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量阅读
博览群书是培养孩子语文素养基本功之一,甚至可以说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孩子语文水平不可替代的手段。
美国心理学家克拉森的心理实验研究表明,学生充满兴趣的课外阅读对提高他们写作能力的作用,远远大于机械的写作训练。
语文成绩好的孩子几乎都是特别喜欢课外书。这些孩子往往有很多的积累:语词的积累、素材的积累、情感的积累等。这样的孩子在写作上往往有突出的构思、神奇的用词,在阅读理解方面有杰出的见地,在说话方面有超出他人的见识等。总之,他们由于见多识广而语文根底厚实。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推荐不同类型的书籍。在低年级,推荐给他们一些民间故事,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来读;在中高年级,推荐一些儿童文学,杂文随笔,报刊杂志,科幻漫画,历史名着,文学名着,名人传记等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多种书籍来读,允许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不同种类的书籍,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
博览群书不但是孩子语文素养的基本功之一,而且是孩子成材的一个重要条件。因为丰富的知识是创造力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也是见识增长,智慧来源的途径之一。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不能远离名著,培养孩子阅读经典名著要从小引导,循序渐进。同时要注意不但要阅读,而且要写读书笔记或者书评。
背诵经典
背诵经典文章、名言佳句也是培养孩子语言素养基本功之一。
从小学到中学毕业,孩子如果能背诵150首古今诗词,25首白话诗歌,40篇精美的文言散文(每篇三五百字),10篇精美的现代白话文(每篇800到1000多字),200多条古今中外格言警句。
那么,他的语文功底应该是不错的。如果在孩子记忆的黄金时间——16岁之前,让孩子记诵大量的语言精华,那么,这个孩子从小就奠定了坚实的语文根底。
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日记能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辨别能力,增强孩子的自我约束力,提高孩子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更重要的是能磨练孩子的意志力和积累作文素材。
写日记的好处大大超过了教育者的想象。培养孩子写日记的习惯要循序渐进,开始可以写短些,每天一、两句,到每天三、五行,慢慢提高增长。
内容也不拘格,什么都可以写,想象的,现实的,国内的,国外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国家大事,小到鸡毛蒜皮等等,要做到有闻必记,有为必记,有见必记,有感必记。
但一定不能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哪怕一两句也要写上,写得荒诞一点,不合常规也行,但必须要写下去,目的是为了习惯的养成,终止了,就前功尽弃了。
超越课堂,走进社会生活
要孩子懂得: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
语文学习应该在课堂上,但绝对不是只靠课堂就能学好的,生活也是语文学习的课堂,语文学习还要在广阔的天地中,引导孩子睁开惊奇的眼睛面对世界,去直面精彩纷呈的生活场景,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去逛书店、旅游、看展览、做采访、搞调查、看焦点访谈;讨论下岗分流、西部开发、腐败现象、庸俗文化……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里,懂得我们生活在奇妙的大自然里,生活在多变的信息社会中,感受人世间的爱与恨,美与丑。
写好作文
作文是需要灵性的,是需要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世界各国的学校都非常重视,例如美国从小学开始,写作就是孩子们的必修课,到博士毕业都是如此。
那么怎么样才能写好作文呢?我们提供建议如下:
能说出来就能写出来
打消孩子对写作文的距离感和畏惧感。说的时候就是“话”,把它写在纸上就是“文”,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
大人有大人的想法和说法,孩子有孩子的想法和说法,不同的人都有各自的想法和说法,所以每个人写出来的文章都不一样,这就是写作的秘诀。
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写
所谓作文就是让真挚的思想感情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要给与过多的约束和限制,不要给予太多的标准,不能把大人自以为是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强加在他们头上,最需要的是宽容。
忠实自己的心灵和生活,是打开作文大门的第一把钥匙。要多用短句子,多用白话,多用具体事例,少用概括性句子,多采用描述性语言。做人要直,作文要曲。
模仿中创新
人类能借助模仿而飞快地学习。特别是孩子,他们非常善于在模仿中学习,如果不许模仿,他们一定举步维艰。
一开始,可以让孩子在写作文的时候模仿一些优秀的作品,久了孩子就会领悟到一些好的写作方法,也能积累到一些优美的语句和有趣的故事案例。
等到孩子已经熟练掌握模仿这一技能之后,就要引导孩子写出自己的想法,比如可以让孩子多写写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和自己的感悟。
给孩子展示和被认可的机会
孩子之所以不喜欢写作文,不是因为他写得不好,而是因为教育者缺少一颗宽容的心,缺少一颗发现优秀的心,缺少一颗善于激励和欣赏的心!他们往往“只顾到学生的作文,而忽视了作文的学生。”
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多鼓励孩子,不要以大人的想法去批判孩子的作文。同时,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去投稿,如果孩子能够在杂志或报纸上刊登作文,这种认可对孩子的鼓励是非常大的。
多练多修改
巴金说:“只有写,才能写出好文章。”鲁迅说:“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修改是写作文最后一个步骤,并且非常重要。文学巨匠托尔斯泰一部《复活》就改了六次之多。
素材积累
引导和促使孩子通过观察、调查、访谈、上网、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一、故事教学法在幼师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1.故事教学能训练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故事语言丰富,感染力强,借助故事教学能有序地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幼儿进行引导,在听完故事之后使幼儿能够用完整的语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无论是在课堂上的教学还是在课后的生活教育,均可采用故事形式。正如幼儿丛书《小小故事会》中的《三顾茅庐》《发明家爱迪生》《达・芬奇学画》等,这些故事都是根据教学内容和生活中的见闻精编而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选进天文地理篇《小问号大知识》里提到的“为什么城市的雨量比郊区多”“为什么有二十四节气”“为什么天空是蔚蓝色的”“太阳为什么会在早晨升起来”等这一系列的精编故事和科普知识。久而久之,教师讲得多了,孩子们听得也就多了,有些幼儿也就自然学会了自编故事,而且编得有条有理,生动有趣。
幼儿语言的获得被称为儿童社会化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其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不是让幼儿记忆大量的词汇,而是要引导幼儿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够理解日常用语,能够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自己喜欢听的故事和喜爱看的图书。根据儿童年龄的特点、兴趣、需要,来确定语言学习的内容,把握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幼儿展开讨论,让幼儿运用一切符合他们思维特点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愿。
2.故事教学能促进幼儿全方位发展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语言活动必须创设一定有意义的活动场景,才能引发孩子们的情意冲动,激发孩子的主动参与活动与思维的“内驱力”,才能有助于激发他们的求知兴趣和欲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如四川汶川“5・12”大地震,大家通过各种形式,把有关的图片资料以予整理、剪辑和张贴。图片中《灾区男孩》《我要读书》《断臂小英雄》《芭蕾梦》等生动地展现了灾区小朋友不怕艰难困苦、珍惜生命和人民舍己救人的大无畏精神。通过音乐烘托、语言渲染、图片展示等手段,创设了一个情景交融的意境,使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情节和一幅幅感人的画面撞击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催人泪下,催人奋进!孩子们的情绪也同时受到灾区小朋友的感染,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对灾区小朋友的同情和关爱,并把爱立即付诸行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向灾区的小朋友献出了自己的“爱心娃娃”,以及平时积攒的零花钱。
3.故事教学能丰富幼儿的想象力
幼儿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特殊性,创造思维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幼儿的创造力和意志力都比较弱,因此,幼儿的创造活动不易持久,他们的创造愿望来得快去得也快,如果我们能及时鼓励和引导,幼儿的创造能力就会向前发展。幼儿喜欢幻想,富于想象,所以他们的创造思维往往是由创造性想象引发的,同时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也受到兴趣的影响。兴趣可以提高幼儿的智力,激发其创造性。由于环境、教育、遗传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水平是有很大差异的,如有的幼儿擅长创编故事,有的幼儿则擅长美工创作,如果这些幼儿的创造才能得到尽早的发现并加以培养,对他们将来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二、故事教学法的相关措施
1.教师要注意故事书的选择
教师在选择故事书时要顺应孩子的心理特点,选好孩子“爱看”的第一批书,使孩子对书产生好感。教师要把阅读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尽可能为孩子提供轻松自由的阅读环境。有的绘本可以帮助孩子认识自我,比如《大脚丫跳芭蕾》《我不知道我是谁》《有个性的羊》《嚓嘭》;有的可以帮助孩子接纳别人,比如《女巫温妮》《一根羽毛也不能动》《石头汤》;有的可以帮助孩子爱护环境,如《小北极熊系列》《鼹鼠与小鸟》;有的可以帮助孩子欣赏生命,如《我永远爱你》等。此外,教师要向孩子推介课外阅读材料,教给他们一些实用的阅读方法,并与孩子共同讨论;督促孩子做好语言的积累;观察和发现孩子语文学习的短板和长处,帮助他(她)扬长避短,培养孩子把读书和观察生活、思考现象结合起来的习惯,用自己的文化品位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
2.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语文观念
学前班的孩子正处于语言发展的一个比较关键时期,教师在教孩子学语文前一定要树立大语文观。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帮助孩子认真观察生活,培养孩子丰富的情感等都是在帮助孩子学习语言。平时要增加学生口头表达的机会,背唐诗宋词是其中的一种训练方式,大量的背诵对孩子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毕竟厚积才能薄发。但这并不是关键,关键是熟读精思,读得多,不思考就会困惑,要学会找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孩子的理解能力提高了,语文的核心能力就提高了。
3.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关键是要进行科学的历练。反复历练即多读、多写、多听、多说,要达到一定的量,还要有一定的“质”的保证。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合理地培养孩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所以,既要练,又要练得适时、适量、适度、得法,当然也要重视方法的指导,最后还要持之以恒。
总之,故事教学法是幼师语文教育中的一种高效教学方法,作为教师要尽力掌握好其要点,从而有效提高幼儿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魏爱玲.结合语言教学,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小学时代(教师),2011-03-01.
对一般教师而言,学科教学会伴其一生。作为教师,除了要教会孩子学科知识外,还应当教给孩子什么呢?
一、教师应当使每个孩子的少年时代成为人生快乐的学习历程
看看我们的周围,不少教师抱着陈旧的管、卡、压的教育理念,把孩子们管理得井井有条,孩子们被动地听课,被动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学习变成了痛苦的煎熬,在这个过程中,少数孩子学习成功了,多数孩子成了失败者,并且厌学情绪高涨。
作为教师,我们是否可以改变一下我们的教学方式,从过度关注孩子们的知识接受转变为重视孩子们的情感体验,创设更多有趣的学习情境,不管是学习成绩很优秀的孩子,还是学习成绩很糟糕的孩子,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每个孩子所取得的进步都是学习后的自然结果,所有学习的需要都是孩子们内在的心理需求,在那样的氛围中,孩子们自然就会主动学习。教师的教学不是为了使孩子们都能取得好的成绩,而是引导孩子们在探索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把上学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
追求生命的快乐是人类的自然要求和必然选择,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让孩子们快乐,少年时代的学习过程本来就应该是一段美好的记忆。
二、教师应当使每个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都会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人进步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获得成功体验的过程。因为成功,人们获得了愉悦的心理体验,同时,会在新的平台上建立新的目标,再通过努力获得新的成功,这一过程的不断反复,促进了人的不断进步、不断发展,成功作为目标被人们不断地追求着。
观察我们周围的课堂,似乎更多的是在不断地制造失败,让越来越多的孩子饱尝失败的痛苦,讨厌教师、憎恨课堂的孩子越来越多,许多孩子因此而辍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要深刻反思,我们怎么能让年幼的孩子们过早地离开学校?课堂不要失败,课堂需要成功。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地为孩子们搭建通向成功的平台,给予更多的孩子走向成功的机会,让孩子勇于探索、勇于思考、勇于猜想、勇于发现、勇于表达,不断放大成功的正面效应,减小失败的负面影响,让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在课堂上取得成功、得到快乐。
三、教师应当使每个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都会获得必需的学科素养
教师在教会孩子们知识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对孩子们进行学科的思想的渗透和学科思维方式的培养。有些教师总把学科学习的重点放在追求知识体系的全面、知识难度的艰深和知识内容的拓展上,孩子学得苦,教师教得累,教学效率低下。其实,基础教育阶段孩子们学习的科目很多且内容繁杂,教学的目标应当让每个孩子都能掌握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培养孩子们对该学科的兴趣,使他们获得必需的学科素养。
现阶段我们要做的,一是开足开齐各门学科,不管是自然学科,还是人文学科,孩子知道得越多越好,这样不但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而且学科之间的渗透会互相补充、互相促进,进而能够健全孩子们的思维。二是教会孩子们该学科的思维方式,如学习数学的人研究一般的事物的规律更喜欢从具有相同特征的特殊事物开始,学习物理的人更喜欢通过实验去发现事物的一般规律。用学科的眼光去审视世界,世界会变得更加奇妙、更加美好。
四、教师应当使每个孩子对未来生活都充满美好的希望和期待
每个人都生活在希望中,没有希望的人生,将会是灰暗的人生,教育的责任就是要使每个孩子都能对未来生活充满美好的期待。
首先,教师要帮助孩子们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尽管不同孩子人生的目标会有所不同,但他们都会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奋斗,也许前进的道路会充满荆棘,充满困难,可是孩子们并不会感到苦、感到累,相反,他们会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变得更加自信、更加勇敢。其次,教师要给孩子们更多的呵护和关爱,让孩子们感受到世界的美好,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并将他们的感受传递给更多的人。最后,教师要对孩子负责,同时,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每个孩子都要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集体负责,更要对整个社会负责。
使每个孩子都能对未来生活充满美好的期待,也正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希望和期待。
五、教师应当使每个孩子都拥有积极创造的欲望和创新的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钱学森之问”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教育应当使每个孩子都拥有积极创造的欲望和创新的能力。
我们许多教师不满足于孩子们对一些问题不完美的解释,总想一步到位,多用否定的语气,多用感叹的声音,严重挫伤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其实,在孩子们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多用协商的口气,与孩子们平等对话,保护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由想象,尽情发挥,看似稚嫩的东西,看似不尽合理的东西,有时就是创新意识的萌芽。
教师要重视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意识,让每个孩子的个性特长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让每个孩子的创造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在课堂上,教师要多给孩子提供交流的机会,让他们的思想互相碰撞,不断形成创造智慧的火花,鼓励孩子们进行自我反思,让他们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在反思的过程中不断地充实自我、建构自我、发展自我,最终超越自我。
关键词:经典文学;道德品质;健康人格;价值观念;言行举止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213-03
道德品质是一个人一生的无形财产,而幼年时期产生的道德品质将影响人的终生,它的持久性是人生其他时期所无法比拟的。在如今竞争较为激烈的社会背景和现实生活中,许多学校、教师、家长关心更多的是孩子的成绩如何?考试得了多少分?这学期是否有进步?忽略或缺少了对孩子道德品质的教育和塑造。随着现代社会的逐步发展,经济的繁荣、科技的进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道德方面的负面影响。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电视网络、快餐文化……方方面面影响着孩子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人生理想以及行为举止。可能有很多教师会有同感,现在的孩子们有些想法连大人们也难以接受,孩子的不文明语言让我们汗颜,孩子的叛逆行为让我们震惊,这一切都无不表明孩子们的道德文明在滑坡,人格品质在下降,作为教师的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他们引导到一条正确的道路上来。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除了平时的言传身教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我们还有两个语文学科独有的“法宝”可以很好地利用――那就是读和写。课外阅读课堂是道德教育的阵地,读经典文学作品,写读后感,通过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光辉、价值观念来影响并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这绝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方式。学生通过先读再思后写的方式,与经典文学对话,从而产生思想与灵魂深处的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崇尚真善美的性格品质,树立远大理想,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指引孩子正确、文明、得体的言行举止。众所周知,文学经典中孕育着人类丰富的生命体验与情感经验,是一个民族、国家文学最高成就的标志,一般都以较为完美的形式充分体现了一个民族、国家较为稳定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经典中的很多东西往往具有人类社会的普遍性和共同性,能超越种族、阶级、时代和地域的界限,而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学生阅读文学经典不仅是为了拓宽知识面,积累词汇,增强阅读理解能力,而且能够修养身心,启迪智慧,净化心灵,指引未来。学生通过阅读作品,可以从中体验人生的不同生命情感,体验人生的不同价值观和人生态度,体验人生的不同人文心态和生活方式。学生通过作品感悟人生,思考社会、历史、生命、个体以及未来,并且用自己的心灵之笔写下与阅读文本对话后的种种感叹、诸多思索,通过写作穿梭在不同的历史、人物、故事情景之中,反思自己、思考他人、感悟生命,从而完善自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
通过在课外阅读课上读经典、写感受的这种方式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完善孩子健康的人格,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孩子有素养的言行举止。
一、通过读经典文学作品,写读后感可以完善孩子健康的人格
现在的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宝贝”,在千娇万宠中长大,所以他们的性格总有一些缺陷,比如怯懦,依赖性强;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的感受;对待自己宽容,对待他人苛责……作为教师有责任纠正孩子身上的这些错误和缺点,而我们正好可以借助经典文学中的健康的人物性格来纠正孩子们身上不良的性格因素。针对孩子们这种现状,在课外阅读课堂上,我们经常开展“全班共读一本书”这样的阅读活动。我会精心选取一些具有鲜明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人物形象的小说,例如《简・爱》、《鲁宾逊漂流记》、《悲惨世界》等,让全班学生一起读这本书。读完之后,交流自己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感受以及评价,最后完成自己的读后感。读经典文学作品,让孩子与文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对话、思索,并用笔写下自己对所赞赏的人物的喜爱、崇敬之情,发掘作品人物身上所具备的一系列的优良品质、高尚情操,在这样读―思―写的过程当中,孩子们会不自觉地拿自己与这些人物形象作比较,从而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久而久之,必定能够完善自我,培养健康的人格。在同学们读完《鲁宾逊漂流记》之后,对他们的震撼和影响是很大的,这从他们写的读后感中可以看出:“主人公身上具备了一系列让我钦佩的性格特点:具有冒险精神;有乐观向上的品质;最重要的是他有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毫不畏惧!我也要做一个像鲁宾逊那样有勇气的人。”孩子们(尤其是男同学)在读完整部小说之后,会被鲁宾逊身上的勇气所折服,心中不自觉间充满了豪情壮志。那段时间我们班男生的口头禅就是“我们要有勇气面对一切!”一本经典文学作品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孩子独立、勇敢的人格品质,文学的力量真是神奇啊!有位女生读完《悲惨世界》后,被冉阿让的悲惨命运深深打动,但是更让她感动的是冉阿让高尚的灵魂。她在读后感中写道:“冉阿让的生命呈现了当时巴黎社会的不公平,一个犯了错的人,即使改过自新也是徒劳的。……人出身的卑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灵魂是否纯洁,是否高尚。读了这部小说,我骄纵的性格改变了很多,我试着去宽以待人,谁人能无过呢?我努力去为别人着想,帮助别人,努力让别人幸福,这样,我的灵魂就会高尚。我们都是平凡的人,那就用自己平凡的能力做出不平凡的奉献吧!”这位同学的文字也让我深深地感动了。读了《悲惨世界》之后,同学们的灵魂都得到了一次洗礼,他们摒弃了以往的自私自利,心胸变得开阔,学会了宽容,学会了奉献。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影响了孩子们的性格,完善了孩子们的人格,在孩子的道德成长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由此可见,通过读经典写读后感这一方式可以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二、通过读经典文学作品,写读后感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想、观念充斥着孩子们幼小而又纯洁的心灵,使孩子们原本单纯的内心世界过早地沾染了社会的流俗:有的孩子小小年纪就推崇金钱至上的观念;有的孩子认为暴力能够解决一切问题;有的孩子只看重人的外表、财富而忽视人的美德;有的孩子不讲奉献,只求索取……作为教师的我们怎样才能还给孩子一个健康的精神家园?那就是引领他们走进经典文学的领域,与经典对话,找回那些被遗忘的正确的道德观念,重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了能够帮助孩子们重塑价值观念,在课外阅读课上,我们定期推出一个与价值观念有关的主题,然后围绕这个主题读相关的小说。例如:我们第一期推出的主题是“金钱观念”,围绕这个主题我们读了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和《项链》,这两部小说都是体现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观的小说,读后围绕“金钱”这一主题谈一谈自己的见解。一位同学在读完了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之后,在读后感中写道:“在当今的社会中,仍然有很多‘菲利普夫妇’,他们推崇金钱至上的原则,我认为这是一种精神的缺失。我们应该更多关注我们的内心世界,用爱与责任去铸造更有意义的生命,因为金钱并不是万能的,只有拥有亲情、友情等一切真情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从这位同学的读后感中,我们可以看出,通过阅读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他否定了金钱至上的错误观念,也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以及人情的冷漠,同时发现人世间最可贵的还是真挚的感情,从而建立了正确的价值取向。我们还推出了“美丽和丑陋”、“奉献和索取”等一系列的主题,都激发了同学们深刻的思索。他们纷纷拿起自己的笔,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另一位同学在读完雨果的作品《巴黎圣母院》之后写道:“读完这本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外表丑陋的卡西莫多给了我巨大的震撼!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拥有美丽外表的人不一定拥有美丽的心灵,而外表丑陋的人却可能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我们的外表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却可以让自己的心灵更美!”可以说《巴黎圣母院》这部小说用更直观的视角告诉孩子们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比教师们任何空洞的说教都有力。还有一位同学在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之后,被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身上那种奉献于国家社会的精神深深感动,他写道:“他勇于献身,拼命工作;他酷爱学习,如饥似渴;他嫉恶如仇,爱憎分明;他不畏艰难,挑战病魔;他永不言败,顽强生活……这一切都可歌可泣!他身上表现的这种精神――乐于奉献,意志坚定,应成为我们青少年永恒的人生精神坐标。”相信每个读过这部小说的同学,从此都会在自己的心中默默地树立起这样的人生目标:人生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为国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这才是最有价值的人生。
在课外阅读课上,同学们围绕同一主题读一系列的文学名著,深入探讨有关价值观念的话题,这些“心灵的鸡汤”使得孩子们对善恶美丑有了清醒的认识,对衡量价值观念有了正确的标尺,帮助学生们重塑了正确的道德观念,这对于指引他们人生的正确方向也十分有益。
三、通过读经典文学作品,写读后感可以培养孩子有素养的言行举止
我们不要抱怨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不知道孝敬父母、不知道感恩老师,也不要抱怨他们不懂得在公交车上为老人让座儿,或是因为一点小矛盾和同学大打出手……因为道德教育的缺失,所以才导致孩子一系列不得体、不文明、不正确行为的产生。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是其道德品质的外在体现,只有道德素质提高了,他的言行举止才会变得文明得体。所以,我们要用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光辉照亮孩子的内心世界,照亮他们心中每一处黑暗的角落,让他们的思想在文学的感召下升华,提升个人道德品质,这样,青少年的行为举止才会变得文明得体有素养。在课外阅读课上,我们每学期都会开展名为“经典照亮人生”的总结性的读后感创作,内容主要是同学们通过读经典文学,在思想上发生了哪些转变,在言行举止上有了哪些进步。然后在班级里对这些读后感进行朗读、评讲,这样全班的人文素养都得到了提高,在潜移默化中,整个班级的班风纯正,学生们的行为文明得体。例如:一个孩子读了《爱的教育》,这部小说以一个小学生不染世俗的眼光审视着身边的美与丑、善与恶。他领略到“爱”是整篇小说的主旨,就在作品最平实的字里行间,融入了种种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老师之爱、学生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同学之爱……每一种爱都不是惊天动地的,但却感人肺腑、引人深思。这位同学把这些感受深刻的东西都写进自己的读后感里,并在心中反反复复地体味爱的力量。他还写下这样的文字:“以前,我曾经为了自己的所谓面子而在‘助残日’捐款,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而去帮助别人,还会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和自己的同学恶语相向,现在想想,真是觉得惭愧啊!我的心中原本有爱,爱这个世界,爱每一个人,我要为了心中的这无私的爱而随时去做任何有意义的事。”当我在全班朗读他的读后感时,孩子们的眼中都有泪光在闪烁。通过他的读后感创作,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思想和行为在经典著作的熏陶下变得高尚了。
经典文学作品不但含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能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同时,我们也要发现蕴含在其中的人文价值,可以提高孩子们的道德品质。我们读经典,不但可以感受文学的无穷魅力,更要传承经典文学中可贵的道德文明,让孩子们在欣赏文学美的同时,也接受了道德的洗礼。让孩子们拿起手中的书和笔,如饥似渴地去读,酣畅淋漓地去写,去感受一个高尚的精神世界,去寻找一个美好的人生坐标,让经典文学的光辉伴随他们度过有意义有价值的一生。
参考文献:
“落雨喽,打烊喽,小八腊子开会喽……”
这些耳熟能详的童谣,相信很多爸妈都记忆犹新,每当和孩子一起唱时,收获的不仅有快乐,还有来自我们童年生活的幸福感受。
什么是童谣?
童谣在我国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古人说:“童,童子。徒歌曰谣。”童谣的定义就是指孩子们唱的,没有乐谱,也不用乐器伴奏的歌谣。其特点为:简单、易懂、易学,能读、能唱、能表演,可以在儿童中广为流传。
童谣是来自于民间的艺术,在流传过程中难免会有不健康的成分。这里,我们提倡的是绿色童谣。
什么是绿色童谣?
绿色童谣除了具备童谣的一般特点之外,必须有两个特质:一是韵律优美、琅琅上口;二要内容健康、积极向上,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益。
绿色童谣的彩色意义
意义1 帮助孩子学语言
经典范例 《小兔乖乖》
“小兔儿乖乖,把门儿开开,不开不开就不开……”
低年龄的孩子在学习这首童谣的过程中,不仅认识了小兔子,掌握了正确的发音,还知道了“什么样的小兔子是乖的”、“为什么不能随便给陌生人开门”……
《小兔乖乖》、《摇啊摇》的作者黎锦辉,被誉为“中国流行音乐之父”,他在上世纪创作了大量的童谣,他认为,“孩子学语言最好从唱歌入手。”
学前教育的实践也证明了,传唱好的童谣对于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文学素养会很有帮助。尤其是那些刚开始学习识字或识字不多,阅读有困难的孩子,通过传唱童谣,既得到了快乐,又能学到一些知识。
意义2 寓教于乐的美育功能
童谣是一种口耳相授的教化工具,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美好情感以及乐观向上的性格。
经典范例《晒太阳》
太阳暖,太阳亮,
太阳晒晒苗儿长,
太阳晒晒果儿香,
太阳晒晒我健康。
暖暖的阳光下,大人、孩子高兴地唱着、笑着……这是一首妈妈抱着孩子晒太阳时的祈福歌,它用朴实的语言告诉孩子关于晒太阳的知识。平时,我们可以经常进行一些类似的户外活动,“适当地晒太阳,有利于钙的吸收,有利于防病抗病”,这些知识可以结合歌谣,向孩子一一道来。
意义3 体验生活的情趣
童谣的娱乐性显而易见,当它和游戏结合在一起时,增添了游戏的逗乐成分,赋予参与者更多的生活情趣。
经典范例 亲子小游戏――摸信封
游戏准备 一张卡通封面的信封,系上绳子,里面放一小礼物。(提示:礼物可以是一张卡通贴纸,一块巧克力等。)
玩法
1、家长和孩子拉手,边念边做动作:“蹲一蹲呀,蹲一蹲,我们来做小矮人。”
“跳一跳呀,跳一跳,宝宝又能长得高。快来摸信封”
2、家长把挂有信封的绳子拎高,让孩子跳起来摸。可根据孩子的跳跃能力调节信封的高度,最终让孩子摸到信封,拿出里面的小礼物作为奖励。
给爸爸妈妈的建议:
1、精挑细选
童谣的内容始终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思想和情感,孩子学习、唱诵的时候,接受的速度和程度都比较高。
可以买一些有关童谣的书籍、碟片来参考,也可以从网上下载,将所选的文档制作成册,如果配上孩子喜欢的图案,将是一本不错的童谣读本哦。
2、重视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