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浅谈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浅谈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浅谈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浅谈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浅谈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范文第1篇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前提。传统的以教师绝对权威为主体的师生关系,容易造成学生的消极、被动和盲从,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课堂必须建立在民主、自由、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基础上。

富有挑战精神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积极激发学生的挑战意识,让学生敢于向书本挑战、向教师和他人挑战、向自己挑战。

要敢于向书本挑战。传统教学过分强调书本的权威性,大大扼杀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创造性。因此,我教育学生要以批判性的眼光看待书本知识,不唯书,不尽信书。

如在教学“化简比”这一课时,例题是把“∶”化成最简整数比,书上介绍的方法是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来进行化简,即:=(×6)∶(×6)=5:4,而在实际的化简过程中,部分学生不习惯这种方法,他们认为∶=÷=5∶4也是可以的,但因为书本上没有这样的方法,所以学生不敢提出来。我肯定了学生的思考,告诉学生书上的方法不一定是唯一的,也不一定是最好的,只要开动脑筋,完全可以超越书本。

要敢于向教师和他人挑战。传统的“为师命是从”的思想和从众心理大大束缚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发扬民主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同时,鼓励学生不要盲从别人的思维模式,要学会“一题多解”。

如在教学“归一应用题”时,我出示题目:一辆汽车4小时行了2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这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行了10小时,求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多少千米?题目一出示,思维敏捷的学生马上举手,列式为240÷4×10,我问:“还有谁是这么想的?”结果,大部分同学都举手了。我继续问:“还有别的方法吗?”结果,半天没人举手。我没有就此结束,继续引导:“4小时行了240千米,那么2小时行了多少千米呢?8小时又行了多少千米呢?”没等我讲完,就有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列式:(10÷4)×240,因为10除以4表示10里面有2.5个4小时,而1个4小时行了240米,2.5个4小时(即10小时)就行了600千米。此时,我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了倍比的方法。

课后,我问那位同学是什么时候想到用倍比法来解此题的,那位学生自豪地说:“我一开始就想到了,只是别的同学都认为只有一种方法,而且第二种方法的道理我不能很好地叙述,所以刚开始时我不敢说……”可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敢于向别人挑战的精神非常必要。

要敢于向自己挑战。学生主体经验也是阻碍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一个因素,因此,鼓励学生敢于向自己挑战尤为重要。如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我让学生比较和的大小。学生们都根据自己的经验,把两个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后,我鼓励学生再用别的方法进行比较。不一会儿,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把它们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进行比较。那位学生话音一落,其他学生都向他投去了敬佩的目光。这时,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一种比较方法,里面有4个,比一半要大,而里面有5个,比一半要小,所以>。”精彩的发言,让课堂上不约而同地响起掌声。

浅谈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8-52-3

Discussion on the Path of Cultivating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by Using Critical Thinking

Gu Peipei Li Zhiguo

(North China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0)

Abstract:In twenty-first Century, thereis an urgent need for 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with innovative ability and innovative spirit has become the primary strategic targe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Creative thinking is the necessary foundation and prerequisite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and criticalthinking is the key factor of creative thinking,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use critical thinking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Keywords: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critical thinking

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无论对大学生的能力、个性的全面发展,还是对整个社会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大学教育改革,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1]。

1 批判性思维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

1.1 批判性思维的概念

批判性思维,即批判地思考。国内外关于批判性思维概念的界定很多,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开拓者―恩尼斯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指个体对做什么或相信什么做出合理决策的能力[2]。这种把批判性思维当作一种技能、一种能力的观点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我国学者对批判性思维也有自己的理解。南京师大的罗清旭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个体对产生知识的过程、理论、方法、背景、证据和评价知识的标准等正确与否做出自我调节性判断的一种个性品质。它包括批判性思维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个性倾向性反映个体的批判性精神,个性心理特征反映个体的批判性能力。刘叶涛博士认为批判性思维不仅指一套可由逻辑或其他类似课程提供的具体思维技能和方法,更指一种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甚至一种人生态度[3]。目前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定义仍未统一。

1.2 批判性思维对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表现

1.2.1 批判性思维利于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接受新知识、新理念的时候,批判性思维要求学生能够对接收的信息的正确性仔细求证、认真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形成解决问题的心理自觉性。对于批判性思维者来说,每一次思考都是一种探索,每一次探索都会产生新思考,在这种“思”与“知”的循环模式下,学生对新事物的认知一点点提高,并逐渐培养了良好的创新精神。

1.2.2 批判性思维利于大学生创新潜能的发展

各个学科之间都是由概念、命题、推理和论证搭建起来的知识系统。批判性思维帮助学生准确掌握知识要点,发现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熟悉度,提升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从而为大学生创新潜能的发展提供可能。

1.2.3 批判性思维利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完善

很多时候我们的思维是存在缺陷的,而且大多数时候,我们的思维是没有逻辑性的,尤其对于个性十足、年轻气盛的90代大学生,思维往往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和偏见,这不利于对事物的客观认知和决断。批判性思维则帮助学生建立一套严密的突破思维定式、突破情感约束的思维体系,使大学生的思维更加理智、成熟,从而使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完善。

1.2.4 批判性思维利于大学生创新技能的提高

批判性思维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更加开放、灵活,推理技能更加娴熟,获取信息更加精准,对事物的认识更加精炼,对知识的驾驭能力和对问题的解决效率都大大得到提高,这些能力的强化非常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技能的提高。

2 当代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现状的调查及分析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的特点,我们在郑州市一所普通本科高校做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次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500份,有效回收率100%。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对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后发现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情况可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2.1 思维不成体系,易受干扰

问卷调查中只有23%的同学可以保持独立思考,不受别人影响,其中70%的同学进行思考时会受到别人影响,7%的同学受别人影响很大;当遇到问题时,40%的同学会选择自己解决,58%的同学会选择向其他人寻求解决方法,2%的同学则选择完全依赖他人帮忙解决问题。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很多大学生的思维不自信、不坚毅、不独立,没有形成自己的一套思维体系,容易受到他人影响,因而很少有创新发现。

2.2 思维简单,存在惰性

在调查的500名大学生中,没有一名大学生表示对平时接触到的言论和信息会完全不加质疑的全盘接受,其中51%的同学表示会保持理性的怀疑,49%的同学偶尔会产生怀疑;另外,高达52%的同学从不在课堂上提问老师问题,42%的同学偶尔会在课堂上提问老师问题,只有6%的同学才会经常向老师提问问题。这个结果说明多数大学生很少主动思考,对于老师传授的知识信息往往不假思索的接受,学习较被动,思维多呈现惰性、依赖性,因而这种状态的大学生往往不会有任何创新举动。

2.3 思维混乱,缺乏逻辑性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很常见、基础的思考方式,在我们日常的思考过程中往往会有意无意的运用到这种思考技能。但问卷中却有64%的同学认为自己不了解批判性思维,35%的同学觉得自己只是稍微了解,仅有1%的同学自信自己对批判性思维是足够了解的。事实上,世界上90%以上的人的思维都是没有意识的,大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思维,也没有系统的了解过自己的思维,或者可以这样说,大多数人对自己的思维方式没有足够的重视,思维较混乱,常常没有逻辑性。

2.4 思维不成熟,缺乏行动力

问卷中88%的同学认为学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迫切性非常大,这说明多数大学生意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性,然而与之矛盾的是82%的同学承认自己极少参加学校方面的创新活动或做过一些创新方面的事。这种矛盾呈现的事实是很多大学生的“知”与“行”是不一致的,而这种“知行不一”的行为方式导致批判性思维只能是一种狭隘的理论基础而不是一种可以应用于生活的技能,因此也就丧失了它原本具有的价值。

3 运用批判性思维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路径选择

劳动者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经济强劲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竞争力,就必须大力发展新一代社会劳动力的批判性思维。[4]然而当代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现状十分堪忧,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迫在眉睫。基于此次问卷调查中大学生展现的批判性思维缺失的特征,我们提出了培养及训练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建议:

3.1 开设专门课程,增加实践机会

批判性思维课程并非是简单的讲授批判性思维的概念、结构与技能的一般知识普及性课程,而是让大学生系统学习批判性思维的基本原理,掌握深层次的批判性思维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技能的综合性课程。[5]这种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对批判性思维的认知更直接、有效,但是需要有专门教师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以及额外教育资源的支持,而且有可能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实施起来并不简单,因此各高校需要根据自己学校的教育资源、校园环境和办学条件以及其他因素综合考虑制定出一套全面、合理的方案。另外,学校应该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只有在实际的操作演练中,学生们才能切实体会批判性思维课程中的理论和技能,学生们的批判性思维技能才能得到更加真实的训练和提高。

3.2 转变教师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有些大学教师上课可以完全不看课本,让人神奇称赞的是讲课的内容居然和书本上一模一样,然而这种高超的记忆能力恰恰显示了部分大学老师们的教学知识体系的陈旧。教学并不只是单纯的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学习技能。教师在教学中,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取的知识符合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和需要;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的深层结构,分析知识的正确性,学习并运用知识;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品质,使学生乐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建立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勇敢提出疑问。另外,教师应积极主动了解、学习批判性思维的理论,将抽象的批判性思维理论用自己的理解形象地传达给学生;提供批判性思维的示范教学,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解更加深刻、成熟。

3.3 制定培养计划,重塑思维模式

保罗认为大多数人的思维是潜意识的,而要想在没有意识到自身思维情况下改变思维是不可能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思维方式。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用笔记录下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大脑的思维活动,认真推敲、分析,找出思维的缺陷和不足。其次,积极思考,主动发问,每天看一些具有批判性问题的材料来锤炼自己的思维或者看一些优秀的悬疑片来提高自己的推理技能。另外,市场上有很多有关培养个人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教材,我们可以参考借鉴上面提供的方法,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培养方案。然而即使有指导方法,如果不能持之以恒的坚持长期对批判性思维技能的训练,也不会形成一种深刻、成熟的思维,批判性思维技能也不会得到有效的提高。

3.4 提升思维技能,发展人格特征

知识是一切行动力的基础,只有当我们具有相当成熟的专业知识的时候,我们的思维才会显得更加专业、更加成熟。如果仅凭着常识进行判断、思考,我们的思维很容易陷入瓶颈,即使有创新的想法,也会因为知识的局限性而被搁置。因此主动学习相邻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对思维技能的提升是十分有效的。然而,思维技能并不是全部,必须辅之以必要的人格特征,即发现问题的敏锐洞察力、从普遍认同为定论、真理、不可更改的事实中找出不合理因素的勇气和胆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以及无差别待人待己的客观精神。没有了人格特征的外显作用,就像没有主机的电脑显示器,所有的批判性思维技能都只是虚有其表而已。

参考文献:

[1] 朱新秤.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意义与策略[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23.

[2] 张艳宁.国内批判性思维研究简评[J].新西部,2011(9).

[3] 罗清旭.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4):81.

浅谈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范文第3篇

一、道德动机——回归批判性道德意识的本质

批判性意识是理想意识的核心,是人类智慧、情感、道德和精神方面的整合。批判性意识的水平和程度是道德动机和结构认知的发展水平协同互动的结果,引导着思维与情感和谐运作,促使理性认知、外部直觉与内部洞察力有效统一,其核心便是道德动机。

二、批判性道德意识在个体中的成长

批判性道德意识的萌芽期开始于儿童时期,到青少年时期结束,经过这一时期的发展道德动机的基础、过渡期批判性意识的结构条件都已成熟。随着正式的动态思维的出现,青年人进入了过渡期批判意识阶段。系统推理的出现,对制度上的自我超越,个体发展到了成熟的批判性意识阶段。在这一水平上不仅形成了完整的结构能力,而且它是高度整合的,是知识、爱和意志力的深层协同作用。

三、批判性道德意识——重构道德教育灵魂

(一)以可信的榜样树立学生的道德理念。职业学校在树立道德榜样时,应在理想道德、学生自身利益以及当下的社会背景三者之间找到平衡点,过度倾向任何一方都会导致道德教育的失效。

(二)用职业素养成就学生的责任意识。职业学校开展道德教育时应以行业为立足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将他们的精力导向于服务社会大家庭,让他们经受社会的考验并获得成长。

(三)以生活目标引领学生道德升华。职业学校的道德教育需要与专业技能教育相融合,立足行业起点,以个体的社会化成熟为目标。

(滕谦谦,匡瑛 《职教论坛》2011年第25期)

浅谈德育时机及其运用策略

一、德育时机的构成要素

任何教育活动都是以时间和空间为前提和存在并围绕人这个中心来开展的,德育同样也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围绕人进行的活动。从德育时机的概念可以看出,德育时机至少包含了三个方面的要素,即时间、环境和人。

二、德育时机的运用

(一)创设德育环境。教师要注意平时待人接物中的德育时机,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感染。

(二)把握德育时机。教师要把握好德育时机,在恰当的时候把德育贯穿到每一个教育环节中去。教师要采用适当的言谈或行为方式对学生逐步加以引导,将德育转换为学生自身的行为方式,并能够自己主动去解决一些问题。

(三)创造德育机会。创造德育机会的重要思想就是在实施教育之前要尽量创设达成目标的有利条件。教师要立足本职岗位,从实际出发,在德育工作中努力创新。

(四)发挥德育机智。教师仅仅有了捕捉德育的意识和慧眼还不足以成功地实施德育,发挥教师的德育机智在德育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发挥德育机智还包括德育情境的创设,这也是成功实施德育的有效途径。

(任道君 《经验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18期)

新形势下中职学校德育队伍建设的机制构建

中职学校德育队伍是中职生思想道德教育具体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实施者,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和中职生全面健康成长。

构建基于领导负责制的德育管理机制,各教育行政部门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各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为中职学校德育队伍建设提供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构建基于行政主导和专家指导相结合的德育指导机制,突出行政主导性和学术性,充分发挥理论引领作用和实践探索作用,全面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开展。

构建基于理论讲授和实践反思于一体的德育培训机制,培训内容要突出中职特色;培训格局要突出层次性;培训内容和方式要突出实践性。

构建基于校企交融和校社结合的德育实践体验机制,加强与产业行业文化特别是优秀企业文化的对接,加强与周边社区、居民的联系,拓宽社会德育资源,形成强大的教育联动力。

浅谈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创新型外语人才 创新能力 创新素质

在知识经济时代,标志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将是其创造力,而确定一个国家整体创造力大小的是其创新人才的数量、质量与结构。创新能力是各类人才都应具备的本质特征,是对人才的更高要求。随着国际间交流日益增多,国际化创新型外语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在高校大力开展教育创新,培养创新外语人才,是应对时代挑战、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和战略选择,也是当代国际教育改革的共同追求与核心目标。

一、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内涵

1.创新人才。创新人才从广义上来说,不仅指那些事实上已经为社会做出了创造性贡献的人,而且还应该包括那些具备创造性素质、可能为社会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甚至应该包括那些还不具备某一领域的创造性素质但具备比较好的创造性潜能的人(黄振定、黄艳春,2013)。创新人才是具有创造性思维加创造性人格的人才。林崇德(2009)把创造性人格概括为五个方面的特点及其表现:(1)健康的情感,包括情感的程度、性质及其理智感;(2)坚强的意志,即意志的目的性、坚持性(毅力)、果断性和自制力;(3)积极的个性意识倾向,特别是兴趣、动机和理想;(4)刚毅的性格,特别是性格的态度特征,例如勤奋;(5)良好的习惯。此外,陈新仁、许钧(2003)提出创新人才主要由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创新品质构成。

综上所述,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核心就是创新潜能的开发。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开发人的潜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而且要特别关注创造性人格的训练。把学生培养成具备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和创新品质的高水平人才。

2.创新型外语人才。文秋芳(2002)指出创新型外语人才应该是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英语人才。也就是说,创新型英语人才首先是合格的英语人才,然后必须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还要融入创新素质。创新素质包括三个部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康大伟(2013)认为高校创新型外语人才应具有良好的语言基本功,较强的外语和汉语应用能力,这是外语专业人才首要的业务素质,没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国际化创新型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创新型外语人才要有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这要求外语专业人才涉猎各方面的知识,掌握金融、保险、通讯、医疗、农业、贸易、新闻等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国际视野。唐燕玲(2008)指出创新型英语人才的内涵和素质结构应为:扎实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技能,程度较高的综合化的知识结构,较高发展水平的智能,较鲜明的人格个性,较强的创新能力。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与自身的知识、智力、和人格个性等要素相关联。

概言之,创新型外语人才指具有创新能力的外语人才。这种人才首先是合格的英语人才,应达到英语人才的一般规格,同时,还应具有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和素质结构。创新型外语人才应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素质: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创新型的人格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其中,知识是指高度综合化的知识结构,即广博的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精深而前沿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方法论;人格个性是指个性化色彩鲜明的人格与品质,如强烈的创新动机、情感、意志、个性、社会责任感及人文精神等非智力因素;能力是指全面发展的智力、高度发达的思维能力及其纯熟的实践能力(如实验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知识是形成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创新人格是一个人获取知识和形成能力的保证,创新能力是由一个人的知识、智能、人格和个性等因素构成的能力。

二、高校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途径

1.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外语类专业不仅要开设语言类课程,还应有其他如翻译、商务、新闻、法律、金融、文化、道德等课程,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自己对未来的规划选修其他相关课程,体现个性化教学,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和研究能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仲伟合,2014)。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外语学院提出实施国际化全人教育,注重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外语人才,在课程设置上更具有弹性化、灵活性和多元化。

本科英语专业实施两个阶段的教学,每个阶段均应有其各自侧重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第一阶段(一年级和二年级):通识教育和英语专业技能培养及创新精神和人格形成阶段。课程应包括:英语听力、英语会话、英语阅读、综合英语、英语写作、英语语法、英语演讲、计算机应用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心里健康教育、大学语文、大学体育、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基本原理概论、中国文化概论、第二外语等。本阶段结束时学生的基础英语水平应达到专业四级。第二阶段(三年级和四年级):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阶段。课程应包括:高级英语、英语写作、英语视听说、英语国家概况、旅游英语、商务英语、汉英翻译、英汉翻译、英语口译、科技英语翻译、商务英语翻译、应用文体翻译、翻译赏析、同声传译、英美文学、英语语言学概论、电子商务、就业指导课、跨文化交际、国际贸易实务、文献检索与利用、国际金融等。学生毕业时英语水平应达到专业八级。这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虽有所侧重,但却是整个培养过程互为依存的组成部分,两个阶段的紧密结合是培养创新外语人才的根本保证。

实践证明通过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英语基本功扎实,而且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在各种演讲比赛、写作大赛和翻译竞赛中表现出色。

2.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关键(谢力,常丽娟,2013.7)。首先,外语学院需要多引进以英语为母语的高水平的外教,由他们来担任一些涉及到西方思维模式课程,如:英语会话、英文写作、跨文化交际等,营造真实的外语交际环境,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够用英语和地道的外国人交流,而且更重要的是能感受到中西思维模式碰撞,中西文化交融,从而打开思路,推动心智,激发灵活思维。其次,必须改善现有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建设起一支高水平的、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的教师队伍。引进人才是迅速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和教师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可以设法引进一批既有其他专业知识又能熟练驾驭外语的人才,也可以从其他专业聘请教师承担外语相关课程的教学。另外,还可通过内部培养。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通过多种渠道,采取不同措施,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1)鼓励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高校攻读高一级学位。(2)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进修或访学。(3)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种国内外学术会议。(4)扎扎实实搞好内部培训,2012年以来,我们选聘本院留美博士贾莉教授对38位青年教师分两批进行了为期半年的专业培训。(5)邀请知名专家讲学。邀请了南京大学杨治中教授、北京大学二级教授胡庚申教授、信息工程大学王德军教授等知名专家来学院作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专题报告。

3.创造较多的实践机会。外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然而,目前高校外语人才的培养与企业的需要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互脱节的状况,高校的这种封闭式人才培养模式也使得高校外语学科发展的前景变得愈加黯淡,改变这种状况,高校必须树立起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必须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及本校学生的实际状况,寻求与企业之间合作的途径。另外,课下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赛事,演讲比赛、翻译竞赛、口译竞赛等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英语语言能力,合作能力等。还可以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国际文化节,中外学生联谊会等。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利用该基地使外语专业的学生可以到基地体验真实的职业生活,从中获得大量的、有价值的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经验,在该基地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尽量利用自己的所学来完成工作任务,并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能力与完成工作任务间的差距,然后有针对性的加以修正和弥补。

4.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是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李天欣,2014)。学习者掌握一定数量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固然重要,但是基于这些知识进行反思和批判,并提出新的假设和观点更为重要。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无论在阅读训练中、在写作教学中、还是在其他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批判性认知技能和情感倾向。无论在课前的备课中、课堂讲课中还是课后的辅导答疑中,教师要有批判性思维意识,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贯穿于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

首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教育学生明白,印在书本上内容的不完全都是真理。我们读的文章有的是事实,而有一部分是作者的判断和观点,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提出问题,做出假设,通过论证,质疑作者的观点,提出自己新的观点。因此,老师不应该只提出简单的学生用肯定和否定就能回答的问题,要提出不同层次和不同方式的问题,要让学生通过说理、举证来做出令人信服的回答,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其次,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讨论或辩论活动,引导学生首先指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要从几方面举例证明自己的观点,要说理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找到的解决办法令人信服,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总之,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循序渐进,不是一蹴而就的。高校应根据本校条件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系统有效的研究,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中,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自己对未来的规划选修其他相关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出更多的适合社会发展的创新型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康大伟.浅谈河南高校创新型外语人才高地建设[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65-66.

[2]黄振定,黄艳春.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刍议[J].外语教学,2013(1):61-64.

[3]李天欣.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陕西教育高教,2014(8):12-14.

[4]林崇德.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5]唐燕玲.论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与综合英语教学改革[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8):30-33.

[6]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国外外语教学,2002(4):12-17.

[7]谢力,常丽娟.高校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3(7):132-133.

浅谈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学课;探究活动;科学思维;教学策略

On the 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classes on how to develop students' scientific thinking

Zhang Hui-zhong

【Abstract】Scienc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is designed to allow students to experience the science inquiry activities,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thinking, to enhance scientific literacy. In this paper, the Science Teaching Practice, specifically detailed a number of polic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to establish the goal of thinking, set the problem situation, to enhance the flexibility of development thinking, rigorous, abstract and critical scientific inquiry to guide students how to develop students' scientific thinking activities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Key words】Science classes; Exploration activities; Scientific thinking; Teaching strategies

科学课程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而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仅仅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科学素养的载体。科学探究的能力,其核心是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包括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批判型思维以及发散性思维等品质,它是学生知识素养、实践能力的综合体现,反映了智慧发展的水平。科学探究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这种理性的思维方式,从而形成科学研究的技能和方法。可以说,缺少科学思维的活动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探究,“科学思维是科学探究的核心和灵魂”,科学教育的过程要真正体现科学探究的本质,就必须把焦点置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拟就如何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谈几点策略。

1. 找准切入点,确立思维目标 谈到探究教学,很多教师很自然地想到“动手做”、“做中学”,而这样的结果是,教师把精力过多地考虑到活动的设计和安排上,并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科学思维问题。而事实上,科学探究的本质应是思维的训练和发展,因此我们在探究活动的安排上,不要贪多求全,不要安排过多的活动,而要“追求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思维的价值”。一堂只有40分钟的课里,我们面对众多的目标,就要懂得选择和放弃,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最有价值的活动深入地把它做好、做足,设计活动时预设思维的切入点,围绕思维点的解决层层展开。

2. 设置问题情境,引发积极思维 问题是思维的发源地,没有问题就不会引起思考。在探究活动中有多少价值的提问、引导,就会引起学生多少的有效思考。可以说,“问题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均应围绕着问题展开。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从而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向所研究的问题上来。通过问题情境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习惯,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3. 提供结构性材料,锻炼思维的灵活性 “材料引起活动,活动发展思维”,课堂中为学生提供恰当的自主探究材料,对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水平、促进思维的发展有着明显效果。因此我们应当利用实验材料特别是结构材料——这只无形的手引导学生走上认知、探究、发展之路。有结构材料应是揭示学生探究的思路和探究的方法,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能让学生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去了解事物。

4. 动手之前先动脑,提升思维的严密性 动手之前先动脑,围绕着要探究的问题,重视并引导学生制定探究活动的方案,是开展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动脑是为了动手的顺利进行,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由于受知识经验和能力的限制,学生考虑问题往往缺乏周密性,围绕某个问题制定活动计划时,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是粗糙的、片面的、不完善的,缺乏科学性,实验前的动脑能让学生的思维从模糊走向清晰。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完善方法来发展学生的思维,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探究前准备的不光是待会儿要用到的各种材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动手前经过一番自己的思考:“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要哪些材料?”“实验时该注意些什么”…… 这样,就能让学生动手和动脑紧密结合起来,变传统的实验技能模仿为学生主动地设计实验,从关注技能的形成到关注思维品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养成,在动手动脑中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5. 动手之后更动脑,发展思维的抽象性 探究活动开始后,课堂气氛异常热烈,这时教师要让学生做好探究记录,这不仅是重要的科学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小组讨论,把观察到的现象转换成文字或图形记录,这就要有思维的过程,特别是要把现象和结论联系起来,他们还要经过分析、归纳等抽象思维的过程。如在做热传导的实验时,教师要求学生把现象记录下来,同学们一边观察一边画了金属条和金属圆片热传导时的速度和方向。虽然是简简单单的箭头,但是很形象地表示出了固体热传导从高温向低温传递、以热源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规律,也能帮助学生建立思维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

6. 在交流中质疑,增强思维的批判性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通过语言可以促进思维发展”。因此学生讨论、交流、回答问题时往往是他们思维活动最活跃之时,也是培养他们思维能力最好之时。但在现实教学中我们的老师总还习惯于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取某一个科学结论,学生一旦得出了某一个科学结论,也就宣告本次探究活动结束。有时为了让学生尽快获得结论,老师会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维往老师所想的一面引导,至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些其他问题,则常常采取回避的态度。而这样往往会忽视结论背后学生的思维,因此笔者认为不要看见“结论”见好就收,而应突出思维过程。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大胆的质疑辩论,并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大声争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了科学真理,生生间可以争得“面红耳赤”,使学生在平等、民主、自由的气氛中放松地进行深层次的交流沟通。通过对科学问题的研讨,能够使学生辩证地看问题,批判性地接受知识、应用原理,从而增强识别力,提高判断的准确性。由此可见,加强研讨和辩论是培养学生思维批判性的好方法。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以上策略只是笔者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围绕科学素养这个目标,带着“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理念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相信我们的科学课能更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孩子终身的幸福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范源 以结构化材料提升科学探究的有效性[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0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