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

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

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西方文化 教学法 文化素养

1 背景

1.1 新课程的要求。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国际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纵观新教材,很容易发现西方文化始终以各种形式展现给学生。初中教材中对节日的介绍,高中教材中对建筑的描述以及诗歌的欣赏,都渗透着浓浓的西方文化气息。很明显,西方文化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1.2 大学生学习现状。大学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往往比较重视教学法的学习,而忽视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西方文化。事实上,只要理解了新课程的任务和要求,就会明白在实际教学中,西方文化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除了掌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外,对西方文化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因此,对将来从事中学英语教育的学生,有必要明确在大学学习阶段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更能得心应手。本文将从西方文化对教学内容的影响,西方文化对教学法的要求以及对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等方面展开论述,希望该专业的大学生加强对西方文化知识的学习。

2 西方文化对教学内容的影响

2.1 在课文教学中。高中英语教材中的阅读课文无论题材还是体裁,都比较广泛,其中不少直接涉及英语国家的文化内容。教师在进行这些课文教学时要注意挖掘课文的文化内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课文教学中除了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一些基本文化背景及介绍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外,还要对英语语篇模式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语言学家RobertB.Kaplan认为英语段落的思维模式是直线的,首先提出论点,然后展开阐述论证。而东方语言段落思维模式是围绕主题的转圈子,不直接从主题入手展开讨论。英语语篇思维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先概括,后细节,先开门见山言明论点,然后逐步进行论述,层次分明,组织严密,环环相扣。通过对中英文语篇模式差异的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语言文化往往具有不同的思维模式,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避免学生在写英语作文时犯文化概念不清的错误。

2.2 在听力训练中。听力教学是英语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只重视听力本身的训练而忽略了影响英语听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即文化因素。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对英语听力理解有很大影响,要想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就必须扫除文化知识障碍,多接触英美文化,培养跨文化意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大量地反映在日常交际活动中,在许多听力材料中可以获得相应的文化差异的内容。听力能力除了需要具备较强的辨音能力、理解语句的能力和大量的词汇外,还必须对语言文化知识有所了解,否则,就会出现理解上的困难,甚至感到莫名其妙。在英语听力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些听力材料并不是很复杂,生词、偏词也不多,语言结构也很简单,但学生仍然听不明白,即使听“懂了”,也只是获得字面意义,而不能理解其中深层次的含义。出现这样的状况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对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所以在选择英语听力教材和辅助教材时,应充分考虑到文化因素在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选择那些包含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相关材料是至关重要的。

2.3 在口语训练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往过程中常常会不自觉地照搬自己的文化习惯,因此在进行日常的跨文化交际中常常出现理解和信任上的障碍。文化是指人们生活方式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社会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惯、民间传说、寓言故事、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科学技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美国语言学家E.Sapir说得好:“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他还说:“文化是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语言是思想的具体形成。”柏默(L.RPalmer)也说:“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相成的,他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人类各民族的语言无不反映并受到其文化内容的影响,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都会受到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团体(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英国诗人有句诗:“Eastiseast,andWestiswest.”就是指中西方在伦理、道理、生活方式诸多方面存在差异。例如,一位留学生因为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枪杀。

3 西方文化对教学法的要求

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英汉习语,文化差异,语义

 

习语既是一种结构固定而凝练、内涵丰富而深刻的语言现象,也是人类的历史和文化在人们所使用语言中的体现和反映。虽然由于东西方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蕴含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但实际上,汉语习语和英语习语的表达具有一些相似性或共性。汉语和英语的习语都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个特征是语义的统一性或整体性,即一条习语所表达的是一个整体的意思。每一条习语的意思都不仅仅是构成词语意义的简单相加。另一个特征是其结构的固定性或定型性,即习语的词序结构一般不能随意更改或颠倒,也不能随意增减词,或者任意使用其它的词来替代某个词。

例如:“He tiredeasily now. No longer could he do a fast twenty rounds, hammer and tongs,fight, fight, fight, from gone to gone.”应翻译为:“此刻他很快就疲倦了。他再也不能精神抖擞地快速打二十个回合,从开始一直奋战、奋战、奋战,坚持到结束。”后一句中,英语成语“hammerand tongs”就准确概要地形容此人的过去一直是“精神抖擞地”。“hammer and tongs”这条习语,也不能单独从字面上将其理解成“锤子和钳子”。而且,“tongs”(钳子)这一词也不能随意用其它的同义词“pliers”或“pincers”来替代。习语的正确应用,往往在人们的叙述或评论中起到幽默生动或者画龙点睛的妙用效果。

本文试着通过比较英汉习语,是我们对中西方文化传统有一个全面的印象,从微观角度看待事物,树立跨文化交际的思想。

一,英汉表达在形象和寓意上基本对等的习语

形成此类习语的原因:首先,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基本的共同进程,人们对客观事物自然属性的认识大致相同,借用形象的文化心理比较一致;其次,作为东西方文化奠基石的中国儒学文化典籍《论语》与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典籍《圣经》源于同一时代,许多人生哲理相同,英雄所见略同;还有就是在东西方文化教的过程中,相互借鉴或影响所形成的。例如:

Blood is thickerthan water. 血浓于水。

Wall hisears. 隔墙有耳。

A word spoken isgone forever.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Long hair andshort wit. 头发长,见识短。

Good luck wouldnever come in pains. 福无双至。

二,英汉表达形式类似但借喻载体不同的习语

Fine feathersmakes fine birds. 人要衣装佛要金装。

Better be the head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 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The foremost dogcatches the hare.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Two dogs for abone, and the third runs away with it.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语义。

You can’t have thecake and eat it.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语义。

Spend money likewater. 挥金如土。

鸟的羽毛对应佛的金装,鸡头和凤尾对应狗头和狮子,鸟捉虫对应狗抓兔子。这种差别是由习语的产生与人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劳动生活密切相关的,也和本民族的风俗习惯等有着直接的联系。以上面提到的spend money like water为例,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的英国人民,他们的生活是和海洋息息相关的,因此他们用spend money like water比喻挥霍金钱、大手大脚;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与之对应的习语就是“挥金如土”。这类借喻载体的不同,并不影响所表达的思想与内容一致,我们只要对汉语的此类习语有所了解,那么就比较容易理解英语里面相应的习语所表达的含义。

三,英汉表达习惯和内容完全不同的习语

这类习语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是最棘手也是最容易造成误解的。这类习语有的源于不同的风俗习惯,有的源自东西方文学,有的源自宗教故事等等。如果只是一味的从字面上去理解,就容易造成误解,只有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

例如:He wasquarrelsome and ready to fight at the drop of a hat. 如果从字面理解“他这人爱吵架,帽子掉到地上就会同人争吵”,那可就同句子的实际意义相去甚远了。中世纪欧洲流行决斗的风气,人们在决斗之前往往把帽子狠狠的往地下一摔,这就意味着决斗开始。这一习俗不仅在决斗中,在其他场合也意味着坏事立即要发生了。如今,决斗这一现象已成历史,然而at the drip of a hat这一段余缺流传下来,而且保留了“转瞬之间,马上”这一意义。另外,在对待狗的态度上,东西方可谓大不相同。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相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等等。,语义。,语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与狗相关的习语一般都含褒义:lucky dog(幸运儿)。,语义。还有《伊索寓言》《圣经》里面都有很多的故事产生了很多的习语,这些都要掌握一些文化知识与背景。,语义。例如:

Pandora’sbox. 灾祸的根源。

A snake in thegrass. 虚假的朋友。

A catch-22situation. 不可摆脱的困境。

The sword ofDamocles. 临头的危险。

An Uncle Tom. 情愿忍辱负重、不敢反抗的人。

Achille’sheel. 唯一致命的弱点。

总之,语言与文化有着共生的关系,不同文化的发展必然在语言中体现出来。有不少汉语成语和英语成语反映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习语的翻译不仅仅是词汇的对等翻译,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差异。掌握了习语的来源,也就了解了历史典故,不仅提高了翻译技能,还丰富了中西方文化知识,这样真正做到了知己知彼,是翻译更加顺畅贴切!

参考文献

1.葛志红,孟丽《格言英语900句》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

2.许正元等.八用成语词.山东齐鲁书社.1991.

3.吴锋针,中西习俗文化“冲突”。《绥化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90-91

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文化导入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促进作用

一、前言

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媒介,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言语交际。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反映文化的特点和习俗;文化影响着语言的演变和发展。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往往只重视语言输入和输出本身,却忽略了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造成语言学习效率低下,由此造成的语用失误阻碍了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的“哑巴英语”的现状,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实现跨文化交际。这就要求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不仅强调语言知识的学习,更要重视文化知识的导入,将文化导入融入到语言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语用学意识,提高教学效果。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的特征。文化随着人类群体范围划分不同而体现出差异。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相当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最大的区别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中国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直觉整体性。表现在语言思维方式上,西方语言思维惯性是“线型思维”,中国人的语言思维惯性则是“环型思维”。具体到语句上,英语强调句式完整,汉语强调内容达意。倘若用现代哲学中的“对立统一”规律来概括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则可概括为中国人重“内”,而西方人亲“外”。中国人习惯动态地观察分析事物,西方人则从静态中观察分析。中国人善于把握整体,注重平衡,从整体中推导出个体;西方人化整为零,注重分析,善于从部分中分析整体。中西方语言差别的一个明显标志在于汉语重神似;西方语言重形似,句式严整,结构紧凑。

文化在语言学习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这就使得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重语言层面的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语言学家Robert Lado指出:“一种语言既是一种文化的一部分,又是该文化其它组成部分的主要表现手段,影响到双方的文化传统。”语言和文化息息相关,这就决定了语言教学所承载着语言和文化教学的双重含义。

三、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切入点和策略

吕必松说:“从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角度研究语言,就必须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因为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因素。”[3]在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导入,就是对语言和文化不断加深理解和认同的过程。文化导入的方法与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笔者从词汇和多媒体教学两个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

1.词汇教学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英语词汇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沉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词汇教学的难点是词语的文化内涵。Peter Trugill在《社会语言学》一书中指出:“一个社会所用语言中的词汇体现出该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主要差别。”鉴于此,词汇学习不仅是一种语言学习,更是一种文化习得。

宋永培先生曾说:“语言的基础是词汇,核心是词义,因而词汇与文化的关系应当深入到词义与文化的关系中去说明。”[4]词语具有民族性或文化色彩,同一词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里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意义,甚至刚好相反。例如,表示色彩(如blue,green,red,yellow,white等)和有关动物(如cat,dog,dragon,lion,sheep,tiger等)方面的词汇在中西方文化里就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着不同的联想意义和象征意义。“He’d been feeling blue all week.”意为“他整个星期都郁郁不乐”,这里blue理解成“忧郁的;愁闷的”之义。而red flag指“使人生气的东西”,red带有感彩,表达人愤怒的心情,see red就不难理解其“大怒,大发脾气”之义了。cat在中国是受人喜爱的动物,在西方却不受欢迎,特别是黑猫被认为是邪恶的象征;如英语中有这样一条谚语:A cat has nine lives.意思是猫有九命,泛指某人或某物的生命力很强,这与黑猫可变九次不无联系。而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拍摄的动画片《黑猫警长》至今还为人津津乐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之后,就能在语言输出,特别是日常交流过程中避免或较少出错。

以上这些例子均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词汇的学习受其文化的影响。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适当地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导入相关文化,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和领悟词汇意义,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言情境下正确地使用词语,跨越文化差异的障碍。这种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导入文化的方法策略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2.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把图、文、声、像等表现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将多媒体各个要素进行有机组合,完成一系列随机的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多媒体的关键特性主要包括信息载体的多样化、交互性和集成性三个方面”(邓星辉,2003)。[2]多媒体信息载体的多样化体现在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扩大了教学信息空间,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材料,使得课堂内容生动、具体、富于感染力。

多媒体教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上意味着将不同的教学材料、教学手法结合在一起,用于师生之间更好地交流。利用多媒体教学,学生面对的不再是教师的一支粉笔、一本书,而是生动的画面和真实的声音素材,学生的兴趣自然会被调动起来,达到良好的获取信息的效果。利用这种超文本资源教学技术,多角度、全方位、多感官地创设真实的文化语境,让学生处于作品所反映的真实社会生活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文化信息,为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全面的知识提供保障。

笔者调查了所教的学生对多媒体教学的看法,有90%以上的学生认为比传统教学方法更能吸引他们,引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这种新的教学手段所呈现的材料内容丰富,涉及的题材广阔,集知识性与娱乐性为一体,从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将抽象化具体,通过画面的呈现降低了思维难度,加深了记忆,变枯燥为生动,使所授知识变得浅显易懂,直观形象,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掌握知识更加迅速。

四、文化导入的重要性及意义

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习俗,每种语言都反映着一种特定文化,任何形式的语言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不了解某种语言的社会文化,便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E.Sapir在《语言论》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1]语言和文化是两个重合的圈,要学语言就要学文化。只有在特定社会和文化环境中,语言才真正有意义。古德诺夫(H.Goode nough)说:“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在文化氛围中存在就决定了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文化的学习。在文化背景下学习语言才是有意义的。

如果忽视西方文化知识的导入,语言知识的教学范围也会相当的有限。文化是外语教学的重要内涵,语言学习过程同时也是文化学习过程。Brown(1986)曾经指出,文化是联系语言和思想的有机整体。大学英语教师要重视文化导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中西方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在英语语教学中有必要导入对文化的阐释,这样学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学习英语,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证明,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得越密切,学习者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就越强。因为语言内容是实现言语的前提和手段,文化则是确保语言有效得体使用的养料。在与西方人的交往过程中,语言使用不够得体所出现的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为严重,可能会引起交谈双方的误解、谈话的终止,甚至是关系的破裂。跨文化交际出现障碍是由于不了解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可见文化导入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英语教学中重视文化导入,不仅能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语言学习兴趣,更能为其跨文化交际储备足够的动力供给。

五、结语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镜像折射。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层面,窥见这个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不仅是词汇语法表层结构的知识灌输,更应该注重语言作为传递思想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言谈、社会语言及沟通的能力才能适应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为此教师须将中西方文化的差别所反映出语言的差异自然而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提高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总之,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强调语言的文化导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Sapir,E.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M].New York:Harhcourt,Brace. & Company,1921.

[2]邓星辉.基于多媒体视角下的外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9).

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国与西方 科技差异 原因 文化 机制 世界化民族化

当今中国与西方在科技上的巨大差异让我们不得不去探究中西方的科技发展史,经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西方科技还是中国科技,都不是永远先进或者永远落后的。不能说孰优孰劣,中西方科技发展道路的不同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而这些原因又导致了中国与西方科学的世界化与民族化。

一、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首先,中西方启蒙教育的认知方式不同。东西方民族各自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结构,生产活动方式和发展水平不同,反映在思维,认识方式和风格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方民族思维方式以逻辑分析为主要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民族思维方式则以直观综合为基本特征.中西方不同的认识方式深深影响了本民族理论思维和科学技术沿着不同的路向发展。

作为东方民族典型代表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则以直觉和经验为特征.中国古代科学和哲学的各种范畴是靠向内思维得到的,是将各种经验现象酝酿体会,豁然贯通而提出的概念的.这些概念的理解与西方向外思维逻辑演绎所得到的不同,理解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如对中医医理和气功的理解,又如对一幅书法作品,一幅国画的欣赏,只能向内领会,才能领略作者的神韵的起伏。这造成中西方在对科学技术认知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西方的细节分析与中方的整体综合。

西方文化结构以细节分析居优,东方文化结构则以整体综合见长.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国姓氏先是宗姓,辈份,其次才是自己的名字,突出的是氏族整体.西方国家则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名,然后才是族姓,突出的是自己.又如:在时间,地址的书写表达顺序上,中国人习惯以年,月,日从大到小依次为序,地址则是按省,市,县到门牌号码排序,突出的是从整体到个别的析出关系,西方人则与中国人的顺序表达恰好相反,突出的是个别到整体的合成关系.可见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意识结构中,从整体出发的综合观占突出地位,而这种整体综合观在考察事物时,通常忽略细节和成分分析,往往提供的是关于对象模糊整体的图景.因此,中西方在对科学的研究着眼点就有很大不同,中国主要从宏观上去分析,而西方主要从细节方面分析。这也是中西方后来发展道路不同的重要原因。

中西方在人与自然关系的着眼点以及执着不同造成中西方对科技的追求和探索也就不同。中国更注重人文方面而不屑于纯科学的研究,西方则主要以征服自然为目标,从而催生了近代科学。

二、西方科技差异的根本原因:机制差异

余秋雨说过:“我们的祖先既然创造了如许高超的技艺,为什么还让历经几百年黑暗中世纪的西方人又走在了前面了呢?根本原因还是——机制问题。”

而在我看来,中西方科技到哭不同的根本原因也是机制上的差异。就像余秋雨所说,西方人的科技特色是“实证”,他们的知识演化都是一步一步的推导过程,每个结论都有根有据,都有理论的支撑。而中国古代的科技往往都是“经验”和“灵感”的产物,很多都是来自于实践的积累,是一些行业里手通过长时间的实际操作,发现了一些潜在规律,但却没有相应的演算过程和定理罗列,连他自己也说不清如何得来,但他就是知道,事情就应该那样!为什么?不知道!没有为什么!最好的例子,就是中医里的穴位和脉络。这些东西在西方人眼里简直不可思议,他们通过解剖人体来寻找,可是一无所获,看到的只是神经、肌肉、血管和骨骼,可穴位、脉络却又真真实实的存在着,他们只好用打量那座小庙的眼神来瞻仰我们的祖先。

中国古代的科技往往都是“经验”和“灵感”的产物,很多都是来自于实践的积累,是一些行业里手通过长时间的实际操作,发现了一些潜在规律,但却没有相应的演算过程和定理罗列。最好的例子,就是中医里的穴位和脉络。这些东西在西方人眼里简直不可思议,他们通过解剖人体来寻找,可是一无所获,看到的只是神经、肌肉、血管和骨骼,可穴位、脉络却又真真实实的存在着,他们只好用打量那座小庙的眼神来瞻仰我们的祖先。

三、中国科学和西方科学的关系——世界化和民族化

从1840年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就势必要面临西方世界的挑战,自我封闭已是不可能。那么在这场冲突中,我们在观念上应该确立一种怎样的态度?或者说,对现行的一套价值标准和教育制度该如何评价?

中国向世界的开放,似乎就体现在必须接受西方价值标准、到处打起“唯西是用”的招牌。这里就显示出了这样一条原则,中国科学——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其合理性就在于它与西方科学、西方文化所具有的某种相似性。若有与之相悖的,则一定是落伍了,必弃之而后快。这本质上就是一种西方科学中心主义的思想,它的全部努力就在于消灭文化的差异性,包括科学的和非科学的,以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来一统世界,从而达到一种世界统一。

对我们而言,技术上的西化移植、传播、转移和学习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要的,其中尽管涉及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物质转移活动,它的前提需要发展一种教育和生产的结构,能够控制知识的生产和人才的生产。但这种结构是否必须与产生了近代科学的西方国家的那种结构完全相同呢?这倒也未必,历史上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对欧洲技术模式的“移植”,并未违背特殊的日本特性,反而是一种使日本特性得以完成的形式。而对科学思想上的态度,理应是更为兼收并蓄为宜,不能以科学的共同语言为前提来规定出一种文化上的价值取向,应该在必要时做一些“化西”的工作,所谓“化西”就是积极吸取西方科学思想中的精华,并使其中国化。

四、结论

中国与西方的科技差异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我在此只提及了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其他的原因也大都由此衍生而出。中西方科技发展的不同道路导致了东西方近代国家命运的不同。而这些不同也造就了中国与西方科学的世界性和民族性。

参考文献:

[1]哈贝马斯. 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和科学[J].哲学译丛,1978, (6).

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第5篇

任何时代的经典巨作都是其当代本土哲学精神与美学精神本质上的融合。 “中西融合”必须对东西方文化有深层次的认知才能做到,因此中西方艺术的相互对话,是一个逐渐递进的过程:第一阶段,通过对中西方哲学及艺术特点的分析比较,把握其精义,发现双方可以融合之处。第二阶段,探索中西文化的建设性融合方式,形成不同文化间的共同视野。

一中西方哲学精神对比研究

1.西方哲学追求“是”的探究,认识客体只能是规律,强调对客观存在的再现,其极致是思辨理性,是主体跟客体之间的交流,他是他,我是我,没有主体化。虽然西方抽象概念的思考具有理论体系的严密和逻辑思维的清晰。但在西方哲学缺乏人文思想的学术空气中,总觉得生命找不到立足点,无从建立个我的主体性。

中国哲学实乃一种“心灵哲学”,它不注重对客观存在的简单再现,追求一种 “心灵境界”,境界之不同于认知,在于它包含情感因素,探讨人的智慧问题和精神生活问题。它追求“道”的探究,强调以敏感的心去体悟事物中的道理,是对心行的把握、反思。我认为这是中国哲学最重要的特殊性。

2.中西文化一则重天人合一,一则重天人相分。天人合一致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感性的成分众多;天人相分导致人与自然不两立,而理性的成分加重。最终促使一则文化之发达,一则文明更进步。“天人相分”与 “天人合一”这两个哲学理论分别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内核和灵魂。它们的相异是全部中西文化差异的源头。

3.两种本体论产生的根源及原因在于思维方式上差异性:

西方人思维方式的主流是线性思维,其主要方法是错误――尝试――再错误――再尝试――经验或假说,因而它最终的指向是向外而成两极:可解释的成为科技,不可解释的成为神秘主义或上帝。故而有开始与终极、有天堂及地狱,以其认为外部世界为有(存在) 处世主张进取,西方一般是从形式逻辑出发,把研究从具体利益中抽象出来,得出原理,然后再研究,发现理论的实际可应用性再广泛推广。

东方人思维方式的主流是圆形思维,其主要方法是直觉现量――内观――修正――再内观――更高级的现量――更深入的内观――再修正――再内观――如实现量,因而它的最终的指向是向内而成无极或太极――心灵,故无所不知、亦同于一无所知。故有周易的循环往复与佛说的六道轮回。无始而无终、无所不包容,以其认为外部世界为空(虚无),处世主张无为。

东方人思维方式的高明之处在于:它一开始就怀疑它所用以观察的工具――感官和逻辑,所谓修正,就是修正自身的观察工具――心灵,使心灵纯净无染、洞彻内外,而后怀疑它所观察的外部世界,以达到彻底的觉悟。因而它的主要功能在于超越――回归,其实只是一码事,名相不同而已。

二 中西方不同的哲学思想决定了其艺术内在本质的差异

西方绘画艺术概括地讲有两大派:一是写实派或称具象派,认识和把握自然的方式是纯客观的,始终以科学精神,强调对事物的准确再现和模拟,更强调扎实严谨的写实绘画技巧,画家的功夫都用在眼睛所能看到的物体和光影上,不允许增加任何个人的意念和想象。二是抽象派。后期西方哲学出现“反神论”、柏拉图、弗洛伊德、后现代主义等哲学理念的影响,艺术家主体意识从苏醒发展到极端。从印象派开始,数十年内,从具象转到抽象――另一个极端。抽象派创作方法是将自然物象变形,用抽象组合形式表现个人主观的思想体验。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前卫艺术,以全新的抽象理念创作。而表现主义所强调的“ 自我 ”,它的基本特征是个体意识对群体制约的敌视与抗争,集中体现画家主体的思想意识。

由于中国古代哲学观念的影响,中国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1.中国画最体现中国哲学“心灵境界”的就是她的意境美。画家的作品 “ 写 ” 出了画家的整体艺术修为、品性学识,而决不只是绘画技巧。

2.就物象造型而言,中国画的精义就是“神似”,完全是一种抽象的艺术。中国画的留白,它写出的意境可以是白云、是青草、是山峦,它与人们内心的概念是吻合的。写意之妙,全在于画家心灵深处与宇宙万物精神的交融,是中国绘画的最高境界。

三 结论

综上所述,我发现,当代中西方艺术的“同“在于:1.都强调画家主体思想情感的表达;2.就物象造型而言,都不拘泥于再现具体的事物,而是以一种全新的抽象理念进行创作;3.都追求大胆突破传统程式的桎梏,不拘俗套,而这也许就是当代中西方文化精神可以融合之处。

四 探索中西文化的建设性融合方式

我们正处在文化转型时期,我们须用双向互动与文化转型的眼光来看待中西艺术的融合。此时异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绝不会是彼此的简单替换和取代,而是一方面通过彼此相互对话来拓展各自的视野,另一方面则通过相互碰撞与沟通实现文化重组,产生新的一种文化形态,实现文化的整合与创新。

中国文化五千年来,海纳百川,开放的吸收包容了各方面的文化精髓,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是最成功也是最典型的例证,从中我们可以探索融合的某些真谛:其一,这种融合必须以中国文化为基础,外来文化,必须嫁接在中国传统文化这个树干上,才能开出有生命力的新花。其二,融合之高妙在于,它是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在融合中的双向扬弃。

对于写意油画而言,油画家们都在自己的创作中试验融进中国画的观念和一些表现语言的元素。

大师吴冠中三年的留法学习,使他感悟到西方现代艺术的精髓;而土生土长的熏陶,又使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探求很深。“摸清了中西双方艺术的家底”,他把自己置身于中西文化的“夹缝”中,左右吸收来自两个方面的艺术营养,但又始终抓住自己的个人感受,以表现自己的独特情感为轴心,不仅坚持自己的艺术观点不动摇,并潜心于融合中西艺术之长的探索实践。他的画是中国式的,又充溢着现代风格,显示出他卓越的独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