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文化宣传方案

红色文化宣传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红色文化宣传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红色文化宣传方案

红色文化宣传方案范文第1篇

该课题于2009年5月获国家社科规划办评审立项。课题立项后,课题组进一步搜集研究资料,为课题开题做了充分的准备。2009年9月20日,课题组邀请有关专家学者举行了开题报告会。时任临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丁凤云主持报告会。韩延明作开题报告,对该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以及保障条件、研究方案等作了介绍。赵明义、包心鉴、王韶兴、李永清等知名学者参加了报告会。与会专家学者对以沂蒙精神为典型研究红色文化给予高度肯定,并分别从内容架构、研究方法等不同角度对课题提出了建议。

开题报告会结束后,课题组吸收专家建议,对课题提纲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并分头对课题展开了研究。此后,课题主持人又多次召集课题组主要成员,对课题进展情况进行调度,集中解决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2011年12月,课题初稿完成。2012年3月,经课题主持人审阅,课题初步定稿,并进入结题审批准备阶段。之后,为进一步征求专家意见,课题组于2012年5月18日与光明日报共同主办了“沂蒙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讨会”。研讨会上,李景源、薛庆超、谢春涛、李庆田、杨凤城、马学强、王守光等省内外知名学者分别作了精彩的主题发言。2012年6月,课题最终定稿,并报国家社科规划办委托单位山东省社科规划办办理结项审批手续。

课题最终成果分为六章,分别论述了“红色文化”、“红色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红色文化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中的作用”,以及“红色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思路、方法与机制”等重大问题。本课题认为,红色文化见证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荣历史,红色文化资源内容生动,感染力强,在价值观教育方面具有极好的说服力,是应对西方敌对意识形态侵蚀,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吸引力的有效武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创新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机制。课题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发掘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载体。课题深入研究了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要素、互动关系,提出要深入挖掘、提炼红色文化资源,构建科学、适时、系统的红色文化教育内容体系,从而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找到了生动载体。二是开拓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路径。课题提出,要打破各地分割式研究红色文化的传统模式,加强全国红色文化资源的系统性研究,实现各地红色文化资源的整体效益;要变过去相对单一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模式为挖掘、保护、整合、创新、运用为一体的新模式,不断把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时代性教育资源。要研究建立红色文化精神产品体系,打造红色文化精品;研究构建红色文化的文化产业体系,建设富有吸引力的实践教育基地;创新传播方式与媒介,实现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与渗透。三是构建了全方位覆盖、多渠道渗透、情与理交融的红色文化教育新模式。课题提出,要坚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渠道的充分结合,建立全方位覆盖、多渠道渗透、情与理交融的红色文化教育新模式。要遵循政府倡导、学校主导、家长辅导、社会疏导的原则,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以实践育人为基本导向,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发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实践活动。通过纪念、瞻仰、慰问、走访、座谈等形式,持续不断、广泛深入地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总之,本课题深入研究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架起了二者之间的桥梁,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载体,拓宽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思路,对意识形态主管部门进一步认识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更好地发挥红色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红色文化宣传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闽西;本土;研究性学习

陶行知先生说过:“社会即学校、社会即课堂。”社会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教科书,是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库。“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校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这就需要各学校充分挖掘当地的地方资源,通过利用这些反映特定地域、自然和人文特色的乡土资源,引领学生积极走出课堂,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到广阔的自然和社会生活当中。如何运用本土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个现实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本文就实践过程中的点滴感悟作一番梳理,希望能够给教师们以启发,期待着我们闽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先行者们发挥聪明才智,立足本土开展研究性学习。

一、立足本土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突破口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但是,很多教师在指导研究性学习时,常常觉得无从下手,原因是目前的综合实践活动只有《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而无现成教材,只有教学范畴而无具体内容。本土资源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特别是龙岩拥有丰富的地方资源,有众多的客家、河洛文化资源,是海内外客家人的祖地,还有台湾农民创业园、永福花香飘四海,秀美的冠豸山自然风光,世界文化遗产―福建永定土楼,又是福建省重点侨区、林区、矿区和旅游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中央苏区重要组成部分,是的出发地之一,是思想的发祥地,“故乡、红色的土地、红旗不倒的地方”。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有利于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从而真正实现走进自然、社会,发展自我,可以说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突破口。

二、利用本土资源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

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首先必须要充分挖掘闽西所独具的本土资源,无论是哪一方面的本土资源,只要开发得当,都能成为研究性学习的有效资源,成为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特色之路。下面谈谈如何利用本土资源,按研究性学习的流程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 做法。

(一)收集、了解本土资源,做好实施准备

首先要组织教师对本土资源进行充分了解,做好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准备工作,开展宣传发动工作,统一认识。建立领导、研究、管理、实施的队伍,采用形式多样的培训方法促进教师指导能力的提高。确定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方案,制定好学校实施本土资源的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俗话说,好的计划是成功的保障,学校有了合理的计划,各个相关部门才能根据方案的要求进行细化,教师才能按时间节点进行布置、落实,制定出具体研究方案。

(二)立足本土确定研究课题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结合本土资源,问题从何而来?怎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在准备阶段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活动前,让同学们充分了解家乡的人文、地理、历史,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确定研究的主题。主题活动确定后,还要引导学生找到研究的切入点,帮助学生分解主题,确定自己研究的小主题。

如新罗区的一些学校组织学生对南方龙文化的起源和发祥地进行调查,了解龙岩处于河洛(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的交汇点对中国南方龙文化源头的历史作用。同时,同学们通过龙岩境内关于“龙”的地方命名调查,发现古代人把江水称为九龙江,把环绕龙岩城的九龙江上游称作龙津河,把城郊的汇水口称作龙门,建立城市标志为龙门塔。以至县辖有九龙乡(今属漳平),山有龙山(今属南靖),水有龙潭(今属永定)。这种强烈而浓郁的龙文化气息,是河洛文化的内核,也是中国南方龙文化最早的轨迹和起源。连城的一些学校选择“走进冠豸山”的研究课题,并将课题分解为:对冠豸山自然景观的探究、对冠豸山地理文化的探究、对冠豸山人文历史的探究、我是冠豸山小导游、走进培田古民居、对冠豸山的特色文化探究、冠豸山的民风民俗探究、冠豸山的植物多样性和动物多样性调查、冠豸山旅游经济分析、冠豸山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冠豸山的方言文化调查等。

(三)制定自主活动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明确将“学会制订活动方案,初步具有规划意识与规划能力”列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学生自主设计的活动方案是在学生经历了主题确定阶段并完成分组后,为即将展开的本土资源进行研究的必要准备,体现出实践学习中学生的自主管理和对学习进程的预设,可以保障活动有序地进行。如,武平三中围绕课题《追溯名人足迹 提升客家文化》,对课题研究进行了布置,确定了阶段目标,针对研究性学习的规范实施开设“确定调查方法,制定研究性学习计划”的研讨课。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探究,集思广益,学习选择适当的调查方法,制定研究性学习活动计划,明白了制订活动计划的目的是为了指导下阶段的活动。

(四)充分挖掘本土课程资源,做好四大领域的整合

结合我们闽西特色文化内涵,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充分挖掘课程资源,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将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相整合,真正实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长汀由水土流失严重的“火焰山”变成了绿满山、果飘香的“花果山”,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宜南方水土流失治理的新模式,同时还帮助农民脱贫致富。长汀“既改善生态又改善民生”的治荒法宝值得借鉴,从中可以产生一些主题进行探究。组织学生开展围绕“既改善生态又改善民生”水土流失治理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不仅要到社区调查垃圾的存在、现状、问题,更重要的是对问题的思考,对社区居民的思考,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思考,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社区环境的思考等。带着这些问题,学生们走入社区,参加社区实践,服务社区,开展“生态长汀・环保卫士”的志愿服务活动,倡议“种下一棵树、圆我美丽梦”的系列活动,实现渗透劳动与技术教育领域的相关活动;活动过程当中注意收集相关信息、录像,活动结束制作电子文档,进行展示汇报,将信息技术教育整合于整个活动的过程之中。这一活动基本上涵盖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开发三条线索(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他们共同构成了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一个完整的活动领域,充分将综合实践活动中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领域整合,加上其它的非指定领域,就构成了学生完整的生活、活动领域。

(五)总结提炼本土特色经验、做法

总结是指总结各方面的情况并得出结论,同时对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的活动。总结时,要把问卷调表、访谈提纲与访谈记录、观察日记、考察日记等各项资料,按照活动计划、活动过程、活动体会等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并管理和分析活动档案。撰写总结报告应包括活动的基本情况、对目标或计划采取的措施、活动的成效、活动的特别之处、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下一步的打算等内容。

上杭三中同学们深入才溪乡开展了“才溪乡调查报告”的研究性学习。围绕该活动,同学们深入民众家中调查、实地考察,充分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闽西是红色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组成部分,各县、市都有非常丰富的红色资源,如果能够以当地的红色资源为载体,开发富有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就能形成具有“红色基地”文化的校本课程。上杭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有着非常丰富的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同学们通过研究性学习,对家乡革命史有了更全面、深刻的了解,掌握了许多第一手资料。在总结阶段,把问卷调查表、访谈提纲与访谈记录、观察日记、考察日记等各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提出了“了解家乡革命史,做红色文化传播人”,开展了知识竞赛、创作汇报:各组上台表演一个节目(讲故事、朗诵、小品、课本剧、歌曲、合唱、乐器表演等,主题内容与本课题相符合)、实地拍摄与简述作品展示、扮演“才溪乡调查报告”讲解员,真正做红色文化的传播人。

三、利用本土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目前,有些学校在利用本土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中常常因为是本土较熟悉,出现形式化、代办式、随心所欲、应付式等现象,所以,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本土资源的开发也应从课堂中起步,按照研究性学习的六个单元15个步骤,每周一节课,从选题――实施――总结三个阶段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相互交错和彼此推进。

2. 将探究本土资源与学科学习相整合,力求做到一个活动,多方收效。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将各学科的知识技能进行重组、拓展和延伸。

3. 评价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在探究本土资源不同阶段的状况;关注学生不同个体发展的多样性;关注过程评价,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促进学生动态发展。

4. 学生深入本土参加调查研究、实践活动,同样要做好安全保障,时刻强调活动中要注意的事项,同时获得社区、家长的支持。

5. 组织师生对本土资源的学习,努力通过开发本土资源实现教师课程驾驭能力的提高;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突出学生的个性。

红色文化宣传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闻媒体;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兰州晨报》;“文化甘肃”专栏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18-0040-02

新闻媒体是以新闻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大众媒体,作为社会信息传播的载体和平台,它具有可行性、适宜性和时效性等特征。报纸是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面向社会大众,定期、连续公开发行的印刷出版物,反映和引导着社会舆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是新时期国家实现西部地区战略性发展的总体要求。甘肃省立足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文化建设为主题,实现全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文化传承是新闻媒体的主要功能之一。而报纸作为传统新闻媒体之一,在甘肃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传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媒介作用。本文以《兰州晨报》为例,全面论述新闻媒体在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过程中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概况

2013年2月,国务院为实现西部地区战略性发展规划和要求,提出加快建设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总体方案。甘肃省将在打破现有行政界限的基础上,通过统筹省内历史文化资源以及各类生产要素,坚持以文化建设为主题,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从而实现甘肃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

根据《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总体方案》的战略部署,甘肃省将围绕“一带”,即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通过建设“三区”,包括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和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进而实现打造“十三板块”的发展目的。“十三板块”的发展内容包括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民族文化传承、古籍整理出版、红色文化弘扬、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节庆赛事会展举办等。

在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过程中,“三区”建设是重中之重。围绕始祖文化、大地湾文化、先秦文化、道教文化等,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红色旅游、工艺美术品制造等产业,建成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围绕敦煌文化、长城文化、丝绸之路文化、石窟文化、简牍文化、五凉文化、西夏文化等,促进文化生态发展、保护文化形态多样性,实施综合开发,整体推进,建成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围绕黄河文化、彩陶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资源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带动作用,建设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

甘肃省以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平台,通过实施重大项目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将保护、传承、展示、创新、发展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紧密结合,进一步健全甘肃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产业带动经济转型发展,实现其历史性的跨越、转型式发展。

二、立足现实,创新思路,努力宣传甘肃历史文化

1997年1月1日,《兰州晨报》正式创刊。自创刊以来,作为甘肃省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之一,《兰州晨报》秉承“辅政、亲民、弘文、助商”的办报宗旨,拒绝平庸,追求卓越,努力打造一个强势媒体的稳定架构,以其独特的品质魅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淋漓尽致地发挥着应有的社会作用。长期以来,《兰州晨报》发行量、零售量等均位居全省平面媒体的前列,覆盖甘肃省14个地州市、86个县。

近年来,《兰州晨报》积极发挥兰州城市的区位优势,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坚持“为市民服务,为都市服务,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办报宗旨,立足社会现实,积极创新发展思路,为达到创办高质量、高水平、高效应的报刊的目标努力探索。文化传承是新闻媒体的主要功能之一。《兰州晨报》始终以发现、保护、传承、宣传甘肃丰富的历史文化为己任,根据社会形势变化,积极探索有效的发展、宣传新模式,以鲜活、崭新的姿态呈现在社会大众面前,树之以“主流、权威、亲和”的良好媒体形象。

在积极宣传甘肃历史文化方面,《兰州晨报》始终坚持“倡言正义,尊崇爱心”的报道原则,可谓是尽心尽力,卓有成效。从2007年开始专辟“文化甘肃”特稿专栏,以积极而非被动的姿态进行甘肃历史文化的宣传。长期以来,《兰州晨报》“文化甘肃”专栏,以甘肃富集的文化资源为维度,假以动静之态势,以某个文化节点为端口,以更加真切、活泼、深刻的方式针对性对甘肃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不遗余力的发掘、保护和宣传。

随着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不断深入发展,《兰州晨报》将适时调整发展战略,以宣传甘肃丰富的历史文化为己任,发挥其作为新闻媒体的积极作用。“文化甘肃”专栏突出“大文化、大新闻、大纪实”的特征,以更加真切、活泼、深刻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关注甘肃省始祖文化、地理文化、遗产文化、民族文化、民间民俗文化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充分展示甘肃文化魅力的同时,提升甘肃文化影响力,强化甘肃旅游的文化内涵。

2011年5月,《兰州晨报》“文化甘肃”栏目推出以“兰州八景:古老金城的山水记忆”为题的甘肃兰州文化报道,“兰州八景”包括五泉飞瀑、兰山烟雨、白塔层峦、梨苑花光、河楼远眺、古刹晨钟、虹桥春涨、莲池夜月等,几乎都不存在了,少数留存的也是面目全非,我们只能凭着现收藏在甘肃省图书馆的晚清甘肃临夏人何海楼所绘的《兰州八景》来追溯古老金城的山水记忆。

2012年8月,《兰州晨报》“文化甘肃”栏目又推出以“天梯山石窟:北凉王国的记忆”为题的甘肃武威地方文化报道,记述了我国最早见于史册记载的由一国之君直接开创近石窟的经过,北凉王沮渠蒙逊开创的武威天梯山石窟在我国石窟发展史乃至整个佛教发展史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些仅是对《兰州晨报》关于甘肃地方文化的报道个案的摘录,这类实例多不胜举。近年来,《兰州晨报》凭借“文化甘肃”栏目的窗口,大力搜求甘肃地方特色文化,然后真实、有效、及时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兰州晨报》对甘肃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宣传正可谓是不遗余力。

随着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进程的加快,“文化甘肃”栏目将以此为契机,充分地利用《兰州晨报》栏目的传统优势,围绕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过程中文化遗址保护、文献资料整理等建设板块进行专题性的介绍和宣传,以彰显新闻媒体的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文化大省建设提供积极的舆论支持。

三、以“文化甘肃”栏目为平台,积极发挥《兰州晨报》的舆论支持作用

甘肃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作为古代中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甘肃省必须依托悠久厚重、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契机,推进甘肃文化大省建设以及经济成功转型和崛起,从而实现新时期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但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是一个系统的综合性工程,加快甘肃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紧密配合。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既离不开组织、政策、财政金融以及各项具体措施的保障,也需要新闻媒体积极的正面宣传和舆论支持。

2013年2月20日,《兰州晨报》从第T1版至T8版,连续运用8个版面,占报纸1/4的空间,隆重推出“华夏文明传承区特刊”系列报道,内容涵盖“借助国家平台,建设文化大省”、“‘一带’、‘三区’解释”、“围绕‘一带’、‘三区’,打造‘十三板块’”、“传承华夏文明,共建精神家园”、“资源得天独厚,机遇千载难逢”等五个主题。从指导思想、奋斗目标、总体思路、功能划分、综合保障等方面对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总体建设方案进行分析和论证。

随着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兰州晨报》将继续依托兰州城市区位优势,坚持“辅政、亲民、弘文、助商”的办报宗旨,强调其服务性、可读性、时效性、权威性,以“文化甘肃”栏目为平台,积极发挥舆论宣传作用。根据《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总体方案》的战略部署,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构建以丝绸之路文化、伏羲文化、敦煌文化、黄河文化为核心,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依托的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格局。具体策划如下:

(一)坚持以宣传甘肃地域特色文化为主

坚持以包括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和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的“三区”建设为引领,以此为《兰州晨报》重点采访行迹坐标,通过“文化甘肃”栏目窗口及时、适宜、有效地进行追踪报道,力图展示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历史全貌。

红色文化宣传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企业文化建设 思想政治工作 融合 研究途径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6)03-000-01

一、引言

现代企业改革和经济转型的新背景下,我国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企业员工的自主意识增强,加之改革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很多环节,企业管理的压力越来越大,在以上交织的因素影响下,企业管理的理念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的进行创新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笔者认为把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结合起来,相互融合与渗透,能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凝聚力。

二、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文化建设包含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建设。两者是相互关联和促进的。例如经过十三年沉淀、总结,川东北气矿形成了独特的“责任文化”,就是与企业战略、企业管理、员工行为等有机融合,把文化软实力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总的来说,良好的企业文化与高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联系可以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共通性

相对于企业而言,企业文化的内涵也包括企业如何管理,也包括企业怎样去经营;而思想政治工作属于政治方面的范畴,但是也属于文化的大范围之内的。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之间是共同开展的,相互影响的。

(二)具有相同的指导思想

在我国,任何文化创建和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都是马列主义、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后者具体包括邓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并以国家意志至上,在这方面是同根同源的。

(三)具有相同的开展途径

宣传的途径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创建工作的常规途径;“填鸭式”式的思想教育方法已经与当前的新形势格格不入,要把直接灌输改变为交流和谈话式的沟通;实施教育和管理相结合,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体现正确的思想和原则,要起到内外约束和监督的作用;另外,实践活动也是两种工作开展的常见途径,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如座谈会继续培训和教育等方式,来达到传播思想的作用。

三、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的途径

(一)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共同服务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

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要通过文化活动的开展,把企业倡导的精神和企业观道德观,融入到企业员工的脑海里。随着人性化管理思潮的影响,很多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文化宣传和活动的场地,川东北气矿地处大巴山区崇山峻岭,沟壑纵横,部分村社道路不通,员工居家分散,工作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为坚定员工的理想信念,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发展意识,气矿借力达州“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在员工队伍中广泛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听取先烈事迹,重温革命历史,参观革命遗址,踏寻先辈足迹,让红色文化烙印在员工心中。文化活动既改变了传统严肃的政工工作方式,又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提高了政工工作的效率,成为被广大职工乐于接受的东西,使企业的员工的生活方式和企业的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增强了本企业的归属管,从而更加以饱满的积极性投身于企业的发展中。

(二)借助企业文化的创建方式,丰富思想政工工作的手段

企业常规政工工作的手段主要是交流和沟通的方式,企业文化构建的模式有很多,可以通过交流培训的方式,例如开通领导热线,定期开展员工思想动态分析会,实时掌握员工所想、所急,通过“一对一”、“点对点”等方式,及时解决员工的思想矛盾,因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也可以通过这些形式来开展,利用企业文化的载体,例如总结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开展政工工作,满足员工的实际需要。

(三)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两种工作的效率

企业组织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在其经营过程中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立场。当前很多企业管理都使用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也就是说认为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应该是人的因素。通过企业文化的创建和政工工作的实效性,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让员工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因此以人为本应该是企业文化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结合点。企业与职工同步发展,建设重要的人力资源,为职工提供高校快速成长的有利条件。

四、结语

通过对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相融合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企业文化建设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同步开展,有关人员应该从企业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出发,掌握现有优势因素,研究制定最为符合要求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方案。企业文化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只要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上加强其企业文化建设的同时,并不断的努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自己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去整合企业所存在的一些不足,终将会实现企业稳固的一个长期发展。

红色文化宣传方案范文第5篇

一、指导思想以建设文化名城为目标,以“欢乐健康游”、“中俄旅游年”为主线,以“感受松江湿地,走进音乐名城”为主题,以“湿地节”、“啤酒节”、“洽会”、“夏音乐会”、“五花山赏秋节”为依托,充分整合旅游文化资源,集中打造国际交融性、群众参与性、休闲娱乐性为一体的“迷人的之夏”城市品牌,使其成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全民文明素质,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对外开放度,让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推动旅游文化产业提档升级,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好发展快发展大发展。

二、工作目标

(一)做大湿地旅游,打造避暑胜地。保护性开发我市特有的全国最大的原生态、多样性城市湿地资源,着力搞好湿地景区规划建设,完善湿地旅游体系,突出打造好以“湿地节”为代表的湿地旅游品牌,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广泛的湿地旅游系列活动,充分展示“时尚之都”、“生态之都”、“滨水丽都”的城市魅力,把建设成为夏季休闲避暑旅游胜地。

(二)提升城市内涵,构建文化名城。进一步提升“夏音乐会”规模和层次,打造与世界交流的平台,扩大“世界音乐之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城市文化内涵,满足市民精神文化需求。着眼于打造文化名城,深入挖掘和整合音乐文化、历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流寓文化、异域文化、红色文化、冰雪文化、生态文化资源,构建特色文化体系。

(三)加强经贸交流,推动经济发展。充分借助“洽会”平台,广泛宣传推介城市发展战略、城市资源和投资项目,邀请国内外投资者来观光旅游、考察洽谈,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共同参与科技创新城、南工业新城、东新城、西新区、群力新区等建设。

(四)加强建设管理,优化城市环境。结合创建“三优”文明城市,切实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快旅游名镇建设,规划建设完善一批重点城市景观,精心做好机场、火车站、沿岸、出城口、重点广场、主要街路等的亮化美化工作。加大环境整治、城市美化绿化、维稳工作力度,打造干净、整洁、靓丽、有序的城市环境,形成“人在城中游,城在景中现”的优美城市形象与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五)加强文明创建,提高全民素质。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倡导社会公德、传统美德和职业道德,进一步提高全体市民的道德文化素质,激发市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做文明人的热情,形成“人人爱城市、人人建城市、人人管城市”的良好社会风气,塑造“开放包容、时尚活力、诚信敬业、和谐奋进”的城市精神。加强对窗口行业的管理,优化服务质量。搞好城区及周边区、县(市)的节庆氛围营造工作,充分展示大都市风采。

三、主要活动

(一)开幕式。开幕式与系列活动之一的“湿地节”开幕式合并举行,时间拟定于6月10日,活动名称为第2届中国·湿地旅游文化节暨“迷人的之夏”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各区设分会场。

(二)五大板块活动。以“湿地节”、“啤酒节”、“洽会”、“夏音乐会”、“五花山赏秋节”为主要内容,集中打造融旅游、文化、经贸、音乐为一体的。

1.“赏湿地风光,来避暑松江”——第2届中国·湿地旅游文化节。拟于6月10日至24日举办。依托太阳岛、金河湾、滨江湿地、呼兰河口、伏尔加庄园、白鱼泡等湿地景区,推出丰富多彩的湿地旅游产品;举办夜游、太阳岛环岛游、湿地生态游及“聚焦美丽”摄影比赛、绘画比赛、彩船巡游、湿地婚礼等活动,让游客和市民充分体验湿地的温情与浪漫。

2.“产业大荟萃,聚焦洽会”——第23届中国·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拟于6月至19日举办。通过举办各类形象宣传、布展参展、项目推介、实地考察、经贸洽谈等活动,广泛宣传城市发展战略,推介项目和资源,拓展经贸合作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力促成项目签约。

3.“浪漫激情夜,醉美啤酒节”——2012中国·国际啤酒节。拟于6月至7月举办。与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共同举办,组织开展“风情慕尼,啤酒狂欢夜”、马车巡游、大蓬演出、啤酒王争霸赛、啤酒文化展等特色活动,使啤酒节真正成为以啤酒文化为载体,以美食、美酒、美景为依托,以现代消费时尚为理念,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品牌。

4.“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第31届之夏音乐会。拟于8月6日至15日举办。组织举办意大利、美国、奥地利等中外艺术团体音乐会近50场;组织举办中韩舞蹈交流大会、舞动松江第3届大众舞蹈节、中国草根明星音乐会、“相约夏”广场主题演出等群众性演出活动近千场;组织开展以“文化促进城市发展”为主题的文化论坛及第2届中韩()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夏产业文化带系列活动。

5.“回归大自然,秋游五花山”——首届五花山赏秋节。拟于9月下旬举办。组织广大市民和游客登游五花山,举办以“庆丰收”、“赏金秋”为主旋律的秋季旅游活动,借助多姿多彩的五花山秋韵风光和红叶节、金秋节、西瓜节、采摘节、展等特色系列活动,搅热秋季旅游市场,加快旅游名镇建设步伐。

(三)其他系列活动。围绕五大板块活动,举办第6届中国()青少年动漫周、萧红文化节、关东美食节、太阳岛风筝节、生态旅游节、漂流节、登山节、莲花节、园艺节以及健身赛、龙舟赛、十里长游挑战赛、国际体育舞蹈公开赛、街舞大赛、夏季冰雕艺术展、俄罗斯异域油画展及文博之旅等百余项旅游、文化、体育、会展活动,丰富市民生活,拉动旅游消费。

四、组织机构及责任分工

(一)组织机构。

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组织委员会。

(二)职责分工

1.开幕式活动组织工作。开幕式内容策划、专项活动工作执行方案制订、活动协调组织、市场营销等工作,由市旅游局牵头,市委办公厅、市委宣传部、市政府办公厅、市文化和新闻出版局、市接待办、市大型活动办和相关区政府分别负责。

2.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城市绿化美化、街路及广场灯饰亮化、城市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等工作,由市城管局(市整治办)牵头,各区政府分工负责;商业氛围营造工作由市商务局负责;文明创建、规范市场秩序、提升服务质量等工作,由市文明办牵头,市城管局、市商务局、市工商局、市物价监管局、相关区县(市)政府分别负责;周边县(市)节庆氛围营造等工作,由相关县(市)政府负责;各湿地景区景点规划建设、交通设施完善、景区景点指示牌设置,以及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等工作,由市旅游局牵头,市水务局、市城乡规划局、市城乡建设委、相关区县(市)政府及景区分别负责。

3.宣传和推介工作。协调组织中外媒体对活动进行全面宣传报道工作,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市旅游局配合;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市民文明素质等工作,由市文明办牵头,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教育局、市广播电影电视局、报业集团负责;召开新闻会,在重点地区举办宣传促销和推介活动,加强网络推介工作,由市政府新闻办牵头,市工信委、市文化和新闻出版局、市旅游局负责;宣传我市新发展战略、推介招商引资重点项目等工作,由市工信委牵头,市发改委、市投资促进局、市贸促会、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旅游局分别负责。

4.各项活动组织工作。“湿地节”、“啤酒节”、“五花山赏秋节”的组织工作,由市旅游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洽会”的组织工作,由市大型活动办牵头,相关单位配合;“夏音乐会”的组织工作,由市文化和新闻出版局牵头,相关单位配合;其他活动由活动主办及承办单位分别负责。

5.邀请和接待工作。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市旅游局、市文化和新闻出版局、市外侨办负责以市委、市政府名义邀请国内外嘉宾;各成员单位和景区负责邀请本部门嘉宾;市接待办负责市级邀请的贵宾接待工作,并落实兄弟城市代表团的对口接待工作;市外侨办负责市级邀请的外宾接待工作;各部门负责本单位邀请来宾的接待工作。

6.安全稳定工作。开幕式及活动期间的安全保卫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由市公安局、市国家安全局负责;交通安全、交通秩序以及城市景观街路、景区路线标识、重点景区公交线路设置、出租车服务管理工作,由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负责;生产安全综合监管工作由市安全生产监管局牵头负责;质量、医疗、餐饮、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卫生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分别负责;工作由市局负责;江上安全工作由海事局负责;保供电工作由电业局负责。

7.目标考核工作。上述各项工作纳入全市年度责任目标考核和政府绩效管理,考核评比工作由市政府办公厅、组委会办公室负责。

(三)开幕式执行指挥机构。为了切实做好开幕式及相关工作,成立开幕式执行指挥机构,总指挥由宋希斌同志担任,副总指挥由聂云凌、曲磊、张丽欣等同志担任,下设5个工作组。

1.综合协调组:市旅游局牵头。2.邀请接待组:市委办公厅和市政府办公厅牵头。3.宣传报道组:市委宣传部牵头。4.环境整治组:市城管局牵头。5.安全保障组:市公安局牵头。各工作组牵头部门要按照相关职责分工,尽快制订工作推进方案,报组委会审定后实施。

五、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扎实推进。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对系列活动高度重视,切实将其作为我市整合夏季节庆活动的重要品牌,作为夏季对外宣传的城市名片,作为宣传新战略和展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窗口,作为提升城市管理、提高市民素质、树立城市形象的重要平台,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细化分工、抓好落实。

(二)转变观念,创新工作。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围绕打造国际化、多元化、品牌化、群众化活动的目标,转变观念,突出重点,锐意创新,创造性地开展活动的组织与推进工作。

(三)顾全大局,密切配合。是我市整合旅游文化节庆资源的重大举措,必须举全市之力办好。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方案要求,服从大局,密切配合。要建立通报制度和联络员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