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乡规划方法导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国家教育部1999年颁布的专业目录中新设专业,属地理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旨在培养具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以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1]。该专业涵盖地理科学,环境科学,资源环境区域与管理,城乡区域规划等多个专业领域。虽然专业开办时间短,但发展速度快,截止到目前已有162所院校开办此专业,涵盖院校主要涉及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院校、农林类院校、地质矿产类院校和建筑工程类院校等[2]。虽然开设资源环境与城乡管理专业的院校多,但是关于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确比较少,尤其对农林高等院校课程体系的比较与分析研究还未见报道。为此,拙文对我国主要农林高等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成和特点作了比较和分析,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以期对农林高等院校该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提供理论参考。
一、研究方法
目前,我国有17所农林高等院校开办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从地域分布上看,华北、东北、华南、华中、西北、西南都有分布[3]。由于院校分布地域广,故采用典型调查与网络查询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北京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8所农林高等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科背景、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及课程安排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比较农林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上的共性、特点和差异,分析主干课程的设置内容和主要特色,探讨其存在问题和改进的途径等。
二、研究结果
(一)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成我国高校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总学分为145~180学分左右,其中普通教育的学分和专业教育的学分基本接近,综合素质教育学时少些。重点大学课内学时比例较低,而一般院校课内学时比例较高。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同一层次不同区域的学校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可以对学时设置做相应的选择,因此,各学校在统一的专业规范下,教学计划呈现出多样性[3]。我国农林高等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成主要由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技能课三个模块组成(见表1)。8所农林院校该专业总学分平均值为171.63学分,其中内蒙古农业大学总学分最高(188学分),河北农业大学总学分最低(156.5学分),二者相差31.5学分。从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的比例构成看,8所农林院校该专业必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57.14%,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24.82%,而实践课学分占总学分的18.04%,基本符合我国普通高等院校课程设置的要求。但有些院校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河北农业大学,必修课学分34.5,占总学分22.04%,选修课学分100,占总学分63.90%,必修课程设置学分过低,而选修课程设置过多。这虽然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但也会造成该专业学生专业基础和特色不突出。另外,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身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实践学分设置得高一些,有利于学生技能的培养,但目前一些高校实践学分设置相对过低。
(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分析与比较农林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在农学和林学专业的大背景下形成的,主要突出农林资源利用和环境科学,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城乡规划与设计,土地利用规划设计等。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依据课程性质,可以分为三大类,即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专业方向课(见表2)。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为地学基础类和资源环境类课程,如“: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人文地理”、“地质地貌”、“自然资源学”“、环境学原理”“、生态学”“、资源学导论”等,旨在培养学生学习本专业所具有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专业技能课程主要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而设置,是本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主要根据各学校的学科背景和专业发展方向开设[4-5]。比较农林高等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专业方向课可以看出(表2),8所大学该专业基础课基本都以地理学和环境科学课程为主,主要课程有“自然地理学”、“地图学”、“测量学”、“经济地理学”、“环境学导论”、“生态学”等。这表明农林高等院校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与该专业的主干学科相一致,符合专业要求。然而,在专业技能课和专业方向课设置上各校差异较大,各具特色。如:北京林业大学专业技能课程为“资源环境数据库技术”、“可视化编程语言”、“地理系统基础”、“计算机绘图”、“地理系统设计”和“遥感技术基础”;东北农业大学则以“土地利用规划学”、“环境管理与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原理”、“小区规划”、“人居环境评价”和“环境质量评价”为主;河北农业大学以“土地经济学”、“电子制图”、“国土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管理科学”、“土地评价”、“土地管理学”、“区域规划”、“地图学”、“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题”为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则以“城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村镇规划”和“旅游规划”为主。比较主要农林高等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技能课和专业方向课的组成可以看出,农业院校该专业正在向多元化格局发展,这些与学校自身的专业背景和专业发展方向关系密切。
(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分析与比较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属于应用地理学专业,其实践技能培养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从8所农林高等院校专业技能实践课程的比较可以看出(表3),实践课程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其一为公共实践训练课程,如“军训”、“公益劳动”、“社会实践”、“生产实践”等,各农林院校间差异不大。其二为专业技能实践课程,分为课程实习、综合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主要包括“测量学实习”、“自然地理实习”、“地质学实习”、“遥感实习”、“土地评价实习”或“土地规划实习”等,但在各个院校间实践课程设置存在较大的差异,特别是个别院校实践课程重点明确,能够较好地达到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目的。
(四)农林院校专业特色分析高等院校专业特色主要由其设置的课程特色来体现的。从农林高等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办学特色上可以看出,8所大学在办学特色上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以资源环境评价与管理为主,另一个是以城乡规划与管理为(见表2),这些与其依托的原有学科发展方向有紧密联系。虽然8所农林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能够体现各自的专业特色,但仍存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多为地理科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类课程的简单叠加,过分追求细而全,专业特色不突出;地区优势不明显,与我国快速发展的城乡一体化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有些院校实践技能课程不能很好地体现其专业培养意图,实践技能特色不突出,这样也不能体现该专业的办学特色,更不能体现该专业的创新之处(见表3)。
一、导论
从一个案例谈起,上诉人何某因与被上诉人某行政执法局(下称某城管局),被上诉人章某某、何某丙、何某丁诉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履行规划行政强制法定职责一案,不服某民法院某行政判决,向市中级人民院提起上诉。市中院于2012年9月4日立案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并于2012年9月11日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
原审法院认定:原告与何某乙(已病故)房屋相邻,第三人均系何某乙的法定继承人。自2011年10月中旬,何某乙在定海区白泉镇繁强村中竹下12号地块进行房屋建设,未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擅自变更《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与房屋审批图纸的规定内容进行建设。原告以侵害其相邻权为由,于2011年12月11日向被告投诉举报,要求依法查处,被告执法人员于当日到现场勘查确认:该房屋许可的西侧墙体南北长为9.0米,东侧墙体南北长9.92米。
经勘察,房屋向东整体移位1.4米,向南整体移位0.4米,西侧墙体南北长9.5米,东侧墙体南北长10米,现场勘查时,一、二层结构已经完成,二层顶部模板已包,正在施工。被告在现场勘查后,当场送达了《责令停止违法建设行为通知书》。被告于同年12月19日决定立案调查,12月20日向何某乙发出了《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告知拟给予限期改正违法行为,罚款人民币1万元的行政处罚。
期间,因何某乙患肺癌一直在上海住院治疗,其家属均在医院陪伴,被告以无法直接送达为由,对听证告知书采用公告方式送达。2012年2月24日,被告就何某乙违法建设给原告复函,表示将依照《城乡规划法》的有关规定,征求规划部门意见,能否变更规划许可内容,依法进行处罚。2012年3月10日,何某乙因病情恶化死亡。
同年3月21日,被告作出《行政处罚中止决定书》,该决定书载明:“当事人何某乙因涉嫌违法建设一案,本局在处理过程中,当事人何某乙因病不治身亡,本局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精神,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第51条的规定,决定本案中止处理。”为此,原告起诉要求被告履行行政处罚法定职责,拆除违章建筑部分。
原审审理期间,被告于2012年7月19日以何某乙妻子即第三人章某某为处罚相对人,作出某《行政处罚决定书》,决定没收该超建部分违法建筑物;罚款人民币2.5万元。同时,对没收的违法建筑物以租赁形式出租给第三人。原审法院于同年7月20日通知原告到庭,就被告上述处罚决定进行告知,并征求意见是否同意撤诉。原告认为,原告起诉要求拆除违法建筑部分,该行政处罚未涉及拆除内容,故不同意撤诉。
原审法院认为:对违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进行建设的行为实施行政处罚是被告的法定职责。本案中,在接到原告举报投诉后,被告行政执法人员当即到现场进行过勘查,发现该建筑物主体结构已经完成。
在确认违法事实后,当场送达了《责令停止违法建设行为通知书》,后又决定立案查处,向何某乙发出了《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亦即履行了前期处罚程序。但被告以何某因病不治身亡为理由,决定本案中止审理的做法是不对的,本院不予支持。因而决定判决被告继续履行行政职责,拆除违法建筑。
原审法院的判决认定是否正确,我们将援引行政法基本原则中的比例原则予以分析。
二、比例原则的基本内容
(一)比例原则之渊源
现行行政法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将国家权力的行驶保持在适度和必要的限度之内,如何才能保证裁量的适度,不会使得政府权力过于膨胀。这项任务就是通过行政法里的比例原则来实现的。所谓比例原则,就是对行政手段与行政目的之间的关系进行衡量比较,权衡之后来保证行政行为是恰当的,择优的。
这种合乎比例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215年英国的“自由大”中关于犯罪与处罚应当具有衡平性之规定。在之后西方国家的发展历程中逐渐提炼出比较客观规范的行政法上的比例原则。目前在西方,比例原则不仅具有规范执法的重要意义,更是司法裁量中据以审判的重要证据,其在行政法基本原则中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比例原则兼具了原则和规则的功能,不仅在理念上体现了其对平等、正义、人性关怀等价值的追求,且为法律制度的运行提供了可供操作的标准和衡量尺度。将其界定为一种法律制度选择和设计的工具或技术均不为过。
(二)比例原则的特征
比例原则首先要满足适当性特征,在行政法上,行政机关为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做出行政行为前要进行目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结合当时周围环境,对手段的使用以及是否同相关法律冲突进行判断。这时我们就用到比例原则,看看此行政行为是否为适当的,妥当的。作出选择判断我们本着不能超出法律规定,不能与目的背道而驰。
其次,比例原则须符合必要性的特征,很多学者也称为最少侵害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行为前,只有认为该行政行为对于达到行政目的是必要的情况下,才可以实施,尤其是在实施对行政相对人权益不利的行政行为下更是要贯彻落实。
最后比例原则应当遵循最小损害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行为时,其行政目的与行政手段必须相互适应匹配,必须在众多方案中选择对于行政相对人损害最小的方案。
(三)比例原则的功效
比例原则涉及到行政目的和行政手段的考量,即为达到某一项行政目的,行政机关需要对于适用哪种行政手段最优作出选择衡量,需要在行政目的范围内作出判断。比例原则使得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最大限度地保护公民的权利利益,能够更好的协调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的冲突。寻找两种利益的制衡点,保护了公民的私人权益不受行政机关的忽视。
我们说比例原则对我国的行政法建设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应当从立法、司法和执法三个方面进行认识。从立法角度而言,遵循比例原则能够防止不合理现象的出现。如果立法在配置资源时不符合比例原则,则将浪费法律资源;如果配置公民权利时不遵守比例原则,则会使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不相称,使公民的权利得不到切实的保护。
对于行政执法和司法而言,遵守比例原则能够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防止裁量不当的情况发生,因此,遵守比例原则是控制行政机关滥用自由裁量权的重要方法,使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更趋合理化,有助于推进行政执法的良性发展,切实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三、案例分析
依据上述的理论铺垫,我们再来看导论总的案例,从行政法的比例原则来进行分析,那么我们认为一审法院的判决是不恰当的。当然被告城乡规划局主管部门的理由也是站不住脚的。确实是不应当将违法建筑进行拆除,但理由不能是因为何某因病医治无效死亡所以对行政处罚的执行进行中止。法院判决继续履行行政处罚的决定,拆除违法建筑我们认为也是不恰当的。
因为依据案例的情况房屋向东整体移位1.4米,向南整体移位0.4米,西侧墙体南北长9.5米,东侧墙体南北长10米,现场勘查时,一、二层结构已经完成,二层顶部模板已包,正在施工。也就是说此建筑已经基本建成了,所以如果此时裁判拆除建筑那么成本是比不拆除建筑而是完工高很多的。我们依据行政法的比例原则,择优选择。
因此就如二审法院判决中阐述的一样,首先确认违法违章建筑的违法性;但是依据比例原则拆除违法建筑又会造成极大的浪费,因为建筑已经基本完工,那么对于原告提出的请求,只能要求第三人另外赔偿原告,赔偿金额依照多出违法建筑的面积结合当地的地价计算。对于被告城乡规划局的决定应当予以确认违法,责令其撤销该决定,按照法院的判决进行执行,不需将建筑拆除。
比例原则不是万金油,擦到哪里,以及什么时候擦都可以。由于其是一个法律原则,既有法律原则本身适用的限制,也有归结于其自身的一些因素的限制。主要体现为比例原则富于弹性变化,具有主观性、概括性和消极性。由于比例原则自身的限制性因素给其带来了适用上存在的一定的风险,但不应因噎废食,这恰为一个原则所具备的共有的问题。正确的解决之道毋宁是看清积极因素的作用,正视消极性。
关键词:城市规划;措施;问题
根据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计划,更加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关键与管理城市的依据。随着我国城市规划是一项科学性、应用性与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方面,我们必须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方面问题,并且还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
一、、城市规划的概念与任务
1、概述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一门科学,一种艺术,一种政策活动它是指导城市空间和谐发展,有效地创造良好的生活与劳动环境,去实现政府在一定时期内需要达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目标。
2、任务;城市规划的任务是合理地,有效地。公正地创造有序的城市生产和生活空间环境,包括实现社会政治经济的预定目标,以及实现城市建设工程技术,城市环境,文化传统建筑艺术,空间美学等诸多方面的和谐发展、概述。
二、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最基本的结构,没有科学合理的有远见的规划与设计,城市与社区就不能有效地运行,甚至阻碍与影响城市未来的发展与建设。不科学的城市规划给城市带来的严重后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管部门的混乱
目前,我国的规划主要涉及空间布局和空间管制两个方面,一个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抓的城乡规划,另一个是国土资源部主抓的土地利用规划;由于规划理念、规划期限、规划方法、规划思路和规划主管部门不同,在实际操作中时常发生摩擦,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进行两个部门之间的协调。
2、影响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的势头,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使城市规划服从于经济利益的需要,而忽视了城市自身发展的真正需要这些都是降低广大居民的生活质量,从而影响城市乃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中受土地财力和权力利益的驱动,不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而侵犯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引发干群矛盾冲突,甚至演变为群体恶性事件。在有些地方,城市规划甚至成了官商游戏,在开发商利益的主导下,城市建设存在诸多隐患,包括建筑安全、环境保护、城市风貌等方面,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增加生活成本
3、资源的浪费
城市规划建设中,不尊重当地经济发展现状,无序发展,盲目扩张,使城市建设成本不断提高。因为规划短视、设计缺陷、偷工减料,我国建筑的平均寿命只有30年,不及国标规定最低使用年限的60%。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日前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说,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而只能持续25-30年。很显然,如此短寿的建筑将每年产生数以亿计的建筑垃圾,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巨大的环境威胁。盲目拆迁和国内房屋自身的建筑质量问题一直是中国建筑业面临的一个难题。所以提高建筑质量,提高建筑平均寿命是当务之急所要解决的问题。
4、破坏历史文化的遗存
大部分城市实施的城市规划中,普遍存在着贪大求洋的现象,对城市发展的历史文化缺乏应有的尊重,导致城市在旧城改造过程中不时出现破坏历史文化遗存的现象发生更为突出的是,一些地方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规划的名义下,大搞开发性保护,破坏众多(镇村)城市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造成成难以弥补的损害。
5、不尊重自然规律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如果不尊重自然规律而破坏生态环境,必然导致城市后续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最终导致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
6、自身特色不突出
一个城市的特色是这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形态特征,它不仅包含城市的形体环境形态,而且包括城市居民的行为活动,当地风俗民情反映出来的生活形态和文化形态,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概括性,现代城市更注重其自身独有的特色。
三、规划措施
1、城市规划要科学合理的利用土地,坚持走土地节约集约开发之路。其关键点在于:A、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方面着手,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水平。加大各类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的处理力度,提高土地利用率.B、从开发城市土地的用途方面着手,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总之,通过科学合理利用土地,为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2、突出城市规划的特色。不要因为城市的发展,破坏生态环境,破坏历史文化古迹,最终结果是得不偿失的。同时,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是城市建筑的快速建造,这时候的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规划为了求快速度,难免会重复和复制。这样的结果便是城市之间规划的重复性、单一性,城市之间便失去了应有的特色。更有甚者,有些建筑沦为了城市垃圾,缺乏生机和活力。因此,城市规划应将特色放到首位,先求特色,再求速度。没有特色的规划再快也是徒劳的。
3、打造现代生态园林城市。如果城市要保证可持续发展,只有具备长远的战略性眼光和决策,才能将城市发展引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打造生态园林城市,便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所追求的阶段性目标,也是城市实行良性循环发展轨道必经之道。顾名思义,基于环境生态学的原理,建设“生态园林城市”这一理论与决策便产生了。从规划和管理城市人手,大力提倡兴建城市绿地系统来防治和减少城市污染和水土流失,从而达到绿色环保和绿色生态的目的。因为一个城市的绿化与否,对保护该城市自然生态、改善人居环境、美化城市景观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能带动城市里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得生态环境更加自然、环保和舒适。
4、建立一套完善灵活的监管机制。城市规划是一项公共政策管理体制系统,它要有效发挥作用需要借助有效的政治运作体制。因此,要建立适合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规划的政治运作体制,建立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社会基础,实现城市规划多元利益的协调与统一,同时要探索建立完善的规划制度,废除关门规划,推行规划公开,落实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对城市规划及调整实行听证等制度,作为城市主人的广大群众对规划拥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四、结束语
总之,城市规划管理是一个非常很复杂的系统课题。必须要加强一步城市规划法规体系建设。应该要更加重视和加强城市规划的研究工作问题,须加强规划队伍的自身建设,提高从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整体素质方面,并且落实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这样以来才能使城市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曹伟;城市生态安全导论[M]
关键词 高等院校;遥感课程;教学;教材;教学方法;实验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7-0288-02
遥感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并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探测技术,它是建立在现代物理学(光学、红外线技术、微波技术、激光技术、全息技术等)、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数学方法和地学规律基础之上的一门新兴科学技术[1]。遥感是现代空间信息获取与更新最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已被广泛应用于测绘、地球科学、国土、城市建设、农业、林业、环境、气象、海洋等诸多政府部门和社会、经济领域[2-3]。随着遥感技术越来越广泛而深入的应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各高等院校纷纷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4],引导学生利用遥感技术解决自身专业领域的相关问题[5]。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开设了遥感概论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该课程的内容在本专业其他n程上均有涉及或应用,比如土地利用规划学、土壤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普通地质学等[6],本课程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乃至学生将来的就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课时有限、教学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如何教好并让学生学好这样一门理论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课程,需要对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探析。
1 遥感课程教学探析
1.1 教材选择
随着计算机技术、空间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遥感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得到快速发展。目前,有关遥感方面的教材很多,但是各类教材内容和重点各具特色,又各有其局限性,并且由于出版周期等的限制,其内容始终与最新的遥感卫星发展有一定的差距[7]。本专业一直选择《遥感导论》[8]作为教材进行讲授,该教材是由高教出版社出版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但是该教材自出版后并未再版,因而存在对实际应用和学术前沿关注不够的弊端,故根据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就业领域精选了几本辅助教材,并整合教材内容进行讲授。辅助教材选择的是《高光谱遥感-原理、技术与应用》[9]《环境遥感监测与应用》[10]《遥感基础与应用》[11]等。最新出版的教材《遥感原理与应用》[12]读者评价很高,也可以作为辅助教材。以上教材与专著的出版时间相对较晚,基本涵盖了遥感技术的最新发展及应用的最新领域,并结合了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实际应用,对主讲教材起到了有益的补充。当然备课时还需要到相关网站查阅最新的参考信息,了解遥感卫星的最新发展动态[7]。
1.2 教学内容
资源环境专业并没有设置很多关于计算机知识、测绘知识以及空间科学、信息科学等方面内容的课程,这就给遥感课程的教学带来相当大的困难[13]。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开设遥感课程的目的主要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该门课程能够掌握遥感基础知识,并学会将这一先进技术应用于资源环境领域,比如资源调查与环境监测等。因此,根据遥感课程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涉及较多物理、数学、计算机、测绘和空间科学的电磁辐射、遥感成像原理及图像处理的各种算法等纯理论的内容进行简化、精讲。而对于学生感兴趣,并与实际应用结合紧密的资源环境遥感专题应用方面的内容适当增加课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剖析,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进行详细讲解,并进行实时演示,让学生掌握遥感技术实际应用的流程,增强学习兴趣,并为后续遥感实验课程的顺利开设做铺垫。比如讲解土地利用遥感监测专题时可以结合科研课题,以洛阳市的土地利用遥感监测为案例,从数据收集、资料整理、技术路线与方法、结果分析几个方面进行讲解和演示,让学生对于遥感图像处理方法及信息提取,比如几何精校正、波段组合、增强处理、图像融合、图像分类等有进一步的了解,并对前期所学基础知识进行复习,对于遥感技术的专题应用有切身体会,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1.3 教学方法
作为现代教学方法之一的多媒体教学法,具有信息容量大、表现形式多样、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直观明了等传统板书无法比拟的优势[6]。但是,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的情况,比如将教材内容原版搬至PPT,没有进行取舍,然后教师对着PPT进行“满堂灌”式的讲授;而学生在教师这种方式的教导下,被动地接收,缺乏思考,存在教学内容难以被消化、吸收的现象。要改变教师“眉飞色舞满堂灌”、学生“呆若木鸡听”的现状,就必须在利用课件教学时,创造性地运用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法,设法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发挥其主体性作用[14]。比如进行图像增强处理内容讲解之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分组,课后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教师提供的网站免费下载学校或者其他熟悉区域的遥感图像,然后查阅资料以多种增强方法对同一遥感图像进行处理,比较各种增强处理后遥感图像的变化及特征,并进行总结,准备好PPT课堂汇报和讨论。在教师课堂讲解“图像增强处理”内容时,可以选择一组制作美观且内容较全面的PPT由学生进行现场汇报,然后全班学生和教师一起参与讨论,之后教师总结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详细分析、讲解,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主动性,并且通过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最终的教学效果远优于被动式接收知识。
1.4 实验环节
实验教学不但是遥感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关键环节[15]。目前,国内缺乏普适性较强的遥感上机实验课程教材,这是各大院校遥感课程教师普遍的感觉,因而各大院校使用的实验教材多为自编[16]。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实验教材是教师根据现有的实验条件、学生的实际情况自编的。对于验证性的实验,教师只需要将必要的步骤在实验教材中体现出来,而没必要将每一个步骤细化,这样实验教程既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也给学生提供了思考的余地。实验课设置的时间最好在理论课讲授完之后的1~2周进行,这样学生既可以对上课讲授的内容进行复习,又可以通过上机操作对遥感图像处理过程加深理解。最后必须增设一个综合性专题实验,将遥感预处理、增强处理、分类及野外调查、现场解译、专题制图等知识串联起来。鼓励学生课外查找资料,自己确定具体的专题实验项目,然后在教师的辅导和各小组成员通力合作下完成资料的收集、技术路线和方法的确定、野外调查和解译、专题图的制作。通过综合性实验的完成,学生不但对所学的遥感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和理解,而且可以掌握遥感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流程。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实验结果给予中肯的评价与鼓励。
2 结语
遥感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课程,其理论性、技术性和实`性都很强。本文仅对资源环境科学专业遥感课程教学的4个核心环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于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今后还将继续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学习和研究,以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3 参考文献
[1] 周廷刚,何勇,杨华,等.遥感原理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2] 汤国安,张友顺,刘咏梅,等.遥感数字图像处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 秦文俊.《遥感图像处理》课程教学在地理学专业中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测绘,2007,30(6):45-48.
[4] 陈述彭,赵英时.遥感地学分析[M].北京:测绘科学出版社,1989.
[5] 刘继琳,万幼川,马吉平,等.遥感系列课程辅助实验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3):78-80.
[6] 刘秀英,熊建利.遥感课程教学改革浅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2 (22):218-219.
[7] 陈星彤,童洁,刘春红.遥感原理在测绘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矿山测量,2008(2):79-80.
[8] 梅安新.遥感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9] 童庆禧,张兵,郑兰芬.高光谱遥感-原理、技术与应用[M].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0] 王文杰,蒋卫国,王维,等.环境遥感监测与应用[M].1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11] 邓良基.遥感基础与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12] 周廷刚.遥感原理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13] 邓荣鑫.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遥感》课程教学探讨[J].地理空间信息,2013,11(1):156-157.
[14] 林卉,胡晋山.《遥感原理及应用》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体会与思考[J].海洋测绘,2005,25(1):76-78.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供水管理
Abstract: will th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 applied to the city water supply network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water supply for the city to provide a new management System, the System structure of the studies, part of this System and the mai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were discussed.
Keyword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Water suppl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C922文章标识码:文章编号: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应对自然灾害、公路建设管理、城乡规划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的主要工作领域是地理空间数据的处理,人工渠道具有典型的线性地理特征,适合应用GIS 进行可视化、形象化的管理和表达[[1] 陈述鹏,鲁学军,周成虎.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M] .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 郭洪良, 管理信息系统在供水管网中的应用[J].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0, 10: 205-206
][1]。GIS系统是融计算机图形与数据库于一体,存储和处理空间信息的高新技术,它把地理位置和相关属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借助其独有的空间分析功能和可视化表达方式,提供各种辅助决策功能。
供水管网是城市供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是隐蔽、分散的工程,管理的难度较大,而且目前我国大部分供水企业管网管理方式都比较传统、落后。因此,引入地理信息系统对城市供水管网管理进行辅助决策,对提升城市供水管网科学化管理水平,提高城市供水管理的工作效率有着重要意义。
1 城市供水系统的现状
目前,我国供水行业管理总的来说还是“粗放型”,供水电耗较大、管网的漏失也比较严重。能源紧张是世界性问题,但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能源矛盾在我国尤为突出,节约能源成为我国基本国策。由于供水规模不断放大,供水电耗也日增,供水电耗在制水成本中约占30%~50%比例,因此降低供水电耗不仅可以缓解国家能源紧张的形势,而且提高了供水企业的经济效益。
给水工程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是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命脉,在保障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国民经济的飞跃前进,我国给水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至2005 年全国497个城市设有水厂1920 座,日供水能力达8382.5万立方米。按照建设部规划,“八五”期间平均每年供水量递增515万立方米,“九五”期间平均每年供水量递增710万立方米,到世纪末城市年需水量将超过600亿立方米。给水事业已开始处于“大发展大提高”阶段,已经由单纯的增加水量向着加强管理、提高效益、提高供水安全性的方向发展。我国制订的供水行业2000 年规划提出了两项提高(安全、效益)和三项降低(电耗、药耗、损耗)的发展目标。为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提高供水行业的管理水平,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2]。
2 系统总体要求
2.1 系统设计总体目标
系统的总体目标是:高效、规范的管网图形档案信息管理,严谨、科学的管网运行状态管理,及时、有效的辅助决策服务。整个系统建成后将实现:①澄海城区范围内管网图籍资料的计算机管理;②能够快速提供准确的抢修、施工方案决策支持;③查询各种供水管网信息,提供标准的规划、设计图纸;④实时有效的管网动态监测分析,提供供水调度决策支持;⑤管网运行状态分析,对规划、设计和现有管网做出适当的评估;⑥统计和各种供水信息。
2.2系统的设计原则
系统的设计遵循软件行业规范,充分考虑先进性、实用性、安全性和可扩展性,采用先进的主流软件技术。在数据安全性的设计上,采取限定数据使用权限、定义用户级别等措施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在系统可扩展能力上,采用系统结构的优化设计以及灵活的数据库系统,使各功能模块在相互关联的基础上尽可能独立操作运行。保证系统能随着软件的升级不断更新版本或扩充功能。
2.3系统的特点
①先进性
系统是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使用Visual C++面向对象语言和先进的GIS开发包,以Windows xp操作系统为平台开发的应用系统。
②实用性
系统的设计以实用性为目的,吸取国内外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优点,并结合中国国情及管线信息管理的实际,以保证系统建成后能尽快地投入实际运行,发挥作用。
③标准性
系统的各类信息分类编码严格遵循现行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对标准中未涉及的内容制定系统内部标准进行规范化处理。
④扩展性
系统在软硬件和数据等方面留有一定的扩展余地,具有与其他系统的数据转换接口。
⑤合理性
系统进行软硬件配置时,充分考虑软件和硬件及应用方面的性能价格比,使系统的配置最为合理。
⑥安全性
系统在运行、维护等方面有较高的稳定性,以保证数据的安全,防止数据非正常损坏和丢失。
⑦方便性
系统界面设计友好、便捷、美观大方,各项操作简便、灵活。
3 系统总体设计
3.1软硬件设计
操作系统和数据库配置:软件平台:Mapinfo 网络平台;数据库软件:Access 和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服务器端为SQLServer);辅助工具:AutoCAD;开发工具:VB,MAPBASIC;应用软件:“供水管网信息系统”软件;操作系统:Windows 9x,Windows NTServer,Windows 2000 Professional, Windows XP。
网络设备:网络交换机、网卡、网线;服务器:工作站或小型机(如果使用微机型服务器,建议主频在800MHz 以上);微机:PentiumⅢ以上,主存64MB以上,硬盘10 GB;工程扫描仪:如Contex(A0 幅面)800 dpi;喷墨绘图仪:如HP750;数字化仪:A0 幅面;打印机:针式、激光或喷墨打印机。
3.2模块功能设计
根据系统总体目标及设计原则,以及系统所要具备的项目技术内容,结合Mapinfo 的二次开发平台的特点,将整个系统分成九大功能子系统。
1)管网图形输入编辑子系统:提供方便管理供水管网的手段,能迅速直观地构造整个网络,建立与网络元素相关的属性数据库。该系统具备供水管网各组成成分的属性数据输入、外业探测的供水管网空间数据的转入、管网编辑、设计以及外挂数据库等功能。
2)管网编辑设计子系统:对管线、管点的空间数据各种操作和编辑;对管线、管点参数和属性的编辑和统改。
3)管网管理子系统功能:通过查询工具的查询方法(按管线查询、按照所在区域查询、按照设备种类进行查询、按照条件查询、模糊查询)可快速对目前的管网信息进行全面了解和详细分析,从而能指导管理人员进行高效而正确地查询和分析。
4)用户水表管理子系统:提供与收费系统的接口,以获取完整的用户信息;查询各种用户、水表属性,实时读取水表用水量。
5)日常台账管理:包括日常维修管理、定期维修管理、接水工程管理三个相对独立的台帐,分别提供相应的编辑、查询、统计工具。
6)事故处理子系统:包括两个模块,一是爆管事故处理(管网中突发的爆管等漏水事故发生后,只要用户指定漏水位置,事故处理子系统就能够自动制定出合理的处理方案以便及时排除故障);二是火灾事故处理(在城市中突发火灾时,用户只需指定失火处,并给定搜索条件,系统将能够根据搜索条件,找出可用的消防栓,提供给消防部门)。
7)档案管理子功能:提供各类管件的施工资料和竣工资料的管理,能够查看任何管件的施工竣工资料,或根据施工竣工资料信息查看属于相应施工竣工记录的全部管件,并根据施工竣工资料快速查询、统计和出图。
8)管网维护子系统:维护管网拓扑完整性和数据的一致性,管理个管线维修记录,及时发出管件更换预警。
9)系统管理维护功能:包括系统安全权限设置、系统数据库管理功能和数据备份和恢复功能。
3.3 人机接口设计
人机接口是用于计算机系统和用户通过屏幕进行一系列询问与问答的交互过程,其任务是确定上述交互的方法、内容与具体格式。该系统提供的交互方式有菜单法、填表法,系统响应时间段短,对话清楚简单,无二义性,操作方便和友善的用户界面。