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俗舞蹈的文化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传统艺术的古色古香、现代文化的先进、新颖与西方艺术的开放自由相互冲击和融合,对岭南民俗舞蹈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岭南民俗舞蹈是我国艺术宝库的一朵奇葩,是南方传统文化中非常优秀的艺术形式,在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此,如何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有效夯实岭南民俗舞蹈的发展基石、实现岭南民俗舞蹈的时代化发展、丰富农民的文化艺术活动对于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岭南民俗舞蹈的概念简介及其特点
岭南民俗舞蹈来源于农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又高于农民群众的现实生活。
(一)岭南民俗舞蹈
岭南民俗舞蹈源于农民群众的生产劳动,是一种具有较强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的民间艺术,是传统文化体系中的优秀艺术形式。岭南民俗舞蹈借助连贯有力的肢体动作和寓意深刻的舞台造型或塑造人物形象或反映社会史事,并以此阐释创作者对生活、对社会、对艺术的主观体验,因而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岭南民俗舞蹈以艺术的视角审视和展示农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和意识形态,通过艺术元素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岭南地区农民群众在主观诉求、思想体验、休闲娱乐时的情感需求,因而能够受到农民群众的喜爱和参与。
(二)岭南民俗舞蹈的主要特点:
首先,岭南民俗舞蹈是农民群众集体智慧、艺术创作和艺术体验的多元结晶,拥有非常强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艺术品位。岭南民俗舞蹈立足南越文化,以北方文化的艺术精华发展为自己的艺术主体。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岭南民俗舞蹈又借鉴和吸收一些时代元素和西方文化,发展较快。
其次,岭南民俗舞蹈集中体现了农民群众在生产劳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群体诉求,因而拥有非常浓郁的乡土气息,是不可多得的传统文化精品。岭南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大杂居现象明显,各族的和民俗舞蹈都不一样,岭南民俗舞蹈在兼收并蓄中表现出浓厚的乡土气息,显露出浓郁的民族风情。
最后,岭南民俗舞蹈历经千百年的文化熏陶和艺术积淀,因而拥有独特而突出的艺术风格。岭南民俗舞蹈作品在整体结构上注意各章节、艺术造型、舞蹈动作之间的协调性和逻辑性,从而使舞蹈作品浑然一体,具有很高的欣赏性、审美性和艺术性,成为岭南地区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精品。
二、岭南民俗舞蹈的文化价值
岭南民俗舞蹈承载着农民群众的生活感受、艺术体验和理想追求,记录着农民群众的人生感悟、思想意识和艺术创作。
第一,岭南民俗舞蹈是自娱自乐的群体文化。岭南农民喜欢舞狮子、舞人龙、舞麒麟、舞春牛等大型集体表演的舞蹈活动,常常是场地越大越好、人越多越热闹,气氛越活跃,舞蹈也表演得越生龙活虎,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也越来越大。因此,岭南民俗舞蹈多由身强力壮的年轻人担任主角。
第二,岭南民俗舞蹈是脱离现实的神兽文化。岭南民俗舞蹈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表现出岭南农民对神灵的敬畏和崇拜,希望通过祭祀活动或舞蹈表演获得神兽的庇护和帮助,能够获得美好幸福的新生活,从而反映出岭南农民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渴望。
第三,岭南民俗舞蹈是惩恶扬善的主流文化。农民群众不但渴望神灵的保佑,也希望得到英雄或超人的帮助,因而在舞蹈作品中塑造了很多救民于水火的英雄形象,从而反映出久经生活苦难的岭南农民心中存有的反抗意识,希望在英雄的帮助下改变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尴尬境遇,告别社会最底层的悲惨生活。
第四,岭南民俗舞蹈是男女平等的和谐文化。封建女性靠依附男人生活,自然就会失去较多的自尊与权力,多成为男人社会的娱乐工具和附属物。但是,女性在岭南民俗舞蹈活动中却得到格外的优待,甚至能够在舞火狗舞蹈中享受实属难得的成人礼待遇,从而表现出岭南地区是女性的世外桃源。
三、岭南民俗舞蹈的时代化发展之路
舞蹈是社会发展的艺术记载,因此,岭南民俗舞蹈只有在厚积薄发中与时俱进,才能够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才能够不被时代所淘汰。
(一)强化岭南民俗舞蹈的文化底蕴
岭南民俗舞蹈是优秀的文化产品,是充实农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精神食粮,具有较高的艺术教育、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等价值,因此,岭南民俗舞蹈的时代化发展必然要夯实自身的文化基础。“民间舞蹈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情感、观念、信仰、文化交织的精神集合体,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1],是提高其艺术性和审美性的重要基石。
第一,把握时代脉搏,导引创作动机。岭南民俗舞蹈作为优秀的文化产品,是迎合和实施大众艺术教育和思想教育的有力抓手,因此,岭南民俗舞蹈在创作过程中必须提高针对性和指向性,能够紧扣时代脉搏,满足大众进行舞蹈活动、体育健身和艺术鉴赏的诸多需求。例如,在大众文化的催生下,广场舞极大地推动了全民健身活动,大江南北出现了广场舞热。岭南民俗舞蹈可以借鉴传统舞蹈中健身价值较高的舞蹈节目如《金鳌舞》、《一条龙》和《高脚狮》等,为大众创作出具有岭南民俗舞蹈风格的广场舞,满足大众进行健身活动和艺术体验的客观需求,有力充实大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也能够直接促进岭南民俗舞蹈的大发展。
第二,紧扣时代精神,凝炼主题思想。岭南民俗舞蹈是对大众进行艺术教育的文化作品,因此,岭南民俗舞蹈的主题思想必须紧扣时代精神,将社会正能量和主流思想进行高质量的大范围传播,对大众起到思想教化和艺术熏陶的教育效果。主题思想是舞蹈灵魂的有效载体,能够体现出岭南民俗舞蹈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层次。例如,传播正能量、弘扬真善美是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时代精神,而岭南民俗舞蹈中的《麒麟舞》不但表现出神兽的刚直不阿、威猛有力、除恶扬善,还能够成为宣扬英雄文化的有力抓手,对大众进行英雄教育,鼓励大众见义勇为、伸张正义、扶危济困,共建和谐社会和幸福家园。
第三,满足时代需求,充实大众生活。随着大众文化的发展,大众对岭南民俗舞蹈的固有风格和艺术特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欣赏到古色古香、原汁原味的传统舞蹈表演,还能够缩小岭南民俗舞蹈与现实生活的时代差异,加速岭南民俗舞蹈的与时俱进,有效充实大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满足大众进行文化消费和艺术欣赏的现实需求。例如,岭南民俗舞蹈以集体舞蹈为主,能够为大众提供较多的参与机会,从而使大众获得表现自我、展现才华、塑造个人形象的好渠道,因而能够激发大众参与岭南民俗舞蹈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岭南民俗舞蹈获得坚实的群众基础和发展动力,同时也使大众在神兽文化中得到教化和启迪。所以,要多开展岭南民俗舞蹈活动,有效充实大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二)开发岭南民俗舞蹈的娱乐价值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大众急需一种能够舒缓神经、放松身心、强身健体的休闲娱乐活动,以恢复和提高大众的体力、精力和精神面貌,能够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和日常工作。大众文化的兴起也使大众进行文化消费和艺术体验的需求日益得到足够大的重视,大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和艺术体验需求逐渐成为岭南民俗舞蹈的发展方向和成长动力,同时也为岭南民俗舞蹈提供坚实不变的受众群市场,成为岭南民俗舞蹈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
文化节是岭南民俗舞蹈扩大自身影响力和感召力、拓展受众群队伍的大好机会,因此,岭南民俗舞蹈要在文化节期间为大众准备足够多的舞蹈节目,尤其是多准备一些适合大众集体参与的群体性娱乐舞蹈活动,让大众在参与中、在表演中、在体验中有效培养对岭南民俗舞蹈的喜爱情绪和依赖心理,积极成为岭南民俗舞蹈的群众基础和发展动力。文化节是各种传统艺术百花齐放的竞技平台,对于岭南民俗舞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岭南民俗舞蹈要重视文化节前的准备工作,最大限度地展示自身的娱乐价值、健身价值和艺术价值,让大众在参与舞蹈表演过程中体验到快乐,感受到岭南民俗舞蹈的艺术神韵,从而有助于大众对岭南民俗舞蹈形成较好的情感体验。
广场舞市场是岭南民俗舞蹈走进千家万户的重要突破口,更是开发岭南民俗舞蹈娱乐价值的重要渠道和实现机会。广场舞是大众进行日常体育锻炼、休闲娱乐的首选活动,具有较高的人气指数和庞大的受众群,因此,岭南民俗舞蹈积极开拓广场舞市场是开发自身娱乐价值、扩大影响力的重要举措。首先,岭南民俗舞蹈要降低自身的表演难度,只保留一些古色古香的经典动作或主要造型,吸收一些广场舞元素,强化自身的大众性和娱乐性,加速岭南民俗舞蹈与大众文化的融合。其次,岭南民俗舞蹈要减少对表演器材的依赖,多创作一些徒手表演或使用简单器械进行表演的舞蹈节目,便于大范围群众的参与,降低门槛。最后,岭南民俗舞蹈要强化专业舞蹈人士的培训工作,为广场舞表演提供较多的领舞者,降低大众的学习难度,提高岭南民俗舞蹈的亲和度,有效拉近与受众群的距离。
(三)创新岭南民俗舞蹈的艺术价值
岭南民俗舞蹈拥有非常高的艺术水准,不但能够表现出传统舞蹈表演艺术的唯美,也能够表现出舞蹈道具的精湛工艺、思想内涵和艺术品位,从而使岭南民俗舞蹈成为多元艺术的整合体,具有较高的欣赏性、艺术性和思想性。另外,岭南民俗舞蹈多带有图腾崇拜的痕迹,诸多神兽形象成为岭南民俗舞蹈表演过程中的主角,神兽成为除恶扬善、匡扶正义、造福人民的超人英雄,更使岭南民俗舞蹈表演蒙上了浓厚的神话色彩,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以家喻户晓的《麒麟舞》为例,麒麟是岭南地区“公认”的灵兽,承载着逢凶化吉、除暴安良、广散吉祥的重任,是大众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因此,在大众制作麒麟道具的过程中都怀着非常虔诚和无比崇拜的心理,将最高级的传统手工艺应用在麒麟道具的精雕细刻之中,从而使麒麟道具的造型与艺术风格庄重典雅、高端大气,达到“简约而不简单”的艺术境地,具有较高的审美性和艺术性。有时,手工艺精湛的麒麟道具还需要“开光”,才能够使麒麟道具具有灵气和神气,才参加舞蹈表演活动,从而使麒麟道具的传统色彩、迷信色彩和图腾崇拜色彩更为浓厚。麒麟舞的伴奏音乐也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欣赏性,伴奏乐器以传统乐器锣、鼓、唢呐为主,在高亢嘹亮、直入心扉的唢呐声中,锣鼓为岭南民俗舞蹈演奏出铿锵有力的节奏感和掷地有声的艺术氛围,从而能够为岭南民俗舞蹈营造出较为完美的表演平台。甚至岭南民俗舞蹈的舞蹈动作都师出名门,与南方武术息息相关,不但能够给予大众强烈的视觉刺激和力道感,也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欣赏性。因此,岭南民俗舞蹈在多元化艺术整合中体现出勃勃生机。
四、实现岭南民俗舞蹈时代化发展必须注意的问题
“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是最具个性的文化形式,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最耀眼的明珠”[2]。因此,岭南民俗舞蹈在时代化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岭南民俗舞蹈在时代化发展过程中要注意传承性,要将经典的传统舞蹈作品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为子孙后代储存下古色古香的艺术产品,将前人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品位有机保留下来,保障岭南民俗舞蹈艺术的传统性和个性化。
其次,岭南民俗舞蹈在时代化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发展性,要在有效传承的基础上对各种舞蹈艺术和文化形式进行博观而约取,在兼收并蓄中吸收艺术营养,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岭南民俗舞蹈在时代化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创新性,在时代主流思想的导引下为大众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全新舞蹈作品,不断满足大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和艺术体验需求,也实现岭南民俗舞蹈的科学发展。
结语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和大众文化的双重推动下,岭南民俗舞蹈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在实现自身时代化发展过程中为大众提供了很多高质量的艺术作品,有效满足了大众的文化消费和艺术体验需求,真正实现以优秀文化艺术产品占领大众的思想阵地,用充满正能量的民族艺术、高雅艺术教育人、熏陶人、发展人,大力提高国民的艺术素养和文化修养,直接加速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早日实现。
注释:
〔1〕谢琳.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底蕴.衡阳师范学院学,2004年 第2期 第142-144页;
〔2〕吴江.高校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必要性.兰州学刊,2008年 第4期 第204-205页。
参考文献:
〔1〕曾华美.试论岭南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2(1);
〔2〕林亮,李甲芹.民俗舞蹈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传播.舞蹈,2015(2);
〔3〕白石.浅谈民族、民间舞蹈与民俗舞蹈的现实意义.中国民族博览,2015(9);
〔4〕李咏梅,刘中强.汉族民俗舞蹈的文化内涵.作家,2013(02X);
民族舞蹈教学策略
民族舞蹈,泛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风格相对稳定、以自娱自乐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在民族舞蹈的教学活动中,我认为应该从民族舞蹈的意义与特点出发,研究民族舞蹈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注意民族舞蹈的教学策略,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扩大和发展民族舞蹈的影响力以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使民族舞蹈这一艺术奇葩绽放出光彩,服务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1民族舞蹈的意义和特点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民族舞蹈大多用于表达不同历史与生活背景下的人物情感。大力弘扬民族文化,不仅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更能使整体教育水平在民族文化的熏陶下得到提高,同时,民族舞蹈有利于发挥地方特色,使民族特色文化融进了教学内容,促进了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发展。进一步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心灵容纳广阔的民族艺术,让更多的人领悟到民族文化的博大。民族舞蹈进入校园,使民族文化成为校园生活的一个主题,在多种多样的途径下使民族文化的色彩投射进更多人的目光,使“教育课程”的内容与形式得到进一步展示,使广大学生了解民族文化、认识民族文化,引领、繁荣了校园文化和地方文化,对提高广大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平,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实践活动与素质拓展教育课程” 的内容与形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民族舞蹈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民族文化是民族舞蹈发展的源泉, 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舞蹈产生于人类的生产生活过程当中,人们通过不同的舞蹈姿态,将实际的、抽象的、观念的民族文化因子统一融合到一起, 向同伴、向外界、向未来表达本民族传统上对于生命的敬畏、对于大自然的情感,它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等诸多领域,同时它作为一种文化,还有着非常深刻的文化价值,它通过人本身做出的各种形体动作对日常生活状态加以表达,通过不同的节奏与内容表达出不一样的民族历史与文化传统,从而达到传达情意、抒感的作用。在新的发展形式下,面对不断涌现的高科技、新传播媒体,民族舞蹈必须深植于所属民族的文化中开展创作,在现有舞蹈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牢牢立足于民族文化内涵所在,加大民风民俗的弘扬力度。民族舞蹈利用人的姿态神形传情达意,其形成与自然与社会都有关,其具体的表达又因人而不同;另外,其形成还与民族文发展状态有关,不同的文化发展阶段都会产生具备不同特征的舞蹈形式。民众在欣赏舞蹈的时候就能自然感受到其所代表的文化特征,并于无形中受到该文化的陶冶。民族文化是民族舞蹈与民族文明的纽带,民族舞蹈与民族文化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传承。
3民族舞蹈教学的策略
3.1在民族舞蹈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对人类的普遍自我关怀的表现,是我们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一种维护,是对精神世界的更高追求和关切。弘扬民族舞蹈中的人文精神,首先要理解民族舞蹈中的社会性。民族舞蹈艺术具有十分鲜明的社会性特点。在舞蹈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舞蹈,把自己的习俗、风情和文化凝结在其中而所谓的人文精神,正是蕴含在这些风土人情中流传至今的。这些中国的民族传统舞蹈是中国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集着强烈的地域文化精神和文化风格。只有认识到中国民族舞蹈中强烈的社会文化发展特点.才能够从根本上理解民族舞蹈最直接、最生动、最富感染力的气概、气质、和本质精神。其次要大力提高民族舞蹈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民族舞蹈浓缩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艺术风格、文化情感。可以说,在舞蹈的每一个动作中,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通过提高民族舞蹈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从而加强他们对民族历史文化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情感,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为民族音乐发展奉献自己的热情。最后,弘扬民族舞蹈中的人文精神.要扩大舞蹈者的人文视野。民族舞蹈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可充分反映出不同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生活习惯、、民族文化、地理环境等。扩大舞蹈者的人文视野,让他们在表演的时候能够从身心感受到舞蹈的内涵所在,理解舞蹈背后的人文底蕴。能够掌握民族舞蹈作品背后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
3.2在民族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首先,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欣赏水平。民族舞蹈作为艺术文化的一个分支,直接作用在音乐、服饰、民俗民风等民族特色文化之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穿越民族文化的长廊,获得全面的艺术鉴赏感悟。第二,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能力。学生在学习舞蹈的同时触摸民族文化的神韵,无论对民族舞的弘扬还是对民族文化的宣传推广,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三,满足学生对美的层次的追求,满足学生对美的层次的领悟。民族舞蹈作为地方特色文化的代表,有其与众不同的气质,能带来更多层次的美的感受。民族舞蹈是在深厚的地方文化积淀下而产生的舞蹈,其美感使得学习民族舞蹈的学生拥有对舞蹈之美更为内涵的思考与领会,有利于学生个人身心艺术素养的培养。第四,促进民族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融合富有民族特色的课程使学生了解了民族常识,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傩舞;舞蹈动作;体态;民俗;关系
傩从中国有文字始就得到了记载,是中国古代驱鬼逐疫的最原始仪式,被认为是中国舞蹈的“活化石”以及中国戏曲的源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傩文化具有世界性影响。
傩舞,也称 “大傩”、“跳傩”,俗称“鬼戏”或“跳鬼脸”。它起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中的图腾信仰,以后逐渐发展成原始巫教中的一种仪式,后来演变成有固定目的、内容的节令祭仪。在我国广大农村流行至今,主要以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安徽、山西、河北等省遗存较多。江西是中国傩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江西傩舞风格古老稚拙、粗犷豪放,具有原生形态特质,在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等诸多领域具有巨大的学术价值及史料价值,被誉为“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傩舞是一种手舞足蹈的原始舞蹈形态,其姿势造型、动作规律都与民俗息息相关,它包容历史、民俗、民艺的纷繁复杂内容,蕴含着原生态文化价值,有其独特的观赏审美可视性。尽管现今的人们基本已经不再相信鬼神的存在,但以驱鬼逐疫为宗旨的傩戏,却仍依附在民俗中滋生和蔓延着,而且发展成一支颇有艺术和文化深度的傩文化。
目前对傩舞的研究成果数量极为有限,重复的研究成果较多,研究内容较单一,研究思路比较狭窄。因此,有必要对傩舞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就傩舞的舞蹈动作体态与民俗的关系做以粗浅研究和探讨。
一、傩舞的风格特点
由于傩舞流传地区不同,其表演风格也各异,既有场面变化复杂,动作幅度较小,表演细致严谨,生活气息浓厚,动作古朴庄重,飘逸洒脱,戏剧结构程式较浓,舞姿优美动人的“文傩”流派;又有动作激烈遒劲,粗犷豪放,气势威严,气势威武磅礴,情绪奔放开朗,节奏势热烈明快,动作刚劲有力的“武傩“流派。
傩舞按照表演人数可分为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和小舞剧。傩舞的表演内容丰富多彩,大多取材神话传说及历史典故,如表现驱鬼逐疫的《开山》、《钟魁》;表现演义传奇人物的《双伯郎》、《关公祭刀》;展现织耕文化的《獭捉鲤鱼精》;表现崇拜神曼的《雷公》、《纸钱》、《跳凳》;祈求吉祥平安的《财神》、《魁星》、《猪嘴》、《鸡嘴》;也有取材于民间传说的《孟姜女送寒衣》、《鲍三娘与花关索》;表现神话故事的《哪吒》、《过流沙河》、《关公》等。以表现神灵崇拜、祖先崇拜为内容的傩舞.动作粗犷剽悍、古朴道劲,既具有阳刚之美,又富于浪漫色彩,表现出原始、天真、拙朴的宗教情感、观念和理想,以“近戏乎,非真戏也”为主要特征。
傩舞的显著特点是戴面具而舞。傩面具是傩事驱赶巫术和假面模拟巫术的产物。现今我国民间还保存了近百个优秀传统节目和2000多个傩面具。假面信仰源于头颅崇拜,先民们认为人死后灵魂应存留在头颅里,而人类敬奉神灵,必须有个看得见的对象。因此傩舞表演过程中舞者佩戴的面具形似神面的特点直接缩短了人与神的距离感,同时加上舞者借助乐器和环境衬托,更便于进入拟神的状态,舞者在傩舞中就成了神的化身。
二、傩舞的舞蹈动作体态分析
傩舞在实际生活中兼具祭祀和娱乐的双重功效。一般有两种表演形式:一种是由主角4人进行表演,表演者头戴面具,身披兽皮,手执长戈盾牌,口中时时发出“傩傩”的叫声。另一种是由12人组成,每人都是涂红面颊画皮,手执(下转第136页)几尺长麻鞭,甩麻鞭发出声响,并高呼能制服恶鬼、猛兽的天神的名字,在音乐伴奏下群舞群乐。
傩舞的孕育形成及发展的全过程,一直与祭祀活动紧密联系,是祭祀活动的主要成分。舞者或头戴法帽风冠、身穿八副罗裙,或手持铜铃,边摇边舞边念咒语,并口吹牛角,敲锣打鼓,造成一种神秘的巫术氛围。舞蹈中的喂马、逗马、上马、跨马、奔马、下马,动作形象逼真。对先民的生活、劳作情况作直观的拟态反映,同时也能拟化出各种动物或植物的生命形态。如《扮仙凤娘》,表演者头戴彩色面具,头包头帕,两鬓处各插着一面小白旗,身着七彩盛装,脚穿绣花鞋,持白、黄或绿色仙凤旗两面,通过模拟洗脸、梳头、洗脚、挖耳、穿衣服、洗澡、围围裙、扣扣子、烧火、做饭等一系列夸张动作,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女性的日常生活,极富生活情趣;另如《开路郎君舞》,表演者头上包着青丝帕,身穿朴素的生活装,脚穿草鞋,手持大刀、长棍、扫帚或锄头等道具,在打击乐伴奏声中,模拟做除草、挖土、扫路等动作。舞者表演时动作刚劲,充分表现了当年祖先为了道路畅通,不辞辛劳修筑道路的精神。
傩舞拟态语言的表意功能还体现在模拟动植物生命形态上。如《接龙舞》,有龙翻身、龙穿花、跳龙门、龙抢宝等动作,形象生动地模仿了龙的形态特征和具有代表性的肢体语言,从而表达了人们的传统情感和心里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摆手舞》通过对雄鹰动态的模仿,表达了他们渴望展翅飞翔的美好愿望;而《跳丧舞》中的八字步弯腰、弓背、曲膝的舞姿,则是模拟白虎的姿态,而猛虎下山、虎洗脸、虎抱头、滚身子等舞蹈动作,亦是源于虎的各种动作,直观地表达了人们对虎的敬畏与崇拜之意。《迁徙舞》,舞者手持砍牛刀、柴刀、镰刀、鱼鳞刀等舞蹈,生动地再现了祖先在西迁过程中披荆斩棘、勇战恶势力、采集狩猎及欢庆胜利的情景。其动律特征是上身前倾,甩同边手,顺拐,以胯为动力点,用头、肩、手、腰、脚的扭、甩、转、踹、蹬等构成对比强烈的动作组合,是先民迁徙山区长期生活的最本质反映。舞蹈动作折折扣扣,层次分明,内容贯通,结构严谨,舞姿惊险而优美,有上梯倒三转、倒爬杆、过天桥、滚山珠、三角倒立、蚯蚓滚沙等高难度动作,叙述了战争及迁徙的史实。
从上述具体的舞蹈中都可以体现出,在湘西地区,人们将自身的模仿能力充分展现在傩舞意识中,通过其人体动作语言直接模仿出大脑意识中所支配的动作或形象特征,从而展现出社会生活中的各个角落。
三、傩舞与民俗的有机整合
民俗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文化的象征。目前,我国社会面临着急速变革,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冲突日益尖锐,民俗文化既要继承传统的,又必须面对现实。优良的民俗事象和民俗传统,尤其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些好的礼俗和道德规范,对群体、乃至国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整合和促进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城镇化发展趋势的加强,傩舞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民俗生态依托渐失,艺人队伍后继乏人,傩班渐减。有鉴于此,急需加以保护扶持。傩文化在各地的传流过程中,也因人文地理、生态环境以及民族信仰等差异而体现出不同的民族特色。湘西的傩文化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民俗民风以及少数民族艺术形式相融合,逐渐发展成独具特色的湘西傩舞。因此,傩舞便成了当地精神文化的载体,表达了湘西少数民族强大的生命内涵。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俗也必然会随之发展变化。江西南丰各地至今留存着20余座傩神庙,充实了傩文化的内涵,其中始建于明代的三溪乡石邮村傩神庙名扬天下,神庙的楹联“近戏乎非真戏也,国傩矣乃大傩焉”令人叹为观止。民俗文化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稳定模式,体现着一个民族深层文化的积淀。民俗文化属于民间约定俗成,具有很强的遵从性和规定性,进而外化为一种规定的行为规范,给人以某种思想上制约,有人称之为“不成文的习惯法”。从此意义上看,民俗文化对社会具有一种整合、凝聚与规范功能,可以是社会有效排除干扰,保护文化特色,产生重要的社会控制作用。据有关民俗专家调查,在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方,村民们能和睦相处,就是因为有村民们仍默认和遵守的习惯法、道德规范和民间信仰。这些道德规范和民间信仰,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对小至村寨、大至民族和国家的凝聚力的加强,起着积极的整合与促进作用。
总之,傩舞研究,对保护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起着一定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傩舞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有利于丰富和发展舞蹈学专业《民族民间舞》课程的教学内容,并使之日趋合理完善。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有机融入傩舞的舞蹈动作体态当中,充分展示中国傩文化的风采,扩大国际间的文化合作与交流,有效地推动抢救、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工作,为申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扩大影响,以期进一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因此,挖掘傩文化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利用世界各国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对促进人类文化资源的共享将产生深远而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曲六乙、陈达新主编,傩苑,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01).
[2]刘凤芝,戴着面具起舞--中国傩文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10).
[3]段宝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精要.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01).
[4]刘永红,开发江西傩舞课程资源的意义.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01).
[5]刘永红,论江西傩舞进入高校舞蹈教学的必要性.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02).
关键词:陇南;白马藏族;傩舞艺术
一、原始性
陇南白马藏傩舞是一种原始的图腾舞蹈,至今依旧保存着大量具有原始风貌的信息,是原始文化信仰的基因。其单纯质朴的原始风格传达了一种人类可以征服自然、战胜魔怪的深沉历史力量,也透露出人类原始艺术的童稚气息。表演时,演员头戴各种角色的面具,傩面具的造型特点古朴凝重、恐怖怪异,神秘而狞厉,令人骇异,显示出一种鲜明夸张的原始艺术美感。陇南白马人傩舞的原始特点还表现在舞蹈动作的粗犷上,表演者舞步刚健豪放,动作简单,但豪放有力,锣鼓音乐没有旋律,只有各种不同节奏形态的组合与变化,“咚咚嚓”的锣鼓、大小钹等打击乐声,以铿锵的节奏骤然响起,在寨前村后、村边田间地头驱赶邪鬼,惊天动地,雷轰鼎沸,气势恢弘,具有震慑鬼魂的威力,不仅有效地表现出了傩舞粗犷狞厉的风格,也成功地营造了特定的原始氛围。如“池哥昼” 池哥手中的宝剑和牛尾,左盘右旋,上下舞动,粗犷、简单、刚健,准确地再现了原始部落的宏伟气魄。正是这些因素,与傩舞本身的内在气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陇南白马藏族傩舞保留了古代原始舞蹈艺术的诸多特点,成为我们了解人类远古文明的“活标本”。
二、祭祀性
陇南白马藏族具有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和发达的农耕文明,在方面主要信奉自然神和祖先神。陇南白马人深居大山,世世代代以农耕和狩猎为生,其原始封闭的生产方式和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使他们对大自然产生了紧密的依赖情节。白马人深信万物皆有灵,自然崇拜心理异常强烈,在他们的心目中,大自然至高无上,由此出现了诸多自然神灵,包括天、日、月、星等天体自然神;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神;山、土、水、石、海、河等自然物神;虎、狮、树等动物植物神。山神具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不仅主宰着人们的一切生产活动,而且还行使其“神判”的最高裁判权。白马藏族每个村寨后面的山都是神山。其中,最信奉的一座神山称为“叶西纳蒙”(意即“白马老爷”)。长在神山上的花草树木都是神花、神草、神树,它们的地位也是至高无上的。神山是各村寨最神圣的地方,不允许在其中狩猎和砍伐,否则就要受到严惩。陇南白马藏族傩舞就深刻地反映了白马人对自然神和祖先神的崇拜。“池哥昼”中的山神,“麻昼”昼中的12生相,都体现了白马人对自然物象的顶礼膜拜。
白马藏族傩舞既是一种民间舞蹈,同时又是一项神圣的祭祀活动,在表演开始都有隆重的祭祀祷告仪式。比如“池哥昼”傩舞表演,装扮结束,表演者会汇聚至“久哩”(祀庙),由头人主持祭祀活动。祭天地诸神、祭列祖列宗,焚香、点蜡、烧纸、祷告。祭祀结束,炮手对天空鸣放三声炮响,震耳欲聋。池哥昼傩舞戏表演者、鼓乐手、炮手等一齐高喊三声“噢呃呼呼”,随后列队离开场院,表示一年一度的“池哥昼”活动正式开始。再如“麻昼”表演开始前,先在村北“山神殿”的古松神树下举行祭祀礼仪,然后在特定的地方进行装扮,再由头人和会首安排表演活动。
由于白马藏族傩舞是一项神圣的祭祀活动,不能随意演出。演出结束后,当地居民即将傩面具、傩服饰、傩道具等收集起来,先按程式和规矩焚香祷告,然后选择特定合适的场所高挂收藏。如遇特殊情况,需要再次表演,村民们会焚香祈祷,举行神圣的敬神仪式,占有吉兆后,方可“请”出傩面具和傩服装道具等。
三、民俗性
陇南白马藏傩舞在长期的演化发展中,融入村民们诸多喜闻乐见的情景性主题,体现了当地居民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生活,并发展为以自娱自乐为主要目的的民间舞蹈形式。比如“池哥昼”中,池母以叙事性舞姿来模仿种庄稼及家务劳动,尤其是一家三口的“知玛”表演,舞姿随意、动作风趣、幽默诙谐、喜怒无常,常以逗乐为主,增加了节日的欢乐气氛,具有较强的生活气息。再如“麻昼”的表演,跳舞者、歌唱者及周围的村民会形成一种默契及互动,彰显“麻昼”舞蹈的民俗特性,表演者围着篝火在场内舞蹈,民众和歌伴唱在。歌曲内容极其丰富,通常围绕白马村寨上下见闻而展开,从远古事物一直唱到每家每户的种种相关事物,其间,还要穿插池哥昼表演,甘昼表演以及丰富的传说故事表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极具戏剧化、人情化、民俗化特色。最后是“甘昼”的表演,“甘昼”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生活化和情境化,在锣鼓敲击的节奏中,笑面小鬼欢快登场,在各种姿态的舞蹈动作结束后,便模拟妇女哺乳、做饭、擀面、缝制衣服等生活场景,动作夸张、惟妙惟肖,表明“甘昼”与白马人的民俗节日、生产活动及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四、艺术性
陇南白马藏族傩舞表演扎根于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反应了当地村民们的审美意向,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无论是舞蹈、歌唱、配乐,还是面具、服饰、道具都似一道道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风景线,为我们呈现出别样的艺术魅力。
首先,傩舞的舞蹈动作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民族舞蹈语汇及表演形态,舞步流畅、动作夸张、风格独特、艺术表现力丰富,给人一种神秘、神圣的联想,是舞蹈文艺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甘肃省不同市县乃至全国的文艺工作者经常到这里采风,编创的舞蹈节目多次荣获各级奖项。
其次,白马藏族傩舞面具艺术造型古朴强悍,颜色鲜艳,制作工艺复杂而严谨,大体分为:选料、雕刻、彩绘、敬神四个步骤。池哥昼、麻昼、甘昼傩面具源于陇南白马藏族的历史文化,采用既写实又夸张的艺术手法,高度融合了人神形象的组合模式,并结合民间美术色彩的配色原理,强化了傩面具作为宗教崇拜这一视觉符号的典型特征,具有人神共体和祭神娱世的双重含义,其造型特征、色彩运用、装饰倾向、制作工艺及拓展应用等无不显示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东盟;代表性民间舞;课程建设;实践与教学
中国东盟十国包括东南亚泰国、越南、缅甸、柬埔寨、老挝、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东盟艺术一直是中国艺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点,作为与东盟国家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往来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举办的东盟文化博览会促进了中国与东盟的经济、文化、艺术交流,使东盟艺术在中国得到了较好的传播。东盟十国中,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都有其极具地方特色的舞蹈素材、舞蹈民俗、舞蹈风格特征,将东盟十国舞蹈文化进行相关研究,打造特色东盟代表性民间舞课程,是神秘的东方宗教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东盟舞蹈国内研究现状
(一)与东盟艺术相关的一些期刊
广西师范大学蔡昌卓教授著有《东盟教育》一书,从东盟各个国家的教育模式以及教育制度出发,把东盟教育理念进行了相关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黄小明教授编著的《东盟文化研究丛书:东盟艺术》一书中详细介绍了东盟十国的文化地理环境;民族构成、历史源流及其分布;经济模式与传统音乐文化;舞蹈概况;宫廷与民间舞蹈;舞蹈特征及风格;美术、绘画和雕塑等相关东盟文化,为中国了解东盟文化艺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广西大学纪可、阳国亮编著的《中国·东盟民族习俗比较研究》一书,从东盟民族习俗方面出发进行相关论述。
(二)东盟舞蹈艺术有关的论文
冯双白教授于2006年中国文化报中发表《和平发展的历史见证——记《2006中国—东盟舞蹈论坛南宁联合声明》的诞生与签订》一文,提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的主题。农春雀、李跃飞《芒种》2012年第8期《中国与东盟舞蹈的“佛性”审美体现》,蒋玲于《艺术教育》2011年第5期《用舞蹈架起中国—东盟文化艺术交流的桥梁》提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的交往,促进了印度文化、宗教文化的传播以及不同艺术类型之间的相互影响渗透。
由此可见,东盟代表性民间舞蹈研究在高校中的研究是较为薄弱的,如果能够打破传统舞蹈教育模式,提出具有高校地方特色化舞蹈教育模式,紧抓与东盟国家临近的地理优势,挖掘相关的舞蹈专业素材,提炼舞蹈动作元素,编排东盟代表性民间舞组合,让东盟舞蹈走进高校课堂,是有效促进地方特色化教学与东盟文化交流的有效手段。
二、东盟代表性民间舞课程建设的创新之处
(一)教学内容新颖性
目前各大高校舞蹈学专业中,外国代表性民间舞课程一般以欧洲各个国家民族舞蹈为主,授课内容大多为波洛涅兹舞、波尔卡舞、玛祖卡舞、俄罗斯民间舞、西班牙民间舞的基本姿态、基本手位、基本步伐以及基本舞蹈组合等为主,对于其他国家民间舞并无相关课程内容设置。经过调查了解和掌握的情况来看,大多数普通高等院校舞蹈学专业学生除了掌握所开设的欧洲代表性民间舞蹈之外,对于其他国家民族舞蹈的了解相对较少。
东盟外国代表性舞蹈课程目前没有一套系统的舞蹈教学模式以及舞蹈教材,如何让舞蹈学专业的学生掌握具有东南亚十国地方性特色的民俗音乐与民俗舞蹈相结合,将东盟舞蹈文化融入到课程实践性舞蹈教学中,让地方性特色舞蹈文化服务于地方是可行的。
(二)教学目标实用性
为了使实用性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地方性,推进外国民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我们提出了“东盟代表性民间舞”课程设置,这是非常有助于研究东南亚十国民俗舞蹈文化的一个工作。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的音乐与舞蹈的素材,都需要我们去挖掘并且将之融入课堂教学中。包括开设泰国、越南等东盟舞蹈教学,将两国典型原生态民俗舞蹈添加到课程内容中,打造特色舞蹈专业,目的在于让民俗舞蹈文化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的企业、旅游业、社区等社会的团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对民族文化的重视以及传承,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率,充分地挖掘东盟十国的原生态民俗舞蹈文化,推进东盟民俗舞蹈文化的教育,开展实践性舞蹈教学,结合当地的民俗舞蹈文化开设实用性课程。
(三)教学模式创新性
1.提高实践型、应用型、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旅游文化等相关艺术单位的人才培养需要。
广西与东盟进行相关的舞蹈文化交流,能够促进文化地理环境;民族构成、历史源流及其分布;经济模式与传统音乐文化;舞蹈概况;宫廷与民间舞蹈;舞蹈特征及风格;为中国了解东盟文化艺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区域性、地域性民俗舞蹈文化传承以及实践型、应用型专业舞蹈人才的培养。
定期深入泰国、越南等东盟国家进行实地调研与相关理论研究,进行民间音乐、民间舞蹈调研,搜集并整理该国家各个地区相关的民族舞蹈文化,提炼民族舞蹈元素,结合地方性特色,进行舞蹈编导与创作,打造适用性东盟代表性民间舞教材与教学法,将该教材用于舞蹈学专业外国代表性民间舞课程实践性教学中,运用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力图建立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地方特色舞蹈教育实践性舞蹈教学模式。该课程实践与研究将为我国研究东盟民俗舞蹈文化研究提供崭新的数据、资料和客观的事实依据,同时为高等院校舞蹈专业教育提出良好的建议,推进东盟舞蹈文化在普通高等院校中的实施,促进舞蹈专业发展以及广西高校开设地方特色教育的目标实现。
三、东盟代表性民间舞课程实践与研究
(一)教学目标
1.以泰国、越南两国代表性民间舞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具有实践性的东盟代表性民间舞教学改革实验,探索广西地区东盟舞蹈文化教育改革之路以及实施措施。
2.改变当前漓江学院舞蹈学专业传统课程设置,打造特色精品课程,改变与创新授课方式,在外国代表性民间舞课程内容中加入泰国、越南等东盟代表性民间舞组合与作品。
3.将广西民间舞与东盟民间舞进行对比研究,促进地域性文化交流。
(二)教学内容
1.《东盟代表性民间舞》课程内容教材的建设。
包括泰国、越南代表性民间舞舞蹈风格、动作元素、舞蹈文化等。
2.《东盟代表性民间舞》课程教学设计。
包括搜集并整理泰国与越南所分布的各个国家与地区的民族音乐材料、民族舞蹈材料,课程设置增添东盟代表性民间舞课程,主要以泰国、越南两国民间舞为主要授课内容。
3.《东盟代表性民间舞》课程舞蹈文化理论研究。
包括教材的编写、精品课程的建设、教学理念的改革、教学措施的增加、教学方法的突破、教学模式的创新等。
(三)教学理念
首先,研究主要根据目前外国代表性民间舞课程在各高校的教学实施情况调研,从而探索如何挖掘东盟十国的民族音乐以及民族舞蹈,将实地采风与国外民间调研活动中所了解的音乐、舞蹈素材融入高校课程设置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实践性舞蹈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用性课程设置。
其次,收集泰国、越南等东盟国家民族音乐以及舞蹈语汇,对东盟十国进行舞蹈教材编写,编排东盟各国的舞蹈教学组合,舞蹈剧目以及舞蹈小品,打造东盟代表性民间舞特色精品课程,为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走出一条新型道路,使各个国家的的民族舞蹈艺术深入到各高校的课堂教学中。
坚持地方性特色,以区域性民俗特点出发,用实践性教学贯穿地方性特色,区域性特色,从地区实际出发,推进地方特色的民俗音乐舞蹈文化发展。
第一,注重学科内容的地域性、真实性、实践性等教育方针政策。
第二,改善高校音乐、舞蹈教育的现状,把更加丰富多彩的外国民俗音乐舞蹈文化融入课堂,弥补少数民族地区一些区域性音乐舞蹈教育的空白,促进高校舞蹈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第三,对于东盟国家地域性舞蹈文化交流与传承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四、东盟舞蹈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一)区域性文化传承
实地调查研究泰国、越南两个国家的分布区域、民族构成、历史源流、经济模式、传统音乐文化、各国舞蹈概况、宫廷舞蹈、民间舞蹈、舞蹈特征及风格,以及搜集相关音乐舞蹈素材,进行图片、视频的拍摄,搜集相关并且整理一套适用于东盟代表性民间舞课程教学的资料。将整理出来的东盟音乐舞蹈文化素材运用到高校舞蹈学专业的外国代表性民间舞课程学习中,开设实践性东盟舞蹈教学课程,进行创新的教学模式改革,使广西特色东盟舞蹈文化走进高校课堂,将优秀的舞蹈作品到广西各地旅游景区、文化社区、企业等团体进行展演,与其它国家进行民俗舞蹈文化交流,研究并撰写东盟十国舞蹈文化与东盟实践性舞蹈教学的新课程设置以及课程教学内容,提高高校课程设置改革的创新与发展。
(二)特色化文化传承
东盟舞蹈文化包含佛教文化、印度文化等宗教、礼仪文化,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等原始的宗教舞蹈深深的植根于东盟传统文化中,这是特有的东方特色的传统文化。例如:泰国代表性民间分为南部与北部舞蹈,宫廷舞剧、民间舞剧是泰国舞蹈的主要组成部分,其舞蹈形式与佛教有着紧密的联系,大多数舞蹈素材以及编导灵感来源于宗教文化。印尼舞蹈主要以巴厘舞、巴东舞、爪哇舞、面具舞、交谊舞为主,其中巴厘岛和爪哇岛的舞蹈深受印度文化影响,舞蹈素材以印度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
因此,东盟十国的舞蹈文化史特色化的文化传承,佛教特色文化与印度特色文化等课程内容的设置,对东方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金秋.外国舞蹈文化史略[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于平.关于筹建“东方舞蹈”专业的若干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1997(2).
[3]蒋玲.用舞蹈架起中国—东盟文化艺术交流的桥梁[J].艺术教育,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