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

如何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如何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

如何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范文第1篇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养成创新精神的基础是他们对学习很感兴趣,因此要从兴趣开始培养,让他们对语文感兴趣,从而打下很好的基础。比如,在学习汉字的时候,小学阶段的很多汉字都是直接的象形文字,比如水、家等字都是和生活直接相关的,这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让他们明白汉字的起源、汉字的魅力,让他们对汉字感兴趣,从而对语文也感兴趣。

二、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

素质教育注重以人为本,教师要改变以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理念,变成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素质为中心,从而让学生能够在创新的氛围里得到成长。(1)教师要让他们在尝试中得到教训,比如,在听写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采取各种记忆办法来记忆,对于笔画缺少等错误要耐心指教,让他们明白为什么错了、如何改正。(2)教师要民主交流,多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小学语文教学素材特别丰富,教师要不断发掘新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平等交流,在课堂内外都可以开展语文教学,比如,可以让学生回家观察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尊老爱幼的,让他们对父母的行为进行记录,并采取小话剧等形式来重现这些行为。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教师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只有不同的意见才能最终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和鉴别力。比如,在学习《晏子使楚》一文时,可以使用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尝试理解当事人物的心态和辩论依据,从而让他们能够设身处地地自己探索、创新求异,也能让他们更加学习好课文。再比如,学习《蝙蝠和雷达》的时候,鼓励学生利用仿生学的知识,联系生活中的动物习性,让他们讨论如何进一步利用各种动物的特点来为人类服务。

四、不断培养学生丰富的创新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尤其是在学习科技类的课文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合理想象,并开展各种富有创新意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到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

总之,创新教育需要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改精神,并采取措施来激发、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求异思维等,从而才能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如何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创新精神;教学方式创新;教育方式创新

教师的创新精神是指教师要能跟上时展的步伐,不墨守成规,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上有所创新。为实现这一目的,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认识,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称职的新时期教师。

一、教师创新精神的表现

1.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教学目的,完成一定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成败、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教学目的的实现。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成为能否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所谓教学方法的创新,就是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传统的教学方法制约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并直接影响到他们创造力的发展。我们的学生基础知识背得很牢,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却不高。那么如何进行教学创新呢?首先,要把教学重心放在学生身上,而不是全放在教材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学生内在需要的培养与激发,引导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对科学和事物充满好奇心,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其次,随着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学生对教师的期待和要求更高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必定会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这也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需要。

2.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内容的创新就是教师的教学要顺应时代的要求,跟上时代的脚步。教学除了教给学生基础知识,也要注重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教学内容改革是时展的需要,教学内容要满足社会的需要。学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是要向社会输送有用人才,如果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已落后于社会和时代的发展,那么这个学生如何能在社会上立足呢?教师应在教材使用上、教学内容改革上发挥作用,清楚地认识什么样的知识是社会需要的。

3.教育方式的创新。新时期的教育方式也要创新,要培养新时期的师生关系,教书育人,以人为本。传统的教育方式强调教师的尊严,但现在的教育对象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教师只有改变教育方式才能更好地实施教育。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就是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和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的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提供了保证。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自尊,赏识学生。教师要有一定的尊严,但不等于学生就没有尊严。某些老师认为自己是老师就高学生一等,对自己的错误不能正确面对,这样只能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

二、教师创新精神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1.提高认识,与时代同步。教师对教学要富有激情,“敬业”是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工作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崇敬。高度的敬业精神,体现为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可以说,对教育事业爱得越深,为之献身的动力就越强,从而表现的创造才能也就越充分。选择教师职业意味着奉献,高度的敬业精神,是教师发挥创新性的前提。教师还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是完成跨世纪宏伟大业的保证。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教师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的威信,就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要千方百计地组织好教学,学生只有佩服你,才能尊重你,信服你。

2. 完善自我,不断学习。教师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教师的创新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受自身知识、经验、智力和个性心理品质等因素的影响,如果不学习就很难使自己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教师当务之急必须充实自己,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首先,教师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其次,教师要注重专业知识的提高,不断学习。在任何科目教学中,牢记“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观念,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所准备,并帮助、指导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

教师是一个光荣的职业。作为教师,一定要有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停止创新,只要教师对教学用心,就一定会有创新!

参考文献:

[1] 扈中平,李方,张俊洪.《现代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如何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改;职业高中;数学教学

鉴于我国高校就业率持续下降,职业技术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的现状,下文将从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现状和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的探讨来就新课改下如何进行职业高中数学教学进行论述。

1.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现状

数学教学在职业高中教学中备受重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它无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现阶段,我国职业高中的数学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突出地表现在教学方法上,现在各大职业高中仍然普遍采用“题海战术”,他们不重视解题技巧的讲解,只是通过不断地做题来提高数学成绩。这种做法是极不可取的,因为“题海战术”只是重视“量”而忽略了“质”,它忽视了总结归类的重大重要,其实数学问题并不是孤立的,很多问题都是相通的,为此我们可以在熟练掌握某类解题技巧时触类旁通,去解决同类的数学问题。此外,职业高中的数字教育也不强调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究其原因是因为它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针对上述问题,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我们要探索有效的方法进行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的革新。

2.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的探讨

2.1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只有对一件事情充满兴趣,我们才有可能将这件事做好,就数学学习而言也不例外。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应该设置一些充满趣味性的问题,让枯燥的数字公式变成跳动的音符。我们还可以创设贴近教学内容的情境,因为学生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的满足离不开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关研究表明,当学生所需的内容和他们所熟知额生活情境越接近,学生的心理抵触情绪就会越少,学生自觉接纳和理解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这给我们的启发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起来。这种做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它能通过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它能拉近数学和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明白数学并不是高深莫测的,数学学习也并不是枯燥无趣的,快乐学数学是可以实现的。

2.2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传统的课堂教学多采用“教师主体观”,这种教学理念强调以教师为教学互动的中心,在课堂上就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是一种涂鸦式的教学,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很少参与其中,他们只是被动地接收知识。在对职业高中的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时,老师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师主体观”,要坚持“学生主体观”,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其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是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具体表现为,所有教学活动、措施和方法都要以学生为主导,满足学生各个层面的需求,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总而言之,只有正真站在学生的立场出发,给予他们学习的自主性,才能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

2.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针对职业高中学生数学水平层次不齐的现状,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可以利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进行实施。具体表现为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挖掘学生的潜力,同时要使学生明白所有数学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旧知识这一载体,它是通过对旧知识的创新才有的成绩。此外,老师还应让学生明白他们可以怀有质疑精神,他们可以质疑教材,他们可以质疑老师,但是这种质疑是由一定依据的,不是毫无根据可言的质疑。因为,敢于质疑本来就是一种创新。倘若一个信奉“本本主义”的人,只唯书不唯实,不注重将数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你觉得他会具有创新精神吗?答案是否定的,这种人我们可以称其为“教条主义的人”,他们往往安于现状,缺乏创新精神,在各方面也很难有所建树。

3.结束语

总而言之,职业高中的数学教学要想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离不开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就老师而言,我们应该革新教学理念,在正确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数学教学。具体表现为,采取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个性化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措施来改进我国的职业高中数学教学。作为相关从业人员,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有效的方式促进我国职业高中数学教学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丹丹.浅谈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J].现代交际,2013.06:170

如何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学创新方法论 教学实践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0-0010-03一、从“钱学森之问”谈起

2009年10月31日,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钱学森在北京去世,举国哀痛。钱老留给中华民族的遗产,除了强大的国防利器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之外,还有一个尚待后人破解的“钱学森之问”。2005年,钱老对看望他的总理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钱老提出的这个问题后来被总结为“钱学森之问”,即: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其实,钱老本人对此有着自己的答案:我们的学校没有“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而这种模式就是钱老的母校加州理工学院的办学模式。根据钱老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加州理工学院的办学模式可以总结为五个要点。一是学术开放;二是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学习;三是鼓励独立思考;四是学术民主;五是重视艺术修养。

由此可见,加州理工学院办学模式的目的就是培养大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具有科学创新精神是成为杰出人才的必要条件,而我国当前大学生所缺的正是这种科学创新精神,又谈何培养出杰出人才?因此,抛开中国当前颇受诟病的教育体制不谈,可以说钱老是深谙教育规律和科学创新精神的培养方法。笔者尝试从方法论的视角对科学创新精神的培养进行逻辑梳理,并以培养大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为目的,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来探讨如何进行教学改革。笔者认为,科学创新需要科学创新方法的指导,而且这种方法与钱老的认识完全一致。

二、科学创新的方法

(一)爱因斯坦的两句话

爱因斯坦有两句话对笔者的科学哲学启迪影响颇深。哲学的希腊文原意是“智慧之爱”(love of wisdom),而科学哲学就是关于科学创新的方法论。笔者关于科学哲学的启蒙教育,源自2005年另一位“两弹一星”科学家彭桓武的南开报告。2005年是世界物理年,也是纪念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发表一百周年,彭老应邀到南开做报告,题目是“分子与原子”。彭老虽于2007年去世,但彭老的报告犹铭记在心,使笔者受益匪浅。彭老在报告中提到了爱因斯坦的两句话,据彭老讲,这两句话含义深刻,自己也害怕唐突翻译而曲解原意,只能以英文原文示之。其一:“Pure logical thinking cannot yield us any knowledge of the empirical world. All knowledge of reality starts from experience and ends in it.”其二:“We now realize, with special clarity, how much in error are those theorists who believe theory comes inductively from experience. Even the great Newton could not free himself from this error.”

爱因斯坦的这两句关于科学哲学的话当时给笔者以极大的心灵震撼,就好像漆黑的夜空中突然点起了一盏明亮的灯,似乎有顿悟之感觉。笔者献拙,尝试把这两句话翻译成中文。其一:“纯粹的逻辑思维不能带给我们关于经验世界的任何知识。一切关于实在的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又终结于经验。”其二:“我们现在特别清楚地意识到,那些相信理论是从经验中归纳出来的理论家是多么地错误呀,甚至伟大的牛顿也不能摆脱这种错误。”

彭老指出,爱因斯坦的这两段话是互补的,前段话强调理论对经验的依赖性,后面一段强调单纯从经验进行归纳是不够的,从经验到理论的飞跃很多都是从猜想和假说中建立起来的,‘不做假说’是不对的。而所谓的“假说”就是“猜想”或“猜测”,或者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懵的”。但是,这种猜想绝不是无根无据的凭空猜想或者胡猜乱想,而是建立在经验现实与现有理论相冲突的基础之上。如果经验现实与现有理论的预测结果不相符合,那就是进行理论创新的绝好时机。但是,如果仅从经验进行单纯的归纳而不大胆猜想或建立假说,那是很难获得理论突破的。

(二)科学创新的方法:一个信仰和四个步骤

根据对爱因斯坦极为推崇的当代科学哲学大师波普尔的工作,我们可以把科学创新方法总结为“一个信仰和四个步骤”,而这种科学创新方法已经被霍金等众多科学巨匠所认可。

1.一个信仰

一个信仰是指“一切科学理论都是假说”。也就是说,一切科学理论都是猜想,都是相对真理而非绝对真理。现有的被大家所接受的科学理论只不过与已知的经验现实相符合,或者即使有不相符的地方,但没有找到更好的理论来替代它们。与经验现实相符合的科学理论,有必然的可能性与新发现的经验现实不相符合,因而都有可能被别的更好的新理论所替代。爱因斯坦所说的“一切关于实在的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又终结于经验”就是这个意思,钱学森的名言“Nothing is final!”也是这个意思。之所以称之为“信仰”,是因为就好像上帝是否存在一样,这个结论无法被证实或证伪。但是,这个信仰对科学创新极为重要。因为如果认为理论是绝对真理,那就没有创新的必要了。有了这个信仰,那么我们就不再迷信权威,就会有钱学森所说的独立思考,就会形成理性的反思精神,也才有可能有学术民主和学术开放。

2.四个步骤

(1)步骤一:发现经验现实与旧假说不相符合。爱因斯坦指出,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这一步骤很重要,是科学创新最为基础的一步。许多人不能进行科学创新,就是发现不了问题。

(2)步骤二:勇敢否定旧假说,提出与现有经验现实相符合的新假说。新假说不但要包容旧假说的真理成分,而且还能解释旧假说所不能解释的经验现实。或者按照波普尔所说,新假说比旧假说的真理容量更大。这一步是一个信仰的应用,同时也是最难的一步,因为提出新假说可能需要大跨度的思维,需要灵感。这就是钱学森提出的理工科学生要学习艺术和跨学科学习的原因,培养大跨度思维的能力和灵感。

(3)步骤三:根据新假说进行预测。新假说提出之后,可以根据新假说进行预测。即在某些条件下,某种经验现实会出现。

(4)步骤四:用实际观察到的经验现实检验新假说。这一步可以通过科学实验或创造某种条件得出经验现实来检验新假说。如果实验结果与新假说预测相符合,那么新假说就逃过了被证伪。如果不符合,就要重复步骤一,修改新假说。理论创新就这样波浪式前进,人类对自然和人类本身的认识就不断加深,人类的知识也就这样不断地积累丰富。

这种科学创新方法所体现的科学哲学思想其实早已被中国先哲老子认识到。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点出了科学创新的永无止境;“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点出了如果因循守旧而不大胆创新,就会不能适应新情况而变愚笨。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曾撰文:“1943年,我在美国初识爱因斯坦,他当时是高等研究院的教授,常能见到他,他还约我到他家做客。他书架上的书并不太多,但有一本书很吸引我,是老子的《道德经》,德文译本。西方有思想的科学家,大多喜欢老庄哲学,崇尚道法自然。”或许,爱因斯坦可能从《道德经》中汲取了科学创新素养。

(三)科学创新的实例

历史上,科学创新的实例不胜枚举,仅举几例。当哥白尼观察到行星运动与托勒密的“地心说”的预测不相符时,大胆猜想,提出了“日心说”,也导致了布鲁诺对宗教神权的勇敢否定。当爱因斯坦观察到“迈克尔逊―莫雷实验”与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和“以太假说”的预测不相符时,大胆猜想,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当爱因斯坦发现“水星摄动”与牛顿的引力理论预测不相符时,大胆猜想,提出了“广义相对论”。

按照波普尔的科学证伪主义,凡是标榜为“科学”的学科,都可以适用科学创新方法,自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亦如此,例如经济学。当凯恩斯观察到经济波动的经验现实与古典经济学的预测不相符时,提出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当弗里德曼观察到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导致滞胀的不良后果时,提出了“货币主义理论”。笔者是讲授经济学的,就以一则教学实践来说明如何让大学生领悟科学创新的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创新精神。

三、一则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建议

(一)一则教学实践

2009年钱老去世时,笔者正给学生讲授《宏观经济学》的IS-LM模型的最后部分,这个模型是探讨国民收入如何在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相互作用下共同决定的理论。但是,笔者前面已经多次告知同学,仅仅考虑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还不够全面,理论是需要不断进步的。实际上课中,笔者注意把握课堂进程,还有15分钟要下课时,正课基本讲完,然后笔者提问:“IS-LM模型我们讲完了,我们得到了国民收入决定的最终模型吗?我们结束了吗?我们是不是还有别的东西没有考虑进来?”同学们回答说还有要素市场没有考虑进来。笔者不失时机地把幻灯片切换到钱学森的名言:“Nothing is final!”。笔者随后图文并茂地讲了这句话的来历,然后又解释了这句话包含的科学哲学思想,即人类科学探索的步伐永远也不会停下来,任何理论都是暂时的,都有可能被替代,创新是无止境的。此堂课过后半年,一次偶遇听过笔者课的学生,问他听课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他立即脱口而出:“Nothing is final!”。希望科学创新思想能够深植于这些学子的脑海中去。

(二)教学改革建议

笔者搜索了一些高校的经济类专业教学计划,发现大多数高校不重视科学哲学和音乐艺术类的教育,甚至不太鼓励跨专业选修。鉴于此状,根据科学创新的方法,笔者建议把科学哲学和音乐绘画鉴赏等艺术类学科纳入教学课程体系,同时鼓励学生跨专业选修。科学哲学可以作为人文必修课来开,音乐绘画鉴赏等艺术类课程可以作为选修课来开。

18世纪苏格兰诗人、伦理学家和哲学家贝蒂有一句关于教育的名言:“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教会我们如何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改造我们的头脑,从而独立思考,而不是把别人的思想塞进我们的头脑。”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让大学生掌握科学创新方法至关重要,这是培养“杰出人才”的必要条件。科学创新精神的获得需要一定的方法论基础,这就是科学创新的方法。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这种方法都可以适用。高校教学改革应将科学哲学和音乐绘画鉴赏等艺术类课程纳入教学课程体系,同时鼓励学生跨专业选修。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院刊》编辑部.从爱因斯坦两段语录说起――彭桓武先生谈科学研究与创新[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2).

[2]卡尔・波普尔,查汝强等译.科学发现的逻辑[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3]史蒂芬・霍金,许明贤等译.时间简史(插图版)[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4]叶永烈.钱学森传[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5]卡尔・波普尔,范景中,李本正译.通过知识获得解放[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

如何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范文第5篇

现在学校体育改革中获得众多成果的领域之一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但改革的深度与广度远远不够,如果教学内容、教学织、教学手段等不进行相应的改革,体育学科教学只能在浅层徘徊,新的教学思想将得不到充分体现,最终教学方法的研究也将会受到限制。

目前许多体育教师往往局限于自己固有的教学模式,对于学校体育大背景的改变,体育与健康的结合、体育文化的渗透、体育思想的发展等等,采取某些消极态度。所以在目前的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对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

教学模式是一个“大概念”,是与教学理论、教学实践相对应或平行的概念;教学模式不同于教学思想、教学规律、教学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织形式等概念;教学模式涉及到整个教学范畴,每一种教学模式既涉及课程的计划和教学系统、教学程序设计,又涉及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独特结合。体育学科关于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其它学科相比,相对薄弱,也只有十年的历史,具体分析不难发现,或者过于强调学科个性而游离于现代教学理论发展的总体;或者简单解释模式理论,失去体育学科教学的特殊性。从其学科改革的总体发展来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这一发展尚不相称,亟待从理论上、实践上加以完善。

1构建体育学科学生主体地位

在体育学科教学中,应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依据,构建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新的教育理念,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是实施素质教育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必需条件。为此,要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

1.1主体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增强和发展人的现代性、有效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的过程。其指导思想是,要求教师在实施教育过程中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人格,把学生作为有思想、有个性、有情感、有主动性、有意志的人来培养。创设教育实践环境,引导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进行能动、创造和自主地学习,使学生在掌握人类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身、学会审美。

1.2主体性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增强人的主体意识,提高人的主体性,使人成为现实的、健康的、能动的、创造的、开放的、自由的、自律的和负责的人。

1.3主体性教育内容应强调的优化的知识结构。其结构因素应包括三个方面:①它是对人类的现有知识的优化。人类知识浩如烟海,现代教材改革仅仅靠单纯的削减、精选是不够的,重要的是改进教材内容的质。美国教育学家罗姆・S布鲁纳认为,教学内容应向受教育者提供科学技术核心地位的基本概念和基本主题的教材内容,是促进、增进受教育者发展必需的;②优化的知识结构应有再生新知识的力量。可以说这些知识是有生命力的,有启发性的、能够成为新知识的增长点;③向受教育者提供的内容更强调整知识所蕴含的思想和方法,而不强调具体的知识。使受教育者学会求知,学会他人如何进行知识创新的。

1.4主体性教育的方法论主要是启发式教育思想。启发式教学有其鲜明的特征。首先,教师发挥积极性和学生发挥积极性相结合。教师教的积极性和学生的积极性是相辅相成统一于启发式教学过程之中的,教师积极地教,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积极地学在于发展自己的主体性。再则是教学民主。启发式教学是要民主、和谐气氛中进行的,表现为教师和学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教学民主深刻地反映了启发式教学的精神实质,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的重要条件。除了启发式教学方法之外,还有发现法、创造法、合作法、愉快法、探究法等等。上述教学方法的精神实质都是启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自主性。

1.5主体性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一种教育理论,它是从多层面、多功能角度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具有主动学习和主动创造的能力。

2构建体育学科学生主体地位的基本途径

2.1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在指导学生如何学上下功夫。运用学习提示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判断,追根求源;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开阔学生视野,丰富体育文化,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这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