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基层 文化建设 调研

中图分类号:D2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4-0374-01

针对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现状,我对基层村镇进行了调研。通过走访和摸底调查,对近年来我县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有了全面的了解,对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和今后努力方向也做了一些全方位的分析和思考。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作为建设文化强县的重要组成部分,县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全县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发展速度迅猛。

以大桥镇金桥村为例,金桥村全村不到300人,是个小村,建有文化大院和文化广场,内设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点。村内广场舞已经普及,并且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此基础上,村里挑选了业务文艺骨干,成立了农民秧歌队,积极参加镇上、县里等演出活动。喜欢看电影的村民基本每个月都能看到县里的电影放映队带来的电影,内容涉及种植、养殖、爱国主义等多个方面。开通了有线电视,村民在家就可以看到很多精彩的电视、电影节目。在广场舞的带动下,村里氛围比较活跃,村风也比较和谐。

虽然农村文化事业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是文化基础设施利用率比较低。文化大院配套设施过于简单单一,基本都是跳跳广场舞,健健身,其他活动开展的比较少。农家书屋基本是“一个牌子,一个橱子,一张桌子,一把椅子”,里面的藏书有的是陈旧的杂志,有的是政教类书籍,找不到对生产生活有帮助的书,引不起农民的兴趣,以致出现了“见物不见人”的现象。信息共享工程和远程教育网百姓不易接受、不好操作,很大程度上成为摆设。

二是文化娱乐形式比较单调。有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比较少。据调查,金桥村平均每年大型文体活动不超过三次,结合端午节、国庆节等重大节庆日开展的活动微乎其微。送电影下乡活动虽然实现了正常化,但是内容没有新意,对老百姓没有太大吸引力,存在观众难组织的现象。因此,多数村庄的文化生活仍以看电视为主。

三是农村文化建设经费严重不足。按照有关文件规定,文化事业所需经费要纳入财政预算,且随着收入的增长而增长。但这一要求在不少的地方没有得到落实。大部分的投入都用在建设上,建好之后就不再投入,而要开展活动,单靠村级财力难以维持。特别是对于没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来说,开展活动可以说是举步维艰。这种“断奶”,无疑让公益文化事业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四是文化生活消费偏低。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目前留守农村的人员,大都是一些年纪较大的老年人、年龄较小的儿童以及文化层次较低的妇女,中青年农民占的比例很少。这类人群几乎没有文化消费概念。据调查,有些家庭除子女教育以外,文化生活年支出几近于零。除了跳广场舞以外,农民的消遣活动大多集中在走亲访友、串门、闲聊、打牌,文化品位不算太高。

五是农村文化队伍力量薄弱。虽然加大了对本土文艺人才的挖掘力度,但是由于受待遇差、工作内容单调等影响,一些有文化专长、素质高的人才队伍不愿意到农村来。另外,有的乡镇把文化站当做无所谓的单位,盲目的把不适合从事文化工作的干部安排在文化部门,影响了文化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造成目前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是发展观不科学,对基层文化建设不想投入。个别基层干部对科学发展理解不透彻,把“发展”简单理解为“经济发展”,片面强调发展经济,忽视了文化等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有的人认为,文化属上层建筑范畴,投入大,产出小,做大的投入不合算。有的认为文化对经济促进作用不大,是“软指标”,抓不抓无所谓。这种在思想上对文化工作的不重视,导致了在行动上对文化工作的不支持,对文化发展不想投入。

二是宗旨意识不强,对基层文化建设不再投入。有的只想着对上负责,没想对下负责,往往在一个时期为完成上级交办的某项特定任务而投入,一阵风过去了,文化投入就滑坡回落,停滞不前。有的只注重对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不重视文化阵地后期的管理和运营投入,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甚至出现了原有的文化阵地荒置成为摆设,经费断源等情况,文化发展后续动力严重不足。

三是经济基础薄弱,对基层文化建设不能投入。从全县农村发展情况看,经济发展比较快的村,文化活动也开展得比较好,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村里的文化活动就比较少。因此,要发展文化,必须要先把经济搞上去,温饱问题解决了,群众才有精力、才有心情休闲娱乐。

四是有关部门责任缺位,对基层文化建设引导不力。农民的自觉意识不强,对于发展文化来说,仅靠农村农民自发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政府部门的正确引导和强有力的支持。政府应主动承担起责任,认真履行科学规范引导的职责,在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发展上有一个大的、总体性的、指导性的规划,引导农民群众自觉抵制“三俗”文化,倡导发扬先进、积极、科学的社会主义文化。

五是农民文化需求不旺,影响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农村文化消费大多数集中在红白喜事和传统节日期间,往往是请几支民间乐队招待亲朋好友、邻里乡亲,平时的文化消费很少,形式比较单一。另一方面,农民对物质的需求还远远高于对文化的需求,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是很强烈。

三、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建议

一是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科学认识“增长”和“发展”的关系,切实纠正那种认为只要把农村经济建设搞上去了,农村文化建设也就自然而然会得到加强的“自然论”;先搞农村经济建设,以后再腾出时间来抓农村文化建设的“先后论”;以牺牲农村文化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片面增长的“代价论”;认为农村文化建设难度大,出力不讨好的“无用论”,加大对农村基层文化人财物的投入力度,增强做好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好地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地发展。

二是切实增强宗旨意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把群众需要不需要、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自己工作的最高标准,把对上负责和对人民负责高度统一起来,把上级的各项政策和群众的现实需要有效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好、保护好、利用好,引导那些有深厚群众基础的、雅俗共赏的文化活动,指导和帮助农民开展一些自娱自乐的文化娱乐活动,并不断探索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子,切实把基层文化建设搞成群众自己想参与、能参与的活动,搞成一项群众满意、上级放心、自己安心的惠民利民工程。

三是切实加强管理,提高基础设施利用率。对于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在加强硬件设施投入的同时,更要加大后续管理资金的管理和运用,做到专人、专项管理,多搞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演出、民间文艺展演等文化活动,不断提升这些阵地服务群众的水平。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范文第2篇

一、院坝文化是新形势下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趋势之一

院坝文化也被称为坝坝文化,“坝”原指用于在河道的险要位置拦截水的建筑物。在重庆地区,“坝”通常被用来形容平地或平原,在实际生活中,当地人们经常把公园、社区、农家庭院、村镇广场等称为院坝,人们在此进行休闲娱乐、健身活动等,当地群众称为院坝文化或坝坝文化。随着农村建设的深入以及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院坝文化已深入到当地农村的每一个角落和农民群众的心田,院坝文化已成为重庆乡土特色文化的代名词。院坝与休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重庆地区独具特色的院坝文化,探其本质就是一种休闲文化,它从不同侧面深刻反映了当地群众淳朴厚重的民风,开朗豁达的性格,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生目标,是普通大众健康休闲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些发端于民间、由农民群众自创自编自演的文化休闲娱乐活动,在丰富当地群众的业余生活,增强体质锻炼,传播弘扬民俗文化,促进乡土民俗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促进邻里和谐,加强邻里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农村基层院坝特色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一)立足乡土文化资源开发,打造多种形式的院坝文化活动模式

重庆的院坝文化深深根植于当地特有的乡土文化之中,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并日益成为人们大众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显著特色就是发端于民间,涵盖城乡,是一种被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地域文化、乡土文化。因此,要使院坝文化永远保持蓬勃发展的生命力,应该立足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立足于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打造项目众多、形式各样的院坝文化活动,丰富院坝文化的内涵。比如,积极推动坝坝舞、坝坝宴、坝坝球、抖空竹、跳滑板、转陀螺、太极拳等活动的开展普及工作,推动各种形式的院坝文化活动大发展、大繁荣。

(二)积极应对文化传承危机,加强对坝坝舞等活动的品牌建设

近年来,随着农村众多的青壮年劳力纷纷进城务工,当地农村的空心化、空壳化现象严重,对院坝文化的传承弘扬产生了不利影响。一些独具特色的民间绝活手艺,如坝坝舞、抖空竹、竹编、版画,民间吹打等都出现了后继乏人,无人继承的现象。为应对这种文化传承危机,我们应该加大对当地院坝特色文化的发掘、整理和继承。像起源于重庆地区的坝坝舞,现已发展成为参与群众最多,最受群众青睐的休闲健身活动,为此,应该在现有坝坝舞的基础上,创新内容编排形式,丰富表演内涵,将当地的一些民族舞蹈与坝坝舞相融合,打造集健身、休闲、观赏、表演于一体的特色品牌。

(三)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增加对院坝特色文化的经费扶持

当前,困扰当地院坝文化大繁荣、快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就是缺乏必要的经费来源和保障。为此,当地政府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拓宽对院坝文化活动开展的筹资渠道。比如,对起源于本土并深受群众喜爱的坝坝舞活动,当地政府可以明确相应的组织机构来管理,对坝坝舞的群众锻炼点、设施设备、场地维护等提供必要的资金扶持,借助新闻媒介,为坝坝舞等特色文化项目寻求社会力量的资助。此外,还可以按照市场经济运作方式,鼓励群众自筹资金自己管理,相关组织管理机构以有偿服务、合法经营等手段增强造血功能,解决活动开展经费不足的问题。

(四)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综合能力,为院坝文化开展提供坚强保障

加强对当地文化工作者的指导培训,不断提高综合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对促进院坝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一是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定期培训和考核指导,不断提高他们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二是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适当提高各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点工作人员的报酬待遇,制定明确的奖惩措施,将个人工资待遇与个人实际工作贡献挂钩,激发镇村文化站所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不断吸引更多的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加入到对坝坝舞、坝坝球等特色院坝文化的发展推广中来。三是由当地文化管理部门牵头,加强与高校、文化协会的合作,邀请专业人员进镇入村开展指导,提高文化管理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群众文化;农村;和谐;建设;发展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7—0286—01

一、既需要“输血”投入也需要自身“造血”功能

不断提升农民道德意识和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水平,是加快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出发点与目标。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当注重如下两个方面:

1、关于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经常会遇到经费不足、文化设施老化,或者不配套、公共文化使用资源偏少等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农民对文化成果的享用。目前有些农村文化阵地不是建不起来得问题,而是缺少文化设施的建设以及合理使用。一些乡镇文化站建时很壮观,但由于补助措施不配套,缺乏一定的环境条件以及图书和活动器材等,导致“空壳文化站”的形成。此类状况必然会给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带来直接的影响。因此,强化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输血”投入,是激活农村基层文化园地的首要必需条件。只有不断强化农村公共设施体系建设,才能有效地提升了农民文化生活的质量。

2、新农村文化建设一定要具备自身不断“造血”功能,而此“造血”功能就源于不断强大的新农村集体经济。农民不仅是农村先进文化的享用受益者,而且也更应当是演好农村文化建设这台戏的主角。身为一个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者,要结合本地文化建设状况的实际特点,大胆创新,探索出一条适合新形势下本地区的“种”文化活动之路,以进一步提高本地区农民自主创作文化热情,切实让那些农民喜爱的文化迅速在农村生根发芽。同时大力组织农民开展送文化下乡到村落、田头演出的文化交流活动。配合乡镇党委深入搞好“好婆媳”、“好丈夫”、“好邻居”、“文明村镇”、“五好家庭”等创建农村精神文明评比活动。

二、把建设经济与建设文化这两项任务拧成“一股绳”

突出表现在一些农村基层工作者观念上面的问题有很多,由于它们平时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思想缺乏深刻认识,往往只在抓经济工作方面下功夫,狭隘地以为,搞农村文化活动,只要是能唱两句、跳两部、拉两曲,就可以了不用太上心,致使发展先进文化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嘴上、粘在墙上、附在文件上的形式动作。加之过去就存有许多的落后文化,尤其是在农村个别偏远的不发达的山区;抑或也有少数富裕地区的农民,尽管口袋富裕,而头袋却仍然贫乏,如果对这些落后的农村文化不施以整改,不但会损害农民的精神利益,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是极其不利的。因此,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者应对此引起高度重视,改变思想摸清思路集中在引导和转变农民思想观念上下功夫,例如在农民身上存在的那些陈旧的生产观、人才观、生活观、生育观、盖房观、婚丧观等。

三、坚持“种文化”与“送文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

近几年来,农村受多元社会文化思想影响,呈现现代与传统、先进与落后相互交织的局面,导致一些农民道德意识下滑,人生价值取向错位,拜金理念至上、集体主义思想意识淡化,迷信、参与黄赌毒等现象出现。这就需要我们基层文化工作者为农民提供什么样的文化提出了深入探讨问题,因此,在“种文化”与“送文化”中一定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及文化享有权,改变农村文化过去那种热在县里、冷在乡里、僵在村里的窘迫现状。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并举的原则。实践表明,一个文化骨干是能够带动全村的文体活动,而若对这些文化骨干进行关注与扶持,就会产生延伸辐射作用。因此,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以及民间文化骨干素质,是新农村文化建设创新群众文化新途径的重要环节。

四、“统筹发展”和“长效机制”协调推进

应当把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放入县、乡全局战略发展规划的范畴里,同时制定出科学严谨的考评考核监督机制。促使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与其他涉及经济、政治、稳定和党建领域的思想道德活动一同以制度的形式实施规范,然后经过广大农民讨论认可后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制度,并且严格把持住制度的执行与农村生产经济挂钩这一制度建设的特色。促使新农村文化建设逐步走上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总之,以社会主义新时期先进的思想文化去创新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一定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态度对待目前发展中的多元文化。只有大力营造新农村文化和谐格局,才能凝聚农村社会各方的力量,最终促进和加快新农村经济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重要性;精神文化;创新

前言:目前,由于我国原有基层群众文化资源的不足,各乡镇以下的农村基层文化活动、文化设施等资源匮乏,导致我国很多传统文化面临着逐渐走向消亡的局面。面对这样严峻的局面,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要倡导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让人民群众在活动中能够充分的实现自我提高和文化修养的提升,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和繁荣基层文化事业的发展。

1. 搞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可以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指引方向,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抵制不良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智力支撑。由于我国农村原有文化的资源的缺乏,很多传统文化面临着逐渐消亡的局面。而乡镇文化站是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它对群众做好文化宣传、组织和引导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智力和精神的支持。此外,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立足于面向广大基层的文化建设工作,它将群众文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到实处,是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

2. 我国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随着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实施和发展,我国各级领导尤其是各乡镇基层领导对于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各乡镇重要节庆日的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和实施力度也在不断增强。随着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不断丰富,人们对于文化的品位也在逐步提升。许多民间传统的庙会、龙灯等具有浓厚乡土文化气息的活动得到了广泛的发扬。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和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的经济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间文化队伍正在不断发展壮大,但由于人文、地理环境的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些乡镇的文化建设发展不容乐观。

2.1 资金和人员投入较少,重视程度较低

国家对于政府的考核偏重于经济建设,而隶属精神建设领域的群众文化事业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政府对于基层群众文化的考核方式不严格,伸展的力度也不大,另外由于群众文化生活很难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因此,各地方政府对于农业文化建设的投放力度较小,重视程度较其他方面(如财政收入和工农业产值等)较低。

2.2 文化资源匮乏,形式单一

各级政府对于农村基层群众的文化建设投入明显不足,基层群众文化设施工作难以立项,各乡镇文化站的文化干部待遇长久得不到良好的落实,专职负责人员调换频繁,人才流失情况严重。目前社区文化建设最为普遍的问题就是活动场地短缺,许多公共活动文化场所经常以各种名义被占用,加之举办文化活动的经费缺乏应有的保障,社区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对群众的吸引力不大。使得群众文化建设难以进行。

2.3 文化建设工作运作困难

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是否切实有效,主要取决于文化队伍建设和年轻有活力的文化骨干的支持。而当今社会的大趋势是农村青壮年普遍都外出打工,具有一技之长的文艺人才也纷纷远走谋生,使得许多由村民自发组织起来的文化群体逐渐瓦解。而且各乡镇文化建设的工作人员也将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硬性指标上。虽然随着国家和政府对于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不断重视和加强,城区的广场文化活动也日渐丰富起来,但是想要延伸到村镇却很难。

3. 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3.1 对文化建设工作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得管理规范化

各级政府应该注重群众文化建设思想的正确引导和培养,倡导和组织基层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各种文化宣传活动。监督和抵制“黄、赌、毒”等社会毒瘤,建立和发展健康的精神文化建设。同时要充分调动群众对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必要时可采取一些激励政策,大力支持民间剧团、文化广场等文化实体的开展,加强对其工作的引导和监管,促进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3.2 转变思想观念,创建现代化的人文教育平台

群众基层文化建设是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于乡镇文化站点只有招牌没有场地、有编制无经费、有人员无活动的问题的良好解决,杜绝一些乡镇为了完成组织任务而搞形式化的文化建设。另外,乡镇文化的工作人员要培养对文化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根据当地农村人口结构、经济条件、地域特点、文化差异等,科学地分析和制定符合当地群众需要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文化设施建设方针,利用现代化的教育资源平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展现自己的舞台,创造出符合当地民俗文化的娱乐新项目。

3.3 创新活动内容,提升文化修养和品位

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除了要得到政策和方法上的正确引导,还应该在原有文化形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文化建设工作人员要紧紧抓住节日这一传统文化活动,有创造性的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吸引群众积极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遏制各种不良低俗文化侵蚀市场。及时的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送到基层群众中来,满足人们的日常文化需求。

结束语:总之,文化建设相关工作人员要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方法,活跃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基层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素养,大力弘扬和创新文化的形式,努力打造出现代化的先进文化形式,从而最大限度的满足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

参考文献

[1] 张晓光 刘艳雨.《对文化建设的现状思老》[J].辽宁大学学报,2006年09月

[2] 宋国涛 杜鑫新 张平.《谈基层交化的发展趋势》[J].今日科苑,2007年05月

[3] 王胜刚.《繁荣群众文化构建和谐社会》[J].科学大众,2000年10月

[4] 刘珊;浅谈如何发现和培养群众文化人才[J];群文天地;2011年14期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范文第5篇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部分村民都对自己村里的文化设施不清楚。比如现在大部分村(社区)都建有农家书屋,有一部分村民从未去过村图书室看过书,甚至还有村民不知道村里就有图书室。村民对图书室的知晓率低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村干部对于村里文化设施的宣传力度不够,二是部分农民文化程度低,对读书根本不感兴趣。此外,里面的书籍数量较少,内容混杂且少有更新,与群众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不利于农村社会学习氛围的形成及发扬。

二、推进农村基层文化公共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转变职能,承担起农村基层文化的公共管理服

1.强化目标责任,提高农村文化建设重视程度

目前农村文化建设呈现的更多的是一种压力型体制(即为了实现赶超,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而采取的数量化任务分解的管理方式和物质化的评价体系)。在自上而下的压力型体制和数字化的政绩考核模式下,村干部在文化建设中工作的重点并非主要在于提高农民的满意度,而只需以数据总结式的工作报告“向上负责”,例如,“建成‘农家书屋’×个”,“配备农家图书×册”,“完成送剧下乡×场”等。换言之,农村文化建设主要是村干部以及基层政权的一项“政治任务”。因此农村文化建设中往往会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建设,轻管理;重上级考核,轻农民参与的弊端。要真正把农民对文化需求的“满意度”作为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密切干群联系,沉下心去听百姓需求,保障农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2.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

积极争取政府资金和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并举,完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需要注意的是,加大建设文化设施力度的同时,还要及时对已有的陈旧、滞后的文化设施进行整改与更新;要重视对文化设施的维护与修复,延长文化设施的使用年限;要加强管理,提高文化设施利用率;要做好宣传工作,让老百姓知道村(社区)提供这样一个地方,对老百姓开放,供他们休闲娱乐使用。

3.加强扶持引导,打造高水平农村文化队伍

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农村文化队伍的推动。要推动大学生村官结合自身特长、当地实际和农民需求,充分发挥其学历高,理论素养深和知识面广的优势,多措并举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如聘用大学生村官担当书屋宣传员和图书管理员,盘活农家书屋,打造文化生活主阵地。或者依托党员活动室、墙报等载体,以“顺口溜”、“千字文”等形式,开展惠民政策宣讲、致富项目推广。还可以针对村民中存在的学用科技意识不浓的问题,把活动演出内容与村民需求和各村产业特色相结合,在节目编排中普及相关科学知识,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二)引入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

1.进行文化服务购买

要推进农村基层文化的发展,光靠政府、村(社区)的力量是不够,利用现在社会的资源,农村可以很好的引入公共文化服务购买机制。比如,文化活动较多的村,可以和社会上一些文化工作室签订协议,以每年多少次表演,多少个节目来进行结算。一方面,可以很好的减少村文化工作的压力,只需要加强文化基础建设即可;另一方面,可以增强整个文化市场的活力,节目越多,越是对一些文化工作室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这样可以有效地繁荣当地文化市场。

2.引入社会文化管理奖励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