上海量优秀教学资源进行高效、快速、随时随地自主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

因为采用摄像头拍摄,压缩后的视频画面不够清晰;系统自身的噪声大,拍摄时会受到外界噪声的干扰,所以生成教学录像的音视频质量比较差,不适合拍摄精品课程的申报录像。全自动录播系统虽然自带后期编辑功能,但往往难以满足需要。[1]教师台上讲课,学生台下回答问题时,系统的定位模块都可以准确的追踪,但是当学生上台做题时,系统的定位模块可能陷入混乱。

2.4 三种录制模式的对比

根据以上的分析,三种录制模式各有优势和不足,如表1所示:

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应根据教学录像的用途、教学类型、人员设备条件,选择适当的精品课程录制模式,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宪武.两种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制作方式比较.现代教育技术,2009.4.

[2] 邓文新.录播系统在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制作中的应用研究.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