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自媒体时代的开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自媒体;手机媒体;艺术与娱乐;营销模式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献标识码:2095-4115(2014)04-59-1
一、自媒体概述
第一个对“自媒体”释义的是谢因·波曼(Shayne Bowman)与克里斯·威里斯(Chris Willis)两人,他们于 2003 年 7 月在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对自媒体下了一个相对严谨的定义:自媒体是普通大众基于数字科技强化及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后,开始理解他们如何提供并分享本身的事实及新闻的途径。”简单而言自媒体就是利用Web2.0 技术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通讯工具自主信息的个体传播主体。同时,自媒体改变了长期以来由上而下传播新闻给受者的传统新闻传播模式,开始角色转变,向点对点传播模式改变,并称之为“互播”。
互联网技术的变革促进了媒体的变革,自媒体的诞生、兴起、发展与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息息相关。可以说,互联网催生了自媒体时代。自媒体时代有以下四个方面特征:
(一)传播技术的先进性。互联网技术的发展、Web2.0造就了自媒体。在Web2.0 时代,微博、微信等网络传播工具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工具具有成本低、传播迅速等特点,任何用户可以轻易成为信息的传播者。
(二)传播主体多样化、平民化。自媒体时代,由于自媒体的创建门槛低、操作简单方便,各行各业、平民阶层都可以是自媒体的传播主体,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博客、播客和微博等媒体,表达自我、分享信息、彰显个性。
(三)可实现自发、交互、迅速传播。依托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传播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忽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媒体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管理自己的“自媒体”。
(四)传播平台操作简单、应用广泛。无论是Linux 系统、Windows 系统、Windows Phone系统,还是Android 系统、IOS 系统、MAC OS 系统,也无论是台式计算机、笔记本电脑,还是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个人智能移动终端,传播主体可以在这些多样化、广泛的应用平台上操作,注册申请,编写文字、上传音乐、编辑图片、视频,创建属于自己的网络媒体。
二、手机媒体传播模式
手机在传播过程中,不仅打破了传统大众传播主体的机构性、权威性,又具有浓烈的人际传播特点,进而呈现出了传受主体的多元交互性,并在新的传播模式中权利的分解及集中,突破了传播媒体的泛传播模式。
在“点对点”的传播模式中,个体具备发送者和符号还原者双重身份。手机用户既可通过手机获得内容和信息,又可建立用户群体之间的人际传播途径。“把关人”权力分解出无数个人传播主体,既是多元而矛盾的主体,也是分散的主体。个体之间的交流是互动的,并在信息接受者和发送者间没有其他人介入,信息发送、接收、反馈过程迅速快捷,双方的地位也是平等的。
三、自媒体下手机媒体营销策略
自媒体时代意味着品牌不是最终控制舆论的导向的话语权所有人,受众也可以制作传播自己喜欢的内容。现在我们每天面临丰富的内容,受众可以在其中进行选择。而要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同,则需要采用更为灵活的营销策略。如今个性化、娱乐化成为了人们生活的重点。作为第五媒体,手机已经超越通讯工具成为了集娱乐、时尚用品为一身的智能移动终端。手机娱乐营销的实质是采用娱乐为载体,在除价格之外的渠道策略、促销策略以及产品策略上,引入各种娱乐元素,手机将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产品,而是能够提供艺术与娱乐享受的通信消费品。
业界有评论人士认为,自媒体的游戏还是牛逼者的游戏,微信等渠道给了民间达人崛起的机会,但到处是黄金人人能圈钱的时代并没有到来,最后整个领域还是在两极分化,业务越多的,就越多,没业务的就越没业务。
笔者认为,自媒体要圈钱,需要有商业模式来给养。但自媒体的意义并非为仅仅是构建商业模式把赚钱作为唯一驱动力。自媒体是粉丝经济时代的产物,有粉丝有受众就是自媒体,而从自媒体字面意义上来看,自媒体依然是“媒体”,也就是说传递观点和内容信息,以个人的内容价值和人格力量带来品牌影响力。
自媒体与在某一行业领域做生意的商业路径有本质不同。比如在互联网行业,BAT三家可在各自领域形成垄断。但自媒体不行,自媒体的本质还是在于传播思想、内容与价值观等。因此它的本质是导向百家争鸣而不是一家之言,这个行业的声量越大,影响力就越大。而不是单个人或者几个牛逼者就可以撑起整个自媒体行业的传播舆论与声量。因此不能单从盈利角度和带来多少业务来衡量自媒体本身的影响力与成败。打个比方,如果从盈利角度来评判新浪门户、新浪微博的媒体价值,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自媒体牛逼者自然有它牛逼者的玩法,比如“半年挣30万”的程苓峰,他的云科技云科技广告以图片链接形式是1万元一次,云科技在GoogleReader、鲜果、Zaker等各家订阅终端有不少于3万活跃订户。“逻辑思维”罗振宇有它社群模式的玩法。但大量草根自媒体也并不都是陪太子读书的角色。因为自媒体行业不是高度商业化的某个行业领域,可以单凭小部分人可以将业务扩大而垄断整个行业。自媒体有着诸多的细分领域,涉及TMT、财经、美食、娱乐、硬件、游戏、哲学、文学、军事等等。自媒体人也同时来自各行业,这些细分领域,也需要各自不同细分领域的自媒体作者来深耕。
自媒体的出现并不会出现赢家通吃,而是在诸多分门别类的细分领域中,形成一个相对饱满的“中间阶层”(在各自领域有一定话语权与粉丝量),相对专业的有价值的自媒体在各自细分的领域都可以分一杯羹。自媒体玩的是粉丝经济,而每个粉丝后面对应的具体的个人都有其不同的喜好与关注的不同领域,自媒体的价值在于做到在某一领域足够专业有价值,相应的会聚拢一批粉丝。另一方面自媒体会有利益诉求,但商业模式不是最终形态,换而言之,在粉丝的基础上会有各种商业运营手法。比如通过深耕细分领域积聚粉丝和人气,通过影响力带入客户的品牌推广,甚至售卖无形的服务,特定细分领域针对客户与粉丝定制的培训、咨询、顾问。而说到底,支撑自媒体持续发展的,是源源不断的新鲜有价值有内涵的内容。
另一方面,自媒体大号可以确立其在某领域的地位,形成相对的品牌影响力,但无法形成品牌与内容资源上的垄断。比如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在牛逼的自媒体一天也只有一条信息,这限制了自媒体大号对用户以及用户时间的垄断,一旦占少数的自媒体大号在内容上无法吸纳大部分用户与时间,用户基于获取更多元的信息与价值的内容,必然会分散流量与时间分散到其他自媒体账号中。另一方面,基于避开与自媒体大号同质化竞争的目的,大量优质的自媒体的定位也会倾向于小而美的细分领域。如果能持续输出有优质、专业、有价值的内容,加之有好的渠道去推广,这对于草根自媒体来说,就是崛起的机会。
况且目前来看,自媒体作者也并不缺收入来源,比如各大自媒体平台在公信力逐渐建立之后,为维持作者的粘性,自媒体平台开始在探索与作者之间的盈利机制,自媒体平台有巨大的流量与资金优势,基于确定各自平台影响力的目的,会大批扶持拉取自媒体作者入驻。比如微信广点通、百度百家、新浪自媒体计划的共同点就在于:引入商业广告到作者内容页面,并且将所产生的收益分摊给作者,作者直接依靠这些自媒体平台而受益。而优质内容可在平台的推动下,覆盖大量互联网用户,进而助推作者个人影响力与知名度。基于分成模式,自媒体平台获得流量、广告与平台影响力,作者赚钱,并提升个人价值品牌。这是双赢。
另外,一些基于自媒体的联盟也开始出现。这对于公关行业也是利好消息,通过自媒体联盟的运作者,公关行业的运作与沟通成本降低,也因此可能驱动公关行业的商业运作模式的微妙变革。与此同时,自媒体也可以从公关行业的介入中,带入新的商业模式。
再一个,目前来说,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传统媒体占据了商业广告的大头,但随着传统媒体日渐式微,商业广告也日渐流失,早在2012年,传统媒体金主”联想“就将传统媒体上的广告投放预算砍到1个亿,2013年则进一步缩减到4000万。2014年初,中国家电巨头海尔发函宣称将停止投放杂志硬广。这些释放的信号也意味着,自媒体也有了从传统媒体分流广告的机会。
自媒体的盘子越大,细分的领域越多,意味着草根自媒体从传统媒体分流商业广告的机会就越多,能够分流若干微小的一部分,就足够养活大批自媒体。这就是草根自媒体的生存的缝隙与空间。
从传播模式来看,目前也是自媒体最好的时代。比如微信等公众账号平台的出现,相对于博客时代有了巨大的优势。在博客时代,用户与读者的关系,与传统媒体没有太大区别,缺乏社交链条,自媒体作者的知名度与品牌无法借助粘性用户传播而彰显。目前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代表的自媒体的优势在于,通过粉丝、关系链渠道传播优势突破了多层障碍,突破了传统的封闭而单一的由上而下传播,突破了没有反馈与互动、没有转发形态,缺乏社交性的博客形态。
而微信自媒体等平台的生存力在于移动互联网时代全民社交化,驱动自媒体内容的阅读、传播与分享可以随时随地,而粉丝关注一个公众账号,基本都具有很高的忠诚度与粘性。由内容为核心内容的自媒体传播则通过社交关系链,使得优质的内容在各个自媒体平台与社交圈子可以形成多轮传播。
论文关键词:自媒体广告互动论文摘要:自媒体的发展使网民成为了广告信息的创造者、传播者和分享者,本文提出了自媒体时代的广告应该更加注重互动和参与,可以运用合适的网络传播平台,以小博大灵活运用多种自媒体工具、用“关系”作为自媒体广告传播的策略精髓。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不但结合相簿、博客、个人新闻台的个人化媒体,成为网络新宠;Podcasting技术出现,更让个人广播电台成真。即时通讯工具如QQ、MNS,还有博客、播客、维客等的运用正式宣告了网络Me—Media时代的来临。Me—Media又称为自媒介,它是一种非主流媒体的信息传播形态,为个体提供信息生产、积累、共享、传播的独立空间,可以从事面向多数人的、内容兼具私密性和公开性的信息传播方式。自媒体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广告内容的消费者(浏览者),也是广告内容的制造者。由于个体网民藉由网络成为了信息的创造者、传播者和分享者,所以网络自媒体时代的广告更加注重“参与”和“互动”,以“更消费者中心”为主导的互动营销开始倍受瞩目。目前,网络自媒体广告传播策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运用活动网站作为广告传播平台如果说企业网站是展示企业的综合性的窗口,而活动网站则是企业为了特定的主题活动的开展而设立的网站。从网络营销获奖案例开看,目前很多企业都拥有一个这样的活动网站,作为和消费者进行营销互动的平台。首先,活动网站有专属的主题和专属的产品,它是为了特定的产品或产品类别而设立的;活动网站的第二个特点就是有明确的目标受众。如台湾ING安泰人寿在2003年SARS期间推出的活动网站“零距离,多关怀”,就是以所有关注SARS,关注健康的人为自己的目标受众;第三有时间性,活动网站是为了特定的产品而开展的主题活动,为了吸引消费者积极参与,一般都有时间设定,消费者的参与期限大都在15天一1个月之内,随着本次活动的结束,往往会开始进行下一个主题和产品的网络营销。在活动网站的内容设置也有着一些固定的模式:首先要有互动的内容和环节,互动具有娱乐性。如第三届e时代行销王第六名得主华南银行为了开拓年轻客源推出的主题为“上万人讨伐机车老板”的营销活动。活动网站中推出的“你的老板机车指数全台大调查”活动,简单十个问题,就吸引了一万多人的参与。第二在活动网站的设置上要使网站内容能够在更大空间得到传递(转发/下载)。为了延续活动网站的吸引力,活动网站的内容往往会有“下载”、“转寄”等环节的设计,号召网友把活动网站与产品、服务有关的一些相关符号进行大范围传递.第三在活动网站中,要让产品/服务或产品/服务的特色巧妙出现,尽量消除商业色彩。日产汽车的“情无间,找出TIIDA是谁”的活动网站,但是整个网站没有专门的对车本身的介绍,而是把车的功能和特性巧妙转为一位叫TIIDA的人身上,对这个人本身充满疑惑的追寻过程的描述其实就是对车的描述。利用好活动平台,让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化身为与消费者沟通的一个工具,既能消除了明显的商业色彩,同时也能让消费者在娱乐互动的过程中认识和接触自己产品和服务。二、“以小博大”灵活运用各种自媒体工具网络自媒体的广告传播,还有一个很大的特色,那就是灵活运用多种自媒体工具,如Blog,电子邮件等等。这些工具的运用使得企业网络营销活动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可谓是“以小博大”。以第五届e时代行销王第二名得主新光三越十五周年度第一波活动为例,就利用了blog进行“喀嚓喀嚓!瞎拼女王选拔”活动。有450位Blogger,在自己的blog大谈血拼乐趣、大秀血拼战果,同时间接创造数十万的浏览量。另外,第一届e时代行销王第一名得主索尼推出“寿司机”数码照相机就是利用了电子邮件营销促进销售。台湾索尼特意制作了一些数字照片与漫画结合的图片,里面有一碟子的寿司,其中摆了一个与寿司大小相差无几的数位相机。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网友,如果网友觉得好玩,又可以随手转寄给几个好朋友……。就这样,SO—NY“寿司机”的电子邮件,迅速被转寄开来。小小的一封email,最后为索尼卖出3000台寿司机。
病毒式营销也是很多企业进行网络广告传播的不二法门。病毒式营销的理念是互动为本一体验、互动、精准,以新方式新创意激发病毒扩散,鼓励用户主动体验,最终实现病毒载体与品牌气质的共振。这种依靠网友之间的口碑传递信息,不仅能为企业的活动成功吸引了人气,而其活动本身的开展主要依靠网友之间的互传,也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应。三、以“关系”作为自媒体广告传播的策略精髓在网络自媒体时代,必须利用各种自媒体工具和消费者博感情,创造有效沟通。第四届金手指网络奖7一Eleven的营销活动“唤醒最初的感动滋味”,利用台湾兴起的怀旧风,从网络活动中各个环节体现怀旧,和用户拉近距离。如在活动网站的设置上,推出“小时候大代志”和“青春大车拼”两个主要单元。“小时候大代志”,是用网络投票的方式,各为19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出生的网友,整理出大家印象最深刻的20件大事,再让网友票选。同时,为了配合怀旧风,他们还推出了《7一WATCH>)专刊。7一Eleven这次的网络活动非常的成功,换旧话题的持续经营,拉近了和顾客的距离。可见,没有关系的塑造和沟通,网络自媒体的广告传播就不会成功。通过以以上三个策略总结,我们可以看出,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在网络活动中比好玩、搞社群、重情境。企业广告传播开始不再执着于直接有交易行为,而是透过日益精进的网络表现,展现品牌价值、沟通品牌形象。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进行网络传播时都会强调设计要诉诸人们的感性情绪和经验,愈来愈多的营销注重“故事性”,即人与产品是在什么情境里面互动。所以,网络自媒体时代,广告传播处处体现着一种更消费者中心。也许还是唐佩伯斯和玛莎罗杰斯在《一对一企业》中说得好,“我认识你,你告诉我你想要什么。我会为你做到。下一次我会记住。”
关键词:沉默的螺旋;自媒体;舆论;微博;心理学
“沉默的螺旋”理论是由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伊曼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它基本描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如果感受到他自己的意见是少数的,他不太会表达出来,因为害怕被多数的一方报复和孤立。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自媒体的发展是否对这一理论产生了冲击,这一问题答案对于舆论分析来说至关重要。
1 自媒体的特点
美国著名硅谷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于2002年提出一个非常具有震撼力的新概念:WeMedia(自媒体),他说,博客代表着新闻媒体3.0。1.0是指传统媒体或旧媒体(Oldmedia),2.0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新媒体(Newmedia),而3.0就是以博客为趋势的自媒体[1]。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在2003年7月出版的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中,对“WeMedia(自媒体)”下了十分严谨的定义:“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传播途径。”
1.1 广泛的传播主体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是由专业机构编辑制作传播内容,通过各种媒介进行传播,传播主体和信息把关人单单只是这些媒体机构。而对于自媒体而言,并不存在独立的传者和受者,他们是融为一体的。就微博而言,微博用户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比如A发了一条关于朱令案的微博,这个时候传者是A,B转发了这条微博,并加上了自己的评论,这个时候B扮演的角色其实既是一名受者又是一名传者。而媒体、机构也可以通过开通官方微博的形式成为传播主体,并且通过微博的庞大资源来迅速吸收信息,比如2011年7.23动车事故中,一名乘客发出求助微博,之后才得到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所以媒体机构在这个事例中和大众一样充当受者。自媒体与其说是媒体不如说更是一种媒介,是一个信息传播的渠道和平台,而传播的内容都是由每个个体来决定的。传播主体的广泛化也同时决定了自媒体的人性化和草根化的特点。
1.2 高效的传播方式
传播主体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传播方式,传统媒体时代,传播模式只能是一对多的线状传播方式,而且是单线传播,也就是得不到受者的回馈。而自媒体时代的传播模式则更为自由,它实现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网状模式。这种模式其实很类似于社交网站Facebook主页上的那张人际关系图,是一种多向的传播,而且最重要的是依附于web2.0的支持,用户的反馈可以得到最明显的体现。换言之,如果把一名用户的微博主页作为一个新闻网站的话,那么构成这个网站的内容除了每一条微博之外还有每一条评论。又由于自媒体平台的信息大多是碎片化和去中心化的,所以信息量巨大,传播的速度和效果非常惊人。
2 自媒体对“沉默的螺旋”起到弱化作用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重要依据是人们的趋众心理,因为害怕与多数人意见不同,所以放弃表达自己的意见。在自媒体时代,由于网络的匿名性,这一点就被弱化了。网络是一个很好的遮蔽物,让每个人都可以适当的隐藏自己,不至于完全暴露在公众的视线内。比如,随意点开一条“头条新闻”发的新闻微博,会发现诸多评论里有各种代表不同立场的观点,也会有网友相互辩论的激烈场景,但是由于网络匿名性这一特点,平时互不相识的网友也不存在趋众求和的心理,这可以说是从心理角度,自媒体平台对“沉默的螺旋”起到了弱化作用。
诺依曼在“沉默的螺旋”理论中提到“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气候’来影响和制约舆论”,她认为,舆论的形成是意见气候作用的结果,惧怕孤独的心理强制人们认同“优势意见”。这是针对传统媒体时代的说法,在纸媒、电视高度普及的年代,传统媒体是信息的把关人,对信息进行议程设置,决定什么信息需要被传达到公众的视线内,因此会对人们的认知活动产生“共鸣效果”、“累积效果”和“普遍效果”,从而形成“意见气候”,制造“优势意见”。然而在自媒体时代,由于传受者界限的模糊,许多原本没有意见表达渠道的受者如今也变成了传者,可以相对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由于网络的普及性,之前不被人们了解的“劣势意见”也渐渐被人们所理解。同性恋的话题在十年前的中国还是一个禁忌,许多同性恋者由于害怕得不到理解而选择沉默,但是近几年,随着网络表达渠道的不断开放,许多人都站出来宣传有关的知识支持同性恋者,社会开始慢慢理解这类人,许多同性恋者也意识到自己并不孤独,便勇敢地在虚拟平台上站出来,宣布自己的性取向,争取同等的权利。前不久,著名香港歌星黄耀明和何韵诗在微博上发起了一个“撑同志,反歧视”的活动,活动的微博下大多数网友都表达了认可的态度。自媒体开辟传播的渠道,拓宽了传播的范围,革新了传播模式,让劣势意见者有能够并敢于发声。
3 “沉默的螺旋”理论存在的合理性
之前提到网络的匿名性可以弱化“沉默的螺旋”的作用,但是这在自媒体平台上并不能得到完全的实现,大多数微博用户仍然会关注自己生活圈的亲朋好友,这样无形之中也开辟了一个熟人社区,相应地会产生趋同压力。许多用户可以在陌生人社区里大胆地评论,发表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或不敢说的言论,但是在熟人社区里,他很可能会迫于怕被熟人孤立的心态而放弃表达。经过调查,83%的受访者表示随着微博熟人好友的增加,许多原先敢表达的观点不敢表达。笔者认为,随着微信朋友圈的发展,这一点影响将会越来越明显。
另一方面,自媒体平台为劣势意见者创造了意见表达的平台,但也逐渐演变为一种倒置的形态,即原来的优势意见者变成了少数。比如,十年前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代表的是优势意见,但是在最近几年的微博、人人网上到处可以充斥着对新闻联播的反感,认为其不代表民意。而且这种意见表达愈演愈烈,只要有观点赞同政府的政策,就会招来大量的谩骂和攻击,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赞同的声音越来越少,攻击政府的微博赢得越来越多的转发,这种此消彼长又岂非恰好地契合了“沉默的螺旋”理论。
4 结语
可见,自媒体时代“沉默的螺旋”作用并不是简单的弱化或是加强,而是一种表现上的形态变化。理清了这一点对于分析一系列微博,充分发挥公民新闻的作用,对自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等是很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中南大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12)
[摘要] 随着网络信息发展白热化,源于个体自我表达需求的自媒体平台形成、发展起来了。自媒体平台改变了信息的获取、传递以及方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的主客体方向性。自媒体时代的来临给高校朋辈心理互助带来了新的理念,朋辈心理互助工作的发展因此呈现出新的特点以及新的趋势。但是,朋辈心理互助借用自媒体这一平台进行发展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因此,充分认识自媒体的概念和特性,发挥朋辈互助主客体优势,把握好自媒体平台给高校朋辈互助工作带来的机遇,克服在自媒体境域朋辈互助发展的问题和挑战,探寻自媒体境域下高校朋辈互助发展的新思路,对于提高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
关键词] 自媒体;高校朋辈;主客体;心理互助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2?0033?04
[收稿日期] 2015-02-16;
[修回日期] 2015-04-20
[基金项目] 中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论高校朋辈心理互助”(2013zzts106)
[作者简介] 虢晶(1988-),女,湖南长沙人,中南大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林识音(1965-),女,湖南益阳人,中南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伦理学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开始在手机网民中广泛普及。相比其他群体占比来说,青少年群体的表达意愿更为强烈,其中,“高校人”的占比之高及影响之大更是不容忽视。自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当前信息和接受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前信息传播的主客体方向性。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意识形成期,心理状态不稳定,自媒体的出现和发展,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因此,充分认识自媒体,充分发挥朋辈互助主客体优势,对于提高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自媒体与朋辈心理互助内涵
(一)自媒体的概念和特性
自媒体,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和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学界对自媒体比较权威的定义是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于2003 年7 月的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里斯两位联合提出的对于“We Media”的十分严谨的定义:We Media 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1]。
相对于传统网络时代网站信息发生、发展和反映的方式而言,自媒体时代由单纯的“读”向“写”以及“共同建设”发展;每一个用户既是网络信息内容的浏览者,同时也可以是网络信息内容的制造者;互联网用户由浏览网站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向创造网站信息的主动输出者转变发展,开启了个人媒介和门户的新时代。在传统的网络时代,网站信息制造者局限于主流媒体对社会意见的多数化的反映,这样的信息代表着一定群体的意见,是对现实社会各种现象、问题持有的态度、情绪、意见的一致性的体现。而自媒体时代提供的是一个个人言论的表达平台,人人面前都有个麦克风,既不代表官方发言,也不代表多数人意见,私人的观点意见开始从“台后”被推向“台前”,各种各样的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影响。
(二)朋辈心理互助概念
朋辈是指年龄相仿、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共同的人生成长经历的群体。心理互助是指从方法、技术、能力等方面给予别人心理援助,使别人掌握科学的心理学方法,学会独立地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增强提高自己心理素质的能力,而不是停留在同情、理解、接纳的层面上[2]。而朋辈心理互助是指通过一定短期的培训的非专业化的心理工作者(互助者)对周围年龄相近、人生观及价值观相似、生活阅历及受教育程度相当的群体中需要心理帮助的人提供的具有心理调节、咨询和教育功能的人际帮助过程。
朋辈心理互助始于20 世纪70 年代,传统的专业心理咨询辅导人员匮乏,高校心理健康辅导需要难以得到满足,从而开始探索高校朋辈心理互助模式作为其补充,现在朋辈心理互助已经是高校心理健康辅导的一种重要的途径。朋辈心理互助是相对于单向的专业心理辅导而划分的非专业的心理咨询辅导,又称“准心理辅导”,在朋辈群体中通过各种互助模式,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以实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相互给予安慰、支持,实现共同成长,达到朋辈群体的“助人自助”。朋辈心理互助不再是传统的单向心理咨询、辅导的输出,因为朋辈群体面对的同样的学习、生活等问题,所以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能促进助人者对自己有着更多更深层次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完善自我。
二、自媒体境域下高校朋辈心理互助新特点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拉近了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的距离,让每个人都成为了一个“信息中心”,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带到了一个新的时代。高校朋辈心理互助作为现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个重要补充部分,在自媒体时代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网络交互新平台,主体互动白热化。自媒体时代,Web2.0 提供了一个网络用户上传下载的双向的、覆盖面广、便捷、平等的互动空间的交互平台,人人都能充分自由表达自我,同时能对他人的言行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思想,网络主体之间互动性日趋增强。在开放互动的网络空间多重场域中,熟人世界里的朋辈群体互动最为频繁。熟人世界中朋辈群体的特点在于基于现实中一定稳定性的人际交往关系而形成的网上集体有着类似的心理境遇,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相较于师生关系更具有感染力、共有的归属感等。因此,借助这样一个新平台,高校朋辈心理互助表现出极强的主体互动性。
第二,生活空间网络化,心理意识外显化。自媒体时代,不仅提供了一种新的媒介工具,形成了新的媒介场所,更重要的是构建了一个新的社会空间。在现在这样一个数字化、网络化的大环境下,高校学生成为了主体部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开始在网络各种媒介网站或交友软件空间中展示,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相融合,网上网下生活有机联动,个体生活空间网络化成为常态。另外,由于网络身份的虚拟性,网络主体敢于表达真实的自我,更容易说出平常不敢说、不便说的真实的思想,但网络主体仍然是出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网络主体各种思想问题和深层次心理意识明显地暴露于网络信息中。学生思想动态变化暴露于网上,密切关注学生网上动态,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加强同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朋辈互助者较之以往则更容易捕捉和了解受助者的心理健康状态,及时回答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第三,主体性空前张扬,教育客体主体化。自媒体时代,人人面前都有一个“麦克风”,个体能在交互网络平台中自主参与和独立选择信息的上传与下载,既是网络信息创造者,也是接收者,主客体关系角色频繁变换。同时,网络信息内容、网络信息浏览方式、网络信息传输的主导者都因网络交互方式而改变,个人用户主动性、选择性和话语权大大加强,个体的自主与选择得到充分尊重,个体的主体性得到空前张扬。网络化生存的主客体关系特性以及对人主体性的空前张扬,网络化境遇中主客体关系逐渐模糊化和平等化,同时朋辈心理互助中助人者与自助者的主客体关系也趋于模糊化和平等化。朋辈群体共同的身份认同决定着交往关系的平等化,互助内涵即是包括了助人者在帮助他人过程中实现的自我完善发展的自助,即助人者与自助者之间的主客体关系角色变换。高校朋辈心理互助工作的主客体关系的特性在新网络交互平台中进一步凸显。
三、自媒体境域下高校朋辈互助面临的挑战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NIC)的《第3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 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 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 年底提升了2.1 个百分点,其中20-29 岁年龄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1.5%,这其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3.8%[3]。手机上网比例超过传统PC 上网比例,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信使用率持续上升,成为第一大网络应用。而本次调查显示,大学本科及以上的网民中非常依赖的比例达到63.9%,大学生对自媒体如此高的依赖率使得高校心理健康工作面对着新的冲击和挑战。
(一)自媒体虚拟自由,信息繁杂难甄别
高校朋辈心理互助的自媒体环境主要是指网络环境中的虚拟性,主要涉及在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中暴露出的思想状况以及心理行为状况等,具有虚拟性、互动性以及网络所具有的瞬间性和开放性等特征。自媒体时代下高校朋辈心理互助有效的实施必须甄别自媒体信息的对象和真实性问题。现行的网络环境纷繁复杂,受“匿名狂欢”的干扰,主体性无限扩张,各种不负责任的言论、信息充斥网络,其中负面信息的泛滥对各高校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同时也有部分学生以匿名身份隐藏着“恶”。朋辈心理互助工作的开展面临着双重难题,一方面心理教育对象深处如此鱼龙混杂的信息网络中,可控性弱,大部分教育对象缺乏网络媒介心理素养,其心理变化存在冲击隐患;另一方面互助工作者本身就是非专业的心理咨询辅导者,虽然是经过了一定的培训,对负面信息有一定的甄别判断的能力,但是毕竟也是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网络负面信息及情绪的影响。网络环境问题很大程度地影响着朋辈群体助人者与受助者的状态,加大朋辈心理互助工作开展的难度。
(二)互助自媒体匮乏,平台少形式单一
在网络匿名虚拟的大背景下,个体完全自主选择网络信息的吸收,要实现朋辈间心理互助,对朋辈群体中心理健康互助的内容和形式都有较高的要求。但当前高校朋辈心理互助的教育资源十分匮乏。尽管部分高校开辟了官方自媒体平台,自媒体的舆论也得到了高校宣传部门和学工部门的高度重视,但是极少设置单独的心理健康工作空间,朋辈心理互助工作平台几乎没有。另外,在少数的朋辈心理互助自媒体平台中,朋辈心理互助平台单调的界面及单一的心理咨询形式容易让求助者望而却步。从朋辈心理互助建设的自媒体平台而言,无论是数量还是平台内容都不尽如人意。
(三)沉溺于线上虚拟世界,对线下现实生活冷漠
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受原生家庭影响,个人心理性格品质多出现依赖性较强、心理承受能力弱、自我调节能力差等问题。自媒体的虚拟性和自由性使得大学生在微信、微博空间大量地自由地发表言论,积极活跃,过分依赖自媒体简单迅捷地宣泄情感,不愿意付出过多的人际成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容易忽略人际情感交流,对于父母亲人、朋友及同学关心甚少,与自媒体空间中的另一个自己判若两人。甚至,部分大学生沉迷于自我经营的虚拟世界之中,面对面沟通与交流的能力日渐弱化,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十分冷漠,不知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出现人际关系问题,从而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四、自媒体境域下高校朋辈互助开展的新思路
朋辈心理互助是一种集结助人与自助为一体的集合,它充分调动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个体最原始的心理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指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一种创造的需要”,要求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实现自我,实现最完美的自我。朋辈心理互助本来就已经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一种重要的有效途径。自媒体时代对网络技术有效利用,网络集体中不断增强的朋辈群体互动,更加充分尊重和利用学生的主体性在朋辈群体中的积极作用。自媒体空间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互助平台,互动平台给学生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也为更好地提升高校朋辈心理互助实效性提供了以下几个着力点。
(一)全面搜集自曝信息,制作完成“晴雨表”
自媒体,它起源于个体自我表达的需求,改变了获取、传递和信息的方式;它让网民从信息的接受者变成信息的者,改变了助人者和受助者之间的信息传授系统和信息接受系统。大多数人有了自己的平台,敢于在网络上显现自己的真实想法,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信息,充分地展示自我。这也为助人者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活动开辟了新途径。
高校朋辈心理互助工作的开展首先应该充分重视自媒体“晴雨表”功能。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显流,也有潜流,“表现出来的、引人注意的、明显的是显流;没有被发现的、正在酝酿的、处于萌芽状态的是潜流。要有见微知著的本领,及时洞察和发现潜流”[4]。朋辈互助工作者可以及时搜集学生个体的生活动态信息,以及发表的心情和状态;能够及时掌握同学们关注的热点,了解他们日常的思想动态;透过信息表面,发现隐藏在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及时关注同学的心理和情感状态,并做到对心理问题诱导因素的掌握并及时进行疏导等帮助,能很好地预防心理问题及突发事件的发生。而我们高校朋辈互助工作者应该及时对学生通过自媒体暴露的素材和信息点进行搜集,全面记录学生的行为方式和互动关系,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实际动态,建立实时的心理动态信息数据库,从而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对心理动态信息的搜集、存储和管理,达到对学生心理动态的实时掌握。
(二)开辟心理互动平台,主动掌控“话语权”
高校朋辈心理互助工作应该积极扩展朋辈心理互助自媒体渠道,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建设相关的心理知识常规自媒体平台、在线心理咨询平台、由学生自发地开辟专门的心理博客平台等,积极开发心理互助的教育资源,抓住机遇,主动利用好自媒体,建立全面的、多层级的自媒体平台。一方面,积极开辟官方的高校朋辈心理互助自媒体平台,将权威性、指导性、可读性、服务性有机结合起来,以吸引学生愿意使用、主动使用。通过官方自媒体平台,可以高效便捷、不限形式地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基础知识,提升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和对心理问题的求助意识,使得阳光心态、健康人格成为广大学生的共识,从而提高群体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激发学生自助的潜能。同时,通过自媒体平台,可以向学生推送工作计划、活动通知、现场报道等,增强心理健康工作宣传力度和趣味性,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助人自助。另一方面,积极开发朋辈互助者自身的自媒体运用。应当充分利用每一个朋辈互助工作的互助员的自媒体平台,因为互助员本身的学生群体特殊性,互助员与学生群体的无距离使得助人者与受助者之间可以进行直接的、无障碍的交流,并且大部分是在朋辈交流之间的隐形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寓于个人心情、状态和感慨之中。但是,互助员应善于发现心理舆情,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主动掌控群体间“话语权”,有力地提高朋辈互助实效性。因而,丰富高校朋辈心理互助的教育资源,特别是加强相关平台的建设,要保障在普及和宣传心理健康基础知识的同时,积极控制和引导学生心理舆情的导向,用正确的互助理念来吸引学生的关注。
(三)结合线上线下具体问题,切实开展朋辈心理互助
自媒体的运用必须紧扣高校朋辈心理互助总体工作部署,线上线下同时抓。要借助于学校心理互助工作队,及时开展各类上下联动的朋辈互助工作。自媒体平台拓展了新的网络空间,学生群体的生活空间网络化,虚拟与现实生活在网上网下实现了有机联动,同学们的心理健康状态投射到空间各种言行中。高校心理健康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在“网下”看同学们的“网上”状态,要积极加入到自媒体与青年大学生的对话中。要善用自媒体,培养朋辈互助者个体网络文化素养,提高网络群体中的生存质量,增加朋辈互助工作者在群体网络空间的“声音”,增强朋辈互助工作者在群体网络空间的话语权,积极主动地应对网络境遇中产生的各种新问题。同时,朋辈互助工作应该切实解决“网上”自媒体信息暴露出的“网下”的矛盾和问题,可以通过访谈深入了解和分析具体心理冲突或者是学习、生活压力等实际问题,从而提高朋辈互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根据学生群体网络空间中的信息数据,分析学生群体心理需要的诉求,朋辈互助工作最终都应该回归到实践群体生活中,并仍然对实践活动保持高度重视,通过在实践中开展各种集体活动等方式调节网上的各种负面情绪等,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于骁,于松明.自媒体时代下传播模式的转变[J].声屏世界,2014(9):60-61.
[2] 林识音,虢晶.高校朋辈心理互助路径探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7-219.
[3] 中国互联(CNNIC),第35 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