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教育行业分析

文化教育行业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教育行业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教育行业分析

文化教育行业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汽车文化教育

随着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对企业专业人才的科学技术水平、综合素质和理论知识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在培养汽车专业人才时要加大对其汽车文化教育,提高汽车专业人才的各项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质。

一、汽车文化教育

汽车文化一般包括汽车技术、车史、造型、名人、名车、车标、赛车等文化内容,同时还包括了交通法规以及与汽车相关的知识等等。在汽车文化中开展文化教育,不仅要对汽车的发展、结构、养护等基本知识进行普及时,也需要教育人们增强交通法规知识、道路交通安全意识、节能环保文明行车的责任意识,要对人们的集体主义感和社会责任感进行全面的重点的培养。

我国在进行汽车文化教育时主要针对的都是一些高等院校中关于汽车类专业的学生,同时也针对部分高校开设的关于汽车文化的选修课程。因此,汽车文化教育的普及面还比较窄,并且在对高校进行汽车文化教育时,呈现的是比较单一的形式,缺乏生动的教学内容。

二、培养汽车文化教育的紧迫性

1)加强对人民群众的交通安全教育是迫在眉睫的教育问题。在现今社会,由汽车引起的交通事故以及引起伤亡人数一直是不减反增,汽车带来的危险形势也是越来越严峻。我国每年的交通事故的发生是最为严重的,带来的人数伤亡人数占到了世界首位,同时损失的经济也是不可估量的。目前这几年,我国交通事故的发生次数、引起的伤亡人数和经济损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降低,但是根据一些相关人员和专家学者调查分析发现并不是人们的安全意识得到增强而减少了交通事故的发生,而是由于我国为了加强交通环境和管理力度,从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造成我国发生交通事故的最根本也是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人们安全意识淡薄、文明交通观念不强,出现违章违规的现象逐渐增多。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是我国每年增加数量比较多的新驾驶员,其中部分驾驶员的技术并没有过关;第二是驾驶员没有强烈的交通观念,经常会出现超速行驶、严重超载酒后驾车等现象;第三是行人没有交通规则意识和安全意识,不走过街天桥、人行横道、地下通道等等,而在马路上横冲直撞、闯红灯的现象屡见不鲜,从而交通秩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最后就是我国没有完善的交通管理法规,同时也存在着落后的管理手段等等。因此,我国必须要大力倡导汽车文化教育,提高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

2)节能减排是当前也是未来我国需要进行的主要问题。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尤其是汽车所消耗的能源占到了很重要的位置。汽车燃油量一直逐年增加,我国的石油储备量已经不能支撑太长时间供汽车行驶。所以,我国必须要鼓励人们使用小排量的汽车。从而提高汽车文化教育,加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人们的节能意识,对我国提出的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汽车文化教育在汽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必要性

据相关人员调查分析统计,在各类高等学校当中存在着与汽车相关的专业差不多有40个。它们包含了汽车的各个方面,其中它们也存在着很高的关联性和实践性。在课程的设置上,学校都是比较注重对专业技术的开发。只是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现代汽车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制造营销、检测维修等方面,在最大程度上熟悉汽车的最新技术,要求学生具备着高水平技术能力以及具备着很高的实际操作技能等等,但是没有普及关于与汽车文化方面有关的知识。但是,当汽车专业的学生在步入社会后,汽车行业中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初入社会的毕业生去面对,不管是关于汽车的市场开发、技术的研发、汽车材料的采购、汽车的生产与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环节,而由于汽车的各个环节引起而产生的贸易、法律、节能环保以及产品的经济和交通意识等方面的工作。与此同时,与汽车行业有着密切相关性的而行业也迅速出现,比如汽车服务贸易和售后市场的快速发展,从而形成了保险信贷、维修保养、物流贸易等行业。另外汽车的迅速普及与发展,为人类的生活创造了许多方便,出现的新生事物也丰富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出现了许多关于汽车方面的知识与内容,比如汽车艺术、影院、广告、模特、展会、体育、旅游、旅馆、餐厅、社区、银行等等。

汽车文化的扩散对整体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伴随着汽车进入社会和家庭后,加快了社会经济活动的节奏,提高了社会经济效益,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在培养汽车专业人才时不仅需要培养他们的汽车专业技术,也要培养汽车文化,提升他们的汽车专业文化知识以及相关知识。加强学生的汽车文化教育,提高学生对汽车文化的理解力,同时也要增强学生对汽车专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四、汽车文化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1)针对高校汽车专业学生没有充分了解汽车文化知识方面,各个高校必须要加强对学生汽车文化的教育,在汽车专业课教学中引入汽车文化教育。汽车文化教育课程可以当作成选修课进行开展,但是在学生选课时,要充分发挥教学者的引导作用。

2)在开设汽车文化课程时,要制定完善的相关课程,在选择和确定课程的目标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汽车专业这个狭小的知识层面,要将汽车专业知识与汽车相关的文化知识相结合,同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关联性。

3)针对学生不是很了解汽车文化的内涵时,可以请一些相关专家对汽车文化的内涵认真研究以及汽车文化的外延性进行一定的研究,同时汽车文化对汽车专业教育的影响和作用也要认真分析和研究。在设定汽车文化的教学模式时,可以整合多种教育模式然后加以利用。不仅仅只是需要进行课堂教学,也要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这就需要教学者在进行汽车文化教学过程中,多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从而加强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能力。

五.总结

随着汽车行业对汽车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剧增,因而,必须要加大对汽车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培养汽车专业人才时,不仅仅是需要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能力,也要提高他们的汽车文化知识能力,培养出具有高技术高素质高文化知识的汽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伍建桥,熊礼杭,蒋德喜.汽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汽车文化教育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09,55(27):56-58.

[2]豆素勤,弋俊楠.浅析我国普及汽车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紧迫性[J].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9(04):12-15.

[3]王玉群,翁绍捷.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2011,35(07):66-69.

文化教育行业分析范文第2篇

一、科技馆文化教育内容的设施与科技馆的受众面不适应

科技馆文化教育是科技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普及活动的基础形式之一,是社会公众获取科技知识、激发科技兴趣的主渠道。它对于促进科技人才的成长,对于促进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目前,综合性科技馆在内容设置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少”和“窄”。所谓“少”,就是在内容的量上不够多,所谓“窄”就是涉及的知识领域有限,许多应该介绍给公众的内容还从来没有向公众介绍过。这就与社会公众的广泛需求形成了比较突出的矛盾。综合性科技馆受众面最大的特点是“多”和“宽”。我们可以分析一下科技馆的受众面。科技馆做为一种非正规的科技文化教育,是院校正规文化教育在社会的延伸。综合性科技馆的受众对象应该是社会广大公众,科技馆的这种观众群定位应该予以明确,不容置疑。因为科技文化知识包罗万象,内涵博大精深,没有哪一个人能够通览全部的科技文化知识,也没有哪一个人能够把某一领域的科技文化知识做到全部知晓。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科技文化教育是每一位争取进步的公众终生的任务和必然选择。社会上应该有这样的场所为公众提供这种终生学习的条件,科技馆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社会需求才应运而生,才存在的有意义和有价值。综合性科技馆的观众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群体,不分男女老少,不论职位高低,不讲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不论是在校生还是非在校人员,皆为科技馆的观众群。这种“少”和“窄”与“多”和“宽”的矛盾,是各综合性科技馆存在的一种突出矛盾。由于“少”,使很“多”的公众在科技馆里找不到自己想学的知识从而对科技馆文化教育成效产生怀疑。由于“窄”,使许多想在这里了解更多的知识的观众不得不做另外的选择。这种矛盾是科技馆文化发展的桎梏,应该认真研究解决。

解决的思路应着重考虑两个方面:

一是国家应该建设更多的专业科技馆,尽量少建综合性科技馆;

二是现有的综合性科技馆文化在内容设置时应充分考虑广大社会公众共同的需求,选择更多具有共性的人们共同的内容,以使更多的公众受益。

二、科技馆文化教育内容与社会实际结合不紧密

科技馆文化教育内容有没有生命力,关键看是否受公众欢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然是科技馆,就负有科技文化教育的责任。其教育内容应该有相应的知识含量,而这些知识又应该是社会公众敢兴趣的。但是目前的科技馆,往往是就知识谈知识,就展品谈展品,与社会实际联系不紧,结合不密,不仅难以体现中国特色,而且也难以使公众产生深刻印象,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众科学文化兴趣的产生。这种文化教育内容与社会实效的脱节问题重点表现在两个方面。

1、与现实的工作生活实际脱节

现有的科技馆文化教育内容,基本上是通过常设展览和临时展览以及特效电影几个渠道实现的。这些渠道所反映的内容,与现实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人们在工作与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很难在科技馆里找到现成答案,或者说根本找不到答案。

例如喝酒问题,中国人尤其是北方人有喝烈酒的习惯,因为喝酒给社会给家庭给个人带来的悲剧可以说数不胜数。谁都知道酒喝多了难受,却又要喝下去,这是一种特殊的酒文化。但是这种酒文化中缺少科技的含量。目前多数人并不了解酒喝多了对社会、对家庭、对身体到底有多大危害,没有哪种文化教育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十分清楚的回答。科技馆完全有责任也有能力在这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是缺没有人能动这个方面的脑筋。现在中国的酒厂是越来越多,产量越来越大,制裁酒后驾车和工作的措施也越来越严,却单单从科学文化角度宣传如何饮酒的教育寥若晨星。如果能在科技馆内办成一个科学饮酒的展区,系统阐述饮酒过量的危害,想必会受到社会的关注和欢迎,肯定是功德无量的事。

2、与传统民族文化艺术脱节。

在中国历史上,古人十分聪明,创造了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和科学技术。这些文化、科技与现代的科技有着历史的源缘和传承的联系。但是,当今的科技馆文化教育内容在反映现代科技内容时,却往往忽略了这种传承和联系,忽略了人文精神对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科技馆文化教育内容应当在反映科学知识的同时,注重与社会生活实际的紧密结合,注重人文理念对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注重与中国优秀传统和人文精神的结合。

3、科技馆文化教育内容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不同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日新月异。一些重大科技成果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更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推动了社会不断的进步。但是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最新或比较新的科技成果难以转换成科技馆文化教育的内容,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从科技馆这个渠道传达到公众之中。

如今科技馆内展示的内容,大部分属于人们已经熟悉的知识或科技成果,而那些高精尖的当代新科技成果,很难在短期时间内转变成科技馆文化的展教内容,有不少已经形成很大的时间差,在较长的时间内进不了科技馆。这既反映了科技馆业界在科技馆文化内容建设上的迟钝,也反映了科技馆展示行业在设计制造水平上的落后。

笔者并没有想把所有的科技新成果都放到科技馆里来,这根本无法做到。但是,那些具有代表性的、重大的科技成果,在国家没有保密限制的条件下,应尽快成为科技馆文化的展教内容,这恐怕是无可厚非的。

要想把这件事情做好,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动员专家。要把高深的科技知识变成通俗易懂的科普文化常识,然后再进一步转化为工业设计,从而变成科普文化展品。

文化教育行业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等中医院校;大学生;中医文化教育

一、中医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培养一名真正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医术精湛、医德优秀的医学人才,是高等中医院校工作的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高等中医院校与其他医学类院校不同之处在于,高等中医院校还秉承我国传统的中医文化精神,是中医院校大学生不同于其他高等教育工作对象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中医院校大学生中开展中医文化教育是高等中医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从专业教育和行业特色角度的分析

中医学专业不同于其它专业,其产生根源和学习过程与中医文化密不可分。中医文化也就是指有关中医的思维方式、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甚至一些影响深远的事件等。[1]对中医院校大学生来说,中医文化对中医院校大学生来说,是伴随着他们学习和今后工作的精神基础。中医文化蕴涵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人文精神影响了中医院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中医院校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首先要具备一定的我国传统文化知识基础。中医学的和谐观体现在中医辨证施治的各个环节中。[2]中医文化中蕴含着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朴素的辩证思维方式,注意调整阴阳的平衡观;动静结合的恒动观有助于培养中医院校大学生的辩证思维,也将影响中医院校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

(二)从学生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角度分析,中医文化教育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1.从对人的教育角度分析,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医道不仅仅是治病之道,它关涉到每个人的精神内涵和人格确立,关涉到我们对宇宙万物整体的认识。于是,一个独特的,不同与其他医学的一种新型医学就是在这样的人文背景下产生了。

2.中医文化倡导“悬壶济世、大医精诚、以人为本”的伦理道德。“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救死扶伤精神是中医医德观的体现。对此,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名利思想“此医人之膏育也”,作为一名医生必须“无欲无求”、“志存救济”。张仲景的医德[3]观完全体现了中华民族以“仁爱”为核心的传统美德,形成以“仁”为核心的职业道德。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医乃仁术”的命题,充分体现了医疗实践的伦理价值。

可见,中医文化的内涵与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要达到的目标在许多方面是一致的。

二、当前高等中医院校中医文化教育工作面临的危机与挑战

从目前中医院校大学生对待中医学和中医文化的态度看,有的学生不热爱中医专业,不相信中医、学习不认真、缺乏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更不愿意去了解和学习中医文化,有的学生毕业后不愿意从事中医药事业,而已经走上中医业岗位的人员,他们的中医文化知识和底蕴不能让人满意,这样就难以培养出合格的中医从业人员。形成这些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新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给中医文化教育带来了挑战

1.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复杂的国际形势变化和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渗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和多元文化背景下,给中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带来了挑战,也给高等中医院校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

现代中医大学生,进大学前接受的主要是以现代科技文化为主的教育,再加上他们从小就接触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一旦接触到精气、阴阳五行这些传统理论,自然就会与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发生冲突,容易导致认识上的困惑、理解上的偏离,甚至对所学专业失去信心。

2.此外,近代以来一直没有消除的中医废存之争给中医文化带来了危机。近代百年曾有过三次关于中医废存的论争。在中医文化发展过程中,近代以来的中医废存之争给中医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危机和困境,同时,也给中医院校大学生中医文化教育工作带来了一个新的课题。

文化教育行业分析范文第4篇

一.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的原则与现状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要面对现实中的困难和挑战。很多高职院校受到学生培养模式和企业用人需求的制约,将培养重心完全放在了技能训练和专业知识积累上。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简单粗略地等同与德育教育和课外活动,甚至开选修课的都很少。其实,传统文化教育首要的开展原则应该是扎根校园、立足课堂,通过各种教学形式渗透、普及到学生的生活中,与专业理论文化课、技能实训等教育形式有同等重量,真正成为学生在校学习培养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次是坚持以发展的眼光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代总在发展进步,大学生是社会中最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年轻群体,针对其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我们既要看到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优秀思想内核,同时也要看到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优秀思想精神的差距。以便和大学生的思想接轨,有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最后,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则还要坚持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善于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思想积淀,还要以体验教育为重要途径,让学生在平时生活实践中真切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达到知行统一。[1]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一直在不断加强,对于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人文素养,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文化自觉自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比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明显不足,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待完善……以上诸多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并进一步完善传统文化教育。同时,在高职院校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状况也并不乐观,很多理工科高职院校仅将传统文化类课程随意地开设成选修课。开课教育情况既不稳定系统,也不正规深入,导致很多高职生只重视技术技能训练,忽视了文化素养的提升,降低了自身的教育定位,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其职业生涯的发展[2]。

二.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分析

高校在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时除了解决培养目标、教育思想层面的重视度这一问题,还存在一个的问题即寻求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由此,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们应将课程的建设和教育理念与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保持高度一致,转换角色、调整定位,积极开发课程将其作为高职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让课程安排及教学内容为大学生群体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服务,促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得以在未来发展中、创新,绽放出新的光彩。

目前,工学结合是国内培养高职学生的主要模式之一,这种以工作过程为系统的课程建构方式已在众多高职院校中达成强烈共识并取得显著成效。该模式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定位时认为学生应通过学习、培训、实践养成从事职业活动必备的相关能力及基本品质。[3]但传统文化教育的改革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如何让文明、文化、职业道德有效地与专业内容紧密结合,共同为岗位能力服务,依然是值得我们共同关注与思考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在高职院校教学实际工作情况中总结出了以下几条经验建议:

1.推进高职课程及教学改革,积极建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

进行教学改革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切莫把传统文化教育简化成德育教育。高职教育改革要努力改变科学知识教育、专业技能培养和人文教育的分离,强化不同性质、学科、专业教育之间的融合。所以,高职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应根据课程性质和内容,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专业教育资源、思想教育资源、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加强传统文化的全方位渗透,融入到各个专业学生的学习培养中去。[4]比如就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学生初次就职基本上是酒店行业服务部门的岗位。除了专业素质和服务技能外,学生还需要有相关的文化历史知识、艺术修养等来保障其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交流。那么,我们针对该专业学生就开设了普通话技能与训练、大学语文、中国古代文学史等课程强化其人文素养,从而促使高职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谈到课程体系建设,笔者认为可以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面对的岗位需求开设课程,不仅仅开设选修课,还可以开设成必修课程,必修课程又可以分成公共课和专业课。对于理工科专业学生可以开设文化通识类必修课程如文学欣赏、中国文化概论、民俗文化、汉字文化等课程。同时还可开设如论语选读、实用口才、应用文写作等选修课程。总之,课程开设的内容要精选全面、形式要多样灵活,调动各专业、各层次水平的学生的学习参与性,才能保证高职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

2.改变课程的讲授模式,增强传统文化的吸引力。

高职院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要彻底打破类似中学的教学模式,大学生们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已经对传统文化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或理解的能力,对其尽量淡化知识性的讲解。教学内容主要是为强化人文精神的传授来开阔大学生的视野服务,增加他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逐步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培养民族自信心。可以多增设赏析、专题讨论等形式,这样既避免教师一言堂的枯燥,又能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学习体验和更丰富的情感收获。而且教师还应寻找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内容与专业学习之间的融合点,让学生能学以致用,使其所收获的知识、提升的素养能在其他学习工作以及生活中有所触及,各类学习成果才能联系成知识网,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文化教育行业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食品文化教育;食品类专业大学生

作者简介:黄群(1977-),男,湖南武冈人,吉首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杨万根(1974-),男,土家族,湖南吉首人,吉首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讲师。(湖南 吉首 416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批准号:湘教通[2013]223号)、吉首大学2011年校园文化精品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011JSUWH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050-03

自1999年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大众化日益深入,在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此外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就业岗位朝多元化方向发展,人才竞争激烈异常。但随之而来的就业难矛盾日益尖锐,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教育部《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指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繁重。面对这种严峻局面,国家千方百计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其中增强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与能力、创业精神与能力是有效途径之一。

在大众化教育背景的新形势下,克服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硬件软件资源发展滞后、教学资源因学生数剧增而短缺、社会人才需求多层次多元化等众多问题,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不可回避的战略性问题,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所面临的重要任务。本文就对食品类专业学生进行食品文化教育、在该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与意义、在食品文化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之途径进行了探讨,以期能为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式提供借鉴。

一、食品文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1.食品文化

食品文化是所有与食品相关的生活方式的整体,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等。食品文化作为食品相关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是与食品相关的社会生活环境的映照,是人类食品领域社会实践的一切成果。食品文化产业的进步促进了食品加工制造、食品科技和食品经济等相关领域的发展。食品文化的功能包括信息记录功能、认识和解决问题功能、规范教化功能、凝聚人心功能、审美娱乐功能和显声扬名功能。

食品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科学与工程等食品类专业学科结构的重要内容。因此,国内一些食品、农业、旅游、商业及师范等高校纷纷开设相关食品文化教育课程,进行食品文化教育,旨在继承与弘扬我国历史悠久的食品文化,同时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对食品类专业学生而言,还能全面巩固学生的专业意识,陶冶学生食品文化的情怀,引导学生寻找创新创业亮点,全面培养学生在食品专业领域内的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

2.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难的矛盾已经凸现且将长期存在,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的背景下,全面开展切实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着力加强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使更多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把自主创业、科技创新作为人生价值的实现目标,积极主动适应就业环境、应对社会挑战,是就业压力有效缓解的可行途径,更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力地促进了社会的高速发展。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内在灵魂,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素质、知识总量和科技质量的竞争。科技创新、知识创新对发展国家经济、提升综合国力有着不可替代、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型为大众化教育的今天,社会人才需求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人才竞争的异常激烈要求高等学校培养更多的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创新型科技人才。用人单位越来越青睐具备敏锐创新思维、超常创新理念、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这些可以通过创新教育而实现。因此,高等教育必须多方式、多渠道实现由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转变,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而且创新能力培养是提高大学生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需要。

创业是当今时代的潮流,高校教育管理的全过程均渗透着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由此可见,推进创业教育、培养创业能力、塑造潜在创业者、服务就业创业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学生创业能力是指:“在校正在接受大学教育的学生以及刚毕业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通过学校、社会、家庭等的教育,发现和捕获商机,将各种资源组合起来并创造出更大价值的能力,即将自己的创业设想成功变为现实的能力。”包括了首创和冒险精神的意识层面,以及技术能力、社交能力、管理能力独立工作的能力的行动技能层面。大学生全面、具体的创业能力培养主要有四个内容: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工作方法能力的培养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二、食品文化教育在食品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1.实践教学载体的作用

在食品文化教育中,参观感受企业食品文化、调研食品文化现状等是实践教学的形式之一。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食品专业的实践教学是以的实践观为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大胆参与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食品专业的实践教学是时展的客观要求,是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实践教学是大学生培养职业能力、进行职业定位、谋求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手段,实现大学生成才、谋求职业生涯发展又是实践教学的目的。食品文化教育通过学生对企业、社会及学校食品文化的调研进一步培养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起推动和促进作用,为高级实用型食品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旗帜,为食品专业实践教学提供有效载体。

2.教育引导的作用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层出不穷的今天,三聚氰胺、地沟油和瘦肉精等一系列恶性食品安全事件刺痛着人们的神经,严重挑战社会的道德底线。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企业病”仅靠法律、法规不可能有效解决食品安全的一揽子问题,道德文化等国家软实力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文化在软实力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精神规范作用的食品文化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在食品文化教育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先进食品文化环境与精神氛围,对食品专业学生毕业后的职业行为起指导作用,把食品专业学生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引导到食品行业职业道德所确定的目标上,以高度的观念形态潜移默化地教育、引导和同化环境中的每一位食品专业学生,使他们毕业后有高度的捍卫食品安全之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3.激发灵感的作用

加强食品文化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校园食品文化活动,对食品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意愿与信念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使学生具有开拓进取、朝气蓬勃的良好精神面貌。食品文化蕴涵了与食品相关的信息、知识,在食品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一直伴随着困扰发展的问题,获得成功的经验。通过食品文化教育使学生敏锐地发现食品文化产业中存在的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问题、经营困境,吸收前人经验与教训,从而激发食品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的灵感,在以往已学专业知识基础上采用科学方法解决技术问题、挖掘创业商机,并形成你追我赶的激励机制和激励环境,使创新创业精神成为大学校园价值的精华、创新创业能力成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内容。

4.锤炼意志的作用

创新创业是一个磨练意志、长期坚持的人生规划,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承受得了失败挫折。但是,目前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学生人数偏少、热情偏低,缺乏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和科学严谨的意志品质、学术作风,部分学生缺乏团结合作精神。如在创业中存在“热情渐涨、行动迟缓”的现象,“求稳怕风险”的心理使多数学生在就业压力下被动选择创业,而非理想职业选择。通过举办食品文化相关的论坛、讲座和竞赛等实践活动帮助食品专业学生克服在创新创业中表现出的缺陷,提升创新精神和培养创业能力,锤炼创新创业意志以养成锲而不舍、团结和谐的优秀创新创业品质。

三、食品文化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开设食品文化相关课程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食品文化也中外贯通、古今交汇。对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食品类专业大学生开设食品文化相关课程有助于学生拓展眼界,了解世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食品文化,熟知基本饮食礼仪,构建良好的饮食习惯,深入研究饮食文化,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在传承中创新弘扬优秀食品文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开设“食品文化概论”或“饮食文化”等相关课程为专业选修课,培养学生比较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发挥专业特长、寻找相关研究切入点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2.成立相关社团组织

高校学生社团是为了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而自愿组成、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学生社团是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更是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结合食品专业学生的专业特殊性,成立食品与饮食文化协会、食品科学技术协会、食品营养与健康协会、食品安全与营养协会等学生社团组织,配备在食品文化方面有较高造诣的专业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灵活多样、贴近生活并富有娱乐性的宣传食品文化、普及食品知识、关注食品文化的校园及社区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获得创新创业意识、发掘创新创业机遇。

3.开展食品文化艺术节活动

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食品文化艺术节能丰富校园文化、拓展学生素质,传承传统文化、保护和弘扬中国食品文化,扩大对外合作交流、提升学校办学声誉等,对校园文化建设品位的全面提升、营造食品文化氛围和优化育人环境等发挥着重要作用。争取学校相关单位支持,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每年连续举办具有影响广泛、收效理想的食品文化艺术节活动,融合不同院校的专业特色,融入厚重的中国食品文化,在增强全体师生食品安全意识、普及食品文化的同时激发食品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精神。

4.举办相关论坛讲座

邀请食品文化研究专业人士、食品行业成功创新创业人士或校友等为在校大学生开展食品文化、创新创业等方面的整专题讲座,分享主讲人研究成果与创新创业经验教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自我、在专业及相关领域内寻找创新创业灵感,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理念,强化当代大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等创新创业品质。比如邀请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政府部门的领导专家以及民族文化学者深入大学课堂或课外素质大讲坛给学生传授食品文化与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并进行案例分析,将食品文化在创新创业中的地位、应用贯穿其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给予创新创业实践指导,进而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与动力。

5.充实校企合作教育内涵

校企合作培养是一种开放性的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理想模式,充分利用企业和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的各自优势与资源,实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融为一体的校企双赢,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利用校企合作中建设的实践基地、顶岗实习等平台与形式,带领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参观、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体验企业技术开发、经营管理中的食品文化,感受食品文化在企业文化中的核心灵魂地位,比如江苏雨润的“食品工业是道德工业”、加多宝倡导的“民族责任感”等,让学生直接接触社会,毕业后在本职工作中潜移默化地践行食品文化。

参考文献:

[1]曲云进,姜松,刘凤英.中国传统节日与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以食品类大学生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133-135.

[2]文勇杰.朝鲜族食品文化及其产业化初探[D].延吉:延边大学,2012.

[3]龙伍晴.论食品文化战略[J].企业家天地,2010,(11):16-17.

[4]陆伟家,张厚军,施险峰.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4(2):72-74.

[5]邹建芬.大学生创业能力开发与培养的路径探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1,5(6):91-95.

[6]侯爱香,覃思,王远亮,等.独立学院《食品文化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轻工科技,2012,(8):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