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资源的基本特点

旅游资源的基本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资源的基本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旅游资源的基本特点

旅游资源的基本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工业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模型构建

一、研究背景

所谓工业旅游,目前尚未形成严格的定义。姚宏将工业旅游定义为:“工业旅游是以现有的工厂、企业、公司及在建工程等工业场所作为旅游客体的一种专项旅游。通过让游客了解工业生产与工程操作等全过程,获取科学知识,满足旅游者精神需求和行、吃、住、游等基本旅游享受,能提供集求知、购物、观光等多方面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产品”。中国的工业旅游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工业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在我国各地迅速发展起来。一些城市相继开发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旅游产品,并逐渐形成以上海宝钢、海尔工业园、三峡工程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工业旅游项目,同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工业旅游资源是从旅游资源开发角度提出的资源类型,它是发展工业旅游的物质基础。科学、准确地评价工业旅游资源,是开发利用工业旅游的前提条件,对旅游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同工业旅游蓬勃发展的势头相比,中国的工业旅游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尤其是还没有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构建完善的工业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是必须的,是进行合理开发评价的重要前提。

二、工业旅游资源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测评指标体系的确定

本文采用国内旅游资源评价最为常用的层次分析法(AHP),此方法由美国运筹学家托马斯・塞蒂(T.L.Saaty)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正式提出。它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根据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基本原理,通过对有关文献的广泛阅读,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科学合理的分解、归纳和综合,采用德尔菲法(即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工业旅游测评指标体系。本研究在指标选取过程中,先预选若干指标,制成调查问卷,通过专家咨询,确定各项指标的重要度(很重要为5分,重要4分,一般3分,不重要2分,很不重要1分),并通过重要度来筛选和优化指标。同时还必须满足以下原则:(1)所确定的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要能全面反映工业旅游地的质量水平,各指标之间既相互联系,又不能重叠,具有相对独立性;(2)各指标的概念要明确,最好具有代表性,数据容易收集和统计,以实现评价的可操作性和提高评价的可信度。(3)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选择主导因子,控制指标的数量,尽量做到简洁、规范,便于应用推广。

为达到客观公正,又能符合工业旅游资源的具体情况,本研究在统计各项指标重要度的平均数及众数百分比之后,保留平均值在3.5以上的指标,再经反复筛选和优化,最终从旅游资源条件、工业旅游活动条件、工业旅游开发条件三个综合层面(B),选取旅游价值特征等6个项目评价层,采集旅游观赏价值等评价因子构建了长沙工业旅游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1)。

表1工业旅游资源测评指标体系

(二)工业旅游测评模型的选取

根据长沙工业旅游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因子层的各因子,将每一个因子分成重要性和表现性来衡量。根据李克特量表,每一个因子的重要性分为非常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很不重要五个等级,分别赋值5,4,3,2,1分,非常重要为5分。同样,每个因子的表现性分为很好、好、一般、不好、很不好五个等级,分别5,4,3,2,1分,很好为5分。然后将每个因子的重要性和表现性相乘再相加得出工业旅游资源适宜度的分值。在实际的抽样调查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得出工业旅游资源适宜度的计算公式。假设,在一次连续、配比的抽样调查中(旨在保证调查的科学性以及数据收集的完备性),共调查了N位有效回答问卷的游客。综合的工业旅游资源测评公式为:

A总=■WiCi

其中:A总为工业旅游资源适宜度的分值;i=1,2,3,……n表示第i个评价因子;Wi为第i个因子的权重;Ci为第i个因子的平均表现分值。

(三)工业旅游资源测评的评分标准

采用模糊计分法将模型中的评价因子划分为5个等级,依其优劣程度赋值,分级指标数值越高,表示质量越好(见表2)。

表2工业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表

对上述工业旅游资源的19个评价因子加权叠加后,参照前人研究成果,取2.5作为分界线,测评分值大于2.5,认为适宜开发的工业旅游资源,测评分值低于2.5,认为不适宜开发的工业旅游资源。测评得分越高的资源,应优先考虑开发,以此类推,测评分值越低的资源,应不予考虑开发。在进行具体的工业旅游资源的测评时,就根据市场抽样调查所得数据,带入计算公式,然后得出工业旅游资源测评的分值,为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指导。

三、研究结论

本研究在参阅相关评价指标、标准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符合工业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与管理的基本情况下,构建了测评指标体系,即5个综合指标,8个项目指标,19个因子指标。并且确定了工业旅游的测评公式,以及制定了工业旅游资源测评的分级标准。此研究成果,为科学分析长沙工业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该研究主要是提供了一套较完整的工业旅游测评方法,还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缺乏实证研究。接下来需要对工业企业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确定出一批最适宜开发的工业企业,同时不断完善工业旅游资源评价模型。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资源开发司.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2:1220

[2]郭来喜,吴必虎.中国旅游资源分类系统与类型评价[J].地理学报.2000,3(5):295~301

[3]陈娟.福鼎市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J].温州大学学报.2008(6)

[4]何振波.工业旅游开发初探[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1(2):45~48

[5]李蕾蕾.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J].地理研究.2006(10)

[6]胡卫华.株洲市工业旅游开发研究[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2(9)

[7]阎友兵,裴泽生.工业旅游开发漫议[J].社会科学家.1997(5):58~61

[8]丁枢.我国工业旅游发展历程、特点及开发模式[J].财贸经济.2005(5):92~94

旅游资源的基本特点范文第2篇

通过青岛市旅游资源普查,共计收录青岛市资源单体3617个,课题组以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从旅游资源数量、类型、等级等方面对青岛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从而揭示其内在联系,为有效统筹利用青岛市旅游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青岛市旅游资源覆盖密度

通过青岛市旅游资源普查确定,青岛市全域面积约10882平方公里,其中旅游资源单体总数为3617个,由此计算出青岛市旅游资源平均覆盖密度为0.33个每平方公里,10个区县中有6个区县的密度超过青岛市平均值,密度排在前3位的市南区(29.87个/km2)、市北区(4.89个/km2)、崂山区(1.71个/km2)均超过1.5个/km2,这三个区旅游资源单体高度密集,是青岛市旅游资源最为稠密的地区,也是旅游开发较为成熟区域。其余各区、市旅游资源密度每平方公里均不足1个,排在后两位的胶州市和莱西市,旅游资源密度不足0.1个每平方公里,与其他区县差距较大(如表1所示)。

(一)自然旅游资源单体在各区市的覆盖密度

青岛市自然旅游资源单体总数为1117个,每平方公里平均覆盖密度为0.101个。其中市南区、崂山区、市北区、黄岛区、城阳区的每平方公里的自然旅游资源平均覆盖具有较明显的优势,自然旅游资源单体平均数量超过全市平均值。从地域空间分布来看,青岛市自然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市内三区所辖海岸带、崂山山脉的午山支脉山岭带、崂山区东南部的崂山山脉巨峰支脉山岭带、平度市北部的大泽山地区、黄岛区中南部的胶南山群地区。自然旅游资源地理分布与青岛市地貌的基本形态有较强的相关性。

(二)人文旅游资源单体在各区市的覆盖密度

青岛市人文旅游资源单体总数为2500个,平均每平方公里覆盖密度为0.226个,是自然旅游资源单体覆盖密度的2倍多。但仅市南区、市北区、崂山区、城阳区、李沧区五个区的人文旅游资源超过了全市的平均密度值,尤其是市南区人文旅游资源赋存达858个,覆盖密度28.6个/km2,数量及密度上均远超全市平均水平,剩余区县覆盖密度均低于0.15个/km2,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各区县赋存两极分化明显,由此可见青岛市人文旅游资源具有较强的聚集性,主要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胶州湾东岸老城区,表现出与历史变迁、经济发展较强的相关性,也表明胶州市、莱西市、平度市是青岛市人文旅游资源赋存的非优区。

三、青岛市旅游资源类型的空间结构

依照“国标”分类标准,通过本次调查,青岛市旅游资源共有8个主类,30个亚类,125个基本类型(如图2所示),分别占全国旅游资源主类、亚类和基本类型数量的100%、96.8%和80.7%,缺少BF类冰雪地1种亚类旅游资源,以及AAG、ABA、ABB、ABC、ABD、ABE、ABF、ABG、ACI、ACJ、ACM、ADA、ADB、ADC、ADD、BAB、BEB、BEC、BFA、BFB、CBB、CDD、DBC、DBE、EBE、FAJ、FCE、FEC、FGE、HGH共计30种基本类型旅游资源(如表2所示)。由此可见,青岛市旅游资源类型结构具有主类齐全,亚类丰富,基本类型覆盖面较广的特点。

(一)自然旅游资源类型空间结构

全市自然旅游资源空间地域性十分明显,主要集中在崂山、崂山东北、西南余脉丘陵地带以及黄岛中部地区,即崂山区、即墨市、平度市、黄岛区等区市,这个区域中自然旅游资源单体共计917个,占全市自然旅游资源单体总量的82.1%。A类地文景观、B类水域风光、C类生物景观三个主类旅游资源单体数量占自然旅游资源单体总数的98.9%,构成了青岛市自然旅游资源的主体。总体上看青岛市自然旅游资源种类较多,旅游环境容量大、资源品质高,非常符合现代人亲近自然休闲度假的需求。1.A类地文景观旅游资源。青岛市A类旅游资源单体共计784个,分属5个亚类,24个基本类型,主要集中在崂山区、黄岛区、即墨市、平度市、城阳区五个行政区域。地文景观中亚类AC地质地貌过程形迹和AA综合自然旅游地旅游资源单体占全部地文景观总数量的91.6%,这与青岛市属于海岸丘陵城市地貌特征相吻合。从分布情况来看,山岳型地文景观集中在崂山区,单体数量达到了370个,占全市地文景观旅游资源单体数量的47.2%,构成了青岛山海景观的主体。青岛海岸兼具海积、海蚀两种地貌类型,其中最具旅游开发价值的滩地型旅游地,全市共有9处,主要分布在崂山沙子口、市南区东部、黄岛区薛家岛、即墨市鳌山湾等地,其中,金沙滩海水浴场、石老人海水浴场和鳌山湾海水浴场3处,海滩宽阔、坡度平缓、沙质较细最适合开展海滩旅游。2.B类水域风光旅游资源。青岛市B类旅游资源单体共计120个,分属5个亚类,10个基本类型,其中平度、崂山、即墨三个区县91个,占总数的74%。亚类BE河口与海面旅游资源是青岛市最具代表性的旅游资源,资源单体总数15个,资源总体数量较少,但单体体量较大覆盖面积广泛,十分适合休闲观光游憩。这些资源单体主要集中在南部前海、西海岸一带,而胶州市单体数量为0,表明青岛海滨一线水域风光旅游资源开发不均,环胶州湾、大沽河沿岸的潜在资源现阶段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也体现了青岛市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上具有较明显的集聚性特征。[2]3.C类生物景观旅游资源。青岛市C类旅游资源单体共计198个,囊括了所有的亚类以及8个基本类型,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以亚类CA树木旅游资源为主。各区市中崂山区资源单体总数最多,其次是黄岛区、胶州市、市南区。崂山区植物景观主要集中在九水、下宫、崂顶四个区域;市内三区植物主要以观赏植物,行道树和林木为主,林木多分布在市内的山区[3],如观象山、信号山、贮水山、青岛山、八关山等,黄岛区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主要分布于大、小珠山及其周边。4.D类天象与气候景观旅游资源。青岛市D类旅游资源单体共计12个,包括了2个亚类,6个基本类型,其中青岛温带季风性避暑气候旅游资源为影响全域的气候资源,使青岛市形成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十分适于旅游的气候环境。青岛气候除受着海洋影响外,因地形因素在部分区域又形成了一些不同的小气候,形成了独特的气候现象景观,例如崂山太清湾,因东、北、西三面山体环抱,只有南边面海,形成了这里近似亚热带小气候,而位于崂山中部偏北的白沙河中上游地带的北九水,由于受到南面巨峰的阻挡,气温较低,形成了独特的避暑气候地。

(二)人文旅游资源类型的空间结构

青岛市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各类人文旅游资源单体总数2500个,占全市旅游资源单体总数的69.12%,表明青岛是一个人文底蕴非常深厚的旅游城市,这些人文旅游资源在空间结构上表现出类型齐全、存量丰富、特色明显、分布聚集的特点,是今后青岛市旅游深度开发的重点。从类别上看,F类旅游资源单体占人文旅游资源单体总数的的77%,构成了人文旅游资源的主体。1.E类遗址遗迹旅游资源。青岛市E类旅游资源单体218个。EA类旅游资源从空间分布来看,总体较为分散,区域上相对集中在即墨、胶南、平度、莱西四个区市,主要是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人类的遗迹,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东岳石文化遗址(平度)、北阡遗址(即墨)、三里河文化遗址(胶州)、北辛文化遗址(即墨)等,这充分说明青岛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史前旅游资源的发掘将不断丰富城市考古的文化序列,可以将仅有百年建制的青岛的城市历史延伸至史前文明[4];EB类旅游资源主要以废弃寺庙、军事遗址与古战场、历史事件发生地三类资源为主,空间分布较为聚集,主要集中在市南、崂山、平度、胶南四个区市,以琅琊台遗址、青岛山德军炮台遗址、即墨古城遗址、崂山道院遗址等资源为代表。2.F类建筑与设施旅游资源。青岛市F类旅游资源单体总数为1938个,是所有类型中旅游资源单体数量最多的主类,这些旅游资源数量、类型十分丰富分属7个亚类,45个基本类型仅缺少FEC悬棺类旅游资源。FC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筑、FD居住地与社区、FA综合人文旅游地3种亚类旅游资源总数1728个占建筑与设施类总数的89.2%,是该类旅游资源中最具代表性的3个亚类。F类旅游资源主要聚集在市南区、市北区、崂山区、平度市、黄岛区五个区县,其中市南、市北两区最为集中,数量达到了1069个,资源亚类中FD居住地与社区旅游资源最为丰富,数量达752个,这里的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名人故居与历史纪念建筑、传统与乡土建筑、特色街巷等,反应了青岛近现代历史的变迁以及当代城市经济发展的脉络。3.G类旅游商品旅游资源。青岛市G类旅游资源单体总数128个,涵盖了所有的基本类型,类型比较齐全,但从空间分布上看青岛旅游商品资源多集中在周边区市,开发程度较弱,市场认知度不高,导致青岛旅游商品仍然以浅层次海洋产品为主,不能满足旅游市场日益多元化的对旅游商品的需求。从单体的数量上看,主类G旅游商品的单体数量较少,是全市人文旅游资源的薄弱环节,反映出青岛旅游商品开发和销售落后于其他旅游产品开发和销售的问题。4.H类人文活动旅游资源。青岛市H类旅游资源单体216个,涵盖了4个亚类,14个基本类型。在空间分布上青岛市内三区人文活动旅游资源单体21个,主要以现代节庆为主;周边相对密集的区域有即墨、平度、胶州三市,类型以民间习俗、艺术类资源为主,其中,胶州和即墨的茂腔和柳腔是青岛独特的地方戏曲,胶州秧歌,传承自元杂剧,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四、青岛市旅游资源等级的空间结构

依据“国标”中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对青岛市旅游资源单体进行了评价,将其划分为特品级(五级),优良级(四级、三级),普通级(二级、一级),未获等级四个类别,并运用ARCGIS软件将各资源单体在地图上进行了标注,从而辅助全市旅游资源等级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和整合(如表3所示)。旅游资源等级是综合性要素分析的结果,对区域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均具有指导性意义。

(一)特品级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

青岛市特品级共计34个,数量较少,这与青岛是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的地位不符,但同时也体现了青岛市旅游资源的综合效用较为突出的特点。青岛市特品级资源单体的空间分布十分集中,其中市南区、市北区共计26个,占全市特品级单体总数的76.5%,是全市特品级旅游资源最为密集、基础设施最完备的区域,其他区市中崂山区特品级旅游资源也比较丰富,是全市旅游资源开发相对成熟的区域这与青岛市现阶段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区域相吻合,也说明特品级旅游资源对区域旅游的带动作用十分巨大。另外李沧区、城阳区、胶州市、莱西市四个区市特品级旅游资源赋存为0,表现出这些区域旅游业发展滞后的特点。

(二)优良级旅游资源空间结构

青岛共有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1002个,占所有资源单体总数的27.7%,数量十分的可观。优良级旅游资源是旅游吸引性要素的主体,也是城市旅游开发的重点,因此优良级旅游资源的赋存的多少,体现了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潜力,也决定了区域旅游发展的方向。在空间分布上我们可以看出市南区、黄岛区、崂山区、平度市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数量较多,说明这些区域是今后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区域,同时也发现市北区优良级旅游资源相对较少,这说明现阶段这个区域旅游业发展已经受到了资源欠缺的制约,旅游发展潜力不足。李沧区、城阳区、胶州市、莱西市四个区市优良级总量为35个,数量十分稀缺,说明这四个区市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非优区,同时也表明这个区域的旅游开发仍处于浅层次阶段。从类型上看,市南区、市北区、黄岛区、崂山区、平度市五个存量较丰富的区域资源各具特色,其中市南区、市北区F类建筑与设施旅游资源单体优良级数量达到488个,主要以近现代建筑、商业街巷为主,适于开展帆船运动、休闲购物、城市观光或文化体验等旅游活动;崂山区建筑与设施类61个,地文景观类49个,水域风光类11个,人文活动类14个,适于打造文化游、生态游、健身游等特色旅游项目;平度市旅游资源中地文景观25个,建筑与设施类资源中摩崖字画、碑碣类旅游资源单体32个数量尤为丰富,较适合开展乡村旅游、文化游等项目;黄岛区优良级旅游资源中地文景观有5个,其中海岛有2个,建筑与设施31个,资源内容非常适合开展海岛游、度假休闲旅游等项目。

(三)普通级旅游资源空间结

构青岛共有普通级旅游资源单体2486个,占市旅游资源单体数量的68.7%,各区市胶州市、莱西市、李沧区数量较少,其他区县普通级单体数量均超过了200个,其中尤以崂山区、市南区、即墨市、平度市、黄岛区最为丰富,是普通级旅游资源的密集区。除崂山区、市南区这两个旅游业比较成熟的地区,普通级旅游资源的赋存对于即墨市、平度市、黄岛区等现阶段城市旅游非核心区域有着重要的影响,丰富的资源赋存标志着这些区域具有较强的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是今后青岛市旅游开发的重点区域。同时即墨市旅游资源单体总量较大,但旅游资源等级以普通级为主,这与即墨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越的自然资源不符,说明即墨市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没有发挥应有的资源优势,导致资源整体知名度、等级不高。

五、青岛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优化建议

旅游资源的基本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桂林;古村落;非优区

桂林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2100年的历史,在桂林地区散布了一系列各有特点的古村落。这些古村落是桂林千百年历史的缩影,是桂北文化的传承。这些古村落大部分是明清时期建村,较大地保留了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较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由于经济的落后、交通的不便以及其他各种原因,新建筑数量不多,这些古村落保留了大量反映桂林地区历史、文化原貌的古建筑和村落结构。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业的发展,休闲旅游、文化旅游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古村落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资源愈来愈受到关注,在桂林进行旅游业转型过程中,保护和开发古村落对于从景观旅游向文化旅游转型、从大众旅游向休闲旅游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桂林地区古村落分散在桂林乡镇,由于远离城市喧嚣,传统建筑和传统民风民俗得以留存。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很多古村落面临古民居建筑毁损、古民俗衰失、古生态被破坏等问题,古村落保护状况令人担忧。同时大部分古村落规模不大,不具备规模化的商业旅游开发的吸引力。因此寻求适宜的开发模式,在开发中保护这些古村落迫在眉睫。本文基于旅游资源非优区理论,分析桂林地区古村落作为旅游资源的特点,探讨桂林古村落的开发模式,通过开发遗产之路等模式,组合、挖掘桂林古村落旅游资源,实现非优区旅游资源的优化。

一、旅游资源非优区理论

旅游资源非优区是指原生性(原赋)旅游资源较为缺乏,品位较低,在一定时期内缺乏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资源,因而对游客吸引力小的区域。“非优”反映了旅游资源在不同区域之间质和量方面的差异,因此非优区是相对于资源优越区而言。“非优”因素会随着旅游需求、旅游资源发掘、创造而优化。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普遍认为旅游资源是旅游发展的惟一动力。旅游资源非优区理论基于现代旅游发展动力观,认为旅游发展动力不再是单纯的资源驱动,提出了“需求+吸引物+信息”的旅游吸引系统。旅游发展不仅局限于资源驱动,经济发展、旅游需求等也能刺激旅游的发展。

在区域旅游竞争力分析方面,旅游资源非优区理论基于现代旅游竞争优势理论,认为决定区域旅游竞争优势有五个基本因素:要素条件、需求条件、旅游环区域行为、介入机会。有效调动五个因素作用,扬长避短,旅游资源非优区是可以优化的。

旅游资源非优区的优化机制主要包括:建造新景观、深度开发现有资源、发掘原有事物的新价值、资源组合、采用合理的市场运作方式与营销手段、基于经济发展引导旅游需求等。

二、桂林发展古村落旅游资源分析

(一)桂林地区古村落旅游资源丰富

通过初步统计,在桂林各乡镇分布着近30多个古村落,这些古村落历史悠久,折射出桂林经济发展的脉络,建筑体现了岭南地区明清时期古民居特色。在这些古村落中“江头村和长岗岭村古建筑群”荣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还建成了长岗岭古村落生态博物馆。阳朔渔村名扬中外。除此之外,在桂林临桂县、灵川县、兴安县、阳朔县、恭城县、平乐县都存在多处古村落,灵川江头古村、长岗岭古村、迪塘古村等近20处,兴安秦家大院古民居、莫川榜上村等4处,阳朔古石头寨、旧县等5处,灌阳文市镇月岭村、古墓,古牌坊,平乐榕津沙子乡,恭城朗山村、荔浦青山古屯等等。这些古村落现存有古民居、宗祠、古戏台、古桥、古塔、古墓群。这些古村落沿着历史上桂林经济发展的脉络排布,有的古民居保持完整,有的规模不大,但古建筑具有独特历史韵味,体现了多种文化的渐进与交融。

(二)桂林地区古村落旅游资源分析

1、桂林地区古村落旅游吸引力分析

古村落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古村落本身所具有的遗产性价值特征,包括村落凝聚的文化特征和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特征;二是基于古村落特色和创新利用的市场价值。古村落的价值主要通过5个指标进行评价:悠久性、完整性、乡土性、协调性和典型性。

从单个古村落进行评价,桂林地区大部分古村落建于明清时期,村落的规模不大,保持基本完整,处于乡野之间,古建筑大部分是徽式明清建筑。与国内知名的古村镇相比较而言,桂林地区古村落并不具备独特的优势,至少在悠久性、完整性、典型性、规模等方面略输一筹。相对于历史上发达地区的古村落而言,大部分桂林地区的古村落属于非优区的旅游资源,由于受到规模和典型性的影响,大部分古村落进行景点式商业化开发的吸引力有限。桂林地区古村落旅游开发起于上世纪90年代末,古村落旅游主要有以下特征:保护和开发的意识相对薄弱,开发时间相对较晚、以自主开发为主、开发模式较为单一,到访者以桂林地区居民为主,村落中缺乏旅游辅助设施。

2、基于旅游资源非优区理论的桂林地区旅游价值再分析

基于旅游资源非优区理论,按照非优资源的优化机制,对桂林地区古村落价值进行再分析:

(1)联带优势

桂林作为国家旅游文化名城,以山水著称于世,2008年到桂林旅游的国内外游客达1600万人次。游客在欣赏桂林山水风景之余,有了解桂林历史文化的兴趣。发展桂林遗产旅游,具有一定的市场基础。

(2)区位优势

交通网络发达,随着桂广高铁的建设,游客进出桂林更为便利。桂林地区的古村落都分布在距离桂林市区车程在2小时以内的范围内,便于游客游访。

(3)遗产旅游的需求增加

在过去20年里,世界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需求迅速增长,遗产旅游体验需求也在增长,遗产旅游成为全球旅游业中发展最快的旅游活动之一。根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期间,参观遗产景点的游客人数以每年25%-30%的速度增长。随着人们的文化素质提高、财富增长、闲暇时间增多,遗产旅游将成为旅游需求主要的推动力。

旅游资源的基本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说课;教学研究;旅游资源学

说课,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专家,系统的解说自己的教学设想和理论依据,以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简言之,说课就是教师说教什么、教给谁、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以及怎样学的思路和规划,说课要进行精心设计。在高职院校中,积极开展说课这一形式的教研活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说课需要进行精心设计,把课说好,应从明确课程的性质和作用、吃透教材、掌握学情、探索多种教法学法这几个方面入手。本文以高职旅游专业《旅游资源学》课程为例,尝试探索高职院校的说课教学研究。

一、明确课程性质和作用

明确课程性质和作用,是说好课的基础。教师应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来确定课程的性质和作用。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高职旅游专业尤其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将旅游管理专业的证书制度从单一的“学历证书”转向学历与职业资格的“双证书”制度。在说到为什么开设这门课,这门课程的性质和作用时,应充分体现出以上特点。

如《旅游资源学》课程的性质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旅游资源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根据社会需求,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大多分为旅行社经营管理、酒店管理和会展管理三大方向。其中旅行社经营管理方向主要面向旅行社计调、门市接待、导游、景点讲解员等岗位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具备旅游产品设计和行程制定、旅游产品销售、撰写导游词、熟练运用导游语言进行讲解等职业能力。为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必须建立层级递进的知识体系。首先初步了解旅游学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旅游资源相关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全面掌握;只有对旅游资源的概念、类型和价值等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够对旅游资源进行组合完成旅游产品的设计,以及对旅游资源进行剖析,撰写导游词,讲解景点。与层级递进的知识体系相对应的是课程设置的先后顺序,《旅游资源学》课程就处在从基础过度到技能的连接点上,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该课程恰当地衔接起《旅游概论》、《管理学原理》等先导课程和《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景区管理》、《旅游文化》等后续课程,在整个专业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大多有报考国家导游员资格证书的需求,而《旅游资源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国家导游员资格证考试科目《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具有高度一致性,因此这门课程对学生的考证也有一定的辅导作用。《旅游资源学》课程可以与《导游业务》、《旅游政策法规》等课程同期开设,共同构成一个导游资格证书考试的辅导体系,将考证辅导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二、吃透教材

教师应结合专业教学需求选择教材。对教材的定位、教学目标、重难点和课时安排系统把握,同时还有注意分析教材优缺点,扬长避短。要做到吃透教材,熟练驾驭教学内容,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总体把握教材结构。

教师可以通过通读教材从结构上对教材进行分析,提纲挈领地掌握教材内容编排的主次、教学的重点难点。如《旅游资源学》课程选用了鄢志武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旅游管理专业系列教材,该教材分别从旅游资源学的理论和实践两个环节出发,从地质学和文化学的角度分析了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成因、特征和主要类型,阐明了旅游资源学的研究内容、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特点以及旅游资源学的实践研究。

2.根据需要取舍内容。

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应用型技能人才,因此要紧扣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如《旅游资源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分为三个模块,即旅游资源学基础知识模块、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与典型旅游资源介绍模块、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模块等。

《旅游资源学》全期54课时,理论教学时数学30学时,实践教学24学时。其中:

(1)旅游资源学基础知识模块6学时。

(2)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与典型旅游资源介绍模块36学时。

(3)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模块12学时。

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点主要是梳理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介绍典型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舍弃了教材中理论性过强、难度过大的一些内容,如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资源研究的GIS技术等,遵循了“够用”的原则;将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与典型旅游资源介绍作为课时安排的重点,更符合高职考证的需求,遵循了“必需”原则。

3.选择教辅弥补不足。

一本完美的教材是很难寻觅的,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材难免有一些不足之处。

这时应选择适当的教学辅导用书作为参考,弥补选用教材的不足,做到扬长避短。

例如:前文所述《旅游资源学》课程选用的教材,其优点在于全书以“篇”作为最高级别的结构单元,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旅游资源类型体系,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便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所学内容的结构和联系。其存在的不足是:教材中的案例不够鲜明;作为考证辅导课程而言,重要知识点的不够突出。

根据这一情况,我们选择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的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精品教材《旅游资源学》和国家导游员资格证考试指导书《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作为课程的参考教材。前者每一章节都设置了经典案例,作为对案例教学的补充;后者是考试指定用书,对考点的把握更加明晰。

三、掌握学情

掌握学情是指要充分了解授课的对象,做到有的放矢。

1.了解学生总体特点。

说到高职学生特点,人们常常想到的是文化基础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我要求不严格,自律意识差;注意力易分散,兴趣容易转移,往往还表现出心理素质较差的状况。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一般是达不到普通高校录取分数线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专、职高、技校的“对口生”,因此学生底子薄,文化基础差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我们也要能够看到,高职学生往往对新鲜事物接受快,对动手实践感兴趣、能力较强的优势。掌握了以上特点,在课程教学安排上,就要注意夯实基础知识,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的安排。如在《旅游资源学》课程中,枯燥讲解旅游资源的类型往往效果不佳,而安排学生自己调查本地旅游资源类型和价值,形成调查报告;前往实际旅游景区现场识别则受到学生的欢迎。

2.把握学生当前需求。

把握学生的当前需求是指,教师一方面应了解所授课程的承接关系,能否为先导课程和后续课程建立有效联系,也就意味着当前开设此课程是否必要;另一方面,应了解本课程是否与学生报考职业资格证书有联系,对学生考证、参赛有无指导意义。如《旅游资源学》课程一般开设在第二学期。此时的学生通过第一学期《旅游学概论》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对旅游学的入门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进一步的开展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第二学期也正是学生备考导游资格证考试的黄金时期。近年来,校内外各类旅游职业竞赛频繁,学生参赛热情较高。比赛常见的线路设计,导游讲解等技能环节都需要《旅游资源学》的知识作为基础。综合上述情况,在此时开设这门课程学生都表现出较大的兴趣。

四、探索多种教法学法

教法是指教师怎么样进行教学,学法是指学生怎么样进行学习。这两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种互相结合,相辅相成的关系。学生的学法往往会随着教师教法的改变而变化,教师教法也常因学法的变化而调整。因此在分析教法和学法时,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二是引导学生配合教法进行学习。

如《旅游资源学》课程主要采取了讲授法、案例教学、任务驱动、野外考察、竞赛激励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做到了互动式教学。

1.讲授法:采取重点、难点精讲,一般知识略讲的方法,主要针对旅游资源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如旅游资源的概念、形成,各类旅游资源的特色等。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旅游资源相关理论知识和常识。与之相配合的学法是上课听讲,课后通过习题巩固练习。

2.案例教学:主要针对我国具有的各类典型旅游资源分布等知识,通过对应案例,分析讨论,把课堂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加强了学生对旅游资源特点和分布以及典型资源的认知,帮助学生记忆。与之相配合的学法是学生分析案例,通过讨论,辩清案例地旅游资源的类型和价值。

3.任务驱动:属于多维互动式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一个个任务,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解决问题,旨在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问题,继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要求学生根据旅游主题,有效组织旅游资源,设计一条旅游线路,综合训练了学生对于旅游资源类型和特征的把握,以及对旅游资源分析评价的能力。与之相配合的学法是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掌握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分析旅游资源类型、特征,结合交通方式组织线路。

4.野外考察:学期中将带领学生前往周边旅游景区,实地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各类旅游资源的特色等。与之相配合的学法是提前掌握考察地旅游资源类型和分布,实地辨识旅游资源。

5.竞赛激励法:通过鼓励、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导游讲解大赛、线路设计大赛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做到以赛促学。与之配合的学法是学生在班级内分组模拟比赛项目,互相评判,互补提高,推选最优者参加校外竞赛,听取指导老师意见,不断完善。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模式的改进离不开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和实践。说课可以促使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思考,进一步理清教学思路,明确教学重难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过程。同时,说课也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教学理论,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在说课中注意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能有效避免思路不清、主次不分、方法单一的现象,帮助教师说好课,并在说课的基础之上,灵活多样地开展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庭之.人才培养评估中的高职课程说课设计案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0, (2).

[2]宋清文.关于高职院校教学方案设计的思考[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0,(2).

旅游资源的基本特点范文第5篇

一、地图在旅游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1.强化旅游地理基本知识

通过近几年的旅游地理教学发现,学生虽然在中学学过地理,但存在部分学生无地理空间感、不会运用地理思维、认为旅游地理知识就是死记硬背、众多地名混淆不清、众多旅游景点与旅游线路如过眼烟云等问题,基本的旅游地理知识很欠缺。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把地图穿去,可以将似乎零散的地理事物归结到图中进行综合归纳、条理化,能够清晰地呈现出地理知识的规律性,易于被学生接受。这样,学生学起来感到轻松自如,基本的地理常识也可得到强化。

以《中国旅游地理》为例,在强化基本知识时主要用到的地图是“中国地理位置图”、“中国行政区划图”、“中国地形图”、“中国主要山脉图”、“中国主要交通干线图”这几幅地图。学生通过对这几幅地图的观察、绘制、记忆,能够掌握我国的地理位置、主要的行政区划以及各省的位置和位置关系、我国的基本地形特征、山脉分布以及交通的大致状况等。并且通过对地图的学习使学生在头脑中树立起地理空间意识,掌握旅游地理中基本的地理常识和知识框架,为学习后续的旅游地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掌握旅游资源分布位置以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掌握我国重要旅游资源的分布位置是旅游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旅游专业学生需具备的专业能力之一。若想清晰地掌握旅游资源的分布位置,就必须利用各种旅游资源分布图来进行学习,通过对我国乃至细化到各省旅游资源分布图的观察、绘制、记忆,达到在头脑中形成清晰印象,准确还原出旅游资源的位置分布。

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旅游资源分布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将旅游资源分布图和其它地图叠加分析,可以发现旅游资源分布特征和环境原因,更深刻地理解旅游资源的形成原因和分布特征。例如,把我国动植物资源分布图、气候图叠加在一起,学生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气候对动物、植被的巨大影响;再如,人文旅游资源分布若联系交通、自然资源、地形地貌,会使学生发现,人文旅游资源多是在交通较发达、地势较平坦、资源较丰富等自然和社会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在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中,旅行社经营与导游工作、旅游饭店服务与管理、旅游地建设与区域旅游开发工作等都离不开地图知识。在旅行社、景区、旅游宾馆和饭店,随处可见各种旅游地图,从事导游及客房服务、餐饮服务等工作岗位经常会接触到这些地图,并为客人提供相关咨询服务。其岗位职业能力对应的用图技能包括:阅读使用各种旅游地图的能力;旅游区、旅游景区(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定位能力;设计旅游线路和绘制旅游交通图、导游图的能力;自助旅游野外判别方向的能力;旅游景观图、素描图各种旅游文化要素特征的观察、欣赏能力和语言描述、表达讲解能力;收集、分析、处理旅游地图信息的能力等。

在旅游地理教学中与未来职业相关的地图系统主要包括:旅游区域图、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图、导游图、旅游交通图、旅游线路图、旅游景观图、素描图、旅游统计图等。通过对这些地图的观察、绘制、记忆可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感和地图使用能力,不仅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起着巨大作用,而且在培养学生未来工作岗位所需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图在旅游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1.利用图示教学强化基础知识

丰富多彩的旅游地理图像能直观形象地表达地理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活动。例如,进行旅游地理具体知识教学前,先给学生呈现相关知识的地图,让学生先观察、记忆地图的信息,在学生的头脑中首先构建出空间方位的框架,再学习具体知识。讲授中国各旅游区时,先呈现旅游区在全国的位置及旅游区图,可使学生清晰了解旅游区及其事物的空间位置特点和范围,使原来抽象的空间方位,变得具体清晰,有助于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如讲解西北地区“丝绸之路”精品旅游资源时,给出丝绸之路路线图,让学生查找丝绸之路上重要景区(点)的空间分布,收集相关资料,设计丝绸之路精品旅游线路,不仅可使学生掌握这一旅游资源线路的相关知识,更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2.采用手绘地图强化基本技能

学生通过对地图的观察和认知后,地图在其大脑中可以形成初步印象,在此基础上可以着手进行手绘地图的训练。

手绘地图训练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临摹阶段。如绘制“河北省旅游资源分布图”时,让学生临摹或是拓出河北省的边界轮廓以及内部地级市区域的划分,再在地图上找准并点出主要城市的位置,接下来绘出主要交通干线和河流,最后将旅游景区和景点的位置找出并绘制到地图上。通过这几个步骤,一副大致的旅游资源分布图即可呈现。进行中国旅游地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将我国34个一级行政区的“旅游资源分布图”按照统一比例尺手绘出来,然后将各省的分布图按照省界剪裁,再将34幅小地图拼接成一幅大而完整的“中国旅游资源分布图”。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可以将整个中国的行政区划分布、位置关系以及旅游资源分布情况了然于心。

第二是凭记忆手绘阶段。通过前一阶段对地图的观察和临摹,使学生在头脑中留下地图的印象,这时候开始练习脱离样本,凭记忆将地图大致绘出,填注相应内容,然后再对照样本地图找出差距,不断改进。通过这一阶段的练习,学生的地理空间感进一步加强,并且对地图中的信息掌握更加牢靠和深刻。

第三是创作地图阶段。主要结合特色旅游线路设计来完成。如讲某个旅游大区的旅游资源时,可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设计一条特色的旅游线路,并完成此条旅游线路路线图的绘制。通过绘制旅游路线图可以让学生在设计旅游线路时避免天马行空的随意安排,考虑到景区景点的位置关系、距离远近的合理安排,还会考虑到交通状况、交通工具的合理使用以及整个行程时间的合理化布局等,促使学生设计的旅游路线更加科学化,更具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