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反思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反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反思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反思范文第1篇

(一)研究的缘由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做了详细的阐述:“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国家已经意识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将影响幼儿一生的成长。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说过:“早期的心理健全,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很重要”。根据我们对幼儿园幼儿的调查显示(请参看附件1),很多幼儿已表现出自私、自负、任性、脾气暴躁、感情脆弱、独立性及社会交往能力等不良个性特征,这些可能成为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隐患,还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阴影,从目前幼儿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来看,没有完善的幼儿心理咨询机制、缺乏系统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限制其发展的关键,因而在幼儿园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就显得十分迫切。

(二)国内外研究简述

学者李槐青在文章《幼儿心理探究途径探讨》中从理论的角度提出应加强家庭、社区、幼儿园相结合形成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但是缺乏实践研究的支撑,也缺乏操作性。学者姚本先和邓明在文章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与途径》中也强调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与社区、家庭合作,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才会发生质的变化,目前国内的研究者把幼儿园、家庭、社区联成一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学者们的研究也大多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上,缺乏实践的研究和应用,也缺乏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与社区进行一个整合的深层次和系统性的研究,不能够深入挖掘幼儿心理状况,提出解决策略。

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蒙台俊利认为幼儿的早期教育应该以训练为主,幼儿是用他的感觉器官来感受身边的世界,他们通过触摸、感觉、行走来使自己获得各种能力和技巧。她认为感官训练是培养孩子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中国的一些专家认为她的教学方法重在培养个体,缺乏与同伴合作的机会,忽视儿童的情感陶冶和社会化过程。著名教育家加德纳认为幼儿表现出来的能力,初步获得这些发展并不需正规教育,这些能力的获得大多是通过透过幼儿世界或接触范围,自发性互动产生的,环境的影响和文化的演变对儿童的潜能发展至关重要。意大利人洛利斯・马拉齐利和当地的幼教工作者创办了瑞吉欧方案教学,注重社会的支持和家长的参与,学校注重民主管理与合作,课程灵活多变教学注重研究、强调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开放性。国外的研究注重幼儿个体的智力及能力的培养开发,对幼儿学会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培养不够。

二、研究主要内容和目的

1.通过研究大沥镇各片区幼儿园中幼儿的各年龄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途径和操作策略在内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构建更为完善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

2.在大量个案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挖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原则,形成有效、操作性强、有针对性的活动方案。

3.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使幼儿园与家庭形成教育合力。

4.尝试通过实践研究社区委员会、社区医院精神科医生、学校三者之间的合作研究,探索一种“四位一体”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充实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为幼儿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法、问卷调查法、个案观察法、行动研究法。

1.文献法:查阅幼儿健康教育的相关资料,并结合本园实际确定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

2.问卷调查法:在本课题的前期、中期等时间段,下发一些教师、家长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家长对幼儿健康教育的认识等,可先进行问卷内容的征集,再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书面调查。使课题研究尽可能的真实、可信、有效。

3.个案观察法:有针对性地对观察幼儿某一情境下或某一方面的行为表现,并对观察记录进行分析,使研究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4.行动研究法:在教育实践研究过程中不断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其有效性,并对每一阶段的研究进行反思、总结,从而调整课题实施方案,使课题研究凸显实效性。

四、研究过程

1.第一阶段:启动学习阶段(2010年4月―2010年5月)。包括参加相关培训讲座,召开启动会议,对全镇下辖的幼儿园进行心理健康情况的调研,成立研究核心小组并分工布置任务。培训师资,开展园本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第二阶段:初级研究阶段(2010年5月―2011年2月)。交流学习,提高认识,园园联合,形成片区幼儿园心理健康探究共同体,定期召开家长会争取家长支持,课题组定期交流、小结、检查工作,撰写初级阶段研究总结等。

3.第三阶段:总结经验,深入研究。(2011年2月―2012年2月)。扩大研究“统一战线”,探索幼儿园、家庭、社区家长心理健康中心和社区医院心理健康科“四位一体”的研究模式。包括对上一阶段的成果进行巩固和深化,并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解决。

4.第四阶段:总结成果阶段(2012年2月―2012年7月)。包括收集教师有关教案、经验总结、心得、随笔等工作资料,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并思考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五、创新表现――构建了“四位一体”的研究方式及策略

本课题首次开展四位一体的研究即把幼儿园、家庭、社区家长心理健康中心、社区医院的心理健康科联系成一个整体,整合各方面的资源优势,还有大沥镇各片区的幼儿园一起进行研究。这样为研究增加了联系为彼此之间的学习和借鉴提供了机会,这些条件都为进行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研究提供了广泛的素材,为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分两大部分,四位一体的功能简述和四位一体怎样合作的。

简述“四位一体”各自的功能

1.家庭教养环境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影响

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有研究表明0到6岁幼儿生活的家庭环境决定着幼儿长大成人之后的心理健康,换句话说,成人的心理问题以及引发犯罪等一些社会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0到6岁的家庭教育。家庭是儿童成长的初始环境,儿童最初形成的人格特征,同家庭的初始教育关系极大。因此儿童教育工作者们有一个相当确定的观念,那就是任何形式的儿童心理问题,除非是源自于明确的身体疾病,否则,只有一个原因,即儿童所处的生活环境中的人和事影响所致。可见,幼儿的家庭教养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具有持久性和连续性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幼儿园不具有的,因此联合家庭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家庭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持久性和连续性的作用显得非常重要。

2.社区家长心理健康中心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幼儿园教师的文化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论把握不够,可能会影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此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最主要的一方就是幼儿园,显而易见教师们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方面需要加强,这需要一些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人士,来弥补其理论不足的一面。因此,邀请社区家长心理健康中心的心理资询师来幼儿园为教师做幼儿心理学方面的讲座,提高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3.社区医院的心理健康科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疾病预防方式受到国家的关心和支持,常见的儿童传染病通过简易而有效的计划免疫使发病率急剧下降。其他的儿童常见疾病如呼吸道感染、腹泻病、营养缺乏性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步下降。另外,医学模式也在改变,由原先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地被目前的社会心理医学模式所替代,引起疾病的原因除了生物因素外,社会因素及心理因素也不容忽视,在某种程度上后两者的影响正在逐渐扩大。因此,社区医院的心理健康科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社区医院的心理健康科的医生长期与患心理问题的儿童接触,对那些身患心理问题的幼儿的心理行为变化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模式,这是家庭、幼儿园、社区家长心理健康中心不具备的条件,这些条件对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开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邀请社区医院心理健康科医生对教师和家长开设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讲座,对于整个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非常有意义。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反思范文第2篇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群体――缺乏关注,心理健康水平参差不齐

作为教师,我们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之一,只有心理健康的老师才有可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但近年来,关于幼儿教师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幼儿教师的形象在人们的心中大打折扣。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据调查显示,某省会城市的幼儿教师心理问题轻度及以上症状的检出率为59.84%,远高于全国的常模20%。这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不容忽视。

(二)指导纲领――概括笼统,使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可操作性

虽然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被提上议事日程,但由于缺乏理论的支撑和系统的培训,使得教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无章可循,无例可范。虽然在新《刚要》和《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涉及到心理健康方面,但内容大多体现在其他领域之中,如“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引导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等,比较概括笼统, 缺少内在联系和统一的观念。

(三)家长群体――智育第一,使心理健康教育雪上加霜

因为各种原因,大多数家长衡量孩子的标准仍然是考试成绩。当然,幼儿园并没有考试。但家长们也会自发的对孩子进行“考试”和“排名”。如孩子们能认识多少汉字,能做几以内的加减法,甚至会多少英语单词,参加几级钢琴、绘画、舞蹈考试。与此同时,孩子们也陷入了这场“战斗”。他们开始在意“谁比我厉害”,“谁没我厉害”,“我要超越谁”等,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与同伴的竞争上。当然竞争未必不好,但作为家长,应该更多的引导孩子们体验自身的成长、自己的努力,并为之感到快乐。家长们没有意识到,他们乐此不疲的奋斗目标在加重幼儿负担的同时,无疑也为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留下了负面的能量。

二、解决方案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1.自我调控。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应加强自我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我们要正视工作、生活中所面对的各种问题。如社会地位不高,家长的苛刻要求、工作的忙碌繁琐等等,都会对我们的内心造成很大压力和内心冲突,影响自身的情绪情感。但我们仍要不断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做好自我调控,增强自我修养,极力避免将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到工作和生活中。

2.主管部门。幼儿园及主管部门不断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各种平台,但同时也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及压力。所以在搭建平台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关注教师群体的职业倦怠,以及个中原因。如层出不穷的各种比赛、名目繁多的各种文案等,可有针对性的酌情加以精简。这样能将教师的注意力更多的转移到幼儿身上,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幸福感。

3.专业机构或专业人员。当教师的情绪情感出现较大的波动,可能会影响到工作和生活的时候,可以由专业的机构或个人加以疏导,引导教师及时觉察自身的一些感受,并获得专业的帮助。如果能使类似的指导帮助常态化,一定能为教师的心理健康保教护航。

(二)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一日活动各个环节

虽然幼儿教师在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过程中无章可循,无例可范,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实施。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将心理健康融入一日生活。

1.将心理健康融入过渡环节。课间、餐后、午睡前后等环节在幼儿园统称为过渡环节。这些过渡环节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基础。如课间和谐的师幼关系和良好的班级氛围能给幼儿一个充满安全感的心理环境。在餐后整理餐具、午睡前后自己穿脱衣物等过渡环节中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有利于今后独立意识的养成。过渡环节也更有利于教师对幼儿的个别观察,及时发现幼儿的心理问题, 及时给予适当的引导。

2.将心理健康融入教学活动。我们在进行集体教学活动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潜在的心理教育内容和契机,我们应该及时发现并把握这些内容和契机,培养幼儿健康的人格特质。如在能力差异较大的艺术活动中,我们需要肯定孩子的努力,但同时也让孩子们看到自己与同伴间的差异,能愉悦的接纳这种差异,并接纳自己与同伴的不同。在挑战性较高难度较大的数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引导幼儿积极克服困难,挑战自我。在竞争性较强的体育活动中,我们可以引导幼儿如何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

3.将心理健康融入游戏活动。在角色游戏中,引导幼儿通过对在游戏内容的确立、游戏材料的选择、游戏角色的扮演、游戏进程的推进等环节,学会如何与同伴协商、合作,发展他们的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在学习性区域活动中,引导幼儿通过制定规则、遵守规则、选择游戏内容、分享游戏材料等环节,发展他们的自我约束力和分享的精神。

(三)家园同步共同关注幼儿心理健康

1.利用网络资源。我们可以通过网上家长学校、班级空间、微信群等多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互相交流探讨各种有价值的案例及社会热点等。使得幼儿在园在家的行为的保持一致性和延续性,从而有效促进幼儿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反思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幼儿 心理健康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2-0029-02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它不仅要求人才具有良好的智能素质,更要求人才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素质。但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更多集中在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方面,对孩子的人格培养和心理健康却关注不够,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是不利的。有研究发现,3-6 岁幼儿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自我意识、个性发展、情绪情感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也就是说,一个人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素质和他在3-6 岁时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素质有很大关系。不仅如此,由于幼儿年龄较小,对自身的心理健康认知不可能像成人那样具有自我认识的能力,更谈不上加以纠正和治疗。这就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各方面对他们进行帮助。因此,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是非常必要的。

1.幼儿常见的心理问题

1.1 幼儿多动症。幼儿由于年龄小,自控能力弱,他们的心理行为可以表现在行为上,有些幼儿出现“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好动、情绪波动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困难等几个方面。学习时不专心,专心听课的时间短,对来自各方的刺激都起反应,克制力差,易激怒或冲动。情绪不稳,为了一些小事就喊叫或哭闹,脾气暴躁,常根据瞬间冲动行事,不考虑后果,可能突然做出一些过激行为。在课堂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凝神发呆。喜欢跑动,或爬上爬下,摇椅子转身,离位走动,叫喊或讲话,引逗旁人,表现为幼稚任性。

1.2 性格和情绪问题。具体表现为缺乏自信、过于敏感、食欲低落、无端哭闹。这类儿童对陌生环境不适应,反应敏感而担心害怕,甚至惶恐不安,哭闹不停,自私、固执、娇气、常常担心被别人嘲笑,对尚未发生的情况,产生过分的关注,并伴有无根据的烦恼,对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显得过分焦虑。对某些事物或情境产生惧怕和逃离的心情,如怕打雷闪电、极度紧张、抱头乱窜。幼儿对于一些没有危险或基本没有危险的东西也感到害怕,焦虑,而且这种害怕十分突出,儿童由于恐怖而出现回避、退缩行为。这些性格和情绪易导致幼儿失眠。失眠的孩子入睡困难,睡中不时惊醒、大声哭闹,甚至梦游四方,但白天回忆不起来,只觉得精力不足,情绪不稳。

1.3 社会行为问题。包括爱发脾气、好打架、恶作剧、攻击、人际关系恶劣等。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他们与父母、教师以及同伴之间的关系,从这些人际交往中可以反映出幼儿的心理健康状态。这类孩子整日东奔西跑,经常搞恶作剧,喜欢讽刺挖苦别人。对美好的物品毫不爱惜,摔打成为癖好,表现出一定的攻击性。心理健康的孩子乐于与人交往,善于和同伴合作与共享,理解与尊敬他人,待人慷慨友善,也容易被别人理解和接受。心理不健康的儿童一般没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往往由于个人心理不健康等原因,与人产生交流障碍。不能与人合作,对人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有猜疑、嫉妒、退缩现象,不能置身于集体,与他人格格不入。

面对幼儿出现的这些问题,探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是解决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2.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2.1 家庭方面

2.1.1 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幼儿健康心态起到导向的作用。儿童出生之后,最先接受的是在家庭的教育,可以说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孩子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耳濡目染,很容易受到父母言行的影响。因此父母的思想行为、意识习惯、情感态度等对幼儿个性的导向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就曾说过:"孩子可以说是父母的镜子,怎样的父母就在孩子身上反映出来。如果家长是愉快的,这个家庭就是快乐的,孩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就会精神饱满。当家庭在生活中、工作中、孩子成长中遇到困难时,父母应表现出情绪稳定、积极乐观、对家庭有责任感、对孩子有信心,这样则可以作好孩子心理健康的表率作用。

2.1.2 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和谐融洽的家庭心理氛围,可以使儿童形成活泼、开朗、健康、向上的良好个性。要营造起良好的家庭心理气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A、重视亲子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除一般的日常接触外,父母应有目的地和孩子沟通交流,如了解孩子的心情与想法、帮助他们面对挫折克服困难,征求孩子的意见,选择好书好节目和孩子一起看、耐心听孩子说说幼儿园的事情、亲子共同出游,培养生活情趣丰富精神生活等等。B、给予孩子适度的爱,不要给幼儿施加过多的压力。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能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是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动力。但脱离孩子实际水平的过高期望,会造成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一种高压状态。对孩子的缺点,应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开导;对孩子的要求不能过高过急,有点滴进步就应肯定和鼓励,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C、多给小孩一些赏识、勉励。 “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小孩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小孩在'我是好小孩的心态中觉醒。”“赏识教育的奥秘在于让小孩觉醒:每这个生命觉醒的力量都是排山倒海、势不可当的。”全国陶行知研究会赏识教育研究所名誉所长、南京婷婷聋童学院校长周弘正是用“赏识”教育的方式,把自我双耳几乎全聋的女儿周婷婷培养为全国第一位聋人求职者。周弘常说的一句话是:“哪怕所有的人都瞧不起你的小孩,但你却应说眼含热泪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D、鼓励、支持孩子和同伴交往。由于是独生子女,孩子的生活往往缺少玩伴,家长应通过各种途径让孩子接触社会,结交朋友,这样才利于孩子形成活泼、开朗、大方的性格。

2.2 幼儿园方面

2.2.1 幼儿教师要加强自我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儿童。美国学者Witty指出:教师的病态人格将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在情绪不稳定教师所教的班级里出现人格障碍的学生人数也较多。教师整日与幼儿在一起生活和活动,教师的言行和情绪时刻都会对幼儿产生影响。因此, 幼儿教师应加强自我的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儿童。幼儿教师的健康人格是维护和增进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幼儿教师要不断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极力避免将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到幼儿园来。对于幼儿教师而言,重视和加强自身的心理卫生保健已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义务。

2.2.2 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在托幼机构中,幼儿与教师的关系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之一。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不融洽甚至紧张,会成为引起学前儿童心理失调的重要原因。教师要对幼儿多支持、多肯定、多接纳、多表扬、多关注、多信任,多给他们自由、多让他们自主是形成融洽、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作为幼儿的启蒙教师,对幼儿必须以理解、信赖为基础,积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会对幼儿心理产生重大影响,教师应在平等和尊重中教育幼儿。教师只有平等地对待幼儿,才能更好地维护幼儿的心理健康。

2.2.3 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社会意识也随之增强。他们不会满足仅仅与双亲、老师之间的情感交流,而希望在更广的范围内进行情感交流。幼儿园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都是幼儿渴求的心理环境,它会使幼儿产生安全感,而这种心理感受又是幼儿喜爱幼儿园,并成为接受良好教育的心理基础。研究表明:与同伴的交往有益于形成和发展幼儿积极的自我认知,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养成合作的习惯,为幼儿今后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常被大人宠着,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孩转,同时现在的孩子大多数缺乏与外界的交流,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往往使孩子之间失去了很多彼此交往、友爱、合作、谦让的机会,取而代之的是孤僻、任性、依赖、自私、蛮横,做事无主见的不良性格。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园独天独厚的同伴群体,为幼儿创设相互接纳、信任、尊重的集体生活的氛围。例如:组织幼儿一起合作完成一项任务、一起制定规则并遵守;安排一些游戏活动,鼓励缺乏交往技能或性格内向、行为退缩的幼儿积极参加;鼓励自信、善于与人交往的幼儿去和胆怯退缩的或过分孤僻的幼儿交朋友等。

总而言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每个孩子都有各种各样的不足和缺点,孩子的心灵是稚嫩的,可能因为家长和教师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而黯然神伤,丧失信心,也可能因为长辈们的一声鼓励而奋发向上。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们时时需要的精心呵护与引导,引导他们的行为、疏导他们的心理,让不良心理夭折在萌芽期,为幼儿的健康成长铺就绿色通道,促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拥有一个阳光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韩雪. 如何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J]. 华章,2010.

[2] 徐萍. 浅谈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J]. 新课程,2010

(上接28页)

进行奖励,对反咬一口进行诬陷的人进行数倍于医疗费的经济惩罚和相应的法律制裁。

E作业评价 本次作业任务明确,分工清楚,完成到位,真正实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

F作业反思 本次作业切入点好,是当今社会一大热点问题,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不把作业停留在书本的知识层面,而是更关注于学生正确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养成,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更学会做人。

4.成效与反思

4.1 成效。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我觉得学生学习思品课状态有了很大变化,从我上课与学生的交流中,我能读出他们对我思品课的喜爱,为求证我的感觉,我在2011年6月,对自己任教的3个班学生进行再次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见表2:

把两次调查结果进行比较,我发现有一些数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见表3:

这些数据变化反映了大部分学生对我教学的肯定,一方面固然是师生感情加深的影响,但我想,另一方面肯定与我对思品课作业进行优化设计,积极进行思品实践性作业的探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反思范文第4篇

学前教师发展结构不尽合理主要体现在我国城乡学前教师结构失衡,男女学前教师比例结构不平衡,民办幼儿园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教师学历普遍偏低缺乏专业的培训科研机会,在岗缺乏幼师证的教师大有人在等类似问题比较明显。

二、加强学前教育教师发展问题的反思

(一)加强学前教师专业化培训,增加学前教师的数量

面对我国学前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素质偏低的问题须加强我国学前教师的专业化培养、培训。国内外先关学者经过多年研究表明,园本培训是促进我国学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园本培训是以学前幼儿园为主体,通过师资培训、科研部门和幼儿学校三单位的合作,以提高学前教师专业能力为目标,通过开展各种培训活动达到培训本园全体学前教师的一种继续教育的活动。通过全国各地本园培训,增加学前教师的整体数量和提高学前教师整体队伍的专业能力,弥补我国学前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和教师数量不足的缺陷。

(二)改善学前教师待遇

影响学前教师数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前教师的工资待遇太低,职业得不到相应的生活保障。待遇是每一个学前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它是指学前教师通过自身能力的提高,得到自己应得的更安全的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就业、生活保障。经相关研究表明,学前教育阶段的教师缺乏职业保障,不仅挫伤学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而且是造成学前教师数量流失的主要因素之一。面对这些问题,国家需提高学前教师的工资,按时发放学前教师的工资不能出现克扣现象,保障学前教师的就业、生活双重保障,改善学前教师待遇。

(三)加强管理,规范立法

对于教师队伍中无证上岗的现象,国家相关部门须提高执法效率,严格控制这种现象。加强学前教育阶段教师的管理,规范立法政策,保证学前特殊教育教师的利益,尽快完善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学前教育教师的发展做好法律保障。国家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以出台学前教育管理规范法规法律规章为宗旨,制定出更加细化的相关规范,通过学前教育立法建立和完善,使学前教育教师能够安心工作,热爱工作,全副精力投入工作。

(四)加强学前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学前教师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前幼儿的心理健康,如果教师心理不健康对学前幼儿的影响不仅严重而且危害深远。最近几年我国幼儿学前教师变态心理出现频繁,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必须加强学前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严格挑选符合国家标准的学前教师,保证上岗的学前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性格开朗阳光向上,给学前幼儿带来正面影响。

三、结束语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反思范文第5篇

2、报考须知:报考需要提供学历毕业证原件,有效身份证原件。

3、笔试时间:每年3月、11月。

4、面试时间:每年5月、次年1月。

5、2021年教师资格证面试考试科目:

(1)幼儿园面试没有区分科目;

(2)小学面试科目:语文、数学、英语、社会、科学、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